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阿菩作品唐骑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杨定国道:“贱收贵卖,这个道理我也懂得,不过赚钱也得有个度,现在国家有难,他们还做这样的事情,还有当这个国家是自己的国家吗?郑长史,你这就发一道命令,给他们一个公允的价格,让他们按照这个公允的价格开仓卖粮。”

郑渭怔了怔,下命令让商人按照命令中的价格卖粮?这种“办法”,也就武人才想得到,郑渭可从没想到可以这样做。实际上这根本也不可能行得通。

“他们不会开的。”郑渭苦笑道:“我们真下了命令过去,他们一定推说没粮了。”

“他们不开?哼哼,”杨定国道:“我现在就带一府兵将过去,就将他们的粮仓开了,看他们怎么样!这么多的粮食,谅他们也藏不住!”

郑渭吓了一跳,要说派兵强行开仓,又何必杨定国亲去?随便派个都尉在高昌或龟兹转一圈也能横扫了,但这样一来,天策政权在商人中的信用就全垮了!

郭汾虽然气恼商人无义,然而也知道这样做不妥当,问道:“我们以往是怎么做的?”

郑渭道:“以往我们是以商导商。咱们手里准备着大量的粮食作为平准储存,若见紧急时,则将粮食放出,以此导引粮价。但现在我们在高昌、龟兹的粮仓全都空了,别说平准储存,连北庭回来的军士,我们都只能发钱,没法发粮给他们了。咱们手里没了平准粮食,空口发文书,那文书到了商人那里就是一张废纸。”

“等等!”杨定国截住他,道:“你刚才说,我们从北庭回来就食的士兵,也都是发钱不发粮?”

“是的。”

杨定国一听急了:“这么说来,我们的儿郎们拿到钱以后,还可能会因为买不到足够的粮食而吃苦挨饿?”

郑渭有些尴尬,一时没法说是,因这事他也是有责任的,然而他又没有选择——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他手中没有物资(指在高昌龟兹一带没有物资),所以只能发钱。就算是这钱,也还是向商人借的。

杨定国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忍不住怒道:“郑长史,你可知道这样做是什么后果!儿郎们在前线拼死拼活,回到后方却发现一堆没良心的在发国难财,而自己拿到的一点补贴却连一斗米都买不到,他们心中会怎么想!他们的心境一旦变化,以后再上战场还会舍命打仗吗?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你怎么可以处理得如此荒唐!”

接连被杨定国骂,虽然杨定国是长辈,但郑渭也不是没有脾气的人,哼了一声道:“杨国老,按照你说,我该怎么做?”

杨定国一时愣住了,道:“赶紧从凉州调粮过去啊!”

“凉州倒也还有存粮。但对高昌来说这里是远水,哪里救得了近火!”郑渭道:“这可不是运些许货物,而是运数十万人的口粮!粮食从这里运到高昌,最起码得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路上消耗的粮食,需得准备多两倍的物资,我们如今国库是欠债运营,哪里能够经得起中途的浪费?且从这里运过去,成本也差不多要翻倍,如果我们按成本入市,照样解决不了高昌的粮价问题,若我们亏本入市——国库又经不起折腾。北庭的这一仗打得我们军民疲惫,国库空虚,对外我们撑着一个虚壳装得很强盛,但关上门咱们自己说实话——其实内部问题多如牛毛,这远在数千里外的粮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有那么容易解决,我何必在这里犯愁!”

他这么长篇大论一番话说下来,却将杨定国给镇住了,打仗他倒也还行,协理政务他也干过——不过那是新碎叶城那样一个几千人口的小地方,像这样东西万余里、人口上百万,牵涉到军事、外交、商业、工农、交通等极其复杂问题的大政治,杨定国可就不在行了。

郭汾也知道这些年郑渭委实不容易,张迈豪情万里,手一拍就决定了行动的大方向,然而真的要将事情做好,这里头却牵扯到千千万万的细致活儿,而这些细活军事方面是杨易、郭师庸等人在办理,后勤以及民生就都仰赖郑渭了。这个天策唐军的内政首脑,在各地的变文中并未有什么新奇的故事让变文僧们传唱,其实却是支撑着天策唐军军事胜利与外交胜利的顶梁柱!别的不说,光是让天策军在接连的对外战争之下居然还能让境内民生胜过周边大多数国家,这份功劳已足以让郑渭与开疆拓土的诸大将并列而无愧了。

“郑长史,”郭汾将声音放柔了,以一种商量的语气,说道:“事情自然是很难的,不过以你的聪明才智,想必会有办法的。”

郑渭听郭汾以这种语气说话,这时便没办法也得想办法了,叹道:“做饭炒菜,总得先有米,我们现在不是菜式上出了问题,而是没米下锅。当前的难处,就在必须先找到钱粮。手里有了钱粮,事情才好办。”

郭汾道:“那么能否再向商人们借一点?”

“一点半点,倒也不难。”郑渭道:“但这么大的款项…去年冬天,我们便已经在举债打仗了,与我军关系亲密的商家,大多已经将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如今我们利息未还不说,还再要下去,那就要动到他们的本金——怕是难了。对商家来说,本钱就是性命,毁家纾国的事情,不可能要求大部分人都能这样做的。”

郭汾低着头,道:“郑长史说的对,这事果然是难。不过难归难,大家群策群力,总得相处办法来才是。咱们连北庭大战这样的难关都过去了,难道在得胜之后反而卡在了这里不成?”因吩咐下去,全府上下,所有金银首饰贵重物品都拿出来。福安听说之后,也将嫁妆都让人送了来。

郭汾道:“这怎么可以。”

福安道:“姐姐这样说,是当妹妹是外人了!”

郭汾这才让收下,薛珊雅听说,也将生活所需之外的财物都收拾了一并送来。

张迈生活比较简单,他在诸国之中地位尊于帝王,但天策上将内府帮着料理生活的佣人也才二十多个,放眼当世,别说耶律德光、李从珂、奈斯尔二世等人,就是中原的节度使,除了石敬瑭之外只怕没一个比他简朴的了,所以将全府大部分财产都拿了出来其实也没多少,就算加上福安和薛珊雅的嫁妆,相比于高昌、北庭那边的需求,相比于如今仓司的负债那仍然是杯水车薪。

然而她作出了这样的姿态,凉州各界对此却不能不有所感动。

第114章 战后的难题

凉州城最豪华的府邸,不是天策上将府——张迈没有那个私钱,而他又未挪用公家费用,当然也就没法给自己搞那么豪华的住宅。

也不是天策大唐的首富郑家——无论郑万达也罢,郑济也罢,都十分懂得克制——在萨曼时他们就夹着尾巴做人惯了,来到河西以后虽然家族的政治地位也一跃升到第一线,但仍然行事谨慎。

不过,如果是有眼光的人,一踏入郑家的府邸就会觉得论到内部格调,郑府可称河西第一!郑家的府邸,是由郑渭和郑济两个人的府邸连在一起的,后面共用庭院,彼此相通,占地面积比天策上将府小了一圈,但是内部的格局却十分紧凑,郑家不是暴发户,老一代也好小一辈也好,都有着一种真正的贵族眼光,府内的陈设并不故意炫耀金银和古董,然而几乎每一寸地方都用了心思,让主人有居家之安适感,招待客人时既不显得豪奢却又能符合郑家的品位。

不过,郑渭却不经常回家,虽然处于后方,但他的忙碌程度只怕还在杨易之上,一个月三十天至少有二十几天都在天策府长史房,在办公事的地方附近弄个耳房,夜间就睡在那里,就是回家也是匆匆忙忙,逢年过节的家宴经常缺席。对此郑家的人却不敢有怨,因为这位三爷虽未给家族直接创收,实际上却乃是家族政治上的保证。

但是这天晚上,既不是年节,也不是父兄的生日,天策府的事务也很繁忙,但郑渭却吩咐了家人:“今晚我要回家吃晚饭。让二哥、四弟都别外出,有什么宴会也推了吧,好久没一起聚聚了。”

家人将消息传回去后,郑府的管家就忙碌了起来,厨房比过年的时候还着紧,但也没有做的大鱼大肉,郑老夫人吩咐将食材全部等好,又派了一个几个小厮在天策府等着,一见郑渭换衣服回家,就接力跑回来报信,厨房马上整治菜肴,等到郑渭进府,再换过家常衣服入席,清淡中见心思的饭菜便热喷喷地陆续端上。

这顿饭吃得十分温馨,饭后郑渭也不像以往那般又去书房忙碌,而是留在后园,与父兄聊些家常,顺便地就问起最近家族中的生意来。

为避嫌起见,这两年郑渭在家从来不主动跟父兄说生意上的事的,这时他一开口,郑万达等便知要入正题,郑老夫人早率领一众媳妇孙子孙女离开了,后园只剩下他们父子四人。

郑济道:“家里的生意,一切都好。这次北庭大战,咱们亏本地赶制棉衣、靴袜送往前线,着实赔了不少钱,不过大胜之后,各种利好消息就跟着来了。和这些比起来,军备制品上的亏损就不算什么了。”

像这种官家包下来的大买卖,最是赚钱的好时机,只要质量稍微抓得次一点,一笔大钱就落入口袋了。何况这次北庭大战消耗极大,除了以往的库存之外,疏勒、龟兹、高昌三个大工坊都是连夜开工赶制棉衣,在这等时候最能给以次充好找理由了——时间不够嘛。

但郑渭这次却下了再三叮嘱,要家里在这笔生意上千万不能图赚钱,甚至要求便是赔本也要将这笔军需物资做好。战前天策军的国库已经告急,所以这批给郑家的生意郑渭也故意压到了市价的八成,而郑济也果然下了重本,天策唐军所订制的每一套军衣他都下足了材料,非但如此,还免费承担起了运货的费用——将一切货物直接运到了龙泉关交付天策军后勤官员。

此次北庭战争,秋冬两季占了时间上的大部分,尤其是最后的决胜更是冬日作战,严寒中作战,军士的保暖便显得异常重要,如果保暖不到位,一到户外手脚僵硬,战斗力就要大削弱,相反,如果在敌方战斗力下降的同时己方能够保住肢体的灵活性,这便等于相对地提高了己方军队的战斗力。

唐军的军衣是统一质量,要求将帅与军士同甘苦,不像回纥、契丹其将领锦帽貂裘,下层士兵却衣衫褴旧,在保暖上并不能普遍得到保证。郑家衣坊所制的棉衣其保暖功效在每一个士兵身上都起到了小小的加成,累积起来便是不得了的效应了。可以说郑家虽然未有人上战场,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难以估量。

这些事情,主掌政务的郑渭心里清楚,张迈的内心也明白,所以在战争结束之后便投桃报李地划拨了一些潜力巨大的商业资源来给郑家,这些资源短时间内并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买卖圈的人眼看郑家的地位日益巩固,郑济再要筹措钱银那便易如反掌了。

郑渭问了一些家族传统的生意,如马与衣,又问了一些家族新兴的生意,如与奈家等十二个家族联合开设的钱庄之后,又问道了粮食上面来,道:“高昌那边,咱们的米店粮铺,现在定了什么价位?”

郑万达和郑济一听,便知这个儿子(弟弟)今天来的目的了,郑济道:“目前来说,是随大市。”

“如今国家外表强盛,但内里却面临有史以来最空虚的困境之中。”郑渭道:“这个困境,别人不知道,但二哥你却应该知晓的。钱银方面,现在国库已经是负债在运行,而且欠下的钱至少要两年才可能还清——这还得是在保证丝路畅通、税收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而粮食方面,我们东部的粮草有余,而中部粮草则急缺,若能熬到秋收,事情或许就平稳下来,但现在高昌、龟兹一带粮价却在不断走高,高到了普通人家几乎无法负荷的地步,这个粮价却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这个时候二哥你怎么能够随波逐流?”

郑济沉默了半晌,才道:“老三,你也是做生意出身的,当知道我们郑家虽然号称首富,但这两年一直紧跟着元帅的军政大略,年年给军方做倒贴的生意,银根早就收紧,地皮、矿场、人力都多,工坊也大,但说到现钱,咱们现在是连前十都排不上!可以说我当的这个家,和你当的那个家是一样的。”

郑济所说的“我当的家”是郑家的生意,而郑渭当的家则是指天策政权的财政。

“更何况,”郑济继续道:“一个家族力量再大,也拗不过整个买卖圈。若是你天策府有钱粮入市平准粮价,那么咱家可以附尾而行,但要靠着郑家一己之力,想要平准粮价,那是做梦。”

郑渭道:“若再加上几个亲近的大家族呢?”

郑济道:“现在并不止是原本的粮商在做这笔生意,战前各处收紧,许多商贩都亏蚀了不少,丝路虽然开多了天竺一线,但并无法抵消萨曼动乱的影响,中原那边又担心因为削藩而引发大战,市面大部分的买卖都不景气,各种货物价格都在走低,眼下就中部的粮价忽然大火起来,所以生意人便都涌了进来,参到这一块来倒买倒卖,这里头不但有大商人,还有小商人,不但有境内的商人,还有滞留着的过境商队。我想其中牵涉到的大小商贩当以万计,众人堆沙便成山,这股力量已经成了势,已经不是几个大家族暗示表态就能挽回来的了。现在价格炒到这样,你以为很高了,其实还只是刚刚开始。现在的价位,在我看来,在秋收之前一个月,那才会是高峰呢。至于到时候会高到什么地步,我也说不准了。”

“现在还不高?”郑渭道:“若是再这么攀升上去,迟早连中产之家要买米都难了,价钱高到那个地步,这买卖还怎么做?”

郑济笑道:“别的东西,比如金玉古董,价格太高我可以不买,但饭总不能不吃。”

郑渭道:“你们这是吸血!”

郑济道:“人在生意场中,所谋不过一个利字。道义也是要的。但生意人不是依照道德准则行事啊,谁都得赚钱。也不是每个人都赚暴利,别看价格推得这么高,摊到千万人手里,出手价格比起购入价格也只是那么个价格差而已,而且这么多人都已经入市,要是粮价忽然降下来,不知道得有多少人破家呢!”

郑家之中,郑汉年纪较轻,见识较浅,也还有着一种青年人的耿直,他原来没有分管粮食买卖这一块,听到这里忍不住道:“二哥,这生意不能这样做啊!将粮价这样越推越高,迟早得崩啊!”

“是,这个每一个生意人也都知道。”郑济道:“等到秋收——不,不用等到秋收,那价格肯定要下来,但那不是还有几个月的生意好做么?这就如击鼓传花,就看这花最后落到谁手上。不过你放心,肯定不会是我们郑家。”

郑汉愕然了一下,又冷笑道:“肯定不会是我们郑家——只怕现在炒粮的每个生意人都这么想吧。”

郑济微笑着点头,郑渭道:“粮价随需求波动起伏,那是应有之义,但若是从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高峰上跌下来,影响的可不止是中部,我们整个国家都受不了的!”

郑济道:“这个大家也都知道,可谁让你不未雨绸缪。去年秋冬之际,在胜负未分之时,你为了诱引民间将各种物资往高昌运,一边设法抬高了那边的价钱,一边放松了这条渠道的管制,甚至一些不大合法的事情你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所以钱银才会都往那边涌。等到战争结束,那边粮价已高,而需求不减,无数商贩跑到了那里,总不能赔本回来啊,所以钱粮都在那边聚着,个个都要捞一把再走,这时候光靠一纸禁令已经没用了,而你又不能动用平准仓及时入市调节,将粮价拉回来,现在中部粮价高企,你也是有大功劳的。”

郑渭叹了口气,若是放在平时,郑渭早在粮价炒作之势起来之前就压下了,但这次他不是不未雨绸缪,而是力所不逮。这次北庭战争,回纥几乎是破国进行,契丹也是大耗国力,天策军以一敌二岂能没有代价?郑渭勉力当着这个家,实在是将家底都掏空了,在胜负未决之前甚至还动用了一些肯定会生后患的举措以支持北庭战争的继续。而大战既毕,胜利是胜利了,却正如一个人在体力过度透支之余便容易生病,肌体处处都是破绽,管得了心肺管不了脾肾,管得了脾肾管不了筋骨,那病不是从这里生,就是从那里出,总难以如身体健康、神完气足之时般照顾得面面俱到。

郑万达也叹了一口气,说:“所谓大兵之后,必有灾年,这灾年不止是在于天时,也牵涉到了人事。现在乱象既成,追究已无意义,还是想着怎么善后吧。”

郑汉道:“是啊,二哥,如果国家发生大动荡,现在炒粮的人,十有八九都得赔!”

郑济哈哈一笑,说:“大家也都不是傻子,但现在炒这买卖的人,不是一人两人,也不只是几个家族,而是不知多少大小商贩都在干。所谓罪不责众,大伙儿就是都看准了官家不会放任整个行情崩掉,所以都在等着呢。”

“等着什么?”郑汉问道。

郑济看了郑渭一眼,说:“等着官家来兜底啊!”

郑汉也留意到了二哥看三哥时的眼神,道:“兜底?三哥若是有能耐兜这底,就不用在这里犯愁了!”

郑济悠然道:“现在这形势,虽然不是某几个家族能够随意掌控,但最大的二十几个大家族如果一起逆市而行,还是有可能将形势慢慢稳下来的,不过那样的话我们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商言利,就算有两三个家族能够为国自损,但你不能要求所有家族都有这样的大义。如果要大伙儿一起行动,老三,只怕你得给他们一点可靠的抵押之物,人家才能放心。”

郑渭道:“国债…”

“那个不行了。”郑济道:“仓司欠钱欠得太多了,如果再加上这一笔,数目就太大了,加上利息只怕你十年都还不清。现在是乱世,谁知道十几年之后会怎么样。”

郑渭的聪明才智原不在郑济之下,只是立场不同,所以才得来询问郑济,这时一听便明白了过来,嘿了一声,道:“那么,大概是要山林牧场、矿藏田园之利了。”

第115章 还

这些年张迈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除了遵循军事原则,也遵循商业原则,对于境内的财势者采取交换原则,凡是对唐军的发展有利者都会让渡政治资源或者物产资源,助其发家。以郑家、奈家为代表的几大家族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武人与商人的这种互动,军事与商业的这种结合,也是天策唐军能够在过去几年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天策军的这个政策又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那就是“战前押宝”原则,即是那些在胜负未分之前、唐军窘困万分之中能够给予财力支持者,天策政权在取得胜利之后才会论功行赏,通常会返还远比其付出为大的资源作为报偿,至于那些在战前踟蹰犹豫,不肯就将宝押在天策军胜利这里,等到胜利之后再来凑热闹的,就比较难在战后分一杯羹获取暴利了。

这次北庭战争,天策政权不但国库倾尽全力,而且几乎所有和天策政权走得最近的亲密家族也都贡献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郑家之在军需上,奈家之在物流上,洛家在肉畜上,几乎都是不计成本地亏本进行,另外还有沙州张家、宋家,甘州的乌家,凉州的孙家,乃至慕容归盈的慕容家,曹元深的曹家,康隆所在的康家,也都在关键时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为他们与天策政权的结合已经颇为紧密,北庭之战如果输了他们也没好日子过,慕容归盈与康隆等虽然押错了几次宝,但这点眼光却还是有的。正是连不同政见的人在战争期间也能暂时放下成见,才使得这场战争能够顺利进行到底。

可到了战争结束之时,这些家族便都欠了一屁股的债务,虽然可以预期天策政权将会在政治资源与物产资源上给予他们让渡,但就现阶段来说却有一个老大的难关,和郑渭所掌控的仓司一样面临银根吃紧的问题。这个时候,在战争期间没有大损耗的那些家族,其财力优势便显现了出来!

在现阶段,天下的明眼人都清楚,这些惜财之族的优势将会十分短暂,一旦让郑、奈、洛、张等家族缓过气来,借着政治上取得的资源优势其后劲势必能让财产十倍百倍地增殖,这些疏远的家族将会很快被边缘化甚至被吞并。

但是也就在这个特殊时期,郑渭如果要稳定粮价,那么就得向这些疏远家族求助——当前也唯有这些家族才有这个能力办成这件事情。当然,要让这些家族出钱,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当前天策政权国库空虚,军队虽然新打下了万里江山,但这些地方空旷无人,暂时产不出多少东西来,正是一个地价低贱之时,而天策政权又国库空虚,国内经济的主动权便暂时地落到了这些疏远家族手中。郑渭若为稳定粮价而出售这些山林牧场、矿藏园林,这些疏远家族所能换取到的物产,只怕将不在那些在战争期间做过重大贡献的家族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所以这次的这场粮价事件不仅是北庭之战的后遗症,同时也是关乎天策境内两种不同商业势力的一场大商战,此战就算不在粮价事件上,也会在另外一个领域引发。

今天郑渭特意回家,可不是为了吃饭叙家常,而是想探探自家的家底,看看这些亲近的商家还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来挽回此势,但从郑济的回答中他已经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了。

“这件事情,元帅不会答应的!”郑渭说道:“元帅西征之前虽然将政务大权都托付给我,但这件事情很明显与他的心意相违背。”

郑济道:“这件事情,说到底还是钱粮的问题。现在国库空虚,如果你拿不出钱粮来平准粮价,那么就只能去和他们商量。”

“和他们商量,那便是去向他们低头。”郑渭道:“低头也就算了,可是在这等形势下低头,他们开出来的条件一定苛刻。大略估计,只怕新取之牧场山矿之利,得有一半落到他们手中去!兵将在前奋死争战时,这些人未出力气,等到战局鼎定后他们却利用战后之灾来收取战果,军方知道了之后肯定得有意见!”

天策军将士在前奋勇杀敌,为了国家连性命都拼上了,但如果战后忽然发现自己流血奋战争到的土地,却都落到了一群脑满肠肥、无功于国的商人手里,这让他们如何能够接受?郑渭虽然不是军人,但也是从岭西一路跟来的,对兵将们的心情都能够理解,自知此事若行势必在天策境内引起轩然大波。张迈远在万里西方,但杨定国第一个就不会答应!

郑济眉头皱了皱,道:“你不肯答应,那打算怎么办?”

郑渭沉默不语,他实在也没办法。

郑万达插口问郑济道:“咱们家在高昌,还有多少存粮?”

郑济报了一个数字,包括大米多少,粗粮多少,小麦多少等等,郑渭一算,约够两万人四个月的口粮,有些意外——这个数字,可比他预期之中要少得多!

原来北庭战役之后,跟着是郭威西征,再跟着是张迈西行,这两次大行动也都需要军粮的,所以早在杨易之前军方就已经从高昌民间透支粮草,这些事情郑渭晓得一些,却不知道郑家的存粮被抽得如此严重。

郑万达道:“我也不知道从北庭撤到高昌就食者有多少,想必至少也有七八万吧。咱们就将仓库开了,先给南下就食者发粮,钱就算借给国家,以后国库有钱了再还我们把,这样也能支撑一个月,先保证了军队的供给,帮国家稳住军心再说。”

郑济一听,面有难色,叹道:“爹,你真要毁家纾国不成?”

粮食在特殊时期也可以作为硬通货,尤其是小麦,西域很多地方进行交易,不是算银子(这时候白银还没成为通用结算手段呢),不是算钱,而是算值多少袋小麦。如今郑家家库空涩,最后一笔流动资产就是这批存粮了,这也是郑家最后的本钱,若是将这个家底也扔进去,郑家只怕就连维持工坊的工人配给都成问题了。做生意最怕的就是资金断链,若是营运不善,偌大的家业都可能会因此而坍塌掉。

郑万达的眼神黯淡了下来,似乎是想到了往事,说道:“老二,不要忘记,我们郑家起家于货殖府,起家的钱,本来就是军资,真的就是将家产全部投进去,那也只是一种‘还’!”

郑济道:“可就算我们真这样做,那也不过维持一个月,且无法扭转整个大局。而且南下就食的士兵、民兵、工事兵或者俘虏、奴隶、家眷也都是人,是人就要打自己的小算盘,我们将粮食发下去,难保他们转身就去卖给粮贩子,那就更是自损益人了。只要利之所在,禁令也成废纸,再多的粮食也填补上这个无底洞。我只怕我们破了家,却仍然没法改变整个大势。”

郑万达沉吟道:“那先这样吧,你让老三写个欠条,就将我们的这笔存粮卖给军方,入了军仓,然后再让老三跟军方商量,下个命令,秋收之前,所有就食者都到军营聚餐,若还有人敢偷粮食往外卖,自有军法论处,如此则不管外面局势如何,先将军中的士气稳住再说。”又对郑渭道:“老三,家里做到这样已经是极限了,再下来就看你自己的了。”

郑渭当晚竟没在家里睡觉,拿了从郑济处得来的数字便回去了,郑济在他离开前半开玩笑地道:“三弟,有时候我真不知道你家究竟是在这里,还是在那边。”郑渭便知哥哥是有些怪自己为了官家将自己家盘剥得太重,不过郑济也只是发个牢骚,第二天仍然火急派人前往高昌交接事务。

郑济派去的人出发后,又给郑渭写了个条子,让家人送来,郑渭打开了,见上面道:“以存粮食(读饲)就食者乃是治标,不能治本。”

郑渭便知道郑济的意思,是最好利用存货作为平准杠杠,调节物价。不过要以经济力量稳住物价,政府本身的存货就得足够,郑家所贡献出来的这批存粮却还是不够的。

然而郑家的这次出手,总算是给天策唐军解了燃眉之急,杨定国知道后对郑万达大为赞叹,连道:“我只道他是个铁公鸡,没想到这次竟然肯自己拔下几根毛来!”安西武人与货殖府恩怨纠缠百年,杨定国虽然是夸奖,那语气却还是带着几分嘲弄。

至于对那些趁乱发国难财的大小商贩,杨定国可就更不客气了,在听了郑渭的分析之后,这个天策国老当场就火了,当着郭汾等人的面道:“其实对这些人何必这么客气!我却有个办法!”

郭汾忙问道:“叔叔有什么好主意?”

第116章 国贼与民贼

杨定国说道:“如今咱们天策军正面临难关,这些奸商却趁火打劫,祸害国家,是为国贼!中部诸州百姓,在去年北庭之战正剧的时候,我们出国库债券跟他们买粮食买羊买木料,他们能够信任我们,去年冬天郭威西征,带走了大批的蓄积,跟着今春元帅西行,更是将北庭几乎都搬空了,杨都督不得不再次向高昌要物资,结果洛甫拿着仓司批出去的条子,高昌、龟兹、焉耆、伊州的许多农户、牧民就将小麦、羊都献出来,而如今咱们还没钱给他们将这些国库债券兑换了,他们被我们收了这么多的粮食,家里肯定吃紧,偏偏这些奸商又抬高了粮价,这不是害人么?是为民贼!这些人虽然也号称是咱们大唐治下百姓,可是咱们对内也得分个好歹。大部分的百姓虽然都是好,但对这批既是国贼又是民贼的家伙,又何必跟他们客气!”

要是张迈在这里,听到这样一番将治下民众分为民、贼的理论一定大大惊讶,这不就是将国民分为“广大人民群众”与“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翻版么?考虑到杨定国所处的时代,或者不该叫翻版而该叫雏形才对。

其实这种二分法并非近代革命者的创造,在古代社会已经有了很深的思想渊源,杨定国的这番话说将出来,旁听的张毅、张中谋父子,乃至郭汾、薛复,心里却都不怎么反感,也不怎么错愕,未必说他们就赞同杨定国的主张,只不过对杨定国这番话后面的逻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本来就有这种观念。

唯有郑渭反应比较大,已经皱起了眉头。

杨定国又道:“元帅经常跟我们说,我们做事也好,用兵也好,都要分清敌我,对于朋友、兄弟、亲人,对于百姓,都要有十二万分的耐心,可是对于敌人,那就不用客气了,什么手段都能用!高昌、龟兹的这些贼子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既然国家缺粮,咱们不妨就派人去将他们暗中控制起来,再派人去提醒提醒他们,若是他们还识相肯合作,那是最好,若是不识相,哼哼!便找个心思活的大员,看看律法之中有哪一条能治他们的罪,将这些贼子给铲了!人治了罪,他们的存粮便充公!这次缺粮的问题便解决了。我敢保证,像这样的人手底下绝对不可能干净!”

张毅听得有些错愕,因杨定国平日处事光明正大,而且品德甚好,无论在疏勒、在高昌还是在凉州那都是有口皆碑,人人都觉得这位“国老”正统得有些古板,张毅是做梦也没想到他也有这样狠辣的一面!

郑渭却听得背脊发冷,额角冷汗直飚了出来,要说话甚至喉咙都有些颤抖。这件事情本来牵扯不到他身上,真办起来短期来说甚至对他郑家也是有利的,然而杨定国做这件事情所依赖的思想郑渭觉得实在太可怕了。

“国贼?民贼?”郑渭在杨定国还没说完的时候就想:“高昌的那些商人虽然十分可恶,但都是在现行律法之下行事,可以说他们钻了律法的空子,不是什么好人,却不能说违法。”

他是商人出身,不像武人出身的杨定国那样心中有着极其明显的爱憎与极其强烈的道德感。在郑渭看来,钻律法的空子以谋求利润本来就是商人的天性,甚至就是商人在恶劣环境下赖以生存、在顺境中赖以发展的最大动力,反而是“毁家纾国”的行为其实才是违反了商人的本性,如果将这种本性视为罪恶,那他郑家也休想干净。

至于杨定国所说的要寻这些奸商一些罪行,一个国家的政权若想要抓一个人的把柄,就算是圣人和佛陀只怕都能被揪出一堆毛病来,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郑渭的眼光非庸俗可比,看得比寻常人要远得多,马上就想到,若是按照杨定国的这种思路,今天既然“设法”来整治这些奸商,明天就可以用同样的手段来整治其他人,甚至若有朝一日杨家、郑家失势,别人也就可以用同样的手段来整治他们自己,这可是一条不可轻易逾越的底线!一旦越过去了,后面就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了。

郭汾由于立场的缘故,一时没像郑渭般想那么远,但也隐隐觉得不是很妥当,说道:“这个法子,做起来应该不难。只是…会否有损我们立国之信誉?”

杨定国道:“事情有经权之分!虽然现在北庭之战已经结束,但中部的情况却比战争还危险。在这种时候必须当机立断,从权行事!而且我敢断言,若是将这些奸商铲除,不但不会有损我们立国之信誉,而且全境之内,无论军民都会欢呼称颂。”

张毅也点头道:“国老此策也有道理。天下之纲常大义,莫过于君臣,然而孟子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臣不可弑君,此为千古大禁,但贼民之独夫则当除之而后快。君犹如此,何况商贾?这便是从经还是从权的分别了。高昌、龟兹的那些奸商不顾国困民贫,还在那里拼命抬高粮价,弄得国家困顿,军士生忿,民怨载道,若我们趁势将这些害群之马除掉,不仅军心可慰,百姓也必然拍手叫好。”

郭汾听得有些犹豫,问郑渭和薛复道:“郑长史、薛都督认为怎么样?士兵与百姓会否反对?”

薛复想了想,很谨慎地道:“士兵们对这种祸国殃民的奸商最是反感痛恨,如果我们事前能够加以说明,全军兵将对此是不会有意见的。”他这两句话其实只是陈述事实,但说将出来却仿佛薛复也赞同了一般,郭汾也就点了点头。

郑渭道:“老百姓多半也不会骂,若将这些高昌大商人铲除,高昌的粮价马上就能降下来,中部的百姓多半会像杨国老说的那样欢呼称颂。”

郭汾道:“照这样说,薛都督和郑渭长史都是赞成杨国老的这个建策的了…”

郑渭马上就打断道:“不,我不赞成,嗯,不是不赞成,我是反对!这件事情,无论如何做不得!”

杨定国等一怔,张毅道:“郑长史是怕行不通么?”

“怎么会行不通!这件事情容易得紧!”郑渭道:“我军在高昌、回纥的威信早已确立,要办成这件事情,甚至不需要派个大员去,也不需要军方动手,只需一个狡猾的小吏,拿着一纸命令,就足以掀翻一个大商家,抖出万石小麦来。至于要从律法上给那些商家找个罪名,那就更加简单了。”

杨定国道:“既然军民快意,百姓赞成,事情又能办,郑长史为何还要反对?”

郑渭道:“士兵赞成的事情,就能做么?百姓赞成的事情,就能做么?”

杨定国眉毛抟了起来,觉得郑渭这两句话说的有些莫名其妙,道:“若是顺应军心民心的事情,为何不能做?”

郑渭道:“若只是让军民一时痛快,益得他们短浅,却害得他们深长,这样的事情就不能做!杨国老,我实对你说,那些商家所建的那些大仓库在哪里我大多知道,因为他们建仓的地皮就都是我批出去的——所以我说要取他们的粮食很容易。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他们买来了粮食而没有偷偷摸摸地藏起来,却就放在我们看得清楚明白的地方?”

“这…”

郑渭道:“他们堂而皇之地建粮仓,那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不会派人去侵犯他们的这些粮仓!这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默契,若是打破了这层默契,巧取也好,豪夺也罢,要得到这些粮食都是很容易的,但我们立国之根基可就荡然无存了!”

杨定国摇头道:“我们立国的根基,可不在这上面!我们是靠将士浴血打下来的这个天下,我们是靠百姓支持撑起来的这座江山!我们的律法,是保护百姓的,不是保护这些奸商的!”

郑渭却道:“律不可移,法不认人!律法面前,哪有什么奸商、百姓的分别?律法之作用,就在于那些奸商就算是坏人,只要他们没有触犯律法,我们就不能动他们!”

杨定国失笑道:“照你这样说,难道明知道他们是坏人,都不能动他们了?”

“当然!”

杨定国不悦道:“那你是说,明知道那些奸商在祸国殃民,我们也不能动他们了?”

“当然!”郑渭道:“那是我们自己没将事情做好,我们的律法也还不完善,以至于让他们钻了空子,责任在我们,不在他们。往后我们当设法把这些篓子给补上,但现在却不能动他们。”

杨定国很不能理解地盯着杨易,仿佛觉得郑渭的逻辑十分荒谬,说道:“我真是不明白,元帅怎么让你这么个善恶不分公子哥儿来当这个家!不过我也总算明白了,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人当家,所以高昌那边才会奸商当道呢!”

第117章 无君之时

在如何对付高昌一带的“奸商”的问题上,郑渭与杨定国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杨定国主张强硬,要以严厉的举措打击这些“不法商人”,他认为此举不但能够以最小代价顺利解决中部地区的粮价问题,而且能够对以后所有企图扰乱粮价的“奸商”起到吓阻作用。

郑渭则担心这样做会对天策政权的律法精神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但是这个层面上的论述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虚”,郑渭说破了嘴皮子杨定国也无法接受。

这位杨国老只是道:“好,就算你说的都对,我只问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高昌目前粮价的混乱,根本在于官府以及比较能按官府指挥办事的存粮大族(如郑家)都在去年冬天耗费掉了太多的存谷,实力大削,以至于无法左右整个粮食市场的行情。

要解决这个问题,务本之法,莫过于从别的地方调粮过去。而当下天策境内还有大量余粮的地方,一个是宁远,一个是凉州,刚好是位于东西两极。大西北的陆路交通有其特殊性,即州与州之间的距离极大,而且道路不好走。从凉州到高昌的陆路,差不多和杭州到北京那般遥远,且凉高之间又没有一条京杭大运河,这样的距离要靠人力畜力来运输像粮食这样的大宗商品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发生在北庭的战争,唐军的补给基本上都来自龟兹至肃州一线,再往东的甘凉兰也有军粮西输,不过是输至瓜沙二州,以阶梯方式填补瓜沙因粮草北运而出现的缺口,饶是如此旅途消耗仍然极其庞大。而要从凉州直接运粮到高昌去,考虑到中途的消耗,那么非得准备三倍以上的粮食不可,这个消耗以凉州如今的存粮也消耗不起。宁远那边的情况也类似。

另外就是采取“就食”政策,即不运粮食,而让人跑到有多余存粮的地方就食,这个方案相对来说可行得多,然而也有很多问题。首先这样大规模而且长距离的人口迁徙仍然是很耗费粮食的,其次大规模的军民迁徙还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因宁远那边如今必须全力支持西线的战事,所以这些人便只能迁到凉州来,从高昌到凉州的距离,这样距离的就食相当于是从河北一直跑到浙江——中国历史上都从来没有当政者主持过这种“就食”。

(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就食是临州就食,再麻烦一点就是临省就食,如从山西跑到陕西,从河南跑到山东,从淮北跑到淮南,当然也有从北方一路慢慢迁徙数千里到南方来的,但那种迁徙的结果就是来到南方后就扎根不回去了,这已经不是那种临时性的就食了。)

杨易当初将这大量的军民派到高昌来本来就是在北庭被张迈抽调走太多畜群而做出的一种临时措施,只要等北庭恢复了生机这些人还是要回天山北麓去的,若是郑渭先将他们接到四千里外的凉州,等秋收之后又将他们送回来,这一来一回所造成的巨大耗费又势必给天策政权本来就糟糕的财政雪上加霜。而且这些疲兵留在高昌休养,一旦漠北出现异动杨易马上就能将他们调回去驻防,可要是他们到了凉州,这个距离的调兵就算时间上来得及,在途中疲于奔命又会将所有的兵马累倒不可。

总之算来算去,似乎总是杨定国提出的方案成本最低,且最能配合杨易的国防策略。然而郑渭却咬死了不肯放松,在杨定国逼问他拿出解决方案来时,他犹豫着说出了另外一种解决的办法,就是向粮商们妥协——出让一些山林田园、牧场矿藏之利给他们,让他们开仓平抑粮价。

结果不出郑渭所料,杨定国一定就火了,大怒道:“将山林矿藏之利给他们?这些可是将士们浴血奋战打下了的,每一寸土地都染着血!若是战前有大贡献的家族也就算了,这些奸商战前没有半点帮忙,靠着战后趁火打劫,竟然就要将儿郎们拼死争来的土地占了去,你要朕干出这等倒行逆施之事,那非寒了全军将士的心不可,以后再没人会奋勇作战了!你这是要挖我天策大唐的根基啊!”

郑渭本知此事不妥,说出来后就后悔了,这时赶紧道:“也非是要大批地出让,只是出让一部分,争取得一些钱粮来,好在高昌就近养疲兵、民兵,同时也让财政缓口气。同时得到的钱粮还能用来分流出部分军民到瓜北、肃州、温宿等地就食,我们再从凉州、宁远调粮到这些地方,几个法子一起办,熬到秋收便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杨定国这时怒火已盛,道:“不行!一寸也不许出让!这是原则问题!我们大好男儿行事,凭什么要向这些脑满肠肥的蠢猪低头!”

郑渭叫道:“杨国老,这是治国,不是打仗!马上打仗可以热血,马下治国可得讲究仔细,讲究妥协,讲究平衡!这些都是温吞慢细的活儿!”

杨定国是故安西副大都护,现在还挂名安西大都护,乃是岭西老兵的领袖,地位甚高,因此人称之为“国老”,在某些特殊场合张迈都要推他坐在自己上头呢,但这次的事情论起来属于政务,属于郑渭该管权限之内,所以他就更有发言权。两人一个地位高,一个权力实,双方各执一词,从早上一直到中午,争得面红耳赤,鲁嘉陵去了凉州未回,文武两班人马,张毅是文官,这时却倾向于支持杨定国,薛复是武将,这时却倾向于支持郑渭。

这个时候便暴露出张迈不在的麻烦了,郭汾虽然魄力也不错,见识在当代女子之中也算第一流的了,但她终究不是张迈,下面的人意见差不多时她能顺水推舟,下面的人产生重大分歧时光凭她便弹压不住了。更何况郭汾心中对于两派的意见也是模棱两不可——不是两可,因为很明显这两种意见都是坏处更加明显些。执政者最难的不是从两种好意见中选取一个更好的,而是从两种不好的意见中选取一个不太坏的。

双方争到了午时,杨清终于冒着被责骂的危险进来低声跟郭汾说该用膳了,郭汾趁机道:“大家且先吃饭吧,吃晚饭再谈。”就命郭鲁哥家的将饭菜端上来,杨定国人越老火气越大,一边吃还一边骂,郑渭却是一边吃一边冷笑,但那眼神分明就是再嘲笑杨定国不懂治国。

郭汾在一边看得暗中叹气,委实不知道该如何决断才好。要想找人商量,可是眼下凉州既亲近又有见识的人就在这屋子里了,却还哪里再找人商量去?

这顿饭吃的极不痛快,吃完之后一谈又吵了起来,杨定国道:“这事谈不下去了!派人给元帅送信,请元帅决断吧!”

这时尚是二月,八剌沙衮都还没打下呢,郑渭冷笑道:“元帅现在远在前线,此去万里,一来一回都什么时候了!而且他身在前线,主持战务,如何能够理清楚后方的千头万绪?我们不能调理后方,那元帅还留我们在这里做什么!”

郭汾眼看再争下去也无法解决事情,便道:“如今大事难决,我想多召几个人,群策群力,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对策,各位以为如何?”

杨定国笑道:“我倒是不怕,这事便是捅到纠评台,纠评御史们只要还有良心,还没糊涂,便也不会姑息这些奸商。”

  如果觉得唐骑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阿菩小说全集东海屠唐骑大清首富边戎山海经密码桐宫之囚,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