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袁腾飞作品这个历史挺靠谱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郑和下西洋,成祖的时候去了六次,仁宗继位十个月驾崩,宣宗继位之后又下了一次,然后这个事儿就不能干了。到了明朝中期,炼丹的嘉靖皇帝在位时,国力衰退,有的大臣提议,为了耀扬国威,仿效当年三保太监故事,咱们再下一次西洋。兵部尚书刘大夏冲进兵部档案馆,拿起郑和下西洋的海图和宝船的设计图纸,付之一炬。因为这件事儿祸国殃民,绝不能再干。所以今天郑和下西洋到底路线怎么走的,不知道,船什么样的也不知道。据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64丈长,18丈宽,一丈是三米,如果要是真的那么大,顶上一艘轻型航母了。

这种事儿不能再干了,太费钱了。而且一帮小国奉正朔,叫你老大,你还得罩着它。西班牙、葡萄牙一欺负它,它就求你保护它,你说你管不管?咱就能得到点儿犀牛大象长脖鹿、珍珠玳瑁祖母绿,充实了一下皇家首饰盒和皇家动物园,600万两银子打了水漂。你看哥伦布、达·伽马,什么都没有,哥儿几个凑钱,弄一艘小破船,带回来一个拉丁美洲,充分体现了出海的价值,郑和跟人家没法比。

抗倭有猛人

自打郑和下西洋以后,朝廷规定寸板不得下海。你不下海,别人来了。谁来了?日本人,那时候叫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骚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寇。咱们国家跟日本挨着,点儿很背。日本国在唐朝的时候取法中国,全面唐化,但有两个东西没学中国,一个是宦官制度,一个是科举制度。不学宦官挺好,日本宫廷里的所有体力活、粗活,都女人干,女人身体一好,生的小孩也有劲儿。但不学科举,有点麻烦。科举制是用来选拔人才当官的,日本没有科举制就意味着它的官僚全是世袭的,世卿世禄,后来就对中央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日本天皇掌权连二百年都不到,政权就落到藤原氏的手里。藤原氏世世代代担任摄政、关白,相当于宰相,开始了日本两百多年的摄关政治。摄关政治的时候,地方诸侯并起,建立庄园。庄园需要人保卫,这些人就是武士,武士需求量一多,力量也就越来越大。

1192年,日本武士首领源赖朝强迫天皇封他为征夷大将军,建立幕府,日本开始了幕府时代。第一个幕府叫镰仓幕府,1192年~1333年,设在离今天东京不远的镰仓地区。当年忽必烈打日本,对手就是镰仓幕府。日本天皇从此变成了摆设。镰仓幕府一百多年,日本进入南北朝时代。因为日本天皇对大权旁落不满,所以利用镰仓幕府衰落的机会,天皇对抗镰仓幕府,镰仓幕府灭亡。镰仓幕府灭亡的过程中,大将足利尊氏建立了室町幕府,室町幕府又扶植了一个天皇,两边天皇对着干,就形成了日本的南朝和北朝。

这个时候相当于中国元末明初,日本很多战败的武士和商人、海盗开始骚扰中国沿海。那会儿中国国力强盛,这些海盗很快就被打回去了。到了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完成了日本国的统一,明朝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咱都不知道日本有天皇,足利义满给中国皇帝上书的时候,写的也是“臣日本国王源义满”。

足利义满在日本的长崎公开处决了几十名倭寇,倭寇就销声匿迹了。没想到到室町幕府末年,幕府不稳,日本进入到战国时代。今天日本的电视剧、电子游戏,很多讲的都是战国时代,英雄辈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本来就是一个弹丸小国的日本,分成几十个小弹丸互相厮杀,还不包括北海道,只是本州、四国、九州,几十国混战。打败的人,就跑去骚扰中国沿海。日本战国时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国力已经衰微,无力对抗倭寇。所以倭寇猖獗,北起山东,南到广东,整个海岸线都在闹倭寇。

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管制。朝廷认为倭寇是因为私人海外贸易给招来的。倭寇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可能更像是武装走私集团,谈不上日本侵略军。首先这不是日本政府的行为,这个要弄清楚。有人说日本历史上就侵略过中国,比如说倭寇。那真不算,不是日本政府组织的,况且当时日本也没政府,正忙着打仗呢,哪有工夫骚扰中国,所以那都是个人行为。另外,现在很多史学家看来,这不是侵略战争,就是一种武装走私,能卖东西我就卖,卖不了我就抢。后来一看,能抢,我干吗带东西来,直接抢就完了。这一抢,朝廷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问题是这一罢更麻烦了。福建、浙江地狭人稠,全是山,全是盐碱地,你让我种地,种个毛!今天海外华人,最多的就是这两个省的人,从唐朝就偷渡,你不让他偷渡有天理吗?那个地方不偷渡,我没法活。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时候就在东南亚谋生,那会儿要什么护照、签证?现在你跟我要签证,有天理吗?他们历来以海为田,以船为家,你让我种地不会,从来没学过,再说这盐碱滩种什么能长?我只有打鱼贩卖。你不让我出海,我想来想去,你的意思就是逼我当倭寇。

这样一来在倭寇里面,就形成了两分真倭、八分假倭,或者一分真倭、九分假倭,十个倭寇里面九个是中国人。那个时候你要记住,中国人谈不上汉奸,日本人是给中国人打工的。那会儿日本不如我们,不是说我当倭寇就成了汉奸,而是我雇小日本去帮我杀人越货,中国人是老板。倭寇的大头目,汪直、徐海全都是中国人,汪直是安徽的,但是巢穴安在日本的平户岛。倭寇的巢穴在日本,老大都是中国人。日本倭寇武艺高强,所以中国倭寇雇他们来帮我敛财,倭寇里还有渔民、落第的书生、科举老考不上的倒霉蛋,甚至有退休的官员,什么人都有。你想,一帮日本人又不会说中国话,到中国就分不清东西南北,怎么抢?所以倭寇大部分是由中国人组成的,到中国来才熟门熟路,哪儿有钱,哪儿兵力防守虚弱,都有人门儿清。

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牛人——戚继光。

戚继光这个人牛到什么程度?他祖上建立明朝有功,世袭山东省烟台市城防司令,他17岁就担任了这个职务,登州卫都指挥佥事。他站在城墙上眺望大海、心潮澎湃:“云护牙鉴满,星寒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你封我当官我不觉得高兴,只要国家稳定四海安宁我才爽。朝廷一看,满足你的要求,你不是愿意抗倭吗,你去吧!18岁还没成人宣誓,就以参将衔赴浙江抗倭。第一仗就给戚继光上了一课,3000明军对阵800倭寇,倭寇冲来,明军一哄而散,就剩戚继光一个人了。3000人就像跟倭寇说好了似的,1、2、3,闪!把戚继光一人撂那儿了,戚继光赶紧爬上一块巨石,连发三箭,击毙三名倭酋,倭寇散去。这家伙不好惹,别理他,散吧。

戚继光这个气呀!明军一无所用,没有任何战斗力。其实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农民,农民主要是插秧种地。明太祖得意地说朕“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你那是个屁兵啊!是兵就得吃皇粮,哪能让他们自己养猪开宾馆,哪能干这个!军队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军工厂都生产冰箱、摩托那还能成?所以明太祖“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是扯淡。明军边境三分守城,七分种地,内地两分守城,八分种地,整个一帮穿军装的农民。日本倭寇是武士,刀法精熟,训练有素。日本刀都是精钢打造,削咱的铁片刀,一百个都没事儿,宝刀东出日本国。戚继光一瞅,这些兵不能用,我自己招。自己招兵在当时是很冒风险的,明朝沿袭宋朝制度,哪能自己招兵,得向朝廷汇报。戚继光专门招募沿海的渔民、矿工,要孔武有力的,最好家里有人被倭寇杀害,苦大仇深,这样的人我一定招你。招募完军队组成戚家军,对抗倭寇。

倭寇武艺高强,刀法精熟,单兵作战能力奇强。二战时的日军也一样,精于白刃战,你一个一个打,上来就是送死。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一拥而上,以多打少,十二人一小队,组成鸳鸯阵。倭寇不懂阵法,打仗跟打架似的,拍马过来,来将通名,它还这么着呢!谁跟你通名,一枪崩下来就完了。明军十二人一小队就上来了,第一个人不会武艺没关系,有劲就行。拿着一个几丈长的大竹竿子,这叫狼筅,抡圆了保护后面的战友。江南多的是这东西,枝枝杈杈都不切下去,尖上还抹上毒药,挑破一点皮,你小子蹬腿吐白沫沫。我这个大竹竿几丈长,你那日本刀也就三尺。竹子又滑,你又不好切,劈断一半,我还是你的四倍长,一劈形成一个缺口,扎进去你还有命吗?前面的拿个大竹竿,后面长枪、弓箭、短刀,长以救短,短以救长,这都是戚继光琢磨出来的。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有两本是戚继光写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孙武子就是一本《孙子兵法》嘛!李靖就是一本《李卫公问对》。岳飞什么都没有,《武穆遗书》是小说,胡扯。十大兵书戚继光写了两本,够文武双全的。倭寇平定后,朝廷调戚继光防备蒙古。明朝当时是北虏南倭之祸,北京这边的长城全都是戚继光修的。戚继光写诗说:“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堪称是明朝第一名将,平定倭寇,不愧民族英雄。

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租占了澳门。葡萄牙人一开始说,他们是来给咱中国皇帝进贡的,但进贡的货物被海水打湿了,上岸晾晾。咱说不同意,他说我们就要一块牛皮那么大的地方。中国官员一想,一块牛皮能有多大,你的货物也太少了,那你来吧!结果人家连夜把牛皮给剪成线,搓成细绳,上岸一围,就这么大地方。中国人傻眼了,但那会儿是很讲信用的,要在今天,这事儿不会发生。谁答应你的,有合同吗?有合同拿来一撕,不就完了嘛!咱们祖宗就吃了说话算数的亏了。葡萄牙人这么一弄,中国说我答应你,君子无戏言,你就来晒吧!晒完了之后,它跟咱们说了,以后我们老得给你们皇上进贡啊,老存在货物被弄湿的事儿,干脆这个地方你就租给我得了,一年500两银子。中国官员一想,就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破地方,一年500两银子,行,租给你。我是房主,你给我房租。但是主权是中国的,一直到1849年主权都是,要不然雅克萨都收回来了,那个地方能收不回来吗?

其实朝廷并不在乎这500两银子,是因为能了解西洋,弄来自鸣钟、怀表这些东西,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翻译夷书,夷书就是澳门来的。从1553年到1849年,澳门并不是殖民地,归香山县丞管辖,香山县就是今天的中山市,县丞是正八品。葡萄牙总督见了香山县县丞,要单腿下跪。他叫总督,咱们给翻译成兵头,见了八品县丞也得下跪。1849年之后,在英国的支持下,葡萄牙狗仗人势、狐假虎威,驱逐中国官员,捣毁香山县丞官署,澳门就变成了殖民地,房客把房主的财产给霸占了。过去总说澳门是400多年的殖民地,不确切,真正的殖民地时间是150年,以前是租出去的。

第14节 明清文化大发展

哲学大佬们

明清时代的官方哲学是理学和心学。

心学创立者是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王守仁)把它发展到了极致。吾心即宇宙,吾心之外别无他物,一切不外求。意思是我心里想有就什么都有了,世间万物还不都是在我心里的一个印象而已。蒋介石是最推崇王阳明的,到台北旅游,一个必去的景点叫“阳明山森林公园”,阳明山原来叫草山,蒋先生到那儿之后把它改名为阳明山,因为他推崇王守仁。日本近代海军名将东乡平八郎,日俄战争中大败俄国海军的那位,也是王阳明的超级粉丝,曾经刻过一方“一生俯首拜阳明”的印章。但理学和心学当时的现状对中国是不利的,特别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除了理学和心学,明清时也有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这里先提到的是李贽先生。他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其实孔子是最倒霉的,死了几千年永远不得安宁,有点什么事就把他拽出来,要不然就烧香,要不然就上板砖。后世的这些思想都跟孔子有关吗?天人感应,孔子讲过这玩意儿吗?孔子最烦这个,子不语怪力乱神。难道是孔子主张妇女裹小脚吗?不可能,孔子都没见过这个。没办法,谁让儒家都打他的旗号呢,所以就得否他。这一否惹事了,当时你否孔子还了得?孔子是中国的基督啊,你骂万世师表,你骂神,还能留你吗?古人经常这么讲: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要不是天降孔夫子,几千年来我们黑糊糊地摸去吧。李贽说,原来古代的人都得提着灯笼走路,因为没有孔子。那现在人不也提着灯笼走路嘛,有了孔子,不还是万古长如夜吗?类似这种话,成了李贽被关进监狱的因由,在狱中,他以剃刀自刎而死。

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他的头发用布包起来。为什么?他不剃发,那时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头师傅担着担子,后面装水盆、剃发用具,前面是挂人头的。走街串巷,后面有清兵跟着,扛着鬼头大刀,给你剃你不剃?按地上一刀,脑袋挂担子上了。

其实大清入关之后,要求中国人(主要是汉人)学他们,也不是说什么人都学,有十不从。男从女不从,男人必须是旗装,女人可以穿汉装。生从死不从,人死以后可以以汉装入殓,要不然你对不起祖宗。阳从阴不从,上坟祭祖或者人死入殓,这些习俗都可依照明朝的来。官从吏不从,当官的顶戴花翎补服纱褂,皂吏的打扮跟明朝还是一样的。老从少不从,小孩子爱干吗干吗,一旦成年就得按旗人规矩来。另外还有儒从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黄宗羲什么都不从。他琢磨为什么明朝会灭亡,一下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原来跟明不明朝、清不清朝没关系,就是因为君主专制,哪一朝搞君主专制都不行。所以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大家按规矩办事,别按人的意思走,也是反独裁的意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这个人很了不起,对晚清的民主思潮起了一定的影响。他的着作叫《明夷待访录》,梁启超说,想不到我们国家比卢梭早两百年就有这么先进的思想问世。

另一位着名思想家是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理学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思想修养。我只要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但你是一个好人,不见得是一个好官。你看中国历史上凡是做出成绩的官没有清官,包拯、海瑞这些人绝对做不出成绩来。一般都是那种介乎于清官与赃官之间的权臣能做出一番成绩,张居正是个典型。纯赃官,一天到晚光想往家里搂钱的也不行。道德的楷模,没有一个是真正能够干成事的,中国历史上的忠臣,大都没什么大用。岳飞还算能打赢,文天祥、史可法这些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你死则死了,国家却不会因为你的死就能改变。我们崇拜他们的气节,只可惜他们干的事没有实际效果。

顾炎武就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大明300年养士之朝,培养的这些人全没用?满清一入关,稀里哗啦300年江山社稷就全吹了,看来,咱得做经世致用的学问,做点有用的学问。他的着作叫《天下郡国利病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大治,这也是反对君主专制,是最早的主权在民思想。他有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他的《日知录》:“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李唐变成了赵宋,这对于李唐来讲只不过是亡国;如果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断绝,这就属于亡天下。国跟天下还是不一样的,保天下是每个人都要尽的责任。他认为满清入关对中国来讲,就属于亡天下。异族入主中原,中华文化、道统就要断绝了。实际上后来也没断,因为满清吸取蒙元的教训,很快就汉化了。

满清入关,颁布圣旨就说我国天下得自流寇,我是灭了李自成得的天下,不是从大明手里得的,我为尔报君父之仇,你们应该感谢我才对,我与流寇争不是与大明争。他这么说很快就理解了中国政治的奥妙,你快马弯刀厉害,还是干不过四书五经,最后还得匍匐在四书五经脚下。蒙古人没这么干,入主中原98年又回去放羊了,真叫水土不服不行。

船山先生王夫之,是唯物思想家。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气”。理学认为理是第一的,气是第二的。他认为气才是第一的,因为气是物质,所以叫唯物;还主张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董仲舒提出尊王是中国的道统,道统是不能变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现在王夫之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沧海都能桑田,要是都不变,哪来这些朝代更替?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相吻合的。

煌煌神作风格异

说到文学,明清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小说。明清世俗文化占了主流,归根到底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市民队伍扩大,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明清小说。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本时间元末明初,是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三分虚,大清入关之前,八旗将领拿这个当《孙子兵法》看,《孙子兵法》看不懂,看《三国演义》就能打仗,诸葛亮空城计,貂蝉美人计,里面全是这玩意儿,用这个就可以打仗。《三国演义》是典型的“尊刘抑曹”,曹操被人为地矮化了,刘备被人为地抬高了,诸葛亮也被神化了。看完《三国演义》,仔细一琢磨,诸葛亮打过胜仗吗?很少吧,除了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哪次不是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在蜀汉建立9年后就去世了,而蜀汉一共存在了43年,也就是说没他地球照样转。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是元末明初人士,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老了就踏踏实实过几年吧,别和人动心眼了。为什么少不读水浒,目无法制,从小看这个,就是培养少年犯。李逵这样的,放今天枪毙400回都不多。你动不动就把人杀了,也不管那人该不该死,朝廷自有法度在,你凭什么动不动拿斧头剁人脑袋?再者,梁山好汉们好像没一个农民,也不知道这本小说怎么算是农民起义题材。

《西游记》太可爱了,作者吴承恩,明朝人。这本书反映了人民蔑视统治、敢于斗争的精神,他歌颂的是孙悟空,生物分四等——神人鬼妖,人可以修炼成神,吕洞宾就是人修炼成的嘛。神仙本是凡人造,只是凡人心不牢。人可以修炼成神,人死可以为鬼,鬼再投胎还可以做人,人又可以修炼成神,前三个等级是相通的。妖永远是妖,孙悟空就是妖猴,大闹天宫造神的反。作者强烈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一只妖猴可以造天上皇帝的反,那你人间皇帝算个毛啊!当然孙悟空的结局是修成正果了,成了斗战胜佛。明显看得出来,吴承恩崇佛抑道,笔下道士没好人,玉皇大帝是道教的最高神,妖猴造反,没辙,西天佛祖把妖猴压到五行山下,高下立判。

《红楼梦》太伟大了,作者曹雪芹,一共110回,后来高鹗续了40回,高鹗好歹算是狗尾续貂,别人续的简直是耗子尾巴。《红楼梦》后30回有人说是丢了,有的说是曹雪芹给烧了,没传下来,只留下了几个回目,所以高鹗给续了后40回。时间是清朝,描写权贵家族由盛到衰,鞭挞礼教制度,揭示了社会现实,这部包罗万象的作品非常伟大。《红楼梦》里面写的故事和那种情绪没法翻译成外文。有一对西班牙汉学家夫妇用了20年的时间把它翻译成西班牙文,中国的记者采访他们,你们翻译《红楼梦》困难大不大,这不是废话吗?中国净是这种水平的记者,看见人从废墟里救出来,问人家你感觉好吗?多新鲜啊,不好我还回去。花20年时间翻译困难能不大吗?举个例子,《红楼梦》里有一个丫环叫香菱,这个名字就没法翻译成西班牙文,不能音译,汉语拼音音译洋人不懂什么意思,如果意译,西班牙没有菱角,不知道菱角是什么东西,最后翻译成“带香味的桉树叶”。西班牙人一看这名字,哎哟,中国人起名真土。“带香味的桉树叶”,汉语叫香菱,这名字多好听。洋人的名字才能音译不能意译,史密斯就是铁匠,美国总统布什就是灌木丛。

《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着作,里面的诗词,都是曹雪芹写的。但不同的角色写出来的诗词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咏柳絮,林黛玉写:“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薛宝钗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一个人得模仿多少人的心情、口气,很了不起。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成书时间是清朝,揭露科举。这有点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堂吉诃德》,讽刺这个社会的基础。欧洲的社会基础是骑士,中国的社会基础是科举制度。他就讽刺这个,范进50多岁中举,不容易啊,最后还疯了。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辈子参加科举,70多岁了还提着考篮进考场,他就没吴敬梓看得开。蒲松龄借写妖狐鬼怪批判社会,他笔下的妖狐鬼怪很多,这就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了,所谓的正人君子还不如妖狐鬼怪呢。他最大的成就是便宜了今天说相声和评书的人,单口相声里面好多段子都是从聊斋里来。

明成祖时,解缙主编的类书《永乐大典》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两万多卷,11000多册,现在存世的是300多卷,中国有200多卷。这部书是抄写的,不是印刷的,原本与正本皆毁,副本不断散失。据说原本有可能在十三陵的长陵里面,跟永乐皇帝一块儿埋了,这是他个人的功绩。所以长陵不敢开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怕有《永乐大典》,一挖化成灰了。当年定陵一挖开,龙袍就成面了,今天看到的都是后来修补、仿制的。20世纪50年代非要挖皇陵,现在皇陵绝对不能挖,什么时候高科技了再想办法。而且挖也没用,也不能把东西卖了,还得建博物馆弄武警看着,累不累?还不如在土里埋着呢。

清朝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是类书。什么叫类书啊?像今天的网站就是电子类书,我想查康熙帝,Google一敲出来一大堆,《清史稿》上怎么说,《我们爱科学》上怎么说,《上下五千年》里怎么说,所有跟康熙有关的事全有,他脚板底哪个大一圈、身高三围多少没准都能给搜出来。

乾隆帝时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包含经史子集。经是儒家的着作;史是历史着作;子就是诸子百家,包括僧道;集是文学作品,比如李太白集或者苏东坡集。书成之后,也没有印,在全国找了几千个毛笔字写得好的人,花了十年抄了七部。其中四部分别放在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东北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南方还有三部,分别存放在杭州、镇江和扬州。七部《四库全书》,今天现存四部半,镇江的鸦片战争给毁了,圆明园的二次鸦片战争给毁了,杭州的剩了半部。现存的四部半,三部半在大陆,一部在台湾。紫禁城文渊阁那部在台湾,那部是最好的,皇上要看当然看最好的。现在国家图书馆放的那部是从避暑山庄运来的。《四库全书》号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两亿四千万字,一个人一辈子看完是不可能的。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就抄了七部,使用价值很小。

洋人的小聪明

公元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当时正赶上欧洲文艺复兴,新教兴起,天主教势力衰微,耶稣会想到欧洲以外的地方弘扬正教,欧洲人不信教了,我找别的地方的人信教。开辟新航路,也有传教的目的在内。所以,他们来到中国。

利玛窦先到了澳门,明朝实行海禁,想进入中国,中国不让进。这个洋哥们儿聪明,学汉语,穿汉服,读四书五经。一给人递名片都是西儒利玛窦如何如何,用儒家的经义解释天主教的教义。中国人一看原来儒教声名远播,欧洲人都信我们,好,那跟你玩吧。但他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才能传教。皇帝怎么见?明神宗万历皇帝整天在床上数钱,所以得给皇上找点新鲜玩意儿。

利玛窦来华,向万历皇帝敬献了《坤舆万国全图》,当时的一幅世界地图,绘制得相当精美,还有八音盒、自鸣钟、怀表。皇上没见过这玩意儿,连眼镜都没见过,献上这幅地图的时候,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我们没在大地的正中央,周围也不是蛮夷戎狄,而是很多文明程度不在我们之下的国家。当然利玛窦为了拍中国皇帝马屁,以东经160度经线作为地图的中心,这么一画,中国还是在中央,欧洲在左边,美洲在右边。这种绘制地图的方法,我们沿用到今天,全世界只有中国这么画世界地图。外国的世界地图以零度经线为中心,美国在左边,中国在右边。

利玛窦讨得皇上欢心,就开始在中国传播学问,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开始引进西学。那时候中国的法律很“强盗”,规定洋人不准来,来了就不准走,所以这些洋教士最后全都死在中国,埋在北京市委党校院里。

中国西学东渐之前,上一次大规模引进的外来文化是佛教,佛教现在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天主教,明清时候的中国人就不像汉唐时候的中国人对佛教那么疯狂,我们已经发展几千年了,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是中国最欠缺终极关怀的时候。天主教就不行了,特别是后来罗马教皇发表诏谕,不允许中国的教徒拜天拜祖宗拜孔子。在中国要不拜天拜祖宗拜孔子,那还是人吗?清明节给祖宗磕头你不磕?几千年下来都这么干的,你说不能这么干,那你在中国没法混了。

1723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教,不允许天主教再在中国传播,直到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才解禁。

1.源自成语“顽父嚚母”,“顽父嚚母”出自《尚书·尧典》,原文是“父顽,母嚚,象傲”,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愚顽暴虐的家长。

2.信史时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的时代,与之相反的是传疑时代。

3.《墨子》《孟子》和《尚书序》等历史文献均说汤居亳,但古地名亳者有好几处。晋人皇甫谧认为有三地: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据《括地志》,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35里(今河南商丘东南),为汤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50里大蒙城(今商丘北),为汤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洛阳偃师西),为帝喾及汤所都。因此,学者多主张汤先居南亳,后迁西亳,但也有专主北亳说的。

4.古族名,中国古代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在甘肃静宁县威戎(今静宁威戎镇)立都。

5.史前时代(约170万~4000年前),按照历史年代,中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的中国史前社会从发现古人类开始,下限为发现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时期;历史学所指的中国史前社会是有了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时期,即西周有了共和纪年之前的阶段。

6.史学界以三家分晋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7.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之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被田氏齐国取代。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8.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纷纷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9.在秦国统一中原之前,各国的文字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秦国统一之后,秦始皇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方便多了,这叫作“书同文”。

10.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朝廷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了很大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推行推恩令。

11.中国古代官府对人民所课时力役,始于秦代,汉初仍袭用此法,规定22岁到56岁的男子,都要服更赋。更赋包括“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力役或兵役。农民每年要为地方服一个月的劳役,称更卒。农民亲自服役,叫“践更”。如果不愿意亲自去服役,可交钱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此种出钱雇人服役的办法,叫“过更”。有时地方用不了多少更卒,也要农民照样出钱,成为一种赋役负担,就称为“更赋”。正卒为正式服兵役。汉景帝时规定,男子年龄在20~56岁,必须为国家服兵役一年,服役完后便可回家。但遇有战事,还要临时被征调。戍卒是指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为国家屯戍一年,或到京城做卫士。如果不愿亲自去,也可每月出钱雇人代替,一般农民无法承受,只得亲自服役。以后历代都有类似强拉民役的办法,只是名称不一。而由更卒之役产生的代役钱就转化成了一种赋税。

12.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

13.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

14.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15.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崇敬。

16.指奴隶。

17.贝叶经源于古印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18.黄肠题凑,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框形结构,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属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19.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106年9月21日),汉和帝次子,养于民间,东汉第五位皇帝(公元106年在位),登基时出生刚满百天,是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不久即夭折,谥号孝殇皇帝。

20.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59年~公元307年),字正度,河内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西晋第二代皇帝,公元290年~公元307年在位。司马衷于公元267年被立为皇太子,公元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在“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古城名,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西北角上一小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诛司马伦及其子。又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公元307年,惠帝去世,相传被司马越毒死。

21.晋怀帝司马炽(公元284年~公元313年),字丰度,西晋第三代皇帝,公元307年~公元313年在位,司马炎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司马炽被扶植为帝,改年号为“永嘉”。

  如果觉得这个历史挺靠谱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袁腾飞小说全集这个历史挺靠谱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两宋风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