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吴蔚作品宋江山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不仅如此,金人还强迫沦陷地区的汉人接受女真习俗、剃发易服。还在完颜宗泽守汴京时,金人便强令河东河西汉人“髡头辫发”。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金元帅府又下令禁民汉服,髡发不如式者处死,即所谓的“髡发令”。代州(今河北代县)一军人被查验出顶发稍长,大小不合样式,即被当场处斩。保义郎李舟被强行髡发,竟然愤懑一夜而死。无辜受害者不可胜计。在这样的情况下,沦陷之地的汉人自然更加思念宋朝。

  绍兴九年(1139年),金国把陕西、河南地“赐”给宋朝,宋向金称臣纳贡,金国归还已死在五国城的宋徽宗和皇后的棺木。而金国内部却因此发生了分裂,河北金人统治下的汉人纷纷南归。金元帅府不得不下令沿河置寨,防止汉民渡河南归,并下令凡是南归及渡人的船夫都要处死。但还是有不少汉人冒险南归。这其中,有个叫李世辅的人值得一提。李世辅,绥德(今陕西绥德)清涧人,父李永奇。金人占领延安后,为了笼络当地汉人,授予李永奇父子官职。但李氏心向宋朝,图谋归宋,不料事泄,李永奇被杀。李世辅逃脱后,向西投靠了西夏,被西夏主李乾顺授为鄜延岐雍经略安抚使。李世辅借得西夏兵后,回师攻破延安,挖出了杀父仇人的心脏,报了杀父之仇。其后,他放弃已经到手的西夏高官厚禄,主动南下归宋,跟随他南归的多达二千人。

  自北宋灭亡始,中原沦陷区的抗金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在海陵王完颜亮亲自率大军南下侵略的这一年,二十一岁的山东青年辛弃疾不堪忍受金人的剥削和压榨,毅然聚众两千,举起了抗金的大旗。这位后来以词著名的豪放派诗人,实际上一开始是以起义军领袖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氏一族为山东望族,北宋灭亡时,山东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本来要渡河前去投奔南宋朝廷,但因受家族拖累,未能及时南渡,被迫出仕金国,曾任亳州谯县令、开封府知府,官至朝散大夫。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占领长达十二年。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常常带着幼小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希望将来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在祖父谆谆教导下长大的辛弃疾,一直心念故国,有“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之志。辛赞也对辛弃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曾经两次派他到金都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名为赶考,其实是派孙子借机打探观察金国形势,为将来恢复故地做打算。不过很可惜的是,辛赞没有能等到看到南宋恢复中原的希望就病故了,辛弃疾悲痛之余,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山东、河北一带的汉人不堪金人的压榨,奋起反抗,辛弃疾感觉时机来临,也揭竿而起。当时山东一带民变蜂起,除了辛弃疾一军外,还有贾瑞一军。刚好此时济南府农民耿京、李铁枪等人不堪忍受金国繁重的赋税,率领当地农民奋然起义,攻占莱芜、泰安军,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一时间声势浩大,于是山东各地小股义军如贾瑞、辛弃疾等均率众往附耿京,甚至大名府一带的王九义军也表示愿受耿京节制。

  辛弃疾加入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因为文才出众,任掌书记一职,负责起草书檄文告,掌管义军大印。辛弃疾还说服了济南府另一支首领为义端和尚的义军归附了耿京,义端和尚懂得兵法,与辛弃疾又是老相识,因此很受重用。不料义端和尚别有用心,趁辛弃疾不备,偷走了义军大印,投奔金军。耿京为此大为恼火,打算将辛弃疾处死。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是我引荐的,他盗印逃走,我理应负责。请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过了限期,我还不能取回大印,愿意接受重刑。”耿京同意了。于是辛弃疾单枪匹马往金营的方向奔去,果然在半路追上了义端和尚。辛弃疾杀死了义端,取回了大印,由此也重新赢得了耿京的信任。

  而金主完颜亮的南侵并不顺利,金人内部矛盾重重,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辛弃疾深谋远虑,力劝耿京归顺南宋朝廷,与南宋军队配合作战,共图收复大业。耿京于是派诸军提领贾瑞南下,负责与南宋朝廷联络。贾瑞是个粗人,不识字不懂礼仪,主动要求辛弃疾同行。

  此时正值宋金交战,金军正要进攻两淮,局势难料,宋高宗一改之前视义军为“盗贼”的态度,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军马,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补右承务郎,贾瑞补敦武郎、閤门祗侯,并让他们回山东向耿京传达南宋朝廷的旨意。

  就在辛弃疾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耿京义军内部发生哗变,受金人利诱的张安国、邵进等人密谋杀害了耿京,带领一部分义军投降了金人,其他义军群龙无首,因此溃散。辛弃疾到达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一带时,听到了耿京被杀的消息。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在惊愤之余,立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约海州统制王世隆等五十人驰赴金营。当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庆贺,辛弃疾等人骤然而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张安国擒获,然后在五万金兵大营中从容离去,并鼓动万余名士兵反正,长驱渡淮,顺利将张安国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的意气风发、机智果敢之举,在南宋朝野引起巨大震动。宋人洪迈记录说:“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

  然而,南宋朝廷对北方汉人一直存着很深的戒心。早在北宋宣和年间,朝散郎宋昭就曾经上书宋徽宗说:“或则又谓山后之民皆有思汉之心,或欲归顺,此尤妄诞之易见者。不惟北虏为备日久,山后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于今,数百年间,子孙无虑,已易数世,今则尽为蕃种,岂复九州中国旧民哉?”谈论的虽然是燕云地区的汉人,但实际上代表了宋朝对待北方汉人的普遍态度。北宋抗金名将李纲也曾抱怨燕云汉人说:“以金人夷狄之性,贪婪无厌;又有燕人狡狯以为之谋,必且张大声势,过有邀求,以窥中国。”甚至有不少人认为金人灭掉北宋其实是“皆燕人及中原叛逆协谋所致”。而到了南宋,对北方汉人的歧视和戒备比北宋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辛弃疾声名显赫一时,但其命运可想而知。他渡淮南归后,并没有真正得到南宋朝廷的信任,被立即剥夺了义军兵权后,派到地方任小官,担任江阴军签判一职,从此沦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不久,宋孝宗即位,重用主战派大臣张浚,进行了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北伐,但却因内部矛盾重重而失败。

第44章 靖康耻,犹未雪——宋与金(20)

  之后,投降派重占上风,金宋签订了“隆兴和议”。辛弃疾不顾“归正人”的身份,主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又向右丞相虞允文上了《九议》,陈述抗金方略。他的政论文笔势磅礴,充满豪情,被后人视为南宋时期政论文的大手笔,只是为词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尽管辛弃疾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积极上书建策,但在苟安的风气下,他的一系列恢复中原大计如石沉大海,这使他陷入极度的悲愤和苦闷之中,便将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诗篇,从而成为继苏轼之后最杰出的豪放词派诗人。他的成就不仅影响了南宋词坛,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正如清四库馆臣所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正是报国无门、悲壮激烈的心情的写照。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伴随着飞逝而去的年华,建功立业的梦想留给诗人的除了绵绵不绝的诗意,还有深深的锥心之痛,让诗人不禁流下了英雄泪。在黑暗如幕的年代,热血英雄空有满腔抱负和胆略,只能□泪。

  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茶贩赖文政率众在湖北起义。当时,江西、荆湖等地茶户和茶贩经常结成团伙武装贩运私茶,与官府多有冲突。赖文政起义后,从湖北攻入湖南、江西,屡败官军,声势日大。宋孝宗任命方师尹为江西提刑,节制诸军,前去镇压,但方师尹畏死不敢上任。无奈之下,宋孝宗改任辛弃疾为江西提刑。这是辛弃疾南归后首次担任要职,他也不负所托,于当年九月将赖文政诱杀于江州(今江西九江)。

  这样,辛弃疾在长期担任了地方小官后,最终步入了一方诸侯的行列。之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从一个义军的掌书记成长为南宋朝廷的封疆大吏。

  任江西安抚使时,当地正值严重旱灾。辛弃疾上任后,立即命人在大街上四处张贴赈济榜文,只有八个字:“劫禾者斩,闭粜着配!”立竿见影,非常有实效。连著名理学家朱熹听说后,也夸奖辛弃疾说:“这便见得他有才。”二人由此结为莫逆之交。朱熹对辛弃疾的才华能力极为赞赏,称赞他“卓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

  朱熹,又字仲晦,晚号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遁翁,别称紫阳。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居福建建阳。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朱熹幼年从父朱松学。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子,建紫阳楼,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均授朱熹以学。朱熹年仅十九即登进士。后与宰相赵汝愚结为死党,协力对付权臣韩侂胄。韩侂胄一派最终获胜,先后将朱熹、赵汝愚罢免出朝。韩侂胄一派执政后,开始全面反道学。朝中反道学的大臣纷纷揭露朱熹道学的欺骗和虚伪,称道学是伪学。朱熹辛苦经营的道学集团迅速瓦解,道学一片声名狼藉。其实这是韩侂胄人为制造的用于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凡是他的政敌,均被指为道学之人。庆元二年(1196年),道学被禁止,朱熹降官两级,其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道州(今湖南道县)。两年后,朱熹病死。辛弃疾曾经与朱熹同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朱熹还为辛弃疾的两间斋室亲书“克己复礼”和“夙兴夜寐”。朱熹死后,其门生朋友惧怕韩侂胄权势,无人敢去送葬。唯独辛弃疾不是道学中人,却亲自前往吊唁,还写文章吊唁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而朱熹名誉扶摇直上,成为所谓的圣人,则是后来的事了。

  辛弃疾一直力主抗金北伐,任湖南担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创置了战斗力极强的“飞虎军”,并拿出大量缗钱购买飞虎军的所需铁甲、马匹等。虽然花费巨大,但由于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办得妥当。然而朝中大臣争相弹劾他贪污受贿、聚敛民财,宋孝宗命枢密院为此下“御前金字牌”(性质同岳飞所接的十二道金牌),命他立即停建飞虎军营房。不料辛弃疾接到金字脾后,先藏了起来,不让旁人知晓,只日夜督促加快建设,等到飞虎营栅成后,这才上表向宋孝宗“开陈本末”,来了个先斩后奏。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辛弃疾既是抗金英雄,也是治世能臣。他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日夜渴望驰骋沙场,弯弓杀敌。尽管他每到一处为官,均有建树,然而始终命运多舛,备受排挤,以致壮志难酬。由于每每在地方任上整顿改革,妨碍了权贵们的利益,而其祖父辛赞曾仕金人也成为巨大的政治累赘,辛弃疾最终被“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等罪名弹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关于辛弃疾财力来源,一直有颇多议论。传说他为了获得充足的军费,不惜采取走私军用物资的活动,就连辛弃疾的好友朱熹都曾经截获过他走私牛皮的商船,因而他一生中几次被弹劾罢官,都是“奸赃”、“敛聚”、“好色贪财”这类罪名。而辛弃疾落职后在江西上饶带湖一带大修宅邸,富丽堂皇,也反衬了他个人确实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辛弃疾曾经走私是实,但其入仕期间,不遗余力地打击贪官污吏也是其政绩之一,他的钱财,仅仅是善于经营所得。就连辛弃疾本人,也自比于昔日富足天下的范蠡,“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

  中国士人有“隐居以求其志”的传统。在长期赋闲期间,性格豪爽的辛弃疾也创作了大量反映自然、田园风光的词作,这些词作既反映了他对丘壑林泉之乐的喜爱,也表现出了胸襟抱负难以施展的苦涩。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是宋宁宗赵扩当政。正是在宋宁宗时期,南宋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而这次北伐的起因只是根源于争权夺利的需要。

  宋宁宗赵扩先后有两任皇后,第一任皇后韩氏北宋名臣韩琦六世孙,也是当朝权臣韩□胄的侄孙女。最初,韩氏与姐姐一起被选入宫中,但并非做嫔妃,而是专门伺候太皇太后吴氏(宋高宗皇后)。韩氏善解人意,深得吴太后欢心,吴太后为了她的前途着想,将其赐给了当时还是嘉王的赵扩。韩氏出身名门,加上是吴太后所赐,身份格外不同,一到赵扩府邸就被封为新安郡夫人,后来又晋封为崇国夫人。赵扩当上皇帝后,韩氏也跟着水涨船高,进封为皇后。不过,韩氏的富贵并不长久,她只当了六年皇后,便得病死去。正因为韩氏死得太早,中宫虚位,才使得以工于心计闻名的杨氏得以封后。此后,杨氏走上南宋的政治舞台,直接导致了南宋局势的急剧衰颓。

  韩侂胄,字节夫,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名臣韩琦的曾孙。韩家世代都是皇亲国戚,祖父韩嘉彦娶宋神宗第三女,父韩诚娶宋高宗吴皇后之妹,韩侂胄本人也娶了吴皇后的侄女,后以恩荫入仕。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韩侂胄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宋宁宗赵扩即皇帝位。宋宁宗即位不久,韩侂胄就逐赵汝愚出朝廷,并从此掌握军政大权达十三年之久。在他擅权的前七年,制造了“庆元党禁”,凡与党人有牵连的,不得任官职,不得应科举。开禧元年(1205年),韩侂胄为平章军国事,立班宰相之上。最为讽刺的是,就是这位权臣建议追封岳飞为鄂王,并削去秦桧所封王爵。

  杨氏出身卑微,其父亲姓氏不见于正史。据说最初她是跟随母亲张氏入隶德寿,充当宫乐部的女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戏剧演员。杨氏美艳出众,且才华出众,善于作诗,曾作宫词五十首,词意清新。如此知书达礼,又通贯古今,不久,杨氏便引起了太皇太后吴氏的注意,于是成为吴太后的侍女。杨氏举止得体,善于应对,吴太后对她格外青睐有加,甚至由此招来了宫女们的嫉妒。有一次,吴太后沐浴,宫女们故意撺掇杨氏试穿吴太后的衣服,说她穿上一定会很好看。虚荣心十足的杨氏经不起怂恿,竟然真的去试穿吴太后的衣服,结果被宫女们在吴太后面前告了一状,说她有僭越行为,意图不轨。不料,吴太后不但没有怪罪杨氏,还训斥捉弄杨氏的宫女说:“你们用不着大惊小怪,也许她(指杨氏)将来就会穿上这身衣服,拥有我这样的地位。”吴太后不过是随口之言,想不到后来竟然应验。

  当时,嘉王赵扩经常到吴太后宫中请安。杨氏姿容美丽,楚楚动人,很容易就引起了赵扩的注意。杨氏聪颖机敏,也经常与赵扩眉目传情。但因为杨氏是吴太后的侍女,年纪也比赵扩大得多,开始还不敢有任何幻想,不料赵扩当上皇帝后,依旧念念不忘杨氏,经常借此亲近,杨氏因此而得幸。

  吴太后知道后,非常不高兴,想要惩罚杨氏,大概是觉得杨氏竟然背着自己勾引皇帝,不但有伤风化,还丢了自己的面子。吴太后身边的宦官想借机讨好新皇帝,便劝道:“娘娘(大内对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称呼)连天下都给了孙子(指吴太后下诏让赵扩即位一事),一个女子又何足惜?再说这种事情关系到皇家体面,千万不能让外人知道。”还有人劝道:“娘娘还没有抱上玄孙,看杨氏的面相,宜生子嗣。”吴太后这才怒气稍平,后来干脆将杨氏大方地赐给了宋宁宗,还叮嘱孙子道:“看我面上,好生待她。”

  宋宁宗喜出望外,此后对杨氏恩宠有加,累进婕妤、婉仪,一直到贵妃,已经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杨氏比宋宁宗年长六岁,宋宁宗对她不仅十分宠爱,而且有一种依赖。杨氏不同于后宫中的其他嫔妃,她心机深远,想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不过,她家族衰落,没有亲人,便冒认同籍贯的杨次山为兄长,想以杨次山来作为在宫外的帮手和耳目。

  就在杨氏封贵妃的这一年,韩皇后病死。此时,后宫中受宠的后妃除了杨贵妃,还有一位曹美人。新皇后的人选基本上不出这两位,后宫中由此展开激烈的明争暗斗。重臣韩□胄因为韩皇后突然去世而失去了在后宫的靠山,也需要在后宫物色新的盟友,他感觉杨贵妃工于心计,精于权术,而曹美人性情柔顺,便于控制,于是力主宋宁宗立曹美人为皇后。宋宁宗内心深处更偏爱杨贵妃,一时下不了决心。

  杨贵妃从杨次山处得知此事后,恨韩□胄入骨,为了争得皇后之位,她精心策划了一场先退后进的好戏。这一年冬天,杨氏对曹美人说:“中宫的位置不外是你我姐妹二人,但官家还没有决定,我们姐妹不妨各自设席,请官家赴宴,问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曹美人便答应了。杨妃又故意表示愿意让曹美人先设席,自己甘愿在后。曹美人不知是计,心中还暗暗高兴。宋宁宗先到曹美人处饮酒,喝到酒酣处,曹美人正想求皇后位,杨贵妃便赶了过来,借故将宋宁宗接回自己的住处。这时候,宋宁宗已经喝得半醉,见到杨贵妃娇媚克人,便要求欢。杨贵妃早有准备,拿出纸笔,请求宋宁宗册立自己为皇后,然后再上床。宋宁宗便在醉意中写下了册立杨氏为皇后的诏书。按照惯例,封后诏书要发给有关大臣,精明过人的杨氏担心韩□胄将册封的诏书驳还,便又让宋宁宗写了一道一模一样的诏书,派心腹将诏书连夜送出宫外。

  第二天一早,百官入朝,杨氏冒认的兄长杨次山匆匆上殿,从袖中取出昨夜宋宁宗写的诏书,当众宣布宋宁宗册封杨氏为皇后。韩□胄得知消息后,即使不同意也无济于事了。这一年,杨氏四十一岁,她终于如愿以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登上了皇后的宝座。

  杨皇后有个妹妹,后宫称其为杨妹。杨妹容貌不下其姐,且一般的才华出众,她能写一手好字,模仿宋宁宗的笔迹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后来,宋宁宗凡有御批及颁赐贵戚近臣的诗词,干脆都由杨妹代笔。

  宋宁宗当上皇帝后,碌碌无为,不想国家大事劳心费神。皇帝不理朝政,很快奏章就堆积如山。为了省事,宋宁宗就在所有的奏章上都批示“可”。好笑的是,有大臣的奏章意见相左,竟然得到的批示都是“可”,令人哭笑不得。宋宁宗上朝时,经常一言不发,大臣们在下面奏事,说得口干舌燥,他既不表态,也不决断,由此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位皇帝的智力水平。

  不仅如此,宋宁宗还采取“御笔”的方式来处理朝政,即在内宫批示奏章后,不经过三省枢密院中枢机构,便直接下达执行。这种不合体制的做法,直接导致宦官和后宫与外臣勾结起来,滥用御笔,甚至假造御笔,代行皇帝之权。野心勃勃的杨皇后就是在宋宁宗的昏庸无能中开始干政,在她的支持下,南宋著名的奸臣史弥远登上了权力的颠峰,对南宋朝政贻害深远。

第45章 靖康耻,犹未雪——宋与金(21)

  杨皇后对韩□胄曾经阻挠自己封后一事怀恨在心,一直要伺机报复。不过,当时韩□胄任枢密都承旨,加开府仪同三司,执掌朝政大权,权位在左右丞相之上,加上曾有定鼎之功,深得宋宁宗信任。而杨皇后充其量不过是在后宫呼风唤雨,她意识到必须要结交朝臣,才有可能彻底铲除韩□胄。杨皇后便通过杨次山牵线,主动向礼部侍郎史弥远示好。史弥远与韩□胄素来不和,也正想寻找宫中内应,以图攫取更大的权力,自然与杨皇后一拍即合,勾结在一起。

  当时,南宋朝廷中主战派与主和派两派斗争十分激烈。当时,金国国力日衰,韩□胄想趁此机会收复中原,北伐金国,做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最重要的是,韩□胄已经感受到来自杨皇后的威胁,他需要“立盖世功名以自固”。因为韩□胄位高权大,朝堂上最终还是主战派占了上风,南宋决定正式出兵北伐。这次战争,史称“开禧北伐”。

  如果觉得宋江山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吴蔚小说全集明宫奇案宋江山包青天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大汉公主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满城尽带黄金甲楼兰璇玑图大唐游侠鱼玄机孔雀胆韩熙载夜宴斧声烛影,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