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阿菩作品边戎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过了一会,宗望的声音消失了,但杨应麒却从宗望声音出现和消失的位置中猜测到了阿骨打所在的方向!

“既然往外没法走,那便往内吧。”

种去病闻言骇然道:“往内?”

“置之死地而后生!没办法了。你们在这里等我…罢了,和我一起去吧。如果我死了,估计你们也活不成。”

就这样,本来已经“消失了”的小麒麟忽然又“自己回来”了!他大大方方地出现在金兵的包围圈中,要求求见阿骨打。

杨应麒在赌博,赌阿骨打还没死,赌他不会杀自己。

他赌对了。

第一五六章 带月归(下)

当杨应麒在宗弼的护送下从阿骨打所在的院落里走出来时,汉部残存的兵将简直是用一种崇拜的眼光在仰望他——有些人比杨应麒还高,但那一瞬间他们看杨应麒的方式就是仰望!

杨应麒对宗弼道:“能给我们一些马么?”他的话显得很从容,似乎心里一点也不着急。

宗弼点了点头,命人牵了十五匹马来——除了杨应麒以外,种去病带来的部下连同他自己算上只剩下十四个人了。

杨应麒又道:“兀术,今晚丧生的人,希望你能帮我个忙。”

宗弼道:“我知道你的意思,放心吧,这些人虽然干的是叛逆之事,但总算都是勇士!他们的尸体我会让人搁放起来,等你派人来接。”

“多谢。”说完这句话后,杨应麒便领着种去病等人策马离去了。

在马蹄声即将消失的时候,宗弼忽然有一种追上去的冲动!父皇临终前的决定,会不会错了呢?多年以后,他很后悔这个晚上没有追上去。

而杨应麒此刻却没有想那么多,虽然是阿骨打亲口答应放杨应麒的,但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夜晚,只要还没逃离金人的控制范围,自己的性命便不算完全保住!所以出城以后,十五人的马越跑越快,其中一个士兵因为受伤无法忍受急速奔驰跌下马鞍,种去病只让两个自愿照顾同袍的部下留下,便领着其他人继续南行。又走了十数里,这才遇上汉部来接应的密子。

他们下马化了装,辗转向南,到了辽口附近,部下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放出信号,便有一个山丘侧面的植皮忽然掀开,走出一小队人马来向杨应麒行礼!

萧铁奴闻讯赶来,见到杨应麒高兴得从马背上翻了下来抱住他,叫道:“应麒!你回来了!太好了!这次我们是大获全胜!大获全胜啊!哈哈!”

见到了萧铁奴,那就意味着他已经安全了!

“大获全胜?”杨应麒苦笑道:“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六哥你应该很清楚!”他望了望辽阳府的方向,那里有几十个为了救他而死的勇士;又望了望已经消失了的辽口城,那里还有残烟在飘荡。

“哈哈,不要紧的!只要你回来,一座小小的辽口城还怕没法重建么?”萧铁奴也很重视勇士的价值,但几十条已经失去了的性命萧铁奴是不会放在心上的,甚至失去了整座辽口城也不能让他感到懊丧。“你知道不?折老大在南边后悔得要死!他口里虽然没说什么,但那怎么也掩盖不住的担心别说老四这种鬼机灵,就是傻瓜也看得出来!”提到欧阳适,萧铁奴才想起这个地方并不十分安全:“快走吧,等上了船再说!”

他们在辽河一个偏僻的河段上了江船,顺流入海,再转海船,还没到达这次暂时驻扎着辽口军民的那几个小岛,便见一艘大船迎面而来!船头立着一个男人,曙光中看出正是折彦冲!

“应麒!”两船才接舷折彦冲便跳了过来,呆呆看了他半晌,这才松了口气道:“好,好!”

他没说什么,杨应麒眼睛却有些湿了,说道:“大哥,我没事。咱们成功了。”

“成功?”折彦冲摇头道:“你还没去见国主之前,我们都觉得事情很有把握,但越到后来就越没有信心!总怕国主一个暴躁就…总之我们以后再不能干这种事情了。”

杨应麒能活着,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汉部不败,二是阿骨打还有理性。前者是汉部诸将能争取的,但后者却是一个变数!折彦冲等人在局势紧张的时候后悔让杨应麒去冒险,怕的就是阿骨打失去了理性!

杨应麒事后想想也觉得危险,但毕竟他已经活着回来了,所以又感到欣慰,叹道:“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在冒险,但没办法,我们现在的军力还比他们弱。如果能冒一冒险来换取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折彦冲沉吟道:“扩军的事情,得赶紧了!刀不握在自己手上,性命就是别人的!”

杨应麒想了想道:“国主大行想必就在这几日了。他一死我们就扩军,似乎不太好吧。”

萧铁奴冷笑道:“老七!去了一趟龙潭虎穴你居然还没改掉你的迂腐脾气!这都什么时候了,还顾忌这个!”

杨应麒道:“我不是守什么礼法啦,只是觉得这个时候匆匆行动,一来贻人借口,二来也会刺激新国主,对我们刚刚争取到的缓冲很不利。再说,扩军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总得一步步来。眼前最重要的,是辽口的重建和津门经济的恢复!还有,现在辽南的常规兵力其实已接近极限了。”

阿骨打“南巡”的这段期间,津门对北方的商路联系几乎完全被切断,对津门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幸好这次“南巡”维系的时间不长,如果再持续几个月的话,津门的一些产业非伤筋动骨不可。

萧铁奴听了杨应麒的话皱眉道:“我在草原上,如果旗下有三十万人丁,便能有十万战士!如今辽南人口不止三十万,而常规兵力却还不到三万,你居然说已经接近极限!”

杨应麒苦笑道:“六哥啊,这账不能这么算!草原和津门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同,士兵占人口的比例也大大不同。唉,这事我一时也不知怎么跟你说。但总之我们的常规兵力以及附属于军务的人口其实已经不少了,并不完全是因为忌惮着名份才不扩军。”

萧铁奴道:“你说的那些我不完全懂,但我只知道一件事:在现在的局势下,只有扩充兵力才能生存!如果你的那种什么结构限制了我们扩军,那就是你那种什么结构不对!”

杨应麒默然半晌,说道:“六哥说的对,现在辽南确实得改变了。不过那也需要时间。社会结构改变得太过剧烈的话,会动摇民本的。”

萧铁奴冷笑道:“时间!时间!不是我不给你时间,是他们——”他手向北一指:“不给我们时间!”

杨应麒凛然道:“又出什么新状况了么?”

萧铁奴冷笑连连,折彦冲则叹道:“宗望对杨朴露了口风,要我们汉部做大金的先锋…”他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这才说完最后两个字:“伐宋!”

杨应麒呆了半晌,忽然整个人跳了起来,叫道:“伐宋!”

“没错,伐宋!”

“这…这…这…”杨应麒惊叫道:“这是谁的主意!谁的主意!他们既然懂得用这一招,为什么还要南巡呢?那是比南巡毒辣百倍的招数啊!”

折彦冲道:“逼我们伐宋,自然是很好的主意,不过这一招施展开来会很费时间,我估计是国主等不得了,想要在生前解决我们,所以才会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匆‘南巡’。”

杨应麒坐倒在甲板上,喃喃道:“对,应该是这样。可是…可是大哥!如果他们真的逼我们伐宋,那我们该怎么办啊?现在就起兵反了么?”

“反?”萧铁奴瞪眼道:“为什么要反?”

杨应麒道:“不反?难道六哥你真要做伐宋的先锋不成?”

萧铁奴笑道:“只要能确保我们的部队入宋境后女真人不会抄我们的老家,伐宋又有什么不好的?反正大宋这块肥肉,我是想了很久了。”他望了折彦冲一眼道:“大哥,你说呢?”

杨应麒也想折彦冲望来,极怕折彦冲说一个“是”字!

海风海浪,拍了海船数十回,折彦冲才挥了挥手道:“这事,等回津门之后再说吧!”

听了这句话,杨应麒忍不住向萧铁奴看去,而萧铁奴也向杨应麒这边望来,两人目光一接,杨应麒便低下了头,而萧铁奴也随即把目光投向大海。

一个部族内部的局势,有时候比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外部的局势就算说不出对错,至少能理清楚利害。但内部的事情,有时候真不知怎么处理才对这个团体更加有利。

在外人眼里,汉部的事业是越做越大,但在杨应麒这里,却觉得路越走越难。

※※※

《千钧一发》完,请关注第十一卷《锋鞘难衡》

锋鞘难衡

第一五七章 新城(上)

大宋宣和五年秋末,一代枭雄阿骨打终于死了。

尽管金国内外对此事都有准备,但他的死仍然造成很大的震荡!北国上下,或者如张觉般干脆行动,或者如耶律余赌般仍在观望!张觉等刚刚造反的人觉得自己反对了时机,而耶律余赌则很奇怪的没有任何不稳的迹象——是阿骨打对萧庆的那几十杖把他们打怕了吗?不!不是!他们是在等待。

相对于张觉,耶律余赌由于投降女真较早,因此更加了解汉部的实力!辽口城一烧,所有明眼人便都知道完颜部与汉部之间的裂缝再也难以缝合了。所以耶律余赌知道对他来说,最大的契机不是阿骨打的死,而是汉部的反!他就在那里等着!等着看汉部什么时候反!

怀着这样心思的人,怀着这样心思的部落,在大金境内不知有多少!所以吴乞买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诸将列侯,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金国多了一个新的勃极烈:折彦冲!

折彦冲会不会接受册封呢?

诏书到达辽南后,几乎就在当天,杨应麒马上安排张玄素率领一个隆重的文官队伍前往会宁,一来是吊丧,二来是婉拒大金新主的美意。

一些直心肠的人见折彦冲竟然拒绝不禁有些紧张,认为汉部是决意要反了!但宗翰在会宁的文官代表韩昉见了心中好笑,赶紧上书金主,告诉吴乞买:折彦冲的这种举措不是有意拒绝,而仅仅是在履行汉人“应有”的受封程序而已。于是吴乞买便第二次下诏,不许折彦冲拒绝。折彦冲再次上书请辞,吴乞买第三次下诏册封,折彦冲才在津门“扶病望北而拜”,接受了“汉部勃极烈”的封号,位在已有诸勃极烈之末。

总之,向来不迂腐的折彦冲和向来直接野蛮的会宁王侯都假惺惺地将这场政治秀表演完。接到折彦冲谢恩表的吴乞买知道汉部暂时会老实了,他可以安心地去料理那些公开反叛的部族、安抚那些蠢蠢欲动的兵将了。而拿到册封诏书的折彦冲也知道汉部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趁着这个空隙,杨应麒赶紧动手要把辽口城重建起来,他知道下一次如果是由吴乞买来发动攻势,只怕就不能再像这次这样有惊无险了!

这一场持续数月的政治作秀让北国的百姓都松了一口气——不但汉部的民众放下了一块心头石,连女真的兵将也都暂时安心。汉部不比他们已经征服过的其它国族,折驸马麾下的那帮人硬得让女真人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折彦冲的威望在金国又如此之高,以至于中层以下将领其实都不赞成讨伐汉部——他们通过交换也能从汉部商人手中得到财富,为何要动刀动枪去抢呢?就算要动刀动枪,去动其它国族显然也比去动汉部划算得多!比如大宋!由于通婚的缘故,许多女真人其实都与汉部的民众沾亲带故,阿骨打和折彦冲的矛盾他们未必看不出来,但在他们心中那只是勃极烈们的权力斗争而已,与女真的对辽战争在性质完全不一样!

正是在这种民情底下,女真大军一旦班师,辽南的商路马上又活跃了起来。甚至有这样的情况:“南巡”的会宁兵将还没解甲,他们的家人已经开始和汉部的商人做生意了。吴乞买要册封折彦冲为汉部勃极烈的消息传开以后,原先还在踯躅的部分人也都放下了心,人手与物产源源不断地向正在重建的辽口涌去,这种自发的流动人口比阿骨打憋得半死憋出来的三万精兵在数量上至少要多出好几倍!

热火朝天的辽口工地上,堆满了杨应麒留下给萧铁奴却没用上的石料,挤满了从辽河流域、燕云地区、海外诸岛涌来的大量人员。材料足,人手够,加上原先的地基还在,所以工程的进度出乎意料的快。折彦冲上表接受汉部勃极烈封号的时候,辽口的新城墙已经基本成型。这是一座依河傍海的新城,城池规模比旧城更显野心,而城市的风格也更加倾向军事化。当然,此时城内的设施都还只是胚子,由于贯彻军事优先的原则,民用的房屋暂时没有多少,即便是辽口原来的居民也大多还住在帐篷之中。

这一次辽口重建,在政治意义上是完颜部对汉部第一次准军事攻势宣告失败,而在商业意义上则是大量宋籍商家的逐步北侵!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浙东商人的介入。

由于和汉部接触较早,所以福建籍商人在汉部内部势力极为强大。初期尚有赵、刘等燕云家族与之抗衡,但生意做大以后,燕云商人便显得后劲不足,反而是两浙的商人渐有迎头赶上的趋势,但由于他们进入较晚,许多领域早已被其它家族瓜分一空,尽管杨应麒有意平衡各方面的商业力量避免垄断,但各个主要的商业领域却已经不可避免地为先来者所占领,所以这时辽口重建,有远见的商家大族无不出钱出力,其中尤以浙江陈、王、张等九大家族最为热心。原来在辽口势力雄大的赵、刘、张等世族由于害怕女真人再次南下又把辽口烧了,反而把资金都投往他们认为更加安全的津门、琉球和塘沽去——哪怕这些个地方远没有辽口那么多的空白领域。

宣和五年的最后三个月是浙江商人登陆辽东的重要岁月,在这三个月中他们几乎是承担了半座辽口城的重建资金,而得到的报酬就是这个军港一半的商业经营。赵履民等见这些温州人和明州人竟然“毫无远见”地把钱投进这个兵家所争之地,认为他们是想钱想疯了!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批浙东人也确实经营得举步维艰。可是在更远的将来,历史将证明谁更有远见!

宣和六年春,为了报答浙东商人的慷慨,汉部元部民会议通过破格提案,缩短了对浙东九大家族的考核期,允许他们的子弟成为汉部元部民会议的一员。这个时候,浙东商人在汉部元部民会议中的势力还很弱,弱得只能依附于福建商人,不过,这毕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第一五七章 新城(下)

宣和六年的东北平原很平静,但貌似无风无浪的水面下其实隐藏着大危机!

阿骨打的南巡,对辽南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南巡”前后的一个多月里,津门的北部通路几乎完全隔断!直接的经济损失就占了津门当年一半的税收!虽然辽口城的重建让整个东海的经济都活跃了起来,但汉部的财政却又再一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年的财政结算让杨应麒很头疼:一向宽裕的汉部竟然出现了亏空!幸好有历年存下的积蓄在顶着,但看着点滴积累起来的国库存资每天像黄河决口般倾泻出去,杨应麒的心啊,就像被人捏起来锯一般疼痛!而就在这个时候,萧铁奴还在叫嚣着要扩军!

“扩军扩军,扩个鸟军!”

从某个角度来讲,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结构,在战争面前是比较脆弱的。辽南还算不上是完全以商为本,农业人口依然是汉部人口的基石,所以它的抗打击能力也还十分强劲,但毕竟没有女真社会那样适应战争!

如果真的把军队扩展到萧铁奴希望的那种水平,那对杨应麒这个守财奴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恶梦!萧铁奴的意思,是让汉部全体勒紧裤袋,将生活维持在最低的水平线上,全力以赴把外敌平了再说!但杨应麒却知道汉部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没法走回头路了。

“没好处的战争,打来干什么!”杨应麒想。其实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杨应麒干脆就不想扩张了。现在汉部的民众其实都过得很不错了,大家有饭吃有钱赚,为什么还要打打杀杀呢?

可惜他这个想法在部内几乎找不到知音人!现在不但萧铁奴整天想着“打打杀杀”,连那些商人也都很希望汉部的军队能带着他们把商路扩张到任何他们还没法进入的地方去!商人也就算了,甚至连管宁学舍也开始有儒生暗中做文章要来证明折彦冲应该积极进取的种种“合法性”了!

儒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流派,原始儒家本是文武兼备、阴阳并蓄。当时局不利的时候,儒生们或许会被迫偏安于内圣,以学术上的传承来保护这个民族不至于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沦为夷狄。而一旦这个民族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儒生们的外王理念爆发出来也是极为可怕的思想力量。

而我们的杨小七,这时却很不讨人喜欢地扮演着一个拖后腿的角色。在汉部的总人口超过一百万人以后,杨应麒就常常居于保守派的阵营!这时汉部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已经建立起来,就算没有杨应麒也会不可避免地走上扩张的道路,但由于刚刚兴起,所以它在某方面强大的同时在另外一些方面也显得十分脆弱,而杨应麒最怕的就是汉部因为行差踏错而走入覆灭的歧途。在杨应麒看来,现在对汉部最怕的不是走得不够快,而是因走得太快留下致命的隐患!

“现在部内要扩张的声音,真是挡也挡不住啊!”杨应麒说。

“既然挡不住,又何必挡?”陈正汇正变得越来越积极:“拔苗助长固然不好,但压住不让它生长也不行啊!”

“我知道。”杨应麒说:“但问题是,我们没法扩张啊!”

向北,是军事力量胜过汉部的金国;向东,是已经臣服于金国的高丽;而向西南则是大宋!金国汉部暂时不想动,高丽出于战略考虑暂时不能动,所以这些年来汉部扩张的方向一直是向南——沿着大海在南洋扩张!可是由于汉部的中枢设在津门,在眼前的技术条件下,汉部的直辖力在囊括麻逸之后便达到极限了!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海洋幅图,除非汉部能得到福建和岭南!否则眼前这种头重脚轻的海岛统治迟早要出现分裂的危机。

“七将军!我们不能继续呆在辽南了!”陈正汇说道:“这里对汉部来说,已经太过狭隘了。”

“嗯,我知道。可是你希望怎么样呢?真的听从吴乞买的意思作为他们女真人的前锋么?”

“那当然也不行!”陈正汇道:“现在还不到时候!而且我们进入中原也万万不能以这种形式进入!”

陈正汇在“想通了”以后,对赵宋政权抛弃得比杨应麒还彻底,但他也知道,中原的士子绝大部分都不可能有他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当然,思想觉悟这个东西可以慢慢教育,但他更怕的是这场侵宋打仗打下来,得到中原的不是汉部而是尾随汉部而来的女真!那样汉部除了在外部白白得一个汉奸的恶名之外,只怕内部也要因此而分崩离析!

可是,宗望已经透露了消息,要汉部准备南下。他选择在那种情况下透露的消息,绝不会是空穴来风!眼下金国的局势还不稳,所以吴乞买还没有明诏,可等会宁安定下来,吴乞买把宗望、宗翰两派势力统合起来后,那时折彦冲就难以抗命了!

“七将军,不如我们就出击吧!”

“出击?击哪里?”

“北!”北,那就是会宁了:“现在金国新主之所以不敢动我们而要用册封的手段来安抚大将军,就是因为女真内部正不稳,如果我们主动出击,未必没有胜算!”

杨应麒却摇了摇头说:“不错,女真内部不稳!因为他们猪肉还没分完!可是他们现在的虚弱却仅仅是进攻力量不足,却不是连自保都不成!如果我们现在反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促使宗望、宗翰和吴乞买团结起来对付我们!那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难道你还没有发现宗翰这次在对付我们这件事情上并不积极?那是女真内部分裂的隐病!但如果现在我们进攻会宁,只怕反而会把女真这分裂的隐患给医好了。”

陈正汇听得暗暗点头。

杨应麒又叹了一口气,说道:“正汇兄,还有一件事你想过没有?驱我汉部南侵的策略,本来是该秘藏等到会宁有足够的力量迫使我们不得不服从时才抛出来的,可宗望却偏偏先泄露了——这是为什么?”

陈正汇眉头皱了一下:“难道…难道这根本就是一个幌子?”

“不!”杨应麒道:“这绝不是一个幌子!我觉得这是会宁深思熟虑后的步骤!他们根本就不怕我们有时间来应对这件事情!因为我们根本就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件事情讨论得越久,事情只怕就会越糟糕!”

“七将军的意思是…”

“会宁要分化我们!”杨应麒道:“而最要命的就是,我们明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陈正汇沉默了。就在这时,下属来报:“启禀七将军!二将军回来了。”

“啊!二哥回来了!这么快!”

和曹广弼同时到达津门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平州陷落了。

第一五八章 故国(上)

当初张觉在燕京士人的引诱下叛金附宋,赵良嗣怕金国以此为借口生事南侵,上表反对。但道君皇帝建功立业之心大炽,名利熏心,在王黼的劝诱下决意纳款,劝谏的赵良嗣则坐削五阶。

大宋朝廷正式接纳张觉的消息传到津门时,阿骨打的南巡事件刚刚结束,金汉关系极为紧张,部分文官、商人向杨应麒私献密谋,希望汉部附宋,他们本来以为七将军多半会很赞同,谁知道一向亲宋的杨应麒对这件事情竟毫无兴趣!于是又有人铤而走险,绕开杨应麒直接向折彦冲进言。

折彦冲听完他们的计策后召陈正汇问利害关系,陈正汇道:“大宋胜于女真者,财多人广;大宋不如女真者,兵将不能战;我汉部胜于女真者,亦是财多人广;不如女真者,兵力不足。若我汉部与女真龌龊,急切所需者乃兵将之援,非财货之通。我所需者大宋无之,大宋所有者非我所求。如此,叛金通宋又何益?且当今大宋天子沉迷逸乐,既无人君之范,信义又不及常人!我为他将心腹暴露于女真刃下,而他又未必能以心腹待我。一旦有事,若他如弃燕京士民般将我等弃若敝履,届时我们当何去何从!七将军所以无意附宋,正在于此。”

折彦冲道:“又有人劝我以广弼军截断辽西走廊,与张觉左右为犄角共同抗金,你觉得如何?”

陈正汇反问:“我汉部尽集津门闲散壮丁,当可得劲者三千人。以此三千人归二将军统领与张觉一战,大将军以为胜负如何?”

折彦冲笑道:“自然是二弟会赢。”

陈正汇道:“既然如此,若我等有意抗金,只须直接给二将军增益兵马,令他突入平州据地为犄角便可,何须去依靠一个未必可以信赖的外人!张觉之援,于我等可有可无。结一可有可无之援得罪无法战胜之女真,于我何益!”

折彦冲一笑道:“好!我知道了。”

不久张觉派使者来通问,折彦冲将之拒之门外,毫不理睬。张觉内不能得到大宋有效的兵力相助,外不能结折彦冲犄角为援,不久就被宗望以精兵千人袭破平州。张觉孤身逃往燕京,得郭药师怀狐兔之念收留。宗望在平州搜得大宋所颁御笔诏书,心头大怒,命使者前往燕京索取张觉。大宋既不敢义正词严地拒绝宗望,又不愿将张觉明白交出,竟然搞出拿替身冒充的下作手段!结果那假冒首级又被宗望认出,惹得他火起,便扬言要兴兵来伐。

守臣王安中这些日子呆在燕京都是白吃米的,竟看不出大金内患正紧张,急急忙忙奏秉朝廷说:若不将张觉交出,恐怕会惹起兵祸。道君皇帝不得以,只好命王安中将张觉缢杀,割了首级去求宗望不要入侵。但宗望见大宋如此软弱,侵宋之心反而更炽!

曹广弼和张觉本无交情,但在来州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抱头痛哭,汉部士人听说了亦自黯然。燕京降将与常胜军听说张觉如此死法更是人人自危,郭药师叹道:“若金人要郭药师首级,天子也是这般给了他么?”从此中外离心,不但常胜军有不稳之迹象,连同两河旧边的军士也多不肯为大宋卖命了。

宗望在平州筑城积粮,折彦冲见平州之事已无可为,便令曹广弼班师回辽南,商议今后之事。

曹广弼到辽口时这座新城已颇具规模,正在监督重建工程的杨开远听说他回来,抛下杂务来见他,见面就说:“女真人有意要我们作伐宋前锋,这事你知道了不?”

曹广弼点头道:“老大和老七都有给我来信说知。如今辽南民众对此事如何反应?”

杨开远顿足道:“这件事情尚未公开!在没拿出个主意之前,我们如何敢泄漏出去!”

曹广弼又问:“有没有跟大宋通过声气?”

杨开远道:“不知道,但应麒说,就算我们去跟汴梁说了也未必有用!”

曹广弼叹了一口气道:“不错。大宋君昏相庸,满朝都是饭桶!如何能指望他们!这事可难办得紧!应麒可有什么主意没有?”

“他好像也还没什么好主意。”杨开远问:“你说,我们到头来是不是得被迫作为金人的前锋南侵?”

曹广弼断然道:“当然不能!”

杨开远道:“但如今的局势,我们要么奉命南侵,要么就得在辽南独抗金兵!眼下大金内部尚未统一,所以一时无力来伐,但等新主统合了女真各部,只怕便由不得我们不答应了。”

曹广弼道:“汉部绝不能作为女真前锋南侵!这是根本的底线所在!至于如何做,那只是手段上的变化。等我到津门与应麒商量过后再说吧。”

他的鞍马才到永宁,便有人迎头将他拦住,却是邓肃。原来他回津门述职,从杨应麒处得知女真“驱汉部伐宋”之议,着实吓了一跳,去见过杨应麒后觉得他立场也很不坚定,便请了个假,北上来见曹广弼,谁知却在路上遇见。

两人见面,邓肃还没开口,曹广弼一见他的神色便知他来意,牵了马来到一处高岗,说道:“伐宋之事,你听说了?”

“是!”邓肃道:“二将军!如今汉部上下,知道此事的人里面,六将军天天都在叫嚷着南下,而七将军的言语也甚是模棱。大将军之意非我所能回,如今只能看二将军你的了!”

曹广弼沉默半晌,忽而问道:“伐宋不好么?”

邓肃听他这样说吃了一惊,叫道:“二将军!别说你也是赞成伐宋的!”

曹广弼摇头道:“我不赞成。不过你得先告诉我,伐宋于我汉部有何坏处?”

邓肃一时语塞,许久才道:“这件事情,断断做不得!”

曹广弼叹道:“志宏你也是聪明人,在这件事情上怎么如此糊涂!你这样子说话,如何能令部民心服?如何能让老大回心转意?”

邓肃心中又喜又愧,喜的是曹广弼看来终究是不赞成伐宋的,愧的却是自己骤遇变故便乱了手脚,忙道:“二将军,你可有什么好主意没有?”

曹广弼摇头道:“还没有。不过伐宋的好处和坏处一样明显,所以这件事情还有得一争。老六那边你别太担心,应麒不会被他左右的。”

邓肃问道:“为什么?”

曹广弼道:“应麒是主张文官治国的,我们对此也不反对,所以从长远来说,我们才是应麒最坚实的同盟。而汉部里面,最有可能以武乱政的就是老六,所以应麒最防的也是他。这次解决‘南巡’一事已让老六威望大增,如果从金伐宋之事一成,部内最有可能因此事而坐大的就是老六!这是应麒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就算老六的主意没有错,应麒考虑到部内的政治平衡也会想办法牵制他,所以老六的意见,你不用太过担心。”

这几句话把邓肃听得怔了,自闻伐宋之意以来,他时刻想的都是外部的局势,却一时没想到这件事情会牵涉到汉部内部的立场纠纷!这时听曹广弼点破,许多一开始不明白的事情也都豁然开朗,当下道:“这么说来,七将军应该会支持我们了?”

“如果我能想出好办法的话,应该没问题。可是我怕…”

“二将军怕什么。”

“没什么。”

曹广弼口中说没什么,但他的眼睛却仿佛是在叹息。有些话,即使是对邓肃也还不能出口,因为他刚才想说的,是他在担心折彦冲的态度。

第一五八章 故国(下)

大宋宣和五年,金国东京道普遍歉收。这场歉收无论对津门来说还是对会宁来说都十分“及时”。因为让双方都多了一个暂时停火的理由。吴乞买在汉官的建议下宣布了他上位后的第一项德政:减免东京道田租、市租一半的税赋。

而辽南这边杨应麒也有相应的赈济措施,尽管如此,津门的经济仍然显得有些疲软,汉部境内,反而是塘沽显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力度,之所以出现这种形势,一方面是由于外城的逐步开拓为这座港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辽口的部分产业由于战争而迁入塘沽,两下里一凑和,便让汉部的这个新据点呈现出非凡的生命力。

“七将军,二将军到了。”

杨应麒赶紧放下塘沽方面的奏报,出门迎接。曹广弼已经三十岁了,依然未婚。这如果放在大宋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现在他人在北国,地位又有些特殊,汉部的人不好去管他,女真人里面他也没几个朋友,有资格来管他这闲事又愿意来管他这闲事的人竟然一个也没有!虽然大皇后对这件事也问过几次,还给他介绍了几个好人家的女儿,但终究都不了了之。

“二哥!”

“七弟。”

非常没有意义的开场白,然后是应麒亲自泡茶,请曹广弼品茗。茶是老君眉,水是管宁学舍的学生去冬收集的峰顶雪,曹广弼喝了三盏,便不再动,杨应麒命人撤了茶具,说道:“二哥到过辽口吧?”见曹广弼点头,又问:“不知城防进展如何?”

曹广弼道:“城墙已经围起来了,码头也已成型。唉,数载经营,毁于一旦!这战火真是害人!”

杨应麒道:“战争能花钱,有时也能赚钱。”

曹广弼道:“这样的钱不赚也罢。”

杨应麒点了点头道:“二哥的意思我懂,不过除非万国一统,否则也难以杜绝战争。”

曹广弼摆了摆手,说道:“闲话少提,我待会就要去见大哥,商量女真逼我们侵宋之事。但我想先问问你的想法。”

杨应麒道:“华夏宗统,可禅可替,可灭可立,唯独不能亡于夷狄之手。”

曹广弼道:“眼下还有可能不让大宋卷入北国的战乱么?”

  如果觉得边戎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阿菩小说全集边戎山海经密码桐宫之囚,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