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翻云覆雨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飘雪楼主作品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唐·李白《苏武》

幻想破灭帝王怒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匈奴挟打败李广利擒李陵之威入侵雁门。雁门太守只守不攻,眼睁睁地看着匈奴掠走人畜和财物。这让最近比较烦的汉武帝更加烦,于是他大手一挥,将太守以“失职罪”斩首。

与此同时,汉武帝厉兵秣马,准备再次反击匈奴。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征调二十多万大军,兵分三路对匈奴进行规模空前的大反击。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路,主帅:贰师将军李广利。兵力: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共计十三万人马。出发地:朔方。

第二路,主帅:因杅将军公孙敖。兵力: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共计四万人马。出发地:雁门。

第三路,主帅:游击将军韩说。兵力:骑兵三万。出发地:五原。

这三路军的接应官仍是强弩都尉路博德。他带了一万多人时刻准备着,这次汉武帝要求他做到“三路汉军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你,否则军法处置”。

面对二十多万汉军浩浩荡荡的军事行动,强悍的匈奴并没有被汉军的气势所吓倒,相反,他们在且鞮侯单于的带领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且鞮侯单于采取的战术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之一句话,咱匈奴人不是吃素的。

第一路军李广利十三万大军很快便遇到了且鞮侯单于率领的十万精兵。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人没有说半句多余的话,直接开打。

硬碰硬的结果是胜负难分。接连打了几天还是这样,但形势却渐渐明朗起来,李广利越来越不妙了,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在匈奴的地盘上作战,匈奴士兵只会越聚越多,而汉军只会越来越少。其二,还是那个老问题,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干什么,吃饱喝足最重要。匈奴人在自己的地盘上,粮草供应自然不成问题,而汉军在别人的地盘上,所带粮草有限,接应的也有限,长此下去,没有饭吃了,还打什么仗呢?

万般无奈之下,李广利只能选择撤军。然而,穷追不舍是匈奴人一贯的优良传统。于是乎,李广利马上面临退一步挨一下打的地步,再加上粮草供应也出现了问题,李广利的形势已是万分危险。

幸好这次负责接应的路博德没有再开小差,他的及时接应,使李广利能顺利脱险。而第三路的游击将军韩说在优哉游哉兜转一圈后,连一个匈奴士兵都没有碰见。被且鞮侯单于放了鸽子的他,听说李广利都撤兵了他二话不说,赶紧也闪了。

三路大军,一败一退,只剩下第二路大军公孙敖了。且鞮侯单于派出了一翼左贤王来陪公孙敖练太极,两军在草原上转来转去玩起了捉迷藏。双方还没有正式交锋,就传来了李广利兵败和韩说退兵的消息。公孙敖也不是省油的灯,听后二话不说,也是闪人要紧。

公孙敖闪人闪得漂亮,闪得及时,闪得妙不可言,闪得左贤王连追的勇气都没有。因为左贤王兵力有限,只是负责牵制公孙敖,面对公孙敖的突然撤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他自然不敢贸然追击。

但是,公孙敖在闪人时却忘了,他此次来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来接人的,接谁呢?——李陵。

原来,汉武帝虽然处罚了司马迁,但对李陵还存有最后一丝幻想。于是,这次出征,汉武帝兵分三路,第一路为重点,目的是和匈奴大拼一场,第三路韩说只为牵制匈奴的兵力,只有第二路这次不为打仗,只为趁着李广利和韩说把匈奴大军吸引开的空当,深入敌营,把李陵接出来。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汉武帝一厢情愿的想法。首先,被寄予厚望的李广利还是不争气,以主力对付匈奴的主力,居然还是败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韩说打游击的本领太强,当真做到了滴水不漏,来去如风,不伤一兵一卒。至于公孙敖,管他什么接人不接人,先保住自身安全再说。

公孙敖做到了全身而退,但怎样回复汉武帝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最终他思来想去,想出了一个绝顶聪明的办法:以谎言来忽悠汉武帝。

汉军班师回朝后,汉武帝没有追究李广利再度失利的军事责任,而是马上召见了公孙敖。

“公孙爱卿见到李陵将军了吗?”汉武帝一脸期待地问。

“没有。”公孙敖淡定地答。

“公孙爱卿深入到匈奴腹地了吗?”汉武帝眉头微皱,又问。

“没有。”公孙敖仍是淡定地答。

“公孙爱卿和匈奴士兵交战了吗?”汉武帝眉头深锁,责问。

“没有。”公孙敖还是淡定地答。

“既然如此,公孙爱卿为什么就这样回来了呢?”汉武帝眉头几乎拧成了一条绳,怒问。

面对汉武帝的怒问,公孙敖还是不慌不忙,淡定回答道:“臣之所以没有深入匈奴境地,是因为入境之后,就捕得胡虏,供称李陵投靠匈奴后,深得且鞮侯单于的宠爱,现在已担任了匈奴数十万士兵的总教头。他们日夜操练,磨刀霍霍,只为对付汉朝。我军的虚实强弱,他们都了如指掌,所以臣没有再冒险孤军深入,而是选择了退兵。”

就这样,公孙敖是没有罪了,李陵却罪不可恕了。他的老母和妻小这下都成了汉武帝泄愤的刀下之鬼。

真正的义士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匈奴且鞮侯单于病死,长子狐鹿姑单于继位。狐鹿姑单于为了缓和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派使者到汉朝去报丧。报丧是假,探听虚实是真,他的用意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汉武帝是何等聪明之人,顺水推舟也派人去匈奴吊唁,目的自然和匈奴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陵虽然听得风声说家人已遭汉武帝毒手,但远在他乡,听风便是雨的事说不清。总之一句话,他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汉使的到来,让他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有空就往汉使的房间里钻,结果一来二去,一切事实都水落石出了。

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无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

李绪曾为汉朝塞外都尉,后来匈奴人进行围城时,他识时务地投降了匈奴,被匈奴委以重任,当了匈奴士兵的“总教头”。李绪知恩图报,教得非常卖力,但结果却连累了李陵。

话说李陵当时在万般无奈下,归降匈奴的那一天,他就暗暗发誓,不为匈奴出一谋一策,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回到中原去。然而,因为李绪的关系,他的老母和妻儿都死于非命。他把怒气都发泄在了李绪身上。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李陵以暗杀的方式解决了李绪。总教头的死,引起了匈奴的高度重视,最终调查的结果是李陵有重大作案嫌疑。狐鹿姑单于的母亲大阏氏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非要李陵偿命不可。

按理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狐鹿姑单于爱惜李陵的才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不忍心处死李陵。于是,他将李陵藏于北方偏僻之处。

直到狐鹿姑单于的母亲死了,狐鹿姑单于才派人把李陵接回来。互诉愁肠之后,狐鹿姑单于封李陵做右校王,以抚其心;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老婆,以磨其志。

一边是残酷无情,一边是有情有义。财色双收的李陵被狐鹿姑单于的情义所打动,于是,他彻底背叛了汉朝,决定死心塌地跟着匈奴干。从此,他决心在异国他乡度过此生。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李陵做了右校王,还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子。接下来,就到他为匈奴出力的时候了。狐鹿姑单于没有让他带兵去攻打汉朝,而是去搞定一个人。这个人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他宁愿到北海去做牛做马,也不愿投降匈奴。他就是苏武。

话说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他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苏武学会编结打猎的网,矫正弓弩。唯一与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要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就在苏武以为他就将这样“不知今夕是何夕”地过完一生时,李陵的到来让他激动异常。

古人的四大喜事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异国他乡,数年与鸟兽为伴,心中的孤独可想而知,李陵的出现让他喜不自胜,两人同在朝中为官,平常抬头不见低头见,自然是相当熟悉了。因此,面对他乡遇故知,苏武抱着李陵久久不肯撒手,全然不顾两个都是大老爷们。

然而,两人亲热了好一阵,苏武觉得情况似乎有点不对,异国重逢,为何李陵的身子僵硬如许,阴冷如许呢?苏武不傻,脑子一转,已明白了几分。

李陵直到这时说话了,一开口还是客套话:“一别多年,苏兄别来无恙?”

苏武苦笑着答道:“冰天雪地,鸟兽为伴,冷也罢,热也罢,苦也罢,甜也罢,活着就好。”

李陵接着试探道:“苏兄这样痛苦地活着,难道不觉得不值得吗?”

苏武冷笑道:“我之所以苟且偷生地活着,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活着再见皇上一面,交出了使节,了却了心愿,这样,就算我死了,也可以无怨无悔了。”

李陵道:“汉朝无情,不值得你这般赴汤蹈火。”随即他把自己的事说给了苏武听。苏武听了,沉默半晌,方才缓缓地来了一句:“这么说来,你不但当了匈奴的走狗,还想来劝我归降匈奴了。”

李陵反问:“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

随后,他告诉苏武两个坏消息:

一是妻离子散。你的老母已经死了,尊夫人也改嫁了,儿女下落不明。

二是兄死弟丧。你的兄长苏嘉曾为奉车都尉,但自从你到匈奴后,也是厄运连连。一次随皇上游玩时,不小心撞上宫中的柱子,把车辕撞断了,触怒了圣颜,被汉武帝赐死了。你的弟弟苏贤为骑都尉,一次跟随皇上去祭祀土神祠时,一不小心惹了祸,一位骑马宦官和黄门驸马在上船时,因为“争先恐后”而生了“摩擦事件”,结果是“骑马”胜“驸马”,驸马被挤进河里溺水而死(过程令人费解)。事情发生后,皇上很震惊,令苏贤去调查这件事,结果自知罪不可恕的“骑马”宦官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害得苏贤没办法向皇上交代,结果惶恐之下,选择了服毒自杀。

结论是:自你离开后,汉朝还是那个汉朝,皇上还是那个皇上,而你苏家却早已不是那个苏家了。

随即,李陵进行了最后的总结陈词:“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终日若有所思,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被拘禁,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在这里虚度光阴了!”

李陵充分发挥了其说服能力,满以为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定能手到擒来,把苏武彻底征服。

苏武听说家事后,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直流。良久,他终于说话了。他的话一出口,便如一盆冷水浇得李陵羞愧难当:“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恨。话尽如此,多说无益,如果你是来叙旧的,欢迎;如果你是来劝降的话,请回!”

李陵终究不想就这样放弃对苏武的劝说,叹道:“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咱什么也不说了,咱只叙旧情,不醉不归。”于是他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希望能用酒力说服苏武。然而,事实证明,李陵的一切都是徒劳。

当李陵再提归降的事时,苏武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这是一次残酷的见面,苏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李陵不如意的生活。仕途蹭蹬,独居异国他乡,纵然李陵心高气傲,纵然有所坚持,但终究还是在湍急的命运中随波逐流,逐渐迷失了自己。

的确,不是所有人,经过命运的淬火,都能炼成金刚不坏之躯,有的是焚毁,有的是夹生,李陵究竟属于哪一种?和苏武谈话时,李陵流露出了生不如死之叹,看来,锦衣繁华、温柔富贵皆不能安慰一个负荷太重的灵魂。他在黑暗中的挣扎,越发使自己伤痕累累。

从此,漫漫长夜,浩浩白昼,荣华富贵,权色美人,李陵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心中的忧愁遣散不开。风中的悲歌,是否可以代表他的心声: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雨鉴,多少泣黄泉?

后人对李陵的这场悲情剧有四叹:

一叹其败。李陵扬威异域,血染征衫,因无救援而败。

二叹其冤。汉武帝重用路博德,却错看其人品,因为他公报私仇而造成了最终李陵的兵败。

三叹其节。李陵不能死节,不但招致自己的奇耻大辱,而且造成了汉朝的奇耻大辱。

四叹其累。李陵归降匈奴后,不但招致自己的奇耻,而且连累一代文学家司马迁惨遭腐刑。

就这样,李陵一直生活在自责、自省、自卑之中。直到汉宣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后),才结束他的自赎之旅,踏鹤西去。

今夜的胜利如此寂寞

李陵的“投降门”事件过后,汉武帝愤怒不已。对这位要强的皇帝,对这个主张强权的一代天骄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失败。

然而,汉武帝的气还没出,匈奴又加了一把气。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匈奴几次对边关进行“打谷草”,杀死了五原郡和酒泉郡的都尉,扬长而去。

汉武帝忍无可忍,同年三月对匈奴再次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对汉武帝来说意义非凡。

首先,他此时已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年了。正如曹操所说,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在“朝露之年”再建功立业,彻底打败匈奴是汉武帝最大的梦想。

其次,自卫青、霍去病离世后,他发动的数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都没有取得好的战果,更有甚者,还发生了李陵战败的“投降门”事件,对极爱面子的汉武帝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耻辱。他多年的丰功伟绩,怎么忍心就这样付之东流,宣告破产呢?

也正是因为这种“想赢怕输”的心理在作怪,汉武帝这次动用了十四万大军,分三路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第一路军的主帅还是贰师将军李广利。他率七万人马从五原出塞。这一路军是汉武帝这次军事行动中的重中之重。李广利这个两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中无功而返的庸才,因为裙带关系牢固,还是被汉武帝委以重任。第二路军的主帅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万军马从西河出塞。第三路军主帅重合侯马通带四万军马从酒泉出塞。目标只有一个,直指塞外的匈奴大本营。

然而,李广利在出发前,并没有以往的豪气云天和壮志凌云,相反,他愁眉苦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为他送行的人很多,他却只拉着一个人的手不放松,仿佛是他的生死恋人,这一别不知何时能归。

事实上,此人并不是李广利的至亲至爱之人,却是他“至求”之人。这个人就是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刘屈氂。

李广利紧紧地握住刘屈氂的手,只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太子的事就交给你了。”

刘屈氂也许是被李广利的深情所打动,点了点头:“边关的事交给你,太子的事交给我。”刘屈氂不会知道,只为这一承诺,他将付出血与泪的代价。

话说匈奴听说汉朝兵分三路来袭,首先采取的策略是坚壁清野。把所有的粮食和生活用品来了个千里大转移,用人工和马牛等交通工具运到了漠北的郅居水,然后集中兵力准备和汉军来一场“水上大战”。而左贤王把匈奴东部各部落的军力全部集中到了兜衔山,准备和汉军来个“地道战”。被狐鹿姑单于寄予厚望的汉朝叛将李陵则带领匈奴的精锐铁骑,他的任务是“游击战”。

最后是以逸待劳。先布好口袋,放汉军进来,然后再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事实上,匈奴的“坚壁清野”很快就让汉朝的第二路军商丘成体会到了什么叫长驱直入。商丘成一直到了匈奴的邪径,不说连半个匈奴人的影子也没有看见,结果,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连牛羊都没有看见。

“情况不对啊,这明显是敌人的诱敌深入之计啊!”商丘成马上叫士兵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接下的指挥一气呵成:立正、稍息,向后转,大步向前走。

然而,就在他们掉转马头准备打道回府时,他苦苦寻找的匈奴士兵出现了,他们在李陵的带领下,对汉军进行了千里大追踪,据说连追了九天九夜,直追得汉军哭爹喊娘。结果是商丘成在匈奴转了一个圈,就被匈奴士兵赶出了境内,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第三路的马通从酒泉出兵后,马上就抵达了天山,结果和商丘成的情况一样,接下来的进程也如出一辙。汉军连半个匈奴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眼看情况不妙,马上叫士兵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接下的指挥一气呵成:立正、稍息,向后转,大步向前走。

就在这时,匈奴大将偃渠的骑兵出现了,马通并没有被匈奴的气势所吓倒,两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结果是双方互有伤亡,未分胜负。打了个平手,马通并不甘心,就在他准备和偃渠进行大决战时,匈奴士兵却突然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原来,匈奴士兵眼看汉军顽强,这样交战捞不到什么好处,于是充分发挥“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撤”的光荣作风。

匈奴士兵走了,剩下马通却是左右为难了。继续进军,前途未卜,于是,他选择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退就退到了姑师国附近。前面已经说过了,西域各国基本上都被汉朝搞定了,唯独姑师国对汉朝软硬不吃。

马通虽然是在撤军,但心里还是不想就这样“无功而返”。于是可怜的姑师国成了倒霉鬼。马通联合早已被汉朝搞定的楼兰、尉犁、危须等小国,对姑师国进行了合攻。结果姑师怎么经得起这般强大的武力,国破王亡。至此,姑师国被汉朝平定,成了汉朝的臣属国。

马通这次出兵,东边不亮西边亮,结果总算比商丘成好。搞定了姑师国,没有功劳亦有苦劳,马通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脸露笑容,大手一挥,对士兵们说:回师。

汉武帝的三路大军,一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一路歪打正着,小有建功。接下来打败匈奴的任务就靠主力军李广利了。

事实上前两次的无功而返,让第三次出征匈奴的李广利更想立功,但他一直是匈奴照顾的对象。李广利带兵出五原后,并没有像其他两路军一样,一路势如破竹。他得到了匈奴的特殊照顾。首先是右大都尉带领几千人马对李广利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接下来中行说的继承人卫律带领五千人马迎接李广利的到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汉军追到范夫人城下时,很有成就感的李广利不由这样感慨道:“原来胜利可以这么容易啊!”

然而,李广利在欢喜而叹时,不会知道短暂的胜利背后,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骤雨。

也正是因为这样,急于表功的李广利把一路的捷报频传到长安。然而,他不会料到,他的捷报都如泥牛入海一样毫无音信,他等啊等,等到花儿也快谢时,终于等来了信使。

“皇上对你说了什么?”李广利心想汉武帝一定会对他进行现场的“嘉奖”吧。

信使一脸阴霾,嘴角嚅动着,半晌才说出这样一句话来:“皇上说边关的事交给你,家中的事交给他。”

就在李广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信使告诉了他一件极为令人震惊的事,这件事就是汉武帝后宫的“太子之争”。

宫中的政变打了李广利一个措手不及,连日来的胜利被冲淡了许多。听到这个消息,他面临艰难的选择,是继续进兵还是退兵。

按理说,现在另两路大军已退兵了,他一路高歌,此时如果急流勇退的话,定然是“凯旋”了。然而,此时后庭起火,只怕归无好归啊。

就在他左右为难时,他手下一个叫胡亚夫的属吏出现了,他说他是来解忧的。李广利一听大喜,像抓住救星一样,开门见山地问道:“我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该温柔地留下来?”

胡亚夫胸有成竹地以论证的方式进行了回答。

论点:前进,风险与机遇并存;退兵,自投罗网去受罪。你的夫人和全家老小都在狱中了,不被斩首也要落得个将牢底坐穿的结局。形势已不容乐观。

论据:如果你现在回朝,立了这么点小功,连塞牙缝都不够,皇上开心那倒好,如果不开心,你这正是去自投罗网活受罪去啊!

论证:将来想再到这碧绿的草原上来叱咤风云,想必是白日做梦,痴人说梦,南柯一梦了。

“以君之见,我该何去何从?”李广利被他这一番长篇大论早以说得“心有嫣嫣然”。

“既然归无好归,不如不归。将军只有继续前进再立大功,以功劳来赎罪,皇上或许可以赦免你全家。”

胡亚夫“立功赎罪”的方案得到了李广利的认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孤军深入。

冥冥归去无人管

匈奴单于本来给汉军设的是“诱敌深入”之计,因此,总是三五千人马和数万汉军对着干,然后打几下,丢了一些辎重就撤。因此,当先前听说汉军要撤兵时,匈奴单于便叹息“李广利并不是一介猛夫”,这次精心准备的“布袋计划”看样子只有流产了。然而,就在这时,李广利却突然掉转马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范夫人城。

城丢了,匈奴人却高兴了。李广利这小子到底嫩了点,只有给你尝到了甜头,最后才会自食苦果。

接下来,立功心切的李广利继续前进,目标很明确,直指匈奴的王庭腹地。特别是在随后的战斗中杀死了匈奴的左大将,更让李广利头脑发热,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来:“平定匈奴,指日可待。”

然而,他不会知道,他的“指日可待”马上就变成了“此情可待成追忆”。

就在李广利指挥汉军“前进,前进,再前进”时,他手下的士兵却不干了。首先站出来发牢骚的是长史,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孤注一掷为哪般?”

他的话马上得到了都尉的附和:“孤军深入自寻死。”

就这样,两个“同病相怜”的人越谈越拢、越谈越激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李广利为建立自己的功绩,不惜把我们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这般不分形势不问敌情的冒险进军,只怕使我们死无葬身之地啊!

长史和都尉最后做出如下决定:与其死无葬身之地,不如先下手为强。先发动政变,擒住李广利,然后迅速撤军,以免遭到匈奴的反击。

应该说两人的密谋很周密也很明确,本着“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原则,要想活命,先擒拿住已怀有二心的李广利,再来个“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最后把处决权交给汉武帝,可谓仁至义尽。

然而,两个人密谋的时候,百密一疏,忘了隔墙有耳。因此,两人的密谋很快就被先知先觉的李广利侦察到了。

结果,同样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这次李广利丝毫没有手下留情,拔剑就给了长史和都尉两剑,解决“密谋两人组”后,李广利给出的理由是:扰乱军心。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长史和都尉“离奇而死”后,一时间谣言四起,顿时军心涣散。

李广利眼看势头不妙,怕士兵们发动“骚乱”,只得做出了这样一个无奈的选择:班师回朝。

话说匈奴士兵早已布好布袋等着李广利往里面钻,眼看李广利就要到他自己的重点布置地点郅居水,离歼敌只在一步之遥了,正在这时,李广利却突然退兵了。

到手的肥肉怎么能让他飞走呢?狐鹿姑单于忙派出了探马侦察,结果探马给他的回报是:汉军都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和来时雄赳赳气昂昂判若两军。

狐鹿姑单于一听喜形于色:“军心涣散,定是内乱所致,这正是我匈奴消灭汉军的最佳时机啊。”于是,他马上下达了追击的命令。

一边是慢腾腾地走,一边是快马加鞭地追,当汉军向南撤至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时,匈奴铁骑拦住了汉军后退的道路。

“此山乃我开,此树乃我栽,欲从此处过,留下买路钱。”狐鹿姑单于笑道。

“山非山,树非树,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李广利凛然道。

话不投机半句多,既然话无好话,废话少说,开打。

开打的前提很重要,将直接影响结果。首先来看汉军,汉军往返行军近千里,已很疲劳,说白了,此时已是无心恋战了。而匈奴士兵却相反,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

开打的结果,汉军死伤惨重。到了晚上,两军握手言和:我看天色不早了,大家都累了,今天咱们就不打了吧,养精蓄锐,明天再切磋。

双方都同意,马上就达成了短暂的停火协议。然而,兵不厌诈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李广利接到停火协议的通知书后,认为今晚可以睡上一个安稳觉了。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他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他原想冒进,立功赎罪,遭遇匈奴士兵的阻击后,心情自然更沉重,又忧虑着家中老少的生命安全,而且本来指挥才能就平庸,因此完全失去了两军对垒中最必要的警觉。于是,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一场暴风骤雨即将到来。

汉军睡了,睡得像死猪。原因是一个字:累。对汉军来说,连日的奔波让他们的身心都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想不疲惫都难。

匈奴士兵却睡不着,原因是两个字:兴奋。对于匈奴士兵来说,汉军近在咫尺,连日来的忍气吞声、以逸待劳,只为等这一天的到来。

于是乎,汉军还在继续睡,睡不着的匈奴士兵开始挖土。都说人多力量大,不久,就在地上挖出了密密麻麻的壕沟。数丈深的壕沟挖好后,再在上面铺上树枝和草,最后以土掩之,如果不细看,根本就看不出壕沟。

如果你认为匈奴人这是在守株待兔,恭喜你,答对了一半。因为很快,汉军就会体会到匈奴人这种守株待兔的滋味其实并不好受。

沟挖了,天还没亮,汉军还在呼呼地大睡,匈奴士兵仿佛喝了红牛,还是不觉得累,只是坐在那里等,干等。但是,停火协议白纸黑字签了在那里,现在去偷袭,有违伦理和道德,言而无信的匈奴人这次很难得地遵守条约,没有造次。

匈奴士兵都盔甲在身地等,一是为了恢复刚刚挖沟所消耗的体力,另一个原因就是等天亮。

天终于开始蒙蒙亮了,汉军还在睡。匈奴士兵没有再等,天一亮就意味着昨晚的停战协议已作废,他们摸向汉营,开始表演砍瓜比赛。

惊醒的汉军仓皇应战,无奈衣冠不整,且又火光四起,杀声喊声震耳欲聋。看来,这仗是没法打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广利带领大家做出这样的决定:火速撤军。

当失败已不可避免时,逃命便是唯一奢求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李广利很快就知道自己的想法太过一厢情愿了,因为他们还没走几步,就发现营前有一条条深沟,难以逾越。

前有深沟,后有追兵,汉军进退不得,军心大乱,斗志丧失,死的死,伤的伤,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李广利喟然长叹:“败了,败了,彻底败了。七万汉家男儿皆毁于我一人之手,纵使我再逃得性命出去又如何?回去之后,还不是要被处死?罢了,罢了,不如投降匈奴,或许还有生的希望。”

于是,他和当年的李陵一样,下马举起了双手。狐鹿姑单于听说李广利投降,自然很高兴了,加官封侯不说,为了彻底拉拢李广利的心,他不惜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他,得到的尊贵首屈一指。

如果大家认为李广利从此将在异国他乡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很快就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人心叵测”这八个字的含义。李广利的风光,让一个人很忌妒,这个人便是有说“中行说”第二的卫律。自从归顺匈奴后,匈奴历代单于都对这个“元老级”人物很是敬重,但李广利的到来,却使得这一切改变了。

李广利不但得到了匈奴的女儿,而且地位也比卫律高,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甘落后的卫律已是面露杀机。

不久,他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临了,狐鹿姑单于的母亲阏氏突然得了病,如果只是简单的风寒感冒之类的小病倒也罢,几服中药下去就能完事。但事实上几服中药下去,她的病情却越来越重,最后竟然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敏锐的卫律马上意识到这里面可以大做文章。于是,他拿着银财去请一个人,一个很特别的人,一个可以让他通向复仇之路的人。千金散尽还复来,只要能把李广利拿下水,就算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狐鹿姑单于急得哇哇直跳,这时一个人出现了,这个人不是御医,也不是大臣,更不是布衣,他是一个巫师。这个巫师一出现自然与众不同,他出口成章,语出惊人,说阏氏的病因不是别的,只是由于去世的单于发怒所致。

狐鹿姑单于见他的言论非同一般,自然是“愿闻其详”了。巫师随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流利地说出来了:“因去世的单于过去出兵攻伐汉朝时,曾发誓一定要捉住贰师将军李广利用来祭神,现在李广利已在匈奴,为何不杀了祭神呢?先单于正发怒责问此事,害得你母阏氏得此怪病,能怨得了谁呢?”

总之,巫师的话的中心思想就是“杀了李广利祭神,才能治好其母阏氏的病”。按理说这样荒谬的言论,根本站不住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对这样的言论嗤之以鼻。

然而,狐鹿姑单于却是那百分之一的人。他素来尊鬼信神,对巫师的话深信不疑,于是直接把李广利送上了断头台,李广利怎么也想不到会落到这样的下场,临死前,他只能悲壮地喊了一句“我死必灭匈奴”。

据说,狐鹿姑单于杀李广利祭天后,漠北连绵的大雪下个没完没了,老天是在悯惜这位将军,还是在为这位将军叹息?

至此,汉武帝对匈奴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落下帷幕,最终是以失利的悲惨下场而告终。这当真印证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啊!

  如果觉得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飘雪楼主小说全集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黑脸汉武帝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白脸汉高祖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