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唐浩明作品张之洞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说话之间,奕譞一直用严肃的目光盯着张之洞。张之洞见醇王的态度陡然变得如此峻厉,神情不觉肃然起来,背上冒出一丝热汗。他挺直着腰杆说:“请王爷赐问!”

“张之洞,你身为胡林翼的受业弟子,理应秉承胡林翼对朝廷的忠诚,你在四川做过三年的学政,自然对四川官场民情有所了解。你现在能否以一个胡林翼的弟子和熟悉真情的学政的身分向本王保证:东乡之案的内情你已完全掌握,三道折子上所说的全是实话,而不是为了打击别人,不是为自己沽名钓誉。”

一股为民请命甘受斧钺的壮烈情怀,顿时涌动在张之洞的胸间。他对醇王尚不十分相信自己虽有憾意,却更对醇王如此郑重地把它当作一桩大事而欣喜,为了坚定这位性格脆弱的王爷的心志,张之洞霍然站起,然后双膝跪下,斩钉截铁地说:“微臣以先师为楷模,忠于朝廷之心可贯日月,身在蜀中三年,其官场民情了如指掌,东乡冤案的前前后后,微臣均已一清二楚。王

爷愿为东乡平民作主,鸣冤昭雪,真乃蜀民再生父母,微臣代东乡冤民感激王爷如天恩德。皇天在上,后土在下,微臣折子里所写的,句句是实,字字是真,倘有半点不实不真之处,请王爷斩微臣之头,戮微臣之尸,以谢天下而惩来者!”

见张之洞起下这等大誓,奕譞也颇为感动。他敛容说:“张之洞,本王相信你,请起身,随本王再到长廊、佛香阁去查看查看。”十慈禧送给妹妹的礼物居然被人踢翻在地

张之洞从清漪园回来的第二天,张之万便离开了京师,回南皮老家继续守制去了。桑治平则应邀在张之洞家住了三天。张之洞陪同桑治平逛海王邨,游国子监,赏玩古董,品藻人物,所谈极为融洽,二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慨。杨锐一直侍奉左右,从老师与桑先生的交谈中得益甚多。三天后,桑治平与张之洞依依不舍地分手,相约明春张之洞去古北口造访,然后再一道登长城,攀燕山,欣赏造化和历史赋予人类的精华。杨锐也暂时搬出张府,与何燃、黄奇祥一起拜会京中时贤,以便广开眼界,拓展胸襟。张之洞很赞赏年轻人的这个决定。

在奕譞的干预下,四川东乡县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朝廷颁布明谕:东乡县民并非聚众谋反,不应派兵弹压,原东乡县令孙定扬,原四川提督李有恒立即拘捕问斩,其他负有重大责任的文武官员也重新审判定罪。

张之洞为民请命的这一义举,不仅使他在清流党中再次获得极高的声誉,也得到京师官场的一致称赞。杨锐等人回到四川,将事情进展的前前后后公之于众,川中父老莫不愈加怀念那

位督学三年建树甚多的前学台大人,东乡被昭雪的乡民中甚至有人供奉张之洞的长生牌,早晚一炷香,晨昏三鞠躬。

清流党人都于此中得到很大的鼓励。恰好圣彼得堡又传来佳讯,曾纪泽与俄国人的谈判有所进展,迫于多种压力,俄国有可能放弃伊犁城外的领土要求。这无异于将已吞入虎口的肥肉挖了出来,朝廷欢喜,清流党人更是欣喜若狂,都认为是自己的巨大功劳,张佩纶、陈宝琛、邓承修等人更是热血奔涌,愈加放肆指谪时弊,纠弹权贵。他们纷纷上疏,弹劾工部侍郎贺寿慈、礼部尚书万青藜、户部尚书董恂、左副都御史宗勋、湖广总督李瀚章,或劾他们贪污受贿,或劾他们昏眊误政。张佩纶甚至将矛头对准慈禧的娘家方家园承恩公府第,说公府新近建房仿照王府规模,有违礼制,请朝廷派员核查,即速制止。

张佩纶等人的这些弹劾,有的收到了效用,但大部分留中淹没,只博得一批对朝政不满者的喝彩,反而招致了许多经不起核查的权贵们暗中嫉恨。

张之洞牢记堂兄“为政不得罪巨室”的恳切告诫,没有参与这场大举纠弹权贵的热潮。他虽然十分痛恨官场上的腐败之风,但也深知不能轻举妄动,正如堂兄所说的,在自己的声名日渐隆盛之际,要更加谨慎持重。就在这个时候,宫中又爆出一桩少见的热闹事,一时间弄得沸沸扬扬,给一向压抑沉闷、枯燥无味的内宫生活带来一个富有刺激性的新鲜话题。

十一月下旬是醇王福晋的四十大寿。从十月中旬开始,四面八方的珍贵礼品,便络绎不绝地被送进醇王府。

清流党的首领李鸿藻是从不对王公贵族示以特别亲近的。当年连慈禧的母亲去世他都不去吊唁,何况醇王福晋的寿庆?张佩纶、陈宝琛、邓承修十分钦佩李鸿藻这种硬骨头气,便一致决定不向醇王府送礼。但被公认为第二号人物的潘祖荫却不这样,他早早地便把祖传的一颗鸡蛋大的价值连城的夜明珠送进醇王府。醇王福晋对这颗夜明珠喜欢得不得了。宝廷、吴大潋等人也都悄悄地向醇王府敬献了重礼。

张之洞为此事思考了很久:送,还是不送?想起醇王对这次东乡之事的翻案所起的关键作用,觉得不送点礼物表示祝贺,似乎于情理太不通了。但送个什么礼物呢?张之洞犯难起来。

张之洞父亲官职不高,家里人口众多。父亲的俸禄刚好够全家度日,没有积蓄,更谈不上有什么祖传珍宝了。他自己为官之初便立下志向,要做一个不贪财货的清官。京官俸禄薄,如果不用手段获取外来之财,则几乎个个清贫;张之洞只是一个中下级史官,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两放试差和学政,本来这都是可以生财的美差事。因为试差有程仪,学政有额外的收益,其数量都很可观。尤其是四川学政,生童人数甲于天下,若额外收益全部揽于怀里的话,三年学政下来,少说也有三万银子的收入。但张之洞恪守清廉为本的做官准则,一毫不取,三年前一担行李两袖清风入川,三年后依然一担行李两袖清风出蜀。如此做官,自然永远富不起来。张之洞即使想送重礼也无钱购置,何况他向来不把情意之深浅与礼物之轻重联系在一起。

如此思来想去,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第二天,他打发大根骑一匹快马,星夜奔到南皮老家,请子青老哥画一幅五谷丰登、仙童献寿的彩色图画。听说是为醇王福晋祝寿用,张之万兴致极高。他戴起老花眼镜,辛苦一整天,精心制作一幅丹青。大根带回京后,张之洞又在上面亲笔题了一首诗。然后再送到大栅栏裱铺,出了五两银子的高价,用最上等的黄绫装裱好。一切就绪后,张之洞大大方方地亲自送到太平湖醇王府。

奇珍异宝太多了,醇王夫妇反而看腻了,见了这幅状元探花

兄弟的连袂之作,夫妇俩都觉得清新悦目,遂高兴地收下。张之洞肩上的一副重担终于放下了。

十岁的小皇帝也给母亲送来一对极品玉如意,一座尺余高的十九层纯金佛塔。皇上的重礼把醇王府的喜庆气氛推到了高潮。

慈禧对胞妹的生日自然是记得的,但这些日子里她正闹着病,精神不好。她素来肠胃消化不良,近来腹胀,不思饮食,但还是挣扎着处理国事,只是一回到后宫便浑身无力倒在床上。慈安太后见她这样带病勤政,又是钦佩又是心疼。醇王福晋暖寿的前一天,慈安特为提醒慈禧要给妹妹送点礼物。慈禧感谢慈安的关心,亲自到御膳房挑了几样食品糕点,满满地装了八大盒,命人赶紧给醇王府送去。

养心殿的太监小头领李三顺领了这个差使,唤来两个小太监小勾子和二愣子做挑夫,自己空着手跟在一旁。正是太阳当顶的午正时刻,除了值班的太监宫女外,大家都午休了。空旷得一株树一棵草都没有的紫禁城里静悄悄的,颇有点死气沉沉的味道。

走到太和殿旁边的时候,小勾子想起了一件事,对李三顺说:“还没有照门哩!”

清廷内宫制度,太监宫女出宫,无论公私,均须经敬事房开出放行单,上面详细写明所带物品,请午门关照放行。这种手续叫做“照门”。清朝中叶以后宫廷管理混乱,太监宫女要私拿点东西收藏起来很容易,但要运出宫外则较难,这就是因为午门把守严格的原故。太监宫女得到的东西,若不出宫,则无实际价值。要运出去,通常有两条途径可采取。一是买通敬事房开单的执事太监,将私物公开写在门单上,护军照单放行,私物便出宫了。一是买通护军,检查时开只眼闭只眼,私物也可出宫。

刚才出养心殿时走得匆忙,一时疏忽了,现在要去补办照门,本来是可以的,但李三顺却不想去补。一则是他懒,不想走回头路。二来估计敬事房的执事太监也休息了。那些家伙仗着权力在手,架子和脾气都大得很,要他们在午休时办公事,给你的脸色决不会好看。三是李三顺存心要跟护军斗斗法。

上个月,李三顺在养心殿的一个砖缝里拾了一枚胭脂痕玉搬指,这枚搬指的玉质极好,很可能是某位大员在朝见太后时遗失的。李三顺在宫中久了,颇能辨识玉器,他估计这枚搬指若到王府井玉器店里去变卖,至少可以卖得三四十两银子。李三顺是直隶人,有个远房亲戚在京城一家饭庄里做伙计,通过这个亲戚可以把这笔银子带回老家去。有次他奉命出宫办事,便将玉搬指戴在手上,企图混过午门。谁知护军眼尖,硬是看见他手上戴的这枚玉搬指。因为门单上没有写明,他好说歹说都不管用。李三顺因此恨死了午门护军。这次要借机跟他们闹一闹,出一出胸中的那口怨气。

二愣子挑着食品担,李三顺在前,小勾子在后,三人来到了午门。

此刻在午门值班的护军小头目名叫玉林。玉林乃镶黄旗出身,父亲正做着步军统领衙门三品衔巡捕营参将。另外有两个兵丁。一个名叫祥福,正白旗出身,父亲正在安徽绿营做都司。另一个名叫忠和,是个觉罗红带子。三个人都出身高贵,又都是二十岁左右,正在血气方刚的年龄,眼睛角里都没有阉竖的位子。

李三顺带着小勾子、二愣子,大摇大摆地向午门走去。刚到门边,玉林便厉声喝道:“站住!出宫于什么?”

李三顺不自觉地收起脚步,神态却依然傲慢,眼睛并不看着玉林,也不望着另外两个护军,拖长着不男不女的声调:“干什

么?奉慈禧太后之命,送礼物到醇王府,为皇上的额娘祝寿!”

“奉太后之命”、“为皇上的额娘祝寿”,如此使命,是何等的重大崇高!倘若是通常的门卫,礼让尚恐不及,还敢再盘查吗?但此处是午门禁卫,太后也好,皇上也好,他们耳朵里听得多了,也并不觉得就神圣得不得了,何况李三顺这种不可一世的神气,他们也讨厌得很。

狗仗人势!玉林在心里恶狠狠地骂了一句后,冷冷地说:“把门单拿出来看看!”

“没有。”李三顺给一口顶了回去。

“没有门单就不能出宫!”玉林也毫不客气。

“好大的胆子,慈禧太后的东西你们都敢不放行,想造反吗?”李三顺双手叉着腰,声色俱厉地恐吓。

“你不要吓唬人!”玉林不吃他这一套。“没有门单,如何能证明你奉的是慈禧太后的命令?”

“我李三爷在养心殿服侍太后多年了,你们难道不认识?”李三顺指着自己的鼻子尖,趾高气扬地尖声叫着。

觉罗忠和禁不住冷笑道:“卵子都没有,你也配称爷们?”

太监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没卵子”。这句话大大激怒了李三顺,他气势汹汹地冲到忠和面前,鼓起两只吓人的眼睛说:“混账东西,你敢骂爷们?”

小勾子、二愣子也同样受到了刺激,都捋起袖子来,紧跟在李三顺的后面,随时准备出手。

局面很僵了。

护军祥福脾气稍好一点,李三顺的身分他也知道,便走上前去圆场:“好了,好了,就算你们是奉太后之命办公事,放你出宫吧!”

“慢着!”玉林也觉得忠和刚才那句话说得过头了点,传出去

会得罪满宫太监的,也想圆通一下算了,但“检查”这道手续还得例行。这些太监们个个都是贼,万一他们把宫中什么重要的物品私运出宫了,今后追查起来,责任都在他这个小头目的身上。他冲着李三顺,以命令的口气说:“把盒盖打开,让我们检查检查!”

二愣子素来老实一点,听了这话后便去揭开盒盖。八只点红寿桃饽饽露了出来。

“打开第二盒!”玉林又命令。

二愣子将寿桃饽饽盒端起,下面是八只拇指大的金黄耀眼的窝窝头。

就在此刻,一肚子恨意未消的李三顺脑子里猛然冒出一个恶毒的点子来,他趁着忠和上前验看窝窝头的时候,暗地里伸出右腿来,将忠和的左腿一勾,忠和冷不防一个趔趄,碰着了二愣子的手。二愣子手里端着的八个点红寿桃饽饽全部掉到地上,沾满黑灰。二愣子和忠和同时被这突然的一幕吓得脸都白了。

“你这狗日的王八羔子!”李三顺边骂边扑上前去,扭住忠和的衣领。“你把太后的礼物弄坏了,看你如何赔?”

忠和愣了一下后明白过来,原来刚才就是这个没卵子的太监小头目使的坏,有意绊他一跤。他毕竟是个红带子出身,又在肝火正旺的年龄,便愤怒地飞起一脚,踢在李三顺的小腹上,痛得李三顺松开手在地上打滚。他干脆乱打乱踢,把一担食品全部踢翻在地,然后爬起来,凶巴巴地指着三个护军说:“你们阻挡太后的食品出宫,又毒打太后身边的人,罪恶滔天。你们等着瞧吧!”

又转过脸来对着小勾子和二愣子发命令:“食品担子不要了,咱们回去向太后禀报!”

三个太监转过身向着养心殿跑去。玉林、忠和、祥福望着他们的后影,心里骤然涌出一股恐怖感:事情闹得如此之大,怎么得了?

李三顺回到养心殿,病中的慈禧尚在午睡中,他不敢打扰,便找到当班首领刘玉祥。他跪在刘玉祥的面前,边哭边诉说午门发生的这桩事,表白自己是如何的忍让克制,控诉护军是如何的跋扈嚣张。李三顺向刘玉祥着重说了三点:一,玉林公然说,慈禧太后的礼物也要检查,眼睛里根本没有太后。二,忠和有意踢翻食品盒。三,骂太监没有卵子,不配做人。

前两桩都是冲着太后的,与刘玉样无干,后面这句话则深深地刺痛了他。刘玉祥快五十岁了,在宫中当了四十年的太监,最怕的也是别人说起卵子,最恨的也是骂他不配做人。过去,别人笑他骂他,他只记恨在心里,想算计也算计不到。这次好了,天大的把柄落在他的手里,他要借慈禧太后的无上权威来名正言顺地惩罚他的敌人。

午后,趁着宫女进药的机会,刘玉祥蹑手蹑脚地来到慈禧的身边,待慈禧喝完药后,他弯下半个身子向慈禧请安。

“食品送到醇王府了吗?”慈禧的声调比平日低了点,但依然清脆动听。

“奴才正要禀告此事。”刘玉祥走前一步,靠近慈禧的床沿。“太后,食品没有送出官,给护军踢翻了。”

“什么?”这可是宫中从来没有过的怪事!慈禧的脸色突然变得铁青,两只手开始痉挛。她根本不问原由,而是直接追查责任。“是谁踢翻的?好大的胆子,我的礼物他都敢这样!”

“午门护军忠和踢的。”刘玉祥心情愤怒地将李三顺编派的事件经过叙述着,“三顺带着小勾子和二愣子,奉着太后的命令,挑着食品出宫。午门护军小头目玉林要三顺拿出门单来。三顺客气地对他们说,敬事房的人睡午觉了,这是太后送给醇王福晋

的,您就劳驾免了吧!玉林板起面孔说,太后的也不能免。三顺说,那请先放我们出宫,下午再补一张送给您。玉林说,打开盒子让我们检查。三顺说,都是太后御膳房做的吃食,不要检查了吧。玉林又说,太后送的也要检查!三顺不同意,怕灰尘弄脏了食品。护军忠和走上前来抓着三顺的手,要他揭盖子。三顺不肯,两人扭打起来,忠和飞起一脚,先踢翻了食品担,再踢翻了三顺。”

“反了,反了!”慈禧气得牙齿咬得直响,腮帮鼓鼓地。她一把掀开被角,就要从床上起来,慌得刘玉祥和两个宫女忙上前搀扶。

“太后息怒。”刘玉祥见几句话就把慈禧激怒了,心中十分得意,讨好地劝说,“太后,您在生病着哩,保重自个儿的玉体重要,犯不着跟那几个浑小子护军计较。”

慈禧虽然天性褊急,容不得物,但平时还不至于这样容易激怒,这次很快便生这样大的气,原因有两点:一则她是给自己的胞妹当今皇帝的生母送一点生日礼物,居然因缺一张门单便遭这等侮辱,午门护军简直跋扈得天理难容。这不只是侮辱了她,也侮辱了她的娘家,还侮辱了当今的皇帝。这口气,你叫她如何咽得下!二来她正在病中。她素来好强,疾病害得她不能好好地处理政事,心里烦躁,无名怒火正烧着,无事都想发泄一下,何况几个卑贱的护军欺侮到她的头上来了,她怎么忍受得了!

“快,传我的旨意,把那几个午门护军统统抓起来,立即斩首示众!”

她气得双眼呆望着帘子,也不知是在对谁下这道懿旨。

“把谁斩首示众呀?”随着门帘掀开,一个音色甜润的女人声音传了进来,接着一摇一摆地走进了慈安太后。她是特地来探望生病的慈禧的。“妹妹,什么事惹得你生这么大的气?”

慈安其实要比慈禧小两岁,按理她要叫慈禧为姐姐才对,但她是咸丰帝的皇后,而慈禧只是贵妃,在名位上要高出慈禧。慈禧只得委屈自己,叫她姐姐,自称妹妹。

“姐姐,你帮我做主!”

一向刚强的慈禧,兴许是在病中,也兴许是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见到慈安后,竟突然变得脆弱起来,一句话刚说出口,便刷刷流下眼泪来。

在慈安的记忆里,只有辛酉年在热河行宫,咸丰帝驾崩不久,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不把两个太后放在眼中,自行执政的那些日子里,慈禧才十分伤心地流过泪,才有时深更半夜抱着慈安的肩头痛哭,说过“你要替我们娘儿俩做主”的话,那以后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包括同治帝去世的悲痛时刻,慈禧都没有这么痛哭过。慈安大为惊愕。

“妹妹,什么事,说出来,姐姐替你做主!”慈安心软,见慈禧哭,她自己也边说边流起泪来。

“咱们刚才给老七府上送的一担食品,午门护军竟然不让出宫,还踢翻了。姐姐您看,这午门护军竟然欺侮到咱们的头上来了,这还了得吗?”慈禧边说边用手绢擦眼泪鼻涕,那模样真的十分伤心。

“有这样的事!”慈安也大为愤怒起来:护军竟敢欺侮太后,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她严厉地问:“谁是今天当值的?”

“奴才在这儿。”刘玉祥忙弯下腰回答。

“把三顺儿找来!”慈安命令。

“嗻!”

一会儿,李三顺跟在刘玉祥的后面进来了。

“三顺,你把午门的事情对两宫太后说一说。”刘玉祥吩咐李三顺。

李三顺忙在两宫太后的面前跪下。他见慈禧泪痕未干,慈安怒容满面,知两位太后已被大大激怒,心里很是得意,便绘声绘色地把对刘玉祥说的话,又添油加醋地演说了一遍。

“真正是无法无天了!”

慈安气得站起来,她也的确被震怒了。慈禧的礼物是在她的提醒下送的,这件礼物也可以看成是她们两人共同的礼物。不给慈禧以面子,也就是不给她以面子。慈安一向懦弱,又无儿女,故对慈禧倚仗甚多。慈禧的儿子虽死,但现在的皇帝又是她的亲外甥,今后当然会跟姨妈亲,慈安还是处于弱势。同治年代,慈安总是依着慈禧,让着慈禧;光绪年代,这个做姐姐的依然得如此。以重惩几个微不足道的护军,来作为对慈禧的讨好,应该说所费代价最低,何况这几个护军也的确情理难容!

“刘玉祥!”

“奴才在。”

慈安一字一顿地下达懿旨:“你到内阁去传达我的旨意,要他们以皇帝的名义拟旨,命刑部立即拘捕午门护军玉林、忠和、祥福,从严审讯惩办,并将护军统领交部严加议处。”

“嗻!”

刘玉祥和李三顺兴高采烈地退了出去,立即奔向内阁传达两宫太后的圣命。十一附子一片,请勿入药第二天下午,刑部尚书潘祖荫奉到圣旨,他展开恭读:

昨日午门值班官兵殴打太监以致遗失赍送物件情事。本日据岳林奏,太监不服拦阻,与兵丁互相口角,请将兵丁交部审办,并自请议处一折,所奏情节不符。禁门重地,原应严密盘查,若太监赍送物件,并不详细问明,辄行殴打,应属不成事体。着总管内务府大臣会同刑部,提集护军玉林等严刑审讯,护军统领岳林等着一并先行交部议处。

潘祖荫细细地研读上谕,体味旨意。圣旨上讲的是值班护军殴打太监,否定太监兵丁互相口角一说,口气严厉,要重办护军及其统领。太监属内务府管,午门护军属步军统领衙门管,按理应是刑部会同内务府和步军统领衙门一道审办,但圣旨既否定护军统领岳林的上奏,排除护军统领衙门的参与,且已申明严惩护军。显然,圣意非常明确,此事责任在护军,太监无过,刑部应当遵照这个意思去办理。倘若是一个普通的只会奉旨办事的刑部尚书,按此去办就行了,保证能得到符合圣意的嘉奖。但清流党的第二号首领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太监把持朝政,干预国事,造成祸乱的现象,鉴于此,历朝正直的大臣都主张对太监要从严管束,自己也从不与太监交往,明智的君主也知道整肃内宫的重要。满人人关之初,是一个兴旺发达的时期,顺治帝曾为此专门铸造了一个十三衙门铁牌。

十三衙门即清初管理太监的机构。这个铁牌上明文规定:“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往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这条规定后来便成为整个清代禁止宦官干政的家法。相对于前代而言,清代在抑制宦官干政这一点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首先破坏这条家法的,便是那位敢于藐视祖制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安得海出宫被斩后,她并没有吸取教训,改过自新,而是继续重用太监。梳头太监李莲英这几年就甚得她的宠信,去年已升为五品大总管了。

慈禧为何重用太监呢?野史上说,作为女人,慈禧喜欢那些

阉割不干净的太监,因为他们身上还残存着男人味。这种说法是想当然的。慈禧重用身边的太监,其实也和历代男性皇帝一样,是因为她相信太监是自己的私人,可靠,尤其是利用他们来办一些不能公之于众的事情,最为稳当。

对于慈禧的这种行径,朝廷中正派的官员们私下都有些议论,特别是那些激进的清流党,更是对此痛恶不已。

凭直感,潘祖荫觉得这桩斗殴案,必定是太监失理在先,而慈禧又听信了太监的一面之词,借圣旨来发泄自己的满腔怒火,同时也要借处理此事来树立自己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权威。为了证实自己的分析,他亲自提讯已被拘捕的玉林、忠和和祥福。提讯的结果,他的分析得到证实。

但内务府大臣恩良则要坚决按旨办事。审讯不审讯都无所谓,玉林等人的陈述他根本就听不进。作为内宫主管,恩良的这种态度是不难理解的.;。这是因为他不但要维护属于自己管辖的太监们的利益,他更要借此讨好巴结他的顶头主子——两宫皇太后。在这种职务的官员眼中,向来是没有什么原则和国家的概念的。面对着这种棘手的案子和尴尬的局面,才华过人的潘祖荫颇感为难。思索再三,他决定采取投石探路的方式。

.第一步先上一折,将提讯玉林等人的情况上报。折子上详细记录玉林等人的口供,试图让两宫太后了解事情的另一面,希望她们在兼听之后能变得明白起来。潘祖荫请恩良会衔,恩良拒绝,他只得单衔上奏。几天后,他奉到朱批:不可偏听一面之词,应从严从速审结此案。太后们接过潘祖荫投过的“偏听”之矛,反过来又投向潘祖荫本人,弄得这位刑部尚书哭笑不得。

无奈,潘尚书只得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的办法,拟了一个惩处方案:护军这边,其头目玉林责任较大,杖五百,罚去月俸三个月,祥福、忠和各杖五百;太监这边,其头目李三顺责任较大,交内务府慎刑司责打五百,罚去月俸三个月,二愣子、小勾子各责打五百。

疏上,朱批责备刑部偏袒护军,对玉林等人惩罚过轻。

潘祖荫气愤了。他在刑部衙门里发牢骚:“既然刑部处置不当,皇上自己圣心独裁好了,何必要借我们的口来说话!”

满尚书文煜生怕因此得罪太后而丢掉头上的红顶子,他劝潘祖荫:“伯寅兄,何苦为几个护军惹太后生气。太后说轻了,咱们再加重点。”

文煜自作主张重新判决:玉林从重发往吉林充当苦差,祥福从重发往驻防当差,觉罗忠和从重圈禁三年。他也不给潘祖荫过目,便以刑部的名义第三次上奏。

三天后,上谕下达:

午门值班护军殴打太监一案,曾谕令刑部、内务府详细审办,现据讯明定拟具奏。该衙门拟以玉林等发往边地当差,自系照例办理。惟此次李三顺赍送赏件,于该护军等盘查拦阻,业经告知奉有懿旨,仍敢抗违不遵,藐玩已极。若非格外严办,不足以惩儆。玉林、祥福均着革去护军,销除本身旗档,发往黑龙江充当苦差,遇赦不赦。忠和革去护军,圈禁五年。均着枷号加责。护军统领岳林,着再交部严加议处。禁门理宜严肃,嗣后仍着实力稽查,不得因玉林等抗违获罪情形,稍形懈弛。懔之!

对护军处罚之重,对太监偏爱之深,不仅令潘祖荫愤慨,令文煜意外,也令阖朝大臣不满。连日来,六部九卿的官员们纷纷私下议论:明明是太监亏理在先,为何只指摘护军一方?明明是太监、护军相互殴打,为何单说护军殴打太监?护军盘查,乃职守所在,即使出现殴打之事,也不可处以如此重的惩罚。革去护军,已属不轻,消除旗档,听之可骇,还要加上充当苦差,遇赦不赦,这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了。这种处罚,比打劫行凶还要重!尤其是忠和更惨,一个红带子居然被圈禁五年,而所犯之罪仅仅只是打了太监。这叫人如何能服气!至于这背后的原因却是再明白不过了:因为李三顺是奉慈禧太后之命出宫的,打狗得看主人面,玉林等人可惜年少不知此中关系!

奉行职守的遭到严惩,违反宫禁的反倒无事,今后谁来遵制,谁来守责?官员们哀叹:门禁必将渐成虚文。国家法纪不受重视,主子身边的太监可以仗势藐法,于是官员们又哀叹:如此下去,前朝宦官干政的故事再将重演,大清朝的朝政从此将多事了!

状元出身时任工部尚书的翁同龢很想为此事上个折子,提醒太后要杜防貂珰之弊。一天深夜,翁同龢来到好友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沈桂芬的府上,探探他的口风。翁同龢想,如果他和自己一样的看法的话,便和他会衔上奏。

朝中官员的担忧,也是沈桂芬的担忧,但他却不愿上折。

沈桂芬对翁同龢说:“递折子给太后,这不明摆着是披龙鳞、捋虎须吗?我六十多岁了,又多病,还能活得几年。寿终正寝,得个好谥号,便是此生最后的希望了,犯不着为几个护军去触怒太后。老弟,我也劝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国家也不是你我二人的。她皇太后心中都只有自己个人,不把国家当一回事,我们多操这份心做什么!”

这话也说得有理。翁同龢的折子也便不上了。

满朝文武大臣大多数采取的也正是翁同龢、沈桂芬的态度,只在嘴巴上说说而已,对于这场皇家与部曹的斗法,谁都不想参与。但翰林院有几个书呆子与众不同,他们却敢于顶风逆浪,要为公理和正义去争斗一番。

这天午后,应陈宝琛之约,张之洞来到陈府。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天寒地冻,京师犹如置于一个大冰窟之中。陈宝琛夫妇都是福建人,十分畏寒,初冬开始便天天把火炉烧得旺旺的,一到陈家,张之洞仿佛有踏入春天之感。特别是客厅桌子上摆着的那几盆福建特产——水仙,更是为房间装点着浓郁的春意。

张之洞端视着这几盆可爱的植物,只见那密密丛生的蒜条叶,一根根笔挺笔挺地向上奋进,黄绿色的叶片里饱含着蓬勃生机。许多叶片的顶部都结着花蕾,有几个花蕾提前绽开了,淡黄晶亮的花瓣笑融融地面对着窗外的枯枝败叶、寒山瘦水。在眼下百花凋谢的残冬,这几盆南国水仙给冷寂的寰宇带来多少温馨,多少生气啊!

正在张之洞凝思遐想的时候,张佩纶也应约走进陈家的客厅。

“香涛,你先我一步了!”张佩纶对在水仙花面前出神的张之洞大声打着招呼。

“你看这花开得有多好!”张之洞抬起头来对张佩纶说。正在这时,陈宝琛出来了。他又笑着对陈宝琛说:“你们福建怎么有这么好的冬花?”

“这是我们福建地气好的缘故。不只水仙,还有福橘、龙眼,都比别省的要好。”陈宝琛颇为自豪地说,“你这么喜欢水仙,我送你一盆吧!”

“也要送我一盆!”张佩纶直接索求。

“好,一人一盆。”陈宝琛爽快地答应。

三人坐下,喝着陈府的福建特产乌龙茶。

急性子张佩纶先开口:“弢庵,你把我和香涛召来,是不是为了午门斗殴事?”

“正是,正是!”陈宝琛说,“前些日子,一个名叫刘振生的疯子冒称太监,从神武门进了内宫,险些造成大祸,神武门护军也只是革职而已。这次太后为了自己的面子,可以不顾家法,不顾国纪,给午门护军这么重的惩处。这样的大事,满朝文武没有一人递个折子主持公道,大清岂不要亡了吗?”

“看来弢庵要上折子了,有意把事情说得这等严重,好像大清就他一个人在支撑似的。”张佩纶打断陈宝琛的话,笑着对张之洞说。

张之洞也笑了起来:“且听他说完,看他是如何砥柱中流,力挽狂澜的。”

“看来这大清是要靠我一人支撑了!”陈宝琛故意这么说,他是想借此刺激一下这两位一向勇于言事的清流好友,希望他们也帮衬帮衬。“我关在家里整整想了三天,拟了一道折子,特为请你们来,帮我参谋参谋。”

张佩纶说:“不瞒你说,我也正想上个折子。这种时刻,岂能没有我张佩纶的声音,想不到让你着了先鞭。快拿出来念念吧,我和香涛帮你润色润色。”

张之洞说:“满朝都是不平之声,我辈岂能不上疏!”

“正是这句话,我还记得香涛兄的诗:白日有覆盆,刳肝诉九閽。虎豹当关卧,不能遏我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我们的声音。我先递,你们接着上。要让天下人都知道,朝廷里还是有敢于说话的人的。”陈宝琛气势豪壮地说着,一面从茶几上拿出一沓纸来。“我就不从头至尾念了,挑几个重要的段落读给你们听听。”

二张一同说:“我们洗耳恭听。”

陈宝琛大声念起来:“臣维护军以稽查门禁为职,关防内使出入,律有专条。此次殴打之衅,起于稽查。神武门兵丁失查擅人疯狂,罪止于斥革。午门兵丁因稽查出入之太监,以致犯宫内

忿争之律,冒抗违懿旨之愆,除名戍边,罪且不赦。兵丁势必惩夫前失,此后凡遇太监出入,但据口称奉有中旨,概予放行,再不敢详细盘查以别真伪,是有护军与无护军同,有门禁与无门禁同。”

“好!”张之洞拍手赞道,“有护军与无护军同,有门禁与无门禁同。这两句话说得有力量。”

“本朝官府肃清,从无如前代太监犯罪而从严者,断无因与太监争执而反得重谴者。”陈宝琛继续中气十足地朗诵着,“臣愚以为此案在皇上之仁孝,不得不格外严办,以尊懿旨,而在皇太后之宽大,必且格外施恩,以抑宦官。若照日前处置,则此后气焰浸长,往来禁闼,莫敢谁何?履霜坚冰,宜防其渐。”

陈府温暖的书房里,主人的福建官话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仿佛是对着那与严冬气候一样的冷漠舆论所作的宣战。

张之洞一手端着茶杯,一只手摸着下巴,两只眼睛凝视桌上那盆散发着清香的水仙花。他一言未发,脑子里却想得很多。上个月午门事件发生以来,张之洞就以他一贯关心时务的热情,在注视着事态的发展和演变。

他曾当面问过潘祖荫,也问过刑部其他官员,掌握了玉林等人的供词。他还特地找过养心殿几个较为熟悉的太监,打听过李三顺其人,事件的真相已明白无误。至于对护军的惩罚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他也看得清楚。他几次想上疏说说自己的意见,但又几次作罢。事情真难呀!难就难在规谏的是知遇之恩甚厚而喜怒又捉摸不定的慈禧太后,何况素来仁弱的慈安太后也持同样态度!

张之洞先是殷切期盼两宫太后能在怒火消除后,自己慢慢醒悟过来,不露痕迹地弥补过失。在这种企盼落空之后,他又恳切地盼望有地位崇高的人出来上奏,用忠诚来感化,用事理来点

  如果觉得张之洞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唐浩明小说全集张之洞曾国藩杨度,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