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傅云英没有多想,既然书是霍明锦的人送来的,她看便是。

……

皇上一连好几天下不了床。

饶是沈介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朝堂上能呼风唤雨,把皇上给气晕了,还能如何?

只能进宫请罪。

并且坚决不承认蒋御史那些信是他写的,“蒋御史伪造信件陷害老臣,皇上不可听信谗言。”

他建议皇上将妖言惑众、陷害忠良的蒋御史贬出京师。

其他大臣附议,也都说蒋御史拿出来的信不能当真。

接下来,弹劾蒋御史、揭发蒋御史的折子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皇上的案头都快堆满了。

一众大臣呼吁皇上尽快处置蒋御史,以免更多的小人妄图用谗言攻讦劳苦功高的内阁大臣们。

皇上压下折子,不予理睬。

端午节前,以沈介溪为首的内阁大臣三人,加上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都察院御史等人上疏辞官,向皇上施加压力。

月中,皇上妥协,将蒋御史贬出京师。

……

上一次山东盐运之事虽然牵涉甚广,但到底只是耳闻而已,这一次朝堂上的风云震荡真正让傅云英明白了什么是权力倾轧。

作为中间派,傅云章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他已经进入刑部见习,开始接触公务。

见他竟然真的偏向中立,不肯真正为自己所用,姚文达气得大骂他狡猾。

这天,皇上病愈,宫中大宴。

皇上率领百官在太液池旁赏花吃酒,姚文达看到跟随太子前来的傅云英,拉着她痛骂傅云章:“你哥哥真是厉害,把我们耍得团团转!我还以为把那小子拉拢过来了,原来他自己心里有数呢!现在他在刑部风生水起,劲头很足嘛!”

傅云英找宫婢要了醒酒的茶,递给姚文达,笑道:“姚大人,我二哥秉公直断,胸有丘壑,您当初栽培他,不就是欣赏他外柔内刚,看似柔和,其实内藏锋芒么?如果您只是想培养自己的人手,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姚文达骂得正高兴,听了这话,咦了一声,深深看她几眼,“好小子,你倒是机灵。”

傅云章那样的人,即使不能和他并肩,你也不会与他为敌。

傅云英淡淡一笑。

身后有人唤她的名字,“傅校书。”

她回头,发现来人是李昌。

李昌做了个手势,“二爷找您。”

她和姚文达作别,跟着李昌走到荷花池旁。

荷花开得灿烂,红的白的粉的,一朵朵亭亭玉立,碧绿莲叶层层叠叠,一直漫到天际处,花朵从伞盖下钻出来,身姿愈显挺拔秀丽。

霍明锦站在竹桥上,一身彩织云肩通袖襕飞鱼服,乌纱帽,束鸾带,望着远处红花绿影的眼神漠然得近乎麻木。

满院子张灯结彩,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俱在席中欢饮,他远远站在一边,格格不入。

傅云英突然想起傅四老爷那天说过的话,要她时不时拿出孝敬他的法子去接近霍明锦,毕竟是救命恩人。

她再次哭笑不得,推说霍明锦不喜欢别人曲意逢迎。

听到脚步声,霍明锦收回凝望对岸的眼神,扭头看到她,嘴角不自觉便扯起一丝笑。

这一次他成功除去李柏良,虽然接任李柏良的徐鼎也是沈介溪的人,但他既然推荐徐鼎,肯定有他的打算。沈介溪赶走蒋御史,看似让皇上屈服,实则得罪了全体言官,等沈介溪失势的时候,言官们绝对会群起而攻之。

傅云英不知道霍明锦除了潜去辽东寻找罪证以外还做了什么,她直觉整件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以前的他,根本不懂这些的。

她慢慢走向他。

霍明锦低头,将一份任命书递到她面前,“大理寺司直,比校书郎高一阶,正七品。”

傅云英睁大眼睛。

作者有话要说:

大理寺司直:北齐始置,到南宋朝时罢。之后的朝代没有这个官名。

司直这个职位不同朝代品阶和具体职责都不同,文中设定的更偏向北宋一点点,后面会说明。

第106章 初案

初设大理寺的原因是地方官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的冤假错案,便以大理寺为复审机关,掌决正刑狱。案件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大理寺为主,凡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推问狱讼,皆移案牍,引囚徒,由大理寺决断。置卿、左右少卿、左右寺丞各一员,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其属有司务厅司务二员,左右二寺各寺正一员、寺副二员、左评事四员、右评事八员。

其中,大理寺司直掌奉命出使到地方复审疑难案件,初步审核交由大理寺的公文,如果本寺有疑难案件悬而未决,也可参与评议。

总之,是个很不起眼的小官,但权力也是有的。

“大理寺右寺丞赵弼是我的人,他很快就会升任大理寺少卿,有犹豫不决的事,可以去找他。”霍明锦看她收了任命书,缓缓道。

说完,又加了一句,“用不着去御前谢恩。”

傅云英心里暗松口气,目光落到他手上,五彩云纹宽袖里戴了皮质臂鞲,似乎没有缠纱布了。

“您的伤好了?”

霍明锦眼帘低垂,顺着她的视线,右手微微蜷了一下,“差不多了……背上的伤还没好全。”

傅云英听周天禄说起过,霍明锦被李柏良的人困在一座山坳里足足三天之久,最后以一人之力杀出重围,接应他的部下赶到的时候,倒伏的尸体把进山的路都堵起来了。

正犹豫着说什么,不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竹桥另一头有人走了过来。

霍明锦没说话,但傅云英能感觉到他整个人紧绷了一瞬,他好像不喜欢来人。

她抬起头,对上一双幽黑的眸子。

来人一袭绯红官袍,金革带,青印绶,脸上神情平静淡然,身后四五个文官簇拥着他,和他低声谈笑。

傅云英收回视线,下意识退后一步,背后温热的感觉立刻透过薄薄的衣衫漫开来,像碰到一堵坚硬温暖的墙。她发现自己这一步恰好退到霍明锦怀里了,他高大,这一下倒像是他整个人把她包围了起来,忙要走开,霍明锦抬手,按住她的肩膀。

“别动。”

声音就在她耳边响起,说话间吞吐的热气在脖颈每一寸肌肤游走,一阵阵发麻。

她果真没动。

思绪纷飞,不由想起小的时候,她以为他不会打捶丸,自告奋勇要教他。把球杖塞进他的手心里,帮他调整姿势,慢慢推动他的胳膊,“表哥,你别动,我先教你怎么击球,很简单的,你一会儿就能学会了。”

他笑而不语。

她的手小而软,手指头圆胖如春笋,他的拳头几乎是她的两个大。战场上的少年将军,被她支使得团团转,不见一丝不耐烦。

那天她总算过足了好为人师的瘾,每一球都能准确无误地击进球窝。

丫头婆子们都在一边凑趣,夸她教得好。

她倒是记得谦虚,夸他,“不是我教得好,是表哥聪明,学得真快。”

后来知道他会打捶丸,她懊恼了一阵,觉得自己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丢脸丢大了。

霍明锦特意朝她赔礼,买了一匣子苏州绒花给她道歉。

她倒也没生气,知道他是迁就自己才没说实情,戴了绒花给他看。

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一世,傅云英觉得霍明锦脾性温和,是个虽然沉默寡言其实周到体贴的大哥哥。

但现在接触多了,尤其是和他身边的人来往渐多,她发现他其实并不是一直这样好说话。他不说话的时候,随从们噤若寒蝉,枯站半个时辰也不敢吭声。

难道还真让傅四老爷猜中了,霍明锦孤家寡人,想认她当义子?所以对她格外宽容优待?

如果真是那样,其实还真有点别扭,她心里还是把他当同辈人看待的。

当然,他要是开口了,她不会拒绝。

她决定以不变应万变。

……

那边崔南轩一行人远远看到他们,面面相觑。

“大人,霍指挥使最近风头正盛,还是不要和他正面冲突。”

有人建议道。

崔南轩脸上没什么表情,目光在傅云英身上打了个转,从他的角度看,霍明锦微微低着头,和她耳语着什么,姿势很亲密,高大壮健的身子几乎覆在她背上。她并未挣扎或露出惊恐之状,看上去似乎习惯霍明锦的亲近了。

原来如此。

他嘴角一扯,露出一个略带讥讽的笑容,并未避开,直接从他们身边走过去。

身后几个文官只得硬着头皮跟上,不过路过霍明锦身边时,没敢抬头,几乎是捂着脸跑开。

等他们走远,霍明锦慢慢收回手,“崔侍郎是湖广人,曾当过你的老师?”

疑问的语气。

用不着看崔南轩那张脸,傅云英松口气,斟酌着道:“崔侍郎虽是晚辈的老师,也只是在书院中见过几次罢了,私下里并未来往过。”

总之,他们不熟。

霍明锦唔了一声,唇边浮起淡淡的笑,不过也只是一瞬间的事。

他沉默了一会儿,“你现在也是大理寺司直了,以后见着我用不着那么拘谨。以后我叫你云哥,如何?”

老实说,在他面前,傅云英压根就没拘谨过,因为根本就不防备他。

她笑了笑,答应一声。

……

宴后归家,任命的旨意已经送到家中。

傅四老爷很高兴,买了炮竹回家庆祝,备下宴席,欢欢喜喜带着丫头婆子挨家挨户给街坊邻居送粽子。

不知者无畏,傅四老爷这么大大咧咧的,傅云英心里那点担忧也放下了。

有时候她想,傅四老爷并不是不知轻重的人,他之所以从不担心她身份暴露,一来可能是楚王向他保证了什么,更多的,应该是故意为之,好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几天后,傅云章的任命也下来了,刑部山西司主事,主要管山西那边的案件。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太常寺挨在一处,傅云章和傅云英可以每天一起乘车去办公。

一门出了两个官老爷,傅四老爷更是要欣喜若狂,请裁缝做官服,往各处交好的人家送喜信,预备封赏和打点,忙得脚不沾地。

乔嘉仍然跟着傅云英,他是北方人,来京城以后却比在武昌府要沉默多了。傅云英常常忘了他的存在。

去大理寺的前一天,太子身边最信任的太监特意把傅云英叫到跟前,“你性子沉稳,去了大理寺以后也要如此,多听大理寺长官的教诲,虽说你功名不如其他人,皇上却记下你的名字了,切勿焦躁。先前有位户部尚书,就是从举人一步一步熬资历,后来得先皇重用,最后做到了二品大员,朝廷让他担任会试主考,御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别人有的,他后来都得到了。太子殿下对你寄予厚望,你是从东宫出去的,要记得自己的本分。若是你给东宫抹黑,咱家绝不会轻饶你!”

傅云英笑了笑,垂手应了。

接着太子召见她,绝口不提大理寺的事,只温和勉励她几句,赏赐她珍宝若干。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第二天一大早,她起身,梳洗毕,换上官服,戴纱帽,揽镜自照一番,还别说,穿上官服之后,气度真的变了很多。

身边的人看她的眼光也愈发敬畏,以前家中下人还敢抬头和她说话,现在看到她就下拜,回话的时候脑袋低垂,要多恭敬有多恭敬。

傅云章在门外等她,看她背着手走出来,忍不住勾唇微笑。

她朝他走过去,学着他的样子走路,她从小就开始模仿他平日的言行,虽说没有十分像,也有五六分神似了。姚文达他们平日常说他俩虽然不是亲兄弟,却比亲兄弟还像血脉同胞。

两人上了马车,一人拿一本厚厚的典籍翻开看,偶尔说一两句话。

“大理卿也是沈首辅的人,虽说常常袒护沈党,为人倒也不坏。沈少卿马上就要调动。”傅云章找相熟的人打听大理寺里头的情形,然后告诉傅云英。

她翻开一页书,笑道:“二哥,你不用担心,我只是司直,见不着大理卿。”又道,“见着了也用不着怕他,我是太子殿下身边出来的,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人敢为难我。”

宫里只有一位皇子,太子的地位稳固如山,哪怕是沈介溪也不会无缘无故和太子作对,太子妃可是沈家女。

马车停了下来,两人一前一后下车,约好下衙一起回去。

早有人等在大理寺的朱红大门前,戴双翅吏巾,青色盘领衫,系黑色丝绦,皂靴,一见了傅云英,便笑眯眯道:“早闻丹映公子俊秀出众,今日一见,果然风采过人。”

不等傅云英谦虚几句,忽然问:“大人可婚配了?”

傅云英噎了一下。

对方哈哈大笑,表明身份,“我姓陆,赵大人命我在这里迎你。”

傅云英听傅云章提起过,大理寺里只有一个人姓陆,担任主簿一职,掌本寺的印章、抄目、文书、簿籍及案件档案。主簿这个职位的品级曾多次变动,按理说应当和她的司直是同级,但两者地位其实差别明显。

“原来是陆主簿,失敬。”她抱拳和陆主簿见礼。

“不敢当,以后还要仰仗你。”陆主簿和汪玫有点像,慈眉善目,领着她往里走,“赵大人说先让你跟着我熟悉寺中文件出纳,其实这不是你的职责范围之内,不过寺中审核的案件轮不着底下人插手,你来了也不过是闲着,还不如学着整理卷宗,这活计别人都不爱干,你可别嫌枯燥。”

她道:“不敢,我初来乍到,本就该如此。”

一进一进往里走,陆主簿告诉她哪里是刑房,哪里是审问犯人的地方,哪里是大理卿和大理寺少卿、大理正等人办公所在,最后指一指长廊角落一间面南的号房,“那就是你值班的地方。”

那一处号房很幽静,窗外几只大石缸,缸里养了袅娜的碗莲,莲花开得旺盛,挤挤挨挨,把水面都遮住了。

“赵大人今天不在,去刑部了,改天再带你去拜见他。”

陆主簿领着傅云英逛了一圈,熟悉每个地方,和寺里的人一一厮见,当然都是品级略低于她或者和她平级的官员,上头的人公务繁忙,无事他们不会过去打扰。

傅云英和众人周旋一番,众人都夸她相貌不俗。

官场上风气如此,谁的诗写得好,别人顶多夸几句,但要是哪个生得俊秀风流,那同僚们都会不吝夸赞,而且很多人会直接写诗表达欣赏之意,要多肉麻有多肉麻。比如沈首辅年轻时,同僚们离京赴任,到了地方,都要给他写诗。

写来写去只有一个意思:沈大人啊,这里的人都没有你长得好看。

归根究底,论文采,谁也不肯服谁,文无第一嘛,稍有不慎就可能得罪哪位心胸狭窄的高官,或者被人冠以一个谄媚之名。但长相这种事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好看就是好看,夸相貌是最稳妥的。连皇上都喜欢挑长得顺眼、风度出众而且官话说得好的大臣留京任职,他们这也是人之常情。

顶着一个东宫属官的名头,基本没有人和傅云英过不去。

谢过陆主簿,她回到自己的号房,里头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没有品级的典吏还在里面擦地,见她进来,吓了一跳,站起身朝她一拜,“傅大人。”

“有劳你了。”她卷起袖子,自己动手收拾号房。

典吏张大嘴巴,想拦不敢拦。他名叫石正,专门干一些拿东递西的杂活,相当于是傅云英的助手。

不一会儿,陆主簿命人把需要抄录的案件档案送到傅云英的号房里,要她抄写。

石正忙准备好笔墨文具,还给她筛了杯凉茶。

她坐在窗前,先翻看之前的案卷,确定下格式、用词,才开始抄。抄完一份后,亲自拿去找陆主簿,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回来继续埋头抄录。

院子里很安静,毕竟是衙门重地,又都是有身份的属官,大家说话都轻声细语的。

傅云英伏案抄写,不知不觉一个时辰过去了,忽然觉得窗前似乎罩下一道黑影,放下笔,抬头看过去。

一个圆脸青年负手站在长廊里,盯着她看,不知看了多久。

她心念一动,起身走出号房。

青年神色复杂,看着她的眼神既有欣赏,又有防备,还有一点终于恍然大悟的了然,“你就是傅云?我是赵弼。”

原来他就是刚刚升任大理寺少卿的赵弼,霍明锦的心腹之一。

傅云英朝他行礼。

赵弼摆摆手,深深地看她好几眼,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喟叹。

难怪二爷屡屡为此子破例,还煞费苦心将他安排进大理寺,要求自己务必小心照应他,生得这么唇红齿白,清秀俊逸,举手投足又风仪出尘,容色朗朗,一派光风霁月,自己见了都觉得眼前一亮,二爷喜欢他,也在情理之中。

二爷这些年形单影只,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他看得上眼的人……管他是男是女,只要二爷中意就成。

赵弼这么想着,努力压下心里那点别扭,缓缓道:“三法司和地方司掌刑狱案件。三法司为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地方司则包括各行省设置的提刑按察使,府县两级的知府、知县等。刑部审定各种律法,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大理寺掌邦国折狱行刑,对刑部的判决进行审查,如果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有权驳回刑部要求再议。都察院是监察机关,兼理刑名,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查,称为‘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虽然官阶不高,但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

总之,地方案件,先由地方司断决,凡是死罪中应处斩、绞的重大案件,在京的由三法司会审,在外省的由三法司会同复核。重大案件皇帝一般会诏下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共同审理,也就是三司会审。若三司会审也审不出结果,最终由皇帝本人给予裁决。

刑部职掌天下刑名,都察院职掌稽查纠察,大理寺职掌复核驳正。任何刑名案件,未经大理寺的审核复查,刑部和都察院,均不得具狱发遣。

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大理寺的主管复核,刑部主管审判,都察院主管督察。

一口气说完这些,不等傅云英回应什么,赵弼接着道:“凡是交办到大理寺的案件,先由评事、司直详断,然后交与大理正看详当否,有无问难改正处,批书结尾,签字、盖印、写明日期,再交给大理寺丞、大理寺少卿覆议。你品级虽低,身上的担子不轻,须得谨慎行事。”

傅云英垂目道:“下官谨记大人教诲。”

赵弼唔了一声,心中的别扭感越来越强烈,以至于不敢多看傅云英,转身走了。

傅云英回号房,继续抄案件记录。

到下衙的时候,赵弼听陆主簿说傅云这一天都在抄卷宗,是个沉得住气的人,点头不语。

从大理寺出来,傅云英等了好一会儿,才等到傅云章。

他脸色沉重,她叫了他两声,他才反应过来。

车厢里备了茶点,傅云英斟了碗桂花熟水给他,“二哥,是不是刑部有人为难你了?”

傅云章摇摇头,接过茶碗轻抿一口,“今天接到一个案子,山西那边的,有点棘手,和兵部尚书周大人有关。你认得周天禄,他平时为人如何?”

他是山西司主事。

傅云英怔了怔,道:“周天禄玩世不恭,游手好闲,为人还算讲义气,他什么都会一点,太子很喜欢他。”

傅云章道:“他被抓了。”

傅云英错愕,周天禄背靠大树好乘凉,听说和人争斗打死人也和没事人一样,在外边躲几个月回京继续逍遥,他竟然也会入狱?

回家的路上,傅云章简略说了案子的事。

山西太原府妇人胡氏,从江湖郎中手中购得一包药粉,掺入汤面中喂病重的丈夫高鸣吃下,毒、死高鸣,还一把火烧了房屋,把高家一家五口人全烧死了。

按律法,妻妾杀夫,斩立决。高鸣是当地一个秀才,开了私塾教授蒙童,平时乐善好施,常常无偿帮街坊邻居写信读信,很得当地人的爱戴。胡氏不仅杀死自己的丈夫,还杀死丈夫的家人,罪大恶极,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

初审判了立斩,但胡氏丈夫的族人不服。携家带口进京告御状,因有位高御史也是山西太原府人,还和高鸣是同宗,高家人便求到他家中。

这高御史刚好和周尚书不和已久,为了在族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地位,顺便恶心一下老对头,立马上疏弹劾周尚书勾结山西那边的知府,包庇孙子。

傅云英忍不住问:“这事和周天禄有什么关系?”

山西的胡氏杀死高家人,周天禄远在京师,这事应该和他无关吧?而且杀人偿命,胡氏判了处斩,高家人应该拍手称快才是,为什么还要跑到京城来告御状?

傅云章轻声道:“周天禄曾去山西探亲,在太原府住过一个月,期间和胡氏有染。据胡氏指认,是周天禄教唆她谋害亲夫,还答应事成之后就娶她进门做妾。”

傅云英明白过来。

妻子杀死丈夫,照例要判斩立决,如果妻子是因为和人通、奸因而心生恶念杀死丈夫,一般判得更重,要受凌迟之刑。而那个奸夫,也应当按同伙罪一并处斩。

在高鸣此案中,周天禄是奸夫,不管胡氏到底是不是受他怂恿下手杀人,从人情来说,他难辞其咎,从律法上来说,他就是同伙。

山西那边哪敢跑到京师来抓周天禄啊,选择把这事敷衍过去。高家人不甘心,认为奸夫周天禄也该受到惩治,一路告到京师。

刑部的人不大想管这个案子,因为这事实在蹊跷,很可能是有人想对付周尚书,但找不到他的错处,就从他这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孙子身上下手。刑部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得罪人。

但高御史在一旁虎视眈眈,如果刑部敢包庇,他立马把刑部也告了,于是刑部只能接了案子。

回到家中,傅云章连饭也顾不上吃,回房看山西那边送过来的证词,想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不对劲的地方。

很明显,这件事背后肯定有人推动,后面不知道牵涉了多少人,所以每一个细节都要再三推敲。

这一晚他书房的灯一直没熄。

……

傅云英新官上任,接下来几天仍然还是帮陆主簿抄写文件,整理卷宗,慢慢熟悉流程。

傅云章则为高鸣的案子忙得团团转,山西当地的官员、周尚书、高御史、太子东宫,各方和他们各自的拥护都在朝刑部施加压力,刑部尚书急于找个顶缸的人,以亲嫌回避原则为借口,将此事交予傅云章审理。

大家都为傅云章捏把汗,稍有不慎,官位可能不保,这烫手的山芋,他是不接也得接。

他却很镇定,按照流程一丝不苟复核案子。

……

这天傅云英照例去大理寺当差,一个小太监忽然斜刺里钻出来,拦住她,“傅司直。”

她脚步一顿,认出对方是东宫的人。

小太监压低声音说:“周天禄的案子悬而未决,太子殿下很关心他的安危,命你协助刑部的人,将此事查一个水落石出,务必还周天禄清白。”

傅云英不动声色。

太子不需要真相,所谓还周天禄一个清白,其实是必须保证周天禄无罪释放。周天禄是东宫的人,而且这半年多以来京师的人都知道太子很喜欢他,如果他被定罪,太子颜面何在?

她做出为难表情,没说话。

小太监倒也不需要她回答什么,说完话便走了。

傅云英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扫一眼左右,看到暗处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察觉到她的目光,那几个人大吃一惊,忙拔腿走开。

她走进大理寺,陆主簿也刚到,看她一眼,朝她走过来,道:“山西胡氏杀夫的案子牵扯太大,高御史弹劾刑部包庇周天禄,现在这案子移交大理寺。赵少卿提审周天禄,你和我一道去刑部取供词案卷。”

倒是巧,太子刚刚叮嘱她便宜行事,帮周天禄脱罪,这头大理寺就接手了这个案子。

其实这案子很简单,并没有牵扯什么人,只是周天禄身份敏感,引来各方关注,才不好处理。高御史和周尚书一直在朝堂上互相指责,山西那边的官员也上疏自辩,三方各有相熟的人帮忙撑腰,吵来吵去,吵不出结果,皇上烦不胜烦,干脆把案子移交给大理寺。

傅云英想起那天曾在茶楼上见过沈介溪的族侄,那时他是大理寺少卿,现在赵弼升任少卿,沈介溪的族侄去了浙江,不知里头又经过怎样的惊心动魄。

赵弼本人不出面。陆主簿和傅云英去了刑部,那边早就把所有需要的卷宗供词全部准备好了,等他们领走相关文书,刑部的人额手称庆,终于把这个得罪人的差事送出去了!可喜可贺!

因傅云英认识周天禄,她问陆主簿:“我可要回避?”

陆主簿一笑,“不碍事,你们并非同年同科,用不着回避。”顿了一下,接着道,“我正有事托付你去办,大理寺正提审周天禄,问来问去什么都问不出来,你既然认识他,过去和他套套交情。”

周天禄坚决不承认和胡氏有染。但是他在山西时确实常常去高家吃酒,有时候留下小住,和高家人同吃同住,相当亲密,高家族人曾目睹他出现在胡氏房中,衣衫不整,看样子就是刚刚才和人欢、爱过。而且他们从高家找到几封周天禄的亲笔信,是他写给胡氏的情信。

证据确凿,周天禄还是否认。

大理寺的人觉得他可能隐瞒了什么事。

傅云英答应下来。

周天禄是周尚书的嫡孙,享有一定的特殊待遇,关押在狱中也有人每天好酒好菜伺候,一段时日不见,他神色萎靡,但脸上气色还好。

傅云英打发走狱卒和其他人,给他斟了杯酒,直接道:“周尚书虽然贵为尚书,有时候也得服软,你的案子涉及的人太多了,光是山西一派牵扯其中的官员就有二十三人,你以为你祖父这一次真的能保下你?”

  如果觉得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