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玄色作品哑舍·零·秦失其鹿(哑舍6)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只是,现在还未到非用不可的时候。

秦军一路北上,挟着之前一举攻下楚国十余城的气势,势如破竹地攻入了魏地,在冬季还未过去之时,就已经遥遥地看到了大梁都城的城池。

至此,秦军的好运气就像是用光了一样,大梁都城城池坚固,即使秦军把大梁都围了个严严实实,连一只鸟都飞不出来,但城中粮草充足,一个月内组织了十几次攻城,都未见任何成效。

一种微妙的骚动不安在秦军中默默地传递着,虽然在他们的身后,楚国的战场上不断传来李信和蒙恬领军得胜的战报,但齐国方面却诡异得一点动静都没有。

谁都不信齐国真能冷眼旁观魏国和楚国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还一直按兵不动。虽然至今潜伏在齐国的细作传回来的消息都是一切安好,但齐国就像是一只枕卧在侧的庞然大物,因为不知道它何时会起身攻击,从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压力。

王离远眺着东方,心想着也许某一天在那边的地平线上就会出现遮天盖地的军队。

因为攻城战最为残酷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永远地留在那城砖之下,所以谁也不敢让王离冲过去当先锋,后者就只能憋闷在军营之中,独自徘徊。

他父亲王贲带兵,恪守着一切从他爷爷那处学来的东西。驻营都是按照着《孙子兵法》中的《行军篇》,选择的是生地,居高向阳,尽量远离江河水泽。只是大梁城的地势低洼,离城数里之处就有一条大河汹涌而过,河床的高度甚至都远远高于大梁城池。

王离站在军营的栅栏前,看着那条奔腾流过的河水,耳边听着那呼啸咆哮的水声,心中赞叹着江河险峻。若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敢相信居然还有此奇景。

从咸阳城外流淌而过的渭水,在桃林塞汇入了北方的河流,形成眼前这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也不知那少年上卿是不是在高泉宫,遥望着那滚滚而过的渭水时,想到的那个攻城妙计。

又在栅栏前踱步了许久,王离终于放弃了挣扎,鼓起勇气朝自己父亲的主帐走去。

他中规中矩地站在主帐外等亲兵通报,得到允许之后才掀开帐帘而入。因为主帐内要进行军队高层的议事,所以也就非常宽敞。只是此时并不是议事之时,只有他父亲一人在,正背对着他站着,在研究挂在帐中的羊皮地图。

“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尔怎么不去练武?”没等自家儿子见礼,王贲连头都没回就开口斥道。他想收拾这浑小子很久了,每天无所事事地在军营里闲逛,别人碍着他的面子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不知道怎么嘀咕呢!

王离暗暗叫苦,他这些天怎么可能是毫无目的地闲逛?少年上卿所写的锦囊妙计,只是一个大概的计策而已,绝对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写明。更何况对方从来没有来过大梁,不知此间实际情况,所以他即使知道这是一个绝顶妙计,也要观察数日才能确定是否可行。

他父亲因为是武将,生怕和那些文官们交谈时有什么典故听不懂,所以在闲暇之余孜孜不倦地读书,说话便一向喜欢引经据典。王离小时候就听不懂他父亲七弯八拐的说话方式,想辩论又无从辩起,所以养成了说话直接的性格,才会无形之中得罪了许多人。

想起年少时的遭遇,王离无声地谈了口气,当然他要是说话不那么刻薄,也许那位甘上卿也不会被人在半步堂暗算受伤。这件憾事也无形之中改变了王离的性格,每当他感到暴躁的时候,这件事都会浮现在他脑海。按下想要和父亲争辩的冲动,王离心平气和地叙述道:“将军,在下有事容禀。”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其下攻城…为不得已啊!”王贲压根儿就没觉得自家儿子能有什么正经事要说,收回了因王离进账而分的心思,继续在羊皮地图前喃喃自语起来。

这段王离倒是听懂了,因为他曾经被父亲按着背了很多兵法,这句是出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

当时背的时候还不解其意,此时听来,细细咀嚼,却觉得那位不动一兵一就取得赵国十几座城池的甘上卿,简直是绝世天才。

上等的用兵之策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才是下下策,只有万不得已之时才使用。他父亲这是在懊恼现今的局势,秦军看似占尽上风,可是综合周遭形势,实乃是步入了困局之中。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顺,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王离轻声地继续往下说着,往日被父亲逼着死记硬背塞进脑袋里的文字,现如今说出来,却字字珠玑。谋攻谋攻,少年上卿果然是谋攻高手。

王贲很少见自家儿子主动背书,见状诧异地转过身来,虽然心情不佳,但还是欣慰地点了点头道:“我这儿有兵书,你若不愿去练武,背书也可。”

王离闻言翻了个白眼,从衣襟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锦囊,本想连锦囊一起交给自家父亲的。不过他想了想,还是抽出了写满字的布帛递了过去,把空了的锦囊重新放回衣襟揣好。迎着父亲疑惑的目光,王离气定神闲地解释道:“这是走之前,甘上卿给我的锦囊妙计。”

本想嫌弃的王贲一听到甘上卿的名字,立刻把手中的布帛打开,认真地看着上面的文字,越看呼吸就越发急促,等他来来回回看了几遍之后,怒气也飙到了极点,挥舞着帛书朝王离呵斥道:“此等妙计为何不早点告诉我?!”

“上卿所书之计,也直言一切要以实地为主。”王离早就知道父亲会暴怒,不慌不忙地解释着,“我这些时日观察水量后,直到今日我才确认此计确有可行之处。”

王贲的怒火没有消弭,但总算是知道儿子不是刻意延误军机。可还是越想越气忍不住操起桌上的竹简抽了王离几下:“蠢材!叫你读书不读,傻子才不知道‘春汛’二字!”

王离硬撑着扛了几下,总算让自家老爹消了气,不过还是忍不住辩解了两句:“我不是怕万一计谋不成,也不用承对方的情吗。爹你不是别想站队吗?”

“哼!人家都设好局了,就等我们钻套呢,就是算到了我们不得不用。”王贲早就想得很开了,最坏的结果就是久攻大梁未果,反而被齐楚联军前后围攻。现在有妙策可轻松夺城,甚至连秦军的伤亡都能下降到最低点,简直是求之不得的结果。至于政治上的事情,王贲很理直气壮地说道,“反正有事你爷爷担着!”

王离听得简直羡慕嫉妒恨!他也想说有什么事他爹帮他担着!而不是拿竹简抽他!

王贲也没空再考虑这些事,他打王离那几下,也是惩罚后者把这么好的计策偷藏着不拿出来。若是早些时候,攻城损伤的士兵就能少一些,而且还可以提早观察河水的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不过再仔细想想,就算王离提前拿出计策,攻城战也是要打的,否则魏军就要怀疑他们的真实意图,弄不好还会直接冲出来和他们做平原战,那样伤亡会更大。好吧,就算是让他这个做父亲的焦躁心急,也值得挨这么几下,天知道这些日子他掉了多少头发!

王离自然是不知道自己挨的这几下抽打究竟是为的什么,还没等他在抱怨两句,就被王贲使唤着去找众位军官开会了。

王贲对着那片帛书看了看,趁帐中无人,便把后面一截果断撕掉。

因为对大梁久攻不下,军官们心底也浮躁不安,一听王大将军召集,便纷纷以最快的速度赶来主帐,本来不怎么抱希望立刻能有解决方案的他们,在看过帛书之后,立刻群情鼎沸。

没有人会怀疑这条计策不成功。

在中原,能称得上“河”的就只有眼前这条,而另一条可以与之媲美的就是流经楚国境内的那条江。其余都是分别冠以名称的水,例如渭水、洛水。由此可见,这河有多宽广。

王离越听越觉得惭愧,他果然是读书读得太少了,居然最开始还怀疑少年上卿的计策是否能行得通。在营帐中大家越说越热烈,坐不住的军官们站起身奔向营外,看着那条奔腾的河水指点江山。

不明真相的其他士兵还以为这些军官们看的是远处的大梁城,在研究攻城方略。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王贲感慨万分地说着,他只注意到了扎营是需要远离河水,却并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这条河。他与那位甘上卿的差距可见一斑。更何况,那位甘上卿连来都没来,仅凭一些水文、地理的资料就判断出了这点。

“咦?为何这帛书后面缺了一条?将军,可是写了些什么?”一名拿着帛书的军官,细心地发现了端倪。王贲并没有说这是谁献的计策,就有人开始怀疑后面是不是有落款,却不方便被外人看到而特意撕去。

“非要紧事。”王贲瞪了一脸无辜的王离一眼,轻咳了一声,转移了话题,开始分配众人去做事。毕竟定下计策,现在还未到春汛之时,但先要做的事情也要开始准备了。

王离摸了摸头,觉得自己被父亲怪责的莫名其妙。少年上卿也只叮嘱他锦囊不得轻易离身而已,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非要特意撕掉?

※·※

看着汩汩流过的郑国渠和两旁绿油油的农田,扶苏忍不住感慨道:“郑国本想用此渠阻我大秦统一中原,却不承想反助之矣。”

与他同乘一车的绿袍少年放下手中的书简,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果然见春暖花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郑国渠是韩国人郑国为了拖延秦朝大军东进的脚步,想出的消耗秦国国力的一个笨方法。开凿郑国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即使以秦国的实力,没有十数年都是完不成的。结果二十多年过去,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三百余里的郑国渠也已经灌溉了这片平原十多年了,造就了超过四万顷的良田,令秦国的粮仓足够支撑秦军开启多路战线。若没有此郑国渠,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定会贫瘠不堪,绝没有富余的粮草挑起战火。

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口粮差不多要合八十斤,而秦国若是想要灭楚,至少要两年的战期,依着王翦老将军的谋划,六十万人的军队,再加上后勤储备,所需的口粮简直难以计算。完全可以说,郑国渠是秦国一统平原的基石。

“郑先生大才。”绿袍少年颇为仰慕地赞叹道。郑国在修建郑国渠之时,就被人揭露了其心思,秦王政大怒,本想斩他的首级,结果郑国自叹之语,让秦王政平息了怒火。那句话颇为出名,绿袍少年铭记在心,此时不禁低语复述道:“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万世之功…”扶苏嘴边的笑意更深了一些,车队沿着那潺潺流过的郑国渠前行,让他联想到月前之事,不由得深有感触。“水能活人,亦能死人。”

绿袍少年知道他所指的,是一个月前水淹大梁之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城,导致城内死伤无数,魏王假出城投降,至此魏国灭亡。

谁也想不到这条看起来最艰难的伐魏战线,居然会如此干净利落地解决而且秦军的伤亡也降到了最低点。反而是出兵前信誓旦旦二十万兵就能拿下楚国的李信,最初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随后却被楚国的项燕将军尾随三天三夜追击,最后秦军的两个军营都被攻破,七名都尉被杀,李信大败而逃。

秦王政得知了军报之后震怒,亲自去频阳请王翦老将军重新出山,这才有了他们今日之行。只是不知为何秦王政要带着大公子扶苏和他一起,也许是让大公子说些他不好说的软话,毕竟大公子年纪还轻,没什么抹不开脸的。

绿袍少年把视线从车外的渠水农田上收了回来,这些天来因为一直忙着处理伐楚战线的残局,还有准备再次出兵的粮草武器,他们也没有找到时间来谈论最近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也不知道大公子扶苏对水淹大梁一事,究竟是持何种态度。

动了动唇,绿袍少年觉得此时还不是谈这种话的时候,周围的侍卫离得都太近了,只好按下心思。

一直沿着郑国渠往南,就到了频山。此处有一座秦厉公所建的宫室,因在频山之南,故名之频阳宫。而围着这座频阳宫发展起来的郡县,便谓之为频阳。

这里便是王翦老将军的家乡。频阳在几十年前还是属于比较贫瘠的郡县,左右都没有河流而过,直到郑国渠修到此处,才改善颇多。又因为王翦成为上将军之后,出资为族中置办了不少田产,在频阳也形成了一片王氏宗族的聚集地。频阳县乡民们今日一早就得到了秦王驾临的通知,故在道路两边列队迎接。

车队直接就开到了王翦所居的府邸前,王翦带着全家老小在门口迎接秦王政。等扶苏和绿袍少年下了车驾,秦王政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王翦往书房议事去了。

王家派出王翦的族弟接待扶苏,也不算怠慢这位大公子殿下。安排他们到偏厅休息,上了点心和汤羹,就体贴地离去。扶苏估摸着自家父王在王翦面前的低姿态,也不好让别人看见,就算是儿子也一样。

若是一切顺利,说不定就没他什么事了,如果不顺利才轮到他出场。不过扶苏觉得自家父王真是多虑了,王翦老将军一心为国,理应不会推拒的。

所以扶苏心安理得地吃着点心喝着温热香甜的汤羹,还不忘问自家小侍读:“王离那家伙呢?怎么刚才在门口没看到?不是说被王老将军带回频阳操练了吗?”

“他随王大将军去伐魏了。”绿袍少年解释道,初临战场的王离其实并无军职,秦国的一切军功都是需要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所以扶苏不知道一个小兵的去向也是很正常的,绿袍少年也觉得特意跟他汇报有些奇怪,索性也就一直没讲。

扶苏闻言失笑,放下手中的汤碗:“那他也不知道是庆幸还是失望了,大梁城这种情况他的军功也无从賺起。”

“他说他已经去与驻扎在楚地的蒙恬将军会合,等王老将军出战后一起参加伐楚之战。”绿袍少年想起在信中王离所说的没参加真正战争的抱怨,脸上不禁带了些许笑容。他平日里脸上挂着的笑容都是经过无数次微调的,就像是在脸上覆了一层面具,此时的笑容倒是难得带出了几分真心。旁人也许分不清楚,但与之朝夕相处好几年的扶苏一眼就看出来了,不由自主地眯了眯那双遗传自秦王政的鹰目。他用手指摩挲着面前的汤碗边缘,拉长了声音意味深长地问道:“哦?你们互通书信?”

“同战报一起送到的。”绿袍少年倒是不甚在意,只是一张帛书而已,这点特权王家还是有的。

“连王离都笃定自己爷爷会出山伐楚,王上今日不会白来一趟?”

扶苏略微挑了挑眉,他倒是没想到自家小侍读和王家的嫡孙居然私下还有书信往来?他们不是从一开始见面就势如水火吗?

绿袍少年没想到自家殿下关注的重点完全跑偏,不过见周围没有外人在,就想旁敲侧击一下扶苏关于水淹大梁之计的看法。他一直没跟扶苏坦白此事是他所献的计策,也是因为怕被对方呵斥手段残忍。但此事虽然他想得透彻,可实际上却一直纠结在心间,让他辗转反侧,如果政见不同,以后的矛盾肯定会越来越多,他做事也会束手束脚。而此事正好是试探对方底线的一块敲门砖。

扶苏也是想要好好问问自家小侍读何时与王家小子关系那么好了,只是两人都还未开口,外面就来人敲门说王老将军有请。

居然还真来请人了?秦王没有说服王老将军吗?为何怎么快?不多努力努力吗?绿袍少年本想留在偏厅等候,可来人却说老将军有请甘上卿也同去。

两人对视了一眼,满腹疑问地进了正厅。一见厅内一君一臣脸上的表情,就知道正事肯定是都谈妥了。坐在主位上的秦王政带着一脸轻松的笑意,卸下了在咸阳宫时的威严,看起来倒是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不少。这世间已经很少能有人让他如此放下戒心,而王翦正是少有的几人之一。

秦国年迈的上将军陪坐在客位,王家都是正宗的西秦子弟,身材高大魁梧,王翦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依旧精神矍铄,坐姿挺拔,随时都能披挂上阵。果然说什么谢病而归,都只是借口罢了。

扶苏恭恭敬敬地朝父王和王老将军见礼,才刚直起身,就听秦王政跟王翦笑问道:“将军知寡人来,便说要见甘上卿,如今已经见矣,可否为寡人解惑?”

扶苏这才知道他实际上是沾了自家小侍读的光,讶异地抬起头。

而站在他身后的少年上卿却直觉事情不妙,王翦和他有什么交集?绝对就是那条锦囊妙计!

果然,王翦气定神闲地开口道:“禀王上,伐魏的功劳还有甘上卿一份,那水淹大梁之计,正是他送与孙儿王离的。”

不敢抬起头的少年上卿,立刻就感觉身侧扶苏投射过来的目光,但他已经无暇顾及。

王翦真不愧是老谋深算,他心底的那些小心思,在对方面前简直就是形同透明。他本想让王家不动声色地欠他一个天大的人情,等到需要的时候再连本带利地讨回来,结果反而弄巧成拙。王翦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在秦王面前把这件事坦坦荡荡地摊开来,既扫除了未来的后患,也继续赢得了秦王的信任。

“哦?”秦王意味不明地发出了一个单音,却让人听不出来他的喜怒。

少年上卿倒是不怎么担心秦王政多心,反正他就是扶苏的侍读,不为扶苏着想又为谁呢?当初秦王政派他到扶苏身边,不也就是为了如此吗?令他忐忑不安的,是扶苏的想法。

这简直就是最坏的情况了。

若是如此,还不如早就和扶苏说此事,也总比他从别人口中知道要好。

只是现今他却无暇顾及扶苏的反应,连忙应对秦王的疑问,恭敬而又谨慎地措辞道:“只是闲时看书所思,不敢直接劳烦王大将军。”

其实他说得客气,若是他把这计策当时就递给王贲,后者肯定会嗤之以鼻。最后这个结果,也是因为各方博弈,王贲无奈之下最好的选择。

王翦也知晓此点,他的目的不过就是把双方私底下的交往给摆到台面上,是做给秦王看的。他也不愿平白得罪这位少年上卿,所以当下和煦地笑道:“有功就要行赏,老夫这是不想上卿一片苦心被埋没。”

少年上卿的唇角抽搐了两下,王翦说的理由太冠冕堂皇了,他实在是无从指责,只能做谦逊状,和这位王老将军互相客气地吹捧了两句。

这王老将军圆滑至极,他甚至可以推测得到,王翦这回做足了姿态,下一步肯定是要自污以求秦王绝对的信任了。

直到秦王政随口下了封赏的旨意,才允两人离开,想必还有什么话需要和王翦私下说。

※·※

一出了正厅,少年上卿就觉得不好,大公子在前面走的飞快,他甚至需要小跑才能跟得上。此时他也不管丢不丢人了,直接抓住了扶苏的袍袖,纠结地解释道:“不是我不想说,是…是实在…总是开不了口。”

扶苏并没有说什么,拽回了袍角,但脚步却放慢了许多。

绿袍少年一路心烦意乱地跟着扶苏走回偏厅,脑海里推衍了各种可能的后果,越想脸色越难看。虽然他以前还想着离开扶苏,另投明主。但这几年相处下来,他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大公子,实际上就是他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他肯费尽一切心思的原因,他是真的想要辅佐扶苏登上那尊王座。

眉头越锁越紧,却忽然感到一点温热按在了他的眉心,绿袍少年讶然抬头,发现扶苏正伸出手指抚平了他眉间的褶皱,面上全是复杂难辨的表情。

“该生气的不应该是我才对吗?”扶苏看着自家小侍读难得皱起来的脸,收起了眼中一闪而过的笑意,肃容道,“毕之,我感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听了感谢之语,绿袍少年的表情却并未轻松,反而越发凝重了。这是在总结陈词?马上就要他收拾走人?又或者怕他去别的兄弟那,直接派他到其他地方,不得接触机要事物?

毕竟没有人能忍受属下自作主张,而且…而且据说水淹大梁之时,大梁城中也有许多百姓伤亡,这些杀孽,多少也会算在他的身上…

“然而…”

看吧,果然有转折。绿袍少年的神情已经落寞了下去,一双明亮的眼瞳也黯淡了许多,几乎就想掩耳不听。

一双大手按住了他的双肩,强迫他不要逃避,只听着扶苏一字一顿地沉声道:“毕之,不许再瞒着我做任何事,我不是不相信你,而是怕你会做出一些宁可损害自己也要成就我的事。”

绿袍少年闻言一怔,这些话不是他能猜想到的。他抬起头,对上扶苏的双眼,看出对方认真的态度,不禁疑惑道:“这…好像与此事无关吧。”

  如果觉得哑舍·零·秦失其鹿(哑舍6)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玄色小说全集哑舍·零·秦失其鹿(哑舍6)朔月公主泡泡龙公主万万岁皇家幼儿园天外非仙调教成神2昊天纪御兽师调教成神血色塔罗守藏哑舍5哑舍1哑舍2哑舍3哑舍42013武林萌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