第六章 统一之路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陈舜臣作品中国历史风云录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1
孔子的思想称为“儒”。后来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并建立起学术体系,并称为“孔孟”。在中国如果提起“孔孟”,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对的“老庄”。
无法考证老子究竟是否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内容,然而《论语》中老子并未登场,直到后来的《孟子》也没有提到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极为含糊地说“莫知其所终”。《老子》又称《道德经》,被认为是他的著作,战国中期以后所著的说法非常有力。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楚人。据《史记》,他是辈分略长于孔子的同时代人。其思想尊崇“无为”,这与重礼乐即“人为”的孔子思想是对立的。
《论语·微子》中有个故事,讲的是楚国一个叫接舆的人,在孔子面前边唱边走过。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凤是虚构的鸟,据说会在太平时出现,乱世中隐匿。这个人把孔子比作凤,还说,以前已经过去的事情,我就不劝你了,但你还有未来,不要白白送死。停下来吧!陷身于如今的政治中太危险了……
孔子听到这首歌,正想和这名男子交谈,但对方迅速离去。这个故事也揭示了有人批评孔子,说他从礼乐出发的政治活动没有用。特别是在楚国,这种情形很多。
可能是尊崇无为自然观点的人们创造出老子这个人物作为自己的思想始祖。暂且不论老子是否存在过,《老子》(《道德经》)中所述思想有众多的共鸣者是个不争的事实。与孔子的“仁”相对,老子主张“道”的观念。所谓“道”指的是遥不可及、不可知的事物,同时也是万物的根源。它被形容是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观点上接近于虚无思想。不过,“无为自然”强调人可以安稳度世,其实也并未否定功利性的处世方法。它否定了人为,不认可文化,而将原始生活描绘成了理想之乡。
与孔子的现实主义相比,老子可以说是幻想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孔子所编各地的民谣《诗经》三百余篇中收录了民众朴素、现实的声音。而在老子的故乡楚,则诞生了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所作的高蹈、奇幻的《楚辞》。有人把中国人的精神比成是由“孔孟”和“老庄”这两根绳索互相缠绕的产物,也有外观表现为“孔孟”而内里却是“老庄”的说法。
老庄思想的“道”非常深奥,而称为“道教”的宗教团体的产生则是很久之后的事了。老子和庄子都没想过要建立起什么组织。既然尊崇无为自然的思想,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建立集团、组织等人为的行动。
庄子的本名是庄周,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说法,他是魏惠王(前370年即位)或是齐宣王(前320年即位)时候的人,所以和孔子的后继者孟子基本上是同时代人。
他的著作《庄子》描述了悟“道”之人的大自由,在哲学层面上论述了“道”就是不断地生成和流转,理想是跟随大自然的变动享受自由,也就是达到“游”的境界。若当世动荡不安,中国进入乱世后,人们就会被老庄思想所吸引。
组织了最强固思想集体的当属墨子。墨子本名墨翟,最初学儒。据说出生于公元前468年左右,正是孔子死去的时候。不久他脱离了儒家,建立了另外的思想体系。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宗教氛围最为浓厚。他们信仰上天,还主张天下万物平等而不问长幼贵贱。儒家的“仁”也是一种爱,但这是把对父母、家族的爱延及到他人的一种差别之爱,故此遭到墨家的批评。墨家强调无差别爱,称之为“兼爱”。墨家还倡导“尚贤”,尊崇贤者的意思,说的正是才能主义,主张不管出身或阶级如何,人只要有才能,就应被授予天子、诸侯、宰相等地位,他们也必须尊奉上天的意志,勤劳工作。
墨子重视的除了“兼爱”、“尚贤”外,还有“非攻”,这正是否定战争的观点。把攻击视为非,而受到攻击后的反击则是被允许的。如果有国家遭到攻击,墨家就会集体前去援助防卫。据说楚将要攻宋时,墨子的三百弟子赴宋协助防卫,而墨子亲自去了楚国,劝说他们不要发动攻击。
墨子死后,墨家势力依然强盛,在思想界和儒家分庭抗礼。墨家因援助防卫,所以并不只是一个思想集体,还是技术能人的集体。他们建造防御的城墙,并制造橹等工具打击侵略军。墨是人的姓,但也有种说法认为,墨是木工的必备工具,于是有人推测墨子原本是栋梁之材的建筑家。《墨子》中可以看到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记述,可以说这在诸子百家中大放异彩。
堪称可以匹敌儒家的墨家势力到后来还是逐渐失势,在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了。墨子死后,分裂为三派是墨家势力衰微的原因之一,而且天下人人平等的思想为特权阶级的统治者所厌恶,这也是加速墨家没落的一个原因。
2
司马迁在《史记》的年表中,列了春秋时代的十二诸侯(实际上是十三个),对战国时代则给出了《六国年表》。虽称作六国,但有除周王室以外的秦、魏、韩、赵、楚、燕、齐七国,故也称为战国七雄。而在最后,秦消灭了其他六国。处于表的末尾的秦成了握有天下的国家,所以不被计算在内,这就是称之为《六国年表》的原因。
战国时代除七雄外,初期还有郑、越、鲁等其他小国存在,但这些小国都慢慢落伍而被吞并,于是成了七雄相争的局面。不言而喻,竞争非常白热化。为了生存下来并在竞争中获胜,诸侯们都在积极地网罗着有能力的人才。
诸子百家的人们也在寻找着赏识自己才能的诸侯。既有想出人头地的人,也有为实现理想的、豪言要兼善天下等等的自负的人。
孟子准备了数十辆车,带着他的几百个弟子,游历各诸侯国。而他自己的决定虽是成为诸侯之师,却没有入仕的想法。孟子比孔子更进一步,是个民本主义者。孔子在社稷之上列了上天,孟子则列了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君主的地位不应比前二者高,一旦失德就不再拥有君主的资格。齐宣王询问他关于周武王讨伐君主殷纣王这件事,他答道,损坏仁义的人不过是一介匹夫而已,武王诛灭的不是君主,而是区区一介匹夫。这正是容忍革命的思想。
滞留齐国的时候,孟子如果想提什么建议,就直接去齐宣王那里,从来没有被齐宣王宣召过。如果齐宣王想向孟子了解些事情,就得亲自去往孟子的所在。有一次,齐宣王以生病不能前去造访为理由,想请孟子前来宫殿,于是派使者前去。孟子也正好有事情想对齐宣王说,正要赶往宫殿。当他一听到使者的传话,就说“我也病了”,拒绝参见。这样的事情不是一回两回了,孟子认定自己的理想不能通过齐宣王来实现,于是离去。
孟子也和孔子一样,晚年安居在故乡邹,指导后生们的学业度日。此外,对孟子思想应该关注的地方除了容忍革命的思想外,还有重视经济的观点。《孟子·滕文公》中讲到
——无恒产者无恒心。
意思是如果没有稳定的财产,人心也不会安定。他认为,让人们有恒心的是政治,因此经济非常重要。所以,孟子的儒不是唯心论。
魏文侯也热衷于广集人才,据说他自己就师从于孔子的高弟子夏,学习学问。子夏的门人李克、西门豹、段干木等人在魏国,调节谷价,修筑灌溉工程。当时凡是参与经济、法律、产业实务的人都被归类为“法家”,而这些人虽然出自儒家的门第,但可以说一半是法家。同样仕于魏的吴起也曾是儒家曾子的门人,但被逐出门墙,原因是他不为母服丧。吴起贪财、好色,甚至杀妻,但却善于用兵,曾攻陷了秦的五座城池。吴起当然被归类为“兵家”。
说起兵家,春秋晚期仕于吴的孙武因其著作《孙子》享誉世界。他的子孙孙膑和吴起基本上是同时代人,也有著作传世。这部失传千余年的兵家著作于1972年发现于山东临沂的汉代古墓中,于是人们得知被称为《孙子》的著作实际上共有两部。
齐国国都临淄周围的城墙有十三个门,西边的稷门旁列着许多大宅子,这些是用来招待天下的学者并请他们在此居住的。学者们并不一定要就职,可以只是自由地研究、讨论,并享受大臣或者其副职级别的薪水,这是为防止有才能的人流向他国而采取的举措。世人称这些人为“稷下学士”。《史记》列举的稷下学士中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持道家老庄思想的人很多。信奉老庄思想的人中,大体上很少有做官的才对。恐怕稷下学士也是鱼龙混杂。
稷下的学术总管最初是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可以看到他的名字。这是个无法进行归类、让人不可思议的人物,齐威王对他言听计从。一般认为荀子是稷下最后的学术总管,虽然被归类为儒家,但他主张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对的性恶说。孟子认为,人天性本善,谁都可以成为圣人,然而后天的环境和习惯导致不善,所以要努力把这些负面因素排除。荀子正好相反,认为人性本恶,要经过改造才能成为圣人。二者在后天努力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荀子观点中有与墨子“尚贤”类似的部分,主张不问出身、录用贤能的人为士大夫。如果排斥了世袭制和门阀主义,国政就会交到有能力的官僚手中。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开拓官僚制的道路,绝不是偶然的。
虽然叫做诸子百家,也有很多学派消失了,未能流传下来。争论用的辩论术也就是论理学开始盛行,而论理的这些人也被称为“名家”。持“白马非马说”的公孙龙就是其中代表,他向赵惠王主张兼爱,所以本应属于墨家。任何学派都不得不尽力要在争论中胜出,所以论理学的专家“名家”经常门庭若市。
3
性善说和性恶说都强调了后天的努力。虽然出发的角度不同,但二者都提出要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行为加以约束,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法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来规制人类的行为,从而使国家变得富强的就是法家。
秦起用的公孙鞅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他因为功绩而被封于商地,所以又称商鞅。他成为秦的大臣是在秦孝公十年(前352)。在商鞅实行政治改革后,落后的秦国的实力有了惊人的增长。以法律束缚所有的事情正是集权主义的做法。严刑峻法的统治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而对国家来说,统治则变得异常容易。
五家为一保的邻保制被创立,这项政策使人们开始承担连带责任。密告会得到奖励,反之,如果邻保中有坏人而不告发,五家的人就会因这一个理由被全部斩首。此外,分家也成了义务。一家如果有两名以上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税金加倍。人们于是不得不分家,分了家就要开垦新的土地,故此这项政策极大地推进了开垦。阶级制度也更为明确,王族如果没有功劳,就再也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军功是按战场上获得的首级数量来计算的。这就是等级以“级”来表示的缘故。
商鞅的第二次改革甚至禁止了父子兄弟同居,非常地不人道。不过,生产发展了,战争中的秦也变得强大起来,并成功从魏夺回了黄河以西的失地。秦一跃成为一流国家,正是拜商鞅这套高压的统治主义所赐。
商鞅之所以能放开手脚采取各种手段,是因为得到了秦孝公的绝对信任。秦孝公于在位第二十四年(前338)死去,随后商鞅立刻垮台。因他制定的法律而遭殃的人数不胜数。即位的惠文君也是如此,自己的随从被商鞅处以刑罚。这位受割鼻之刑、八年未曾外出的公子虔,诬告“商君欲反”,想置其于死地也在情理之中。
商鞅开始逃亡,但他甚至无法在旅店过夜。根据他所制定的法律,如果留宿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旅店的老板就要受处罚。他一度在魏亡命,魏也是受到商鞅攻打过的国家,所以就把他送还给秦了。商鞅走投无路而起兵,最终被车裂而死。
杀死商鞅的惠文君在即位十三年时称王,就是秦惠文王。齐威王和魏惠王已经在九年前就称王了。韩也在不久之后效法秦,称王号。谁也不必再对周王室有所顾忌了。
秦虽杀了商鞅,但依然沿用了他的政策,没有改变统制国家的性质。拥有广阔的腹地是秦的一大优势。西方还有未开发的土地可供开拓,被称为“天府”的富饶的蜀(四川),之后也被秦收入囊中。分家义务之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执行,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地利。
说到地利,楚也有同样的优势。南方有广阔的土地可以开发,江南亦很富饶。所以能够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不是秦国就是楚国。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各自做着不懈的努力。不只是诸侯如此,他们下面的宗亲也在网罗着有能之士。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拥有众多食客已是耳熟能详。战国时代如果能持续再长一段时间的话,可能就会有国家被这样的宗亲(只有楚国春申君不是)或重臣取而代之。
此时战争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车战变为步兵战,武士直接骑马的骑兵战也成了强有力的战法。骑马是从北方塞外民族那里学来的。和塞外民族接触较多的赵最先采用了骑兵,也因此改换了军队的服装。《史记·赵世家》中详细叙述道,采用筒袖、裤子这样的胡服受到了保守派贵族的强烈反对,赵武灵王下了大力气才说服他们。从马背上射箭是有很强机动能力的新式战法,被称为“胡服骑射”。
韩国是七雄中最弱的一个。不过出了一个名相申不害,整顿内政,也具备了不可轻侮的实力。
燕远离中原,和其他六国往来不多。但有辽东、辽西的腹地,拥有的实力也是个未知数。
齐王由太公望家族变为田氏,但齐和春秋时代一样仍旧是个大国,拥有稷下学士,可以说文化水平特别高。秦国的司马错非常清楚,文化水平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准。秦国虽然因商鞅的集权主义政策变得强大,但软实力反倒变得薄弱,司马错对此心知肚明。
4
在战国活跃着一批纵横家。除了实力的斗争——士兵们互相残杀的战斗以外,外交、谋略方面的斗争也愈发激烈。
关于外交和谋略,有个叫鬼谷子的人物,他手下还有两名俊才——张仪和苏秦。苏秦取“合纵”之策,指的是为应对超级大国秦,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起来的政策。与此相对应,张仪的做法是,秦和六国中的每一国缔结和亲条约,破坏他们之间的联合。因为联合是横向的,故称为“连衡”(或为“连横”)之策。因此,谋划“合纵”和“连横”,四处奔走致力于外交与谋略的人被叫做纵横家。张仪和苏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其他拼命来回奔走游说的二三流纵横家。
这种现象是在秦成为超级大国后出现的。合纵是对秦的防波堤。苏秦一手促成了合纵的成立,据说他身兼六国宰相。与此相对地,张仪的分化手段也很辛辣。在鬼谷子老师门下学习的时候,张仪始终成绩优于苏秦。然而因为苏秦的合纵,秦在十五年间无法向函谷关以东发兵。强烈的自尊心使张仪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他全力以赴破坏合纵就在意料之中。
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是楚,接下来是齐。张仪收买楚的大臣,扶植亲秦派,成功使合纵派尤其是主张和齐同盟的一派没落失势。亲齐派的屈原被流放,后投身于汨罗江。为了使楚亲秦,张仪许诺说,要割让秦的领土给楚国。不过,楚和齐绝交后,秦看到两国若想重新修复关系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就撕毁了约定。
之后出于复杂的缘由,楚怀王亲自出武关,前往秦谈判,被秦逼迫割让领土,他严词拒绝,于是被扣留在秦。怀王在秦国的土地上思乡不已,在焦思中死去。
能使楚大伤元气,可以说秦的统一天下大业就成功了一半。然而,这个功劳也不只是张仪破坏合纵得来的。秦依从司马错的意见,向蜀进兵,得到了四川的土地,这也使楚丧失了战意。秦得到了从长江上游攻楚的据点。张仪建议,为了统一天下,秦国应该首先消灭空有名分的周王室。司马错对此表示反对,主张应先伐蜀。司马错的意见最后得到了采纳。
——我国的生活水平还很低,让人民富裕起来是当务之急。
这是司马错的观点。虽然在张仪的辉煌遮掩之下不易察觉,但和破坏合纵相比,得蜀才是秦强大的主要原因。此外,大量秦人移居到了人口稀少的蜀地,分家义务的法律必然会极大地推进移民工作的开展。秦的生活水平、经济力量必定有了令人瞩目的提高。
说到战国时代,容易给人一种七雄严密封锁边境、互相争斗的印象。实际上纵横家就穿梭于各国游说,殷遗民开创的商业也是越过边境进行的。各国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对商人带来的各种物资都很感兴趣,所以也给予他们方便。
来往于各国的商人中,有一个叫吕不韦的人物。他通晓各国的情况,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之士。他在赵的国都邯郸见到了秦送去的人质——秦昭王的孙子子楚,说
——此奇货可居。
“奇货”意思就是淘到的宝贝。因为现在很便宜,于是准备买下并囤起来。
战国时代的交换人质是家常便饭。两国如果要做什么协定,就马上交换人质。像秦这样的强国,尽管说是人质,选择的也是在王族中不怎么重要的人。子楚虽然是秦昭王的孙子,却只是昭王次子安国君所生二十几个儿子中的一个。然而,此时秦的太子死了,次子安国君继兄长之后成为太子。于是,子楚就成了太子的儿子,所以他虽然在赵当人质,但在秦宫廷内的地位有了少许提高。
虽说是太子的儿子,他还有二十多个兄弟即对手。不过太子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没有嫡子。太子妃华阳夫人为了确保自己将来的皇后、皇太后的地位,就必须有个养子。当然要从丈夫的儿子中挑选,子楚也有这个机会。虽然现在是个不幸的人质,但谁又敢说将来他就不会是秦王呢?所以吕不韦才称他是奇货——一笔划算的买卖。
吕不韦对子楚做了大量投资。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终于成功地使子楚成了她的养子。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很顺利,但唯一的差错就是子楚爱上了吕不韦的爱妾。
——把那个女人给我。
听到这个要求,吕不韦没有拒绝。这是号称邯郸第一舞伎的绝世美女,因此子楚对她的渴求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如果现在就拒绝了,以前辛辛苦苦的投资就打了水漂。于是吕不韦不得已,就把她给了子楚。不过,据说此时她已怀有吕不韦的孩子,至少《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是这么写的。生下的儿子起名叫政——这正是后来的秦始皇。
秦昭王死后,赵送还了子楚和他的妻儿。子楚的父亲安国君继位,称为秦孝文王。不过这个孝文王在父亲昭王死后一年就随之而去了。华阳夫人的养子子楚即位,真的是个“奇货”。
子楚就是秦庄襄王。之后庄襄王也在在位第三年时死去。不言自明,刚满十三岁的太子政即位,时间是公元前246年。商人吕不韦任相国,被秦王称为“仲父”。这来自齐桓公对名宰相管仲的称呼,意思是“等同父亲的人”,也可以说仲父就是实际的摄政。
关于秦始皇的出生,前面所提的秘密究竟是不是事实已无从知晓。只不过他母亲曾是吕不韦的侧室,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吕不韦号称有食客三千,家童一万,过着空前奢华的生活。据说他还和已成为秦国太后、曾经的侧室还有所来往。但是这样做太危险了,于是吕不韦把一个叫嫪毐的精力旺盛的人推荐给她,以顶替自己。据说太后是个离了男人一天也过不下去的女人,可能吕不韦对她已无法应对了吧。
秦国在始皇帝即位的时候,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其余六国。统一天下的道路已经开启。统一天下并不仅靠始皇帝一人之力,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商鞅改革算起已过百年。
如果觉得中国历史风云录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陈舜臣小说全集:红黄相间的画笔, 神兽之爪, 北京悠悠馆, 门阀乱:且说魏晋南北朝, 春秋战国:戈马钟鼓杀与盟,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中国历史风云录, 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 大唐帝国之隋乱唐盛三百年, 龙凤之国, 诸葛孔明, 青山一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