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流血的征途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

——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南越版“吕氏春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在南越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刘邦建立汉朝后,南越和汉朝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一会儿密如情侣,一会儿又疏如仇敌,总之南越的局势像雾像雨又像风,让人看不懂、摸不透、猜不着。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对南越的态度是以和为贵。外交官陆贾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使“不安分”的南越王赵佗臣服,并立下永为汉臣的承诺。

然而,好景不长,刘邦死后,刘惠继位,吕后专政。蛮横霸道的吕后因为下达了禁止和南越通商的命令惹怒了赵佗。

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认为吕后“为妇不仁”的赵佗正式扯出造反的大旗,并且主动和汉朝设在南越的缓冲地长沙郡干上了。吕后也不是吃素的,派周灶为将军去征服南越。

然而,路上的一场瘟疫让吕后的征服之旅变成了喋血之旅,还没到南越边境的阳山岭,汉军就死伤过半。随后,吕后病死,汉军这才以奔丧为借口班师回朝。赵佗也正是因为靠这番天意挡住了汉军而称雄,南方周边小国无不对其臣服。

据说,当时赵佗在南越的势力东西跨越万余里,是名副其实的一方之王。他行必车,朝必礼,一派老大的作风。

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仁厚的汉文帝即位后,恢复了刘邦对南越以和为贵的政策方针,又是修缮赵佗在老家真定的祖坟,又是安排赵佗的亲戚朋友到朝中当公务员,不想去的每年可以拿到不菲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磨刀不误砍柴工,汉文帝随后再派外交官陆贾第二次出使南越。

事实证明陆贾就是陆贾,他没有令汉文帝失望。凭着一张利嘴,他居然使赵佗来了个“悬崖勒马”。赵佗被汉文帝的诚恳态度所感动,第二次对陆贾许下承诺:不再和汉朝对抗。

事实证明,赵佗这次果然没有再食言,随后南越一直向汉朝称臣,逢年过节向汉朝进贡,并派人朝觐,两国关系日益趋于平和。直到建元六十四年(公元前137年),赵佗死后,他的孙子赵胡继位,两国关系才又掀起波澜。

此时南越的闽越国和东瓯国因为七国之乱时吴濞儿子的挑拨离间,开始相互搏杀,而赵胡也因为害怕战乱殃及自己而对汉朝更为倚重。于是,他特遣太子赵婴齐到长安去当人质,以示对汉朝的忠心。汉武帝对南越这番诚意很满意,派王恢和韩安国平定了闽越的动荡局势。

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就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了。然而,后来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南越王赵胡继承赵佗的王位后,他没有胡来,但他派去长安当人质的儿子赵婴齐却胡来了。

其实,赵婴齐胡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是到了长安整天足不出户,等于被软禁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寂寞,寂寞啊”!于是,他在寂寞中偷偷地出了一次门,结果就遇到了改变他一生轨迹的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红透长安城半边天的风云人物——樛氏。这樛氏生性风流,和赵婴齐惊鸿一瞥后,一个是干柴一个是烈火,一点就着。很快,这个樛氏就为赵婴齐生了一个儿子——赵兴。

儿子赵婴齐走了桃花运,而赵胡却走了倒霉运——身子好好的,却突然一病不起,大有到阎王那里报到之意。于是,赵胡派使者到长安请求汉武帝放赵婴齐回国。

汉武帝自然很快给赵婴齐发了通行证。赵婴齐如同一匹脱缰的烈马,归心似箭。他来时无牵无挂,落寞至极;去时却是一驾豪华马车,身伴两个最爱的人——樛氏和儿子赵兴,有脸有面,风光至极。

事实证明,赵婴齐的风光还在继续,他前脚刚到,父亲赵胡就像了却了心愿一般含笑而去。他风风光光地继承了王位,然后干了两件风风光光的事:一是立樛氏为王后,二是立赵兴为太子。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同样的道理,一个短命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花枝招展的女人。赵婴齐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在他人生最寂寞无助的时候,樛氏给了他无尽的温柔和无尽的爱。当了南越王的他知恩图报,对樛氏宠爱有加。后宫佳丽三千,他只取樛氏这一瓢足矣。

都说痴情没有错,但却比错更可怕。赵婴齐不会料到,就是这一瓢却要了他的命。赵婴齐因为爱樛氏爱到骨子里去了,不理朝政,天天守在后宫与樛氏厮混。

元鼎三年(公元前113年),赵婴齐就去阎王那里报到了,死因是纵欲过度。

赵婴齐走了,小小年纪的赵兴开始风光起来。他一下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原因是他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父亲的王位,成了新一代南越王。

当了南越王的赵兴凭空多出来的三姑子、六婆子、七大叔、八大姨,数不胜数。他脸上笑开了花,对这些人该封官的封官,该奖赏的奖赏。总之一句话,无限风光在王位。

然而,赵兴很快就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高处不胜寒”。他接到了汉武帝的祝贺函。

鸿门宴是“宴无好宴”,汉武帝的祝贺函是“贺无好贺”。他祝贺是假,探访是真。他害怕人事变动后的南越不听大汉的话了,所以以祝贺的名义去试探虚实。

谏大夫终军和安国少季有幸成为去南越的“祝贺使者”。谏大夫终军为了使自己不辱使命,一到南越,就教了新南越王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可怜的赵兴刚刚爬上南越王的宝座,小屁股都还没有坐稳,被终军的这句话一吓,差点没有把尿尿到裤裆里,忙回了一句:“如有三心二意,天诛地灭。”

南越王赵兴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搞定了,接下来该安国少季登场了。按照汉武帝两步走的方针,终军负责搞定空有王位无实权的赵兴,而安国少季则负责搞定“实力派”的太后樛氏,责任之大可想而知。

当然,既然汉武帝钦点安国少季,自然有选他的理由。安国少季见到樛太后之后,心跳突然加快起来,因为他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像是迎接凯旋的将军一样。

接待仪式搞完后,两人随即进行了座谈会。如果诸位认为他们是就大汉和南越的双边关系在进行谈判和交流,那就大错特错了。国事,不谈;军事,不谈;天下事,不谈;谈,只谈家事。

“一别几年,你还好吗?”安国少季一往情深地望着樛太后,幽幽说道。

“不好。”樛太后突然满脸红晕,如少女般嗔怨道,“你说过两天来看我,结果一等就是几年。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

“我……我有我的苦衷啊!”安国少季顿了顿,满是疚意地说道,“我,这不是来了吗!”

接下来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座谈会”马上由大厅转到了内室,然后由内室转到了床上。

大家看到这里,肯定看出端倪来了。不错,这个安国少季在长安时就和樛太后有一腿了。只是后来“第三者”赵婴齐插足,生性风流且势利的樛太后就顺势倒向了赵婴齐,而安国少季和樛太后这一对“拍拖”多年的野鸳鸯就这样分道扬镳了。鉴于此次搞定南越实际只要搞定樛太后就行,所以汉武帝审时度势,决定从细微处着手,选择了让安国少季出征,目标直指樛太后。

事情的发展果然朝汉武帝所期望的那样发展。铁面无私的终军以“硬”对付尚且年少软弱的越王赵兴,而“少女杀手”安国少季以“软”来征服强硬的樛太后。结果,终军和安国少季不负汉武帝厚望,双双告捷。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里已毫无悬念可言,南越已是“煮熟的鸭子”飞不出大汉的手掌心了。然而,百密一疏,这一次汉武帝大意失荆州,漏看了一个人——吕嘉。

吕嘉,男,年龄不详,籍贯不详,绰号“千年老二”。

吕嘉是南越的三朝元老,一直位居相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故有“千年老二”之称。

吕嘉为了在南越打造“吕氏春秋”,做出了这样匪夷所思的规定:只要是吕家男性都要娶公主为妻,只要是吕家的女性都要嫁给王子为妻。

吕嘉这样做,虽然苦了吕家的儿女,但却让南越从此多了一个谈虎色变的词:吕氏天下。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被汉武帝“小看”了的吕嘉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使汉武帝精心布置的搞定南越的“两步走”计划产生了变数。

因为昔日情郎的到来,急着再续前缘的樛太后几乎想都没想,就给了汉朝十六个字的承诺:废除边关,位列诸侯,三岁一朝,年年进贡。

终军接到樛太后的答复,一向严峻冷漠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哪里料到,就在他火急火燎地打道回府,向汉武帝邀功请赏时,南越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挑起变革的人自然是吕嘉。原因很简单,他对樛太后的“卑颜屈膝”和“卖国求荣”之举表示不同意,并且对樛太后提出了“收回成命”的请求。

那吕嘉在南越是啥人物,说出的话分量自然是重于泰山的。这下樛太后也骑虎难下了。她对汉朝的公开信已经发出去了。吕嘉让她收回成命,无异于让她自己打自己耳光。于是,她硬着头皮给了吕嘉如下回复,八个字:“成命已出,覆水难收。”

吕嘉啥时碰到过这样的钉子,所以干脆和樛太后决裂了。决裂前,他还对太后进行了最后一次劝说。与其说是劝说,不如说是赤裸裸的威胁:“望三思而后行。”

面对吕嘉的威胁,樛太后颜面扫地,于是决定上演“新鸿门宴”。聪明的樛太后怕吕嘉“不给面子”,推托不来,还特意找了这样一个借口:宴请汉使,请你作陪。

眼看自己的威胁起到了显著效果,樛太后大有回心转意的迹象,吕嘉心中的气不由消了大半。即使如此,去还是不去,对吕嘉来说,仍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去,或许可以从樛太后那里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但这是不是一场“鸿门宴”呢?如果不去,一来示弱于人,二来太后设宴招待汉使,自己不去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啊。

吕嘉最终决定单刀赴会。

千秋梦断

因有弟弟带兵在外做后盾,吕嘉赴宴时底气十足。他阔首昂扬地走进大殿,甚至都不跟这次宴会的主人樛太后打招呼,就目空一切地坐在了首席的位置上。那么,宴会的另一主角之一的汉使只能屈居次席了。随着一些重量级官员的到齐,宴会随后开始了。

然而,宴会开始后,在场的众人都只是默默喝着杯中酒,场面静得有点可怕,只有杯碗的碰撞声飘荡在大殿中。

“来,来,来,喝完这杯,还有三杯。”樛太后站出来,打破了这压抑的气氛,举着杯对吕嘉道。

“不,不,不,喝完这杯,四大皆空。”面对太后的主动敬酒,吕嘉虽然骄横惯了,但也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心中的气势自然矮了一截。只是他自知酒量有限,不敢接樛太后的“三杯”,只接“一杯”。

“举世皆清你独浊,众人皆醒你独醉,为何?”樛太后眼中突然射出一道寒气逼人的光芒来。

“这……”吕嘉心中一凉,一股寒意直涌心头。

“南越归汉,利国利民,乃是千秋万代的大好事。众人皆赞成,为何只有丞相你一个人反对呢?”樛太后不再拐弯抹角,直奔主题。

“我……”吕嘉手一颤,只听见“啪”的一声响,握在手中的酒杯便掉落在地上。

安国少季听到酒杯响,本能地拔出汉朝符节,直奔吕嘉而去。

“你想干什么……”吕嘉临危不乱,厉声喝道。

安国少季本来是按樛太后宴前早就定好的暗号,她摔杯,他就拔出汉朝符节,用“降龙十八棍”当场解决吕嘉。哪知安国少季宴前听说吕嘉的弟弟就带着禁卫军在宫外巡视,心中的底气早已不足了。此刻吕嘉一声喝问,安国少季手中那根原本要挥向他的汉朝符节,竟然转向了地上那些破酒杯的残片。

安国少季连忙答道:“这酒杯的质量也太差了,吕相国好好地握在手,怎么说破就自己破了呢?”

吕嘉想不到安国少季会帮自己解了围,圆了场,当下握着安国少季的手直呼“无妨,无妨”。

面对这始料未及的一幕,一旁的樛太后气得差点没有吐血。但是,气归气,她一个妇道人家,手无缚鸡之力,又能怎样呢?

虽然喝了不少酒,但吕嘉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感觉到了情况不妙,因此,他在握完安国少季的手后,便说了句“肚子疼”,然后也不管嫪太后答不答应,就打算擅自离席了。

眼看吕嘉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开溜了,樛太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不甘心让到手的鸭子飞走了,于是恶从胆边生,怒从心头起,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一把抓起身边的一根长矛,准备对吕嘉来一个“最后一击”。这一击如果能把吕嘉来个“一矛穿心”那倒也罢了,如果只是给吕嘉弄点皮外伤,或者说来个“擦身而过”,那么樛太后的阴谋就会彻底暴露出来,等待她的将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暴风骤雨。

赵兴眼看母后要做出傻事来,一个“饿虎扑食”紧紧地抱住了樛太后,这才使得吕嘉得以扬长而去。

吕嘉的单刀赴会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最后,樛太后不仅赔了酒水钱,而且弄了个打草惊蛇的下场。

从悬崖边上走了一回后,心有余悸的吕嘉对目前的局势进行了分析:赵兴并没有杀他的心,安国少季是个窝囊废,剩下的樛太后孤掌难鸣。因此,他得出了结论:自己暂时还是安全的。

于是,吕嘉选择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略方针,并没有立马和樛太后撕破脸,而是先从弟弟掌握的军队中调了一部分保卫丞相府,然后又托病不再入宫。

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安国少季眼看把事情弄砸了,惶惶不可终日的他只得把南越国的情况飞马传回了汉廷。接到安国少季的“急报”,汉武帝的第一反应是怒,第二反应是大怒,第三反应是怒不可遏。怒极了的汉武帝也不顾堂堂一国之君的身份,破口大骂安国少季太没用。直把安国少季祖宗十八代骂得差不多了,汉武帝才叫了一个人来为自己分忧。

被汉武帝召来的人叫庄参。汉武帝丢给他两千人马,叫他去协助樛太后摆平南越的内乱。

然而,汉武帝不会料到,他钦定解忧的人非但没能为自己解忧,反而添了新愁,因为庄参面对汉武帝的命令,非但没有马上去立功,反而废话连篇道:“陛下,您是叫我去谈判还是动武?”

“以目前南越的局势,你还想做陆贾第二吗?”汉武帝一向是动武派,一听庄参的提问,不由眉头微蹙。

“如果是以友好姿态去谈判的话,带几个人就够了;如果是去动武平乱的话,这两千人根本不够塞牙缝的。”庄参不识时务地继续说道。

对话到此结束,汉武帝没有再给庄参任何交谈的机会,直接让他回家抱孙子去了。

庄参搬起石头砸中了自己的脚,一举失去了建功封侯的机会。一个庄参沉下去了,另一个叫韩千秋的人又浮出了水面。

韩千秋,郏县(今河南省郏县)人,曾担任过济北王的丞相。眼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马上来了个毛遂自荐:“臣愿带三百人到南越取吕嘉的首级来见陛下。”

汉武帝对韩千秋的勇气大为赞赏,马上就批下了一个大大的“诺”字。汉武帝给了他两千精兵,并且还配了一个颇为重量级的副将樛乐——这个樛乐是樛太后的弟弟。汉武帝这样安排的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吕嘉听说汉军大兵压境,立马又找到弟弟,两人就目前局势进行了紧急协商,达成如下共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112年,吕嘉和弟弟率军在南越宫中发动了政变,毫无兵权的樛太后、赵兴,以及胆小鬼安国少季皆死于乱刀之下。

吕嘉发动宫廷政变后,马上给出了官方理由:国王年少无知,而樛太后原本是汉人,只图眼前利益,哪管我南越国的前程?本人身为南越丞相,有责任也有义务铲除国贼,别立嗣主,以保我南越世代相传下去。

另立的嗣主是赵婴齐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儿子赵建德。吕嘉发动政变,竟没有一个人反对。而吕嘉平定南越内政后,并没有舒一口气,相反,他将面对韩千秋和樛乐的兴师问罪。

话说韩千秋和樛乐虽然只带了两千人,但接连摧破了几座小城,竟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南越边境。一路顺风顺水的韩千秋也因此自鸣得意起来,露出轻蔑的神情,心中暗喜:“南越的反军不过如此啊!”

而樛乐急于为樛太后报仇,不断鼓动韩千秋一鼓作气把吕嘉彻底打败。接下来的事实证明,越军和汉军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开始越军还能稍稍抵抗一下,到后来不仅“不设防”,而且沿途还为汉军备好了干粮等物品。

面对这样奇怪的情况,韩千秋非但没有高度重视,反而傲气见长。他大手一挥,大军就呼啦啦直奔南越的都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直到这时,吕嘉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早就隐藏好的越军也呼啦啦地奔出来,给汉军来了一招关门打狗。

离番禺短短四十里距离的地方,成了韩千秋“千秋梦断”之处,徒留他壮志未酬的遗憾。

汉武帝终于为他的轻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韩千秋全军覆灭,这对心高气傲的汉武帝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他怒发冲冠地发誓道:“血债血还!”

平乱路迢迢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派十万大军分四路对南越采取了军事行动。

第一路由卫尉路博德亲自挂帅,他被封为伏波将军,行动方针是由长沙国境内的桂阳下湟水,入广东连州攻石门。

第二路以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江西入南雄,顺北江而下攻番禺。

第三路以归义侯郑严为戈船将军,由湖南湘江攻灵渠,再入漓江。

第四路以驰义侯何遗率巴蜀罪人及夜郎国军队,沿牂柯江直下逼番禺。

总之,四路大军的目的地只有一个——番禺。汉武帝为了提升士气,给几位将军立下了“得番禺者,封侯高薪”的誓言。

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汉武帝的出发令刚刚下达,“二路军”杨仆便带兵浩浩荡荡由豫章出发。建功心切的他并没有中规中矩地选择陆地层层推进的方式进攻,而是选择了风险很大的水路,率军从浈江顺水一路“飞流直下”。

进入南雄县境的横浦水后,地势险要,水流湍急,杨仆所乘的庞大兵船,稍有不慎,就有沉舟之危。但是,他临危不乱,指挥船队得以顺利通过。为此,后人作了这样的词来赞扬杨仆:“周游瀑布岩前,看树影波光,横浦楼船怀汉将;稍憩蒲团石上,听松声泉韵,空山琴笙忆苏诗。”

就这样,经过三天三夜的奔波,杨仆的大军如天兵下凡般出现在寻陕。而寻陕过去就是石门,石门再过去十余里就是番禺。杨仆的二路军似乎看到了曙光,离成功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了。

相对于二路军的顺风顺水,其他几路军却是接连受挫。

首先,与杨仆拼命向前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驰义侯何遗。别人向前冲,何大帅所率领的第四路军刚起兵就仿佛被孙悟空点了定身法一样,总在原地踏步。

捆住何大帅及手下士兵脚的不是绳子,而是真金白银。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夜郎国本来是答应帮汉军共同打击南越的,但夜郎国君却中途变卦,原因是他被吕嘉的“糖衣炮弹”俘虏,于是以“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为借口,拒不远征。非但如此,夜郎国在拖住第四路军一阵子后,还反戈一击,和何大帅干上了。

而第三路的统帅归义侯郑严原是越将,后投降汉朝。此时“回家看看”,他却是感慨万千。心有千千结的他带领军队走得很慢。走得慢倒也罢了,关键是他手下的人却很急,还没到南越,就在广西与西瓯人干上了。西瓯人也不是吃素的,本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原则,和汉军针锋相对。于是,这一路军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打完就谈判,谈完又开打,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除了以上两路军,唯一能和杨仆竞争的就是伏波将军路博德所带领的一路军了。路博德的一路军是汉武帝这次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自然不甘落后。接到汉武帝的出发令后,一路军“唰”的一声拔脚就朝前冲,如离弦的箭一般。只是一马当先了好一阵,路博德才感到高处不胜寒。当他回过头来才发现,其身后只稀稀拉拉地跟着一帮气喘吁吁的士兵。点了半天人头数,也只有一千多人。

数万精兵居然被这一阵长跑跑得只剩下千来人,看来“大浪淘沙”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啊!路博德这才发现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自己只顾“前途”,却忘了手下的士兵大都是刚刚从狱中放出的罪犯,更需要“钱途”。他们从狱中出来突然重见阳光,眼见有一条生路可逃,自然跑得飞快,只是他们跑的方向和路博德相反罢了。

欲哭无泪的路博德没有灰心和气馁。他明知这点兵此去南越,无异于飞蛾扑火,凶多吉少,但他已无退路可走。如果退缩,那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带领这一千多名士兵继续“跑马拉松”。

路博德还在进行“马拉松”长跑,杨仆却在进行“马拉松”攻防战。他以“天兵天降”的速度直落在寻陕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这座“不设防”的城市。

接着,路博德马不停蹄地直抵石门,石门却仿佛是假石头做成的门,一攻即破。石门一破,番禺便如婴儿暴露在外面了。杨仆认为攻破番禺将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他甚至在幻想攻破番禺后的风光,汉武帝那重重的奖赏,高高在上的官位,白花花的银子,花枝招展的美女……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罢了。他在番禺城下,左攻右攻上攻下攻前攻后攻,攻来攻去,番禺城还是那座番禺城,毫发无损。

直到这时,杨仆才知道自己好“孤单”,想起其他几路同盟军来。如果有他们在,自己就不会显得这么势单力薄了。然而,他左等右盼,连其他几路同盟军的影子都没有看见。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城下进行蛮攻,一场马拉松似的攻防战就此展开了。

番禺城没有攻下来,杨仆的脸上却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终于等来了援军——路博德和他稀稀拉拉的一千多号敢死队。

路博德不会料到,他硬着头皮带着这么一点士兵,原本是无奈之举,但是他的到来,却让杨仆如同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热泪盈眶,欢欣鼓舞。

读者也许会问了,这个路博德只带来区区一千多士兵,对战场并没有什么影响吧?杨仆之所以欢欣鼓舞,自然有他的理由。他走水路,出奇招,一路顺风顺水直抵南越的首都番禺。但是,面对吕嘉的顽强抵抗,他士气被阻后,明显有颓唐之势。路博德带来的不仅是人数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支持。

有了必胜的信念,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其前进的脚步呢?于是,他和路博德两人分东西两路同时攻城,并且向被困在城里的南越士兵发出了这样的通告:汉朝的大部队在后面,希望你们能坚持到他们到来。

路博德的到来,本来就让南越士兵心有余悸,此时听说汉军还有大部队殿后,原本坚信吕嘉“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信念就破灭了。

信念是人的灵魂,一旦信念没了,意志就没了。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路博德的到来,原本拧成一股绳的南越军,此时却人心涣散了。接下来,在杨、博两人集中火力的猛攻下,番禺毫无悬念地被攻下了。

吕嘉脚下功夫了得。就在城破的同时,吕嘉并没有组织手下士兵来个“誓死保卫战”,而是脚底抹油,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这一走就走到了海岛(现在的海南岛)。

吕嘉满以为经过这万水千山的遁隐,从此他就可以在海岛这个世外桃源度过余生。然而,他没有料到,自己的人生很快便走到了尽头。

杨仆进城后,目标很明确,直奔“贼王”吕嘉。然而,他“梦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早已不见了踪影。后来,当听说吕嘉逃到海岛后,立功心切的杨仆决定来个“千里大追踪”,不过,路博德却制止了他前进的脚步。杨仆问为什么,路博德说穷寇莫追,自然会有人将吕嘉的人头送上门来。

杨仆开始时半信半疑,但他很快就对路博德信服起来。路博德果然神机妙算,海岛大王马上就献上了吕嘉和伪越王赵建德的人头。

至此,南越叛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汉武帝接到喜报后,把南越划为九个郡。等确定好各郡县人手后,路博德和杨仆方才雄赳赳气昂昂地班师回朝。

汉武帝对凯旋回来的一干人马进行了奖赏。路博德获得厚禄,杨仆被封侯。同时,汉武帝不但赦免了韩千秋的罪过,还立他的儿子韩延年为成安侯。樛太后的弟弟樛乐的儿子樛广德因为是“忠良之后”,被封为龙元侯。

夜郎自大

其实,早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就令番阳县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希望南越归附汉朝。唐蒙到达南越后,受到了南越王热情的招待。宴席上,他还吃到了一种从没吃过的水果。这种水果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吃下去更香,总之,入口生津,沁人肺腑。

唐蒙一问才知道,这叫枸酱,随后他感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无啊!”

对此,南越官员回道:“此物天上地下都没有,只有夜郎有。”

回到长安后,唐蒙便把这件事跟汉武帝说了,并且分析道:“要想武力解决南越,必须要经过长沙和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这里的条条大路虽然通水路,但条条水路却是十八弯,浅滩暗礁多如牛毛,在这里行船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会弄得船毁人亡。如果绕道西南地区的夜郎国,一来可以借夜郎国的十万精兵共同抗敌,二来可以从牂柯江顺流而下,直捣南越的寻陕,然后经石门直抵南越的城都番禺。如此一来,搞定南越将易如反掌。”

汉武帝被唐蒙精辟的分析说服了,马上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于是乎,唐蒙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几千人马,备足了干粮,从汉朝的西南边境——巴郡的笮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这次跋涉一路艰辛,相当刺激。唐蒙经过了大大小小不下八十一道磨难后,终于到达了夜郎。

夜郎王坐拥一方,哪里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他刚一听说东土大汉使臣唐蒙到来,先是略感惊讶,随后不屑一顾地问道:“哪里来的野和尚,敢到我这里撒野?”因此,和唐蒙见面的第一句话,夜郎王没有问好,而是用轻蔑的语气问道:“唐长老,不知是夜郎大,还是汉朝大啊?”

面对夜郎自大,唐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实际行动揭示了答案。他马上拿出此次来夜郎所带的礼物:丝绸字画,金银珠宝。这些东西在夜郎王的眼里都是旷世珍宝,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的脸马上由阴转晴,态度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收了唐蒙的礼,夜郎王嘴软了,他主动问唐蒙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唐蒙没有拐弯抹角,提出了让夜郎归附大汉的请求。夜郎王表示可以考虑考虑,因为他还想征求各大酋长的意见。

夜郎国的各大酋长见了唐蒙送上的奇珍异宝,嘴里头笑的是哟呵哟呵哟,心里头美的是啷个里个啷,个个都表示愿意对汉朝投怀送抱。

夜郎国就这样被唐蒙的金钱外交搞定了。唐蒙出使夜郎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心中欢喜,封夜郎国为郡,并把整个南夷都划给他们管辖。

紧接着,唐蒙又开始了第二次西征夜郎之旅。这一次,汉武帝除了派他去协管刚刚建郡的夜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修路。

按照唐蒙的计谋,从牂柯江的水路直抵南越,便可打南越一个措手不及。但是,牂柯江也不是说过就能过的,还得修缮才能通行。于是乎,唐蒙这次到达夜郎后,马上征集数万夜郎军民参与到了牂柯江的修缮中去。

这边的军民挥汗如雨,崇山峻岭中,因劳累和瘟疫而牺牲的人数不胜数。而那边,唐蒙却跷起二郎腿,嘴里吃着枸酱,非但不体恤军民,反而一再催他们快点,快点,再快点。

死,不管;伤,不管;快,才是他要管的。唐蒙为了赶工程的进度,根本不给工人一点点休息时间,如有人怠工就要挨鞭子,如有人逃跑,抓住一律砍头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逼急了的夜郎人没有选择自大,而是选择了自卫。很快,监军的酋长成了他们泄愤的对象。就这样,革命之火点燃后,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夜郎王虽然极力镇压、百般安抚,但都无济于事。刚刚归汉的夜郎顿时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事实证明,唐蒙除了蒙人有一套本事外,面对夜郎国的叛乱,他却是眉头深锁,慌了手脚。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派人快马加鞭地去长安向汉武帝求救。

汉武帝接到报告后大为震惊。本着大局着想,他没有选择派千军万马去镇压,而是决定以柔克刚。这次,他只派了一个人前往夜郎。

一支秃笔行天下

搞定夜郎,一人足矣。这个人便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巴蜀才子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年少时喜爱读书与剑术,因为崇拜战国时的蔺相如,于是改名相如。汉景帝时,他任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梁孝王刘武来朝,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他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作家相交数年,期间作《子虚赋》。

令司马相如没有想到的是,这首饱含真情的《子虚赋》一出台,竟然很快红遍了大江南北,自己一时间名扬四海。在当时那个没有网络、报纸、电视的时代,能凭借这样一首辞赋一传十、十传百地打出那么大的名气来,实在难能可贵。

然而,《子虚赋》的一炮而红并没有给司马相如的仕途带来好运,相反,霉运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降临了。原因是梁王刘武死了。刘武是因为争取太子之位未遂,郁闷而死的。他的死导致的后果是司马相如等一干文人都光荣地下岗了。因为新继任的梁王和汉景帝一样,不喜欢文人骚客。

司马相如不得不回成都老家。此时,他父母都早已病亡,家里可以用的东西很少,可谓家徒四壁,环堵萧然。

眼看家里待不下去了,司马相如走投无路之下想起了自己的朋友临邛县县令王吉。司马相如年少求学时,曾与王吉同窗,两人的关系铁得不能再铁。两人都曾承诺,将来不管谁富贵发达了,不相忘。

果然,面对一贫如洗的司马相如的到来,王吉不但“不相忘”,而且还“鼎力助”。

首先,他给司马相如提供了免费住宿。王吉把临邛县的一个公共场所的公共建筑——都亭——安排给司马相如来住。这虽是一个临时的家,但好歹司马相如不用再风餐露宿,夜宿街头了。

其次,他还给司马相如娶了老婆。凭司马相如现在这个穷酸模样,能混口饭吃就应该很满足了,居然还异想天开要娶老婆,简直是白日做梦。然而,事实证明,在王吉的帮助下,司马相如不但白日做了梦,而且还梦想成真了。

王吉给司马相如介绍的是当地首富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我们来看看卓文君的优势和劣势。

卓文君的优势很明显。第一,太漂亮。她年方二八,长得眉如远山,面似芙蓉,肤如凝脂,手如柔荑,怎漂亮两个字可以形容?第二,有才华。她从小读书识字,文采飞扬,擅长棋琴书画,纤纤柔指却能弹出旷世之曲。第三,家里富。她卓家在川蜀一代是有名的富豪。史书上说“临邛自古称繁庶”,意思就是赞美秦汉时期的古临邛富裕,而卓氏则为临邛的繁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至于卓文君的劣势,只有一条,青年寡居。

我们再来看看司马相如的优势和劣势。

司马相如的优势也很明显。第一,长得帅。他身高八尺,面如冠玉,眉清目秀,一表人才,怎英俊两个字能形容得了?第二,有才华。他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司马相如的劣势更明显,一是穷,二是口吃。

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临邛第一富豪,连王吉这个县令都“唯卓是尊”,由此可见卓家之富豪程度。按理说一贫如洗的司马相如如果想高攀富得流油的卓文君,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然而,事在人为,接下来王吉对司马相如的包装和炒作堪称经典,为后世泡妞之秘籍。

自从司马相如入住新家都亭后,他便深居简出。王吉放下堂堂一县之令的架子,每天都是去都亭问候他。

就这样春去夏来,夏去秋来,临邛县突然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新闻的标题大致是:都亭入住神秘天外来客,县令这般优待为哪般?

这条新闻自然也很快传到了临邛县第一富豪卓王孙的耳朵里。这位富豪在临邛县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风流人物了,王县令虽然对自己一直毕恭毕敬,但也没有到这种“每天必问候”的地步啊。都亭里终究住着哪位神仙,这是大家心里的疑问,也是卓王孙心里的疑问。一来是疑问,二来是不服,卓王孙便决定宴请这位神秘来客到家里做客,以识其庐山真面目。

王县令等的就是卓王孙的主动上钩。至此,王县令的包装和炒作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接下来就看司马相如的表现了。

司马相如等的就是卓王孙的家宴。当然,饶是如此,他还是故意推托了几次,直到卓王孙第三次派人来请他,他才勉强答应。

当然,他去之前,还要进行一番形体上的包装。他拿出当年梁王刘武赏给他的唯一两件值钱的东西:鹔鹴裘和绿绮琴。

鹔鹴裘披在身上,绿绮琴拿在手中,再加上王吉派来的马夫和轿子,司马相如马上变成了一个风度翩翩的阔少爷。

宴席上,卓王孙自然对这位仪表出众、衣着华丽的阔少另眼相看。酒过三巡,在王吉授意下,司马相如以弹琴助乐为由,开始登场卖弄自己的弹唱技艺: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这是流传于世的《凤求凰》。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此时早已被司马相如美妙的琴声吸引了过来,正躲在屏风后朝司马相如“频频暗瞥”。她见司马相如相貌堂堂、神采飞扬,已是芳心萌动。听他唱起这段《凤求凰》,更不由得满面红晕,目迷神摇……

良久,宴席散去,卓文君仍然不能自已,沉醉在司马相如的“挑琴”之中。一琴之威,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感叹司马相如的功力之深。

此时,司马相如早已用重金买通了卓文君的侍女。侍女马上开始对卓文君“攻心”。卓文君本来就已经动了心、动了情,听说司马相如很中意自己时,更是觉得“缘来时得把握,缘去时莫后悔”。思来想去,卓文君最后来了个月夜出走,直奔司马相如所住的都亭。第二天,司马相如便带着卓文君私奔了。

当然,私奔后的卓文君才知道自己所找的如意郎君原来是穷光蛋一个。卓文君最终选择了重回临邛县,当然,跟她一起“回头”的还有司马相如。

如果说汉高祖刘邦当年对吕雉是属于“骗妻”成功的典范的话,那么,司马相如娶卓文君便是“窃妻”的楷模。为此,唐代诗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有这样的记载:“相如纵诞,窃赀卓氏。”

卓王孙虽然不同意这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但无奈此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生米已煮成熟饭,由不得他不答应啊!从此,司马相如不但抱得美人归,还过上了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

好运来时门板都挡不住。正在此时,汉武帝的圣旨到了,令司马相如入长安见驾。司马相如为了能面试成功,又作了一首《上林赋》。汉武帝一听很是高兴,立马封他为郎官(文职侍从),对他宠爱有加。

这一次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去解决夜郎的内乱,显然是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寄予厚望。事实上,司马相如就是司马相如,他到了夜郎后和唐蒙的做法大相径庭,唐蒙主张的是“枪杆子下出政权”,而司马相如却是“一支秃笔行天下”。他大手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妙笔生花的檄文。

司马相如这篇名为《喻巴蜀檄》的檄文大致分为三层意思。

首先,文中宣扬了汉武帝的威德。称他即位后北伐匈奴,西征康居,东讨闽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西南夷君长仰慕倾心,都表示要归附朝廷,只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为了奖赏这些君主,汉武帝才派中郎将对这些地区进行礼节性的访问。他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的宏伟目标。

其次,文中解释了在巴、蜀二郡征兵只是为了保护财物和使者的安全,不存在战争的忧患。责备唐蒙擅自启用“军兴法”,“警惧子弟,忧患长老”,又征调大量军民为他转粟运输,这些都是他个人的过失。但是,民众也要“急国家之难”,被征调的人,以逃亡自杀来抗拒,“亦非人臣之节也”。

最后,文中以当时的忠义、荣辱观来开导民众,先树正面典型,说过去边境上有人一听说烽火燃起,就扛起武器,迅速跑来参加战斗。其中一些人立了大功,因而做了大官,过上了美好生活,封妻荫子,流芳百世。巴蜀之民与边境之民都同属一个国家,同敬一个皇上,现在才干点实事,就自杀或者逃跑,这太愚蠢了,不忠不义,连累父母也受耻辱。强调父母和基层小吏都要对年轻人进行教育,还要率先垂范,缺少好的品德和荣辱观,就会受到处罚,甚至被杀头。

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语言通畅,层次分明,密致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檄文在夜郎一经发行,便如同给夜郎人下了一剂灵丹妙药,结果他们的武力行为得到了缓解,谣言得到了控制,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原谅之声。总之一句话,檄文的效果立竿见影。

小试牛刀取得不错的效果后,司马相如由“动手”马上改为“动口”了。他用他的“笨嘴笨舌”(司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和巴蜀的上层人物及几个县的县令进行了谈话,做说服工作。在他的恩威并施下,夜郎的高层领导官员被成功搞定,动口取得的效果同样立竿见影。

就这样,司马相如“动手”和“动口”双管齐下,成功搞定了夜郎。当真是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随即,司马相如马上就夜郎的局势向汉武帝打了个报告,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邛、笮、冉、駹这些夷族靠近蜀郡,如再行开通,设置郡县,胜过南夷。”

汉武帝见司马相如不费一刀一枪就平定了夜郎内部的动乱,对他早已刮目相看了。因此,面对他的金玉良言,几乎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符节去和西夷各国“建交”。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去搞定野蛮粗鲁的西夷并不是一件美差,而是一次苦旅。但是,司马相如既然能轻轻松松搞定夜郎,对付西夷也不是难事。他审时度势,这次采取了三步走政策。

第一,说服。这一次司马相如费尽口舌,采用“攻心”政策对付西夷人。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代才子司马相如的“口”不如“笔”,因此他的副手壶充国有幸成了“演讲大师”。壶充国拿着司马相如写的演讲稿,声情并茂地照本宣科后,效果同样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了西夷人。据说这位壶充国老兄此次亮相,迷倒少女无数不说,更得到了汉武帝的另眼相看。后来,他被封为大鸿胪,掌管诸侯和少数民族事宜,可谓一说成名。

第二,赠礼。有钱能使鬼推磨,古往今来,用金钱开路,基本通杀。

第三,武力。司马相如在安排壶充国进行说服工作,以及用糖衣炮弹对付西夷的同时,还派副使王然于带领汉军进行军事演习,大有扬我国威之意。

就这样,马司相如的三步走之后,西夷很快就被搞定了。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司马相如搞定西夷后,终于站在了人生的顶峰。很多人都对这个才气过人的才子大呼“仕途不可限量”,司马相如也有飘飘然的感觉。这次来川蜀前,他就已经是中郎将了。立此大功,他的仕途再度青云直上,看似已毫无悬念,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然而,世事无常,这话一点都不假。事实上,司马相如凯旋,汉武帝也不怠慢,亲自站在城门口迎接,待遇不可谓不高。只是司马相如脸上的笑容马上就僵住了,他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手上已多了副手铐。紧接着,汉武帝极其友好地请他进了一个特别的地方——牢狱。

汉武帝给出的原因是:受贿。功成名就遭人妒忌也是正常的。有人告司马相如在搞定西夷期间收受他人钱财,而且数额巨大。汉武帝最痛恨的就是腐败,最注重的就是反腐。于是,司马相如一入京便被“双规”了。

司马相如入狱,急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西汉的美女加才女卓文君。不过,卓文君脸上的泪水很快就被笑容代替了,因为司马相如出来了。保释司马相如的是他的岳父卓王孙,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不假。

然而,司马相如出是出来了,但头上却少了一样东西——乌纱帽。汉武帝本着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原则,给“腐败分子”司马相如开出了处罚令——革除官职,提着行囊,回家建设新农村去。

伴君如伴虎,面对仕途的起起落落,面对人生的变幻无常,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面对朴衣素装的妻子卓文君,司马相如长吁短叹,心中似有千千结,昨日的风光还历历在目,却都已成明日黄花。

与司马相如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妻子卓文君的欢欣鼓舞。卓文君之所以在相公司马相如发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般凄凉无助的苍凉之声后,却一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样子,除了她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外,还有其他原因。

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只可惜男人有钱就变坏,更何况还是一个多情的才子。原来,司马相如在仕途中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时,也在灯红酒绿中迷失了方向,走上了“包二奶”的道路,甚至想到了休妻。他写了一纸休书,上面只有十三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典型的打哑谜,但司马相如相信聪明的卓文君会明白自己的意思。

卓文君自从跟随了司马相如后,天天等夫君来接她,夜夜盼夫君来接她。五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她等到花儿也谢了,还是不见夫君的身影。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她没有等来夫君,却等来了他的信。接到信的卓文君激动得无与伦比,只是,当她打开信时,满心的欢喜立马就被忧伤和绝望代替了。

卓文君是何等聪明的女人,自然知道夫君哑谜的意思。这句话里每个数字都有,唯独没有亿,无亿便是无义,意思已不言而喻。

伤心也罢,痛苦也好。卓文君就是卓文君,她很快从伤痛中走出来,她决定用尽全力来挽救这段濒临破碎的婚姻。她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也很独特,只是将司马相如这十三个数字正写了一遍,又反写了一遍,作了一首数字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卓文君眼看口口声声说爱自己一生一世的夫君变心后,并没有用最俗的那些“忘记你我做不到”之类的话来挽留司马相如的心,而是以暗讽的方式来刺激司马相如的良心。

果然,司马相如看到卓文君的回信后,感到羞愧难当。回想起自己穷困潦倒时文君的种种好处,他的良知终于苏醒过来,于是浪子回头,决定不再休妻。

当然,司马相如不休妻,并不代表他就不再续妻。喜新不厌旧的司马相如回了这样一封信,信的内容不再打哑谜,而是实话实说了。他以商量的口吻对卓文君说,念在夫妻一场的分上,婚可以不离了,但纳妾总可以吧?

对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卓文君来说,纳妾比休妻更让她难受。这一次,她真的愤怒了,为何自己的丈夫总是三番两次地要花心呢?她想过一哭二闹三上吊,但是那样做的结果很有可能覆水难收,万劫不复。她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司马相如最擅长的文字来作为最后的武器,进行反击。一首流传千古的《白头吟》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怕《白头吟》这一剂猛药的威力不够,还附加了一曲凄伤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以四川烈女的刚强性格表示,自己只能“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如果你司马相如还是要将花心进行到底,那么我跟你也就走到了尽头,大家以后路归路,桥归桥,各不相干。

司马相如看后,震惊之余,大为感动,想起往昔的恩爱,种种美好,种种甜蜜,种种幸福,纳妾的念头终于被拔节而出的道德和正义浇灭了。他在说出“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后,立马高车驷马,亲自登门迎接卓文君入京。

卓文君的放手一搏,终于让这个风流多情的男人回心转意了。后人有藏头诗《望江亭》以咏此事:“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此诗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写的喻义也很深,耐人寻味。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官场的诱惑早让卓文君心有余悸,因此,当司马相如搞定西夷,功成名就回长安时,她并没有半点欢喜。对她来说,司马相如越成功,她就越没有安全感。丈夫丈夫,一丈之内是丈夫,出了一丈就可能什么都不是了。

因此,当汉武帝对“受贿”的夫君给出革职回家的处罚后,早就想远离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去过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卓文君,怎一个喜字了得?在她看来,隐居林泉,青山为伴,绿水相随,坐看日出日落,笑看云起云落,双飞双宿,甜甜蜜蜜,缠缠绵绵,岂不优哉美哉快哉乐哉善哉!

一年后,卓文君的田园梦碎,汉武帝昭雪平冤,宣布司马相如的受贿罪名不成立,又把司马相如调回京都入职。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一代杰出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悄然殒世。临终前,除了对妻子卓文君的恋恋不舍外,他唯一的遗书是写给汉武帝的《封禅书》。总之,为了报答汉武帝的知遇之恩,司马相如当真做到了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卫氏朝鲜起风云

汉武帝在北、南、西部都进行了赤裸裸的武力征讨,当真是剑锋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他极富野心,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的终极目标是四海臣服,唯我独尊。

在这个时候,东边的朝鲜因为不安分,又成了汉武帝的眼中钉。

根据朝鲜《太原鲜于氏世谱》记载,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四十一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被燕人卫满取代。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公元前194年,他在王险(今朝鲜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史称“卫氏朝鲜”。

汉惠帝(吕后专政)时期,辽东郡太守奉吕后之命,与卫满达成求和协约,朝鲜成了汉朝“倒贴”(付年薪)的附属国。

卫满以称臣的名义得到的实惠是看得见的。他依靠强大的汉朝的支持,先后把四周的真番、临屯等小国都征服了,国土面积比以前扩张了许多。

到汉武帝即位时,卫氏朝鲜已传到了第三世卫右渠的手上。这时的朝鲜国土面积虽然没有增加多少(三面环海,也增加不了什么),但经济却飞速发展着。

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卫右渠的胆子大了,野心足了,想摆脱汉朝的束缚了。为此,聪明的卫右渠采取了四步走战略。

第一步:单方毁约。他把协约撕个稀巴烂,什么白纸黑字,祖先们签的事儿也能算数吗?

第二步:拒不朝觐。每年按时以外臣之礼去长安朝觐,那已经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的事了。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要想我堂堂一方之王跪拜在你汉朝天子脚下,两个字:没门!

第三步:广招义士。经济强了,本钱足了,武力也得到加强了。卫右渠广招天下豪俊,为了加强军事力量,他甚至为汉朝的一些亡命之徒提供了条件和待遇不菲的收容所。

第四步:谢绝路过。朝鲜半岛的另一个叫辰国的小国想和汉朝友好,但去长安必须过朝鲜境内。于是,辰国国王不断点头哈腰地说:“借光,借光,路过,路过。”结果都遭到了卫右渠的严词拒绝:“不借,不借,绕道,绕道。”绕到哪里去?还不是绕回本国!辰国国王只能“望汉兴叹”了。

卫右渠实行“四步走”战略后,汉武帝很生气,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认为这是对汉朝的极大侮辱和蔑视。

当然,动武前,汉武帝还是先礼后兵,派人到朝鲜和卫右渠进行和平谈判。按照汉武帝的意思,谈得拢最好,谈不拢再打也不迟。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涉何作为和平大使,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到王险城和卫右渠进行双边紧急会晤。

谈判一开始,涉何的心就掉进了冰窟窿里,由火热变得冰冷。他原本以为挟汉朝令四海臣服之威,自己到王险城只是做一次免费旅游罢了,搞定卫右渠只不过是几分钟的事。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涉何一厢情愿的想法,对于谈判,卫右渠根本就不接招。你说东,他说西;你扯南,他扯北;你软,他硬;你硬,他更硬。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接连几天都这样,涉何终于明白,再谈下去,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与其在这里浪费口水做无用功,不如回去向汉武帝报告。

涉何走的时候,卫右渠没有挽留,只是派了一个裨王相送。这个裨王送了一程又一程,大有把涉何亲自送到长安之势。当涉何说请回时,裨王答道:“山野之地,不说流匪强盗,单是猛虎野兽就足以吃人不吐骨头。不把你送出国去,我放心不下啊!”

涉何是明白人,知道裨王名为相送,实为监督,他选择了沉默。“回去如何向汉武帝交代?”涉何心里开始琢磨复命的事,心情很是郁闷。

“怎么遇到这样一个闷骚男啊!”裨王眼看涉何对自己的热情相送不理不睬,倒也显得很配合,不再多说一句话。两人一路无语,大有将沉默进行到底之势。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涉何终于还是选择了爆发,他爆发的地点在水。水是两国的交界地,涉何在此做出这样的选择应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过了河就什么机会都没有了。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裨王眼看就要到汉朝的边境了,卫右渠交代的任务完成了,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教条似的吟了几句老掉牙的告别话。然而,他正要准备华丽地转身打道回府时,突然一阵钻心的痛楚袭遍了全身,接着便是满天的血光笼罩开来……

涉何割下裨王的人头,这下可以去复命了:朝鲜不愿归附我汉朝,我已斩杀了他们的名将。

听到朝鲜不愿归附的消息,汉武帝满脸阴霾,随后听说涉何竟然在朝鲜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斩杀了朝鲜名将,脸色马上由阴转晴。随后连调查取证之类的过程都免了,直接对功臣涉何进行了嘉奖,直接升他为辽东都尉,负责那里的军事和防务。

汉武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让你涉何当边防总司令,让你去守边疆。

然而,涉何不会知道,自从他离开长安去辽东上任的那一刻起,已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了。

裨王死了,卫右渠很生气。原因是在他的地盘居然被名不见经传的“外来客”杀了自己的人。为了挽回面子,他决定报复。

冤有头,债有主。就在他苦于寻找涉何不得时,涉何却主动送上门来了。面对这个近在咫尺、新上任的辽东都尉,卫右渠很给面子。人家刚上任不久,他就派人火急火燎地去表示了“欢迎”。

半夜时分,涉何睡眼惺忪,但还是接待了这一批不速之客。只是当他脖子突然感觉到一种死亡的冰凉时,才知道半夜三更的客人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的,这时候草率接待客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人头。

涉何死了,汉武帝很生气,他也决定报复。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愈兴之兵,何患无由?涉何的死正好让汉武帝找到了出兵的理由,他不再走偷偷摸摸的路线了,而是决定光明正大地对朝鲜动武。

于是,一支由犯人、死囚为主的东征军马上成立了。汉武帝的用意很明显:让这些人戴罪立功。

接着,两名统军的将领也浮出了水面。一位是平定南越劳苦功高的楼船将军杨仆,另一位是后起之秀左将军荀彘。两人分海陆两路进军,目标直指朝鲜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王险。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话果然不错,杨仆率舟师七千人,直接穿越广阔的海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抵王险城下,真如天兵下凡一般。

但卫右渠也不是吃素的,他敢和汉朝翻脸,自然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因此,面对这支从天而降的汉军,卫右渠没有惊慌,也没有畏惧。他早已在要塞之处做好了防御工作。眼看杨仆只有区区数千兵马,卫右渠就趁他们刚上陆,立足未稳之际,发动了猛攻。

杨仆所带大军以前到哪里都是他们打别人,别人只有防守挨打的份儿,哪里料到卫右渠吃了豹子胆,敢先下手为强,结果猝不及防,兵败如山倒。幸亏附近的崇山峻岭成了他们天然的逃难之处,才没落得全军覆灭的凄惨下场。

与水军的出师不利相比,另一队走陆路的汉军情况也不容乐观。荀彘率大军才出了辽东,在渡水时就遇到了朝鲜人的顽强抵抗,导致汉军寸步难行。

汉武帝原本以为水陆并进,拿下朝鲜只是“弹指一挥间”,哪里料到朝鲜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在水陆两军皆受挫的情况下,汉武帝决定再谈判,硬的不行,就来软的,所谓软硬结合。

事实证明,卫右渠就是卫右渠,既然敢公开闹“独立”,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软硬皆吃。你来硬的,我奉陪,你想来软的,我还是奉陪。谈就谈,没什么大不了,在我的地盘,谁怕谁啊?

卫右渠嘴里虽然是这么说的,但当汉朝的第二位和平大使卫山抵达王险时,他却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强颜欢笑,热烈欢迎,盛情招待。

客套过后,正式开谈。也许都是姓“卫”的缘故,会谈一开始,卫右渠就对卫山许下了承诺:我愿意归附汉朝。

卫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来时他还以为这个卫右渠难以搞定,路上还不时瞄几眼随身所带的《演讲与口才》,现在看来,这些都成了无用功了,根本就用不着。

卫山把卫右渠忽悠的话当真了,于是请卫右渠和他一起去长安见汉武帝。卫右渠自然不会自投虎口了。可是话又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难以圆场了。于是,他派太子和卫山一起去面见汉武帝。

太子乃是千金之躯,卫右渠又以防卫为借口,派了一万多人相随。卫山见太子相随的人这么多,就说太子一个人去就足够了。

卫右渠解释道:“我派太子带一万人马去长安,这不正可以显示我的一片赤诚之心吗?”

卫山无奈,只得应允。但是,当卫山和朝鲜太子一行人马浩浩荡荡刚到水,还没进汉朝的边境时,问题出现了。

仁义废,霸者出

此时,在边境上的荀彘虽因两国谈判,暂时停止了进攻,但面对朝鲜太子“荷枪实弹”的一行人马到来,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解除武装,方可通过。

对于荀彘这八个字的要求,朝鲜太子回了四个字:“不可理喻。”

卫山眼看苗头不对,马上和荀彘进行了沟通,希望荀彘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多照顾,多多谅解。但是,荀彘对卫山的态度也很坚决:原则如此,不能更改。

就在荀彘和卫山争论不休时,朝鲜太子却没有这么大的精力站在河边苦等。他手一挥,掉转马头。“啥时候有了结果,再来告诉爷一声。”朝鲜太子撂下一句话,就率众呼啦啦地走了。

朝鲜太子走了,卫山急了,心想煮熟的鸭子飞了,没办法,只好向汉武帝汇报。汉武帝听后大怒,心想,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坚决不能留了,于是叫人把卫山推出去砍了头。

卫山死了,谈判宣告彻底失败。既然谈判不成,那就接着开打吧。开打前,汉武帝给荀彘下达了死命令,不平定朝鲜你就不要回来了。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该是荀彘玩命的时候了。人的潜能总是在困境中才能被激发出来。荀彘在被逼无奈下,带领士兵发挥了不抛弃、不放弃的优良作风,强渡水后,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以锐不可当之势直抵王险城下,和那里的“游击部队”杨仆胜利会师。

杨仆带领七千水军登陆,被卫右渠打得遁隐山林后,已是一支支离破碎的残兵部队。在汉朝和朝鲜谈判时,他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战火重燃时,他又只好东躲西藏,过起了钻山豹的生活。因此,荀彘的到来无异于雪中送炭,杨仆终于重见天日。

荀彘说:“咱们合围王险城吧。你负责东南两边,我负责西北两边,咱们打进城里再叙。”

按理说荀彘和杨仆两军在战事最紧要的时候会师,自然士气大振,合围王险城应是手到擒来,不太费工夫的。然而,这一围竟然围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进去。

王险城之所以久攻不下,除了城墙牢固,卫右渠拼命死守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杨仆和荀彘度过会师“蜜月期”后,很快就进入了“审美疲劳期”。

荀彘所带的士兵大多是燕代地区的精锐之师,英勇善战,军事素养过硬,攻城拔寨,毫不退缩。因此,包围王险城后,他们便每天坚持高举高打,猛烈攻城,两个字——玩命。

但是,杨仆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所带的兵大多是齐地囚犯,这些死囚本来有戴罪立功的机会,个个士气高昂,勇不可当。然而,登陆后,他们被卫右渠来了个当头一棒后,便如霜打的茄子——蔫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围攻王险城时,他们采取和而不战、战而有节制的方针,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休息,谁想要他们玩命去攻城,也是两个字——没门。

卫右渠从汉军炮火的密集度和强硬度看出些端倪来,于是故技重演,马上派出密使去和“雷声大雨点小”的杨仆进行谈判。谈判主要围绕投降的条件和细则等问题,造成真心归汉的假象。

因为在平定南越时,路博德凭着智取,很快搞定了南越,拿了头功,杨仆杨大将军只能屈居其后。也正是因为这样,吃一堑长一智的杨仆这次也想学路博德,以智取战术拿下王险,立下头功。所以,面对卫右渠的忽悠,杨仆采取的方针是来者不拒,来了就谈,谈不拢再打。结果谈来谈去,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都没有谈出来。

而那厢荀彘拼死拼活地攻城,迟迟不见杨仆这边有动静,就派人来问杨仆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发动总攻。杨仆想也不想就回答道:“攻城还不容易,明天呗。”

结果到了第二天,荀彘磨刀霍霍,率众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时,杨仆那边却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情急之下,荀彘又派人去杨仆那里询问是怎么回事。杨仆拍着脑袋做醒悟状:“不好意思,我忘了,明天一定打。”

再过了一天还是一样,荀彘打他的,杨仆坐山观虎斗,恕不奉陪。如此周而复始,荀彘感叹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于是,孤掌难鸣的荀彘也不打了。因为他有了一项新的任务要做:调查杨仆的作风问题。

荀彘认为杨仆之所以不打,是因为和朝鲜人有不正常的关系。于是荀彘再派人去杨仆那里时,不再是询问,而是质问:“你到底是啥意思?”

杨仆回答得简洁有力,只有十个字:“仁义废,霸者出,而尚智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杨仆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你打你的,俺玩俺的,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干涉。

荀彘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马上把杨仆的情况向汉武帝进行了汇报,称杨仆有反叛之心。理由是杨仆前有马失前蹄之过,后又与朝鲜大臣私下联络,而朝鲜只谈不投,分明是在勾引杨仆上贼船。

荀彘的话引起了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他派出了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去明访,并给他这样的特权:必要的时候可以自行处理。

公孙遂不会料到,就是汉武帝这句极具权威的话,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公孙遂赶到前线后,马上展开了调查。他到荀彘军中,对荀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问话,荀彘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杨仆如何失约不按期会师共同破敌、如何和朝鲜勾三搭四的事如竹筒倒豆子般倒了出来,最后还总结道:“形势非常危急,如果杨仆心怀二心,和朝鲜联合起来对付我军,我军危如卵石矣。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请公孙大人定夺。”

公孙遂点了点头,问道:“对待卖国求荣的人该如何办?”荀彘答:“杀。”

公孙遂点了点头:“你去把杨仆给我叫来。”随即把符节交给荀彘。

那厢的杨仆正和朝鲜谈得如火如荼,荀彘的到来让他大吃一惊:“咱们不是说好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吗?你来干什么?”

荀彘一句多余的废话也没说,直接拿出公孙遂的符节,说是奉命来请杨大人去商议军事的。这下,杨仆没办法了,只得跟荀彘走。

杨仆这一去就被公孙遂擒了起来。公孙遂对他进行了突审,要求他交代卖国求荣的全部罪证。杨仆没有做贼,心里不虚。问来问去,他只是反反复复说这十个字:“仁义废,霸者出,而尚智力。”

“而尚智力,而尚智力,我看你是智力过了头。”公孙遂没有再和杨仆辩论,而是直接带着他回长安请汉武帝定夺。

绑了杨仆,公孙遂闯祸了。前线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汉武帝先是一惊,然后勃然大怒道:“我是叫你在最危急的时候可以自行裁决,不是叫你先斩后奏,滥用职权。”震怒下的汉武帝马上就砍了公孙遂的头。

杨仆走了,公孙遂死了,荀彘如果不尽快拿下王险城,离死期也就不远了,他不玩命也不行了。

两军合并后,荀彘依然发挥高举高打的作战风格,对王险城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地毯式进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王险城太坚固,没被攻下来,但一些朝鲜大臣的心却被攻了下来。

朝鲜的国相路人、韩阴、尼溪相参、大将军王唊四位重量级人物眼看这样“烽火连三月”下去,家书都可以抵万金了,于是坐在一起开了个碰头会:“我们开始要是投降楼船将军杨仆就好了,如今楼船将军被捕,荀彘的攻势又如此猛烈,王险城被攻破是迟早的事。国王又不肯投降,咱们不逃,只有死路一条啊!”

达成“战则必死”的结论后,韩阴、王唊、路人三人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纷纷投奔了汉军。

只有尼溪相参迟迟不见动静。他在等,等一个机会,等一个立下大功的机会。机会终于来了,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夏,离汉武帝对朝鲜动武整整一周年之际,一直没动静的尼溪相参开始行动了。他不动则已,一动惊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王府,对着手无寸铁的卫右渠就是几剑。

割了卫右渠的首级投降,是他苦等的最佳结果。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到了。搞定了卫右渠,也就等于搞定了王险城。然而,当尼溪相参宣布投降汉军时,他没有料到,还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不同意。

这个叫成巳的朝鲜大臣接过卫右渠手中的大旗,在王险城继续垂死抵抗。尼溪相参功败垂成,只怪自己粗心大意,后悔不已。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荀彘没有再强攻,而是学来了杨仆的“而尚智力”。他派卫右渠的儿子长降、路人的儿子路最唆使民众杀死了成巳。至此,汉朝终于平定了卫氏朝鲜。武帝之后在朝鲜故地设立了四个郡:真番、临屯、乐浪、玄菟,朝鲜正式并入了汉朝疆土。

一切都尘埃落定了,该是对有功之臣嘉奖的时候了。本着外来是客的原则,汉武帝首先亲切接见了朝鲜降将,然后封尼溪相参为澅清侯、韩阴为荻苴侯、王唊为平州侯、长降为几侯。路人虽已经逝世,但他的儿子路最也被封为温阳侯。

接下来该轮到内部人员的封赏了,汉武帝自然不会忘记两名征东大元帅荀彘和杨仆。荀彘满以为平定朝鲜,最后皆是他一人之力,没有功劳亦有苦劳,加官封侯自然是没得说了。然而,汉武帝的宣判让他满心欢喜顿时化为乌有。

汉武帝开的奖励单如下:荀彘和杨仆格杀勿论。

理由如下:荀彘犯了争功而相互忌妒、违背作战计划之罪;杨仆犯了率军队到达洌口(今朝鲜大同江入海口南岸)后,应当等候左将军,但却擅自抢先攻击敌人,致使汉军伤亡过多。两人数罪并罚,皆被判处死刑。

两人不服,提出了上诉。最终,荀彘不但维持原判,而且罪加一等,被处以“弃市”(汉朝时期在闹市砍头后,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罚)。而杨仆却成功改判,他走出了监狱,走进了老百姓的行列,成为一介平民。

平定朝鲜,汉朝四将三死一伤,当真是血染的风采啊!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