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各个击破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唐·杜甫《上白帝城》

真刀真枪对对碰

有了外援窦融和内应马援的支持,刘秀底气十足,马上来了个双管齐下的两步走。

第一步走:攻心。

在马援和窦融身上尝到甜头的刘秀,继续走挖墙脚的路线,特别是将马援提出的“离嚣支党”政治进行到底。

于是,恭喜来歙,他又有一展雄风的机会了。这次刘秀没有再派他去和隗嚣直接对对碰,而是派他去和隗嚣的部将王遵面对面。

王遵乃豪侠之士,是隗嚣手下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思汉心切。他曾在公开场合发表声明:我之所以努力作战,并不全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因为我的先父蒙受汉恩无以回报,我思念旧主,想要报效万一而已。而来歙作为使者到凉州来来回回这么多次,安然无恙,都离不开他的暗中帮助。这样一位归汉心切的人,刘秀自然要招降。结果王遵二话不说,立马带着妻儿家眷离开隗嚣,投奔到了刘秀怀抱。刘秀大喜过望,马上拜他为太中大夫,封向义侯。

对此,王遵马上做出了感恩回馈之旅,对隗嚣手下的另一员猛将牛邯进行了招降。王遵和牛邯既是同僚,也是知己。他对牛邯说道:“夫智者睹危思变,贤者泥而不滓。今孺卿当成败之际,遇严兵之锋,可为怖栗。宜断之心智,参之有识。”

王遵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牛邯也选择了弃暗投明,他同样被刘秀拜为太中大夫。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遵和牛邯的临阵脱逃,给了隗嚣当头一棒,更严重的是带来了强烈的连锁反应,后来竟然演变成“嚣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使余万,皆降”的地步,这样的局面真让隗嚣欲哭无泪。

总而言之,刘秀攻心术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步走:攻城。

在和隗嚣挖墙脚、拼内力,进行人才争夺战的同时,刘秀还不忘主动掰手腕、亮利剑,进行陆地争夺战。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派来歙和征虏将军祭遵征讨隗嚣。来歙和祭遵挂帅出征后,第一站选择了奔袭隗嚣的军事要地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然而,途中祭遵却掉链子了,因病而回。

“合二为一”的来歙不灰心不气馁,选择了继续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地赶路,结果抄山间近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偷袭略阳成功,斩杀了略阳的守将,士兵非逃即降。

隗嚣接到了噩耗后,一边惊呼“何其神也”,一边调兵遣将,派手下最为得力的悍将王元率数万精兵来围攻略阳的来歙。

斩山筑堤,激水灌城,王元奉行的是高举高打的强攻战略,誓要一举消灭汉军。

固死坚守,断木为兵,来歙奉行的是水来土掩的防御战术,誓要和城池共存亡。

猛将遇到了良才,这分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攻防战。

利矛遇到了坚盾,这注定是一场精妙绝伦的持久战。

就这样,春去夏来,双方激将数月,虽然士卒疲惫,但仍然没有分出个高低来。

就这样,赢得了时间的刘秀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全力出击了。他征调各路人马,选择了亲征隗嚣。

就这样,一直磨刀霍霍的窦融终于可以亮剑了,一展雄风了。他率五郡及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余辆,与汉军会于高平。

刘秀和窦融的会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礼仪课。见面前,窦融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和恭敬,先派下属到汉营询问会见的礼仪,结果得到了刘秀的交口称赞。刘秀作为“回礼”,置酒高会,待以殊礼,以高标准高规格接待窦融的同时,还进行了封赏。刘秀封窦融安丰侯,封窦融的弟弟窦友为奉车都尉,封窦融的堂弟窦士为太中大夫,其他诸将也得到了相应的封赏。一句话,皆大欢喜。

两军会师,合军而行,数道上陇,对河西的陇军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他们望风而逃,略阳之围也就自然土崩瓦解了。

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的隗嚣再也坐不住了,如坐针毡啊!他选择了以退为进,退守西城。

略阳之战最终以汉军大获全胜而告终。为此,刘秀又做了两个小动作。

小动作一,搞庆功宴。庆功宴的主角当然是来歙了,刘秀让他坐于诸将之右,以示对他功绩的嘉奖。这其中窦融等有功之臣自然也都得到了相应的奖赏。

小动作二,威逼利诱。他写了一封“恐吓信”给隗嚣。他告诫隗嚣,此时如果归汉,不但父子可以相见,可以团聚,而且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可以享之不尽。否则的话,只能是自取灭亡了。结果隗嚣选择了走自己的路,让儿子去死。于是,刘秀无奈之下,斩杀了隗嚣的儿子隗恂,以正威严。

按照常理,刘秀做完这两个小动作后,应该是来更猛、更凶的大动作了——全面围剿隗嚣。然而,事情的进展并非这样,刘秀很快就选择了打道回府,原因是后院起火了:颍川郡和河东郡、济阴郡等地方发生了变乱。由于这几个地方都在洛阳附近,于是京师骚动。

刘秀自然意识到事态严重性,他当机立断,马上做出了星夜回师之举。

刘秀自己走了,但对隗嚣的战事却不能落下。为此,他给留守的大司马吴汉、征南大将军岑彭等人送上了一封书信。

信中成就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得陇望蜀。意思就是说,隗嚣只有西城和上邽这两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一旦这两个据点被我们全拿下,隗嚣便是穷途末路了。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向南进攻公孙述。

信中表达了一个颇有哲理的观点: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生苦于永不知足,既平定了陇又窥望着蜀。

信中发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感慨: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每一次用兵,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都是一次智勇的较量,头发都白了许多啊!

总而言之,刘秀是勉励将士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刘秀走了,征陇西的将士们都在努力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的糟糕——汉军败了。

汉军之所以败了,不是败在隗嚣手上,而是败在粮草上。

汉军之所以缺粮,原因有二。

一是陇西交通极为落后,给粮草的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是征西的汉军士兵杂而不精,不但影响了战斗力,而且还增加了粮食的消耗。

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粮食日少,吏士疲惫,逃亡者多,士气低迷。

而与之相反的是,隗军却是士气高涨,原因同样有二。

一是隗嚣“谦恭爱士”的回报,拥有一批相当忠心的追随者。

二是守西城的将军王捷,宁死不屈,誓死明志。他在自刎前,对着汉军士兵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替隗王守城的将士,都是忠贞不渝的壮士,誓死不降的勇士,豪气干云的侠士。我们宁可当热血铸就的烈士,也不做贪生怕死的奴才。你们除了退军,别无选择。如果你们不信我们的决心,我现在就证明给你们看。”

言罢,王捷便自刎而死。王捷的死,极大地震撼了汉军的军心,同时也极大地激起了隗军的斗志。

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汉军长期围攻西城不下,双方再次进行了胶着的攻坚战。

长此以往,将将不将,兵将不兵。岑彭很快代表汉军出招了,他想出了水攻西城的办法。南水北调,开支截流,誓要通过水漫西城来攻破这座坚城。

长此以往,城将不城,池将不池。王元很快代表隗军亮剑了,他想出了突然袭击的奇招。五千将士,声张虚势,鼓噪大呼,谎称公孙述的百万大军到了。

结果毫无防备之下,王元大获全胜,成功救出了被围困在西城的隗嚣。

结果粮草告急之下,吴汉和岑彭只好“烧辎重,引兵下陇”。

结果孤掌难鸣之下,耿弇和盖延只好放弃围攻上邽,选择“亦相随而退”。

结果时来运转之下,隗嚣“出兵尾击诸营”,打得汉军屁滚尿流,吴汉一口气跑到了长安,岑彭狼狈逃到了津乡(今湖北省江陵县),耿弇仓皇奔回了江陵。只有祭遵独守而不退却,并最终病死在抗战的最前线。

面对这样一位勇冠三军的老将,面对这样一位克己奉公的老吏,面对这样一位死而后已的老者,面对这样一位专门利人的老好人,刘秀哭了,他深悼之,厚葬之,感叹之:“安得忧国奉公如祭征虏者乎!”这是后话。

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这样,隗嚣又重新夺回了安定等地,眼看是隗嚣重整旗鼓,重振雄风的时候了,关键时刻,隗嚣却乐极生悲——死了。

祭遵是病死的,而隗嚣却是气死的。隗嚣不是气刘秀欺他太甚,而是气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公元33年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更晚了些。对隗嚣来说,春天来了,秋天仍遥遥无期。毕竟在他眼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秋天才是粮食丰收的季节,而他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温饱。

一年的征战,壮劳力都保家卫国去了,自然顾不了田里的庄稼。没有庄稼,就没有粮草,没有粮草,就要饿肚子,饿了肚子,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填满肚子。

躲在冀城的隗嚣原本在时来运转之际雄心勃勃,凌云壮志,但该面对的现实却怎么也无法绕开。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饿其体肤”,什么叫“劳其筋骨”。

身为堂堂的一国之君、一方诸侯,竟然沦落到如此凄凉的下场,这对好面子、自尊心极强的隗嚣来说显然是无法承受的。结果他一口气没回来,呜呼哀哉,撒手西去。这说明隗嚣气量小,注定难成气候。

隗嚣是遗憾的,刚迎来转机,刚看到曙光,就来了个“身先死”。

隗嚣是欣慰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喜欣见后来人,他死后,王元、周宗立他的小儿子隗纯为王(在洛阳当人质的大儿子隗恂已被斩杀),传承了他的革命之火。

而隗纯是幸运的,主要体现有二:一是他能在突然之间就取代父亲,成为一国之君,一方之主;二是他继承皇位后,深知唇亡齿寒这个道理的公孙述派大将赵匡、田弇等人来到最前线,做出了“抗汉援陇”之举。

同时,隗纯又是不幸的。主要体现有二。一是他是国难之际扶上正位的,隗嚣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这个摊子谁捡到都是一种负担,要么付出心血,要么付出生命。二是他遇到了的对手不是一般的对手,而是非一般的对手——刘秀。

留给隗纯的时间不多了,因为刘秀再次展现知人善用这一特长,很快通过寇恂和耿纯两员大将平定了中原的“内乱”,接着马上对陇西杀了“回马枪”。为了达到一击而中的效果,刘秀重新进行了排兵布阵。

首先,来看他的“排兵”。

一是“布奇兵”。任用屡立战功的来歙“监护诸将”,成为征西的总指挥。

二是“布穴兵”。任用劳苦功高的马援为“副手”,成为征西的副总指挥。

三是“布狼兵”。任用狼虎之才的冯异、耿弇、盖延、马成为征西“四大将军”。

其次,来看他的“布阵”。

一是长蛇阵。征调了一支强大的后勤部队——军民数万,驴四百头负驮,运送粮草。

二是兜底阵。提供了一线战场足够的粮草——在汧县积谷六万斛,随时补给。

三是埋伏阵。专派了一支引敌归降的奇兵——用重金收买陇地的商人,内接外应。

来歙被刘秀委以重任,他很快就因地制宜地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部署:围点打援、重点突出、剪其羽翼、各个击破。

事实是用时间来证明的,一年的时间给了来歙足够的空间,一年的时间给了来歙一展才干的机会,一年的时间也给来歙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一是围点打援,成功击溃公孙述派来的援军。

二是重点突出,成功斩杀了隗国的“双子星座”赵匡和田弇。

三是剪其羽翼,成功劝降了死守高平的隗将高峻。

四是各个击破,成功逼降了死守冀城的隗纯。

隗将除了王元逃往益州投靠了公孙述,其余非死即降。至此,东汉王朝统一凉州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当然,汉军也为此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四大将军”之一的冯异在和隗纯僵持冀州的长达数月时间里,鞠躬尽瘁,不幸病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大树将军”的威名却永存于世。

《后汉书·冯异传》记载:“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这段话意思是,每次大战结束后,诸将多忙于邀功请赏,而冯异从不居功自傲,往往独自静坐在大树下,反思经验教训。久而久之,人们便送给冯异一个充满赞誉之情的别名“大树将军”。而这个简洁而精辟的固定词组,成为著名的历史典故,千百年来,经常被人们在诗文中引用。

北朝大文学家和诗人庾信在其代表作《哀江南赋》序中留下了这样的千古绝句:“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中同样有点睛之笔:“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

造化弄人妒才,英年早逝的冯异是万般遗憾的。

后人赞美如斯,大树将军冯异应该会含笑九泉的。

冯异死了,但来歙等人却没让刘秀失望,他带领耿弇、盖延、马成等人在这年的寒冬里迎来了冬日暖阳。内忧外患,久困被围的“光杆司令”隗纯究竟还是没能坚持到底,他在大将周宗等人的带陪同下,选择了归顺。

刘秀和隗嚣的这场战争历时了四年多,牺牲了手下两员最为得力虎将的性命,牺牲了无数士兵的鲜活生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心智。

但历史却是这样一步一步拓出来的,最终能得陇,用一句话来形容刘秀就是:累并快乐着。

内力大比拼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要想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刘秀还有一步要走,最为关键的一步,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一步,那就是啃下盘踞在巴蜀地带的最硬的一块骨头,消灭人生当中的最后一个劲敌——公孙述。

“望蜀”之战,比的是内力,比的是潜力,比的是定力,比的是实力,比的是修为,注定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较量,注定是一场最精彩、最壮烈的终极对决。刘秀和公孙述的大决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跨越时空的“口水战”。

“口水战”的特点:君子动口不动手。

“口水战”的焦点:谁是正统皇帝之争。

“口水战”的亮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口水战”的盲点:喷死人不偿命。

“口水战”的精点: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谁。

“口水战”的观点:五德论、谶纬、符命、瑞应。

前面已经说了,刘秀以图谶说称帝。他和大哥一起在南阳起后时,便是在“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这条谶言上大做文章,从而以“君权神授”这个正统观念来笼络人心、吸引人心、凝聚人心。后来刘秀经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后,在河北得到大发展,又是凭着《赤伏符》的“受命之符”为由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从而开始了一统天下之旅。

公孙述也以图谶说称帝。他同样是一个善于玩弄谶纬的割据者、独裁者。史称公孙述“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

一是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

二是引《录运法》“废昌帝,立公孙”和《括地象》“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种种高深莫测的话来说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之类。

三是引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

四是自称手纹有奇特之处,以及得龙兴之瑞云云。

总而言之,公孙述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刘秀是“草莽龙蛇”,不符合也不适合当皇帝;他才是“真龙天子”,理应为九五之尊、天下至尊。

公孙述把他潜心研究出来的理论,经过精心加工包装后,印成宣传资料,向中原地区进行公开免费发行,结果效果明显,达到了“感动众心”的目的。

面对公孙述的先发制人,刘秀以不变应万变,马上上演后发制人。他主要运用了两招致敌的政策。

一是借力打力。他在公开场合对公孙述的谬论进行了“答辩”。主要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反驳。

反驳一,图谶里说的“公孙”,是指汉宣帝,难道你不知道吗?

反驳二,代汉的人姓当涂名高,难道你就是当涂高吗?

反驳三,用掌纹为祥瑞,王莽就是前车之鉴,这个值得你效仿吗?

第二层意思:忠告。

忠告一,你不是我的乱臣贼子,仓促之间误入歧途而想当君主,这个情有可原,只要你幡然醒悟,及时悬崖勒马来得及。

忠告二,你自己年事已高,老婆孩子都弱小,你应该未雨绸缪,早点确定今后的大计,这样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忠告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当皇帝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好皇帝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坐稳皇帝宝座的。你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刘秀的反驳辩文公开发出去后,公孙述对此三缄其口。且不管他是不是沉默是金,刘秀靠这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显然是达到了。

二是借题发挥。

公孙述杜撰出这些东西来,刘秀自然也不甘落后,他马上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杜撰出一些经典的谶语来。史书有这样的记载:“是时,述废铜钱,置铁官钱,百姓货币不行。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窃称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

这段话表白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公孙述废除原通行的铜钱,设置铁官新铸钱,结果造成了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这说明公孙述货币战争是失败的,他的改革创新、强国富民的想法落空了。

第二层意思:以“黄”喻王莽,“白”喻公孙述,陈述公孙述是在赴王莽的后尘,重走王莽当年的不归路,

第三层意思:以“窃言”代表传播之人,以“五铢”代表刘汉,说明天下归根结底还是要归顺于刘氏的。

总而言之,刘秀和公孙述这场“口水战”和“舆论战”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结果自然是难分伯仲。

第二阶段:超越国界的“境外战”。

“境外战”的特点:君子动口亦动手。

“境外战”的焦点: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

“境外战”的亮点: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境外战”的盲点:玩死人不偿命。

“境外战”的精点: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他的是他的,谁也别想多得。

“境外战”的观点:支援、配合、帮助。

在“口水战”没分出胜负的两人,没有把全部精力白白费浪掉,而是马上进行了隔山打牛般的“境外战”——通过第三国进行军事力量对比和交锋。

这个第三国自然是隗嚣所在的陇地了。刘秀全力进攻隗嚣时,公孙述自然不会也不能袖手旁观。他和隗嚣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个不存在了,另一个也不能独自存活,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唇亡齿寒。

然而,最终阻止公孙述放手一搏,大张旗鼓地进行境外战的不是刘秀,而是自己手下的众臣。因为他手下很快出现了两派:一是主战派,二是厌战派。

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荆邯、延岑、田戎。

主战派的主要观点是:与其坐以待毙,与其坐井观天,不如放手一搏——自强。

主战派的优势在于:千言万语抵不过一个“理”字。

厌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吴柱和公孙光(公孙述的弟弟)。

厌战派的主要观点是:与其鸡蛋碰石头,与其决胜负于一举,不如躲进蜀地成一统——自保。

厌战派的优势在于,千言万语敌不过一个“情”字。

结果公孙述很赞成主战派的观点,也很赞成厌战派的观点,他选择了一个择中的办法:派赵匡和田弇两位将军带兵去救援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隗嚣,而没有调发国内之精兵,南据江陵,北定三辅,和刘秀死战到底。

结果我们都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了,公孙述的境外战失败了,他派出的援军包括赵匡和田弇两位将军都一去不复返,他极力想挽救的第三国陇地也成了刘秀的一亩三分地。总而言之,因为公孙述的优柔寡断,错失了良机,白白放弃了借助外来力量,和刘秀进行真刀真枪、你死我活、放手一搏的绝好机会。这场扣人心弦的“境外战”,显然最终是以公孙述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阶段:超接地气的“肉搏战”。

“肉搏战”的特点:君子动手又动脚。

“肉搏战”的焦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肉搏战”的亮点:向钱看,向厚赚。

“肉搏战”的盲点:打死人不偿命。

“肉搏战”的精点: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肉搏战”的观点:肉搏、血腥、凄风、苦雨。

“口水战”和“境外战”显然都是为最终的“肉搏战”来做铺垫的。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又是一个草长莺飞、春红柳绿的春天,雄心勃勃的刘秀开始了得陇望蜀的人生最后苦征之旅。

和“境外战”的主动权在公孙述手上相反,这一次的主动权被刘秀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这一次刘秀把战火烧到了公孙述的家门口了,公孙述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

胸有成竹的刘秀使出的战术部署可用十六个字概括:南北两线双管齐下,水陆两路齐头并进,具体部署如下。

南路军。总指挥:吴汉。副总指挥:岑彭。大将:刘隆、臧宫、刘歆等。兵力:步兵六万,突骑军五千。兵力来源:调拨指挥南阳、武陵、南郡、桂阳、零陵、长沙等郡。进攻路线:逆境扬帆——沿长江逆流而上,直捣黄龙——进入益州。

北路军。总指挥:来歙。副总指挥:盖延。大将:马成。兵力:不详(应该不是很多,绝对比东路军少几个档次)。进攻路线:脚踏实地——从凉州出发,开拓创新——沿古蜀道南下,步步为营——依次攻占汉中、广汉等郡,最后一击——进逼成都。

对此,公孙述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周密部署,积极布防,采取的防御方针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进行水陆双管齐下的布防。

陆路:在荆门山和虎牙山这两个“天险关口”严密设防。

水路:一是在汹涌澎湃的长江上架起一道浩瀚如烟的浮桥,二是在水中立下很多木桩,三是修建了瞭望台,

目的很明确: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公孙述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他的陆路的布防只能防贼,而水路的布防只能防川。这根本上难不倒汉军。且看东路军的主帅岑彭的表演。

列位看官的眼睛没有看错,岑彭是在兵马未动之前就已完成了“易帅”之举。原因是主帅吴汉犯了“右倾主义”思想。

南路大军总兵力近七万人。总指挥吴汉出于前车之鉴,为了保证在行军途中“不断食”,在大军集结后,他没有直接下达出发令,而是进行了裁兵,要选三万老弱病残幼的士卒回家种红薯。

兵不多,而在精,这是吴汉的想法。

兵贵精,亦贵多,这是岑彭的心声。

兵马未行,内乱先起,主副帅为裁兵僵持起来,仲裁者当然只能是刘秀了。

火眼金睛的刘秀很快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他自然知道吴汉的“裁兵保粮”的举动是不对的,在自己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面前,在“兵者至上”的大敌当前,这是饮鸩止渴之举,这是自掘坟墓之举。

这是错误的思想认识、错误的军事决定、错误的恐惧心理。刘秀对吴汉大为失望,为此,他马上做出了“仲裁”调节。

一是自我揽责,自背黑锅。刘秀给吴汉的书信里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错错错,是我的错。

二是自我调整,自取其咎。刘秀给足了吴汉面子,还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让他改行去负责进蜀部队的后勤军需供应,同时把岑彭扶正为南路军的总指挥,荆门战役以及此后的益州战事由他全权负责。

出师未捷身先死

事实证明,刘秀的当机立断和果敢犀利是正确的,岑彭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面对公孙述水路的“拒敌之术”,岑彭采取的是以牙还牙的“破敌之术”:火攻。

这个办法和三国赤壁之战周瑜的法子一样。如果我再来分析一下就会豁然开朗。周瑜之所以用火攻,那是因为曹操把船连成一片,想这样踏平江东。而公孙述的浮桥和曹操的船是一样的,也是连成一片的“死东西”,火一来便会被烧得灰飞烟灭。公孙述的碉堡和木桩都是为浮桥服务的,浮桥一旦没了,他的水上防御也就等于彻底瓦解了。考虑到浮桥是在上游,因此,这条计谋能否成行,还要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东风”。

事实上,岑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借东风上一点也不逊色于诸葛亮。诸葛亮还要在神坛上指指画画,装神弄鬼地折腾大半个早上,而岑彭则是闭上眼就对士兵们说出了火攻的那一天。

果然,火攻的这一天,原本一直“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天变了,变得风起云涌,而倒吹的东风正好可以刮着船只逆流而上。接下来很简单了,风在吼,马在叫,长江在咆哮,那些装满硫黄等易燃物的船只飞速向浮桥下使去,很快浮桥被点着了……

火光冲天,顷刻间,浮桥化成浮云,防线化为虚线。

一鼓作气,枪林弹雨,转眼间,蜀军一败涂地,溺死者数千人。

大胜之后,岑彭颁布纪律,不得掳掠,违者必究,从而最终达到对民众秋毫无犯。

岑彭的做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赞赏和高度好评,他们马上感恩回馈: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皆大喜悦,争开门降;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对此,刘秀给予岑彭嘉奖:一是任命他为益州牧,二是规定以后所攻占的郡县都由他先代理太守。这才叫信任,这才叫重用。

而岑彭“借东风”成功,名利双收后,再接再厉,马上又上演“借粮草”之举。

长驱直入后的岑彭在喜悦之后是忧愁,他在为军队的吃饭问题发愁。新上任的后勤运输部长吴汉显然还没有进入角色,没有及时提供足够的军粮来为军队的快速前行加油鼓劲。

与其等米下锅,与其裹足不前,不如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岑彭把目光停留在了江州西北的垫江县平曲乡,这里是蜀军的“囤粮基地”啊!为此,他做出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方面派手下大将冯骏派部分人马虚张声势、摇旗呐喊,做出强攻江州的态势;另一方面,他亲率汉军主力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平曲进军。

结果没有悬念,岑彭战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汉军出其不意地顺利拿下平曲,结果成功“借”到了数十万石军粮,当真是挣得盆满钵满。

就在南路军取得大捷“兵威益盛”时,北路军也没有闲着,他们也不甘落后。他们面对的拦路虎是投靠到公孙述的隗嚣旧将王元。王元在池河(今甘肃省徽县北)布下“天罗地网”,目的同样是拒汉军于千里之外。

然而,北路军的来歙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他采取高举高打的战术,与盖延、马成合攻王元,结果大破之,并且顺利拿下了下辨(今甘肃省徽成县)。

结果,蜀人大惧,公孙述大惊。当然,公孙述不是待宰的羔羊,他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军把自己送上断头台,他马上进行了绝地大反击,他使出了独门绝招——暗杀。

多年来,“三国鼎立”之中的“大哥大”刘秀在中原一带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不断壮大势力。“揽贤侠”的隗嚣在陇地两面三刀,八面玲珑,不断折腾自我。“独居一隅”的公孙述却自给自足,知足常乐。虽然在益州无所事事,但他也没有闲着,一方面修建防御体系,加强国防建设,另一方面组建了一个“刺客训练营”,培养出一大批冷酷无情,且快、准、狠的职业刺客。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此时,该是刺客效犬马之劳的时候了。

刺客们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对公孙述多年的精心栽培进行了“感恩回报”。他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潜入来歙的营帐里,然后赤裸裸地给了他一刀。

刺客一刀正中来歙心脏,一行人惊喜交加(只怕来歙有十条命也难保了),同时也惊慌失措(惊动了汉军护卫队,只怕他们有十条命也难保了)。于是,他们连拔刀的时间也不耽搁了,脚底抹油,紧急撤退。

刺客不带刀,除了留下破案的铁证外,还延长了来歙断气的时间。来歙忍着绞心的痛,马上把盖延叫来了,开始写遗书。遗书主要表达了五层意思。

一是说明自己的情况:遭人暗算,危在旦夕。

二是表达自己的遗憾:没有完成伐蜀的重任,有辱陛下使命。

三是提出自己的忠告:重用贤才,严惩小人。

四是建议自己的接班人:臣死后,盖延可以接掌我的位置。

五是托付自己的亲人:请监管好我几个不争气的兄弟。

来歙写毕,“投笔抽刀而绝”。

刘秀读罢,掩面流泪而泣,做了三件“身后事”。

一是赠祭言: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遭命遇害,呜呼哀哉!

二是追封赏:追封来歙为中郎将、征羌侯,谥节侯。

三是从厚葬:他亲自戴孝为来歙送葬。

来歙虽然是死不瞑目的,但此时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来歙的“临终遗书”五条,刘秀都照办了,唯有第四条刘秀却婉拒了。刘秀没有按来歙的嘱托用盖延来接替他,而是任命扬武将军马成以代理中郎将的身份取代了来歙的职位。

北路军就这样被公孙述的“奇门暗术”所阻。公孙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干掉了来歙,稳住北线后,接下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南线的岑彭。

为此,他采取的战术是“饿虎扑食”。具体做法是“双管齐下”:一是派延岑、吕鲔、公孙恢(公孙述弟弟)“三剑客”驻兵于广汉(今四川省射洪县)和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二是遣悍将侯丹率二万雄兵驻扎在黄石(今重庆市涪陵区)。目的是以逸待劳,请君入瓮,静等岑彭往里钻,全歼汉军。

对此,岑彭再次展现自己的超级才干,他同样还以声东击西的“双管齐下”:一是派护军杨翕、臧宫从涪水上平曲,以打“游击”的方式牵制住延岑等蜀将;二是自己率主力部队避开了公孙述的主力部队,顺江而下还江州,然后溯都江而上,偷袭黄石的侯丹,结果“大破之”。再接着,岑彭绕小道,从荒无人烟的地方日夜兼程,一举拿下蜀地关要之地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后,直逼公孙述老窝成都。

面对岑彭数日间长达数千里的乾坤大挪移,公孙述自然又是大惊大骇,并且发出了“是何神也”的感慨来。

是啊,此时的蜀军主力被彻底甩在扞关一带,此时的成都,相当于不设防。要想和岑彭进行真情对对碰的直接对决,那是没法做到了。

关键时刻,公孙述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之人,虽然惊慌,但并不惊乱,他再度使出了曾对付来歙的方法——暗杀。

岑彭丝毫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丝毫没有察觉到潜在的危险。这天晚上,他就率大军就近驻扎下来。

不巧的是,岑彭所驻扎的村子竟然叫“彭亡”。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平乱中,路过柏人,原本准备就宿的,但觉得柏人这个地方太“迫人”的了,于是临时改住地,这才阴差阳错地避开了一场灾难。

而此时的岑彭听了自然直皱眉头,这个地名实在是欺人太甚,难道是要他完蛋吗?然而,他还是决定凑合着睡一晚。

刘邦一生小心谨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终小心驶得了万年船。

岑彭一生光明磊落,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最终大意失去了生命。

这天夜里,公孙述的刺客乘着夜幕混进军营,刺杀了岑彭。这一次刺客同样没有把刀带走,据说是故意不带走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汉军,这是公孙述这边的人干的,想起到震慑的作用。

彭亡真的成了岑彭的葬身之地,巧合还是天意?这就和三国时的庞统在“落凤坡”上遇难一样,令人感叹。后有诗叹曰:

雨骤风驰善用兵,公孙击地欢如神。

如何壁垒疏防夜,已悟彭亡竟殒身。

尘埃落定

岑彭死了,还有后来人。刘秀一边表达对岑彭的哀悼之情,一边把吴汉从幕后推到台前当主将。

吴汉接任后,以“哀兵”的方式马上向公孙述发起了总攻。吴汉很快在鱼涪津打败了公孙述的两员大将魏党和公孙永,在武阳还斩杀了公孙述的女婿史兴,然后以不可挡之势攻取广都,随后在绵竹逼降了王元,又在涪城斩杀了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面对汉朝的步步逼近,公孙述手下的将帅在恐惧之下,选择了“日夜离叛”,结果“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

这时,刘秀来猛料了,劝降公孙述,劝降信归纳起来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不要因为暗杀我的手下的大将来歙和岑彭而担心,你应该放下顾虑,主动投降才是唯一出路。

第二层:相逢一笑泯恩仇。只你肯主动投降,所有的恩怨一笔勾销;只要你肯归降,不但可以免你一死,而且还可以赦免你的宗族。

第三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保证我所说的是实话,天地为证,日月可鉴,决不食言。

对此,公孙述的回信只有一句话:“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一个是开门纳降,一个是终无降意。谈判不成,那只有手底下见真章了,决战不期降临了。此时的汉军拔江州,获田戎。吴汉挟胜利之余威,自带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并且在离城十几里扎营,做浮桥,派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带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距二十余里,以为掎角之势。

吴汉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此时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果然,是夜,公孙述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十多万嫡系部队,向吴汉发动了全面的反攻,另外在刘尚回救的必经之路设上伏兵。果然,吴汉与蜀军大战一日,兵败被围。

眼见战士的情绪低落,吴汉就把将士召集在一起,大声说:“我们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如果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抗敌,不但可以突围出去,而且还能立下大功;如果大家都怕死,就必败无疑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此一举了。”诸将都说愿意拼了。于是,在吴汉的安排下,他们接下来依靠有利地形,接连三天不和公孙述的兵交战。这三天他们在干什么呢,除了一些哨兵在山上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外,大家都在睡觉,养精蓄锐。

一连三天汉军都没有动静,谢丰和袁吉也放松了警惕。第四天夜里,吴汉带领自己的残兵败将悄悄撤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敌人竟然没有发现。他们很快就与被隔绝在外的刘尚部队联合在一起了。有了兵马,他们又有了底气。而此时的谢丰认为吴汉已成了自己的瓮中之鳖,不足为虑,他派袁吉守在这里,他亲自带一队人马去袭击江南。他认为只要江南拿下了,汉军便全完了。

按理说他的设想是好的,然而,他不会料到自己此去江南不是去立功,而是去送死。因为他到达江南,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空城,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当吴汉和刘尚率大军切断他们的退路时,他们顽强的抵抗也是无能为力了。结果谢丰在乱战中战死。而与此同时,袁吉还在纳闷汉军的军营怎么会一直没有动静。等了大半天后,他派人一打探,才知道他们围着一座空山,山上竟无一人。于是,袁吉率军来支援谢丰。汉军此时早已设有伏兵。结果袁吉没有救出谢丰,倒是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这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吴汉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公孙述所在的成都。汉兵跑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来了,公孙述困兽犹斗,他派出了自己的“杀人组”。为了让他们尽死效命,他不惜散尽了国库和自己私人的所有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这群敢死队悄悄地从城里后门溜出来了,然后对睡着的汉军进行了偷袭。汉军接连取胜,此时又把成都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他们自然料想不到城里的敌人还敢来偷袭他们,结果猝不及防,汉军大乱。

敢死队虽然只有五千士兵,但个个经过特殊的训练,技艺不凡,而且被公孙述的金帛所买,视死如归。他们犹如困兽一般,突然挣脱了铁笼,自然精神百倍,以一当十,以一敌百。乱军中,汉军也不知道敌人的虚实,于是,乱成一团,死伤无数。

吴汉这个时候也无能为力,只能选择三十六计,逃为上计。但在逃的过程中,慌乱中的他居然掉进了水里,幸亏在溺水后抓住了马尾,才逃得性命。

此战不说损兵折将,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汉军此时只有七天的粮食了。也就是说这七天如果拿不下成都,那就只能“望都兴叹”,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时穷节乃见。关键时刻,吴汉没有退缩,他决定坚持到底。

如果公孙述再在成都城里坚守一个星期,等汉军没有了粮草再发动全面反攻,那么吴汉就算是长了翅膀也难逃彻底溃败的命运。然而,就是这七天却成了公孙述的魔咒。他一刻也等不及,要把城外这些在他眼里耀武扬威的士兵全部消灭。

支撑着他立即发动反击的不是人,而是上天。这天公孙述在一本“天书”中看到了这样四个字:“虏死城下”。他联想到刚刚的大胜,心里大喜,吴汉等人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既然他们注定要死在城下,如果我此时不出兵,等他们七天一到撤兵了怎么办,这不是违背了天意吗?

于是,公孙述就亲自带领城中的全部精兵来攻打吴汉。这场世纪大战,从清早一直打到中午还没有分出胜负。正是晌午时分,火毒的太阳像针一样扎着大地,人在战场自然是苦不堪言。双方又累又饿,公孙述就上前商量是不是行个方便,先填饱肚子再继续打。吴汉可不管这一套,他大手一挥,一支精锐的骑兵便以雷霆之势冲向敌人军中。我的人马还没上,你就说休战,天下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事啊!

公孙述的士兵本来就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此时敌人突然杀出的铁骑把他们那点残留的意志给彻底摧毁了。于是,接下来战场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了。公孙述眼看大势已去,逃命要紧,但他哪里会料到自己早已是吴汉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还没逃多远,他就被一名汉军用剑刺穿了胸膛。在剑穿心的那一刻,他是否已然明白:虏死城下不是指别人,而是指自己呢?结果公孙述虽然被手下救入城中,但因为伤势过重,这天夜里便一命呜呼了。公孙述在临死前,将自己的兵权交给了最为倚重的大将延岑,希望他能替自己继续战斗。结果,延岑没有做愚忠的臣子,选择了举城投降。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