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 C·赖特·米尔斯作品社会学的想像力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同辈群体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而对青少年来说,这个群体的影响更大。

  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每个人都可能接触一些同龄群。人从幼儿开始一直到成人,每个阶段都要与同伴交往,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具有不同的情况。儿童最早接触的是游戏群体,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与游戏伙伴相处,开始懂得友谊、谦让、互助、合作和竞争,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扮演游戏中的各类角色,具体地感受社会生活,观察和体验成人的活动和意义。儿童入学之后,社会环境急剧扩大,在他们面前,出现了更多的伙伴,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更牢固,结伴时间更长久,这样他们相互影响和模仿的程度也因此而加深。他们乐意与同伴而不愿与父母谈论自己喜欢的职业、爱好、兴趣与理想,希望得到同伴的承认与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可能根据共同的劳动,同等的收入水平、职业和社会地位来选择同辈群体。

  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社会化与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社会化是大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1)同辈群体中的社会化大部分是在未经事先安排的情况下,在无意之中进行的。

  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化却主要通过成年人精心规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2)在同中,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各种活动是建立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之上。

  在家学中,儿童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儿童始终处于被教育者、被指导者、被关照者及服从者的位置。

  (3)在同中,儿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

  在家学中,儿童的活动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是依据家庭和教师的意志和决定。

  (4)同中,儿童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价值标准。可相互谈论在大人们面前不能谈论的话题,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样。这些亚文化和价值标准,可能与家庭和学校所传递的那些正统的、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的、符合成年人社会需要的主流文化、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相符,或不相符。

  正是由于同辈群体中的亚文化,同伴交往既可以表现为良性的,也可表现为劣性的。良性交往能促使儿童或青少年积极向上,加速实现社会化。不良交往,则只会相互传播恶习,甚至结成犯罪团伙,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4.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显著。信息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传播全世界,人们通过大众传媒,可了解许多过去无法了解的东西。

  20世纪8、90年代,许多社会学家感到特别忧虑的一件事就是过多地收看电视对儿童的影响。他们将那一代称为“沙发土豆”(Couch potato),指的是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

  电视节目给予儿童大量有关真实和想像的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信息。从某些方面来说,儿童节目能增强他们在家里和学校学到的价值观。一个同辈群体可能会收看同一个节目,然后一起讨论并表演出来,从而增强了该群体的团结和价值观。

  但是,孩子不是大人,很容易错误地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东西,比如,人不能象动画片人物那样被别人当头一棒,推下悬崖,过一会儿又笑咪咪地回来。

  而且从电视学到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可能从其它社会化机构中学到的有冲突。比如,孩子的家长和教师教育他们说,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刻苦学习并受到良好教育。但电视可能教给孩子们一些看上去很容易的方式,比如,一个人趁年轻时应当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等。

  一些研究者还发现,电视对儿童的学习潜力有消极的影响,它缩短了儿童们的注意力间隔时间,限制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因为电视显示的是快速连续播放的图像,不鼓励人们去思想。相反地,书籍必须要慢慢去阅读和思考。

  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了新一代,人们把他们称为“鼠标土豆”(Mouse potato),这一代又受到网络的影响。

  社会化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培养价值观念,使个体接受与维持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的运行。但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的虚拟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有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等习惯,也应用于物理世界中。如果他们过早地接触网络,社会规范观念将会更加淡薄。

  因而,对于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是不可小看的。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的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转变为内部现实。这个过程称个体内化。观察学习、知识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是个体内化的主要方式。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是最富于模仿性的生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观察学习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的重要作用。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机会在别的儿童和成人表现出的新的行为模式时观察到一些模式。被模仿的对象称为榜样,榜样对个体的作用表现为直接的模仿与反模仿,以及模仿效应与反模仿效应。

  直接的模仿是个体及时地或者在环境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复制榜样的行为。这通常是在个体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奖励时发生;而当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惩罚时,会出现直接的反模仿。比如,个体看到他人把手放在开水里被烫伤,就把这种榜样行为的结果当作一种教训而接收下来,指导自己不去做或不这样做。

  模仿和反模仿并不只限于榜样的具体行为,它们也适用于与所观察到的行为相类似的行为。如儿童看到同伴因听教师的话而受到表扬,不听教师的话而受到批评。虽然他观察到的是具体行为,但他可能更自觉地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就是模仿效应与反模仿效应。

  观察学习并非简单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学习过程。但仅仅通过观察学习是不够的,观察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直接学习的过程,而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东西,还需要其他的方式进行补充。

  2.认知加工

  认知加工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像、表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把现实世界内部化的过程。个体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简单机械。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也不一样,因而进入人脑的现实世界也不一样。比如,对于一个女性,有的人认为她长得漂亮,有的人认为她长得不漂亮。个体认知加工的意义,就在于对现实世界有选择,而在内部改造个体的知识经验。

  3.角色扮演

  角色是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期望。个体在社会中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行动。因为期望不是单一的,因而个体在不断地扮演各种角色。在家里可能是父亲或儿子,在单位可能是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角色扮演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是在人际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角色扮演有三种情况:一是扮演真实角色,比如游戏,这是学龄前儿童的最主要的活动方式,儿童在游戏中饰演各种角色,从而掌握一定的社会规则和知识技能;二是扮演假想角色,比如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假如我是谁,我怎么样”,“如果是我,我将怎样”;三是暂时充当某一角色,如代职或冒充。代职是社会所认可的,比如一个作家为了了解士兵,可以通过合法的手续穿起军装,过军营生活,这是代职;而如果这个作家欺骗别人,说自己是军长,这就是冒充,冒充是为社会所不齿的。

  4.主观认同

  主观认同是个体把自己类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自居。

  认同的个体称为“重要他人”。以父母自居,那么父母便是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这个重要他人便成为个体效仿的榜样。与父母认同是婴幼儿的一种主要的内化方式,但当年龄稍长,个体就与他的同伴、好朋友相认同。

  个体与群体认同,那么,这个群体称为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行为标准与价值观念,一般会自觉地为个体所内化。

  5.自我奖赏

  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时,便是自我奖赏。这种报酬可能是满意的评价,或是一定的享受。自我奖赏也是自我内化的一种方式。

  班杜拉和珀洛夫1967年以7-10岁的儿童为对象,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比较了自我奖赏组与外部奖赏组的作业效果。自我奖赏组在每次达到了自定的标准时便给自己以报酬,而外部奖赏组由成人确定标准,并由成人在达到标准时给予奖赏。另外设置一组控制组,即没有奖赏组。结果发现,自我奖赏组与外部奖赏组作业效果同样富有成效,这两组都大在超过控制组。他们在这一实验中还发现,外部奖赏对男性儿童比对女性儿童更富于激励效果。

  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以及自我奖赏,在个体内化的过程中互为关联又相对区分,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外部现实的内部化。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

  在很多中国人的信念中,常会认为人的很多东西都是来自于幼年和青少年,譬如,有俗语称“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是说一个人在年轻时的特质会决定人的一生,但事实上,人的社会化不是速成的,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过程,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我国大多数社会学学者把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分为预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两个阶段。未成年人所经历的对未来角色的非正式学习称为预期社会化,这是社会化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部分。此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人需要继续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年龄、社会化的任务和人格等标准,将社会化分为五个阶段: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老年期。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不能顺利实现社会化,还存在着再社会化的问题。下面我分别对预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的情况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预期社会化

  1.儿童期(0-14)

  儿童阶段是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大约到十四岁以前。

  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化任务:(1)学习走路、说话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读写算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2)建立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概念系统,内化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的态度;(3)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对相关社会团体的积极态度,扮演性别角色。

  经过这一社会化阶段,儿童明确“我”这个概念。孩子大约从三岁左右开始能够分别扮演多个相关的角色,比如假设自己是医生给布娃娃看病;到了四岁,已能把几个相关的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比如假设一个布娃娃是病人,另一个布娃娃是医生,让两个娃娃配合起来玩看病的游戏。孩子在学前阶段就具备了同时扮演几个角色的能力,并能明确区分各自不同的行为规范。大约到六至八岁,孩子开始了解精神和肉体的区别,学着从内部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经过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化,不断扩展和深化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2.青少年期

  青少年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通常把它作为从儿童到成年之间的过渡期。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化阶段。一方面,青少年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的影响,有了独立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同辈群体的鼓励,共同探索成人生活的价值观。

  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表现在:

  如果觉得社会学的想像力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 C·赖特·米尔斯小说全集社会学的想像力,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