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清秋子作品大秦究竟多彪悍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此外,秦国又派使者请齐助战,齐将匡章率齐国援军前来相助。

那楚军主帅屈匄虽然勇猛,但一支军队挡不住两国大军夹击,连战皆败。秦、齐之兵追楚军至丹阳,屈匄收拢残兵再战,被秦将甘茂斩了脑袋。

楚军这一仗,可是败惨了,前后被斩首的8万有余,名将逢侯丑等70余人被杀。楚国汉中之地六百里,也尽为秦所得。

楚怀王决心复仇,再次发兵击秦。这次楚军攻势猛烈,但由于孤军深入,又大败于蓝田。

墙倒众人推。楚国如今倒了大霉,昔日的合纵盟友韩、魏两国,也乘机攻楚,进兵至邓邑(今河南郾城东南)。楚腹背受敌,急忙撤军。

楚怀王的这一场赌博,输了个精光,这才如梦方醒。为了应付危局,只好忍痛割给秦国两个城邑以求和,另外又派屈原出使齐国,试图重修齐楚旧好。

以上张仪玩的这一套,还算是小菜,是一欺楚怀王,紧接着还有“二欺”。

楚国提出求和,秦国当然要提条件,条件就是要得到楚国的黔中(今湖南沅陵),情愿拿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外的一块地来换。只要楚国同意,秦国就愿与楚国结盟。

那楚怀王对张仪恨之入骨,答复说:“宁愿不要关中之地,而只要张仪,然后奉送黔中。”

秦惠文王没料到楚怀王还真是性情中人,宁愿复仇,也不要实惠,想想张仪若去,凶多吉少,心里自是不忍,踌躇着没答应。

不想张仪知道后,却主动请缨:走一趟就走一趟吧!

张仪虽然是狡诈之人,但对秦国事业却忠心不二,他坦然道:“秦强楚弱,我奉大王之命出使楚,楚国哪敢害我?纵使我被杀,只要秦能得黔中之地,那也是臣之心愿!”

张仪到了楚国,果然没有悬念,楚怀王再不听他啰唆,立刻将其囚禁了起来,准备杀掉祭祖。

不过,那张仪岂是坐等挨宰之人?他先前发展的“线人”,这时候开始起作用了。

他暗中通知楚国大夫靳尚,赶快去宫内找怀王夫人郑袖。至于见了郑袖怎么说,张仪也叮嘱好了。

这郑袖,是当时楚国政坛上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她娇媚无比,得楚王专宠,为人又极爱吃醋。有一次楚怀王新宠一位美人,郑袖便设下圈套,与那美人假意交好,对美人说:“大王最厌别人的鼻息了,您和大王讲话,最好用手挡住鼻子。”那美人信以为真,果然照做。楚怀王大惑不解,去问郑袖。郑袖就说:“她呀,是嫌您有狐臭!”怀王大怒,立刻命人削去了美人的鼻子。

有这等厉害的人物,不愁玩不转楚怀王。

靳尚找到郑袖,一脸严肃地说:“知道吗?您即将被大王疏远了。”

郑袖顿时花容失色:“为什么?”

靳尚说:“您看这回张仪栽了吧?不过呢,秦王最喜爱张仪,不可能坐视不管。秦王决定用秦国的上庸六个县来赎回张仪,还要把伐三晋时抢来的美女送给大王。听说使者就要从咸阳出发了。等三晋美女一到,夫人您还能继续受宠吗?我看,您不如劝大王赶快放掉张仪,那样就没事了。”

郑袖眼珠一转,回到宫中就开始装病。楚怀王心疼,忙问缘由,郑袖故意愁眉不展地说:“臣子就是臣子,各为其主罢了。你看看咱们还没把土地给秦国,秦国就把张仪给送来了,这不是很看重大王您吗?可是大王呢,不仅没有回礼,反而要杀张仪。您这么干,秦王必然震怒。现在宫中上下都在传说,秦将有吞楚之举。我请求大王,快把我们母子迁居别处吧,免得成了秦军鱼肉。”

楚怀王被老婆这么一说,又糊涂了,连忙将张仪释放,厚礼相待。

张仪早知道棋会这么走的,刚一获释,就趁机游说怀王:“当今天下强国,非秦即楚,非楚即秦,两大国交战,势不两立。大王如不附秦,秦攻楚之西,韩魏攻楚之北,国将危矣!”

楚怀王被吓出一身冷汗:“哦?愿闻其详。”

张仪就接着忽悠:“秦今据有巴蜀,战船顺江而下,一日五百余里,不用十日即抵达杆关(今重庆奉节),杆关若危,楚之东难保,楚之西的黔中、巫郡(今重庆巫山)也必失。若秦军再从武关杀出一支,则楚之北亦失。楚被秦攻,只在三月以内;楚若得诸侯之援,至少要半年。因此楚不可不与秦友善。再说,指望弱国的援救,却忽视秦国的威胁,这不大明智啊!”

这一番花言巧语,说得楚怀王心里发虚。张仪便趁机提出:楚国最好的出路,是和秦国联手,倾全国之兵去攻宋国。只消几个月工夫,拿下宋国,然后东扩,泗水边的诸多小国,就全归大王所有了。

第十三章最后的荣光属于张仪(5)

最后,张仪一拍胸膛说:“大王如能听我的,我将让秦太子到楚做人质,楚太子到秦做人质,再把秦国女子送给大王做姬妾,再献一座万户都邑作为汤沐邑。咱们两国,长久为兄弟,永世互不攻伐。世上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楚怀王既贪财贪色,又怕秦国来硬的,立刻忘了上次的惨痛教训,再次与张仪拍板成交,为了表示诚意,还把黔中之地先就送给了秦国。

这是张仪“二欺”楚怀王,他乘车载着怀王赠的财宝,得意扬扬地出了郢都。当时,有一位高官与他擦肩而过,那就是出使齐国归来的屈原。

大名鼎鼎的屈原,说起来还是楚怀王的本家,算是宗室成员。他生于丹阳(今湖北秭归),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做了高官以后深受楚威王、楚怀王的信任,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尤其在楚怀王当政的初期,屈原辅佐怀王变法图强、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威震诸侯。可是,好人总有坏人磨,这在官场上是没道理可讲的,屈原干得好,就有上官大夫靳尚向怀王进谗言。

楚怀王因此疏远了屈原,免去他左徒之职,改任三闾大夫。这三闾大夫的地位就低多了,只负责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

这次屈原去齐国修好,如能成功,将对楚大大地有利。可是楚怀王在家中却跟张仪做了交易,实际上让屈原白跑了一趟。

屈原还都,还不知道张仪已走,只听说张仪被拘,他非常兴奋,匆忙跑去见怀王,催促道:“何不速杀张仪!”

楚怀王一看屈原的神色,忽然就清醒了,赶忙命人去追杀张仪。可是张仪知道这次是捡了条命,一出郢都就快马加鞭,早就跑出了郊外,怎么也追不上了。

张仪回到咸阳复命,很认真地对秦惠文王说:“我大难不死,全仗大王之威。我以为,这次再不能忽悠楚国了,希望大王依前约割汉中之地给楚,与楚结成姻亲,我就可以趁势说服其余五国连横事秦了。”

秦惠文王权衡再三,觉得要破合纵,只有推倒楚国这张牌,才有可能推倒其余五张牌,所以现在不宜使诈,应先给楚国一点甜头再说。于是分了汉中五县之地给楚,还把女儿嫁给了怀王的小儿子为妻;同时又求楚怀王之女嫁给秦太子荡,也就是给自己做儿媳妇。

两家这么一联姻,秦楚联盟就坚固无比了。

第十四章所谓的“问鼎”(1)

楚国自此彻底倒向连横阵营,怀王还把主张抗秦的屈原逐出郢都,外放到了汉北(今湖北襄樊东北)。

张仪为打破六国封锁立下如此大功,秦惠文王非常满意,加封张仪五邑之地,封号为“武信君”,其显赫不亚于前朝的商鞅。

接着,秦惠文王又让张仪带着黄金白璧、乘着高车驷马,去其他五国游说。

借着与楚国结盟的东风,张仪的连横工作做得顺风顺水,连着跑了韩、赵、燕、齐,一通海吹,说得这些国君纷纷同意放弃合纵,加入连横。

张仪的个人事业,到此已达于顶点。天下诸国,他只消动一动嘴,就能改变整个格局。这样的神通,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

可惜,上天不会把所有的好运只给一个人。就在秦惠文王十四年秋,张仪出使燕、韩之后,风尘仆仆地回来,还没走到咸阳,就听到了一声晴天霹雳——秦惠文王死了!

这一变故,是张仪万万想不到的。秦惠文王这一年才46岁,别说千岁万岁,连百岁的一半还不到!他的儿子——太子荡即位,做了新君,是为秦武王。

这位秦武王素来喜好武事,不喜欢说客,在做太子时就看不大惯张仪。张仪心知不妙,只得硬着头皮去复命。

从这以后,张仪的日子果然不好过了,群臣中嫉恨张仪的大有人在,张仪先前怎么排挤陈轸的,现在就有人怎么排挤张仪。有人对秦武王说:“张仪非诚实之人,卖国牟利。秦有此人,恐为天下笑。”还有人建议,杀了张仪算了。

山东诸国闻听秦武王与张仪有隙,也见机行事,纷纷弃连横而复合纵。张仪的事业,转眼间就落花流水了。

此时的张仪,最常想到的就是商鞅的结局。

——天下的能人,结局都是差不多的。

再想想自己的老同学苏秦,他忽然就理解了苏秦一生的作为。两人虽属两个阵营,命运其实并无不同。张仪又想到,苏秦在临死之前,还使了一回诈术,了掉一个心愿,自己也不妨运用诈术脱险。于是,张仪便去向武王说:“齐最恨者,张仪也。大王若将臣送至魏,则齐必攻魏。齐、魏交战,大王您就可趁机攻魏,不愁不成帝王之业呀!”

秦武王想想也有道理,另一方面也想甩掉这个前朝功臣,省得天天看着不顺眼,于是就答应了。

张仪跑到了魏国,做了相国,齐国果然来攻魏国。

魏哀王不知如何应付,张仪则不慌不忙地出手。他派舍人去楚国,充当楚国的使者出使齐国,对齐闵王说:“张仪相魏,是秦武王与张仪设下的圈套呀!就为了引诱大王您攻魏,好让秦国浑水摸鱼。”

齐闵王一听,叫声不好,连忙下令从魏国撤兵。

这么一搞,张仪在魏国的地位算是稳住了。不过,想起自己为秦国付出的心血,还是郁闷异常。如此在魏国待了一年,郁郁而终。

随着张仪的死去,一个有声有色的纵横家时代也就宣告结束。

考察张仪的一生,似乎他没有什么原则,出牌也不按常理。这些道德缺欠,经常为后人所责骂。其实,他对秦国的事业始终是忠心耿耿的,最终不能坚持到底,是因为换了领导。

张仪与苏秦,虽是诡计多端的纵横家,但都没有出卖自己的事业以获利。他们在维护自己的事业方面无所不用其极,是令人佩服的。

秦国自百里奚以后,多有山东各国来的人做客卿,但结局往往不好。张仪的这个结局虽不如百里奚,但还是好过商鞅等许多人。

他这一生,活得很值啊!

豁出命来“问鼎”的鲁莽君主22豁出命来“问鼎”的鲁莽君主把张仪赶跑的秦武王,也是个人物。他做秦王的那一年,才19岁,在位仅4年。这个年纪,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个愤青,因此他的政绩很有随心所欲的特色。

如果是一位平民,给他4年时间,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也不见得能留名青史,而秦武王这位愤青,就因为身份是君王,所以轻轻松松地就留下了不少的逸闻。

他还在少年时,就语出惊人,有一次问他的老师:“九鼎有多重?”

这就是所谓的“问鼎”。

九鼎,是周王室的镇国之宝,九个三只脚的大铜锅,长期存放在太庙里。传说早先禹分九州,给每一州铸了一鼎,故有九鼎。这些器物,是社稷的象征——拥有九鼎者,即拥有天下。

问鼎,无疑是对社稷有野心。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问鼎”,是楚庄王干的,他问周王室的王孙满:“九鼎有多大、有多重?”这自是不怀好意,但那时周王室还有一点余威,所以王孙满不软不硬地给了他一个钉子:“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第十四章所谓的“问鼎”(2)

秦武王这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偏要问鼎。师傅们正不知如何作答,他又问了一句:“我能举起否?”

师傅们更是吃惊,秦武王(那时叫太子荡)忍不住哈哈大笑。可是小伙子万没想到,这个不听邪的念头,到最后要用性命来兑现。

秦武王的性格,史载是“有力”、“好戏”,上台后的作为也有这两个特色。他身边常有几个侏儒,给他说笑话开心,他还重用了任鄙、乌获、孟说等几个大力士,让他们天天在宫中比武。从他上台起,秦国的宫中就充满了欢声笑语。

每天朝会一散,秦武王就忙不迭地脱去朝服,走到殿前,跟武士们一块儿练武。

不过,如果他仅仅就这么点本事,也不可能留下“问鼎”的美名,他刚一上台,就宣布:要坐着车,驶到韩国的三川之地,去“一窥周室”,然后死而无憾!

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这是他的一个大战略。

要“一窥周室”,就要带兵到周王室的都城洛邑去,这意味着秦国的疆土要大大向东扩张。

要实现这个梦想,靠侏儒和大力士那可绝对不行,要靠张仪才行。可是张仪走了,怎么办?不怕,张仪的位置有人顶,那就是樗里疾和甘茂。

这是秦武王任命的左、右二相。

这两个人,非同小可。

樗里疾是秦惠文王的异母弟,是武王的叔叔,其人滑稽多智,秦人都叫他“智囊”。甘茂,是下蔡人,精通百家之说,曾辅佐秦惠文王灭掉蜀国。

武王时代有这两个前朝老臣来辅佐,不愁没有好戏看了!

韩国的三川之地就是宜阳。这地方到现在也还叫宜阳,属河南管辖,是陕西通河南的重要通道。此地两侧重峦叠嶂,中间一线直通洛阳,就在洛阳以西40公里的地方。

这样一说,我们就不难明白:它的地理位置,在秦国来看是何等重要。宜阳是韩国的西部重镇,如果不拿下宜阳,秦军就无法开出函谷关,也就谈不上东窥中原。而要想拿下宜阳,就非得来一场空前的恶战不可。

再看新上台的秦武王,说起来是个王,年岁不过就相当于如今的大一学生,这毛孩子能行吗?

别担心,秦自献公以下的君主,没有一个是窝囊废。我们来看秦武王的部署。他先效仿父亲使用张仪的招儿,把“笑星”樗里疾派到韩国去做相国,在嘻嘻哈哈中完成了卧底的使命。然后派甘茂出使魏国,连哄带吓,劝说魏国联秦攻韩。

这样里应外合、两面夹击,不要他韩国的老命才怪。

甘茂是个绝顶聪明的主儿,一到魏国就说服了魏王,尔后又动了脑筋,叫副使向寿先一步回国。

甘茂叮嘱向寿:回去后,跟大王转达我的话,就说魏王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攻韩之事,我的意思还是算了。

向寿不解其意,直眨巴眼睛。甘茂就说:“你只须照转,不要多问。将来事成,功劳全归你!”

秦武王听了汇报,立马猜到其中有文章,就自备车驾,赶到息壤之地(今湖北荆州一带),迎接迟一步回来的甘茂,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甘茂也是一位忠于秦国事业的客卿,他不可能半途退缩,之所以跟秦武王卖这样一个关子,实在是商鞅、张仪的前车不远,他要留个心眼儿。

他的想法就是:“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在他看来,宜阳岂能不打?是一定要打下的,而且还要把打下宜阳作为自己在秦国安度晚年的护身符;所以,他预备拿打宜阳这件事来“钓”秦武王。

甘茂见到秦武王,就极言宜阳必打,接着又话锋一转,强调宜阳虽是韩国的一个县,但粮足城坚,抵得上一个郡,打宜阳路远关险,何其难也…

武王一听就明白了,打住他的话头说:“取宜阳,进而一窥周室,乃寡人之一生之宏愿,所需兵马多少、财物多少,卿直言便是!”

甘茂心里有了底,但还是放心不下君主的多变,于是给秦武王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母投梭”的故事。说的是,当年,贤者曾参居住在费地,当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去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那时犯杀人罪,家属是要受株连的,所以乡邻好心跑来通知。曾参的母亲却纹丝不动,继续在织布机上织布。老太太想的是:“我儿子是什么样的人,我还不知道吗?他怎会杀人?”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气喘吁吁地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还是镇定自若地织布——胡扯些什么!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心急火燎地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这回是真的了,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神色一变,立即扔下手中的织布梭子,翻墙而逃,躲了起来。

第十四章所谓的“问鼎”(3)

曾参是知名度非常高的贤人,曾参的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又十分了解,可是,只不过听了三个人的传言,就相信曾参真的杀人了,这不是很可怕吗?

甘茂讲完这个故事,对秦武王说:“臣下我远没有曾参那样的贤名,大王您对我的信任,也不可能像曾参的母亲信任自己的儿子一样。攻宜阳一旦出现挫折,起而诽谤臣的人,大概不止三个,大王会不会也丢弃梭子呢?宜阳城坚,臣无所惧,唯大王弃梭为臣所惧!”

这一番话,听得秦武王一懔,甘茂又接着讲。

第二件事,说的是“张仪无功”的事。张仪为秦国立了大功——西吞巴蜀,北收西河,南取上庸,哪一件事不烙着张仪先生的印记?可是,满天下人都认为,这是先王(秦惠文王)的贤能,没人想到什么张仪先生。

秦武王听了,腰板又是一直,触动显然不小。

甘茂又说出第三件事,是一则魏国的典故,叫做“文侯烧信”。

当年魏文侯派名将乐羊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国给灭了。

乐羊班师回国之时,不免沾沾自喜,自以为立了大功。却不想,魏文侯见到他,就拿出整整一筐告状信给他看,一看,全是状告乐羊的。

  如果觉得大秦究竟多彪悍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清秋子小说全集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大秦究竟多彪悍,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