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岛田庄司作品恶魔岛幻想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当属金星了。离太阳第二近的这颗星星非常的特立独行。除了金星以外的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包括太阳在内,都是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自转,唯独金星的自转方向是相反的。长期以来,这一谜题都在困扰着天文学家们。

本人认为,金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遭受了异常猛烈的小行星的撞击。在遥远的过去,与金星发生碰撞的小行星的数量不计其数,而且,撞击的角度都是与自转方向相反的小角度,因此,撞击有可能先迫使金星停止了自转,进而使它的自转方向发生了颠倒。

这种想象也许属于天马行空,可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进行解释了。星星们的撞击就是会给行星带来如此强烈的影响。由于相撞时的冲击力,行星很容易就改变了自转轴的角度,造成极点的偏移,进而连旋转的方向都发生了变化。

不过,这总好过被撞得四分五裂,沦为小星星群里的一员。所谓宇宙,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它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着这样的“轰动”。

有位天文学家曾经说,实际上,我们地球自诞生以来也同样面临着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小行星们的枪林弹雨。据说光是直径在两百公里以上的中等规模的小行星,就使地球受到了三十到四十次的撞击,而直径超过五百公里的大型天体也至少撞了地球五次。

语言的描述听起来不过尔尔,可这种规模的撞击每一次都足以让地球危在旦夕。其中至少有一次将地球撞裂,其中的一小块飞到宇宙空间里,它开始沿着卫星轨道周而复始地旋转,它将周围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的碎块和尘埃吸引过来,聚合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月球。

当时与地球发生撞击的行星属于这样一种情形:它的大小跟火星差不多,从太阳系外跑过来掉进太阳的引力圈,转而在平缓的环太阳轨道上运行,然而又误打误撞地跑到了与地球相撞的轨迹上。这个时候,假如地球上存在生命体的话,它们就会理所当然地全军覆没,而在地球冷却下来、尘埃落定之后,便又从生命起源的原点将进化的过程从头来过。

地球还持续不断地承受着直径百米左右的岩石坠落所造成的难以计数的破坏。根据地质学家的调查,最近一次的巨型岩石坠落事件发生在一九〇八年的西伯利亚,这一事件被称为通古斯大爆炸。当时,一块直径九十米左右的岩石从天而降,在西伯利亚的森林引发了大爆炸和火灾。

所幸坠落地点荒无人烟,可谓有惊无险,假如是落在城市里,城中的居民将无一生还。

这种规模的陨石坠落的发生频率,大约是一百年一次。幸运的是,地表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海洋,绝大多数陨石都葬身海底。即使落在陆地,也往往是人烟稀少的山野荒地。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山野荒地越来越少,将来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其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小型陨石的坠落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尽管大部分都在与大气摩擦之后燃烧殆尽,不会掉到地面上,可是,一年里总有那么几回,个头与汽车大小相近的岩石块会冲进地球的大气层里,烧剩下的部分作为陨石掉到地面上。

而且,大约每一亿年就会有一颗直径十公里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左右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如此规模的碰撞,每一次都会在地表引起翻江倒海的变化。熊熊大火以坠落地点为中心向四周蔓延,使大地变成一片烈火炼狱,被冲击力弹到平流层甚至太空里的地表碎块渐次回落,重新注入地表上的火海。

由于火灾和高温,坠落地点周边大范围内的植物全部死光,造成地球上氧气减少,大气成分的构成发生了变化,生命体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温度越降越低,即便地表尘埃落定,陨石的撞击引发的扬尘也覆盖了地球的大气层,将阳光拒之于外。因此,地表在到达适当的温度后转而骤冷,冰河时代如期而至。生命像这样全军覆没,然后又从头开始的循环在地球上已经上演了不止一回。

但是,此类灾害的发生频率之于地球反而可说是一种不幸之中的万幸。一些天文学者认为,太阳系以外的任何地方的行星,即使具备与地球相似的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正如前述所言,由于暴露在小行星的极其密集的攻击之下,它们上面的生物尚在蓝藻,或至多是两栖生物的阶段就全部死光,而不得不一次次地返回生命起源的原点周而复始,如此一来,达到像人类这样的高等生物阶段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太阳系里的地球遭受小行星攻击的频率极低,拜其所赐,地球获得了漫长和平稳的进化时间,使得人类的粉墨登场成为可能。

地球能够如此得天独厚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在地球外侧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守着一个有着强大引力场的大行星——木星。木星的引力场可以影响到其周围四亿公里的范围。这个大块头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行星干扰了钻进它的引力场来的流窜分子,改变了它们的轨道,不是把它们踢到太阳系的外面,就是让它们在自己的表面坠毁。

这些入侵的流窜分子即便能突破木星的引力场,也难逃在太阳引力场的作用下,沿着一个扁扁的椭圆轨道转圈圈的下场。这样,由于要屡屡与太阳擦身而过,它们被处于太阳系相对内部位置的大行星的引力场所俘获的概率绝对不会太低。

木星的引力场就是一个保护伞,它可以拦截从小行星群中脱离了公转轨道直奔地球而来的小行星或者由太阳系外入侵的行星,降低了小行星掉到地球上的频率。假如木星不存在的话,地球就会以每五十年一次的频率承受着大小行星的撞击和坠落,生物做梦也别想获得高等智慧。

2我下面要论述的是,恐龙这种古生物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虚幻,在这个地球上并无实际存在的可能,尽管曾经出土过它们的骨头化石。

地球这一太阳系的第三大行星曾经是恐龙王国;从两亿三千万年前到大约一亿六千万年前之间,在我们人类现在所世代繁衍的同一个地球上,恐龙曾是万兽之王。出于现代学者们的弱不禁风的研究,这种说法深入人心。但是,依本人之见,这一常识可以从各个角度被推翻。

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长达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时代被称为中生代。中生代又细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三个时期。

在最初的三叠纪,恐龙是绝无王者之风的。

它就是个小个子,顶多跟现在的大型犬差不多大小,体形呈流线型。具有鳄类特征的爬行类在当时是体形最大的,极具战斗力。它们由于头部庞大,面部肌肉也很发达,所以咀嚼力甚是了得,生命力顽强。因此,将这种鳄目爬行类称为王者才应该是实至名归的。其他的生物无论大小,都对它惧怕三分。

现在,恐龙被认为是爬行类,并入了鳄目,可这是十足的谬误。恐龙与爬行类在特征上差别很大,尤其是行走等基本的行动模式迥然各异。

在不远的将来,恐龙和爬行类必定会被区分为不同种的生物。

在这一时期,同时还存在着被认为是哺乳类祖先的其他动物,它们的体形也很巨大。因此,这一时期理应是这三种生物进行三强争霸的时期,而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则是前面提到的咀嚼力强大的鳄类。不过,恐龙明显更具未来的潜力。

其原因就在于后足。无论爬行类还是哺乳类,它们的后足都是从骨盆向斜下方长出来的,都是小短腿,因此,它们都采用四足行走的方式,如果不借助扭腰晃胯,它们是走不快的。这四条小短腿使它们的肚子不可能离地面很高,经常是贴着地面,因此,它们的移动速度跟爬差不多。腿短出不了快将军,这在捕获猎物时是一个很大的劣势。

我们再来看看恐龙。恐龙的后腿很长,而且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是从骨盆向地面垂直长出去的,跟今天的我们一样,可以弓着身子直立行走。这一点从它们的骨骼化石中就可以推断出来。最开始恐龙或许也是四足行走,不过目前尚无定论。

两足行走时,无须借助扭动身躯的动作就可以走得很快。必要时不但可以采用鸡奔式冲刺,而更令研究者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还能够做出双足并拢的袋鼠跳式的动作。到了后来的侏罗纪,虽然也出现了四足行走的大型食草恐龙,以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化石来判断,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三叠纪的小型恐龙已经属于直立行走龙。

移动速度快意味着可以追得上绝大多数可作为口粮的生物,不仅使肉食生活成为可能,还能够在追逐猎物的赛跑中击败竞争者。在和爬行类以及哺乳类的争斗中也是如此,动作的敏捷程度关系到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因此,三强争霸的时代逐渐终焉,恐龙称雄天下的时代指日可待。

进入到侏罗纪以后,恐龙们迎来了鼎盛的时期。与此同时,恐龙这一类古生物给人类带来的无解悬疑也拉开了帷幕。

围绕恐龙的最大的一个悬疑就是它那巨大的体形。进入侏罗纪后,出现了庞然大物般的食草恐龙。侏罗纪后期出现的被称为雷龙的巨型恐龙全长达三十三米,体重估测为四十吨,光是脖子的长度就有十三米,挖掘后组装起来的骨骼化石无可辩驳地印证了一点。

巨型恐龙由于仅凭两只脚无法支撑它的体重,又倒退到初期的爬行类的方式,即四足行走。

但是,后足与骨盆呈直角,垂直伸向地面。

这种巨型恐龙的存在就是虚幻。即便集合生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物学的全部常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这类巨大的地上生物是不可能在地球上存活并繁衍的。

因此,在当今世界里,如此巨大的动物一头也见不到。假如当时可以,那现在也应该有。之所以没有,就是因为它没有存活的可能。具有恐龙般庞大身躯的动物只有鲸鱼,而它是用不着靠腿来支撑自己的体重的。

当今而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息的大型动物要算大象了,可是,假如它们的孩子断了腿长时间卧地不起的话,恐怕连一天也活不过去。就算能撑,也顶多三天而已。这是因为,它的内脏会堆在一起压迫心脏,其重量将造成心脏停止跳动。同时,各部位的骨头也会发生压迫性骨折,比如强度尚未发育完全的幼象的肋骨。

自身的体重就是一颗隐藏的地雷。因此,现今的陆地上是见不到比大象还重的生物的。因为不存在能和大重量相匹配的生存上的优势。同为陆地,侏罗纪的食草巨龙为什么偏要长成那样的大个儿呢?优势何在呢?

说起大象的体重,一只成年象约在五六吨左右。而侏罗纪的巨龙竟然重达四十吨,因此,它在倒卧时面临的风险要比大象大得多。假如进入了沼泽或湿地,它的体重会使自己越陷越深,最终寸步难移。

与胴体的肥大相比,雷龙的腿部明显不够粗壮。巨龙胴体的重量抵得上满载乘客的一节地铁。

水平前伸的长脖子又频繁地加重了身体的负荷。

如果腿部不够强壮,仅凭这四条腿是无法支撑它的身体的。

从对化石的分析来看,雷龙的腿无论是骨头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还是肌肉都不够强壮,按照这一比例,在它漫长的一生中,腿部关节必须日复一日地驮着一个严重超重的躯体,还要经受脖子不经意的活动,很容易就会劳损。关节都是磷酸钙做的,也容易粉碎或骨折。因此,即使在壮年时期,它也会像一头濒死的大象那样,走起路来只能战战兢兢、慢慢吞吞。一旦上了年纪,它很快就会瘫痪,抬不起脖子,也就无法进食。

按照这种体形比例,巨型恐龙恐怕会对下蹲很怵头,至少它做不到频繁地蹲下、站起。它晚上用哪种姿势睡觉也让人琢磨不透。想象不出它睡觉时脖子是伸得直直的,还是蜷在一起的。要知道在这一时期,还存在着异龙这一凶猛的食肉恐龙呢。在酣睡时如果遭到食肉恐龙的进犯,它能闪电般地跳起来,像现在的大象那样奋起还击吗?

如果不能,它那伸得老长、又没有像样肌肉的脖子,在就寝时就会成为一个致命的软肋。笨重的巨型恐龙不成为敏捷的小型食肉恐龙们的家常菜才怪。庞大的食草恐龙没有食肉恐龙那样坚硬的牙齿,面部肌肉的力量也不足以咬碎敌手的骨头。想不出它会有什么有效的反击手段。

再有,如果巨型恐龙是像大象那样躺着睡觉的话,它的心脏将很难承受内脏沉重的压迫,到了早晨想要再站起来恐怕也没那么容易。由于是四足行走,它不具备灵巧的双臂,除了用脑袋顶着地面,靠脖子把身体撑起来之外就不可能有其他的办法了。可从它脖子的粗细来看,这么做也是有些勉为其难的。

因为巨型恐龙属于蛋生,如果蹲不下去的话,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雌龙是采用何种姿势下蛋的呢?假如它是四条腿站着下蛋,这蛋就要从老高的地方掉到地面上,非得蛋碎一地不可。

看看生息在当今地球上的动物群就可以领会,凡是四条腿长得华而不实的,躯体都无一例外的苗条。胴体肥大如象的,四条腿都会相应的粗壮。可如果胴体大到了巨型恐龙这般程度,为了存活下去,这种动物的腿部肌肉恐怕得粗到在模拟图中看到的五倍。对于那根细脖子,道理也是一样。

在今天的动物世界里,衰老造成的运动能力的下降是和死亡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的猛兽能活上二十载已属罕见,从前面论及的情况来看,侏罗纪的巨型食草恐龙的寿命不会太长。在它入睡时,无防备的脖子往往成了靶子,它们的大多数恐怕在风华正茂时就撒手归西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笨重的巨型恐龙早早地就集体灭绝了。

然而,通过分析出土的骨头化石的骨龄,人们推测出它们活了百年之久。甚至有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它们活到了两百岁。而且,巨型恐龙时代在中生代中占据了数千万年的时间。那么,它们究竟为何得到了如此的青睐呢?

有人会说,长达十三米的细脖子的作用就是使脑袋可以穿过树木的缝隙伸进密林的深处,吃到令其他动物望洋兴叹的位置上的叶子。要知道,他们为了活下去每天就要吃掉五百公斤之多的叶子。这等于是说,他们的脖子在一天里要将嘴巴送来的大量咀嚼过的叶子沿着水平方向源源不断地送到十几米开外的胃里,那么,它们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这一任务的呢?从客观上说,这是办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不到的,除非它们的体内像罐头工厂那样装上了传送带。

雷龙这样的庞然大物是通过有氧呼吸来获取能量的,因此,它们无时无刻不需要大量的氧气。

雷龙沉重的身躯对于它的生存极为不利,从生态常识上来说,它们基本上没有存活的可能。它们吸入氧气时要借助又细又长的脖子筒,这大大制约了氧气的吸入量。巨型恐龙的肺部所获得的氧气量绝对不会太充足,要靠这点氧气量来维持如此庞大的躯体,恐怕捉襟见肘。

再有,中生代最大的一个谜就是,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当时的地球正处于极端低氧的时期。

在恐龙时代到来的前夕,地球史上最大级别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几乎遍及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将欧亚大陆上的大部分植物都烧了个精光。因此,植物产生的氧气量骤减,与之前或当今相比,地球上的氧气浓度很可能下降到了三分之一的程度。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的低氧时代在此后持续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几乎涵盖了中生代的整个时期。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到达雷龙肺部的氧气量就会更少,可以肯定地说,雷龙的生存条件恶劣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然而现实却是,在导致低氧时代的大事件发生后不久,恐龙时代就拉开了帷幕,朝着超出生态常识的超大型化有条不紊地迈进。我只能说这一有悖常识的现象是一个不解之谜,它就是地球这一星球一手制造出来的幻象。

近来出现了一些观点,认为包括巨型恐龙在内的恐龙类具有超强的呼吸能力,可即便如此,如此低的氧气含量仍然会使这样的庞然大物在生存之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路上举步维艰。

关于死沉死沉的巨型恐龙的最不可解释的一点,就是它那长度有十三米的脖子。光是脖子的重量就抵得上一头大象,向前水平挺直时还会极大地增加负重,顶着这样的脖子终日吃草、移动、就寝、起床的话,背部和肩部的肌肉都会吃不消的。

虽然有人会说,它不是还有一跟长长的尾巴嘛,这尾巴也是从早到晚地平举着,与前方的脖子构成一种平衡。但是,这在力学上也是讲不通的。假如它有一根没有关节、强度如一块铁板的骨头从头部一直贯穿到尾巴尖的话,自可另当别论,可如果它并没有这样的一根骨头,而是靠背部的肌肉支撑着一生的活动,这就超出了生物的肌肉能力。

让我们来听听桥墩设计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长长的脖子水平前伸,同时,长长的尾巴水平后探,我们可以把这个姿势比作一座大型的建筑,要想让这座建筑屹立百年而不会崩塌,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吊桥式结构设计,也就是在前腿和后腿的位置分别盖一座垂直的高塔,从塔顶上拉下钢缆将脖子的前端和尾巴尖吊起来。同时还要提心吊胆地提防这座建筑的“骨架”不致四分五裂。

医学界的看法则是,一天到晚将一根十三米长的脖子伸得与地面平行,还要将这个姿势稳定地保持两百年,能够完成此举的肌肉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任凭雷龙的肌肉再怎么奇迹般的发达强韧,它也顶多是在壮年期的十来年里尚可维持这一高难度的姿势,而当它的精力和体力一旦出现衰退,它便会岿然倒地,恐怕再也抬不起脖子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和尾巴了。更不用说作为核心材料的骨头,尤其是骨头的连接部分所遭到的破坏了。

大概也是出于这种顾虑,当今世上盛行的描绘巨龙生态的模拟画都不约而同地犯了一个错误。大多数模拟画都对让雷龙生活在陆上感到“于心不忍”,于是乎将它描绘成一种水中恐龙。在众多的画作中,雷龙在海底漫步时,脖子像潜望镜一样的直上直下,只有头部浮出水面。

这是将雷龙与水中生活的蛇颈龙混为一谈的结果,也许是因为人们受到了当今唯一存世的巨型动物——鲸鱼的启发吧,可这终归是一种谬误。

雷龙轻易不肯下水,何况它也不具备在水中畅游的能力。还有,它们不以鱼类或浮游生物为食,它们的生活舞台是陆地,树上的叶子是它们唯一的食物。

正如鳄类之于恐龙,蛇颈龙和恐龙也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尽管现在的学者们将它们合二为一了。我认为,有朝一日它们终将会被划为不同的物种。

除了被画成水中恐龙的模样以外,它们在陆地上行走的姿势也大都是以讹传讹:它们的脖子直上直下,像根烟囱,尾巴则在地上拖着。本人也承认,这种姿势在力学角度上固然很惬意,可遗憾的是,这是异想天开。原因就在于它的颈骨的形状。

弥足珍贵的是,出土的雷龙的骨化石几乎可以完整地拼出全身的骨架。只要仔细地观察颈部立刻就可以判断出,脖子顶端安上脑袋以后,它是不可能弯成直角垂直而立的。

酷似一条大蛇的雷龙的脖子由无数块颈骨组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成,它们像货运列车那样连成一长列。试想我们在这列编队中再塞进两块颈骨使之成V 字形。

这时,高处的颈骨会挤作一团,很快曲度就到了极限。再怎么努力,这个角度至多是一百四十度而已。因此,它不可能像模拟画中常见的那样,将长长的脖子从肩头直接弯成一个直角,像烟囱一样的竖立起来。

它再怎么拼命仰头,整条脖子也只是会像圆规那样画出一个巨大的圆弧。而且,这一姿势本身对于恐龙自己就是勉为其难的,且不说还有发生骨折的风险,因此,它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住这个姿势。从颈骨的关节部位来推测的话,肌肉暂且不论,对骨骼来说最舒服的姿势就是将头部向前方水平伸展,或者是略微下垂。往上抬头时,整条脖子恐怕也就只能形成一个极其平缓的仰角。

另外,把脖子画得像烟囱那样竖得老高的模拟画还犯了另外的一种错误。假如雷龙钟爱这种姿势的话,它们就必须将大量的血液顶向包覆在头骨中的离地十来米的大脑,而它们的心脏肯定会因此而崩溃。这样一来,它们的大脑就会经常性地陷入缺氧状态,思考活动也就愚钝得多,而这同样也是无法想象的。

进一步说,假如心脏强大到这种程度,那周身的血压就会很高,因此,巨型恐龙包括腿部在内的下半身必须特别结实,否则它到了垂暮之年器官老化时,它的器官就会有因为高血压而被撑破的危险。

这些事实,古生物学者只要手里拿上两块雷龙的颈骨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推导出来。然而反常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的是,初高中的教科书或者面向青少年的恐龙图鉴的版面经年累月地被那些漏洞百出的模拟画占据着,就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纠正。而且,也居然没有人愿意到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化石标本跟前去核实这种图的准确与否。

假如想得绝望点,把脖子仰成直角的巨型恐龙,以及只露出脑袋在水中游荡的雷龙,这些画作甚至有可能正是在浮皮潦草的古生物学者的授意下才画出来的。如果这种行为算不得学者们的怠惰,那它又是什么呢?

3像这样,越想就越觉得恐龙的存在充满了矛盾。由于超乎寻常的体重而行动迟缓的它们真的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存在过吗?它们的存在是与生物学的常识相悖的。那么,现实中出土的化石又该做何解释呢?假如没有这些化石作为证据,岂止是生物学者,任何人都可以言之凿凿地说,恐龙嘛,那全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不光是巨型的食草恐龙,号称中生代食肉恐龙之王的威名遐迩的霸王龙,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不解之谜。侏罗纪的异龙以及由其进化而来的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白垩纪的霸王龙,在体形上非常相似,以它们中的哪一个为例都未尝不可,不过,既然名声显赫的霸王龙更为人所熟知,我就拿它作靶子进行下面的阐述好了。

话说在一九〇八年,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伯纳德·布朗博士在蒙大拿发现了霸王龙的头部化石。接着,全身的骨骼也被挖掘出来,随后被放进该博物馆里,成为世界之星。而食草的巨型恐龙雷龙的全身骨化石也于一九〇四年在怀俄明州出土后被运进了这家博物馆常年展出,使它自己和博物馆双双名扬天下。

霸王龙之所以被称为中生代最厉害的食肉恐龙,凭借的就是大大的嘴巴、嘴里长排的大牙,以及咀嚼力强劲的肌肉。作为化石留存下来的霸王龙的牙齿被称为锯齿,因为在这些锋利的大牙表面布满了细细的锯齿状纹路。凭借这些牙齿,它可以将对手咬得体无完肤,对其造成莫大的伤害。

我们可以推断,它那操纵牙齿咬合的面部肌肉的力量按照头部的比例要比生存在现代的鳄鱼咬合力大出许多,一般在三吨上下,最大可达八吨。这一数字与长着一个小脑袋的大型食草恐龙雷龙的牙齿和肌肉相比,高出不止一位数,因此其战斗力堪称无与伦比,当时的生物中,没有任何一张嘴能与之抗衡。这个结论,再加它那令人生畏的相貌、锯齿的淫威等,使得这种食肉恐龙被视为整个中生代的无敌强者,并获得了“霸主”、“暴君”的称号。

霸王龙的头部,包括具有强大咀嚼力的面部肌肉在内,前后长达一点五米。它的身长平均为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十二米。从骨骼可以推知,体重在五吨左右。

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之一就在这儿。体重五吨的话,几乎与一头大象的体重不相上下了。

我们都知道得很清楚,大象有四条大粗腿。可是,霸王龙的腿只有两条不说,腿部的肌肉形态跟人类很接近,与胴体的庞大相比细得不成比例。

同为五吨级的生物,胴体的庞大程度也不相伯仲,可大象却有四条粗腿,而霸王龙则是两条细腿。因此,合理的看法应该就是,这种恐龙的运动能力不及大象。而大象与其他的猛兽相比,就已经是动作迟缓、拖泥带水的了,它在印度或非洲从未获得过动物之王的封号。这样的话,行动能力和敏捷性理应在大象之下的霸王龙当真称得上中生代之王吗?这不得不让人心生问号。

大象在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时也会动如脱兔,表现出相当的能力,据说它瞬间的奔跑时速可以达到四十公里。但就总体而言,它的腿脚算慢的,它很难捉住比自己小的动物,过上肉食生活,因而它心甘情愿地靠吃草为生。因为以大象的平均行进速度,它是没有能力追杀小动物并吃上它们的肉的。在非洲的草原上,再也见不到比大象还要行动迟缓的动物了。

我们再说霸王龙。毫无疑问,它的咀嚼力在当时是最厉害的,可这种能力要在和对手贴身肉搏时才发挥得出来,而发挥肉搏能力的前提是捕获能力,如果这一能力很低的话,那它就配不上强大这一称号。在行走速度方面,霸王龙似乎连大象都追不上。体重跟大象一样,而支撑这一体重的腿的数量只有两条,是大象的一半不说,腿也要比大象的细了许多。其实谈论它的行走速度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都为时过早,首先,它是否走得动道、是否站得起来都还值得怀疑呢。由此可见,将这种恐龙册封为中生代之王的评价是出于它那可怕的外表给我们造成的假象。

本人曾遍访所认识的动物生态学的专家,自己也对为数众多的动物的骨骼和骨头上的肌肉的生长形态做过分门别类的总结,由此不得不做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如此粗重的胴体所依赖的只是两条细腿,那么霸王龙能够站立起来已属不易。

霸王龙的两条后腿,无论是肌肉量还是长度,都不成比例。从体形比例上看,它的后腿比三叠纪大量存在的小恐龙都要短,即使它能够像鸵鸟那样拼命转动两个“后轮”进行冲刺,恐怕也产生不了足以超过除它自己以外的其他生物群的速度。也许它在瞬间可以达到人类快走的速度,但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

同雷龙一样,从全身骨骼的关节部分可以推测出霸王龙平常时的姿势。和巨型食草恐龙的情形相似,世间流传甚广的此类食肉恐龙的模拟画全都是以讹传讹。在这些模拟画中,霸王龙和异龙都被描绘成两条后腿在平时像企鹅那样的直立,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双腿行走。原因在于,仅就这样的体重和后腿而言,这种姿势在力学上是最稳定的。

据称,人类之所以选择了双腿直立行走,是因为大脑的体积增大,重量增加,为了保持头部的稳定才像棒槌一样直立起来。这种姿势使得身体各部位所承受的负荷降至最低。假如采用动物般的爬行或大猩猩式的前倾姿势,承载着沉甸甸的大脑的头部只能横挺着,给脖子的肌肉和关节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是,从全身骨骼的连接形状来看,霸王龙是不可能像人类那样双腿直立行走的。即便能够在万不得已时偶尔为之,它的骨关节也没有结实到长时间与地面站成直角地用双腿走路的地步。

从骨骼推测的话,霸王龙的基本姿势应该是相当前倾的。在这样的一种姿势下,各个骨关节的间隔可以做到均等划一。在不远的将来,所有的专家学者们大概都会持相同的观点。

照此一来,我们可以对霸王龙的姿势做出这样一番想象:它在一般情况下身体前倾,前行时脑袋时不时像鸡那样前后摆动以保持平衡。然而,从骨骼得出的这一结论也是难以成立的。这样的一种前倾姿势会破坏沉重的胴体以及硕大的头部与仅有的两条细腿之间的平衡,它不可能长时间的站立。

为了防止栽跟头,这种食肉恐龙必须时刻保持前进,一旦气喘不上来而停下步子,由于脑袋很重,它就会立刻来个大马趴。而它的骨骼结构又不允许它可以一时半会儿地把身子后仰,像人一样站着歇脚。

虽然这种食肉恐龙需要不停地走动,从它的体重和那颗硕大的头颅来看,向前迈步这一行为本身恐怕也并不轻松。它很快就会累得喘不上气来不说,万一立足不稳,或是地面上出现了意外的障碍物,它还不是说倒下就倒下了嘛。而且,要它时不时地低下它那又大又沉的脑袋去注意脚底下也是一种奢谈。

它的胳膊太小,也太短,不足以让它在栽跟头时做到本能地用手撑地,或者偶尔用手扶一下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地面以防止跌倒。考虑到诸如此类的应急情况,这种生物的异常短小的胳膊不啻是个不解之谜,它似乎在表明,摔跟头的风险根本就不存在。

为了节省体力,大脑袋的霸王龙唯有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采用蹲伏的姿势席地而卧,即便一鼓作气地站起来(尽管需要借助那一对儿短胳膊才能完成的这一行为比登天还要难),它也只会自始至终慢悠悠地蹭着走。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大概就会理解要让它跑起来实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从它的骨骼、肌肉形状、由此推测出的负荷量以及身体前倾的姿势之间的对比关系来看,这种恐龙在运动中栽跟头是家常便饭。霸王龙要想走得稳当,大腿的肌肉就必须至少增加到现在的三倍,同时胴体的重量减轻一半。可即便如此,它也难以在追击猎物时做到长时间的高速奔跑。

即使肌肉量足够,骨头和关节也会经受不住的。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霸王龙和雷龙殊途同归,由于步行困难和容易频繁跌倒,夜间睡觉时笨重的身体会成为活靶子,再加上衰老造成的瘫痪,它会成为敏捷的小型食肉恐龙的点心,寿命不可能太长。

按理说,这种食肉恐龙本应早早绝迹,可是它们却和巨大的食草恐龙一样,同样号称拥有长达数千万年的繁盛期,与生态学和生物学的常识背道而驰。

此类巨大的食肉恐龙在昔日的地球上实实在在地存在过,这是有化石佐证的现实,不容辩驳,因此常识便退避三舍,只得承认这些恐龙每天都在怡然自得地漫步。可是,他们腿上的肌肉细得恶魔岛幻想曲第三章恶魔岛都不足以自如地步行,要想比猎物跑得更快,以这样的体格来说,它们需要不低于现状的五十倍的肌肉。与此同时,胴体部分的重量也要降至十分之一。以生物学的常识来看,这一计算结果是天经地义的。本人的结论就是,体格“离经叛道”

  如果觉得恶魔岛幻想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岛田庄司小说全集恶魔岛幻想俄罗斯幽灵军舰之谜泪流不止出云传说7/8杀人事件被诅咒的木乃伊北方夕鹤Y之构造UFO大道,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