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英雄末路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宴罢霸图空。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消沉一炬中。”

——明·曾棨《项羽庙》

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年冬,北风呼呼地吹,像是悲歌,也像是挽歌。项羽率楚军退到了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楚汉之争的决战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决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双方的军事情况。

刘邦这边已聚集了四路大军。

第一路:刘邦自己率领的嫡系汉军,手下主要谋士有张良、陈平(此时萧何还坐镇汉中),主要将领有周勃、樊哙、曹参、灌婴、夏侯婴等人。兵力有十万左右。

第二路:齐王韩信率领的齐军,手下主要谋士是李左车,主要将领有孔熙、陈贺等人。通过不断扩张,此时的兵力已达三十万之众。

第三路:梁王彭越率领的梁军,手下的主要将领有栾布等人,通过“游击战”不断扩军,此时兵力有五万人左右。

第四路:淮南王英布率领的九江军,手下的主要将领有刘贾、周殷等人,经过多年积累,此时的兵力有五万人左右。

总而言之,刘邦这边主要谋士不下十人,主要悍将不下二十人,其余大小将领不下百人,兵力总数超过了五十万人。

项羽这边的楚军已是孤军一支,情况不容乐观。他手下的谋士如今只有项伯一人,主要将领有钟离眛、季布两人,其次还有他项氏家族的“四大剑客”:项声、项冠、项他、项悍。总之,项羽这边主要谋士几乎为零,主要悍将在十个以内,兵力总数约十万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汉军优势明显,楚军劣势明显。

但不管强也好,弱也罢,不到最后时刻谁也不会轻易服输,更何况是从来不服输,从来不认输,从来不低头的项羽。

果然,大决战开始前,处于绝对劣势的项羽,一是发动思想攻势,他豪气干云地对楚军说了这样两句话:

“咱们楚军向来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只有胜利没有失败,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也决不认输。

“咱们楚军经历的风雨何其多,因此,不到最后一刻,谁胜谁败都不好说。只要咱们奋力一搏,拼死一斗,就能创造出奇迹来!”

鼓舞好士气后,项羽开始进行军事部署。他将十万楚军一分为三,呈“品”字形布局。他派钟离眛为右军主帅,带领二万楚军屯于垓下东北方向;派季布为左军主帅,带领二万楚军屯于垓下西南方向;自己居中,带领楚军主力迎战,并做好战略转移的准备。

在楚汉之争的多次交锋中,多半都是刘邦先出招,而项羽以不变应万变,后发制人。此时,项羽率先出击,主动部署,只能说明此一时彼一时,形势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局面。可以说,他是在进行一场豪赌,是生还是死,成败在此一举。

主动出击可以早安排、早部署,起到先发制人的效果,但劣势也很明显。正如人无完人一样,战斗部署不可能毫无破绽,因此,主动出击往往容易过早地暴露一些不足和缺点。

随后出招的刘邦仔细观察了项羽的军事行动,通过主动查、仔细找、大家提等方式,他很快摸到了项羽的命门所在。

刘邦思来想去,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将整个大会战的军事指挥权交给韩信。

对一向谨慎、一向视权力为生命的刘邦,能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可以说,他也在进行一场豪赌,赢还是输,在此一击。

而刘邦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形势所逼,项羽的决战态势让他感到了沉重的压力,为了能战胜项羽,他大胆下注,冒死一搏;二是能力所限,他本人直接跟项羽硬碰硬,从来都占不到半点便宜,而韩信先前的指挥作战能力征服了他的心,为了能战胜项羽,他创新思路,孤注一掷。

事实证明,赌徒刘邦这一次的做法完全是正确的,把军队的总指挥权交给韩信,是知人善用之举。

在接到调兵的符节后,韩信本着一颗感恩之心,马上进行了战略大部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用兵如神的韩信这次借鉴了对手项羽的布阵之法,也排出了“品”字形阵势。

他派陈贺为右军主帅,带领五万楚军屯于垓下东北方向;派孔熙为左军主帅,带领五万楚军屯于垓下西南方向;自己居中,带领汉军主力三十万大军和楚军正面作战。

当然,在走“别人的路”的同时,韩信还做了两个创新之举:

第一,他精心挑选了汉军当中最为出色的十个将领,包括樊哙、英布、彭越、周勃、曹参、灌婴等勇冠三军的人物,然后把自己的主力中路军分成十队,每个将领负责一队。以十面埋伏布阵,阵与阵之间层层相围,层层接应,紧密而有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面埋伏”。

第二,他把刘邦和周勃两路大军安排在自己中路主力军的身边。

安排十面埋伏,韩信美其名曰“布阵”;安排刘邦,他美其名曰“督战”;安排周勃,他美其名曰“断后”。但是,只有韩信一人知道,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上一道“三保险”。

韩信懂得项羽的强大。彭城一战,三万精兵单挑刘邦五十余万联军,结果大获全胜。此时项羽尽管已是日暮西山,但他毕竟还有十万军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的三十万主力军在正面交锋中,能否抵挡得住这十万楚军的强攻,还是个未知数。要知道项羽在当时有“天下第一攻击手”之称,他采取的高举高打,直线攻击的战术简洁明了,也最富成效,往往在正面交锋中无人能掠其缨,无人能挡其锋芒。

更让人畏惧的是,没有和项羽面对面交锋过的人,永远都无法体会他的强大。

就如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一样,虽然只有一刀,但只要一出手,例无虚发,一刀封喉,一刀致命。即使你知道他的威力,百倍千倍防范也是徒劳,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小李飞刀什么时候出手,也许在你举手投足的一瞬间,寒光一闪,人就已经倒下了。

项羽就如小李飞刀,就是这样高深莫测。有时你明明已经把他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但他或是怒吼一声,或是宝剑一挥,转眼间便可以冲出防线,扬长而去。

韩信以“十面埋伏”布阵,本身就能让项羽在直线攻击中受到巨大的阻力。此外,他把刘邦和周勃放在后面也是以防万一之举。万一项羽突破了自己的“十面埋伏”,万一自己败了,还有刘邦的五万大军在后面支援。万一这样还是挡不住楚军,有周勃的五万大军断后,可再战,也可以掩护逃跑。

韩信就是韩信,果然高明,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布局。不管楚军有多强大,不管到时发生多大的变故,他至少可以做到进退自如,至少可以保住主力部队安全转移。

至此,楚汉双方布阵完毕,正式开战。

主动出击的是韩信。他首先使出了诱敌的计谋。

韩信亲自带领三万精兵去挑战项羽,大决战的序幕正式拉开。请大家注意,韩信带的人马数量是三万,不知是巧合,还是韩信有意所为,这正是项羽当年回救彭城时所带的兵马人数。

项羽心里正在感叹这被围被困的滋味不好受,见韩信主动来挑战,而且不多不少,只带了三万兵马,当年彭城之战一幕幕电光石火般浮现在他眼前,三万铁骑,自己就把刘邦五十多万联军冲得支离破碎,打得鬼哭狼嚎,那是多么豪迈之举,多么英雄之举,多么霸气之举,可谓前无古人。

可眼下,韩信居然仅带三万兵马来挑战,项羽自然怒不可遏:“三万人马胆敢来挑战我十万精兵,太狗眼看人低了!”他大手一挥,率楚军倾巢而出,呼啦啦地冲杀出去,那架势似是要把韩信剁成肉泥才解恨。

韩信这么点兵马怎么抵挡得住项羽倾巢之军,于是只能边打边退,边打边撤,边打边逃。

项羽恨不得马上抓住可恶的韩信抽他的筋、剥他的皮,所以对韩信穷追不舍。

我追啊追,你逃啊逃,项羽像是刚出山的狮子,势不可当,而韩信则像是惶惶的野兔,狼狈不堪。

正在这时,只听一声炮响,十面埋伏中的第一队人马出场了——周勃和灌婴带着汉军杀出来了。

项羽正手痒呢,面对四面涌现出的敌人,他一身绝技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见他指南打北,指上打下,指东打西,直打得周勃和灌婴两人手忙脚乱。不多时,项羽率领楚军就冲出了包围圈,第一关顺利闯过。

在闯第二关之前,项羽说了一句开场白:“都说韩信用兵如神,原来也不过如此啊!”

如果你是一个三国迷,一定会知道曹操在兵败赤壁、败走华容道时,曾在逃跑路上的险要处发出过三次感叹,而每一次嘲笑诸葛亮不会用兵时,都会出现诸葛亮早就派在那里的伏兵。最后如果不是知恩图报的关羽放了他一马,只怕他在华容道就要结束其光辉的一生了。

现在这种情况就和曹操那次如出一辙。项羽的感叹话音未毕,只听见炮声又响起,两边又闪出两路伏兵来,由樊哙和曹参领军。

项羽同样使出浑身解数。不多时,樊哙和曹参也招架不住了,纷纷败退。项羽继续带领楚兵向前杀去。

就这样,项羽每冲出一路敌军,还来不及喘气,就又会出现一路敌军。最后,他凭借个人的勇猛,并且以牺牲了大量楚军为代价才连冲出了七八阵。项羽不是傻子,已然明白了敌人已经进行了严密的布防,只是当下楚军只有一条路可走——向前冲,自己只有一个目标可攻——斩首。先斩了韩信的首级,再斩刘邦的首级。这样一来,汉军再多也无济于事了,这样一来,就可以力挽狂澜,笑傲天下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不得不佩服项羽的英勇和果断。果然,当项羽发出“斩首行动”的指令后,士兵们再次士气大振,排山倒海般地向汉军的心脏之地冲去。汉军被楚军的气势所慑,纷纷溃退,眼看就要全线失利了。

正在这时,楚军的后面却突然慌乱起来。项羽正攻得起劲,但还是察觉到了后军的异样,于是赶紧来了个“蓦然回首”。

这时,士兵过来禀报项羽说:“汉将孔熙和陈贺击溃了我军左右两翼,正迂回到我军背后进行包抄。”

项羽的作战风格向来是把骑兵放在前面冲锋陷阵,把步兵放在后面全面推进。这次大决战也不例外,他的骑兵在前面冲,步兵则跟在后面亦步亦趋。而韩信早就看到了楚军的软肋所在,命孔熙和陈贺左右两翼大军埋伏两侧不动,不参与和楚军的正面作战,等楚军骑兵全部都过了,他们再对楚军步兵发起进攻。这样一来,楚军自然抵挡不住了。

“韩信以十面埋伏诱我军深入,再以两翼之军袭我后方,让我军首尾不能相顾,战术果然高明啊!”项羽一边感叹,一边马上做出了紧急应对措施——撤军。楚军前队改后队,后队改前队,依次回撤,全力突围。

撤军是项羽做出的明智之举,因为他终于意识到了交战对手韩信的强大。既然韩信的布局如此精密,再向前冲,那便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只有撤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方是最佳的脱身之计。

正在这时,只听见连响三炮,韩信马上开始反攻了,但见汉兵遍地开花,骑兵、步兵层层有序,那个壮观,难以形容。换作一般人只怕早就被吓死了,但项羽可不是一般人,战神章邯都不是他的对手。关键时刻,他临危不乱,让钟离眛和季布两大猛将断后,他自己亲自充当先锋,指挥楚军有条不紊地向外冲去。

人就是这样,当你总是站在高处不胜寒时,你就会想,要是有一天能有一个真正的对手多好啊,那样我就不会这么孤独寂寞了。可当真正的对手站在自己面前,并且就要把你推下悬崖时,你又会想,这一战不能败啊,这一败不但一世英名从此没了,而且连尸骨也无存啊!每到这个时候,不管是谁,求生的欲望都会特别强烈。越是困境越能激发人的斗志,就是这个道理。

楚军突围的最后结果是:项羽还活着,和他一起活着的还有三万残败楚军。

十万人征战三万人还,这就意味着这一战折了七万人。而这七万人,战死四万,被擒三万。

一战折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兵马,这是项羽出道以来最为惨痛的一败,也是他感到最不可思议的一败。

其实他不会料到,韩信这一次痛并快乐着。说他快乐,是因为这次大决战自己终于打败了项羽,而能在正面作战中打败项羽的人凤毛麟角,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能做到这点,韩信能不高兴吗?说他痛,那是因为歼敌一千,自伤五百,他们在擒杀七万楚军时,汉军也阵亡了十几万士兵。

面对韩信的铁桶阵,项羽能突围成功,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面对汉军的瓮中捉鳖,楚军还能在突围的过程中反戈一击,杀死十多万汉军,这本身就是奇迹中的奇迹。

这对一向用兵如神的韩信来说,当然是一种痛了。

好在,此时的情况是楚军输不起也伤不起,而汉军却是输得起也伤得起。

汉军死了十多万又如何,还剩下四十万啊!而楚军折了七万,只剩下三万。兵力对比情况由战前的五比一,演变成了现在的十比一。

项羽这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穷途末路。那么,也许有读者会问了,为什么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项羽此时没能像彭城大战一样,再次创造奇迹,打败汉军呢?原因很简单:此一时彼一时。

要知道,在彭城大战中,刘邦他们当时因轻而易举就夺得项羽的老窝彭城而沾沾自喜,存在夜郎自大、麻痹大意之心。而项羽当时做出果断的决定,只精挑细选了三万精兵从齐地出发进行强有力的反击,他们行动迅速,作风勇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刘邦联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在现在这场垓下之战中,项羽虽然拥有十万之众,但这是一支疲惫之师。由于粮草短缺,楚军现在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打仗?而刘邦的联军从四面八方围来,他们都是有备而来,而且士气高涨,最终目标就是彻底击败项羽。这和他们在彭城的骄傲轻敌思想已是截然不同了。

况且,彭城之战是刘邦直接和项羽面对面的打,此时刘邦身边多了一个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的韩信,再加上将领和兵力都高于楚军若干倍,这就注定了楚军必败的结局。

四面楚歌

垓下大战以楚军大溃败而告终,从而宣告了楚汉之争的主线四大战役落下帷幕。现在汉军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收拾残局。

面对楚军采用缩头防守的战术,刘邦此时的心情也是喜忧参半。

喜就不用说了,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汉军胜券在握;忧的是虽然大败了楚军,但楚军毕竟还剩下三万多人马,考虑到项羽的英勇,考虑到楚军的顽强,考虑到许多未知的因素,如果楚军以后坚守不出,那岂不是要像荥阳保卫战一样,又要进入长久的僵持之中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正在这时,韩信出现了。他刚刚率大军凯旋,满面春风,笑容可掬。刘邦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马上问计于他:“爱卿,项羽如果一直坚守不出,我们如之奈何啊?”

哪知韩信听了哈哈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反问道:“大王,问您一个问题,如果一只鸟儿不肯叫,该怎么办?”

“等它叫?”刘邦弱弱地答。

韩信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然后说道:“要想让鸟儿叫,办法有三种,一是等它叫,二是求它叫,三是逼它叫。您觉得哪种最好?”

刘邦这回学乖了,直接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这个要看时机和火候。比如在革命之初,我军势单力孤,要想让鸟儿叫,我会求它叫,因为只有它叫了,才能帮助和保护好我们,我们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比如在争霸之中,双方势均力敌,要想让鸟儿叫,我会等它叫,因为我那时没有足够打败对手的能力。”韩信说到这里,顿了顿,才接着道,“然而,现在此一时彼一时,让一只鸟儿叫,最佳的办法是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击败对手如探囊取物,如果在这样良好的局面下,还一直苦等,一直苦求对手‘叫’,可能就会坐失良机啊!”

“现在,项羽被我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的确是良机。只是具体该怎么做呢?”刘邦显然听出了韩信已有妙计在胸,很是喜出望外。

韩信也没有转弯抹角,直接说出了四个字:四面楚歌。

楚歌是指中国古代楚国之地的歌曲民谣。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就是楚歌中的代表之作。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因此,对楚军来说,楚歌便是他们心中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

通过唱楚歌的方式,动摇楚军的军心,瓦解楚军的士气,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啊!

接着,韩信道出了“四面楚歌”的具体实施步骤,分两步:

第一步,组成一支楚歌文艺演唱队。

第二步,组成一个舆论媒体宣传团。

第一步很容易,让楚军的降兵和汉军中能歌善唱者结成“对子”,一支声势浩大的楚歌文艺演唱队便组成了。

第二步稍有点难度,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如何让楚军都能顺利听到楚歌,这舆论媒体宣传团至关重要。

没有通信设备,没有扩音设备,没有千里传音的特异功能,楚歌文艺演唱队人数再多,再卖力,声音再洪亮,分贝再高,也只能让楚军营垒外围的士兵听到楚歌,而营里的楚军就算非常想听,也听不到啊。

“如果我们唱出的楚歌不能让楚军士兵都听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啊!”刘邦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对此,韩信显然早就想到了,但他却故意沉吟半晌,才喃喃地说:“兵法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以我们现在的条件,想让每个楚军士兵都听到楚歌,那是痴人说梦。我认为,楚军中现在只要有一个人能听到这歌声,咱们这计便大功告成了。”

“爱卿先别说,我们各自写在手上,然后再看是不是同一个人。”刘邦说着和韩信各自写起来。写毕,两人同时伸出手,然后缓缓地摊开手掌,但见两只大小不一、黑白分明的手掌上都写有两个触目惊心的字:项羽。

“项羽听到四面楚歌,定然以为楚国已经全部被我们占领了,认为已经是穷途末路了,这样可以一举击垮他的信念,击溃他的意志。到时候我们再发动总攻,楚军便招架不住了。”韩信揭开了此计的谜底。

刘邦赞道:“这一招攻心战术实在是高啊!”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不过这计谋能不能成功,还得看一个人,一个关键的人——项伯。”韩信说着和刘邦相视,大笑起来。

项伯是个什么样的人,前文已提过。说他是刘邦安插在项羽身边的“特务”和“内奸”一点也不为过。鸿门宴刘邦能过鬼门关,拜他所赐;分封汉中给汉王刘邦,拜他所赐;广武涧对峙,刘邦的“亲友团”能得以保全,拜他所赐;楚汉议和最终能签约成功,拜他所赐……

此时,接到刘邦派人送来的金银珠宝,如果项伯不认真履职,那么项伯就不是项伯了。果然,当天夜里,他走进了项羽的大营。

此时,对第一次成为缩头乌龟的项羽来说并不好受。眼看叔父进来,他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跳将起来,上前一步,一把握住项伯的手,问道:“外面的形势怎么样了?”

“现在军心不稳,士兵颓废,还请大王去巡营,给士兵们鼓鼓劲,加加油,打打气啊!”

项羽一生中只听两个人的话,这两个人便是叔父项梁和项伯。项梁对他恩同生父,项羽自己敬重;而项伯善于察言观色,从来只报喜不报忧,深得项羽之心,所以项羽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此时,在项伯的建议下,项羽迅速调整了一下心情,准备让士兵们看到他良好的精神面貌,准备给士兵们许以重诺,让他们在逆境中看到绝地反击的胜利希望,准备……

事实证明,项羽准备了很多,憧憬了很多,幻想了很多,但到了营垒边都没派上用场,因为他听到了四面楚歌,他的心被这突如其来的歌声打碎了。

歌声强劲,似有万箭穿空的力量,又似有惊涛拍岸的魄力;歌声悲怆,似鬼哭,又似狼嗥,如怨如怒,如哭如泣,如悲如诉;歌声婉转,忽强忽弱,忽高忽低,百转千回,催人泪下。歌声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让人想起自己的亲人,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自己心爱的女人……

对此,项羽感到震惊、震撼、震怒。

“是谁在唱歌,故意扰乱我军心?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唱楚歌?难道我楚军的土地全部被汉军占领了吗?”项羽愤怒地问道。

答案已经不需要项伯再回答了,他已经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以回去安心睡大觉了。

唯有项羽此刻心如刀割,心冷如灰,心碎如死。

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人活着又如何?

霸王别姬

夜已深,夜风凛凛,肆无忌惮地拍打着营帐,发出刺耳的悲鸣声。人已归,一灯如豆,项羽瘫坐在木凳子上,双眼紧闭,脸色如墨。他心如潮水,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革命六年多来,楚汉争霸四年多来,他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刻也没停歇过,一秒都没懈怠过,但结果又如何?

一路高歌,一路风雨兼程,只是经过风霜雨雪的洗礼后,最终的结果却是风雨飘摇。曾经的风流倜傥变成了如今的“风烛残年”,曾经的风驰电掣变成了如今的风尘仆仆,曾经的风雨无阻变成了如今的风雨如晦,曾经的风起云涌变成了如今的风声鹤唳,曾经的风云变幻变成了如今的风流云散……

项羽心中一痛,浑身一颤,眼中一热,一滴虎泪滑眶而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此时此刻,西楚霸王又是怎样的伤心欲绝呢?

陪在身边的虞姬见项羽如此悲伤,不由心痛如绞,泪如雨下。

虞姬虽然不是项羽的正妻,却更胜项羽的妻子。项羽对她非常宠爱,征战一生,项羽什么都可以不带,唯独虞姬是个例外,是必带品。

项羽之所以宠爱虞姬,首先是因为虞姬很美。她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嘴,美不胜收,气质清丽,带着不识烟火的纯真,眉宇间泛着淡淡冷冷的忧愁,显得多愁善感。其次是因为虞姬有才。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跟随项羽六年之久,对项羽是一往情深。

“大王,喝一杯酒驱驱寒气吧。”虞姬擦干自己的眼泪,端了一碗酒递到项羽跟前。只有她最懂项羽此时此刻的心情,只有她最清楚项羽需要什么。

果然,闻到酒香,项羽马上清醒过来。他接过酒,头一仰,一口饮尽杯中酒。对他来说,此刻太需要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太需要用酒精来消除自己心中的忧愁了。

乖顺的虞姬斟来第二杯酒,第三杯酒……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寒风呼啦啦地吹打着帐篷,阵阵冷意直透过来。虞姬不知不觉中也感到了一股冷意。但冷归冷,她还是默默地守在项羽身边,静静地看着这张熟悉的脸,仿佛这一夜过去了,就再也没有机会看了。

项羽也定定地看着这位心爱的女人,眼中满是怜惜。蓦地,他心底又涌上来一股钻心的痛。现在自己已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生已是一种奢望了,死才是解脱。

可是,他甘心这么死去吗?如果就这么死去,那多年来的奋斗,多年来的努力,多年来的心血和打拼,就付之东流了。

可是,不甘心又如何?他还能从汉军这铜墙铁壁中冲出去,还能东山再起吗?还有虞姬,在现在这种局面下,他连自己都无法保全,根本没有能力再保全她了。

“你是我最心爱的女人,只能属于我一个人;你是我最心爱的女人,绝不能落入敌人之手……可是,我该怎么办呢?”项羽使劲地摇了摇头,不敢再想,也不能再想,因为这时,他的心已经痛得无法呼吸。

良久,他突然拔剑而起,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诗中的意思是,曾几何时,我的力气能拔山;曾几何时,我的气势能吞天。然而,那都是过往云烟了,现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算有乌骓宝马也是枉然啊!乌骓宝马,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你说我又该怎么办呢?

在吟唱悲歌的同时,项羽泪流满面。这已经是他一天之内第二次流泪了。第一次流泪是为无可奈何飘逝的局势,这一次流泪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两行清泪下,多少悲痛流。

左右侍从也都被项羽这首千古悲歌所感染,被他这旷世眼泪所征服,纷纷痛哭流涕。

其实,项羽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歌词中居然问虞姬怎么办,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不是向虞姬问计,而是向虞姬问情:现在天下的形势已大变,我已经没有能力保护好你了,此情此景,我该如何处置你,你该何去何从呢?

这时,在项羽的心中,已认定虞姬自杀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免自己落入汉军之手,二来可免他落得个不仁不义的下场。

因此,项羽这时的哭,一半是出于真心——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悲伤而哭;另一半则是出于作秀,他哭得越厉害,给虞姬的施压也越大。

爱之深,痛之切,诚不虚也。恨之深,护之切,诚不假也。

看着霸王这副模样,虞姬岂会不懂?她起舞而歌,也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汉军已略地,

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歌中的意思是,汉兵已经完全平定了楚地,现在我们的楚军大本营四面八方都是令人断魂的楚歌之声,大王您的意志和斗志都已经消磨殆尽了,我又有什么脸面再苟活于世呢?

唱完歌后,虞姬突然拿起项羽放在桌上的剑,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一首歌,千古绝唱;一把剑,绝唱千古。歌有声,剑无情,人消逝,情未了。

千古绝唱唱到今,绝唱千古今还唱。一代美人就此香消玉殒,留下的是叹息、伤感,还是哀怨呢?

在虞姬的骨子里,她是为项羽而活的。然而,看似弱不禁风的她,同时又是人生的强者,亲手导演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戏。

只有一种死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脱壳的笋、落地的叶。虞姬就是如此,要不后人怎么会把一种娇小柔美的小红花命名为“虞美人”呢?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这个被淹没在战争洪流中的美丽灵魂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在如今的安徽省灵璧县城东十五里的宿泗公路旁,还留有虞姬墓。墓碑正中央刻着“巾帼千秋”四个大字,这也是对她最好的评价。墓碑两旁的对联是对她最好的缅怀: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

梦断乌江

虞姬死了,项羽也了却了心中事。这时的他已没有任何值得眷念和留恋的了。他仰望着天,天再也遮不住他的眼;他俯视着地,地再也埋不住他的心。项羽决定孤注一掷——突围!

突围前,项羽把自己最得力的干将钟离眛叫到营帐里问道:“钟将军,现在情况怎么样?”

“大王,现在形势十分不妙,在歌声的作用下,我们的士兵开始动摇了,已经有人开始逃跑……”钟离眛说到后面时声音哽咽起来,几不可闻。

“韩信果然是人才啊,他亲手导演的这一曲四面楚歌胜过千军万马啊!试想想,哪个人没有父母,哪个人没有妻儿,哪个人没有亲人,哪个人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士兵们选择逃亡也在情理之中,不要怪他们,也不要阻拦他们。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们去吧。”项羽叹道。

“可是,大王,再这样逃下去,只怕过不了几天,咱们这么一点人马就土崩瓦解了。”钟离眛双眼通红,强忍着泪水不流下来。

“逃吧逃吧不是罪,咱们这点残兵败将,就算不逃亡,也坚守不了多久了。”项羽叹道,“或许只有他们不约而同地逃亡,咱们才有逃亡的机会。”

“大王的意思是……”

“现在咱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项羽说在这里,顿了顿,然后一字一句地道,“我打算突围。”

“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啊!”钟离眛一听,喜极而泣,竟像个小孩一样欢蹦乱跳起来。对忠心耿耿的他来说,最希望听到的就是“突围”两个字,然而,一向高傲的项羽平常是不可能选择这种下策,做出这种有损于自己形象和面子的事。他还正在琢磨着如何劝说项羽突围,甚至还搜肠刮肚地想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词语,不想项羽却主动提出要突围,这能不让他喜出望外吗?

钟离眛以一种视死如归的态度对项羽说道:“微臣一定力保大王突围成功!”

“不用了。”项羽摇了摇头,叹道,“现在里三层外三层都是汉军设下的包围圈,如果带领大部队突围,必然会惊动汉军主力,那样一个人都突不出去。因此,要出其不意才能突围出去,所以,我只打算带八百骑兵。”

“大王的意思是要我……”钟离眛毕竟跟了项羽这么多年,很快明白了他心里的想法。

“对。我走了,你必须留下来,因为只有你能代表我在军中。”项羽说着,双手捧起自己的虎符和兵印递到钟离眛面前。

“我走之后,你就是楚军的最高司令了。你只要坚守半个月,我一定会卷土重来,营救你出去,杀汉军一个片甲不留……”

钟离眛身子一颤,双膝一跪,泣道:“臣只怕有负大王重托啊!”

“谁能横刀立马,唯我钟大将军。”项羽定定地看着钟离眛,喃喃道。

“臣定当效死,等待大王的卷土重来。”钟离眛把虎符和兵印接到手中。

“我是不死战神,你是不败将军,这天下没有谁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项羽说着跨上自己最心爱的乌骓马,带领身边最精锐的八百铁骑趁着夜色出发了。

此时,忽明忽暗的月光如水,照在大地上映出清光一片,温柔无数。项羽像幽灵一样,悄无声息地穿过汉军布下的重重关卡。这真是一支神兵啊,做到了“关卡度若飞”。

冬天的夜冷而长,八百铁骑敏而捷,如灵蛇出洞,一路兔起鹘落。穿过汉军的重围后,项羽马上恢复了雷厉风行的英雄本色,率众开始策马狂奔。个中过程有多惊险,恐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

天亮了,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的刘邦知道了项羽弃军而逃的消息,感到非常震惊。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向自负的项羽居然也会做出这种弃军而逃的事情,这是非英雄非君子的行为啊!

震惊之余,刘邦开始震怒。他怎么也想不到项羽几百铁骑居然能突破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一旦让他成功逃脱,这不但对自己是奇耻大辱,而且还是放虎归山啊!

刘邦当机立断,马上做出了弥补之举,派灌婴带五千精壮铁骑追击项羽。

灌婴在来垓下进行大会战之前,刚刚到彭城端了项羽的老巢,致使项羽大军无处可退,只能往一马平川的垓下撤军,从而最终落得个无险可守,进退维谷的绝境。

此时,在这样关键时刻,刘邦依然派灌婴出马,就足以说明他对灌婴的信任和器重。因为项羽是夜里突围的,也就是说,他至少跑了好几个时辰了。如果派大军去追,肯定是无济于事了。因此,派五千铁骑去追,是刘邦做出的明智之举。

项羽只带了八百铁骑出逃,他派五千铁骑去追,以六敌一,就算项羽再有三头六臂也插翅难飞了。刘邦反应之快,思维之敏,辨判之细,策划之深,确实值得佩服。

项羽突围之后,选择了一路狂奔,很快跑到了淮水边。项羽停下马来,然后回头一看,他高大威武的身子不由一颤,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因为他发现自己所带的八百铁骑,此时竟然只剩下了一百多人。

乌骓马就是乌骓马,真的是举世无双,快如闪电啊,竟然硬生生地甩下了近七百人。

一百多人,如果遇到汉军该怎么办?项羽再英勇,也感到了情况的危急,眼下容不得片刻逗留,他马上带领这一百余铁骑继续逃命,并且很快逃到了阴陵(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北)。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迷路了。

那是一片荒草地,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项羽左右为难了。

这时,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左右了西楚霸王的命运。

“老丈,请问往哪儿走才是回江东的路?”项羽终于放下了自己一直高高在上的架子,亲自去向老人问路。

那老人抬起头,盯着这个满脸风霜却气宇不凡的男子良久,对他的身份已猜到了几分。他心想:“以前听闻项羽为人凶残,坑杀过很多人,今天怎么跑到这里来了,看来一定不会有好事。”于是他随手一指,说道:“向左走。”

而正道却是向右。

就这样,项羽向左走了,结果没行多远就陷入了大泽中,根本就是寸步难行。直到这时,项羽才知道自己居然被一个不起眼的老农给忽悠了。以前谁都对自己毕恭毕敬,现在连一个老农都敢骑到自己头上来,真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啊!想到这里,一股前所未有的绝望感涌上了项羽的心头。

这时候,汉军已经追来了。项羽只得带领剩下的骑兵从大泽转向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此时,他的随从只剩下了二十八骑,而汉军穷追不舍的居然有数千人之多。

项羽勒马转身看着身边这二十八个虽然身处绝境但神色依然平静的忠实跟随者,心里百感交集:“你们个个都是热血好男儿,可我却辜负了你们。”

这时,项羽大声说道:“我起兵至今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还不知道失败是什么滋味,才终于称霸天下。不料现在却被困于此,我想让你们知道,这是天亡我,并非我不会打仗啊!”

随后,他把二十八骑分成四队,每队七人,命令他们向四个方向冲杀,但无奈敌人太多,他们不可能冲出重围。项羽对他们说:“我先斩一个汉将给你们看看。”说着就冲进敌军中斩杀了一员汉将。

这时,汉王的郎中杨喜立功心切,也来蹚这浑水。他向项羽围逼而来,项羽大喝一声,这声“狮子吼”一出口,汉军顿时倒下了一大片。

杨喜也被吓得人马俱惊,摇摇晃晃地差点从马上掉下来。他赶紧掉转马头逃命去了,据说吓得跑了好几里路才停下来,差点没得失心疯。

趁此空隙,项王与骑兵又分三处会合了。但是,汉军毕竟人数太多,而且他们个个都想擒住项羽立下战功,因此,倒下一批又有一批上来了。

喑恶叱咤,千人皆废。项羽的狮子吼果然非同寻常。项羽这时将所有怒气都发在这些士兵的身上。他纵马冲入敌阵中,见人就杀,见兵就砍,蜂拥而上的汉军顿时又倒下了一大片。待聚集后项羽清点骑兵人数,发现只损失了两名骑兵。

项羽昂然道:“怎么样?”

骑兵们齐声道:“大王说到做到,乃真英雄。”

在做到了斩将和刈旗之后,项羽趁汉军惊魂未定,再次选择了突围。他一马当先,势不可当,汉军纷纷溃退。项羽成功率领二十六铁骑再次扬长而去。

一路狂奔,项羽突然勒马而止,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袭上心头,因为他被一条一望无垠的大河拦住了去路。

这条河的名字叫乌江。

何处是家乡?举目两茫茫。正在项羽黯然神伤时,身边有人惊喜地叫道:“大王,您看,河边有船。”

项羽回过神来,定睛望去,一位童颜鹤发的老者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只见这位老者屹立在江边,寒风吹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仿佛遗世独立了一般,一动不动。他身后停着一只很小的船,只能再载一人。汹涌而泛黄的河水拍打着船舷,小船随波荡漾,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

项羽不再迟疑,缓缓走向老者,他的脚步是那么沉重,仿佛每走一步都掷地有声,仿佛每走一步都心潮澎湃,仿佛每走一步都心如刀绞。

“老伯,这船是……”项羽终于走到了老者跟前,刚张开嘴,那老者便惊醒过来似的,已抢先一步对他行礼道:“我是乌江亭长,请大王上船吧。”

一个老农给项羽误指了一条路,以至于他陷入绝境;而此时又有一个老者出现在他面前,却是想救他一命。看来老天真是公平,至少对项羽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偏袒了。

“我现在已不是大王,只是一个败军之将而已。”项羽黯然道。

乌江亭长摇摇头:“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咱们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仍然有千里之地,人虽然不多,但也有数十万之众,建立霸业绰绰有余了。这一带只有我这有渡船,请大王赶紧上船。只要上了船,汉军纵使千军万马也无可奈何了。”

这的确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亭长,不但准备了大道理,还准备了小渡船,可谓水货、干粮都备齐了。按理说,此时已走投无路的项羽没有拒绝的理由。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项羽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突然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却是凄凉无比,令人毛骨悚然。

“天要亡我,就算渡了江又有什么用?”项羽叹道,“况且身为败军之将,我无颜回乡!”

总而言之,项羽在这个生死关头,思想出了问题。他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却是想着面子。

“请大王火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只,汉军追不到我们的。”亭长眼看项羽如此糊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不能因为我的再次到来,而让故乡重遭战火的洗礼;不能因为我的再次到来,而让故乡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项羽坚持地摇了摇头,把自己的乌骓宝马交给亭长,“你是我们江东的长者,这匹宝马已跟随我五年了,是天下最好的宝马,可以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我不忍心看着它与我同亡,就送给你吧。江东父老看见它就如看见我一般……”

亭长默默地牵过乌骓宝马,泪水洒了一地。乌骓宝马很有灵性地望着项羽,竟然同样也是泪光莹莹。

前文提过,项羽在突围前,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算是了却了一段情。此时,他的乌骓宝马被亭长运走后,算是了却了一段缘。从此,霸王心中再无牵挂了,开始了最后的血拼。

血拼前,项羽命令所有骑士都下马,进行步战。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拼杀,从马背上下来的骑兵如同手无寸铁的裸兵,于是二十多人很快成了汉军的刀下鬼。

杀人者,人恒杀。此时,唯独项羽继续进行着自己的个人表演。只见他冲进汉军当中,手起刀落,转眼间便斩杀了数百人,当真是势不可当啊。

但是,人毕竟是血肉筑成的,不是钢铁打造的,项羽付出的代价是身受十余处伤,鲜血已染红了身上厚重的铠甲。

血一点一滴从项羽身上流下来,他的生命也正一点一滴地流向尽头。项羽知道自己就要坚持不住了。这时,他看见背楚归汉的熟人吕马童,就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部下吗?什么时候跳槽到刘邦那儿去了?我怎么不知道啊!”

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的逃命之旅,正是运用“拉家常、攀亲戚”的做法,成功忽悠住了丁公,从而使自己顺利逃出。而此时身陷绝境的项羽主动找吕马童拉家常,虽然做法相似,但目标却截然相反,刘邦是为了逃命——纯粹的逃命,而他是为了叙旧——纯粹的叙旧。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此时的吕马童看着将死的项羽,不“鸣”也不“哀”,而是很善意地告诉大家:“他就是项羽,汉王悬赏千金缉拿的项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悬赏故,二者皆可抛。

汉将王翳一听,赶紧勒马跑上前准备验货。项羽见了他,凄然一笑,“你很勇敢,比吕马童那缩头乌龟强多了。我就成全你,把人头送给你吧。”

三十一岁的项羽一边说着,一边眺望着远处的夕阳,心里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后,一代霸王不再迟疑,拔剑自刎而亡。

项羽自刎身亡后,追击的汉军进行了抢功比赛。可怜项羽马上就被他们分尸了。这些人你争我夺,你推我搡,最后刀剑都出手了。

其实这就是人性,一直被欲望所牵引,在贪婪中扭曲了纯洁的灵魂。活着的项羽令人望而生畏,但死去的项羽却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一具价值连城的尸体而已。为了争夺这具价值千金的尸体,汉军自相残杀,大打出手,也是欲望使然,人性使然。

传说,为了争夺项羽的尸体,汉军死了百来人,伤了无数人,最后才分出了胜负。

获胜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他们每人都得到了项羽身体的一部分。后来,刘邦实现了自己重赏的承诺:王翳被封为杜衍侯,杨武被封为吴防侯,吕胜被封为涅阳侯,杨喜被封为赤泉侯,吕马童被封为中水侯。

可怜一代英雄最终落得个“尸分五裂”的悲剧下场。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作诗感叹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日暮只道英雄远

项羽死后,灌婴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率领自己的铁骑横渡长江,直捣吴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吴郡诸县。

而刘邦在垓下也没有闲着。他率大军对项羽的数万残余势力做出了最后一击。失去了项羽这根“定海神针”的楚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无奈之下,纷纷举起了双手。

然而,这一次,一向宽厚的刘邦却没有包容他们,而是下达了杀无赦的命令,结果可想而知,两万多楚军全部被斩首,尸骨如麻,血流成河。

紧接着,刘邦乘胜挥师向楚各城邑进军。楚军要再抵抗就是拿着石头想砸天了,于是他们纷纷签了城下之盟。

当然也有例外。江北鲁国就坚持抗汉,拒不投降。

鲁国是孔大圣人的故乡。项羽最开始发迹时,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因此,在他们心目中,项羽永远是他们的主子,誓死要坚守到底。

这时候的刘邦已不再是绵羊,而是雄狮了。他这一路顺风顺水,天下大局已定,一听还有不服自己的,便亲自带兵来到鲁国城下,准备大开杀戒。

哪知当刘邦大军到达鲁国城下时,都被震住了。

只见鲁国城门紧闭,但城里却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刘邦整个人都僵住了。他把两只耳朵竖起来,静静地享受着久违的天籁之音。冥冥之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的读书时代,又想起了和卢绾一起上学时的调皮样,想起了教书老师铁青着脸拿起戒尺打手心的样子,想起了自己不远千里投奔张耳求学时的样子,想起了这么多年东奔西跑拼搏的样子。

呆立良久,刘邦发出长叹:“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唯独与书生斗,无乐也无穷。”

对刘邦来说,虽然他平常虚情假意的时候多,但在外人眼里却是一个完美之人。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拥护者甚多,也正是因为这样,天下英雄才会对他趋之若鹜。

此时,刘邦面对鲁国这些忠诚的书生,被他们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动了恻隐之心。极善于察言观色的张良这时说话了:“他们之所以还犹豫不决,那是等着大王您拿一样东西给他们看啊。”

刘邦心中一惊,问:“什么东西?我可没带孔夫子的书籍来哦!”

张良摇了摇头,说:“不是书,是人头,项羽的人头。”

刘邦恍然大悟:“是啊,鲁人对项王的感情太深了,在他们心里肯定一直都不相信天神一般的项王会死去,现在只有拿着项王的人头给他们看,才可以绝了他们的心,令他们乖乖出城投降。”

随后,刘邦派两个汉兵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竹篙上挂着一颗血肉模糊的人头,在城下转了一圈。鲁王和楚军见了项羽的人头后,无限悲伤阵阵来,无尽泪水滚滚落。

刹那间,他们思想上的依靠土崩瓦解了。

这时,刘邦站在城下发话了:“只要你们投降,不但可以免除死罪,而且我还会厚葬项王。”

本来鲁城的楚军誓与城池共存亡,但“厚葬项王”四个大字打动了他们的心,于是他们打开了城门。刘邦进城之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以鲁公的礼仪厚葬了项羽。

在《三国演义》中,江南才子周瑜被诸葛亮“三气”身亡后,诸葛亮亲自去吴国,对周瑜进行了祭拜。诸葛亮伏在周瑜的灵柩前哭得死去活来,感动得东吴军士人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表演完毕,诸葛亮扬长而去,把身后名留在了江东。

当然,如果细翻历史,我们就会知道,这种猫哭耗子假慈悲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这一招的首创之人正是刘邦。

刘邦马上上演了四重唱:虚、情、假、义。

项羽出殡这一天,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刘邦在装着项羽尸首的棺木下葬前,面呈悲色地宣读了祭文。

“追思怀王在时,我与你结拜为兄弟,虽无血肉之亲,却也同战秦人,共过生死。且大王拘太公不杀,虏吕后不犯,供养军中,整整三年,此番盛情,动人心扉。如大王地下有知,也能领悟我一番祭奠之意……”

他的长篇悼词念了足足有半小时之久。等他念完了,众人还来不及舒一口气,老天似乎也被感动了,倾盆大雨随即落了下来。刘邦若有所思,若有所叹,终于流下了半是虚假半是真情的泪水。

如果说祭奠项羽体现了刘邦的“假”,那么接下来三件事,便体现了他的“虚、情、义”。

虚——对项羽“除名”。怎么个除名法?刘邦开始务虚,很快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天下所有人提到项羽时都只能叫他的小名——项籍,而不能叫他的大名——项羽。刘邦是想让项羽的名字从他的生命和视线中彻底消失。

作为一生的对手,项羽死后,刘邦是孤独的,但他同时也很难原谅项羽。永远都不准人再提你的大名!就让寒风带走一切吧,就让落叶埋葬一切吧,就让历史淡忘一切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谁叫你是败者,而我是胜者呢!

情——对项伯“扬名”。怎么个扬名法呢?面对这位对自己有“四重恩”的大恩人,对这位安插在项羽身边的“大亲家”,刘邦再次显现出自己的大气来,报之以“情”。他下令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氏。这下刘邦总算心安了,把人祖宗都给改了。

义——为项氏家族“正名”。怎么个正名法?刘邦出台了“三凡政策”,凡项氏家族成员一律免罪,凡项氏家族一律赐姓刘,凡项氏家族中有才干之人一律重用。

流血的帝途,不流血的义举,项羽在九泉之下终于可以安息了,从此他项氏家族的人得以保全。流血的帝途,流泪的家途,项羽在九泉之下究竟还是寒心了,从此他的项氏家族就这样消失殆尽了。

一切都结束了,楚汉争霸就此画上了句号。

江山易变,富贵无常,物是人非几多愁。枭雄铁卫今安在,昔年争霸再难现。一代霸王,乌江魂断,日暮只道英雄远。兴亡只在弹指间,浊酒一壶复一叹。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