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王觉仁作品血腥的盛唐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当初的回纥可汗帮肃宗收复两京后,就为儿子叶护求婚,肃宗便做主把仆固怀恩的女儿嫁了过去。叶护即位后,仆固怀恩之女就成了回纥人的王后——登里可敦。

所以,如今除了仆固怀恩,恐怕是没人能挡住回纥人的兵锋了。

仆固怀恩奉命北上时,回纥大军已进抵忻州(今山西忻州市)以南,距离重镇太原已经近在咫尺了。见到女婿后,仆固怀恩详细为他分析了眼下的形势,告诉他唐朝虽然屡遭变故,但是根基仍然强大,天下人心也仍在李唐;反观史朝义,只不过是个弑父篡位的跳梁小丑,转眼就会败亡。简言之,跟这种人结盟而与唐朝为敌,显然是不明智的。

既然老丈人都出面了,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登里可汗也只好放弃劫掠长安的打算。他随即遣使上表,表示愿意帮唐朝征讨史朝义。

当然,登里可汗之所以作出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绝不仅仅是看在老丈人的面子上。如果仆固怀恩和代宗朝廷不是给他许诺了什么好处,他肯定谁的面子也不会给。换句话说,不抢长安可以,但你总要给他一个地方去抢。

什么地方?

东京洛阳。

为了保住长安,代宗朝廷将再次把洛阳卖给回纥人。反正几年前李豫已经卖过一次了,现在又再卖一次何妨?

经过仆固怀恩的努力,李唐朝廷总算跟回纥达成了协议。但是回纥大军要沿什么路线进攻洛阳,却成了双方争议的焦点。登里可汗是打算从蒲关(今陕西大荔县东)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经由沙苑(今大荔县南),再出潼关东进。

朝廷特使药子昂一听就觉得不妥,赶紧建议说:“关中屡遭战乱,州县萧条,无以供养大军,恐怕会令可汗您失望;如今叛军尽在洛阳,请大军东出太行山,自土门(今河北鹿泉市西)南下,攻略邢州(今河北邢台市)、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东南)、卫州(今河北卫辉市)、怀州(今河南沁阳市),最后再挺进洛阳,如此便可取叛军资财以供大军所需。”

乍一看,回纥人要走哪条路线似乎无关大局,可事实上这里头大有文章。回纥人之所以想走关中,目的当然是想以筹备“军需”为名,趁机劫掠关中财富;而药子昂之所以建议回纥人从河北南下,是因为邢、洺等州都是燕军的地盘,如果走这条线,既可保护唐朝辖境不被回纥骚扰,又能让回纥人去扫除燕军巢穴,收复唐朝失地,真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登里可汗不是傻瓜。他千里迢迢从大漠跑到中原,可不是来替唐朝卖命的,而是来发财的。所以,走哪条路是给唐朝当炮灰,走哪条路才能轻轻松松发大财,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因此,对于药子昂的建议,他只回答了一个字:不。

药子昂无奈,只好让步,提出了另一个建议:让回纥军队出太行陉(太行八陉之二,今河南博爱县北),南下夺取河阴(今河南郑州市西北),扼住燕军的咽喉。

很显然,这个建议还是想支使回纥人去打硬仗。因为扼守河阴,就等于挡住了可能来援的河北燕军,又截断了史朝义的退路。史朝义要是被逼急了,那还不得跟回纥人拼老命?登里可汗才不想去当这个冤大头。所以,他的回答仍旧是一个字:不。

药子昂没辙了。

看来,回纥人不是他想象中那么好忽悠的。这帮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家伙,在得到明显的好处之前,是绝不可能替唐朝出半点力气的;而且就算出力,他们也绝不会替唐朝独当一面,顶多就是帮唐军充充门面、敲敲边鼓而已。

最后,药子昂只好再退一步,拿出了第三个方案:请回纥军队自陕州大阳津(今三门峡市北黄河渡口)渡过黄河,由太原仓(三门峡市西)负责供应粮草及所有军需,然后与唐朝诸道军队一起东进。

看在“太原仓”的份上,登里可汗才勉强接受了这个方案。

宝应元年十月,代宗任命长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药子昂、魏琚为左右厢兵马使,中书舍人韦少华为判官(执行官),给事中李进为行军司马,命其即日开赴陕州,与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军队会合,克期进攻洛阳。

本来,代宗想起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却遭到程元振、鱼朝恩的强烈反对,只好加授时任朔方节度使的仆固怀恩同平章事、领诸军节度行营(相当于各道特遣兵团总司令官),作为雍王李适的副手。

十月下旬,雍王李适率部进抵陕州。当时回纥军队已进驻河北县(今山西平陆县),雍王出于礼节,便率左右属官及数十骑渡过黄河,主动前去拜会登里可汗。

此时的李适当然不会想到,就是这次旨在增进感情的拜会,却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礼仪风波”。

双方见面时,雍王李适以平等之礼晋见登里可汗,不料对方大怒,当场指责他为何不以拜舞之礼觐见。所谓拜舞之礼,是指正式场合下,臣子对君王应行的一种隆重礼节。雍王身为唐朝皇帝的长子,隐然有储君之尊,当然不可能向回纥可汗拜舞。

宾主双方刚一见面,还没来得及说些客套话,登里可汗就给了年轻的雍王一个下马威,现场气氛顿时极为尴尬。

药子昂马上站出来替雍王挡驾,声称雍王的身份不适合行拜舞之礼。登里可汗满面怒容,一言不发。其帐下将军车鼻知道可汗是想借题发挥,便径直走到药子昂面前,声色俱厉地说:“唐朝天子既与可汗相约为兄弟,可汗就相当于是雍王的叔父,他岂能不拜舞?”

药子昂寸步不让:“雍王,天子长子,今为元帅。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乎!且两宫(玄宗、肃宗)在殡,不应舞蹈。”(《资治通鉴》二二二)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却始终僵持不下。最后车鼻恼羞成怒,下令将雍王带来的属官药子昂、魏琚、韦少华、李进四人全部拉出帐外,每人鞭打一百下;同时以雍王李适年轻不懂事为由,把他逐出大营,遣回了陕州。

药子昂等四人全都被打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只过了一夜,魏琚和韦少华就因伤重不治,双双毙命。

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无论对于雍王李适来讲,还是对于整个李唐王朝而言,都是一个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

然而,雍王只能忍了,李唐朝廷也只能忍了。

因为他们有求于人。

因为唐朝现在根本惹不起回纥。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一个简单的礼仪问题,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朝廷、一个国家的尊严。因为雍王李适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亲王,而是潜在的帝国储君,是未来的大唐天子。这样的身份,又岂能向一个区区的回纥可汗卑躬屈膝,行拜舞之礼?

其实,如果此次来的人不是雍王,而是另一个普通的李唐亲王,登里可汗说不定就没兴趣强调什么礼仪了,反正拜不拜都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恰恰是因为来的人是代宗的长子雍王,登里可汗才故意小题大做、借题发挥,其目的就是想借此证明回纥对唐朝所拥有的强势地位,让李唐王朝在回纥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永远屈居弱者之位。

虽然在此次风波中,李唐的好几个朝廷官员被无端鞭笞并屈辱而死,但无论如何,雍王李适和李唐朝廷至少保住了自己的底线——事关朝廷尊严和国家尊严的底线。尽管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这样的底线屡屡遭到内忧外患的挑战,甚至可以说不止一次被突破了。可是,绝不能因为它曾经被突破、或者还将被突破,就从此破罐子破摔,放弃了精神上的坚守!

这道理就跟一个人即使被敌人杀死、也绝不向敌人下跪是一样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用他的行动给后世留下了一句名言: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就算死,也不能丢掉冠帽、丧失尊严。

雍王李适在礼仪问题上的坚持,实际上与此同理。

也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可以因实力不及而输给对手,但并不等于他(它)就应该在精神上向对手屈服。这两件事绝不能划上等号,更不能混为一谈。

难道在实力上“完全屈居劣势”的雍王,就不应该在事关个人尊严、国家尊严的事情上“仍摆出架势”吗?难道优势占尽的回纥人应该向处处忍让的唐朝“争取尊严”,而“完全屈居劣势”的唐朝反而不该向咄咄逼人的回纥人争取尊严吗?

好像药子昂等四人的鞭子是应该挨的,好像魏琚和韦少华也是应该死的——谁叫你惹怒了代表正义的登里可汗呢?

事实上,登里可汗是什么货色?

他是一个以援助为名,行劫掠之实的强盗!这个强盗不仅要在物质上占尽便宜,还企图在精神上占尽优势!如果说这个强盗对李唐王朝肆意凌辱、百般勒索的做法也可以称为正义的话,那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非正义的?

【树倒猢狲散:史朝义的末日】

宝应元年十月二十三日,代宗李豫发布诏令,命唐朝诸道军队分别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大举进军洛阳。

西路军,以仆固怀恩和回纥军队为前锋,以陕西节度使郭英乂、神策观军容使鱼朝恩殿后,自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出发,经渑池(今河南渑池县)东进;北路军,由泽潞节度使李抱玉自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出发,经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下;东路军,由时任河南副元帅的李光弼从徐州出发,经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西进。

史朝义得到情报,大为震惊,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听取各将领意见。阿史那承庆说:“唐军若只出动汉人部队,我们可全军出击,与之决战;可是,如果有回纥军队参战,其兵锋必然锐不可当,我军应退守河阳,避其锋芒。”

史朝义沉吟半晌,最终却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决定死守洛阳。

此时的史朝义并不知道,这个愚蠢的决策将加速他的败亡。

十月二十七日,西路的唐回联军率先进抵洛阳北郊,分兵出击怀州(今河南沁阳市),次日将其攻克,对洛阳形成了包抄之势。三十日,唐回联军进抵横水(洛阳北郊)。数万燕军在此构筑营寨,与官军对峙。仆固怀恩自率一路从西面进攻,另遣精骑和回纥骑兵绕道燕军营寨的东北角,两面夹攻,一举大破燕军。

得知城外的部队失利,史朝义随即亲率十万精锐出城增援,于昭觉寺一带列阵。唐军趁燕军立足未稳,突然发动攻击。燕军猝不及防,死伤甚众,但仍旧坚守阵地。鱼朝恩派出五百名神箭手参战,给燕军造成了更大的伤亡,但在史朝义的亲自督阵下,燕军却表现得极为顽强,依然坚守不退。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局面。如果唐军迟迟不能突破对方防线,士气必然受挫,一旦燕军发起反攻,唐军将极为不利。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镇西节度使马璘对左右说:“战况危急了!”随即单枪匹马杀入敌阵,在万众之中左冲右突,连拔燕军两面令旗,总算撕开了一个缺口。他身后的唐军主力乘势杀入,燕军终于抵挡不住,阵势随即瓦解。

随后,燕军且战且退,唐军穷追不舍,双方又在石榴园、老君庙(均在今河南沁阳市一带)数度激战,但燕军士气已丧,而唐军则越战越勇。燕军退至尚书谷(今河南武陟县境内)时,自上而下都已无心恋战,各部争相溃逃,人马互相践踏,纷纷跌入坑谷之中。唐军一路砍杀,共斩首六万余级,俘虏两万人。史朝义见大势已去,只好放弃洛阳,带着家眷和几百名轻骑兵向东而逃。

唐军随即克复洛阳与河阳三城。

仆固怀恩让回纥军队驻守河阳,命其子右厢兵马使仆固瑒及朔方兵马使高辅成率步骑一万多人乘胜东进,旋即又克复郑州。史朝义一路向东逃窜,到了汴州(今河南开封),他属下的陈留节度使张献诚却紧闭城门,拒绝收容。史朝义万般无奈,只好亡奔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史朝义前脚刚走,张献诚后脚就打开城门,弃暗投明了。

燕军终于跑了,两度失陷于叛军之手的东京洛阳终于又回到了李唐王朝的怀抱。

然而,此刻的洛阳百姓做梦也不会想到——唐回联军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福音,反而给他们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

大唐官军和回纥友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后,总共干了四件事——烧,杀,掳,掠。把洛阳扫荡一空后,唐回联军又变本加厉,一鼓作气洗劫了郑州、汴州、汝州等地。(《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掳掠,三月乃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

中原的士绅百姓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些穷凶极恶的强盗就是他们日思夜盼的“官军”!

他们目瞪口呆,心胆俱丧,久久回不过神来。

等他们清醒过来时,房屋被烧光了,财产被抢光了,胆敢反抗的人都被杀了,活着的人身上的衣服也全被扒光了。所谓“士民皆衣纸”,就是无论官商士民还是男女老幼,全都被扒得一丝不挂,只能随便抓几张纸来遮羞。当然,这最后一项遮羞物大兵们是不会抢的,因为纸对他们毫无意义。

熊熊大火在洛阳等地燃烧了数十天,烧杀掳掠整整持续了三个月。当劫后余生的大唐子民们穿着薄薄的“纸衣”伫立在焦黑的废墟上、蜷缩在深冬的冷风中,他们肯定都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叛军来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而官军来了这一切就都发生了呢?

同时引发的问题是:什么叫沦陷?什么叫光复?谁是官兵?谁是寇贼?其实,早在代宗派仆固怀恩去跟登里可汗谈判的时候,洛阳及附近州县就已经被李唐朝廷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出卖给回纥人了。

既然朝廷已经跟回纥人达成了这种协议,那么唐军官兵当然有理由把洛阳等地视为“贼境”了。所谓贼境就是贼人的地盘。既然是贼人的地盘,那官兵们当然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换言之,当李唐朝廷与回纥人达成协议的那一刻,东京及附近州县就已经不是亟待朝廷去光复的沦陷区了,而是唐回联军眼中的大肥肉,是亟待他们去攫取的战利品!

所以,中原的百姓实在没什么好抱怨的,这就是他们的命。

在历史的大棋盘上,在政治的弈局中,老百姓的性命和财产从来都是无足轻重的。老子早就说过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统治者)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中国历史上,每逢动乱年代,老百姓的性命往往贱如草芥,只能在逐鹿群雄的刀剑和铁蹄下流血和呻吟;就算生在和平年代,老百姓也随时会被政客们献上祭坛,充当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谓“苍生福祉”,所谓“百姓利益”,往往是统治者拿来当政治口号用的,绝对不可当真。所以元人张养浩才会发出这样的浩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的命运大抵如此。

有道是兵败如山倒。宝应元年十一月,史朝义一直在没命地往北跑,而仆固怀恩父子也一直在背后玩命地追。

史朝义从濮州渡过黄河逃往滑州(今河南滑县),仆固怀恩就打下滑州;史朝义逃到卫州(今河南汲县),仆固怀恩就打到卫州。燕朝的睢阳节度使田承嗣率四万多人前来阻击唐军,仆固瑒又将他们击溃,并一路追至昌乐(今河南南乐县)。史朝义又搬来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兵马回头再战,却再度被仆固瑒击败。

眼见唐军连战连捷、一路奏凯,而史朝义则疲于奔命、节节败逃,燕朝的节度使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史朝义马上就要完蛋了,而燕朝的气数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接下来该怎么做,大家都心照不宣。

短短几天后,燕朝的邺郡节度使薛嵩率领辖下的相、卫、洺、邢四州向唐朝的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投降;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也率赵、恒、深、定、易五州向唐朝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投降。

李抱玉和辛云京随即进入薛嵩等人的驻地,接受他们的部队,解除他们的兵权。

然而没过几天,仆固怀恩却下令让薛嵩等人官复原职,各归其位。李抱玉和辛云京大为不满,同时也深为疑惧——你仆固怀恩凭什么如此独断专行、慷朝廷之慨?你这样明目张胆地收买人心,意欲何为?

李、辛二人立刻向朝廷上表,希望朝廷能对仆固怀恩暗中戒备、严加提防。仆固怀恩得到消息,也紧跟着上疏代宗,为自己辩解。

此次征讨史朝义,仆固怀恩无疑建有大功,代宗李豫正对他欣赏有加,于是赶紧遣使慰勉仆固怀恩,并正式颁布了一道诏书,称:“凡东京及河南、河北在叛军中担任伪职者,一律赦免,既往不咎。”

见到诏书,李抱玉和辛云京尽管很不服气,却也无话可说。

十一月二十四日,代宗又擢升仆固怀恩为河北副元帅,并加授左仆射、中书令,单于大都护、镇北大都护等职。

至此,仆固怀恩的地位已远远超越郭子仪和李光弼,成了大唐军界首屈一指的人物。

这年年底,史朝义逃到贝州(今河北清河县),与薛忠义等节度使会合。仆固瑒追至临清(今河北临西县)时,史朝义自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率三万人回头反扑。仆固瑒设下埋伏,击溃燕军,史朝义再逃。此时回纥兵团在洛阳的劫掠告一段落,又赶来参战,唐军声势更盛,追至下博(今河北深州下博镇)东南一带,再度大败燕军。史朝义亡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市莫州镇)。随后唐军五路兵马会师下博,继而进军莫州,将史朝义团团围困。

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屡次出城迎战,皆被唐军击败。田承嗣劝史朝义突围前往幽州(范阳治所)征调军队,由他坚守莫州,以待援兵。史朝义想来想去,也觉得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了,遂挑选五千精骑从北门突围而去。

看着史朝义仓皇远去的背影,田承嗣的嘴角掠过一抹冷笑。

片刻之后,田承嗣就在城头上竖起了降旗。

唐军就这样拿下了莫州城。同时拿下的,还有史朝义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随后,仆固瑒又率领三万人马继续向北追击,在归义(今河北容城县东北)追上了史朝义。史朝义回头应战,再败,只好再逃。

不会永远这么逃下去的,因为幽州马上就快到了。史朝义对自己说。尽管一连串的失败几乎已经摧垮了他的信心,可一想起前面那座熟悉的幽州城,史朝义还是咬着牙告诉自己:挺住,绝不能就这么垮掉!只要幽州老巢还在,最后的希望就在!

前面就是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了。史朝义的心头顿时一热。

范阳县到了,幽州城还会远吗?

可是,此刻的史朝义并不知道,他永远也到不了幽州城了。

因为,他亲自任命的范阳尹、燕京留守李怀仙已经于数日前向唐廷递交了降表。并且,李怀仙还命兵马使李抱忠率三千人马入驻范阳县,目的就是要在这里堵住他。

当满身疲惫、饥肠辘辘的史朝义领着几百残兵抵达范阳城下时,他照例看见了一个紧闭的城门。

一阵强烈的沮丧和恐惧瞬间攫住了他。

这些日子以来,他已经看过太多扇紧闭的城门了——那都是为他而紧闭的,为他而紧闭的!

史朝义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

后面追兵掀起的漫天黄尘已经依稀可见。史朝义派人向李抱忠发出了愤怒而痛切的质问,并责以君臣大义。李抱忠的答复是:“天不佑燕,唐室复兴!如今我等既已归唐,岂能再为反覆?愿你从速决定去就,谋求自全之计。并且,田承嗣必定也已背叛了你,否则官军何以至此?”

李抱忠的答复让史朝义残存的希望彻底破灭,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让他万念俱灰。

洛阳丢了,幽州降了,部众都叛了,自己的妻儿老小十有八九也落到唐军手里了…此刻的史朝义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树倒猢狲散。

绝望的史朝义最后向李抱忠提出了一个请求——我一天没吃东西了,请给一顿饭吃。

李抱忠动了恻隐之心,把饭送到了东门口的城墙下。

这是燕朝皇帝史朝义最后的晚餐。

吃完饭,部卒中的范阳人纷纷辞别史朝义,陆陆续续走进了范阳城,走进了久别的家园。史朝义无力阻止他们走进家园的脚步,更无力阻止汹涌的泪水在自己的脸上肆意流淌。

许久,史朝义抹抹脸上的泪痕,再次翻身上马,带着最后的百余骑兵东奔广阳(今北京市西南良乡镇)。然而,广阳城门依旧紧闭。史朝义一拔马头,决定向北投奔契丹。可是,走到温泉栅(今河北迁安县境)附近的一片树林时,史朝义就再也无法前进半步了。

因为一支军队堵住了他的去路。

史朝义看见了一张熟悉的脸。

那是李怀仙的脸。

史朝义把目光从这张令人厌恶的脸上移开,最后落在一根粗壮的树枝上。

人生的归宿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一根粗壮的树枝,加上一根结实的绳子。

而这场席卷大半个帝国、深刻影响唐朝历史的安史之乱,其结局也不过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朝义穷蹙,缢于林中,怀仙取其首以献。”(《资治通鉴》卷二二二)

唐代宗宝应二年正月三十日,一队范阳来的快马风驰电掣地进入长安。为首的那匹马上拴着一个匣子。匣子里的史朝义披头散发、双目圆睁…

【仆固怀恩:一颗潜在的叛乱种子】

一切终于结束了。

起于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历时七年多的这场叛乱,终于在这一刻偃旗息鼓、尘埃落定了!

代宗李豫不禁为此感慨万千。

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三朝天子忧思万端,满朝文武殚精竭虑,万千臣民同心戮力,无数将士浴血疆场…所有这一切,如今总算有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所有的付出,如今总算有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回报。

这对于登基才半年多的代宗李豫而言,不啻于上天赐予的一份厚礼。李豫感到了无比的庆幸和喜悦。他终于可以以此告慰玄、肃二宗以及李唐王朝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了!

这一年三月,代宗朝廷为玄、肃二宗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在大明宫中停放了将近一年的两宗灵柩终于得以入土为安:玄宗葬于泰陵(位于今陕西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肃宗葬于建陵(位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十四公里处)。同年七月,群臣为天子李豫进献尊号,称“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同月,代宗下诏大赦天下,改元广德,并对平叛有功的所有将领(包括回纥可汗及其将领)论功行赏、加官晋爵。

在安史之乱最后阶段的所有平叛功臣中,功勋最著者当非仆固怀恩莫属。

当初郭子仪光复长安时,肃宗李亨曾经情不自禁地对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此时此刻,代宗李豫也很想对仆固怀恩说同样的话,表达同样的感激和倚重之情。

是的,如果没有仆固怀恩的积极斡旋,穷凶极恶的回纥人就有可能与史朝义结盟,给李唐王朝带来更为深重的战争灾难;如果不是仆固怀恩军事和政治手段双管齐下,燕朝的河北诸藩就有可能负隅顽抗,而史朝义也不会这么快就败亡。

因此,仆固怀恩对于代宗朝廷可谓居功至伟,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功臣仆固怀恩的意见就毫无疑义地成了代宗朝廷“河北政策”的唯一指南。刚刚平定史朝义,仆固怀恩便迫不及待地向代宗上表,奏请将河北的燕朝降将就地任命为唐朝的节度使,李豫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于是,燕朝的河北诸藩就这么摇身一变,成了唐朝的河北诸藩。朝廷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仍辖恒、赵、深、定、易五州,并赐名李宝臣;任命薛嵩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节度使;任命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擢为节度使;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仍辖原有六州。

诸藩相视而笑。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地盘还是那些地盘,刀枪也还是那些刀枪!唯一的差别,就是把城头上的旗子从“史燕”换成“李唐”。

这样的差别实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诸藩都笑得十分惬意。

与此同时,仆固怀恩也在一旁笑得意味深长。

此前,河北诸藩就已经向他表了忠心,愿意投其麾下以效犬马,如今朝廷既然承认了他们,那就等于是把河北诸镇划入了他的势力范围。有了这些强藩做党援,仆固怀恩就无须担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在叛乱平定之后被皇帝削弱了。(《资治通鉴》卷二二二:“怀恩恐贼平宠衰,故奏留嵩等及李宝臣分帅河北,自为党援。”)

自古以来,功臣与叛乱大抵都是相反相成的,正是有了叛乱的存在,才有了功臣的崛起;同理,叛乱一旦平定,功臣必然会随之恩宠日衰,轻则兵权被削,重则被皇帝兔死狗烹!历朝历代,这样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正是为了防范这一点,仆固怀恩才会力挺李宝臣、薛嵩这帮燕朝降将,并与他们暗通款曲、互为奥援。

说白了,要想避免“贼平宠衰”,最好的办法就是——养寇自重。

对于仆固怀恩养寇自重的心思,代宗李豫基本上毫无察觉。对他来讲,只要河北诸藩能够弃暗投明,让这场该死的叛乱早一天平定,那就阿弥陀佛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么做是否会导致什么隐患,是否会引发什么新的危机,代宗似乎根本就无暇考虑。

最早对仆固怀恩产生怀疑、并和他发生抵牾的人,是河东节度使辛云京。

辛云京很早就看仆固怀恩不顺眼了。因为他觉得这个蕃将实在是蹿得太快——几年前不过就是郭子仪手下一个小小的兵马使,如今倒好,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单于大都护、镇北大都护、左仆射、中书令,全让他一个人兼了!连他那嘴上无毛的儿子仆固瑒都成了朔方行营节度使兼御史大夫,这算什么事儿?

如今,与河东近在咫尺的河北诸藩又和仆固怀恩眉来眼去、暗通款曲,这就更让辛云京坐立难安了。

在辛云京看来,这帮安史降将历来是轻于去就的墙头草,只要形势稍有变化,或者出于某种利益,他们随时可能再揭反旗、倒戈相向!万一到了那一天,身为河东节度使的辛云京就是头一个遭殃的。因为河北与河东仅有一山(太行山)之隔,自然会成为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

更何况,仆固怀恩是仆骨人,与回纥人同属铁勒诸部,这些年朝廷与回纥的往来交涉都是他一手包办的,几年前还把女儿嫁给了回纥的登里可汗,更可谓亲上加亲。而今他仆固怀恩之所以眼高于顶、牛皮烘烘,就是因为上有天子宠信,下有兵权在手,内有诸藩暗附,外有回纥援引,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简直是安禄山第二啊!哪一天他仆固怀恩要是勾结回纥人与河北诸藩一块造反,谁能治得了他?

正是居于这样的一些情绪和想法,所以辛云京多次对仆固怀恩采取了不合作态度。当初回纥人大举南下,驻扎在太原附近,仆固怀恩奉诏前来太原与回纥人谈判,辛云京就让仆固怀恩吃了闭门羹,既不让他进城,也不出城接待;平定史朝义后,仆固怀恩送回纥出塞再次经过,辛云京依旧城门紧闭,如临大敌,让仆固怀恩丢尽了面子。

仆固怀恩勃然大怒,随后便上疏向代宗告状,称辛云京对回纥不敬、有碍两国邦交云云。

可是,奏疏呈上多日,代宗却装聋作哑,一点反应都没有。

代宗之所以保持沉默,是因为这道奏疏让他有点不爽。在他看来,回纥人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借平叛之名从唐朝捞了多少不义之财,朝野上下对回纥人痛恨到了什么程度,你仆固怀恩比谁都清楚。所以代宗觉得,辛云京不招待回纥人实属正常,你仆固怀恩大可不必抱怨,更不应该替回纥人打抱不平。

代宗的沉默越发激起了仆固怀恩的怒火。

好吧,既然天子你不闻不问,那就别怪我自作主张了!

广德元年夏,仆固怀恩突然率领数万朔方兵进驻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同时命其子仆固瑒率一万人进驻榆次(今山西榆次市),命将领李光逸进驻祁县(今山西祁县)、李怀光进驻晋州(今山西临汾市)、张维岳进驻沁州(今山西沁源县),对太原的辛云京摆出了赤裸裸的威胁态势。

安史之乱平定不过半年,恃宠而骄、居功自傲的仆固怀恩俨然又成了一颗潜在的叛乱种子。

刚刚散去的战争阴云,又迅速在帝国的上空凝聚。

面对摩拳擦掌、剑拔弩张的仆固怀恩,辛云京却显得气定神闲,一副以静制动的样子。

当然,辛云京并不是不动。

相对于仆固怀恩咄咄逼人的“明动”,他采取的是更隐蔽、更高明的“暗动”。

这一年五月,宦官骆奉仙因事前往太原,回京之前,辛云京给了他一笔重贿,请他回朝向天子进言,称仆固怀恩勾结回纥人谋反,并且“反状已露”。其实,骆奉仙跟仆固怀恩本来还是有些交情的,据说还曾经结为兄弟,可是,在沉甸甸的黄白之物面前,所谓的“兄弟”之情实在没什么分量,因此也就被骆奉仙抛诸脑后了。

骆奉仙回长安必须路过汾州,此时仆固怀恩正驻扎在此。骆奉仙一到,仆固怀恩马上设宴款待,还特意请出自己的老母作陪。酒过三巡,老人家忽然盯着骆奉仙,不紧不慢地说:“你和我儿约为兄弟,现在又和辛云京走得那么近,做人岂能做这种两面派?不过,有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也没必要深究。从今往后,你与我儿还是兄弟,大家和好如初吧。”

骆奉仙这才知道,仆固怀恩之所以把老母搬出来,目的就是为了借老人的口来威胁他。骆奉仙一脸窘迫,只好干笑几声,把话题扯开。

稍后,仿佛是为了冲淡适才的尴尬气氛,仆固怀恩起身离席,亲自为骆奉仙跳了一支舞。骆奉仙连忙赠与“缠头彩”(唐代民俗,凡宴会中有人为其他人献舞,对方必赠与彩色绸缎,称为缠头彩,以示礼尚往来之意)。

仆固怀恩跳完舞,又满怀热情地对骆奉仙说:“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你就多住一天,咱哥俩再好好聚聚。”

一听这话,骆奉仙心里顿时有些发毛。

奶奶的,你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刚才借你老娘的话威胁我,现在又来装模作样地留我,你仆固怀恩究竟想干什么?

骆奉仙随即以公务在身、时间紧迫为由极力推辞,可仆固怀恩说什么也不让他走,还命人把他的坐骑偷偷藏了起来。当晚回到下榻的驿馆,骆奉仙看见马厩里空空如也,脸色唰的一下就白了。

他对左右说:“仆固怀恩白天威胁我,现在又藏我的马,肯定是想杀我了。”说完,骆奉仙一刻也不敢耽搁,连夜翻墙逃走。仆固怀恩闻讯,情知不妙,赶紧追上骆奉仙,把他的坐骑还给了他。

经此一番惊吓,骆奉仙知道自己已经不能见容于仆固怀恩了,于是回朝之后,立刻向代宗上奏,声称仆固怀恩企图谋反。不久,仆固怀恩得到消息,也赶紧上疏代宗,说骆奉仙与辛云京狼狈为奸,恶意陷害他,请朝廷将二人诛杀。

代宗李豫没想到仆固怀恩和辛云京的矛盾居然会发展到如此不共戴天的地步,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只好下诏把两个人都褒扬了一番,劝他们以大局为重,握手言和。

这道和稀泥的诏书一下,仆固怀恩顿时一跳三丈高。

天子岂能如此是非不分?

仆固怀恩愤怒地想,自从安禄山起兵以来,自己始终奋战在平叛的第一线,整个家族为国战死的有四十六人,女儿为了国事又远嫁异域;每逢战争的关键时刻,都是自己出面向回纥求援,才得以先后收复两京、平定河南河北。要说平叛的第一功臣,自己绝对是当之无愧!可一个小小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不但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而且还信口雌黄、肆意诬陷,而天子居然在这种情况下和起了稀泥,这意味着什么?

这难道不意味着,天子是想借辛云京来牵制自己吗?

这难道不意味着,兔死狗烹的大戏已经无声地开锣了吗?

仆固怀恩忍无可忍,立刻给天子上了一道满腹冤屈的奏书:“臣静而思之,自己有六大罪过:当初同罗部落叛乱,臣为先帝扫平河曲(今山西西北部),此罪一;臣之子仆固玢,为同罗所俘,伺机逃回,臣将其斩首,借以激励部众,此罪二;臣有女儿,远嫁外夷,为国和亲,荡平寇敌,此罪三;臣与子仆固瑒不顾身家性命,为国效命,驰骋沙场,此罪四;河北诸镇刚刚归降,各节度使皆手握强兵,臣竭力安抚,消除他们的疑惧,此罪五;臣说服回纥,让他们奔赴急难,帮朝廷平叛,天下平定后,臣又亲自送之归国,此罪六。臣既有此六大罪过,合当万死!纵然含恨九泉、衔冤千古,又能抱怨什么呢?

“臣与朔方将士,功勋最著,贡献最大,是先帝中兴大业的主要力量,也是陛下流亡期间的亲信故旧,可陛下非但没有特别褒奖,反而听信宦官谗言。先有郭子仪受到猜忌,如今臣又遭诋毁,所谓鸟尽弓藏,信非虚言!陛下听信其诬陷之辞,与指鹿为马又有什么区别!倘若陛下不纳臣的一片忠心,一味因循苟且、包庇纵容,臣实在不敢说能保住身家,可陛下又岂能保得住帝国?忠言逆耳利于行,唯请陛下慎重考虑。”

一看到这道怨气冲天、大逆不道的奏疏,代宗李豫登时龙颜大怒。

是,你仆固怀恩是有功,可也没必要一件一件地拿出来显摆吧?该赏给你的,朕不是都赏给你了吗?你如今功盖天下,极尽荣宠,遭人眼红实在是情理中事。他辛云京的肚量固然是小了些,可无非就是发发牢骚而已,又没什么真凭实据,还能拿你怎样?你何须如此老虎屁股摸不得,非要朕杀了他不可?再怎么说,他辛云京也是一个堂堂的节度使,一个跟你一样的有功之臣,岂能让你说杀就杀?朕要是依了你,岂不是让功臣们人人自危?岂不是让天下人把我李豫当成了不仁不义的昏君暴君?再者,你对“勾结回纥谋反”一说反应如此强烈,要说心里没鬼,朕还就不大敢信!瞧瞧你这话怎么说的——“鸟尽弓藏,信非虚言!”你这话啥意思?朕怎么觉着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呢?

更让人不可容忍的是,你居然说出“指鹿为马”这样的悖逆之言,把朕当成了昏庸无能、奢侈纵欲的亡国之君秦二世,是谁给你仆固怀恩这么大的胆子?

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这一句——“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连这种话你都说得出口,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恐吓吗?就凭这句话,朕就可以定你狂悖之罪、谋反之罪,朕就可以灭你九族,让你一家老小死无葬身之地,死后还要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这一切,朕都做得到,别以为朕不敢!

一道奏疏看完,代宗李豫已经气得七窍生烟,恨不得立刻把仆固怀恩抓到长安,五马分尸,千刀万剐!

可是,没过多久,代宗就慢慢冷静下来了。

仆固怀恩尽管出言不逊,可毕竟为帝国建立了不世之功,况且尚无明显的反叛之举,如果真的拿他问罪,不仅会让天下人心寒,而且对于刚刚平定的局势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思虑及此,李豫不得不把满腔怒火压了下去。

作为天子,要杀一个人是很简单的事情。只不过有些时候,杀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所以,当务之急不是杀仆固怀恩,而是要一边稳住他,一边试探他,看看他到底安的什么心!

广德元年九月,代宗李豫命宰相裴遵庆前往汾州,表面上宣旨慰问,其实是刺探虚实。

裴遵庆临行前,李豫特意叮嘱他,让他以个人名义向仆固怀恩暗示,要他入朝面圣,看他作何反应。

要是他敢来,就表明他心里头没鬼;就算有鬼,朕也能趁机把他收拾了。

要是他不敢来…

李豫皱着眉头想,那麻烦就大了。

麻烦的确不小,因为仆固怀恩不肯入朝。

裴遵庆到达汾州后,刚一宣完旨,仆固怀恩就紧紧抱着他的脚,痛哭流涕,大呼冤枉。裴遵庆遵照代宗指示,暗示仆固怀恩入朝,让他当面向天子表明忠心。

仆固怀恩当然是满口答应。

可是,裴遵庆刚刚退出,副将范志诚就力劝仆固怀恩不要入朝,说:“明公受奸人陷害,与朝廷嫌隙已成,有功高不赏之惧,为何还要入不测之朝?功成而不见容于上,前有郭子仪,后有李光弼,明公若听信裴遵庆之言,必遭杀身之祸!”

次日,裴遵庆入见,仆固怀恩马上改口说,自己一旦入朝,很可能死在宦官手里,所以打算先派一个儿子入朝(相当于去当人质),以表自己绝无反叛之心。

然而,此议再次遭到范志诚反对。仆固怀恩当即又改变主意,再也不提入朝之事。裴遵庆在汾州苦等多日,见仆固怀恩再无任何表示,只好回朝复命,向代宗如实禀报了此行的经过。

既然仆固怀恩不敢入朝,那就说明他心里有鬼。

代宗李豫顿时对仆固怀恩满怀疑惧。

就在这个时候,从河东又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御史大夫王翊刚刚出使回纥回来,走到汾州居然被仆固怀恩强行扣留了。

这唱的又是哪一出?

李豫勃然大怒。你仆固怀恩为何扣押王翊?你到底在害怕什么?是不是你和回纥人之间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

李豫觉得,仆固怀恩这么做已经不是此地无银了,而是图穷匕见。

或许,是时候对这家伙采取行动了…

然而,此时的代宗李豫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还没等李唐朝廷动手收拾仆固怀恩,背后就突然被人狠狠捅了一刀。

那是吐蕃人的刀。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刀居然一下子捅在了帝国的心脏上。

【吐蕃入长安】

大唐自立国以来,不断开疆拓土,扩张势力范围,在帝国的西北边境和整个广袤的西域设置了数个都督府和都护府,下辖众多州县。至开元中期,唐帝国在西北和西域分别设置了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节度使,而且每年都从关东地区征调精壮士卒戍边,一方面开展大规模屯田,以供军需;一方面开辟了大量牧场,畜养战马和牛羊;在所有重要的城堡和要塞之间,日夜都有巡逻骑兵来往游弋。

大唐帝国就这样在长达万里的边境线上,构筑了一个庞大、坚实、严密的边防体系。多年来,虽然吐蕃从未停止过对唐朝西北边境的侵扰,但始终未能有效突破唐朝的边防,更没有机会长驱直入。

然而,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后,帝国的边防体系就名存实亡了。

李唐朝廷为了平定这场前所未有的叛乱,把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边防重镇的精锐部队全部调回国内,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驻守。吐蕃军队乘虚而入,自大震关(今甘肃张家川县东南)东进,先后攻陷兰州(今甘肃兰州市)、廓州(今青海化隆县)、河州(今甘肃临夏市)、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岷州(今甘肃岷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成州(今甘肃礼南县)、渭州(今甘肃陇西县)等地,尽取河西、陇右之地。

在吐蕃军队的不断蚕食下,短短数年间,帝国西北部的数十个州相继沦陷。到代宗登基时,凤翔(今陕西凤翔县)以西、邠州(今陕西彬县)以北的唐朝国土,已全部落入吐蕃人的手中。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七月,吐蕃再次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边境守将频频告急,可当时正恃宠擅权的宦官程元振却置若罔闻,只将其视为一般性袭扰,既不上奏代宗,也不发兵御敌。吐蕃军队遂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唐泾州刺史高晖不仅放弃抵抗,举城而降,而且替吐蕃人充当向导,领着敌军深入关中。直到吐蕃大军越过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李豫才惊闻吐蕃入寇的消息。

十月二日,吐蕃大军已迅速进抵奉天(今陕西乾县)和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一时京师震恐,代宗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同时起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命他火速进驻咸阳组织防御。

社稷有难了,已经被晾了不少日子的郭子仪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然而,此时的郭子仪却是一个光杆司令。

因“闲废日久,部曲离散”(《资治通鉴》卷二二三),此时郭子仪可以直接调动的兵马只有麾下的二十名亲兵。

由于军情紧急,而前线又没有送来任何准确的情报,郭子仪急于了解敌情,所以来不及等朝廷募兵,就即刻带着他的“二十人兵团”开赴前线。

抵达咸阳后,郭子仪立刻派斥候前去打探。很快,斥候就带回了准确的情报。郭子仪一听,顿时大为震惊——此次的来犯之敌不仅有吐蕃人,还有吐谷浑人、党项人、氐人、羌人,兵力足足有二十多万!

此刻,吐蕃大军已经渡过渭水,正迅速向东挺进,兵锋直指长安。

郭子仪急命部将王延昌火速回朝,请朝廷立刻发兵。然而,让郭子仪万万没想到的是,值此大敌当前、京师危急之际,一手遮天的程元振居然置社稷安危于不顾,拒不接见王延昌,更不用说派发一兵一卒了。

郭子仪彻底绝望。

  如果觉得血腥的盛唐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王觉仁小说全集血腥的盛唐兰亭序杀局3兰亭序杀局2兰亭序杀局,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