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北溟鱼作品长安客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官做得无聊透顶,却依然要假笑着奉制为宫里画画,还要写诗祝贺修道教走火入魔的玄宗皇帝见到了老子真容,并与僚友互相吹捧。天宝四载(745年),王维做侍御史的第四年,他写诗给朝中新贵咸苑,赞扬他通梵语,有才华。苑咸回诗给王维说:您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您对我是谬赞。只是您很久都没有升迁了,真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好。苑咸是开元末制科出身,因为张九龄举荐才做了一个司经校书,论年资出身都是王维的晚辈。只是此时苑咸做中书舍人知制诰,与李林甫的私交很好,玄宗皇帝赐给李林甫的药、螃蟹、车螯、蛤蜊、甘露羹都由苑咸代李林甫起草答谢,很是得意。得意了,便可以毫无顾忌地写诗嘲笑王维“久不迁”。而王维,为了维持诗人的骄傲与朝官的体面,面对这样露骨的嘲讽,甚至不能露出一点儿不高兴。王维很快回了诗,“仙郎有意怜同舍,丞相无私断扫门”——谢谢你替我可惜,可惜丞相他不欢迎我。

现在,王维总结自己的人生:“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少年时有点儿蠢,别人做什么他也要做,并且一定要出人头地做到最好,但其实,在所有被称颂的才华里,他并没有钻营往上爬的聪明劲儿。活到一把年纪,不上不下的正卡在其中。别的官员每五日一朝,他却是常参官——文官五品以上,以及御史、拾遗等对皇帝直接负责的官员,每日都要进宫去上班。王维每天半夜起床,无论风雨赶在日出前到达皇城门口,出示标明身份的鱼符与内廷留底相互验证,然后等待开门上班。到了中午,在食堂吃过午饭就下班回家。看着风光,不过是庞大官僚系统里一颗没找对地方的螺丝钉。

二十岁中进士时一骑当先的风光,终于从优越感转为一种负累。不能在做官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就是一种丢人。辜负自己,辜负对他有所请托的亲故。无聊、尴尬,脸上却不能表现出一点儿不悦。

他曾经得到岐王引为师友的情谊,张九龄惺惺相惜的提携,但他因为与他们走得近而遭到的厄运并不比他得到的便利少。这真是佛家说的“诸行无常”。在这个巨大的机器里,他只能任凭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压榨他的天才、他的骄傲,他一天一天,可以用来成就诗歌、绘画,却终于浪费在案牍间的时间。他曾经对未来无限精彩的向往已经与过去的时间一同流逝。现在,他清晰预见自己的人生接下来的走向与结局,并冷漠地望着它以每日一步的距离不紧不慢地靠近。

开元、天宝年间,因为玄宗皇帝雅好文艺,在长安坊巷间漫游总能听见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但他们大多数也不能过理想中满意的生活,很辛苦。有人辛苦就抱怨,抱着酒坛子敲着碗高唱“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转头就又向当朝宰相献诗去了;也有人辛苦就跑了,潇潇洒洒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齐鲁、吴越旅游,到庐山隐居去。更多的人,熬着年资当了官,甚至高官,但更不开心。甚至那个从来高傲,写“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张九龄,也要在李林甫咄咄逼人的时候写诗求饶,说自己是一只承春暂来的小燕子,没想跟谁争,也求鹰隼莫相猜。

但是王维,他感到辛苦漫长难熬永无止境的时候,不吵不闹,默默背过身去,把人生所要遭遇的痛厄,作为一种必要的忍受。

他最年轻得意的时候,长安有佛寺一百多所,佛塔林立,是城市里显目的地标。他在长安城里漫游,也常常与大德高僧闲谈,他为大荐福寺画壁,也开始向专研“顿悟成佛”的南宗顿门的道光禅师学习顿教。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地吃斋茹素,虔诚礼佛。这是母亲选择面对困厄的方式。他名维,字摩诘,最直白地尊奉佛教里最有智慧的居士维摩诘,冥冥中隐约指点着他走到无路可走时的人生方向。

但王维与佛教的距离也到此为止,他不能更进一步舍身为僧。那又是另一个论资排辈的势利场。《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是王维受托写的,他没有拒绝的权利。净觉禅师,不只是高僧大德,更是唐中宗韦皇后的弟弟。他在大安国寺,外家公主,长跪献衣,高官贵人为他洒扫出行的路途。王维交往的僧人,大多与皇室牵绊不清,保持着各取所需的距离。求佛道,入山林,割肉施鸟兽,炼指烧臂,只属于选择披荆斩棘的少数人。哪怕是在去往彼岸净土的这条船上,也塞满人间势与利的杂心。

僧与俗,他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同路人。在这样没有出路的夹缝里,只好把注意力加倍集中在日常生活里最微小的花开花落。

从京城往襄阳,驿道往东南驰行七十多里即是蓝田。秦岭在蓝田被劈开一道二十多里长的峡谷叫辋谷。辋谷北边狭长,向南行五六里后豁然开朗,由辋水冲刷出一块平原,庄园农舍散落其间,是辋川。鸡鸣狗吠,已经是与大都市完全不同的风景。高宗时代的名诗人宋之问曾经在此置办过一个小庄园。宋之问死后无人打理,在田野和村落间荒芜下去。王维很喜欢,买下这间别业。现在,他可以在十日一休的旬假与年节假期逃开长安那份枯燥乏味的工作,躲在辋川别业,“万事不关心”。在这些断断续续的假期里,他写下寓目游心的山水田园: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茱萸沜》

……

他爱那座山里一轮圆月可以惊起山鸟的静谧。在秋夜里行走在山道上,任晚风吹开他的衣带,送来淡淡桂花的香气。他记得那座山里渔船荡开荷花的涟漪,村庄里升起的炊烟。他对五言绝句的精研在山水的包裹里记录下天地的不朽。当他记录它们时,他忘记自己,也忘记了半生荣辱得失。

从此这个隐藏在山谷田庄间的小庄园,与它毗邻的鹿柴、华子冈、文杏馆,在之后一千年的时间里以最悠远的样貌留在王维的诗里,停止了风化,再也没有衰败。

他在辋川居住时,有欣赏的晚辈裴迪,与他一道诗歌唱和漫游。他把裴迪视为朋友与后辈,总忍不住要把二十年官场沉浮讲给他。但裴迪还有要紧的事情做:考进士。有些傍晚,王维想邀请他一道去散步,裴迪正在温书。王维踟蹰一下,终于还是一个人走了——他是朝廷高官,他在辋川买了大庄园,一切都因他是少年进士,二十岁就开始做官。他苦口婆心劝别人“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不要再往官场去钻,又能有多少说服力?回来之后,想了想,也还是要把这一路上的美景告诉他,便写了一封信请驮黄柏下山的采药人带去: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一作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等春天到来,与我一起看草木蔓发,轻鲦出水,看溪流边青草被晨露打湿,听田地里分开麦浪的鸡鸣狗吠……这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但依然想叫你知道其中深趣。甚至比你一心想要得到的那些更能带来宁静快乐。你这样天机清妙,一定能懂得吧?

除了这座庄园,王维家无余财,房间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多余的钱全被他用来施舍游方化缘的僧人。妻子去世后,他拒绝再娶,一点点断绝与俗世的联系,降低对外界的欲望。他以为终于找到与多变的世道相处的办法,可以这样过一生。但他对命运的无常实在缺乏基本的想象力。

天宝十一载(752年),杨国忠接过李林甫的相位,从此宰相与边将的关系日渐恶化。天宝十四载(755年)的秋天,一则谣言传到长安:在杨国忠与安禄山无休止的争斗中,范阳守军忽然过上了每顿吃肉的好日子。谣言传来,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

边境有战,是天宝年间的常事。玄宗皇帝在边境设立了十大节度使,防卫奚、契丹、吐蕃、突厥、南诏,还有阿拉伯国家的入侵,拱卫中原,应付战争。久在长安居,战争变成一桩只通过诗歌想象的壮丽事件。输与赢,是领兵将军的荣辱。对于京城的朝官,边将与战争,更多的只是政治势力与利益的连接。

没多久,更令人不安的流言传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将士与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号称二十万众,打着讨伐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反了。

城里的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能成为流言的验证:十一月,刚刚入朝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去华清宫见了玄宗。皇帝问他讨伐安禄山的对策。封常清对皇帝打下包票,说自己几天内就能取来安禄山的脑袋。他立刻被封为新的范阳、平卢节度使,第二天就离开,去了洛阳,招兵买马。没几天,在华清宫住了大半年的玄宗也回到了长安,立刻处死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及其妻子荣义郡主。再然后,皇帝在勤政楼摆宴,拜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征兵,加上刚从各个藩镇前来的军队,一气全给了高仙芝。十二月,玄宗率领百官在望春亭劳军,京师附近的五万军士扛着一面接一面的旌旗,迤逦出城。

这场战争正式出现在王维的面前。

为了防止边将拥兵自重,唐代一直秉持边帅“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的政策,立了大功就召回朝廷做宰相。但这条祖训在安禄山这里被破坏殆尽。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就任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744年)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载(751年)又兼任河东节度使,从此在平卢、范阳一带经营了十多年,为所欲为。

北方冬季冰冻的河流与早已做足的准备让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偏向于安禄山。他的军队从范阳往南,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有的弃城出逃,有的直接开门出迎。除去在河北遇到颜真卿、颜杲(gǎo)卿兄弟组织的抵抗,没有受到任何像样的阻击。不到一个月,便打到洛阳城下。封常清在洛阳招募到的都是斗鸡走狗之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不及训练,一战而败。安禄山在洛阳宣布登基为“大燕”皇帝。

封常清带着残余部队,退往陕郡,与老上司高仙芝会合,一同退守潼关。朝堂之上震怒的玄宗听说封常清战败,削去他所有官爵,让他在高仙芝军队里做个普通士兵。玄宗向潼关派遣的监军宦官边令诚一次次添油加醋回报:封常清、高仙芝怠惰军务,贪污军饷。

七十岁老皇帝向来沉着的面孔裂开恐惧的缝隙。老皇帝给了安禄山所有的宠信,给他在亲仁坊盖房子,专门强调要“但穷壮丽,不限财力”,甚至给他五百多将军、两千多中郎将的空白委任状,让他自主任命军中人事。哪怕这一年的三月,左右都提醒他安禄山意欲反叛,安禄山从长安返回范阳,临别,玄宗依然解下自己的衣袍给他披上。但安禄山还是反了,玄宗对于自己识人的信心,对于武将的信任都消耗殆尽。边令诚很快得到了处置决定:就地斩杀高仙芝、封常清。

很快,边令诚带回封常清、高仙芝伏法的信息,王维与朝中大臣一道听到了封常清最后一篇不到五百字的《封常清谢死表》:

当我兵败时,您的使者带来口谕,恕我万死之罪,让我在高仙芝营中效命。我是负斧缧囚,败军之将,您却给了我这样的机会,真让我诚欢诚喜。自从城陷,我三次派使者奉上奏表,想要详细表白我的心意,但却没能得到召见。我写下这张奏表并非想要苟活,实在是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为您筹划讨伐安禄山的计谋,报答一生之宠。但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

我从七日与安禄山接战,直到十三日不止。我带的兵全是乌合之众,未有训习,以他们来抵挡安禄山的渔阳精兵,虽然血流满野,但也杀敌满路。我想要死节军前,却也怕长了安禄山的志气,灭了陛下王师威风。所以我才苟活至今。

我只有三个愿望: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揭露。今天我以此表上奏,您或以为我快死了,便出言狂妄,或以为我是为尽忠。但我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我只望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安禄山覆灭,这就是我所有的愿望了。我死之后,必定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再报答您的恩情。

城里一切照旧。玄宗皇帝再一次在勤政楼摆下筵席的时候,宴请的是大病初愈的老将,从来跟安禄山不对付的哥舒翰。没有了封常清、高仙芝,这就是玄宗皇帝的最后一张牌。哥舒翰出城那天,王维站在朝官队伍里,望着牵系他命运的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又骑上他那匹毛色鲜亮的白骆驼,引着从河西、陇右、朔方召集来的二十万大军缓缓行出长安城,前路不明。

王维依然每日进宫去办公。人心惶惶,比起政务,所有人都更关心每天日暮从潼关方向烽火台上一路燃至长安的平安火——平安火燃起来,就代表哥舒翰安守潼关,长安依然太平。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九日,直到最后一丝日光消失在沉沉黑夜,长安东北方向高山上每隔十里一座的烽火台上,却没有看见任何火光。

这天,哥舒翰被朝廷逼迫,大哭着领兵出潼关,主动找安禄山决战。大败。出关二十万军,最后逃回来的只有八千。潼关失守,哥舒翰被部下送给了安禄山。由潼关通往长安的河东、华阴、冯翊、上洛防御使全部弃郡逃跑,守兵皆散。

离哥舒翰在百官注目下带兵出长安,才过去半年。

皇帝再一次在朝会上向在京官员问询,该怎么办。宰相杨国忠惶恐流涕,百官喏喏。安禄山打进长安只是时间问题,人人晓得要跑,士民惊扰奔走,市里萧条。但要跑,也要知道目的地。房子、财产、家人都得安排妥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人人都盼望着昔年英明的皇帝能够再出奇策,救他们不用去国离家。

没几天,玄宗亲自登上勤政楼,下制,准备亲征。一面又秘密让剑南节度使留后 崔圆去往蜀地,做逃跑的准备。朝官嗅到了老皇帝镇定之下的慌乱,进宫朝见的,已经十不足一二。但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王维还留在城里。

六月十三日那天,王维像往常一样进宫早朝。记录时间的水滴依然不紧不慢地从漏壶侧面滴下,漏箭如从前千百次一样,一格一格地随漏壶中的水面沉下。宫前的侍卫面无表情,立仗俨然。但宫门缓缓打开时,如同腐烂的尸体终于掩不住破体而出的蛆虫——宫人慌乱地涌出,皇帝和他的亲信们已经不知所踪。

安禄山得到了一座没有防御却有大量未及逃离的大臣与珍宝的长安。一进城,立刻搜捕百官、宦者、宫女。百人一批,全部拉去他的“首都”洛阳,充实他的“宫廷”。

王维也在队中,被绑着双手,脖子上套着枷锁,稍有微词,就被押送的士兵用刀鞘捣嘴,血流满面。被押送到洛阳的官员全部都有了“大燕”皇朝的新官位——安禄山不能只做光杆皇帝。对于不接受他的“封赏”的官员,立刻以残酷的刑罚处死。甚至,当从前为玄宗跳舞的大象没能在他的宴会上跟着音乐起舞时,安禄山立刻下令挖一个大坑,把大象扔进去,一把火烧死。

王维被拘禁在离洛阳禁苑不远的菩提寺中。为了不做安禄山的官,服毒药哑了自己的嗓子,药饮不进。又服泻药,自求痢疾,身处秽溺十来个月。安禄山常在凝碧池上开宴会,觥筹交错,丝竹管弦一声声清晰地从水面上传进王维耳朵里。在一片音乐声中,常常有梨园乐工的哭声。

裴迪也在洛阳城里,他有时去看王维,讲起凝碧池上的宴会,说起乐工雷海清不胜悲愤,掷乐器在地,西向痛哭,立刻被绑到试马殿前一刀一刀肢解而死。王维哭着写下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他让裴迪把这首诗带了出去。如果有一天唐王朝击败安禄山光复长安洛阳,他这个没有能够为唐王朝而死的高官一定会接受道义与律法的审判,到那时,这首诗会成为他身不由己的证明。

至德二载(757年)十一月,继任为帝的肃宗皇帝李亨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回到了长安。他首先要做的,是处置陷敌的官员。

一个月前,官军收复洛阳。策马进城时,三百多个被安禄山从长安抓进洛阳的朝廷命官跪在马前,人人素服悲戚。朝廷逃离长安时,只有皇帝、太子和宫中极少数的皇亲贵戚。住在宫外的朝臣没有任何人得到通知,他们在被抛弃的震惊惶恐中全部成为安禄山的俘虏,全数被押解去了洛阳。现在,肃宗与他的臣属经过仔细考虑,不能原谅这些被俘朝官陷敌却不自杀的行为,决定以“六等罪”惩罚这些人。重则刑于市,轻的赐自尽,再不然,是杖责一百或者流放贬官。在被处刑之前,他们先被拉上宫殿前的广场,在全副武装的士兵们的包围下,赤着脚,披散着头发,向皇帝谢罪,再一次成为俘虏。

严酷的处决每天传来,腊月二十九日,十八名被俘朝官被处死在城西南独柳树下,七人被赐自尽于大理寺。

王维从洛阳被押送回长安,关在宣阳里杨国忠旧宅。他在这个腊月将尽时等待着他命运的终章。不想,却等来了崔圆。因为安排玄宗逃跑蜀地有功,回到长安的崔圆已经被提拔成中书令。百废待兴,新宰相崔圆想要在家里画一面新的壁画,立刻便想到了王维。长安城还太平时,画不画,要问王维乐不乐意。现在,他是阶下之囚,曾经主宰他意愿的好恶、品味,立刻无足轻重。崔圆趁机许愿:画得好便免死,由不得他不同意。

王维并不常替人画壁画,但他绘画的才能早被传说如神。《图画见闻志》里讲,王维去庾敬休家,看见屋壁上有画《按乐图》,看了一会儿,笑了起来。人问他为什么笑。他回答,这图里正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呢。别人不信,专门召集乐工依样奏乐,果然不差。后来,他为庾敬休家里墙上画过一壁山水,写过一段题记,在千福寺西塔院墙上画过一树青枫,都与他这个人一般,成了长安城里的传说。王维曾经在慈恩寺东院画壁,一同的还有吴道子。那天的慈恩寺挤挤攘攘如同过节,哪怕并非善男信女,市民也争着涌进慈恩寺看一看传说中“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的王维。

人生有涯,他曾经可以轻易在音乐、绘画或者诗歌上赢得声誉,随便选一条路都可以望见成为宗师。有太多天赋也是一种烦恼,选择一条路,就要放弃其他道路通往的方向。或者,他也可以不放弃,但每一种就都没法做到最好。况且,在音乐、绘画与文学之上,他必须选择最没天赋的那一项——做官。

晚他不久的画论作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评论盛唐时期最出色的画家,讲“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召道”,但不是他。而后,张彦远又提到一些画家,有一技之长,得到一时的盛名:比如王宰的巧密,朱审的浓秀,还有王维的重深。他足够有名了,但还不能够成为宗师。这条路的尽头耀眼夺目,但不是他的。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他困在济州粮仓的账本里、吏部无休止的公文中时,长安的“红人”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别人对技艺的钻研不会等他。

许多人他已经不认识了,但画坛的新宠,曹霸的徒弟韩干,他却是认识的。后来长安城里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王维十九岁在长安,每天频繁出入岐王宴会,巴结皇亲国戚时曾经有一个酒家少年常来送酒结账。王维每回见他,他都蹲在院子里,用树枝、木棍专心在沙地上画画。

他问韩干“你喜欢画画吗?”

“喜欢,但没有钱学习。”

王维对他说:“你去找曹霸学画,十年为期,我资助你每年十万钱。”

后来韩干果然专心于画画,成了画马的高手。他为玄宗画他的坐骑《照夜白》,膘肥体健,奋蹄欲奔,一根瘦窄的拴马柱根本拦不住它踊跃的生命力。

现在,别人凭借绘画成为后世师表的时候,他要在崔圆家的墙壁上完成一幅画,或者能保命,或者,就是遗作了。

王维的惩罚不是六等罪中的任何一等。他被贬官成太子中允。

朝野哗然。

他原先是给事中,现在是太子中允,同样是五品上。五品官穿绯袍,银鱼袋,官阶已至皇帝身边的“侍臣”。

与他一道陷敌的官员们并没有他这样的“好运气”:储光羲以监察御史受伪官,被贬死岭南;韦斌以临汝太守做了安禄山的黄门侍郎,赐自裁。水部员外郑虔,只不过是尚书六部排位最低的工部下属水部司里主管水利政策的官员,以七十多岁高龄远贬台州。但与他们官位相当,甚至更高的王维,却只是象征性地贬成了太子中允。

幸存的朝官多少都有被六等罪惩罚的朋友,看见一个几乎全身而退的王维,少不了愤愤不平的议论讥讽:他有一个当红的弟弟王缙,在皇帝面前涕泪横流地救哥哥,连就快到手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不要了。王缙本官太原少尹,这年春天刚与李光弼一道在太原抗击史思明,打了胜仗,而后一路升迁,从兵部侍郎到宣慰河北使,都是安史之乱里的关键地方。肃宗晓得,收复失地还要靠王缙,不能得罪。中书令崔圆自然也出了力气。更冠冕堂皇的说法是,肃宗在战争中听到过王维那首哭着写下的《凝碧池》诗,深受感动。

《新唐书》的主编宋祁、欧阳修几百年后也愤愤不平,用四个字点出这过于露骨的势利——“维止下迁”。他们特别把对王维轻飘飘的惩罚接在老画师郑虔的遭遇之后:水部郎中郑虔,在安禄山占领长安时,伪装生病,还向远在灵武的肃宗秘密送了表白自己的密信,依然被远贬台州,王维的惩罚,只到太子中允。

王维从不为自己辩解。他甚至没有过多重复囚禁洛阳时的点滴。他没有能够去死,就是一种罪。作为赎罪,他甚至以沉默默许别人对他“失节”的指责。他向皇帝上表说:“我听说,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年,我进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查,罪不容诛。”

没有人对他表示同情。他逃离这场处罚的能耐已经把自己归进了“特权”。长安城破时被俘虏而没有死从此成了他最大的污点。他一遍遍向皇帝表白自己的悔恨,也希望皇帝能够善待他的弟弟王缙。

除此之外,他必须打点精神,以更热情的假笑赞美中兴盛景。

他依然按照天宝年间的样子早朝、值守、写诗唱和,仿佛如此就可以抹掉过去两年的动乱。只是,比起天宝年间的郁郁不得志,王维甚至无法再维持他与官场礼貌的距离,他必须让出一部分预留给辋川田园的热情,积极地在朝廷自我表白,洗脱陷敌而不能死节的耻辱。他与同僚们一道写诗,硬着头皮夸张地吹捧朝廷还都:“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乾元元年,经历安史之乱的大诗人们泰半在长安。杜甫、王维、岑参在中书舍人贾至的带领下都写了诗,联袂赞美早朝时大明宫的宏伟壮丽。王维写道:“绛帻(zé)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他写宫殿的华丽,写周边国家的使臣盛装朝拜,写朝臣下朝去办公一路上留下环佩叮咚。

但心照不宣的大国尊严只能维持在长安城内。城外,安史之乱还远远没有平息。朝廷兵力不够,便乞求回纥出兵,肃宗曾经许诺:收复长安之时,除去土地与士族归唐,金帛、妇女任凭回纥军队抢夺。哪怕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跪在回纥将军叶护马前,劫掠也仅仅被延缓至收复洛阳之时。

城市里的一切都变得快。曲江边连绵的宫殿楼台都已破败,亲故离散,只有城里佛寺墙上的壁画还一如往昔栩栩如生。荐福寺有一壁吴道子的《维摩诘本行变》。那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典故:维摩诘有疾,佛陀在座下众菩萨中挑选前去探望的人选,却没有菩萨应声——维摩诘才高,有口才,也有智慧,一旦辩论起来,他们心虚不是他的对手。只有文殊菩萨最后说:那么我去吧。果真,维摩诘滔滔不绝反复辩难,谈病,谈病之起源,更辩难心性与佛性。哪怕在病中,也让人不敢小觑。所有的画家描绘这个故事,他们笔下的维摩诘都是“凝神聚眉,倾身思虑”,是才智出众者如猛狮狩猎一般自信地蓄势待发。但王维曾在江宁瓦官寺的墙壁上见过另一个样貌的维摩诘。画面上的维摩诘清癯(qú)羸(léi)弱,凭几忘言。是他正在承担的,被智慧、辩才、深思的光芒掩盖的另一面:疾苦。那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心里与旁人不一样的维摩诘。

很少有人能从这个故事里看到这样一个不够符合期待又另有苦衷的维摩诘。也并不是没有。王维从洛阳回到长安,因为逃脱六等罪惩罚被朝野议论纷纷时,同朝的左拾遗杜甫为他写过一首诗,其中说:“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杜甫认为,王维是如同庾信一样身不由己,不是像陈琳一样主动投降的人,他在洛阳装病,苦苦等待朝廷的解救是一种苦心。杜甫没告诉王维,他年轻时也曾经在瓦官寺见过那个“清癯羸弱,凭几忘言”的维摩诘。王维更不知道,下一年重阳节,高秋爽气,山间草堂静谧,杜甫又去蓝田辋川寻找王维。王维不在家,柴门空锁,只有院墙里一棵不甘心被锁住的松筠依然努力穿破院墙参天而去。

晚年的王维委屈伤心,无人诉说,只能默默写下“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去世之前,索笔写信与亲故诀别。漂泊四川的杜甫不算王维亲故,自然没有收到他的诀别信。但消息传来,杜甫依然为王维的去世写了诗。他不记得王维拍马屁赔笑脸的谄媚,不记得他陷敌的污点,他只记得千里之外的蓝田,辋川山间的漫漫寒藤,静谧的草堂,与传说里“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的诗人王维。

杜甫:长安奥德赛

在长安的第八个夏天快要过去,杜甫依然日复一日地尽力与日常生活周旋。八月里没完没了地下雨,水涨起来,房舍倒塌无数,粮食歉收,关中大饥,米价飞涨。朝廷出太仓米十万石,比时价便宜,专卖贫民。没米下锅的时候,他得打点精神上终南山寻几味认得的药材,进城卖了,去买太仓米。

从启夏门往城中去,一路向北。农田、墓地、荒废坊巷随便散着,疏疏落落几户民宅隐在田畴之间,没精打采地浸在水里。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沟渠漫溢的臭气。再往北,到了昌乐坊一带,臭味渐去,而后更浓郁的甜弥漫开,是进贡梨花蜜的官园。

越往北,长安城如棋盘一般的里坊渐渐成形,八条南北向的大街与十四条东西向的大街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切割成一百多个如棋盘的小方块。日出与日落之间,朝向街道的坊门开着,允许自由进出。但天气不好,大街上人也并不多。偶尔有贵族青年骑在马上百无聊赖地招摇而过,马身上悬挂的金银饰品叮叮咚咚,好像展示一座移动的首饰店。除此之外,天宝十三载(754年)夏天的长安城十分沉闷——因为大雨,城中缺粮,玄宗皇帝带着他的朝廷浩浩荡荡去了洛阳——洛阳修有直通江南的运河,天下粮食汇聚,能够养活朝廷。

杜甫原先住在杜陵附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那个“杜”。这一族,冠盖相望,世代显宦,以至于贵人家挑女婿,照例先去杜陵打听。他爷爷的名字,长安城里尽人皆知:就是那个要叫王羲之拜他书法,叫屈原伺候他文章的杜审言。天宝四载(745年),杜甫在济南旅游,北海郡太守李邕听说杜审言的孙子在济南,特别提出要见他,请他吃饭喝酒游玩。当世名人多少都知道他是杜审言的孙子,要看一看他是如何像他的爷爷。他只能一脸骄傲地挺直腰杆,拽平褐衣上的皱褶,踢掉鞋子上黏着的泥巴,硬着头皮迎接别人对于一个杜家子孙的审视。

他这样狼狈,也已经是族里的长辈,总要回本家去跑腿帮忙,混个脸熟。锦衣少年们不情不愿地揖让礼拜却让他更如芒在背:杜甫家祖上一支本出襄阳,与杜陵这一族虽然算远亲,但同根同源。而当他按着当时的一般规矩提出大家把各自的家谱合上一合,论论辈分叔祖的时候,族里的长辈却显出一种怠惰——与他这样一个穷得要死的落魄书生论上辈分,往后都是累赘。

三年前的秋天,也是这样的大雨天,杜甫住在启夏门附近一间破屋里,门外积水成塘,内门青苔连榻,缺衣少食,染了肺病,转成疟疾。旧时朋友下雨天也会来看他,现在,看他得官无望,都不来了。杜甫在《秋述》里自问:难道是怕下雨天路上泥泞才不来吗?高门大户朱门之下难道就没有泥吗?旧雨来,新雨不来,是大城市里拜高踩低的直白。他杜甫,四十岁却没有官位,是老天放弃的废物!

他年轻的时候,日常生活甚至考试、做官都不在他担心的范围。

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大雨,玄宗皇帝也去了洛阳。二十四岁的杜甫跟着去洛阳参加科举,那年他没考中,却没当回事。落第之后,开开心心旅游去了。《山海经》里记载一种长得像鹤的红色大鸟,鸣如箫韶,栖于高岗梧桐之上。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他六岁第一次写诗,便选择“开口咏凤凰”。他从来没怀疑过自己就是这样一种高贵骄傲的物种。那时候他年轻,自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为机会这样多,他还有无数一鸣惊人的可能。

现在他四十二岁了,有一个妻子,妻子刚给他添了一个儿子,作为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的父亲,他需要为他们提供好的教育,继承杜氏家族引以为豪的诗书传统。可是他甚至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为了让别人认得他,识得他的才华,在考试中帮助他,杜甫每天挖空心思找门路参加长安城里的“干谒”,“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吹捧名人高官,用尽了最大的努力。他给宰相张说的儿子,玄宗驸马张垍写诗:“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为当时长安城里的名人贺知章、李白、汝阳王等人写了《饮中八仙歌》。给当时的宰相韦见素写诗,一写就是二十韵。

但他离功成名就,总是差一点点。

七年前,他来长安参加“通一艺”考。除夕的时候住在小旅馆,混在天南海北的旅客里,跳着脚绕着桌子赌钱,仿佛自己就是前代的英雄豪杰,根本不屑分出点心思去担心考试。那是一场制科考试,按照惯例,皇帝亲自召集,亲自监考。但杜甫参加的这一场,监考官却换成了尚书左仆射、开府仪同三司 李林甫。唐代有记载的皇帝缺席制科监考,只有三次,在玄宗朝,这是唯一一次。那场考试,一个人都没有录取。

杜甫并没放弃,依然积极地向朝中显贵推销着自己。天宝十载(751年),迷恋道教的玄宗学着汉代皇帝的样子迷信起阴阳五行,求长生不死。祭祀太清宫、太庙,祀南郊。杜甫的朋友张垍告诉了杜甫这个独家消息,并为他作保,吩咐他写《三大礼赋》投到延恩匦(guǐ) ,献给皇帝。皇帝很喜欢他写的赋,让他待制集贤院,下旨给宰相叫他们出题专门试他一人,他很得意这样的殊荣,专门写诗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集贤院出题的,与“通一艺”科的监考官一样,都是李林甫。作为李唐宗室,李林甫却没读过什么书。他读书的年纪,正赶上武则天清洗李唐宗室。国子监荒废,李唐宗室的教育无人敢问津,李林甫又在十来岁上父母双亡,只能被寄养他乡,与诸儿戏于路旁。二十岁回到洛阳,依然不会读书,整天游猎打球,追鹰逐狗。长安城里的文化圈一直流传这样的传说:李林甫的表弟生了个儿子,李林甫写了贺帖去道喜,前去贺喜的文化人见了他的贺帖都掩口窃笑,本该是“弄‘璋’之喜”却被李林甫写成“弄‘獐’之喜”。

文化人看不起李林甫,作为“回报”,李林甫接连在考试中黜落知名的“文学之士”。

杜甫也不能幸免。李林甫看了杜甫的试卷,没说什么,找皇帝商量去了。而后杜甫听见回话,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等着,待用。

就这么不上不下地拖着,三年又过去了。

  如果觉得长安客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北溟鱼小说全集长安客大清往事,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