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许开祯作品女县长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我有啥办法?他们又不归县上管,市里都管不了。再说了,现在是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也是党提倡的,说好话他们不听,硬性阻拦又要犯错误,只能让他们采访。”秦风的话里面满含委屈,他一定为这事挨过祁茂林的批,这阵儿跟林雅雯发泄起不满来。

“我是说你就不能想点别的法子?”林雅雯有点气这个榆木疙瘩,真是个酸秀才,几个记者都摆不平,还当宣传部长。

“能有啥法子,宣传部是个穷单位,一顿饭都请不起,难怪人家不尿我们。”

尿是沙湖的方言,意思是看不起。本来对秦风,林雅雯还有点同情,听他这么一说,忽地生气了:“谁让你请客送礼了,怎么一说想办法就全往这上面想,难道记者是冲你一顿饭来的?”

秦风垂下头,样子更委屈了。他一个副部长,遇上这么棘手的事,能咋?昨天他请示过主管副书记,想请几个记者到成吉思汗大漠宫吃顿饭,联络联络感情,这样以后自己发稿也容易点,没想副书记一口就回绝了。“吃什么吃,感情是吃出来的?”噎得他当时就想冲谁发顿火,不是吃出来的你们天天桌上桌下做什么?宣传部暂时没部长,空出的这个位子让很多人动心思,祁书记曾经暗示了几次,想把他扶正,可是主管副书记跟林县长有意见,秦风的愿望便成为悬在空中的一个气球,迟迟抓不到手里。加上又出了“121”事件,宣传部更是脱不了干系,弄得他自己都没了信心,整日萎靡不振,哪还有心思想什么办法。

林雅雯又说了几句,一看秦风蔫头耷脑的样子,知道说下去也是白说,略带沮丧地道:“你先回去吧,有情况随时汇报。”

秦风走了,林雅雯的心却让几个记者搅得更乱了。自从“121”事件突发后,跟媒体打交道,就成了一件很头痛的事。如今的沙湖县,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夜之间,哪儿都是雷区,随便一踩都有可能引发大地震。林雅雯伤感了一阵,抬起头,发现强光景还在,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便说:“你去把关于营造防护林的材料重新整理一下,要细,要全面,要让二十年的成就说话。”强光景说了声是,转身要走,林雅雯又叫住他:“对了,陈家声那份材料也要重新整理,要活,要典型,一定要在全省全国站住脚。”强光景又“嗯”了一声,心想,这两个材料,怕是又要熬几个通宵了。说来也是奇怪,强光景写的材料,林雅雯很少提意见,独独这两份材料,总是过不了关,搞得他都弄不清林雅雯到底想要什么,便有点受罪似的回望了一眼林雅雯。林雅雯突地站起来,望住他说:“忙中偷闲去把头发理一下,胡子弄干净。”

强光景很是不好意思,一场“121”风波,把沙湖县的干部全都弄得神经紧张,偏偏这些日子他又跟老婆干架,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闹起来却没完没了,搞得他简直要崩溃,哪还有心思注意形象?可林雅雯偏偏又是一个这方面要求十分严格的人,下楼时他对着墙上的玻璃镜看了看,胡子的确长了,乱糟糟的,蒿草一样。

办公室里剩她一人的时候,林雅雯的脑子里再次浮现出那张面孔。多少年来,这张面孔就像跳蚤一样,时不时地跳出来,骚扰她一下。跳蚤是她对他的评价,并无恶意。一个人长久地被另一个人困扰着,平静的生活冷不丁就让他打乱,泛起几朵细碎的浪花,却又不往深里去,也不往开里延伸,然后就又无声无息。你的生活还是你的生活,并不因他的闪现改变什么。但是,你对生活的感受,还有那份儿平静,却不可阻挡地因这个人的存在发生着一些动摇,偶尔还要颠覆一下。但你试图想抓住这个人时,却又不知道他在哪,那只曾经有过温情的手是否还能容你轻轻一握?并不是每只手都能让你握住的,也不是每只握住的手都能将你引领到一片梅林。林雅雯承受过那种煎熬的滋味,也被一种叫做期待的东西暗暗折磨过。现在,她算是清醒了,彻底清醒。可清醒了又能怎样?谁能把心上曾有的皱纹一一抹平,谁又能把岁月留下的道道痕迹弄得一纹不留?

难。

至少林雅雯还不能做到心如止水。

发了好长一会儿怔,林雅雯一咬牙,拿起了电话。眼下还不是她躲谁的时候,再者,你想躲就能躲得过去么?她提醒自己,就事论事,千万别把自己的生活再给扰乱。

电话里的郑奉时像是刚睡醒,声音有点嘶哑,林雅雯想他昨夜一定又喝酒了。男人总是拿酒排解不愉快,女人呢?林雅雯摇摇头,说好了不乱想咋又乱想?她定了定神,道:“你除了喝酒还有没别的事做?”郑奉时一听是她,马上变得油嘴起来,说喝酒便是最大的革命呀,还说要不要一块喝一次。林雅雯说都啥时候了,你还惦记着喝酒?郑奉时笑了笑:“啥时候,啥时候也不能误了喝酒。”林雅雯有点生气了,她最听不惯的,就是郑奉时这种玩世不恭的口气。

“记者就在你的门口,你还有心思说笑?”她的语气严厉起来。

那边的郑奉时收住笑,但他显然没把这事当个事。“不就几个小记者么,看把你急的,任他们采访好了。”他说。

“任他们,你忘了上次的教训?记者没大小,越是这种三不管的记者,捅出事儿来越难收拾。”林雅雯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以前她对记者这个行当缺乏了解,来沙湖县这两年的经历让她渐渐明白,记者其实就是世界上最爱挑事儿的一群人,而且他们只管点火,火点得越大越好,至于怎么灭火,那是别人的事,你灭不了他才最开心。尤其沙湖这地方,给你贴金的没有,揭你短曝你光的却天天有,好像沙湖的干部这些年就没干过正事,做下的都是见不得光的事,专等铁肩担道义的记者来为民申冤似的。

一想这些,林雅雯就恨,就烦,她最头痛这些鸡蛋里挑骨头总爱把小事往大里挑,挑起来却又束手无策,只会干巴巴地喊两句政治口号的所谓记者。

郑奉时那边也突然没了话,像是在思考,林雅雯又问了一句,他才说:“什么记者,简直就是一伙吸血虫,惹急了我让他们永远写不成破文章!”

“你不要胡来!”一听郑奉时又乱说,林雅雯急了,刚才这句话,才是郑奉时的内心话,也是他的真实心情。看来,他并没把这事儿不当回事,相反,他也被这帮记者逼急了呢。

林雅雯知道郑奉时的性格,他说这句话,绝不是吓唬谁,这家伙真是啥都敢做,容易走极端,仗着自己是沙漠里的王,动不动就搞些乌七八糟的事。去年就把南方一家报纸的记者给打了,扒光了衣服,丢在沙漠里,差点弄出人命。上头查了半年,居然查不出是他做的,为这事,林雅雯好几天吃不下饭,他倒好,一天一个电话,嚷着要喝酒,还说老同学在一起工作一年了,还没喝过一次酒,实在说不过去。

这会子一听林雅雯发急,郑奉时马上变换口气,强装轻松,“放心,我只是说说,他们有本事只管去采访,我现在是懒得管,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爱咋咋的。”林雅雯却听得出,他的语气里分明有种无奈和苍凉。林雅雯握着电话的手有些发抖,仿佛电话里传来的那道微波刺痛了她,她极力控制着,不让情绪偏离到那个可能滑落的方向。还好,这一次她成功了,没被郑奉时的坏情绪感染自己,她用公事公办的口气,再三叮嘱郑奉时,一定要正确处理采访,千万别激化矛盾,现在事态还没平息,防止记者再把群众的情绪挑起来,等她安排好手头的工作,马上赶来。

郑奉时听完,只说了声“随便”,便把电话挂了。

林雅雯又把电话打往省委宣传部,可惜胡处长不在,打手机不通,看来她只能亲自出面跟记者交涉了。

3

又是一个风沙弥漫的日子。

天还没亮透,呼叫的北风便从沙漠深处卷来,吼吼的,叫得那个凶,能把人吓死。晚报记者陈言从地窝子里走出来,还没来得及伸直眼望,就被狂风打了个趔趄,眼里也吹进几粒沙子。“狗日的天爷,刮个没完哩。”陈言学沙乡人,骂了句脏话,揉揉眼,想往乡政府那边去,可风太猛了,刮得人迈不开步子。陈言走了几步,感觉不行,只好又沮丧地掉头回来。

蜷缩在草铺上眯着眼丢盹儿的宋二蛤蟆动了动,伸手拽了一下破皮袄,说:“这风野着哩,你还是听我的话,老老实实睡一会吧。”

陈言没说话,他的心被一层悲凉压着,嗓子里也像是被什么堵着,说不出话。晨光穿过地窝子口,亮进来,映出里面的一副惨相。如果说昨晚他还没觉得住地窝子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这阵儿,这份感觉就升起来,不只是觉得荒唐,简直是不可思议。他怎么能窝在这种地儿呢?他可是堂堂的记者站站长啊,一个自命不凡的人!

是的,昨晚陈言就住在这里,跟沙湾村的光棍宋二蛤蟆窝在一起。

这是一个废弃了一年多的地窝子,之前,沙湾村的老光棍宋二蛤蟆在这儿看瓜。地窝子前面,是宋二蛤蟆的瓜地,据宋二蛤蟆说,这地他种了五年,年年都种籽瓜,挣钱不少哩。可去年乡政府突然下了红头文件,说这地属于纠纷地,不能种了。宋二蛤蟆没理,照旧种了籽瓜,结果,一个月后,让乡政府雇来的推土机给推了。宋二蛤蟆白白损失了几尼龙袋籽种还有大把的力气,一怒之下他将地窝子的门给扒了,还在里面撒了泡臭烘烘的尿。没想,一年之后,他竟跟市里来的陈大记者又滚在了这地窝子里。

“嘿嘿,日怪,真日怪。”宋二蛤蟆原本就没有瞌睡,他兴奋着哩,昨儿一晚,他挣了一百。嘿嘿,一大百啊。陈大记者原本说好给五十,让他把地窝子收拾好,别把人给熏倒了,顺带着让他往里面叫人。宋二蛤蟆心想,五十也值啊,不就是天黑后把地窝子日弄一下,铺些干草,再一趟趟地跑村子里叫人么?能挣五十,已经很多了。可半夜时分,他去叫王山羊,路上王山羊拿话取笑他:“狗日的二蛤蟆,啥时做起情报员了?说,老鬼,这一宿,挣了多少,不会少过一百大毛吧?”这话让宋二蛤蟆起了歪心,王山羊谈完,轮到叫下一个时,他突然提出加价,说:“这一趟趟的来回跑,还不能叫人知道,这事跟做贼有啥两样,五十,真是太亏了。”陈言似乎早就料到他会来这一手,加上谈了半晚上,一句要紧的话也没谈出来,自己想要的东西,还差很多,一狠心道:“再给你五十,去叫人吧。”

结果,陈言花了一百块,外带几包烟一箱饮料还有一包蜡,受了一晚的罪,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也没搞到。这令他沮丧,令他不甘心。陈言原想,“121”以后,沙湾村绝不会宁静,随着事态的纵深发展,村民们应该有大的行动,至少,思想上应该如此。他想早点得到消息,先人一步拿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样,关于“121”的后续报道,他就能比别的报纸快半拍,他陈言的名字,就能再次在报界震响。

“妈的,白费了一晚的劲。”陈言有点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该冒这险,更不该受这罪。要知道,昨晚他是背着同行行动的,算是一次阴谋。这次一同下来的五个人,都是河西市的笔杆子,出发时大家便说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能吃独食。昨晚他是借故要去看姑姑,才溜出红柳招待所的,要是让同行知道他干这龌龊事,不把他的头骂暄才怪!

不行,我得马上回去,不能让他们起疑。陈言心里想着,又钻出地窝子,刚冒出身,一个风浪又把他打了回去。才一袋烟的工夫,整个南湖就变得茫茫一片,狂风卷着沙尘,将天地染得昏昏沉沉。远处的村庄,近处的田地,全都不见了,世界成了沙尘的海洋。

陈言懊丧极了,他没想到沙尘暴会突然袭击南湖,更没想到他会被风沙挡在地窝子里。依他的判断,这样的强沙天气,一旦刮起来,一天两天是停不了的。都怪自己,下来前没留意天气预报。这下咋办,说好了今天要去采访胡杨乡乡长王树林的,昨天跟他约,他说没空,问他啥时有空,他支吾了一声,很烦躁地就将电话挂了。下来的记者们都知道,乡党委书记朱世帮是个不好碰的角色,此人仗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把上面的人都不当回事儿,对记者,更是冷眼相对。要想打开“121”毁林事件的缺口,挖出更深层次的新闻,只能从乡长王树林身上下手。

陈言坐下来,坐在那堆干草上,掏出烟,很是烦闷地抽起来。

这一年,陈言真是不顺,不顺到家了。先是因为一篇失实报道,遭到报社老总的猛批,差点儿就丢了饭碗。紧接着,那篇报道的当事人,也就是病患家属又找上门来,向他索赔。说如果不赔她名誉损失费,她将诉诸法律。真是没想到,一篇不足千字的报道,给他引来如此麻烦。事情起因是一起医疗事故,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救治一位急诊患者时,因患者家属不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致使手术无法开展,等患者父亲从乡下赶来签完字后,病人已死在了手术床上。患者父亲一怒之下,将医院告上了法庭,认为医院玩忽职守,明知病人急需手术,却故意以手术费和手术通知单为由,延误救治时间,最终导致悲剧发生。院方却坚称死者妻子拒不签字,不接受医院提出的手术方案,才导致救治方案不能正常实施。此事当时闹得很厉害,死者父亲曾经当过村支书,懂点法律,又请了本市一位号称“铁嘴巴”的名律师,发誓要让玩忽职守的医院尝到苦头。陈言到医院采访了几次,突然发出一篇《妻子拒绝救治丈夫,原因竟是红杏出墙!》的追踪报道,一下将事态引向另一个方向。本来,此事发生后,社会舆论一边倒,都在倾向死者一家,其他媒体的报道也都顺着这个方向,大有向医院兴师问罪的架势。陈言此文一出,无疑于一声惊雷,一下就把局面给打乱了。特别是他在文中披露死者妻子正跟丈夫闹离婚,已经分居了一年多,丈夫执意不离,还怀疑妻子早已有外遇。妻子出于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而且也不交纳医疗费,才导致丈夫撒手人寰。

就在陈言暗暗得意时,报社老总突然打来电话,问他离婚及其分居的事情是怎么调查到的?陈言结巴了一阵,说是医院办公室主任提供的。

“混蛋!”电话那边响起老总愤怒的声音,陈言心里腾的一下子,知道闯祸了。发稿前他曾想过,要找当事人也就是那位在他文章中被指红杏出墙的女人核实一下,又一想这种事儿问她她也不会承认,便怀着侥幸的心理将稿件发了过去,没想,这么快就有人找到报社去,称他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歪曲真相,总之,老总在电话里把能用的词儿都用尽了。“这事你看着办,要是真打起官司来,损失由你一个人承担!”老总气冲冲地甩下这句话,挂了电话。陈言赶忙奔向医院,想跟办公室主任再核实一番,哪知,平日跟他关系很要好的办公室主任却突然请了病假,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陈言叫苦连连,赶忙动用手中的资源,平息事态。那位失去丈夫的妻子一见陈言慌了,当下就狮子大张口,开出二十万的价码。天哪,二十万,她也真敢要!

这事还没了结,又出事了。这次是内院起火,而且火势凶猛,怕是这一次,陈言真的在劫难逃了。

陈言现在的妻子,是他的第二任。这事说来话长,而且陈言轻易不想重提旧事,一提,他的心就要翻过,悔得肠子都青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如果有,怕是不惜重金,陈言也要买来吃一吃。

陈言原先在河西日报社工作,这家报纸虽说是地方报纸,但因是党报,旱涝保收,工作压力也不是太大,唯一的不足,就是收入低点。他妻子是他高中时的同学,读的是师大,毕业后分配在市五中任教。五中在乡下,虽是离得不远,但一周只能回来两天,好在陈言工作不是太忙,家里一应事儿,他还能照顾过来。

事情出在他们结婚后第六年,都说这个时期是婚姻的第一个危险期,陈言一开始并不信,感觉没那么严重。他跟妻子感情很好,加上结婚第二年,便有了结晶,儿子彬彬长得很健康,又机灵又可爱,平日由姥姥带着,到了周末,陈言便将他接来,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真是幸福死了。

江莎莎是那年秋季走进他家的,一开始只说住几天,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搬出去。妻子汪涵做他的工作:“我舅小时对我很好,他就这么一个女儿,宝贝疙瘩似的,可惜莎莎不好好读书,这下大学考砸了,我舅不知多伤心。我舅说了,让莎莎先在我家住段日子,看能不能说服她,让她去复读。”陈言认为这话说得多余,他绝没有撵莎莎走的意思,一个小孩子,大学考砸了,心里当然不好受,来城里散散心,没什么不对,他不会小气到不让人家住。他搂着汪涵的脖子:“你别担心了,我是那种不给你舅面子的人么?”

“当然不是,”汪涵一脸粉色,撒娇道,“我的老公,我最清楚。好了,说定了,我这就给舅舅回电话去。”

回完电话的当天,两口子便兴致勃勃上了趟街,汪涵是那种知恩图报的女人,打心里把莎莎当亲妹妹一样看待。莎莎用的,铺的,盖的,就连卫生巾,她都给准备好了,给宝贝儿子准备的卧室一直没机会用,这下终于派上了用场。忙了一个下午,一间闺房打扮了出来。闻着屋子里飘出的那股淡淡的粉红色味儿,陈言打趣道:“我咋有种幻觉,好像我家突然多出个女儿。”

“又来了,我可告诉你,这念头不能动。”正在收拾地毯的汪涵停下手中的活,抬起一张粉扑扑的脸,嗔怪道。

陈言知道她把话听错了,有了儿子后,陈言多次开玩笑说,还想要一个女儿,汪涵一直担心他说的是实话,所以每次听他提女儿这个词,心里就很紧张。

“我可不想因多生一个把工作丢了,我们学校小王老师,就因多生,两口子都让开除了,你说,他们这辈子,咋过?”汪涵的话总是这么实在,有时候陈言觉得她简直迂腐,但又不好明说。

如果说陈言对汪涵有什么不满,怕也仅限于此,毕竟,跟一个没有幽默感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也是件缺少情趣的事。好在汪涵有其他优点,弥补了这点儿不足。

莎莎住进来的第二天,汪涵便去了学校,走前特意叮咛陈言:“莎莎不会做饭,这几天你尽量把应酬推了,先替我照顾着,等周末回来,我教她做。”陈言觉得多余,人家也就小住几天,又不是跑来跟你学厨艺的。

陈言错了,莎莎并不是到他家小住,也不像汪涵舅舅跟他说的那样,只是换换心情。汪涵舅舅私底下将她托给汪涵,让汪涵给莎莎在城里谋份工作。“书是念不进去了,再补也是闲的,不如让你家陈言先给找个事干。干啥都行,她不好好念书,就受苦去!”

汪涵没敢把实话说给陈言,怕说了,陈言会教训她。眼下就业有多难,汪涵不是不清楚,但舅舅求到她头上,她能咋的?只好先安顿住下来,慢慢再跟陈言做工作。

谁知这一安顿,就安顿出事儿来。

这次后院起火,就是第二任妻子江莎莎烧起的。一想这事,陈言的头就大,火就从胸腔里猛地生出来。有时候,他真想在黑夜里伸出手,把江莎莎这个恶妇给掐死!

算了,不想了。陈言沮丧地往干草上一倒,想把这些倒霉的事儿全都轰出脑子去。不巧他的头正好砸在宋二蛤蟆的臭脚上,刚刚迷糊着的宋二蛤蟆一个激灵,翻起身就喊:“做啥哩王三,谁偷了你老婆?”喊完,才打梦中醒来。陈言一听他又在说梦话,没好气地就说:“怪不得人家叫你蛤蟆,原来你尽在梦中偷人家老婆。”

宋二蛤蟆嘿嘿一笑,并不生陈言的气,用不着生,他自个的事情自个知道。梦里偷?嘿嘿,梦里偷。老子偷的女人,怕比一个县长偷的还多,都叫我光棍,跟老子比起来,你们全他妈是光棍,是乌龟!

想到这儿,他暗自一乐,很兴奋地又躺下了。有了昨夜挣的这一百大毛,他又能好好偷几次了。

地窝子的味道越发难闻,脚臭加上宋二蛤蟆身上的汗味还有不加控制放出的几个响屁,空气糟糕得简直让陈言没法呼吸。昨夜兴许是太投入,没感觉里面的气味有啥异常,现在他才知道,世上最臭的,怕就是宋二蛤蟆。

可他偏偏就相中了这么一个人!

他坚持了一阵,终于坚持不住,翻起身,往地窝子门口走。

风越来越猛,天地早已昏暗一片,三米之外,便遮蔽得啥也看不见。茫茫风沙中,南湖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声。每叫一声,都能让人心震颤。对南湖,陈言并不陌生,以前在党报工作的时候,他常到这儿采访,有时也陪着市上的领导一同下来。感觉那时候的南湖,还像个湖,虽说湖水是彻底干涸了,但树在,绿色在,加上流管处当时效益很好,每年都要拿出不少资金治理沙漠,这一带,真还有点塞外江南的味道。谁知不到十年,南湖的绿色便成了世上最难挽留的一道风景,无可奈何的褪尽了。树毁了,草没了,黄沙开始无所畏惧,以所向披靡之势,滚滚而来。身为记者,陈言心中悲悯的那根神经是敏感的,脆弱的。所以冒着风险将“121”事件第一个曝光出去,不只是为了将功折罪,挽回上次那篇失实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恐怕更深的,还在于他的良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良知,尽管陈言也做过许多没良知的事,但在南湖的事情上,他的良知一直占着上风。他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把“121”恶性毁林事件的真相还有相关内幕挖出来。他就不信,祁茂林还有郑奉时他们,真能一手遮天!

4

风沙持续了三天三夜,刮得人心都慌了。风势刚一减缓,林雅雯就急着往胡杨赶。三天里她已接到不少电话,都是跟她嚷嚷南湖的事儿。包括朱世帮,也在电话里跟她发疯:“这个烂摊子,我是不想收拾了,谁爱收拾派谁来!”林雅雯知道他在撒气,常委会上的事,他不可能听不到,但听到也是闲的。林雅雯很是正色地教训了一通朱世帮:“我告诉你,你的调动是我拦的,停职也是我提出的,你有意见,可以对我提。但对工作,绝不能儿戏。县委没正式下发通知前,你还是胡杨乡的党委书记,那儿的一草一木,都跟你有关联。你要是敢撒手不管,再惹出事儿,我饶不了你!”

朱世帮当下就叫屈道:“我的林大县长,我朱世帮啥时儿戏了?你停我的职我没意见,就算撤我朱世帮,我也认了。但南湖的事,不是我一个乡党委书记能解决的。眼下群众的情绪还极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发生更过激的事。我请求你,跟姓郑的说说,叫他别再折腾了,再折腾,我真是不管了。老百姓爱咋闹咋闹去,出了事,反正有他兜着。”

“行了,你们两个,别再互相咬来咬去,你以为你做的事就光明?我可告诉你,你再敢背后乱撑腰,鼓动群众闹事,到时候可不是我林雅雯跟你过不去,是党纪国法跟你过不去!”

朱世帮“嘿嘿”笑了两声,这家伙,一触到他的痛处,就只笑,典型的老油条。林雅雯还想叮嘱几句,没想朱世帮道:“你们都说我在背后撑腰,那好,从今天起,跟群众见面的事,我一件也不干了,我把自己软禁在办公室里,这总行了吧?”

“你敢!”林雅雯恶了一声,啪地挂了电话。她知道,再说下去都是废话。跟朱世帮这种人谈工作,只能点到为止。

这三天她在想一个问题:对朱世帮,她是不是太苛刻了点?还有,真的把他从胡杨乡挪开,南湖的局面会不会更不好收拾?对第一个问题,她点了头。她知道很多时候,自己也是迫不得已。县长毕竟是县长,站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要考虑的因素都跟乡长不同,特别是南湖的问题牵扯到流管处的改革,这是一件令省长们都头痛的事,她一个小小的县长,只能服从,哪还能为了胡杨乡的利益,置大局于不顾。但怎么顾?到现在,她也没想出个两头兼顾的策略,只能先给朱世帮施加压力,让他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千万别再火上浇油。

苛刻就苛刻吧,有跟他解释的时候。

对第二个问题,她没有答案,真的没有。她只有担心,深深地担心。

车子驶上乡村公路,颠颠簸簸往前行。林雅雯闭上眼,这些天她真是心力交瘁,有时候累得眼皮都睁不开,心里的那份累,就更没法提。她真希望“121”风波快点过去,快点过去吧,人不能总陷在乱麻中,这种事儿折腾起人来,真是要命。再者,她不是跑来处理这些没名堂的事的,她有远大的抱负。

脑子里猛地响起司马古风的话:“这次机会对你很重要,你一直在省直机关,最缺少的,就是基层工作的经验。眼下很多人都拿去基层当镀金,你千万不能有这想法。你要扎扎实实地在那儿干上几年,干得出政绩干不出政绩且不说,对自己,要当做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的,要抓牢,一定要抓牢。”她到沙湖县后一个多月,第一次回省城,就接到司马古风电话,说是请她喝茶。司马古风对茶道独有研究,他最大的嗜好,便是请一个赏心悦目的女伴去品茶,“且闻清茶香,不见美人醉”,这是他心目中最为享受的时刻。

其实跟司马古风喝茶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甭看老头子已经过了六十岁,心态一点都不老,甚至,比年轻人还要活泼,还要可爱。林雅雯还记得第一次受邀跟他喝茶的情景,那时她对司马还不是太熟,关键是心理上还有一份拘束,放不开,正正经经坐他对面,动都不敢动。惹得正在专心致志涤茶具的司马古风忽然放下铜壶:“你这么严肃干什么,这是在茶室,需要的是一份轻松自如的心境,不像课堂,你在课堂上也没这么正襟危坐过啊。”林雅雯腼腆一笑,想放松,没想身子越发吃紧,怎么也放松不了。

司马古风懊丧地说:“完了,今天这茶,品不出味了,你这一紧张,把香味全给紧没了。”林雅雯当时不明白,香味怎么就能给紧没呢?后来她才知道,司马古风说的还是喝茶时的心态,神态。神有茶韵便有,神无茶韵便无,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能融到茶里。人如茶,茶如人,人在茶中,茶才能在人中啊。司马古风这番话,让她品了好些日子,最后才悟到,他是借茶说事,借茶说人。

当然,那天司马请她,显然不是为了享受,司马古风一直担心她到下面不习惯,更怕她被下面的风气熏染。“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处境,都要保持清醒。你现在应该清醒的是,始终不要忘记,你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县长、市长,这些并不是你的目标,你要把从政理解为不为官奋斗,也不单纯为民奋斗,而是改良社会改良自我的一所大课堂,你要在这所大课堂里有所成就。”

有所成就。林雅雯默默地重复了一遍,眼前就清晰地闪出司马古风那张棱角分明的瘦脸来,还有那双睿智的眼睛。这两年,司马古风成了她精神上的一棵树,心灵深处一条河,每每烦恼或是彷徨的时候,他总能在某个远处,用眼神唤醒她。

林雅雯掏出手机,想打给司马古风,电话却突然在手里叫起来。一看是强光景,林雅雯调整了一下心态问:“啥事?”

“林县你在哪?我找你有急事。”强光景的口气很慌。

“我在路上。”林雅雯说完,又觉纳闷,顺口问:“早上出门时司机没跟你汇报?”

按惯例,县长或者副县长有事远出,不论是下乡还是外出办事,必须要跟办公室打招呼,就算自己不打,也要让司机跟办公室说一声。听强光景的口气,好像他对自己去下面还不知道。

强光景“哦”了一声,听口气,显然是他把这事忘了。林雅雯心里涌上一丝不满。最近强光景不知咋回事,办事总是丢三落四,没了条理。

“林县,你快回来,省厅来了人,又是调查‘121’的。”强光景像是才记起司机跟他汇报过这事,不过他的口气仍是一片慌乱,他现在是越来越见不得上级领导了。

“哪个厅的?”林雅雯忍住不快,问。

“还能哪个厅,是林业厅两位处长,嚷着要见你。”

“不见!”一听又是林业厅,林雅雯没好气地道。

“121”毁林事件发生后,几乎天天都有省厅领导下来,林雅雯的“娘家”林业厅当时也派出过调查组,在沙湖县蹲了半月,由于毁林一方胡杨河流域管理处归省水利厅管,所毁的林地又不在沙湖县管辖范围内,林业厅便也没对沙湖县做过深的追究。为此事,林雅雯不止一次找到林业厅,要求林业厅出面,尽快协商解决,不要再让“121”事件无节制地扩大,谁知一向对她很关心的“娘家人”在这事上出奇地选择了沉默,一句公道话也不讲。林雅雯对此耿耿于怀。没想到这事儿过去了几个月,林业厅突然又来了人。

司机小孙放慢车速,回头问:“要回去么?”

“不理他,继续走。”

走了还没五百米,书记祁茂林的电话来了,问:“你在路上?”

林雅雯“嗯”了一声。

“你还是先回来吧,林业厅这边你熟,你负责接待一下。”说完,挂了电话。林雅雯的心里,就有些难受了。说实在的,跟“娘家人”怄气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她怕陪领导,更怕没完没了的汇报。事情都在那儿摆着,树是流管处毁的,沙湾村的村民气不过,跟流管处的工人打起了群架,打到后来,也索性掺到毁林的队伍中。要说追究,怎么也得先追究流管处。可是大家偏偏都回避着流管处,要把责任往农民身上推,有人甚至还想把毁林这笔帐记在沙湾村村民头上,这才让矛盾进一步扩大,变得不可收拾。林雅雯真是不明白,清清楚楚的事儿,怎么都要齐上心往浑里搅?

犹豫一阵,她有些无奈地跟司机说:“掉头吧,往回走。”

回到县城,林雅雯紧着去见两位处长,刚上楼,就听见老蔡的声音:“我说老郑,你做事能不能漂亮点,抛开我们不说,你这么做,让人家雅雯同志咋工作?”

林雅雯一听,就知道蔡处长是跟郑奉时通电话,她有意放慢脚步,想听听郑奉时到底在电话里怎么说。宾馆房间的门敞开着,蔡处长的声音又一向很高,他是省厅有名的大嗓子,说话做事很有股梁山好汉的味儿。

郑奉时大约说了句什么,惹得蔡处不高兴:“算了老郑,这事我不跟你扯,你别老拿改革当挡箭牌,反正林子在你的地盘上,你看着办。不过我把话撂这儿,你要是再敢砍掉一棵树,小心我一纸诉状,将你告上法庭。”

林雅雯暗自一惊,听蔡处这句话,好像流管处又要毁林?联想起这些天胡杨乡三番五次跟她打电话告状的情况,她心里忽地涌上一股不祥,再也不敢在外面偷听下去,三步并作两步,就奔进了房间。

看见她,蔡处长怔了怔,跟郑奉时说了句就这样吧,我这边来客人了,就收了线。沙发上坐着的老祁紧忙站起来,笑着跟她打招呼:“我的大小姐,我们来两天了,你倒好,避而不见。”大小姐是过去厅里同事送她的雅号,既是恭维,也是昵称。

“来两天了?”林雅雯一愕。一看是老祁和老蔡,她心里的亲切感便涌了上来,你还别说,离开林业厅两年,林雅雯最最不能忘掉的,就是这两位。特别是老祁,林雅雯面前,他既像兄长,又像父辈,关怀和帮助把过去的日子填得满满的。加上老祁无拘无束,说话做事总是一副直脾气,率真起来,又状若孩子。跟他在一起,你觉得每一天的阳光都是透明的。哪像现在,时而暴风骤雨,时而暗云滚滚,你想透明,都透明不了。林雅雯心里生出一层内疚,两位处长大驾光临,来了两天她居然不知道。

“你别听他胡说,我们刚从市里下来,想你了,顺道来看看。”蔡处长笑着说。相对老祁,蔡处长跟她,似乎稍稍远点,说话也就正经点。也可能是蔡处长曾给她当过直接领导,始终越不过那道线。

一听老祁是在诈她,林雅雯这才松口气,笑道:“哪啊,一听两位来,我从沙漠里掉头就往回赶。你们是钦差,小女子哪敢怠慢。”边说边跟强光景打电话,让他弄点水果来。再怎么廉洁,也不能拿两杯白开水招待娘家人啊。

  如果觉得女县长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许开祯小说全集女县长高位过招大兵团河流无水之城凉州往事女市长之非常关系拿下黑手,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