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大唐第一公主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六王死了……太后难道连相王也不放过?

蓬莱宫内, 剑拔弩张。

李显躲在甲士们身后,看着不远处状若疯癫的李旦,眼圈通红。

“阿娘,你害死十七娘,逼疯阿弟,不要再害人了,放阿弟走吧,放阿弟走吧,没了十七娘,阿弟以后怎么活……”他嘴里一遍遍喃喃重复,可却不敢大声喊出来。

他怕武太后。

武太后站在窗前,表情平静,鬓边几缕白发梳得整整齐齐。

内殿由精兵层层防守,李旦冲不进来,冲进来了也没什么,单枪匹马的富贵郎君,不是甲士们的对手。

她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李旦提刀闯入深宫,她答应他,不会动裴英娘。

自己的儿子头一次开口要一样东西,她随口允诺,没有多想。

世事轮转,她对自己的儿子失约了。

人算不如天算。

她不懂李旦为什么对裴英娘那么执着,乖巧貌美的小娘子,长安比比皆是,没了裴英娘,她可以再给他找一个。

没有人不可替代。

唯有手中握有绝对权势,整个天下都臣服在自己脚下、听命于自己的那种滋味,才是独一无二的。

这一天是朝参日,九品以上的官员全要奉诏入宫。

武太后很少迟到,她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松懈,只有这样,才能震慑那群朝臣。

她微微蹙眉,摇摇头,淡淡道:“送相王出去。”

上官璎珞会意,拍拍手,精兵们猛地蹿出去。

廊下的朝臣们终于等来太后和圣人。

太后步履从容,唇边含笑,没事人一样和朝臣们商议朝政。

圣人则面带慌乱,神色仓惶。

袁宰相暗暗叹口气。

散朝后,天子赐食,几位阁老一起吃饭。

食案上菜肴精致,热羹细粥,阁老们却没有心思吃,握筷子的动作慢吞吞的。

一名戴软翅帽的近侍小跑到袁宰相身边,“相王被拿下了,房女史奉命送相王出宫。”

袁宰相松口气。

相王妃说死就死,如果相王也没了……他这个老头子,实在没有颜面去见先帝。

南方气候温暖,冬日的水城依然苍翠秀丽,岸边垂柳依依,绿波荡漾。

卯时三刻,天还蒙蒙亮,沿河两岸早已响起嘈杂人声。

满载货物的商船由运河而来,络绎不绝,等着靠岸。

大船甫一靠近栈桥,码头上的役夫立刻一拥而上,抢着卸货。

一座座石桥连通商铺邸店和逆旅邸舍,巷道窄小曲折。

艄公划着小船沿河吆喝,从船中往外看,两岸鳞次栉比,一面面彩色布幌子迎风招展,风吹飒飒响。

南来北往的商人们进进出出,比肩接踵,光是从桥头这边走到桥头那边的工夫,就碰上七八个相熟的旧友,一路拱手打招呼,热闹非凡。

天光大亮,浓雾渐渐散去,一辆气势恢宏的大船划破水雾,驶入港口。

卸货的役夫看到船头飘扬的旗帜,张大嘴巴,目瞪口呆,“永安公主……不是仙逝了吗?”

前不久南下的商人带来永安公主因病去世的消息,一开始大家都不信,后来官府里的人亲口证实传言并非虚假,水城的商人们如丧考妣——永安公主死了,她名下的产业必将分崩离析,等贪婪的各大世家搜刮一遍之后,能剩下三瓜俩枣就不错了,世家们才不会管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只顾家族利益,届时商道基本上等于废弃,以后他们还怎么跟着沾光?

几乎所有人都放弃希望,萎靡不振,预备另寻商机。

谁知商队依旧照常行走,沿路仍有兵士护卫商道,世家们罕见的老实,一切如常!

本地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看到隶属永安公主的大船靠岸,犹如往烧开的油锅里泼一瓢冷水,噼里啪啦炸出一片响,半座水城都沸腾了。

岸边邸店、客舍,桥头、曲巷的商人们,不管是在交谈的,吃饭的,饮茶的,还是躺着歇觉的,蹲着方便的,全部放下手头事务,争相跑向码头。

健仆们跑得更快,他们急着为自家主人打听消息,好多得一点赏钱。

人群当中,一名着竹枝锦圆领袍的青年郎君抬头望着甲板上的夹缬彩旗,凤眼斜挑,嘴唇微微勾起。

他就知道,娘子肯定安然无恙。

这些天他走遍各大市镇,到处流传着百花齐放,永安公主化仙而去的传说。

北方如何他不清楚,但在南方老百姓们的心中,永安公主并没有死去,而是孝心感天动地,羽化为仙,去仙界服侍先帝,总有一日还会再回来。

北方世家林立,豪强盘踞,老百姓们依附于当地豪强过活。

而南方这些年商贸发展,日新月异,受益最多的自然是有门路的名门望族和商人,但感触最深的是贫苦老百姓。

他们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没有太大的野心,能吃饱饭,就觉得心满意足。

他们感激谁,就把谁当成救苦救难的仙人转世。

永安公主羽化登仙的传说越深入民心,流传得越广,越有利于阿福他们稳定人心,等将来娘子再度出现在世人们面前时,没有人敢随意轻慢她。

青年扣紧头上的斗笠。

一个身量矮小的男人跃下小船,登上石阶,走到青年身后,低声道:“小郎君,英国公李敬业、主簿骆宾王、唐支奇、杜求仁等聚会扬州,他们刚刚遭到贬谪,都对太后十分不满,使君命小郎君前往扬州,商讨大计。”

他说的是方言,只有青年听得懂。

大船靠岸了,乌压压的人群把船上的仆役堵在栈桥上。

青年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抿了抿唇。

他转身离开。

码头上的人实在太多了,阿福登上舷梯,又被堵了回去。

他气得跳脚,推身边的人出去应付那帮如狼似虎的商人,“从洛阳一路南下,冬日百花齐放的传说我已经说了不下几百遍,嘴皮都快磨破了,你看外头,又有人来追问了,我不管,你出去对付他们。”

旁边的仆役都笑了,“娘子化仙而去的故事老百姓们听多少遍都听不厌,这说明他们感念娘子。”

阿福灌下一杯浓茶,船上的水手也缠着他一遍遍讲坊间流传的那些传说,他嗓子都哑了。

老百姓们希望自己崇敬的人能落一个善终,所以愿意相信娘子编造出来的故事,哪怕不信,也要强迫自己信。

阿福理解老百姓们的想法,可是为什么商队里的人也深信传说是真的?

他们不是老奸巨猾,一文钱要掰成两半花,比泥鳅还滑溜的商人吗?怎么都不怀疑一下,听完故事以后,个个两眼放光,面色红润,好像得道成仙的是他们自己一样。

真是匪夷所思。

阿福摇摇头,打开包袱,拈起几片糕点吃。

待会儿官府肯定要请他去赴宴,向他打探商队的运作情形。南来北往的商队可是他们的摇钱树,他们生怕摇钱树哪天发脾气跑了,水城又会回到以前的萧条没落。

官府预备的宴席哪比得上府中的饭食精美,他得先吃饱肚子。

没有人告知武太后民间的情形。

朝中情势紧张,大臣们都等着李显和太后撕破脸,抽不出空去关心其他事情。

年底腊月,本该是预备过年的时候,草原传来一个让众臣心中一咯噔的坏消息。

突厥余部复辟了。

建国之初,突厥骑兵数次打到长安脚下,掳掠妇女金银,吓得满朝文武劝李渊赶紧迁都。

当时太宗李世民坚决反对,并立下军令状,李渊打消了迁都的想法。

太宗皇帝是一代杰出将才,府中属臣个个能征善战,不怕突厥人。

现在长安只剩下一堆老兵残将,能压制老将功臣的先帝才走,他们怕啊!

武太后当即召见执失云渐。

他胳膊上的伤还没养好,缠着厚厚的绷带,进殿以后一抱拳,直接道:“臣愿领兵迎战突厥余部。”

武太后原本准备了一堆拉拢的话,闻言笑了笑,欣慰道:“大郎不愧是先帝教养长大的……此事就全权托付给你了。”

她任命执失云渐为大总管。

大总管统领各道行军,通常只有皇子宗室带兵时才能获得“大总管”的称号。

执失云渐面不改色,要求朝廷保证粮草供应。

武太后道:“你放心,不会亏待前线将士。”

执失云渐谢恩告退出去。

角落里的上官璎珞停下执笔的手,吹干纸上墨迹。

一盏茶的辰光后,执失云渐担任大总管的消息传遍大明宫内外。

快到除夕了,山中的积雪化尽,山峰间露出些微苍色。

别院里装饰一新,因为还在孝期,没有大操大办,燃放爆竹,只挂起一盏盏绘年景图的竹丝灯笼。

裴英娘坐在南窗下看信,窗边敞亮。

信是二娘写的,她认字不多,只能大概写几百字,偏偏要模仿大人的口气用文绉绉的骈文向裴英娘问安。

看完信,裴英娘哭笑不得,感觉自己好像在批改作业。

她把郭文泰叫到正院,“新罗那边的气候如何?二娘他们还习惯吗?”

郭文泰奉李旦的命令前去巴州,秘密将李贤和房氏带走,丘神勣逼死的六王,另有其人。

李旦和裴英娘离开洛阳时,留下心腹照顾二娘、三郎和四郎,确定李贤和房氏在新罗站稳脚跟后,心腹把几个孩子一并送去新罗和父母同住。

小孩子还是跟着自己的父母更好,免得长大了和亲生父亲生分。

而且新罗远离长安纷争,更安全。

郭文泰答道:“新罗多崇山峻岭,气候好像和河北道差不多,湿气稍重。”

裴英娘吩咐半夏多准备些厚棉衣、双层蜀锦的袍料,让郭文泰下次去新罗的时候带去。

难为二娘记得给她写信问好,可惜她不能回信。

李贤毕竟不是自己人,她不会贸然暴露自己。

帘外传来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使女打起帘子。

李旦走到锦榻前,俯身抱抱裴英娘,冰凉的手掌摸摸她的脸,看她冻得一颤,又很快收回去,“我还有事,你先用膳。”

他说完就出去了,脸色不大好看。

裴英娘一头雾水,叫来桐奴问,“谁惹郎君不高兴了?”

他每天装疯卖傻,暗度陈仓,好端端的,怎么黑着脸回来?

桐奴道:“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

裴英娘怔了怔,她差点把两位名义上的姐姐给忘了。

只有受宠的公主刚出生就能获封公主之位,身份一般的皇女,册封为公主的时间有早有晚,通常到出嫁时才有封号。

同理,长公主、大长公主的封号,也不是说有就有的,必须由圣人颁下诏书册封。

也就是说,如果父亲疼爱,那么皇女很早就能册封公主。

如果即位的兄弟仁慈,父亲死后,皇女能获封长公主。

等父亲、兄弟都走了,继任的侄孙大方的话,还能获封大长公主。

反之,如果即位的新君不打算册立异母姐妹,那么公主们可能一辈子都是公主。

李显登基为帝后,就没有册封异母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两位公主目前没有长公主的尊号。

李旦和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关系生疏,怎么会被她们惹怒?

桐奴小声说,“两位公主回京奔丧,郎君受先帝所托,悄悄送她们出城,公主们不肯随我们走,还大骂郎君……”

李治驾崩,各地宗室公主、亲王回京奔丧。李治曾嘱咐李旦,能多救一个是一个,最好尽快把所有人送离长安。

李旦照办。

他冒着被武太后囚禁的风险大闹大明宫,外人都以为因为王妃不在人世,他心如死灰,成了个行事诡秘的怪人。

大概是他装得太像了,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也觉得他疯了,不肯跟他走,背地里偷偷叱骂他。

桐奴说到这里吞吞吐吐的。

裴英娘挑眉,挥退房里的使女,“她们骂郎君什么?”

桐奴不敢抬头,“她们骂太后心如毒蝎,还说您、您当年为虎作伥,尸骨无存是罪有应得……”

他的声音细若蚊蝇。

第201章

难怪李旦面色阴沉, 身上隐隐一股戾气。

成婚以来,李旦眉宇间的戾气一扫而空, 今天又出现了。

裴英娘忍不住扶额。

这么多年了, 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竟然还嫉妒她?

赐死萧淑妃的诏书是李治亲自批准的,李治和武太后是一对完美的政治同盟……两位公主至今没想明白母亲的真正死因, 还是怪罪到武太后身上, 连带着怪罪她夺走原本属于她们的荣宠?

既然她们恨她入骨, 说明她们没打算和武太后和睦相处,那为什么不赶紧离开长安?在武太后眼皮子底下嘀咕, 这不是自寻死路么……

大概宗室皇亲们以为, 李治不在了, 武太后失去靠山,将退守后宫, 失去权力。

他们想错了, 正因为李治走了,没有人能掣肘武太后,她的手段只会更无情!

厨下送来煮好的饺子, 都是素馅的。

健仆们外出巡查时发现山谷中长了很多菌菇、野菜,摘了一些送回来。宅院里建有暖房, 不缺菜蔬, 不过野外自生自长的味道特殊些,偶尔吃点尝尝鲜。

裴英娘让半夏提着食盒跟在自己后面,一路找到书室,里头有低低的说话声。

守卫的亲兵拱手道:“娘子。”

里头的声音一顿, 俄而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幕僚心腹们从侧间另一道门退出去了。

他们倒不是怕裴英娘,实在是李旦的脸色太难看了。他们说了半天话,李旦一动不动,眸光黑沉,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做得好,还是做得不好,一个个吓得心惊胆战的,又不敢告退。

刚好裴英娘来了。

幕僚们雀跃不已,只要裴英娘一到,一切好说,他们正好借机溜走,等裴英娘把李旦劝好了再过来回话。

裴英娘接过半夏手中的提盒,独自走进书室。

李旦坐在榻上,斜靠黑漆隐几,一言不发。身后一座檀木框镶嵌云母大屏风,两边竖着小巧的折叠围屏,围屏底下的小几上供了鎏金香炉、瓷瓶梅花。

“何必为不相干的人生气?”裴英娘爬上榻,把案几上堆叠的书册挪到一边,打开提盒,取出盛饺子的盘子,摆在案几上,“气坏了你,他们又不会心疼。外边天寒地冻的,你刚回来,先吃点娇耳。”

李旦嘴角微微一勾,笑容有些无奈,带着温和的纵容,“这里是书室……”

“书室暖和,就在这里吃,挪出去娇耳会冷掉的。”裴英娘把筷子递到李旦手上,双手托腮,等着他下筷,“读书使人明智,娇耳使人饱腹,其实读书和吃饭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怎么一样?李旦笑着摇摇头,眉间郁色稍减,挽袖夹起一枚饺子,自己不吃,送到裴英娘唇边。

裴英娘睨他一眼,咬住饺子。

看着她吃,李旦这才有了胃口。

他吃饭时不喜欢说话,裴英娘给自己斟了杯茶,慢慢挪到他身边,靠着他吃茶。他坐得笔直端正,稳如泰山,靠着他可以放心地蹭来蹭去。

“是啊,他们不会心疼。”李旦忽然放下筷子,轻声说。

裴英娘愣了一下,然后反应过来他在说什么,心中暗笑,抬起脸,“对,他们不心疼,我心疼。”她抱住他的胳膊,“所以阿兄你不要生气了,好不好?”

熟悉以后,她常用这种撒娇的征求口气和他说话:

“阿兄教我练字,好不好?”

“阿兄带我出去玩,好不好?”

“阿兄不生气了,好不好?”

“阿兄不要那么小气,好不好?”

……

一般她用这种语气说话,要么是向他征求同意,要么是委婉地劝告他。

她乖巧柔顺,很少生他的气。真的觉得他做错了,好声好气和他说明白,然后仰脸看着他:阿兄,以后不要那样了,好不好?

信赖中带着纵容,笃定他会改进。

这是一种只存在于他们之间的亲昵,只要她搂着他的胳膊撒撒娇,他什么都可以答应。

“好。”李旦嗯一声,捧起裴英娘的脸,脸颊粉润清透,水杏眼儿骨碌碌转来转去,不知在打什么主意,刚吃过茶,樱唇水嫩。刚才爬来爬去的,襦衫衣襟松开,露出一抹雪色,隐隐可以看到起伏的暗影。

他眸色深沉,低头吻她,双手一开始揽在她腰上,后来一只手往上抚弄,解开高腰裙系带,一只手慢慢往下,揉得她面颊烧红,气喘吁吁的。

“这里是书室……”一吻结束,裴英娘晕乎乎的,捶他一下,捉住他越来越不老实的手,“你自己说的。”

而且他刚刚从长安赶过来,还没洗漱呢!

李旦轻笑一声,扶她坐稳,他当然不会在这里要她。她是他的妻子,不是侍妾之流,他们夫妻在正院怎么胡闹,是他们的情趣,其他地方不能失了分寸,这是对她的尊重。

书室外头守着的不是半夏她们,而是他的随从,不一样。

他俯身啄吻她因为气恼而红扑扑的脸,帮她整理好散乱的衣裙,随手抓起屏风上挂着的裘皮大氅和毡帽,罩在她身上,“我不生气了,回去等我。”

裴英娘拢紧大氅,扣好毡帽,从头到脚只露出一张巴掌大的圆脸,李旦的衣裳太大了,她走动的时候袍角拖在地上。

“我不冷。”她想把帽子摘了。

李旦眉心轻拧,按住她的手,“就这么回去。”

裴英娘在他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白他一眼,用得着把她裹得这么严实么?

哎,谁让她喜欢阿兄呢,宠着他罢!

她这么想着,踮起脚,亲李旦的下巴,又是一嘴扎人的胡茬。

裴英娘走后,随从走进书室收拾打扫,撤走食案。

幕僚们躲在阁子里烤火,仆役架起铁钳,烤炉端烧梨给他们吃。

刚烤熟一个,大家推让来推让去的,随从双手揣在袖子中,走进阁子里,催促他们去书室。

众人心头惴惴,对视一眼,问随从,“郎君脸色如何?”

随从抿嘴一笑,“诸位宽心,郎君把娘子送到抱厦那边,两人说说笑笑的,回来时郎君还对我笑了呢。”

众人长吁一口气。

等进了书室,桐奴奉上热茶,众人落座。

李旦靠着隐几,淡淡道:“收回人手,不必再派人去长安接应宗室,太后要动手了。”

众人心头凛然,不敢出声反对。

接着说了些其他事情,李旦驳回几件,半个时辰后,众人陆陆续续告退出去。

桐奴捧着一盘刚刚烤好的炉端烧梨走进书室,浓香四溢。

李旦站起身,让桐奴跟着自己,他记得裴英娘挺喜欢吃烧梨。

化雪之后虽然没有再落雪,但天气反而比落雪时还阴冷,连头顶倾洒而下的日光都是苍白冰冷的。

正院拐角的地方架起火盆,火盆上空有座样式古怪的铁架。

裴英娘吩咐工巧奴做了几只一模一样的铁架,烧木柴时可以用来烤栗子、柑橘、梨子、胡饼……一切能吃的都能烤。

天气冷,使女、侍从们病倒了好几个。他们身份低微,不能去小厨房烤火蹭吃的,只能硬扛,一天到晚冻得手脚麻木不说,几顿吃进肚的饭食也是冷的。裴英娘听说后,叫人把铁架挪到回廊尽头,随时供应热茶、热汤,给下人们饮用。

最近很少有人因为寒凉生病。

李旦踏进回廊,使女们躬身行礼,然后接着忙活自己的事。

没人敢献媚,近身伺候裴英娘这么多年,能留下来的使女都是本分之人,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她们办坏了差事不要紧,娘子待人宽和。但谁要是敢动不该动的心思,那就是找死。

天气冷,闲坐烦闷,裴英娘料理完事情,想等李旦出来一起吃饭,坐在火炉床前的薰笼上,和忍冬、半夏打双陆打发时间。

李旦进门的时候,她揎拳撸袖,发髻都歪了,玩得热火朝天的。

他走过去,站在她背后看了一会儿。忍冬和半夏有点怵他,欠身退出去。

“怎么不玩了?”裴英娘回头看,脸颊蹭到男人的腰。

李旦居高临下,手指托起她的下巴,帮她理好发鬓,拈起一束散乱的发丝,别到月形双狮戏球纹银插梳底下。李治驾崩以后她不戴金簪花钿,每天梳高髻,只簪一柄月形银制插梳,偶尔簪一朵浅色鲜花。

使女掀帘,送来午膳。

裴英娘站起身,挪到侧间吃饭。她脚上穿着尘香履睡鞋,今天不准备出门。

李旦刚刚吃了一盘饺子,不觉得饿,端坐着给她夹菜,“山上是不是太闷了?”

她只能和使女们一起玩,太难为她了。

  如果觉得大唐第一公主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