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吴蔚作品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花蕊夫人为后蜀后主孟昶宠妃,精通诗词,才貌兼备。后蜀被宋灭后,孟昶与花蕊夫人都被俘虏,押送到开封拜见宋太祖。七天后,孟昶暴毙,史家多认为是被宋太祖毒死。宋太祖趁机将孤苦无依的花蕊夫人收入宫中。因为久闻花蕊夫人才名,宋太祖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颇有骨气。反而让宋太祖大为倾倒,封花蕊夫人作了妃子。花蕊夫人入宋宫但不忘故主,绘孟昶画像私挂奉祀。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画像流泪诉说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宫看见追问,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说:“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宋太祖这才未追究。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花蕊夫人没有子女,对皇子赵德昭甚为喜爱,曾游说宋太祖立赵德昭为皇太子,宋太祖没有同意。花蕊夫人无意中卷入了最高权力之争,触犯了晋王赵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赵光义假装失手,一箭射死了花蕊夫人。]

  显然,宋太祖对宋皇后是相当满意的。以宋太祖的作风,他当然不会以后宫的意见来决定立储大事,宋皇后偏爱德芳,花蕊夫人偏爱德昭,却没有对宋太祖产生任何影响便是佐证。但以宋太祖与宋皇后之伉俪情深,他多少会在爱妻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实心意。论心机深刻,宋太祖远不及其弟赵光义。换句话说,宋皇后对宋太祖最终想立谁为太子是心中有数的。这里再举一个后世清朝的例子。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颙琰暴死于热河避暑山庄。死因不明。清朝自雍正皇帝始,采取秘密建储制度,写有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圣旨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旧皇驾崩后,由嗣君与朝臣共同开启。但嘉庆到热河之前,将传位诏书放在了一个小金盒内,随身携带。随侍的大臣一时没有找到御笔亲书的传位诏书,慌作一团。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皇次子旻宁(后来的道光帝)继位。首席大臣托津、戴均元以不符合祖制为理由表示反对。经过商议,群臣决定一面寻找传位诏书,一面飞速派人回报京师的嘉庆皇后钮祜禄氏。钮祜禄氏生有皇三子绵恺和皇四子绵忻,皇次子旻宁并非钮祜禄氏亲生。钮祜禄氏惊悉嘉庆驾崩后,立即发出了一道懿旨,让皇次子旻宁继承皇位。就在钮祜禄皇后的懿旨到达热河的前一天,嘉庆皇帝的遗诏被找到了,内中就是立旻宁为皇太子。所以,当旻宁接到钮祜禄皇后的懿旨时,悚然感泣。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自雍正到嘉庆,已经臻于完善,几乎没有任何空子可钻。钮祜禄皇后事先并不知道传位诏书上写的是谁,她之所以不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太子,而是当机立断立非亲生的旻宁,最大的可能是因为她知晓丈夫嘉庆皇帝的心思。也就是说,即便所谓密不透风的秘密建储制度下,钮祜禄皇后还是知道嘉庆皇帝将要立谁为皇太子。

  第10节:斧声烛影(10)

  重新回到斧声烛影的话题,宋皇后惊闻宋太祖英年而逝的消息后,为什么立即派人去叫皇子赵德芳呢?遍查史料,找不到任何宋皇后弄权的记载,她虽是名门之后,却没有政治主见,不过就是个嫁给了皇帝的平凡女子,在朝中也没有任何的亲党和势力。这样一个文弱的女子,猝临大变,自然也没有易储的胆量。那么,只有一点可以解释宋皇后独召德芳的原因——宋太祖真正想传位的人是皇次子赵德芳。从古至今都是疏不间亲,“知夫莫若妻”,宋皇后作为宋太祖的枕边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危机一旦来临,她只是本能地想要执行丈夫的遗愿。

  再谈宦官王继恩。唐朝亡于宦官专权,宋太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建国后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对宦官干政却非常警惕。终宋一朝,都没有出现宋朝宦官严重干政的现象。所以,以王继恩的宦官身份,绝对不可能比宋皇后更清楚宋太祖最后的真实心意。他不遵宋皇后懿旨,自己决定去开封府召晋王赵光义,只能说明他是个审时度势的人,知道所谓的储君候选人中,以赵光义实力最强,其他人无法忘其项背。他主动示好赵光义,还可以得到拥立之功,保证将来的荣华富贵。

  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王继恩早就被赵光义收买。赵光义素来与大臣内侍关系密切,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田重进在后周时便隶属赵匡胤麾下,后一直领兵。赵光义着意结纳,派人送去酒肉给田重进。不料,却被田重进拒绝。派去的人称:“此为晋王赐也。”一定要田重进收下。田重进正色回答:“为我谢晋王,我只知有天子尔。”赵光义收买田重进虽然没有得逞,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当时晋王确实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府成员便有六十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有意结交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宋太祖的旧部,诸如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赵光义都着意加以结纳。王继恩官任内侍都知,赵光义肯定更加有意亲近。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斧声烛影后面的奇事还连连不断。

  王继恩到达开封府的时候,发现左押衙程德玄正坐在开封府门外,似乎正在等候他的到来一般。这里特别要强调一句,程德玄是赵光义的心腹,精通医术。王继恩突然见到程德玄,十分惊讶,问道:“你怎么会坐在这里?”程德玄解释说:“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在我家大门口唤我出去,说是晋王召见。但我出门一看,发现并没有人。如此反复了三次。我因为担心晋王真的有病,便前来开封府探视,正在门口休息,就看见您来了。”王继恩听了程德玄的话,更加惊异,也不知道是该相信还是该怀疑,于是与程德玄一起叩门而入。

  当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天就要亮了,赵光义却没有休息,正坐在灯下看书。他得知兄长暴逝,满脸讶异,却犹豫不肯前往皇宫,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这显然是惺惺作态了。然后赵光义便真的走进内室去找家人商议去了。这商议的内容自然与宋皇后召德芳一事有关,因此事关利害,到底是宋皇后自己要召德芳呢,还是宋皇后事先得了宋太祖的密嘱甚至密诏?倘若是宋皇后真有密诏,事情就要麻烦得多。正因为这里面有这样一层利害关系,赵光义不得不慎重考虑,所以在内室中久不出来。

  王继恩却等不及了,竟然大声喊道:“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这“别人”,自然是指皇子赵德芳了,也就是赵光义的亲侄子。王继恩这话的意思,是怕他出宫太久不回,宋皇后一着急,又另外派人去召赵德芳了。但就是王继恩这句话,泄漏了实情,表明赵光义的储君地位并非简在帝心,与史书中那句“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是互相矛盾的。也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王继恩早就为赵光义收买,是赵光义在皇宫中的心腹和耳目。

  以上均为《续资治通鉴??卷八》的记载。到了《宋史??程德玄传》时,里面提到王继恩带着宋太祖遗诏来找晋王赵光义的,这显然是宋史作者的漏洞。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也只说是王继恩自己决定去找晋王的,没有提到遗诏一说。假如真有宋太祖遗诏的话,司马光是传统的史学家身份,最知道“为尊者饰、为贤者讳”,一定会大力强调,好为赵光义澄清疑点。

  第11节:斧声烛影(11)

  赵光义听到王继恩的催促后,立即出来,与王继恩和程德玄二人冒着风雪赶往宫中。

  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先进去通报。程德玄却一挥袖子,不耐烦地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等什么?”说完与赵光义径直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回答说:“晋王到了。”

  此时,赵光义已经出现在宋皇后面前。宋皇后当时年二十五岁,还相当年轻,她见到赵光义乍然出现,满脸惊愕,但她毕竟出身名门,当了多年皇后,多少知道一些政事,知道一切都已经完了,便哭着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取义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对皇帝的称呼。“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炎帝,“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宋皇后拿“官家”称呼赵光义,就是表示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显然,不承认就只有死路一条。赵光义皇位到手,自然也就心满意足,也流泪说:“我和你们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事情到此为止,再做一次分析,可以说其中有三大疑点:

  一、宋太祖召赵光义入宫饮酒,为什么要屏退身边的侍从?

  二、宦官王继恩到达开封府的时候,为什么程德玄刚好在那里等候?

  三、赵光义为什么清晨还未就寝?

  对于第一点,宫廷事密,无法推测,但由此而造成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大殿内的当事人只有宋太祖和赵光义二人,宋太祖又很快死去,斧声烛影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就任凭赵光义自己说了。

  对于第二点,程德玄的解释显然十分牵强,就连站在赵光义一边的王继恩都不相信他的话。程德玄的到来显然是与斧声烛影有关。

  对于第三点,赵光义没有就寝,只能说明他已经料到即将有大事发生,正坐等事态发展。

  宋太祖本人身体健壮,从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两三天,可知宋太祖是猝死的,历来便有赵光义毒死兄长之说。而赵光义也似乎早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开封府外等候。如此反复推断,斧声烛影的故事便逐渐清晰起来。

  从巡幸洛阳回来后,赵光义便担心皇兄会突然改变主意,将皇位传给皇子德昭或是德芳,由此暗中开始谋划。那夜,赵光义应召入宫时,便已经随身携带了准备已久的毒药。在对饮中,赵光义趁机将毒药下到宋太祖的酒中,然后在药力未发作前与太祖辞别。赵光义离开皇宫前,密令宦官王继恩密切监视宫中的动静。回到开封府后,赵光义立即召精通医术的程德玄在府外等候,一旦宋太祖不死,还可以以医治为名继续下手。而宋太祖嗜酒如命,在宿醉中被亲弟弟夺取了性命和皇位,倘若地下有知,一定死不瞑目。可怜烛影摇红夜,尽有雄心一夕灰。实际上,即便宋太祖有心传位给德昭或是德芳,最终权衡利弊,还是会让赵光义当皇帝,因为此时赵光义的势力和党羽遍及朝廷内外。

  关于宋太祖蹊跷离奇之死,《宋史??太祖本纪》中只说了两句简单的记载: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但无论如何,赵光义抢在赵德芳之前登基,继位极度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不过,事情到了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当年宋太祖从后周柴荣的孤儿寡母中夺取了江山,岂知他自己死后,所留下的孤儿寡母也遭遇了悲惨的结局,江山也落入旁系之手。他在泉下如果遇上柴荣,却不知是什么感想,能说出什么话来。

  三 德昭之死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宋太祖死后一天,三十八岁的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由于赵光义即位的过程(官方说法)充满了神秘色彩,天下人均疑惑宋太祖不明不白的死,于是,赵光义强调“受命于杜太后”。这里要强调的是,所谓的“金匮之盟”,到现在还没有露面,一直要到五年后,才由赵普首先提出。此事后面再说。

  第12节:斧声烛影(12)

  赵光义遭人非议,主要是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名不正言不顺。不过,兄死弟及倒也不是没有先例,加上赵光义当上了皇帝,也就掌握了篡写历史和引导舆论的权力,可以大做手脚。事情到了这里,有了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后世为什么还会有赵光义得国不正之说呢?普遍认为是“有因才有果”,而因果有时候是用结果来推断原因。赵光义之所以被天下人怀疑,逃不过悠悠之口,最主要的原因在他得了皇位后,做出的几件大事让后人很难理解,反而进一步证明了金匮誓书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是赵光义和赵普联合起来编造的谎言。

  特别提一句,赵光义一即位,立即诏赵普入朝,任太子太保,在京师供职。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并称为“东宫三师”,从一品官,是个典型的虚衔,荣誉至高,却没有任何实权。实际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将太子太保均作为封赏大臣的加官,如担任宰相,再加封太子太保。显然,赵普进京担任太子太保一职,并不是赵光义要重用他的先兆。赵光义如此作为,不过是考虑到赵普是开国重臣,声名远扬,尤其赵普与宋太祖关系非同一般,而此时流言四起,局势动荡,也不知道赵普内心如何看待宋太祖之死,因此不如将赵普调入京师,便于控制。

  当时,朝廷内外人心不安,疑云密布,气氛十分压抑。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先是大赦天下,以弟弟赵廷美(即赵光美,为避讳改名为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时年三十岁;宋太祖长子赵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时年二十七岁;宋太祖次子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时年十七岁。而对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均与赵光义的子女并称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也都加官晋爵。显然,这是在刚刚登基、根基还不稳的情况下,宋太宗所做出的安抚人心、消除动荡之举。

  赵廷美被宋太宗任开封尹,显然还暗示有皇储第一号候选人的身份。因为此时宋太宗还不知道有所谓的金匮誓书,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向天下人解释自己继承皇位是受杜太后遗命:国赖长君,他的儿子年纪都比赵德昭小,因此没有理由立为储君。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太宗不得已将开封尹的位子给了弟弟赵廷美。值得强调的是,赵廷美和赵德昭都在金匮誓书(假如真的有的话)上榜上有名,可以在皇帝死后承继位。

  最不可思议的是,宋太宗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而根据惯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号纪年。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规,将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呢?这愈发说明他心怀鬼胎,要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无论如何,尽管“金匮之盟”和“斧声烛影”迷雾重重,宋太宗还是顺利继承了皇位。之后,他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宋太祖朝的大臣。

  最为关键的一点,宋太宗扩大了科举的取士人数,此举对改变宋太祖朝政格局起了重要作用。宋太宗即位后,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就是宋太祖一朝最多一年的两倍多。取士人数增多,一方面使更多有才华之人有机会入仕,另一方面,士子一旦被录取,便顺利步入仕途,出任各种职务。作为“天子门生”,士子们无疑会对宋太宗心存感激,从而死心塌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朝廷内外的大权将逐渐被宋太宗的亲信所掌握,宋太宗的皇位便逐渐稳固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的阴影也逐渐淡去。

  一切看起来都还算平静,宋太宗似乎对待弟弟和侄子们都还算不错。变化是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开始的。就在这一年,许多日后的风云人物以各种各样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宋太祖长子赵德昭也死在了这一年。

  第13节:斧声烛影(13)

  宋朝虽然与唐朝并称“唐宋”,但不但没有唐朝“天可汗”的极盛武功,甚至都没有完成江山的统一,天下存在着多个政权并立的状况,这就是所谓的“金瓯缺”。金瓯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常用来比喻国土。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南书??卷三十八??朱异传》)在宋朝的历史时期,中国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党项),北有辽(契丹)、金(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多政权并立的复杂局面在后面的篇章中会逐渐涉及,先谈宋太宗即位后的事。当时在辽与宋朝之间还有个北汉刘氏,是五代十国中唯一没有被宋朝统一的政权。

  五代十国时,契丹灭掉了后晋,刘知远趁机自立为帝,是为后汉。后汉政权只存在了五年,被后周所灭。但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却占据太原,自立为帝,这就是北汉。之后,刘崇传刘钧,刘钧传刘继恩,刘继恩传刘继元。北汉国主刘氏长期依附于辽国,与宋朝分庭抗礼。宋太祖时,曾两次兵临北汉所占据的太原城下,由于契丹以兵相助,宋师均无功而还。北汉有恃无恐,时常侵犯宋朝边境州军。

  北汉内部在与宋朝的关系处理上也是意见不一,矛盾重重。北汉第三任国主刘继恩在位时,部将侯霸荣杀死刘继恩,想拿刘继恩的首级投降宋朝。不料北汉宰相郭无为得知消息后,发兵包围了皇宫,并派武功高强的死士翻墙入宫,一举杀死了侯霸荣。

  这个郭无为,原来是武当山的道士,在乱世中投靠了北汉,被北汉第二任国主刘钧所赏识。刘钧病重时,与郭无为谈及皇位继承人选,郭无为认为刘继恩才干不足。刘继恩即位后,一直想杀掉郭无为,还没有来得及动手,便被侯霸荣所杀,在位仅六十天。所以当时有人认为真正的内幕是郭无为唆使侯霸荣杀了刘继恩,之后郭无为又杀侯霸荣灭口。

  刘继恩死后,郭无为力主立刘继元为帝。刘继元信用小人,大肆诛杀亲族。郭无为见北汉大势已去,主张投降宋朝。但刘继元自恃背后有辽国撑腰,一直不肯对宋朝俯首称臣。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决定攻伐北汉,以让金瓯不再有缺。但朝臣大多反对,理由主要是有北汉在宋朝与辽国之间,多少能起来屏障的作用。但名将曹彬坚决赞成,坚定了宋太宗的决心。于是,宋太宗派名将潘美(即戏曲中潘仁美的原型)等分路出兵,围攻太原。之后,宋太宗又打算亲赴前线督师。这时候,就开始看出宋太宗对弟弟赵廷美的猜忌了。

  按照惯例,太子亲征或者巡幸在外,要由储君监国。赵廷美当时任开封尹,是第一皇位继承人,宋太宗不得已,只好留弟弟赵廷美留守京城。前面提到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当时是开封府判官,为赵廷美的直系下属。此人确实是个大事不糊涂的人,他看出了宋太宗其实并不放心赵廷美,于是劝赵廷美说:“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若掌留务,非所宜也。”(《续资治通鉴??卷九》)赵廷美恍然大悟,便主动向宋太宗请求随从出征。宋太宗大喜过望,当然立即同意。

  实际上,吕端一番冠冕堂皇的话解决了宋太宗最大的心病。日后,宋太宗重用吕端,并夸奖他“大事不糊涂”,便是自此事开始。关于吕端,后面还有“不糊涂”的精彩好戏。

  如果觉得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吴蔚小说全集明宫奇案宋江山包青天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大汉公主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满城尽带黄金甲楼兰璇玑图大唐游侠鱼玄机孔雀胆韩熙载夜宴斧声烛影,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