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王晴川作品玄武天机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朱瞻基才吐了口气,低声对戴烨吩咐:“速请掌教真人回去安歇,叶横秋同去医护。将这尸身速速移到妥善处,细细查看,即刻查明他身份。”

戴烨点头微笑:“殿下弹指间凝聚众心,转乱为安,老臣深觉欣慰。”

“老师言重了。”朱瞻基却微微蹙眉,淡然道,“瞻基做事务求圆满,眼下只不过顺势而为,说些该说的话而已。”

不知怎的,见到这位往昔弟子长眉一蹙间眼角闪过的锋芒,戴烨不由心底一颤,忙躬身道:“老臣领命!”带着叶家兄弟,收拾完尸身,匆匆出了庭院。

法坛前已收拾一新,明灯灿然舞动,道士们的咏唱声中,朱瞻基面向法坛,再次跪倒。

七星灯仪是在父母殿前的大庭院中举行的,高高的法坛上供奉着紫铜鎏金真武坐像。神像披发跣足,气象雍容。

适才的惊险刺杀,此时朱瞻基还是心有余悸。叩拜时他不由多看了几眼神像,世间传说,武当山的真武神像是依照皇爷永乐帝的容颜建造的,今日一见,果然有几分神似。

起舞游动的明灯在铜像那修眉阔鼻间投下七彩斑斓的各色光影,真武大帝却永远是一副恒久不变的宁谧沉着之相,嘴角更隐隐挂着一丝淡淡的神秘笑意。

仿佛已洞悉了一切玄机,又似在苦笑芸芸众生。

贰·金顶论道

七星灯仪虽被刺客一扰,弄得人心惶惶,好在太子朱瞻基遇乱不惊,使得祈福科仪如愿完成。只是没有想到,一尘掌教的毒伤竟这般重。

叶横秋已使尽了手段,却无显效。武当山上历来有“十道九医”之说,精通医术的高道不少,经两位手段高明的长老道医调治了两日,一尘的毒伤竟也不见好转。

这日清晨,病体未复的一尘起来后却沐浴更衣,命萧七背他上金顶参拜。

金顶,为武当山最高的天柱峰顶,号称“去天咫尺”。

正是上午巳午之交,金顶上清风习习。萧七背着师祖一尘,健步如飞地掠上了金顶。

萧七的心中有些难过,师祖内功修为精深如海,但此时却软软地伏在自己身上,浑如一个虚弱老人。更让他内疚的是,若不是师祖横身挡在自己身前,自己决计躲不过暴雨般的毒针,以自己的内功修为,挨上一两针,只怕会当场丧命。

终于进了金顶当中的金殿,挟着一尘掌教在金殿边一张木凳上坐定,萧七便向他郑重地叩下头去。

“师祖,萧七这条性命,是您给的。”

“你的日子还长,师祖是一把老骨头了,没几日活头。”一尘的目光永远是那样温煦而悠然,他捶着腿道,“你赶来为师门排忧解难,师祖怎能让你挡这冷箭。”

萧七脸上一红,不由垂下了头去,心下自责更甚:我当真是为师门解难而来么?或许,师尊骂得没错……“萧七酸!”

殿外忽然传来一声娇斥,一个身材高挑的少女疾步奔入,嗔道:“又是你,没有照顾好掌教真人,竟累得老人家受了伤,是不是?”

这少女方当妙龄,眉目如仙,只是盈盈明眸中也隐含薄怒,十分清丽中却更增了三分英气。

“绿如!”萧七眼前一亮,本来与少女极熟络的,想打趣几句,但听她呵斥自己累得掌教受伤,不由沉沉一叹,“是我不好。”

绿如深深盯了他一眼,不依不饶地道:“一句是你不好便万事大吉了么?掌教真人身子虚弱,你却一大早便将真人背到了这里来!”

“是老道让他这般的。”一尘淡淡地一笑,“绿如,你赶回来便好,你那医道师父痴道人怎么说?”

绿如神色一暗,叹道:“师父说,中了这等奇毒,若无解药,目下也只得以毒攻毒。他连夜赶制了五煞粉,命我给您送来。现下他还要入山给您抓药去,午后再过来……”

“连痴道人都束手无策,”一尘苦笑道,“看来天下能医治我这毒伤的,也只有我那一粟师弟了。”

“沧海一粟?”萧七心中现出一线曙光,忙道,“师祖,你知道他现在何处么?弟子这就去寻他。”他早听过这位师叔祖的名头,此人是一尘掌教的师弟、武当三奇中年纪最轻之人,只是数年来云游天下,踪迹不明。

“痴道人已派了座下大弟子去寻他了。只可惜一粟是个闲云野鹤,未必会寻得到。好在老道这一两月间,是死不了的。”一尘洒然摆手道,“且不说这些了。稍时太子殿下要来,你二人且回避一下。”

萧七心中一动:殿下要来这里,他这两日间常去探问掌教,怎的偏要在这里见面?他却不敢多问,向绿如招了招手。

绿如愤愤瞪了他一眼,还是跟他并肩出了金殿。转到金殿后,萧七闷闷地坐在地上。

据说,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纵目望去,武当山七十二峰的干岩万壑尽在眼内,但萧七心内却纷乱如麻:果然,如师尊所说,真有刺客在武当山上对太子动手了,好在这人不是夕夕……顾星惜,那个神秘莫测的女魔头,当真是她么?

“喂,萧七酸,”少女碧裳临风,飘飘若仙,声音却清冷如冰,“你离山这么久,他们说的……有个梨花院的女子。那个女的,叫什么?”

萧七的心突然一缩,只得黑着脸道:“小丫头,这事跟你无关!”

“这么说,都是真的了?”绿如没有看他,只是漫无目的地远眺群山。

萧七咬咬牙,忽然仰头大笑:“他们都笑话我是么?都当我是个登徒子吧,而且是个蠢到极点的登徒子吧?他们要如何便如何吧,我萧七自行其是,自作自受!”

绿如转头望向他,目光中竟颇多怜惜,轻声道:“至少我没有笑话你。”

触见她目光中的柔软,萧七的心不知怎的就是一痛,低叹道:“多谢你了丫头……对了,掌教真人的毒伤,痴道人怎么说?”

绿如摇摇头,清丽脱俗的脸上满是忧色,缓缓道:“很厉害,痴师父推断,若是他竭尽所能,或许能延得三月寿命。”

“三个月!”萧七讶然跳了起来,随即又颓然坐倒,胸中满是酸痛。

朱瞻基在神机五行和几位武当高道的陪伴下大步上了山。

从金顶上扬眉远眺,朱瞻基不由慨然生出身在仙阙、俯瞰众峰的冉冉仙意。他挥挥手,命董罡锋等几位亲信守在金殿门口,便缓步踏入殿内。

“掌教真人!”见一尘笑吟吟地端坐殿内,朱瞻基不由一喜,“看来那毒伤已被祛了?”

一尘摇摇头:“只怕很难,也不知还有几月好活,老道思来想去,也只有本门秘传的一门‘蛰龙睡’可控住气血运行,或能延缓毒伤。”

朱瞻基心内一沉,凄然道:“刺客为瞻基而来,掌教实是为我受伤,瞻基心如刀割。”一尘忙道:“在武当山让殿下受惊,贫道心底更是不忍,所幸殿下无恙,实为罔家之幸,那刺客……可查出什么端倪了么?”

朱瞻基叹道:“戴老和叶家兄弟细细查过,看那刺客的战靴和内甲样式,竟是我赵王叔的府内护卫所穿……”

一尘冷笑道:“干谋弑太子这等大逆之事,怎会明目张胆地穿上本府服饰?”

“掌教果然洞若观火,这定是有人嫁祸于赵王叔,而罪魁祸首,已昭然若揭!”顿了顿,年轻的眸内闪过一丝冷冽,朱瞻基缓缓道,“便是我那独一无二的好王叔,汉王千岁!”

大明王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之后,接连两代,都生出波澜起伏的皇储之争。

因朱元璋所立的太子朱标体弱多病,死在了朱元璋之前,朱元璋便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炊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书生气十足,登基之后,便全力削弱各大藩王的势力。其中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一直坐镇北平,为大明防范蒙古,手握重兵,精通兵法。眼见新皇帝削藩到了自己头上,朱棣索性举兵造反,指责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横行,要平定祸乱,史称“靖难之役”。

叔叔王爷和侄子皇帝苦战了三年,最终还是勇武多智的叔叔朱棣棋高一着,出奇兵奔袭南京,终于夺得大明江山。建文帝却在一场大火中下落不明,自称曾多次得到真武大帝护佑的朱棣则坐稳了大明江山,是为永乐大帝。

在这场苦战中,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只是奉命固守其老巢北平,居功至伟者是其二儿子朱高煦,曾数次浴血激战,在险境中救下朱棣。

永乐大帝朱棣的晚年,竟面临着和其父皇朱元璋一模一样的困局:长子朱高炽早被立为太子,却体弱身胖,不为朱棣所喜;与太子一母同胞的汉王朱高煦则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奇功无数,且形容英武,能征惯战,颇有朱棣之风。于是,朱棣几次动过念头,要换汉王朱高煦为太子。

说起来,朱高炽最终坐稳了皇太子之位,还是缘于他的儿子、眼下的大明太子朱瞻基。

这朱瞻基自八岁起,便深受皇爷永乐帝朱棣的喜爱,十六岁时便被朱棣带在身边远征漠北,并亲自指示兵法。据说当年朱棣最后一次动起撤换皇太子念头的时候,曾垂问近臣解缙,解缙只回答了三个字“好圣孙”,暗示皇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聪慧沉稳,是仁君之相。自此朱棣就永远断绝了换太子之念。

朱棣死后,朱高炽登基,是为洪熙帝。

世事轮回,当今局势,竟已与当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相似。洪熙帝朱高炽刚刚登基,政局不稳。野心勃勃的汉王朱高煦已苦心筹划了多年,他在自己的封地乐安州广蓄兵马,磨刀霍霍,行止肆纵不法,多有僭越。相形之下,太子的另一个皇叔赵王朱高燧,早年虽也跟其二哥朱高煦一起骄横跋扈,近几年却已收敛了许多。

这刺客出手时的算计阴毒高明,却故意套上赵王府侍卫服饰,那便纯是欲盖弥彰、混淆人心的手段了。 “据叶横秋推断,看此人的暗器术和双刀法,分明便是汉王府内三妖四士中的‘蛇隐’余惊鸿。”朱瞻基的目光阴沉起来,“蛇隐独擅一种阴损毒药,名为‘万蛇尸心’。很可惜,搜遍余惊鸿全身,也没有寻到‘万蛇尸心’的解药!”

“都是天命,生老病死皆有定数,也不必放在心上。”一尘淡然一笑,“贫道这便要施展蛰龙睡了,数月间便会知觉大减,饭食不思,混若痴人。故而在闭关之前,这紧要事须得与殿下禀报了。”

老道长莫测高深地一笑:“此次殿下亲来武当,除了拜祭真武之外,更有一桩要事,便是那……玄武之秘吧?”

“掌教真人见识高妙。这玄武之秘,先皇爷临终前的一日,在大帐中还跟我叨念过,而我父皇,更是念念不敢稍忘。”朱瞻基的话似乎说得极客套,但却已点明此事竟是大明两代皇帝最为关注之事。

“殿下这是孝心孝举,贫道定要成全。”一尘的眼芒悠然一闪,“况且这玄武之秘,老道也早就想归还朝廷。请殿下先参拜祖师爷吧!”相传真武大帝在武当山得道飞升,武当山道士及附近山民都称为“祖师爷”,十分恭敬中更有七分自豪。

朱瞻基点点头,向金殿当中的神像跪倒。

金殿的光线有些幽暗。据传这精铜黄金所铸的神殿居然不进风、不渗雨,任由电闪雷击,而殿内灯焰不闪。朱瞻基特意看了一眼殿内长明不灭的神灯,果然烛焰笔直,让人一望而心定,凝神望了殿内戎装肃容的真武神像片晌,太子郑重万分地叩下头去。

礼拜已毕,一尘才道:“不朝金殿,犹如未到武当。太子今早急匆匆地礼登金顶,莫非已动了归心?”

“掌教高见!这是个先兆,只怕下次,他们便要对父皇动手。”朱瞻基泛着血丝的眸内闪过一抹锐芒,再向真武像稽首行礼,“我已连夜给父皇写了密奏,急命均州府乘八百里加急快马,急速赶往京师禀报此事……”

“太子行事,果然是霹雳手段。”一尘也向殿内的真武铜像恭敬施礼,才慢悠悠地道,“是时候了,在祖师爷跟前,老道才好交出那玄武之秘!”

真武神帝深邃如海的眼眸下,一尘自袖中郑重取出一物,双手稳稳送到朱瞻基身前。

那是个紫金葫芦,在神灯下闪着黄澄澄的光芒。

太子接了过来,凝神细看。紫金葫芦只一尺多高,上面密匝匝刻着太极图、北斗七星等道教符咒,雕饰精细绝伦,显见是出自名家大匠之手。

“实则太宗爷在世时,这玄武之秘的堂奥已然失传。”一尘道长意气消沉地摇了摇头,“老道这里,也只有当年碧云先师请人打造出的这玄武灵壶。当时碧云先师曾说,天机难测,壶中玄妙,留给后人去悟吧……”

道教视葫芦为道家法器,更尊称之为“壶天”。而一尘道长所说的碧云先师,则是武当张三丰祖师的嫡传弟子,当年永乐大帝朱棣苦寻张三丰不见,便命武当名道孙碧云全面筹划设计武当山各大道观。

玄机重重的玄武之秘,显然与武当山有关,而身为武当山大修总督建的道长,孙碧云则是最大的知情人。

朱瞻基深觉遗憾,又见这葫芦最醒目的圆肚处雕刻着一幅醒目的图案,旁边围绕着一段隶书的铭文。

“这图是‘河出图,洛出书’的《河图》?旁边的铭文却是什么?”

“正是!”一尘点头道,“这段铭文是先师亲做的《清净铭》,要知修真悟道,总以清净心为第一要诀,心不清净,修道难成。”

“《清净铭》……”朱瞻基凝目细看,不由在心中默念。

太上玄门诸极之道源出清净

九霄初开妙道虚无万化遵行

上士悟之仙阁同登永世太平

这三行铭文似是咒语,又似道家经文,语意颇为玄虚,朱瞻基看得似懂非懂。

“当年先师言道,要解开玄武之秘,须得凑齐两样宝物,所谓‘欲窥玄武,先明天枢’。除了这玄武灵壶,还有一面天枢宝镜……”

“天枢宝镜……”朱瞻基显然是首次听到这个名字,父皇只跟他提及了玄武灵壶,忙道,“那在哪里?”

一尘摇了摇头:“当年先师怕这两样宝物放在一处,易被居心叵测之辈盗走,便将天枢宝镜交给了贫道的小师弟一粟真人。一粟师弟已离山云游七八年了,他近年似是在太行山中的玄武阁做观主。贫道可修书一封,让他交出宝镜。先师曾说,只有先将玄武灵壶和天枢宝镜凑齐,才能初窥奥秘,但玄武之秘,深邃难言,我辈玄门中人,以清净虚无为要,最好少刨根问底。”

朱瞻基心中疑云四起,又举起那玄武灵壶细看,见那隶书铭文字体圆润,与凝重的图案交相映衬,别有一股玄奥气韵。

他不由叹了口气:“掌教真人,能跟我细说么,到底何谓玄武之秘?”

一尘微一沉吟,才道:“殿下可知道太宗爷为何要召集三十万民力,耗时十四年,大修武当山的宫观?”

“此事天下皆知,靖难之役时,真武大帝多次显圣护佑,力助皇爷转危为安。为感激真武大帝的护国之恩,这才下令将真武大帝修真成圣的道场武当山大修。”

“只是这番大修自古未有啊,太宗爷还曾多次亲下圣旨,不得擅动武当山的一草一木……”

朱瞻基一凛,只觉一尘的话颇为含蓄,他自然知道在南修武当的同时,永乐朝还在大修北京皇城,为迁都做准备,这一南一北两大工程加在一起,几乎已赶上了秦长城和隋运河的规模。他清楚地记得,光是这天柱峰铜殿中沉重而精致的真武铜像,便要在南京铸好,再走水路辗转运到武当,那该是何等的艰难!

这其中必然有个极大的玄机,那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尘道:“玄武,本是北方之神,北方属水,玄武又是水神。至宋朝时,为避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称‘真武’。因真武是战神,历代帝王均尊崇真武,本朝洪武太祖爷,更亲封神号为‘真武荡魔天尊’。道教的战神甚多,如二郎真君、王灵官等都是广为人知的护教战神,但能威力广披、护佑国运者,只有真武大帝。”

“护佑国运!”朱瞻基听得这四字,眉头陡然蹙紧。

“有宋一朝,外患不断,辽国、西夏等均来自北方,急需战神护国,故天禧二年四月,宋真宗下诏,在皇城内建祥源观,专门祭祀真武。仁宗时狄青为一代名将,曾戴铜面具,出入阵中所向披靡,被时人视为真武神化身,其铜面具上即刻有真武神。其后元朝自北方入据中原,更视北方玄武为王朝之神,元朝皇帝便将真武的神号由‘真君’升为‘帝’,加为‘元圣仁威元天上帝’。至本朝洪武爷起,真武荡魔天尊更是屡次显圣,只怕殿下都是耳熟能详吧?”

“不错!”朱瞻基的眼睛亮了起来,“在永乐皇爷那时,无论是靖难之役还是老人家亲征漠北,真武神都曾屡次显灵。最初起兵靖难时,便狂风怒云,咫尺不见人,皇爷正披发仗剑,犹如神帝降临。此后的夹河之战、拒马河之战、藁城之战等,皇爷每到身临危境时,均有风沙大起,真武显威而转危为安。”

说起祖宗天佑神护的功绩,朱瞻基颇有几分自得,侃侃道:“洪武太祖爷也是这般,当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太祖爷刚定下火攻妙计,立时风云突变,一场好风助力,奠定不世之功。据说此战之后,洪武爷对玄武神颇为虔诚,这时我才明白缘由,原来玄武既是战神,也是水神啊,这一战,玄武大帝护佑最力!”

“这就是了,真武大帝神威大显,在本朝最为灵验。殿下可否想过,为何在金宋元时,真武大帝也曾显圣护国,但所显示的威力却没有本朝太祖、太宗年间这样盛大?”

铜殿内忽然悄寂下来。

沉了沉,一尘才徐徐道:“据说,这与三丰祖师、周颠、道衍等几位高道有关。他们都是武当玄武道派的传人,潜修多年,已悟出了获得玄武护佑的秘法。周颠在太祖爷身边,道衍在太宗皇帝身边,秘布道法,获玄武之力,果然效验如神。所谓玄武之力,其实是天地间一股绝大的神秘力量,我辈凡夫俗子若获得了玄武之力,施运此力,便可佑城护国,也可以……改朝换代!”

“改朝换代!”

朱瞻基的心骤然一个哆嗦,皇爷朱棣不就是如此么?以王爷身份起兵对抗当时的大明建文皇帝,名为靖难,实则就是扯旗造反。如果上溯千年,历朝历代还从没有一个王爷造反成功过,无论是汉代的八王之乱,还是大唐时越王李贞起兵反叛武则天,都是败得一塌糊涂,但偏偏自己的皇爷朱棣成功了,建文朝变成了永乐朝。

朱瞻基沉吟道:“大修武当山,难道竟是为了获取玄武之力——这才是玄武之秘的真义?”

一尘沉着地点头:“太宗皇帝身登大宝之后,筹谋十年,聚足国力之后,才大修武当山,只因他深知,获取玄武之力的关键,便在这武当山上。可惜,最终的结局,虽然在世间多了一座祭祀玄武的仙山胜景,但太宗皇帝显然没有完成获取玄武之力的宏愿!”

“可惜啊。”朱瞻基自幼便被永乐帝带在身边,对这位皇爷情深意重,想到他壮志未酬,也不由郁郁叹了口气,“那武当山七十二峰,九宫十八观数千间殿宇,这玄武之秘,到底与何处最为相关呢?”

  如果觉得玄武天机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王晴川小说全集玄武天机,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