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陈瓷作品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太史慈把老王拖到马车后边,说:“你不把奏章给我,我也不会毁掉奏章,因此你和我犯了同样的罪。我现在和你是难兄难弟,不如我们一起逃亡,天下之大,总有容身之处,总胜过回去接受处罚吧。”

“你为东莱郡出手毁了州里的奏章,乃大功一件,怎么可能还要逃亡呢?”

“不!我接受的任务只是来看看你有没有把奏章交上去罢了。我一看到奏章,临时起意,一下子没忍住,把奏章毁了,回去恐怕会受到处罚,还是和你一起逃走吧。要你自己一人承受,我总是心下不忍。”

老王感动地点点头:“兄弟,没想到你这么重情义,够意思!”当天,在太史慈的陪伴下,其实是督促下,老王悄悄地出了京城。

眼前就是一处密林,太史慈突然捂着肚子,叫道:“哎哟,我得去方便了。”老王捂着鼻子,皱着眉,指指密林,说:“那里!”太史慈的脸憋得通红,他痛苦地弯着腰,一边向密林里夹着腿跑,一边回头对老王说:“你在这里等着我啊!”

太史慈走进了密林,回头看看已经脱离了老王的视线,便立即站起身,飞快地从另一条路跑出密林,大步向京城赶去。老王呢,等不来太史慈,只得独自踏上逃亡之路。

几天后,老王听几个路人说,一个叫太史慈的年轻人,设计调开青州的人,然后为东莱郡递交了奏章。

不久,老王在一个山村停了下来,到一个寡妇家做了上门女婿,从此过着卖瓜砍柴喂马的生活,也算是自在。有时,老王会目送山尖上那片云朵飘往山外去,不由自主地想起使他来到这里的太史慈:这个年轻人,什么时候来找我作伴?谁让他说过要与我一起逃亡呢!

太史慈的命运还真被老王说中了。在这不久,太史慈就逃亡到辽东去了。

“小子,太守想先递上奏章不假,可是他敢真正得罪刺史吗?官大一级压死人呢。

“太守从心里感激你毁了我的奏章,可是他为了自保,当然就把你推出来做替死鬼了。

“刺史不好与太守翻脸,只能拿你这只小公鸡来开刀了。呵呵,你除了逃亡,还有其他选择吗?

“当时我在你前面排队,你老老实实回去复命,我和你都能完成差事,多好啊!可是,你非要出头不可,结果呢,费力不讨好!唉,你还是年轻啊!”

……

太史慈当然是听不到这些的,因为老王是对着自家的马说的。

当老王在山坡下放马的时候,太史慈已经成了白山黑水间的浪子。事实正如老王说的一样,太史慈毁坏州章,帮助了太守,太守心里暗暗高兴,但却大张旗鼓地指责他毁坏州章,把得罪上司的责任让太史慈一人承担。刺史传出话来,一定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太史慈。

于是,太史慈逃亡到辽东去了。大家都说太史慈是避祸,其实他是觉得与太守在一起感到恶心。

第二节 神箭离弦

一个比让梨还要艰难的选择——

“你后悔吗?”邴原问太史慈。

邴原是青州北海国人。国,是朝廷分给诸王的封国,封国的租赋归诸王享有,但是封国的治理权属于朝廷派去的国相。这时的北海国相是大名鼎鼎的孔融,就是四岁时让梨给哥哥们的那个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长大后,变得不那么谦让了,看到不顺眼的,就直接拍桌子骂人。董卓废掉少帝,拥立献帝,把持朝政。董卓是个从陇西一路走来的土棍,只知道打打杀杀,孔融时常给他提意见,董卓想杀他,但是有人说杀让梨的道德模范,就是挑战道德。好在董卓有的是办法,就把他派到北海做相。为什么是北海?因为北海的蛾贼闹得最厉害。孔融,你不是会让梨吗?那看看蛾贼会不会把地盘让给你!小样儿,让蛾贼整死你!孔融到了北海,不想着战备,反而发挥家传绝活——办教育,举荐贤良做官。他举荐的人里,就有邴原。邴原也是读书人,但是比孔融多食人间烟火,他意识到孔融是挡不住黄巾军的,北海早晚会被黄巾军占领。君子见机,达人知命,邴原不愿给孔融陪葬,就扔下孔融给的官帽儿,到辽东避祸来了。

在遥远的辽东,东莱郡人与北海国人算是正儿八经的老乡了。都是在异国他乡,都是举目无亲,所以就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太史慈回答邴原:“不后悔!”

太史慈是真的不后悔。虽然太守最后的举动让他寒心,但是他认为是太守的错,而他要是不能竭尽全力完成太守嘱咐的事情,那就是他的错了。

“现在做官的,有哪个值得我们为之效劳?”太史慈听到身后突然传来瓮声瓮气的声音。

单凭声音,就知道是刘政来了。刘政与邴原都是北海国人,也来辽东躲避蛾贼。看来,北海的黄巾军确实闹得厉害,那里的人都逃亡了,似乎只剩下孔融一个人对付黄巾军。

看到刘政来了,邴原并不很欢迎,他皱着眉说:“你老是躲在我这里也不是办法啊!”

说起来,刘政也是有勇有谋、颇有英雄气概之人。来到辽东后,刘政还以为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事事拿英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的风头简直要压过辽东太守公孙度了。公孙度是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决定要除掉刘政,于是下令把刘政全家逮起来,一个也不剩,该杀的杀,该关的关,看你刘政是英雄还是狗熊。事实证明刘政是英雄,他全家都被抓了起来,但是他成功脱逃。公孙度向各县下发通缉令:“敢有窝藏刘政的,与刘政同罪。”刘政无处可逃,只得投奔邴原,他对邴原说:“我是穷鸟入怀啊!”邴原摇摇头说:“你怎么知道我这个怀可以投入呢?”

刘政叹气,怅惘地说:“还是家乡好啊,黄巾贼要比人模狗样的官员像人!”

怅惘是具有传染性的。太史慈也怅惘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就这样躲在辽东一辈子吗?”

邴原说:“莫如,你们两个回青州。”

“我现在还敢出门吗?”刘政马上摇摇头,苦笑几下,拍拍自己的头,说:“现在公孙度要高价收购我这颗头颅,我一出门,这颗头恐怕不在我的脖子上了。”

邴原说:“有一个人,可以保护你回到青州。”说完,他满怀热望地看着太史慈。

这可不是青春做伴好还乡的事情。按照公孙度的霸王规定,谁与刘政在一起,谁就与刘政同罪。可是,太史慈就是那种见不得别人受难的人,他一拍胸脯,而后拍拍刘政的肩膀,坚决地说:“放心,只要我能回去,你就能回去。”

刘政感动得快要流泪了,他握住太史慈的手,说:“我的生命,交给你了。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邴原意味深长地对刘政说:“前几日让你跟着那几个人回青州,你说宁可埋骨辽东也不走。怎么子义一出面,你就迫不及待地要出发呢?”

“如果子义还信不过,那天下还有可信之人吗?”刘政说。

一路上小心谨慎,刘政与太史慈终于回来了。一踏上了青州的土地,刘政就催促太史慈先走一步。路上,太史慈不止一次地谈起母亲。在辽东的时候,他每一天都生活在愧疚之中,因为避祸他乡而不能在母亲面前尽孝。

母亲,儿子回来了!

远远地,太史慈就看到自己家里的袅袅炊烟,他马上嗅到了家的味道。他加快脚步,向家里赶去。母亲此刻坐在灶前煮饭,肯定会因为挂念儿子而流泪的。

“儿呀,让我摸摸你,看看你瘦了没有。”母亲其实已经不错眼珠地看着儿子,胖了瘦了,完全可以看得清楚,可是,她还要用手摸到儿子才放心。

终于,太史慈流下了眼泪,他跪在母亲面前,哽咽着说:“孩儿不孝,让母亲受苦了!”

母亲慈爱地笑了,开心地说:“娘不苦,有人照顾娘呢!”

这个照顾太史慈母亲的人,正是北海相孔融。太史慈远走辽东后,孔融多次派人来慰问太史慈的母亲,并奉送礼物。孔融听说了太史慈为郡守毁掉州府奏章的事情,十分佩服他。孔融这人,别看从小就让梨,长大后却傲慢得很。汉灵帝时候,孔融被司徒杨赐征召入府,负责弹劾贪污官僚。灵帝的大舅哥何进升迁为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却被挡在门外,孔融二话不说,当场写下一篇弹劾状,交给门差,说:“给,这是弹劾大将军的。”说完,扬长而去,再也没回司徒府上班。就是这样一个连大将军都看不上眼的人,却对逃亡离家的太史慈敬重有加。

母亲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曾相见,但是自从你出行后,孔北海对我殷勤照顾,超过了亲朋故友。他现在被蛾贼围困了,你就应该赴身相助。”

孔融来到北海后,被黄巾军追得到处跑。要是北海是枚梨子的话,他早就让出去了。一个叫管亥的黄巾军首领,率部将孔融围困在都昌(今山东昌邑),形势危急。现在,母亲要太史慈去援救孔融。

邻居王大婶赶来劝说:“这个叫孔融的,确实给了你一些米呀面呀肉呀布呀,可是你也不能因此搭上一个儿子啊!”

太史慈对王大婶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王大婶劝不动太史母子,叹息着离开:“唉,真是有什么娘就有什么儿,这娘俩,都傻到家了!”

休息了三天,风尘未洗,太史慈就在母亲的注视下离开了家,直奔都昌而去。从黄县到都昌,有三百六十里远,太史慈一个人,大步流星,走在路上。太史慈并不孤独,陪伴他的,还有他背上的弓箭。太史慈喜欢射箭,每当看着箭从手里飞出去,他就觉得这是心灵在飞翔。

人生就像一支箭,出发简单,但是能抵达理想的终点才是根本。可是,能否抵达终点,不是在出发的刹那就决定了吗?而太史慈在出发的时候,一心只想着完成母亲的重托,去救人于危难中。

太史慈到达都昌的时候,黄巾军尚未完成合围。太史慈潜伏在草丛里,等天黑了,在夜幕的掩护下冲进了城里,终于见到了孔融。

太史慈以一人之力,便轻而易举地进了城,可见孔融的防守确实很松懈。这么松懈的防守,管亥尚且把部队停留在城外,看来管亥的军事能力比孔融也强不了多少。在这两个军事菜鸟面前,太史慈豪气顿生,他对孔融说:“把军队交给我,让我杀出去!”太史慈这个志愿者,不是来做样子的,他是真的要以身赴险。

面对太史慈作出的这个比让梨还要艰难的选择,孔融却连连摇头。他是被黄巾军打怕了,唯恐太史慈把他的家底全赔上。再说,太史慈以前没有丝毫带兵作战的经验,孔融怎能放心把军队交给他?

“等等吧,也许会有人来施以援手的。”孔融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管亥的军营说。按道理说,北海有难,青州府或者相邻的郡,应该派军支援。可是,这是一个不讲道理的年代,孔融不知道,他要是今天让梨,肯定不能如愿,因为没等让,他的梨就可能被人抢走了。

孔融天天站在城墙上,手搭凉棚,看谁会来救他。可是,他快要站成一块砖了,还是没有人来救他。黄巾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有几处城墙快要被攻破了。城里人心惶惶,孔融恨不得一人发一枚梨子来安抚民心。

既然人家不主动来救,那就去求人家来救,孔融终于学会了一点点变通。孔融决定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可是,谁能突围去平原呢?

动员,悬赏,威逼……孔融使出了浑身本事,也没能找到愿意出城的人。看来,孔融的管理能力也是业余水平。其实,也不能怪大家懦弱,而是因为出城就意味着送死。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有理由感到害怕。

可是,太史慈不害怕,因为他心里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不能回报孔融,没法和母亲交差。他走上前,站到孔融身边,轻声说:“让我出城试试吧。”那语气,就像把一枚梨子让给孔融一样轻松。

为什么要流浪——

实事求是地说,孔融人是好人。他不舍得让太史慈去冒险,说:“现在蛾贼包围得十分严密,众人都说难以突围,你虽然勇敢,但恐怕也很难冲出去吧。”

太史慈回答说:“先前您尽心照顾家母,家母感戴您的恩遇,于是派我来帮助都昌,就是因为我有可用之处,此来必能有所帮助。”

太史慈内心有一点点伤悲,因为孔融根本不相信他的能力,毕竟,太史慈是个没有资历的人。太史慈不禁暗暗怅惘。

“如今众人都说不可突围,如果我也说不能突围,岂能符合您顾惜我的情谊和家母之所以派我来的本意呢?现在情势已急,希望你不要再怀疑我了。”

死马就当活马医吧,孔融也实在是没有其他办法,就点点头,握着太史慈的手,神情凝重地说:“拜托!保重!”想到太史慈是到城外送死,孔融流泪了。

第二天,太史慈穿好铠甲,吃得饱饱的,带上箭囊,拿着弓,翻身上马,带着两个骑兵,各拿着一个箭靶,开门直出城门。

城外,黄巾军堑围内,看到都昌城里突然冲出来三个人,大摇大摆的,十分吃惊。黄巾军立即紧急集合,做好战斗准备。

可是,太史慈并不想打仗,他带人来到城壕边,插好箭靶,然后远远地射箭。那两个随从骑兵不停地欢呼着,大声宣告着太史慈的射箭成绩。百步穿杨,箭不虚发,太史慈的射术的确高明。

哦,原来这人是出来练习射箭的啊。

呵呵,你可别说,这人箭术的确高明。

神箭!

……

黄巾军战士原本就是百姓,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他们特别崇拜那些武艺高超的人。射箭不用冒着与敌人面对面的危险,便能隔空杀敌,因而是各项军事技术中最受欢迎的。太史慈箭不虚发,在一边观看的战士也就把他奉为了偶像,甚至,他们偶尔也会为太史慈喝彩几下。

射完箭,太史慈就回城了。城外,黄巾军战士还在赞叹他的射术。

第二天早晨,城门又打开了,太史慈又带着两个骑兵出来了,这一次,黄巾军的阵营里虽然仍有人戒备着,但是更多的人是躺在铺上。黄巾军战士本来就是很散漫的,他们躺在被窝里嘟囔一句:“慌什么呀,人家是出来练箭的!”果真,太史慈是出来练箭的,和昨天一样,他布置好箭靶,习射完毕,又入门回城。

第三天早晨,太史慈又出城了,这一次,黄巾军再也没有任何戒备。射箭是很乏味的,远不如舞刀弄棒值得观看,太史慈的确是神箭手,但是在连续欣赏了两天之后,大家也都厌倦了。太史慈这次出城,居然没有黄巾军战士对他施以任何关注。

这时,太史慈快马加鞭,直突黄巾军的堑围而去。等到敌人觉察的时候,太史慈已经突破了堑围。敌人呼喊着追上来,太史慈早有准备,回过头来,引弓射箭,后面的黄巾军战士都应弦而倒。前两天,黄巾军见识过太史慈的神箭,因此无人敢去追赶,任凭太史慈扬长而去。

到了平原,太史慈向刘备说明了来意。这时候,刘备并没有答应去营救孔融。为什么去救北海呢?救下北海来,北海又会是谁的呢?这时候的中国成了一株无主的梨树,任何人都可以摘取上面的梨子——只要是你能把其他也想摘梨子的人从树下推开。这时候的皇帝汉献帝被西凉军阀控制,各州各郡被各路所谓的豪杰抢占。就拿北方来说吧,曹操在兖州,陶谦在徐州,袁绍在冀州,公孙瓒在幽州,有滋有味地做着土皇帝。而太史慈所在的青州,则被袁绍与公孙瓒分享:公孙瓒任命田楷为青州刺史,袁绍则宣布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刘备这个平原相是公孙瓒任命的,而孔融这个北海相,则是先前董卓执政时朝廷任命的。在这个乱世,你说谁会救谁呢?

可是,太史慈要救孔融。他劝说刘备:“我是东莱人,与孔北海非亲非故,没有老乡关系,只是因为慕名而相知,兼有分灾共患的情义。方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我很早就听说您一向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因此孔北海正在急切地等待您的援助,因此派我冒着死亡的危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您。”

刘备激动地说:“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吗?”

孔融是儒教的代言人,得罪他就是得罪天下所有读书人。灵帝时,大将军何进受到孔融弹劾,要派剑客杀掉他,剑客连连摆手:“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名人,你如果得罪他,那四方之士就都会离你而去。不如好好地对待他,这样天下人就都可以看到你是礼贤敬士的。”董卓向来杀人不眨眼,也奈何不了孔融,只得把他派到北海,想借黄巾军之手除掉他,算是“以毒攻毒”。而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刘备还只能算是一个跑龙套的,一路走来,打的就是仁义牌。太史慈的话,让刘备意识到援救北海的重要性:孔融在的地方就是大家关注的地方,出手援助北海正是宣扬仁义之名的最佳时机。

刘备派遣三千士兵援救北海,黄巾军听说了,自动解围而去,刘备从此天下闻名,都昌也安全了。

孔融的笑容比让梨时还要真诚,他紧握着太史慈的手,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少友啊!”孔融比太史慈大十三岁,所以称呼太史慈为“少友”。这时的孔融,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是这足以让喜欢摆谱的他在太史慈面前装老了,这一年太史慈还没到而立之年。自从四岁那年,哥哥们吃了他让出去的梨之后,孔融就谁也看不起了,直至太史慈出现,他才有了可以敬佩的人。

  如果觉得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陈瓷小说全集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