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陈瓷作品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低调太尉———

一个人在执著地敲贾诩家的大门,清脆的回声在整个胡同里回荡。有人走到敲门者面前,对他跷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哥们儿,你有信心敲他家的大门,牛!敲门者愣了,问:“他家怎么了?”那人说:“贾老爷下班回来就大门紧闭,一般人敲门他是不开的。”敲门者笑着说:“我还真不是一般人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贾府的门终于开了,走出来一个老者,低眉顺眼但是无比警惕地打量着来人。来人把名刺递上去,老者看看,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那人就去了,黑漆漆的大门又关上了。

穿过回廊,来人对老者说:“你家主人架子比我家主人架子还大呢!”老者沉稳地说:“我家主人上了年纪,不愿意见人,不愿意问事,也就是你家主人能叫开我家的门。”来人是曹丕派来的。当时曹植与曹丕的世子之位争夺战已经白热化。曹操派人向贾诩询问自固之术。

贾诩倾着头,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哪里是请教,这是拉选票来了。谁继承曹操,是曹家家事,曹操说了算,但是也是国事,大臣们的意见也很重要,尤其是贾诩这类老干部的意见,甚至可以左右曹操的想法。

自己这一票给谁呢?给曹丕,曹植即位咋办?给曹植,曹丕即位咋办?无论怎么回答,都有风险。不过,这对已经七十多岁的贾诩来说,并不是难事。曹丕不直接拉选票,他也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了一句大而无当的话:“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人,适用于任何时候,可以作为天下所有为人子者的公约。即使曹操知道了这句话,鸡蛋里也挑不出骨头来。曹操是很反感别人介入丕植之争的。杨修不就是为此而死的吗?可是,贾诩这句话,你能看出什么倾向来吗?即使曹植派人来了,贾诩也完全可以把这句话送给他。奇怪的是,就这么一番“万金油”似的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

从不让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这就是贾诩。

这一天,曹操屏退左右,留下贾诩,对他说:“曹丕还是曹植,二选一,你表个态吧!”呵呵,毒士遇见了奸雄,看看这次奸雄能否让毒士开口。毒士果然不说话,但是奸雄曹操岂是浪得虚名?他逼贾诩开口:“我和你说话,你怎么不回答?”贾诩一看逃不过去了,就倚老卖老地说:“我年龄大了,好走神,刚才想起了一些事,所以没有回答你的问题。”曹操步步紧逼:“你想什么来着?”贾诩不紧不慢地说:“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的事情。”

贾诩了得,当时还有心思和曹操闲扯别人的事情,就是不回答曹操的问题。可是,能让贾诩如此说话,曹操还是有胜利感的。曹操大笑,瞬间,确定了太子———曹丕。

贾诩的回答霁月光风,可是,却把光辉都洒向了曹丕。袁绍弃长子袁谭于不顾,想让三子袁尚继承;刘表宠爱次子刘琮,疏远长子刘琦。最终———袁尚和袁谭兄弟阋墙,自相残杀,被曹操所乘;刘琦远走江夏,刘琮举州降曹。贾诩的意思在那里摆着,袁绍和刘表的失误,是因为违背了“立嫡以长”的习惯性做法而导致混乱。贾诩其实是在旗帜鲜明地支持曹丕,并且用袁绍和刘表来警告曹操。贾诩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决定了曹魏政权的接班人。贾诩的这句话妙就妙在没有直接表态却让曹操做了决定,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史上不可能有的事情,即使有,诸葛亮的洋洋千言,和贾诩的这一句话相比,哪一个更富有光彩呢?曹丕即位,十分感激贾诩的那句玄机无穷的回答,就把他送上了太尉的位子。

贾诩就任那天,东吴孙权笑了。孙权为何笑呢?这确实耐人寻味。

贾太尉时年刚过七十三岁,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一路走来,胆战心惊,一心自保,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这样的老人,在太尉位子上能做什么呢?曹二代曹休、曹真和夏侯二代夏侯尚茁壮成长,渐渐掌握了军权,司马懿也在不声不响地各处渗透,政权之争,军权之争,明里暗里,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切和七十多岁的贾太尉毫无关系了,这一切本来就和他毫无关系。贾诩一生,不争权,不争恩,不争名(他的名早就在李傕时代就臭了),老了老了,这些就更不入他的眼了。贾诩的一生,只有一个主题:活着。

老宅男死了———

多请病假少上班,上班时能不问事就不问事;开会能不发言就不发言,发言时继续用贾氏“十大词语”(嗯,呵呵,哈哈,嘿嘿,哦,也许,可能,不知道,说不准,再说吧);八小时之外,不闲聊,不聚会,不去别人家串门也不让别人来串门,大门一关,躲进深宅成一统。贾诩成了一个老宅男。

夏侯家来求亲,贾诩说:“犬子无才。”曹家来提亲,贾诩说:“犬女无德。”司马家说:“我们做亲家吧!”贾诩说:“犬子犬女无才无德。”男女婚嫁,不结高门。高门不胜寒,侯门深似海。司马家早晚要血洗曹家和夏侯家,贾诩对危险的提前预知能力,确保了以后贾家儿女免于司马氏和曹氏的争斗。

223年,曹丕便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执意兴兵。贾诩暗地里摇头,但是绝对不再说什么。作为太尉,贾诩采取了不作为政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年轻人火气大,万一揍我一拳,我这把老骨头可受不了!很快,曹丕的第一次征吴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白发苍苍,白须飘飘,贾诩老矣。贾太尉仿佛一个大隐隐于朝的隐士,依旧过着恬淡的生活。世事阴阳,果报难料,这个邪恶的毒士,高明的谋士,最终是在颐养天年的平静里安然去世,享年77岁。他死的这一年,比他晚出生17年的殉道者荀彧早已经为捍卫自己的理想而死了13年。这13年,贾诩活着,荀彧在人们的记忆里留香。

《三国演义》写曹操死前,眼前出现了被他害死的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董承等二十多人。我们不知道的是,贾诩死前,眼前是否出现了长安城里在西凉屠刀下的万千百姓。地下,与那些死于长安之乱的人相见,贾诩可曾指骂为荼毒苍生的毒士?

智慧并不仅仅是荀彧、贾诩等谋士的专利,张郃将军的谋略也曾让刘备、诸葛亮心惊胆战。

第十章 雅歌将军张郃

* 愚蠢的人,只看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聪明的人却能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 广石之役,刘备败于张郃;街亭之战,诸葛亮败于张郃。张郃成了克蜀专家。

* 这是一场本来与他毫无关系的比赛,他却被安排上场。

张郃悼词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年出生,231年在与诸葛亮军的木门之战中,死于箭阵之中,曹魏名将,官至征西车骑将军,谥曰壮侯,封鄚侯。他先后跟随韩馥、袁绍。200年官渡之战中,张郃率部归附了曹操,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很长时间以来,张郃一直是蜀汉踏进中原的最大障碍,尤其是街亭之战,张郃断蜀军水道,打败马谡,使蜀汉从此失去了奇袭魏地的机会,此后蜀汉伐魏再也没有建树。张郃为将以智胜,是刘备和诸葛亮最忌惮的魏国大将。张郃虽是武将,但是喜欢与儒士交往。张郃是曹明帝最信任的外姓大将,因此被司马懿假诸葛亮之手害死。

将军知巧变,蜀中知威名。

英雄无归路,军中雅歌殇。

一 走向中原

无厘头的“袁绍规律”———

200年10月,官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谁在战地吟唱雅歌?张郃!

袁曹官渡对峙,袁军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曹营一片鬼哭狼嚎。战斗减员严重,军粮日益减少,后方刘备骚扰,曹操萌生退意,写信给镇守许都的荀彧,说他想撤出官渡。袁军内部,到处是“此战用我我必胜”的励志口号,有好事者已经在筹备胜利游行。张郃总是显得有些另类,他虽是武将,却喜欢与儒士交往,喜欢吟诵雅歌。

军粮来了,全军一片欢呼。袁绍大喜,派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屯于乌巢。那时,军粮向来是决定战场走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胜利的假想满是泡沫,充斥着袁营的每一处。张郃放下手中的《诗经》,皱紧眉头,他似乎看到曹操正率领大军掩杀乌巢。事实上,袁绍已经得到情报:曹军正向乌巢疾驰。

深知兵机的张郃找到袁绍说:“曹公兵精,必定袭击淳于琼,如果淳于琼战败,那我们就彻底完了,应该抓紧派兵去救乌巢。”当时乌巢之急已是火烧眉毛,张郃献的是“救火计”。着火了,偏偏有人还趴在床底下。谋士郭图白了张郃一眼:你一个武将来抢谋士的饭碗!他绝对不能让张郃抢了自己的先,露骨地说:“张郃的计策不对,不如攻曹操的大本营,曹军必定回撤,此为不救而自解之妙计也。”

有人一直怀疑郭图是曹操派到冀州的“潜伏”。郭图虽然“生是袁绍的人,死是袁绍的鬼”,可是他却一直在出一些有利于曹操有害于袁绍的点子。沮授建议迎天子以令诸侯,这经曹操证明是一个投资少回报高的建议,但是郭图极力反对,说什么把天子迎到身边就要听他的话,要是不听他的话,就是欺君。所有的废话,听起来都是很有道理的。

张郃说:“曹操的营墙坚固,肯定打不下来;如果淳于琼被擒,我们就都成为俘虏了。”袁绍当然懒得听张郃的建议。田丰、许攸这些顶尖谋士说话袁绍都不听,何况现在说话的人是张郃呢!

官渡之战,有一个规律很无厘头,叫做:“袁绍规律”:凡是有益于自己的建议,坚决不听;凡是有害于自己的建议,坚决听取。先不说对许攸、对田丰,就是对张郃,“袁绍规律”就已经是第二次应验了。

就在前十几天,张郃看到两军相持,就献“绝路计”说:“我们虽然接连取胜,但是不要和曹公在官渡纠缠不休,应该速战速决。我们应该派一支轻骑部队,断绝曹军南撤之路,曹军也就不战自溃。”当时双方相持,谁一放松就要落败。如果袁绍真的如张郃所言,派兵断绝曹军归路,曹军必然惊慌,军心不稳,那时,胜利的天平就向袁绍倾斜了,官渡之战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绝路计”有益于袁绍,但袁绍不听,而是调来大批粮草,屯放到乌巢,准备与曹操耗下去,战争耗到了现在。

现在,张郃又就乌巢之急献“救火计”,袁绍按照“规律”依然不听。袁绍只派去了一小股轻骑部队救援乌巢,同时派重兵攻打曹操大本营。官渡前线,张郃遥望乌巢,从那里传来了乌巢失守的消息。乌巢的火焰映红了黄河水,灰飞烟灭中,袁绍的粮道被断。最毒莫如断粮,曹操用乌巢的一把火就把袁军胜利的可能性烧成了灰。

在智谋上败给了武将,这才真是专业败给了业余,郭图又羞又惭,决心不让张郃好过,就在袁绍面前诬陷说:“我们失败了,张郃拍手称快,出言不逊。”张郃听说了,害怕了,他知道愚蠢而狭隘的袁绍第一会相信郭图的话,第二会因此忌恨自己,走吧,走得越快越好,被乌巢大火烧起了一肚子气的袁绍正愁没处发泄呢!

张郃收拾一下铺盖卷,带上自己平常爱读的《诗经》,带上自己带领的骑兵部队,投降了曹操。同样一部《三国志》,在不同的地方对张郃投降却有着不同的表述。袁绍军溃而后张郃降:“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郃惧,乃归太祖。”(《张郃传》);张郃降而后袁绍军溃:“(袁绍)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武帝纪》),“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袁绍传》)。

如果是袁绍军溃而后张郃降,那张郃是投降者;如果是张郃降而后袁绍军溃,那张郃是起义者。雨雪霏霏,行道迟迟,且行且吟,雅歌在手。张郃将军,你走的是投降之路还是起义之路?

他也是官渡之战的主角———

我们现在从曹操在张郃投降后的反应里,追寻雅歌将军的归曹之路,就会发现张郃走的是起义之路。

《张郃传》说,张郃投降后,曹操“甚喜”。以张郃的能力,如果真想“顽抗到底”,肯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硌得曹操牙疼。在这种情形下,袁军溃败后才投降,曹操看见张郃这个让自己吃尽了苦头的家伙,还会“喜”而且是“甚”喜吗?

张郃投降后,曹操说的话颇为深奥:“伍子胥没有及早醒悟,最终自己身陷危难,又怎么比得上微子归殷、韩信归汉呢?”曹操拿伍子胥做反面典型,说张郃及时离开袁绍而免了田丰因谏被杀的悲剧。张郃离开袁绍,是避害趋利的主动选择,而非兵溃后无路可走的投降。微子因纣王残暴而离开殷都,韩信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而投奔刘邦,曹操在这里举二人为例,就是说明张郃是微子、韩信一样的智者,弃暗投明,在表扬张郃的同时,捎带着表扬了一把自己。《三国志》对曹操的这句话记载得很详尽,无疑是史实。到底是袁绍军溃而后张郃降还是张郃降而后袁绍军溃,曹操的话是最有说服力的。《三国志·张郃传》说袁绍军溃而后张郃降,那就是衍文了。因此说张郃投降曹操,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张郃是起义,是一个雅歌吟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改写。

在投降之后,张郃立即拜偏将军,封为都亭侯。偏将军在军官级别里是正七命(相当于品,不过,品数越大级别越高,最高是正九命大将军),与四平(平东、西、南)将军平级,再往上就是八命四征(征东、西、南)将军了。马超率领整个马家军归顺刘备,有了攻取益州的功劳后,才被刘备拜为与偏将军平级的平西将军,封前都亭侯(比都亭侯低一等)。张辽兵败后降曹,曹操当时拜他为六命中郎将,比张郃低了两个级别,并且在出生入死奋战数年后,才被封为都亭侯。

可是,张郃一见曹操,寸功未立,便得到了一个超级大礼包,比同样是跳槽的马超和张辽风光多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难道,横槊赋诗的曹操,对雅歌吟者张郃更有一份青睐?那时和袁绍打红了眼的曹操,显然没有此闲情逸致。再说,知名度不高的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降,也同时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因此,曹操当时对张郃并无特别青睐。

曹操给张郃超级大礼包,真正的原因是张郃先给了他一个超级大大礼包———官渡。乌巢被烧,袁绍失去的仅仅是粮草,主力还在,元气未伤,军中余粮,支持数日应该不成问题,袁绍完全可以利用这几日退回冀州,进行休整,卷土重来也是有可能的。众所周知,乌巢只是被瞬间烧毁,而袁军兵强马壮,顿时土崩瓦解,确实让人觉得有点儿奇怪。难道,这里面还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同样让人纳闷的是,归顺曹操之后,张郃什么也不做就拜将封侯,又是为什么呢?

一个大胆的推想产生了:是张郃使袁军主力不战而溃。首先,曹操一见到张郃,给他的封赏,就远远超过身经百战得到的封赏,这就说明张郃当时是立了大功的,当时的大功,只能是破袁。其次,张郃在得到曹操封赏前,并未以曹将身份上战场,所以,张郃的“破袁”方式只能是以归附曹操的形式使袁军溃败。再次,张郃是率领袁军主力部队投降曹操的,曹操得以不战而胜。张郃建议驰援乌巢被否后,张郃干什么去了?曹操火烧乌巢时,张郃干什么去了?张郃能够连连给袁绍献计,说明张郃也是袁绍信任的人,加上张郃的个人能力,肯定会被袁绍重用。袁绍不听张郃建议,只派一小股骑兵援救乌巢,而派重兵攻打曹操大本营。颜良、文丑已死,袁绍派谁带领寄托了自己全部热望的重兵呢?袁绍派的人是张郃、高览。颜良、文丑、张郃、高览被誉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已经指望不上了,那就只有把重兵交给张郃和高览来带领。当然,张郃、高览二人,张郃说了算。

现在人们提到官渡之战,总是想到火烧乌巢的那一把火,其实,单凭一把火,能烧退袁军吗?毕竟,袁军虽然是由一个草包带领的,但是也不是纸糊的。火烧乌巢之后,曹操仅仅是掌握了战场的主动,还不到凯旋的时候。甚至,兵强马壮的袁军,要是缓过气来,来个困兽犹斗,曹操本来就缺少军粮打算退兵的,这时,刘备若再趁火打劫,谁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一盘棋,我们往往只欣赏到那电光火石的一两步。其实,电光火石之后的收官之战同样惨烈。一盘棋,没有任何一步是无关紧要的。读《三国演义》,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桥段,可是单纯有“段”能成“桥”吗?

火烧乌巢后,曹军虽然未有多少伤亡,但是毕竟兵力微弱,加之新胜,将士骄惰,骄兵必败。这时如果深谙军机的张郃半路迎击,哀兵必胜,虽说攻不下大营,但是半路搂草打兔子,应该是可以的吧。如果这一假设成为事实,官渡之战的走向,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张郃勒马驻足,摸了摸,那本《诗经》还在。以他的智慧,应该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一粒重要的筹码,曹操在左,袁绍在右,他已经左右着官渡之战双方的胜败。张郃马鞭一指:乌巢!曹军乌巢得胜,凯歌而归。突然,他们发现前面尘烟滚滚,前面有大量部队!歌声停止了,每个人都紧张起来。很快,情报明确了:张郃和高览率领重兵挡在前面。不是迎击是迎接,张郃就这样归附了曹操。当看到张郃军队的铁马铁甲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时,暗自心惊:若是这支部队真的阻击自己,那还真不好收拾。

可是,现在这支部队归自己指挥了,同时归自己指挥的,还有这支部队的主将张郃、高览。张郃的地位比高览高,做决定的也该是张郃了。想到这里,曹操不禁在内心暗暗感谢张郃八辈儿祖宗。就这样,张郃在官渡之战为曹操立了别人无法相比的“大功”,所以,他刚刚归附曹操就受到了格外恩赏。张郃是在对袁绍的绝望下归附曹操的。

张郃是一个有志青年,被朝廷应募讨伐黄巾军,不几天就成为韩馥手下的军司马。袁绍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自杀。故土难离,张郃就率领部队归附了韩馥的继任袁绍。后来,张郃参加了与公孙瓒的斗争,立功多,被提拔为宁国中郎将。应该说,袁绍对张郃还算是够意思,也给岗位,也给职称。可是,一个“爱乐儒士(喜欢儒士)”的人,更多的受了“济世为用”思想的浸染,秉着儒家的忠诚思想,他更想帮助袁绍成就一番霸业。

春风能吹得开花朵,但是吹得开枯枝吗?满腔热情的张郃,一次次被袁绍兜头浇上冷水,心,冷了。他只有选择离开。张郃翻开《诗经》,又开始了雅歌的吟唱,不过,这一次,是在曹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冀州啊,让我爱又让我恨的故乡,我走了!

二 镇守汉中

当雅歌将军遭遇白地将军———

张鲁投降了,司马懿和刘晔建议曹操乘胜入川,全歼刘备,可是,也许是年事已高、野心收敛的原因,曹操率军回许都,开始筹划称王的事。临走前,他把自己最信任的夏侯渊和最器重的张郃留下来镇守汉中,以防刘备北上。

张郃正在吟哦雅歌,冒失鬼夏侯渊来了,他说:“我们去进攻巴郡吧!”张郃愕然:曹操正是不愿意南进才退兵的,现在大军已回,蜀道又险,只有几个保安团,老老实实地窝在家里,守住汉中大门,就是大功一件。贸然出击,不是自找死路吗?在西凉习惯轻兵急进的夏侯渊,不像张郃那样抽空读诗修经,业余时间无事可干,就无事生非,坚持进攻巴郡。放下《诗经》,张郃上马了,向巴郡进发。没办法,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是总元帅,吐口唾液掉在地上也得砸个坑。

215年,具体时日不可考,历史迎来了张郃与蜀汉的第一次对决,这一次,对方派出的是张飞。攻方:张郃,守方:张飞,地点:瓦口隘,兵力:张郃数千,张飞万余,结局:张飞胜。这时曹魏和蜀汉双方顶级武将的强强对话,彗星撞地球,要溅起多少火花呢!

在这场战斗里,“猛张飞”显示了自己的高超谋略。他利用熟悉地形占据先机的优势,在瓦口隘高处布下伏兵,又在进山口和出山口安上军队,然后以逸待劳,等到张郃军到,进山口和出山口的军队杀出,断了张郃军的进路和退路,同时,两侧高处张飞军士飞矢投石一块进攻,张郃军队在谷底,战不可战,逃不可逃,只有等死的份儿。我们想起了一个词:围猎。

好在张郃最后带着几十个人逃了回去。张郃把《诗经》拿起来,胡乱翻了一页,又重重地摔下。这仗打得真窝囊!《三国演义》

第七十回对此作了生动描述,回目为“猛张飞智取瓦口隘”,罗贯中为了突出张飞的智慧,把占据先机的阻击,说成是难度系数更大的“取”。同时,为了映衬张飞的“智取”,进攻方张郃变成了防守方,谁不知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张郃竟然守不住,还是张飞水平高,这就是罗贯中让攻守双方易位的目的。《三国演义》还写张郃甘做缩头乌龟,张飞饮酒装醉,大骂张郃,张郃愤而出战,中计败逃。其实,当时主动出战的是张郃,反倒是张飞有点像缩头乌龟藏在崖壁后面不敢现身。张飞装醉骂人,只能是在街头胡同,在战场上这样做,张郃一支箭过去就能封住张飞的嘴,张飞就再也不能喝酒也不能骂人了。

官渡之战献断曹后路之计,乌巢之役献重兵增援之计,张郃的谋略虽然没被采纳,但也显示了一个武将用智慧说话的谋略。瓦口隘之役,可不像张郃的风格。但是,令人寻味的是,违背曹操旨意而擅自进军结果惨败的张郃,不但没有受到任何追究,反而被提拔为荡寇将军。莫非,这里面有什么隐情?

当时都督汉中的是曹操亲信夏侯渊,任何重大军事行动应该是他策划的,瓦口隘战役发生在张郃进攻宕渠城的路上,此前,张郃已经迫使巴东、巴西两郡投降,并成功地将两郡的百姓迁徙到汉中郡。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只有主帅夏侯渊才有决定权。而且,这场轻兵突袭孤军深入的战斗,深深地烙上了夏侯渊风格。夏侯渊成名于西凉,千里荒漠,轻兵突入,纵横驰骋,疾者为王,速战速决,成就了夏侯渊“闪电战大师”的美名,平定西凉,夏侯渊功高至伟,被曹操称为“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攻下巴东攻巴西,攻下巴西攻宕渠,孤军深入,更像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荒漠战术,可惜,蜀道不是丝绸之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西凉屡试不爽的闪电战,在瓦口隘失灵。在西凉荒漠,包围一支部队难上加难,在汉中山地,进了山谷,只要敌人切断前后路,敌人只需在高处岩石后放几张弓弩,便成围杀之势。

夏侯渊想复制西凉的成功,反倒成就了张飞的智将之名。有时候,上一次的成功,会成为你下一次失败的根源。

当时司马懿和刘晔苦劝曹操进军蜀中,但是曹操的心里,已经承认了益州的事实存在,三分天下的局面,他已经无心改变,他只想着加快称王的步伐,为子孙登基铺筑台阶。所以,曹操留下夏侯渊、张郃等人,回撤许都,他的意图很明显,守住关中,挡住刘备北伐的步伐就行了。可见,张郃对巴郡太守张飞的挑衅也是对曹操的违抗。借给张郃十个胆,他能有一个胆去违背曹操吗?当时有胆量违背曹操的,在汉中也就只有夏侯渊了。

所以,张郃当时是奉命行事,瓦口隘兵败,板子应该打在夏侯渊身上。赏罚分明的曹操当然不会责怪张郃,而是去批评夏侯渊:“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甚至夏侯渊死后一年,曹操还不放过夏侯渊,专门出台了一个《军策令》告诫全军,上面说夏侯渊本非能用兵者,军中呼为“白地将军”。在军中被人私下里称为“白地将军”。“白地”是白话文词语,就是“平白无故”的意思,“白地将军”就是“多事将军”,平白无故地做决定的将军。

读《三国志·夏侯渊传》,读到曹操刚刚表扬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又批评他急躁冒进,人们会纳闷:夏侯渊犯了什么错误呢?等读到《三国志·张郃传》,才从字里行间揣摩出夏侯渊在汉中贸然进攻巴郡而触怒了自己的连襟———曹操。《保宁府志》载:“瓦口关在苍溪东15里,奇峰拱秀,远望如练,恒侯(张飞)战张郃屯兵于此。”我们可以设想,溪水,奇峰,戎马倥偬,在溪水旁,在奇峰下,吟唱雅歌,人间之乐,何复如此!蜀道难,但是守易,只要守住汉中,就能确保中原安宁,张郃在汉中本来应该是很快乐的。

可是,雅歌将军遇上了白地将军。当夏侯渊下令进攻时,张郃肯定也劝阻,但就事情的发展看,夏侯渊不但对之置若罔闻,反而让张郃去执行他的冒进行动。

从来没有这样的出征———明明自己反对本次出征,出征明明是有败无胜,失败明明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出征的人却是自己。

崖上苍松郁郁,涧底流水淙淙,石上马蹄哒哒,此时,雅歌将军心中无歌。张郃不由地想起了冀州,在那里,自己被一次次地否定,他因此投奔了曹操。现在……一只岩鹰盘旋着,从这个山巅飞向一个更远的山巅。张郃仰望着它,觉得自己就是一只飞翔的鹰。是鹰,就是要飞的。

张郃惨败而归,一贯讲义气的白地将军夏侯渊没有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夏侯渊不是郭图,曹操也不是袁绍,因此,张郃还是张郃。

可是,翻开《诗经》,张郃再也读不进去,他一闭上眼睛,眼前就是瓦口隘的飞箭走石,就是自己带着几十个人逃生的仓皇。爱读经书(《诗经》《尚书》《礼记》《乐》《春秋》)的雅歌将军,读不懂世界如此之大,为何他找不到一方栖息雅歌的空间。

三国唯一民选干部———

夏侯渊的优点是善于改正错误,瓦口隘战败,夏侯渊采取了张郃的建议,从此关上汉中大门,过起了安稳日子。戎马倥偬之余,张郃把当地儒士请进军营,把他们奉为座上客,与他们谈论经书大义。书香渐染着血腥的长枪。汉中平静如水,张郃的雅歌声在空气里荡漾开来。平静的水面下,往往有着惊涛骇浪。

218年月,刘备屯兵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剑指汉中。

广石,夜晚,没有月光,只有烛光。张郃翻阅《诗经》,外面人声鼎沸,张郃出帐,亲兵来报:刘备来袭!刘备率领一万精兵,分为十部,趁夜向张郃镇守的广石发起进攻。来汉中前,汉中之战策划者法正说:“夏侯渊、张郃不能胜任将帅之位,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张郃上马,黑夜里,长枪反射着寒冷的星光。张郃不慌不忙,下令:“亲军将士随我出战!”刘备有备而来,精兵万余,分成十路,总有一路能攻进去吧。可是,刘备的十路精兵,全都无所作为。最后,竟然都一一被张郃击退。

张郃是如何击退十路来犯之敌的,历史并无记载,《三国志》上也只有一句“郃率亲兵搏战”,但是,很显然,张郃不会分身术,十路来敌一一击退,肯定是全军将士精诚团结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张郃———第一有帅才,能治军,深夜遭袭兵不乱;第二有谋略,会战备,十路来敌无机可乘;第三有威望,得人心,人人为之死战。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取代夏侯渊做主帅的。

  如果觉得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陈瓷小说全集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