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王跃文作品龙票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王跃文:这是我生活中最大的困扰。我睡觉时,哪怕心里不想事,也不是同胡子茬搏斗,就是同枕头搏斗。枕头是永远都不如意的,我要不停地调整它的形状和角度。我不知换过多少枕头,后来找到一种灌满中药材的枕芯,也只有一段日子感觉好。我现在最怀念的是小时候在乡下睡过的荞麦壳枕头,现在好像已无处可以寻得。

伊渡:你写作上有什么癖好没有?比如马原,无论何时,哪怕大白天,写作时一定要开一盏台灯,把稿纸笼罩在光圈之下。贾平凹写作习惯好像也很怪,听说他一定要拉上黑色窗帘,还得焚香,好像一种宗教仪式。

王跃文:我没有。我可以在开着的电视机前写作,也可以拿着手提电脑到树林子里写作。很容易进入写作状态,一般来说写得也很轻松。我记得写《亡魂鸟》的时候,应朋友之邀在湘西一个小城度假。我住在山里,山上树木葱茏、清荫蔽人,山腰有个小木亭子,倾斜的亭柱子树皮斑驳,颇有古意。我每天带上电脑到亭子里去写作。那亭子又恰巧是过山行人的必经之地。山民们打着山歌呼啸而过,他们不管我,我也不管他们,各自相安。

细想起来,我可能还有种时间焦虑症。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知道准确的时间,哪怕半夜醒来,我总是下意识地去摸枕下的手表。时间无缘无故地流逝,我为此焦虑。我总是在想,哎呀,十二点了!哎呀,一点钟了!

伊渡:可见你平常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很悠闲的。你为什么会如此焦虑时间的流逝?

王跃文:我想根源在于写作。我需要不停地写作,不然心里就发慌。而写作是需要时间的。朋友们都知道我这个毛病,他们在一块总是自己先玩着,到吃饭的时间才打电话邀我出去。吃饭之后,我嘴巴一抹,立马走人。他们该玩什么,玩什么。

伊渡:可以谈谈你的阅读吗?

王跃文:我读书真的是先天不足,都是后来恶补的。我的中小学阶段除了课本,几乎没有书读。我就读的中小学都没有图书馆。大学时我循规蹈矩,老师指定的必读书目,我都认真去读,主要是古典作家的作品、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那时,我一天到晚手捧托尔斯泰、巴尔札克,很遭同学们鄙夷,因为我显得很老土,还在看现实主义的作品。那时同学们中时髦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加缪的《鼠疫》、贝克特和卡夫卡。我很少看这些书,也觉得很心虚似的,但我确实被托尔斯泰、巴尔札克等现实主义大师迷住了。我尤其对托尔斯泰情有独钟,他对人的灵魂的探究、他表现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道德的反省,都给我很大的震撼。

伊渡:我感觉你的写作无论是内在精神还是外在形式,都有对这些现实主义大师的传承。

王跃文:我没有自觉地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有吧。

伊渡:你大学毕业后读书多吗?你怎么选择自己读的书?

王跃文:我相信人们对书籍的选择,总是为了不断印证和加强自己的某些禀性。我们说喜欢哪一本书,往往正是因为这本书里的东西正是你内心已经有的,只是它说得更明白,境界更高。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说喜欢谁,其实是喜欢自己。我有一个朋友,最有意思了,他读周作人,就说哎呀,我和周作人好像的。他读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又说哎呀,我跟埃克絮佩里好像的。我说,反正谁好,你就像谁,你身上具有所有人的美好品质。

伊渡:这一点儿都不奇怪,我也是这样的。

王跃文:读书也是有奇遇的。张爱玲说,亘古洪荒,忽然有一日相遇,也不过是轻轻说一声,哦,原来你也在这里。我理解她所说的意思,就是奇遇。1988年,我因事经过湘江边的一座小城。小城很是清寂,窄窄的街道还是青石板路。同那个年代所有的小县城一样,只有一家新华书店。我照例要去逛逛。不料在一堆特价书里发现一套1985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圣叹评点、文子生校点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上下册,原价5.85元,打三折,1.75元。我买下了。我与这本书的相遇,觉得就是缘分,就是奇遇。

伊渡:金圣叹是个怪人,颇倜傥不羁。据说,明亡以后,他终日静坐,以读书著述为务。他也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每次态度都极为吊儿郎当。有次补博士弟子员,以“如此则动心否乎”为题,他在文章末尾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之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连书三十九个“动”字。学使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前三十九都还动,四十就不动了。子曰,四十不惑。如此解释圣贤,真是大逆不道。于是金圣叹终身与仕途无缘。他却大笑道:今日可还我自由身矣!专制的文化背景下,金圣叹能始终保持真正的思想心灵自由,真是个奇迹。

王跃文:你说得对。金圣叹正是以这样的自由精神,大笔一挥,腰斩《水浒》,自称贯华堂所藏古本《水浒》七十回,连楔子和原序共72卷,全书只到梁山泊好汉排完座次,卢俊义做了场噩梦为止。这一腰斩,可谓用心良苦,用意颇深。大凡好写文章的人读书,除了领悟书中深意,多半喜欢玩味文字趣味。我很喜欢金圣叹对《水浒》人物文法的点评文字,可谓标新立异、笔飞句舞、画龙点睛、金针度人,堪破千古文章之玄妙。

伊渡:我想金圣叹最反感的恐怕是假仁义假道德。他第一恨的人应该是及时雨呼保义宋江。

王跃文:我也很讨厌宋江。说句题外话,李雪健原本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但自从他演过宋江,连这个演员我都不太喜欢了。金圣叹说过,《水浒传》有大段大段的文字,正儿八经写来,其实只是把宋江写得令人深恶痛绝,真有猪狗不食之恨。但这些意味,一般的读书人似乎像都读不出来。《水浒》流传后世,一直被称为《忠义水浒传》,水浒英雄们聚义的地方也称为“忠义堂”,可整部《水浒》,何忠义之有?宋江又岂是一个真正的忠义之人?坦率地说,我本来就对中国人历来宣扬的忠义节孝没多少好感。我十三四岁时第一次读《水浒》,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搭帮了全民评《水浒》运动,不然还得等到上大学才能读。我当时最崇拜的英雄是鲁智深和燕青,对宋江是怎么看都不顺眼。我当时年纪小小,说不出个所以然,看了金圣叹对宋江的评价,真是大快人心。可是,我又想不通,宋江如此一个假忠义、真虚伪的大奸巨猾,为什么连我小小年纪都隐约觉察,而水浒梁山那么多英雄豪杰,居然无人识破,最后俯首被他断送?施耐庵这样写的真正意图何在?莫非他知道三百多年之后的中国人会非常推崇宋江们?都说梁山英雄皆是官逼民反,明眼人一看便知道,那里面绝大多数英雄恰恰是被先上了山的泼皮们用计哄逼上山的。

伊渡:如此说来,你与金评《水浒》真是一段奇缘了。

王跃文:金评《水浒》,打开了我读书的天眼,尤其是读小说。从此,中国古典小说,《三国》、《西游》我都不怎么入眼,独钟《红楼梦》而已。现在图书多如牛毛,《水浒》各种版本出了不少,要找一套好的金评《水浒》还真不容易了。

伊渡:说到读书,你对现在的网络文学怎么看?

王跃文:我原本不赞同有所谓网络文学的一说,正如我们不能把印在纸上的文学作品叫做纸张文学,不能把写在竹简上的文学作品叫做竹简文学。网络只是载体,仅此而已。但是,后来我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因为网络的开放和自由,它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可能做更多的探索。有人说大隐隐于网,这是有道理的。

伊渡:网络因为自由,也有很多另类的东西。

王跃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段时间,网络文学里好像是春声一片。叫春的,骂叫春的,很是热闹。有的所谓女作家“自拍裸照”,要来“唤醒身体”。真有点儿春色如海的样子。

伊渡:只是不知她们要用自己的裸照唤醒谁的身体?唤醒她自己的身体吗?照照镜子就可以了。唤醒爱人的身体吗?自己的卧室就足够了。唤醒大众的身体吗?那些小女子简直就是殉道者,太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了。

王跃文:中国人喊了几千年“万恶淫为首”,弄得人人都像被阉割了一样。越阉割,越文明。祖先们如果真按朱熹先生说的,做到了“存天理,灭人欲”,那么华夏大地之上早就只有天、没有人了。幸好祖先们也不那么听话,还是一代一代干着人欲之事,不然今天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恐怕早已成为西方人探索东方文明神秘消失的考古场所了,就像马雅文化一样。现在好了,网上美眉们来了个彻底颠覆,玉体横陈、离经叛道,够勇敢了。

伊渡:香火代代相传,当然得感谢女人的身体。但女人的身体又真不幸,要么是男人赏玩的对象,要么成了祸水,要么又成了男人美德的试金石,好像菩萨在唐僧面前施的魔障,只是助他取得真经的手段。现在更了不得,女性身体又要担负起“唤醒身体”之重任。可是,不知为何非得女人身体担此重任?难道只是为了唤醒男人?

王跃文:男人身体被唤醒了怎么办呢?醒着的男人必定大骂祸水。所以,美眉们与其忙着去唤醒别人的身体,不如先把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唤醒才好,比如自尊,比如自爱。因为人毕竟是和动物不一样的。

伊渡:女性作家有意或无意地以身体作为卖点,这账是不是都得算在女人自己头上?我总感觉在中国这个男权社会里,女人要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是非常艰难的。比如对于才女。中国的男人们是大多不喜欢才女的,除非这才女兼有美貌和不幸。美貌是一个女人的最大价值,不幸则是美貌的添加剂。一枝梨花固然清丽,但如果是一枝带雨梨花,泪光点点、柔弱哀艳,就更加楚楚动人了。男人们对此尤物,自然要生出一腔豪气,忍不住怜香惜玉,做一番神瑛使者。倘若这女子因此感激涕零,恰好又有才华,诗词唱和,眉来眼去,那就更加风雅。但是,若这女子的才华智慧高过男人,甚至高出许多,且喜怒哀乐并不以男人为意,那这女子就是怪物了。

王跃文:你该不是在说我吧?我是很尊重女性的。可是你说的对女性智慧的不安和蔑视,不光中国男人如此,西方男人也是如此。古希腊有个女诗人萨福,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前六世纪的勒思波思岛上。她的身边聚集着一群年轻美貌的女弟子,整日弹琴吟诗,游荡在葡萄架下。柏拉图极为叹服萨福的诗才:“人们都说九位缪斯——你再数一数,请看第十位,勒斯波思岛上的萨福。”

我读过的萨福的诗大多已不记得了,但有一首非常喜欢,印象颇深。这首诗写爱情的痛苦:“啊,那是让我的心飘摇不定,当我看到你,哪怕只有一刹那,我已经不能言语。舌头断裂,血管里奔流着细小的火焰,黑暗蒙住了我的双眼,耳鼓狂敲,冷汗涔涔而下。我颤栗,脸色比春草惨绿。我虽生犹死。在我看来,死亡正步步逼近——”

可是,萨福的才气被历代男人们嫉妒。考古学家眼里的萨福个子矮小,皮肤黝黑,其貌不扬。这样一个女子,哪怕她有诗才,又有什么可爱的呢?所以,男性诗人们必须赋予她美貌。几乎与萨福同时的古希腊男诗人阿尔凯乌斯创造了一个新萨福,他在诗中写道:“堇色头发,纯净的,笑容好似蜂蜜的萨福啊。”据说还有这样一则逸事,萨福因故曾被法庭判处死刑,她在法庭上当众解开衣服,裸露胸脯,于是全场惊艳。大家都说,这样美的女子不应该死,于是她得到了赦免。男人们在这里通过阴险的手段消解了对萨福的嫉妒,也就是说萨福必须有符合男人胃口的美貌,不然她就不配有那样的才气。

伊渡:时至今日,女诗人的身体也往往比她的才华更有震撼力,这也难怪有些女作家动辄就搞什么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美女作家之“美”也便成了最好的卖点。在这一点上,美女作家们自觉地成了男人的同谋。

王跃文:萨福的性取向也颇被争议。十九世纪女权主义者坚持说她是女同性恋者。萨福所居住的岛屿勒斯波思成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但是,一个女人,无论她的经济还是情感,如果不依赖于男人而独立存在,男人们都是无法容忍的。古希腊男同性恋时髦得很,那是有身份、有品位的象征,女人只能是家里的佣人和生育机器,怎么能成为精神上的伙伴呢?所以,男人们要获得精神层次的交流与享受,只能去搞男同性恋。女人怎能这样呢?但萨福偏是如此,真是个怪物。于是古罗马的文学批评家便推测萨福是娼妓,而罗马诗人奥维德更说她患了抑郁症还嫌不够,最后干脆给她重新安排了一种命运,让她最后爱上一个美男子法翁,又遭法翁抛弃,最终于痛苦之中跳下海边的悬崖而死。奥维德的诗流传千古,男人们的心理也平衡了。女人,尤其是有才华的女人,死也得为男人而死,否则,这世道还过得下去吗?

伊渡:同赋予萨福美貌一样的道理,男人们往萨福身上泼脏水,也是为了消解心头嫉妒之恨。

王跃文:其实,男人是因为自己的虚弱,才不能容忍有才华、有力量的女人,总喜欢小女人。讲起来,中国第一个女人就是一个大女人——女娲。女娲造人补天,何其大也。女娲之后,也还是大女人吃香。《诗经》里吟咏的美人都是大女人,“硕人其颀,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长得高大健壮才美。那时候,女人的名字也都颇有气魄。《绵》吟咏周民族的起源,开周国的第一人古公亶父本来是个鳏夫,幸好来了一位叫大姜的姑娘和他成家立业,繁衍子孙,从此兴旺发达。周文王的母亲叫大任,周武王的母亲叫大姒,她们统统给自己冠以“大”名,当之无愧,理直气壮,丝毫没有考虑男人会怕她们、躲她们。

伊渡:那也难怪,洪荒时代,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孔武有力是生命第一需要。林妹妹在那个时候,不被野兽吃掉,也会被活活饿死。那时的男人,也必是血气丰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赳赳好汉。那个时代,天地都是新的,力量才是最美。

王跃文:不光是中国,西方民族的原始时代同样崇尚大女人。雅典娜女神无非是世俗女子的模特,那么英气逼人,当仁不让与男人追逐在权力场、智慧场、战场、情场。赫拉为报复丈夫花心,公然与贵为宇宙之父的丈夫分庭抗礼、针锋相对。她可不怕丈夫一怒之下休了她,也没有谁问一句:这样的女人,谁敢消受?维纳斯也是丰满高大,被盛赞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伟大”一词在女人身上,除了革命女英雄和母亲,用于形容女性之美,实在是贴切之极。

伊渡:中国到了唐,俨然大帝国气象。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却是大女人当家。武则天不说,杨贵妃也差一点儿就动摇了江山。杨贵妃美得羞花闭月,也无非是“胖大”。据说夏天她睡在凉席上,玉肌横流,可从凉席下筛露出肉来。真正一位“硕人”。五代以前,妇女都是天足,奔跑跳跃,无不随心所欲。

王跃文:中国从五代开始,特别是宋明清以后,妇女进入“小脚”时代。满族入关曾强令汉族妇女放脚,有些汉族妇女居然以死相抗,好不刚烈。

伊渡:那当然了。三寸金莲给女人带来的好处实在不少,第一可以找个好婆家搏得丈夫宠爱。潘金莲就有一双好小脚。第二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下地干活,行不过百步,足不出内庭,一动就娇喘微微,弱柳扶风,连跳舞都只剩手的动作。真是“小女子”啊。只可怜强盗一来,不能逃若脱兔,要就要做烈女自尽,要不就失了贞节背上永久的骂名。

王跃文:可是到了我们这个年代,人都可以跑到月球上去了,克隆牛羊、试管婴儿比比皆是,差一点儿就克隆人了,却一下子冒出那么多“小女人”。女人不论老少,言必自称“小女子”,仿佛非“小”就没有资格做女人似的。女人取名早就进入了“小时代”,什么“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这已无话可说。说女人温柔“小鸟依人”,现在简称成了“鸟人”。弄得女人们惟“小”为美,而且这“小”并非指形体的“小”,而专指精神的“小”,真有些可怕了。

伊渡:像你前面所说的,“小女人”盛行,直接导因是这个男权社会的主体男人的“小”。男人不再是大丈夫,怎么敢消受得了“大女人”?男人精神力量的萎缩,必然导致女人的“小”和“装小”。自古都说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女为悦己者容。男人已经没有能量来“悦”大女人了,不做小女人,或者不装小女人,女人怎么活下去?因为满世界的“小男人”,所以才满世界的“小女人”,阴阳平衡嘛。

王跃文:男人何以都“小”了呢?同人类命运有关?抑或全球男人都患弥漫性脑萎缩了?

伊渡:这让我又想起了沈复的《浮生六记》。读过这书的大多忘不了芸娘。芸娘是沈复的妻子,娴淑聪慧,擅风情又解人意,与夫君感情深厚缠绵,不幸早死。沈复把他们夫妻的哀艳故事写得幽芳凄绝,读之令人心醉。林语堂甚至说,芸娘是中国最理想的女人,得妇如此,三生有幸。

王跃文:我却不怎么喜欢芸娘这个形象。我总以为在中国历来生活最黑暗的便是妇女和儿童,历史上从没把他们当人看过。西方学者坦陈“中世纪以前没有儿童”,说西方中世纪以前从来没把儿童当成具有特殊情感要求的“人”来看待。中国什么时候发现了儿童,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人格和特殊情感需求的人来看的?现在的儿童,吃得好、穿得好,物质生活有求必应,但是他们在精神情感上,相当程度还是父母意志的服从者。中国的妇女更惨。古人有训,在家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中国的儿童如果是个男孩儿,好歹有长大的一天,那就总算熬出头了,做一个大男人威风威风。在外面做不做奴才不知道,在家里总可以做绝对主子的。可怜只有妇女,永无翻身之日。更可悲的,妇女从小身受传统文化的奴性教育,以当好丈夫的奴隶为己任,美其名曰“妇德”、“妻性”,实在更多的是奴性。

伊渡:向来为中国男人们津津乐道的芸娘,不过就是个美好的奴隶。固然她算有幸,丈夫爱她疼她,也懂得欣赏她的灵心慧性,可根本原因还在于她的“可爱”。这“可爱”说穿了,就是一切喜怒哀乐都以丈夫为转移,百依百顺,以至于善解夫意到这等地步,主动替丈夫拉皮条。她为丈夫选妾,周密筹划,亲自把她看中的女孩儿憨园诱入闺房,百般哄劝,终于将一只玉镯戴上憨园手腕,然后奔出闺房向丈夫邀功:此事成矣。后来憨园被一富商夺去,芸娘为此自责到吐血落病,再三为丈夫无福消受憨园而叹惋。这种妇德,中国的男人当然要大加赞颂的。

王跃文:有种论点说,太平天国时妇女的解放是人类史上最先进的妇女解放运动。论据是太平天国的妇女走出了家庭,广泛参与到战斗和生产中来,而且“天足”。这真是混账话。天王洪秀全亲自撰写的《妻道》规定: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牝鸡若司晨,自求家道苦。太平天国还为妇女规定了一个“十该打”的条规:服事不虔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有唤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喜人八该打;眼左望右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

伊渡:想想真让人不寒而栗。我真不知道历史上还有谁比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更残酷地对待妇女。

王跃文:鲁迅说过,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大家渐渐死下去,而自己反以为卫道有功。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我真情愿妇女们首先能做到如鲁迅所说的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打,哪怕她们因此变得不那么可爱。至少她们能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是一个有真生命、真情感的独立的人,能自己把自己当人看。须知道,不择手段牺牲一切只为了把一个男人紧紧抓在手里并不美好,更不是人生的最高意义。有人会以为我说这番话多此一举,因为中国妇女地位已经大大改变了。我说未必。

伊渡:据说现在挺流行“野蛮女友”,这是不是一种反动呢?我不知道。我又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女人不好色。我们常听到某人骂某人是“色鬼”。不用说,这被骂做“色鬼”的人一定是男人。男人好色仿佛是天性,好色是男人独有的专利。

王跃文:你还别说,前两年我稀里糊涂被人哄去当了一回星姐半决选的评委。美女们在T型台上星目流盼、笑靥生辉、轻腰款款、凌波微步,确实美仑美奂。突然想到,这几年越来越红火的美女选举,是不是男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某种不便明言的欲望呢?男人们的审美胃口越来越刁,女孩子参加选美首先要青春年少。我听到有人在旁边嚷嚷:这个选手23岁了呀?太老了!我庆幸自己幸而不是女人,否则过了四十岁还有什么颜面再活下去?“老而不死是为贼”。其次当然得有非凡的美貌,然后还得有才艺。才艺表演被重视,更说明了男人们的审美要求提高了。是花还得解语,否则不是形同木偶?外在的美还不够,还得有内在的美。可我总觉得这种“才艺”所表现出来的美,还是为取悦男人。有一个女孩子在回答一个“才智”问题时滴水不漏:我觉得女人在外面要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一片天空,在家也要“留住男人的胃、留住男人的心”。听起来,女人不论怎么优秀,最终的目地还是留住男人,留住他的胃和他的心。

伊渡:自古中国就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说法,好像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容”是留给悦己者的,所以女人总是不能为自己而活。如果没有“悦己者”,女人连自己之色都不能好,何况好他色?

王跃文: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女色鬼那么少的原因了吧。孔子大人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不管难不难养,女人总得靠人养。只要能求得这一“养”,有一张长期饭票,或者有一张含金量很高的长期饭票,女人得拼尽一生。有美貌,还得有才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再不济也得有贤惠善良。否则,凭什么要养你呢?这等环境之中,女人只求生存,还谈什么“好色”这种高消费?其实从生理需要上看,女人亦是好色的,却名不正、言不顺,不能说出来。

伊渡:女人确有好色者,比如吕后和武则天,但那已不是好色而是好淫了。不论好色、好淫,这些女人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不但能完全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而且还掌握着别人的命运。所以好色的前提便是首先要能主宰自己。

王跃文:我隐约想起一个传说,模模糊糊,记不真切了。英国中世纪时的英雄亚瑟,被敌人俘虏。敌人敬佩他的勇敢正直,暂且不杀他,但要他回答一个最难的题目:女人最想要的是什么?一年以后交答案,否则取他的性命。据说亚瑟遍访所有聪明的女人,上至宫廷贵妇,下至乡野牧女,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眼看最后期限已到,亚瑟只好答应一个丑陋无比的女巫的要求:跟亚瑟的圆桌骑士之一结婚,然后亚瑟得到了答案。女巫悄悄地告诉亚瑟,女人最想要的,就是掌握自己的命运。

伊渡:我很怀疑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因为我发现很多女人心甘情愿地把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交出来,给她都不要。确实,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给你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了,你就得独立,就得对自己负责。没有人可以依靠,也不要想着依靠别人。这是要准备着吃苦的。可是,现在准备着吃苦的女人,不是傻子,就是不得已。

王跃文:好了,我们谈了这么久的女人,是不是该换换话题了?

伊渡:那就还谈谈男人。你对男人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王跃文:半真半假地说,很悲观。2003年3月,法国一家杂志社请来著名的社会学家做一个问卷调查,主题是“男人现状”。受调查的是四个年龄段的城市男性,分别为20~25岁、25~35岁、35~45岁、40~50岁。社会学家请他们设想一下未来社会里男人的处境,得出的答案惊人的一致,而且骇人听闻:未来世界将由女性掌握,男人能够以顺从来求生存是最好的结局,最坏的结局是男人将逐渐消失,最终成为动物园里的标本,能与熊猫为邻已经是最高礼遇。

伊渡:那你不吓出一身冷汗?

王跃文:我没被吓着,那个时候我早已青云出岫,归入大化了。但未来世界究竟什么时候到来,我很感兴趣。据说,这个世界不再需要男人,根本原因并非因为女性主义的复仇,而是因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不再需要男人,或者已经根本指望不上男人了。到那个时代,男人已经无法生产精子,人类的繁衍也早就实现了单性繁殖,或者干脆完全克隆。早有美国人类学家警告现代男人:别得意,你的阴茎比你祖父短了三分之一。

伊渡:男人没了“那话儿”,好像是很可怕哦。如果没有了男人,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只剩女人的世界也许确实要单纯、美好得多。《西游记》里就有女儿国,喝一口子母河里的水就能怀孕生子。可她们能保证生下的都是清一色的女儿吗?如果不慎生出几个男儿,又未能及时处理,一旦长大成男子汉,岂不又天下大乱?女儿国里的女国王不也千方百计劝诱唐僧留下来当她的夫婿吗?可见阴阳两极相生相克实在是自然规律,男人一旦不复存在,女人恐怕也走不多远了。

王跃文:有人给我手机发了个段子,说是农户家来了客,准备杀只公鸡。公鸡知道了,跳到屋檐上去了。农户吓唬公鸡说,你不下来,我就把母鸡全部杀光,叫你生不如死!公鸡听了大笑说,靠,老子终于可以出去找野鸡了!当然,这个笑话说的是别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公鸡和母鸡是相互需要的,无论是家养的还是野生的。

可是,男人女人之间,除了生理意义上的依存关系,中国男女的传统关系实际上还是一种君臣关系,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有人慷慨激昂地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能用“士”者必然是君,而“悦己者”自然只是男人。君是臣的天,男人是女人的天。男人支配着女人,却又离不开女人。女人养育了男人,却又臣服男人。《说文》里“臣”字的解释是“牵也,事君也。象臣服之形。”这“臣服之形”是什么样子呢?俯首,竖目,以示臣服。而“女”字的象形则是一个跪着的人。我不知男尊女卑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古诗源》里有首诗写一位被男人抛弃的女人,偶遇过去的丈夫,居然也要跪下来说话。“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如果觉得龙票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王跃文小说全集龙票我不懂味有人骗你亡魂鸟一本书读懂中国官场:官人官事梅次的故事朝夕之间西州月苍黄官场春秋国画王跃文作品精选大清相国,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