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明朝小官人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李绮节听得咋舌,现在是永乐年间,朝廷奉行与民休息,应该还处在鼓励人口生育的阶段,乡里人竟然强迫女子为夫守节?莫非程朱理学已经影响到偏远的瑶江县了?

周氏冷笑一声:“十八娘年纪轻轻的,让她给杨小郎守一辈子的寡,就是张家肯,我这个外人都舍不得!“

李绮节默默叹息一声,她大概能猜出接下来的故事了。

周氏接下来的讲述印证了李绮节的猜测:张家人断然舍不得让如花似玉的张十八娘守一辈子的寡,毅然决然把她接回张家,预备为她再挑一户好人家改嫁。杨家人看张家人油盐不进,恼羞成怒,和张家断绝姻亲关系。乡里人议论纷纷,整天把十八娘不肯为夫守节的事挂在嘴边,畏于闲言闲语,张家只得把十八娘送到山上的庵堂去静养。

从前乡下人家穷苦,寡妇再嫁,不是什么难事。等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足,寡妇反而不好嫁了。比如杨家那样的人家,随着家业的一步步壮大,开始注重门第规矩,寡妇如果不为夫守节,就会被说三道四。读书人更是讲究,谁家寡妇再披红绸嫁人,他们连那寡妇的兄弟族人都跟着一起鄙视,甚至会当面把人家说得抬不起头。

周氏一边娓娓道来,手上绣花的动作依旧稳当熟练:“十八娘上山之后就没下来过。山上清苦,张家人平时只会派个婆子到山上去送些衣物米粮。几年后,庵堂里的尼姑找上门,张家人才知道,十八娘已经偷偷搬出去了。张家人到处打听,最后在县里找到十八娘,那时候她刚生了个儿子。张家人以为十八娘被哪家浪荡公子给骗了,追问孩子的爹是谁,十八娘不肯说。一直到她爹和她娘闭眼,她都没说出小郎君的身世,只说孩子的爹是个好人,因为家里不允许他娶一个寡妇进门,她和小郎君才会流落在外,等小郎君长大成人,孩子的爹肯定会接他们母子回家。“

李绮节听出周氏话音里对张十八娘的同情,心里有些诧异:张十八娘不肯为丈夫守节,后来又无媒苟合,和陌生外男生下小沙弥,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惊世之举,可能会受万人唾骂的。按理来说,周氏应该很厌恶十八娘才对,可看周氏脸上的神情,对十八娘没有一丝鄙夷,有的,只是对十八娘的怜惜。

这让李绮节不由得对周氏有些刮目相看,她原来以为,周氏和便宜老爹李乙一样,也是个迂腐守旧的老古板——因为周氏对李大伯纳妾的事情实在太过上心了。昨天李大伯已经明确拒绝收用宝鹊,周氏没有庆幸不说,竟然还怪李大伯不能体会她的良苦用心,把特特为李大伯备下的那半边西瓜送到李绮节房里去了。李绮节晚上吃了几瓣西瓜,临睡前又独自享用了一半脆甜的瓜瓤,夜里频频去屏风后面和铜丝箍的马桶亲切会晤,才会模模糊糊听到朱娘子斥骂小沙弥的声音。

周氏如此执着于为夫纳妾,却不歧视大胆出格的张十八娘,看来还是蛮开明的嘛!

“十八姨现在在哪儿?“

周氏嗤笑一声:“还能去哪儿?十八娘的爹娘去世之后,她嫂子容不下她,怕她的名声耽误底下几个女伢子说亲,把她送回西山上的庵堂关起来了。“

而小沙弥,张家太爷临死之前为他取了名字叫张泰宣,嘱咐张家人务必要把他当成张家的孩子一样看待,好好将他养大成人。十八娘的哥哥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太爷一闭眼,他就让人把张泰宣送到西山的寺庙里去,寒冬腊月天,只给张泰宣穿一件粗葛布小褂子,婆子把他送给寺庙里的知客僧时,他连气息都微了。

母子俩一个被关在庵堂里,一个在寺庙里由出家人抚养长大,虽然同在一座山头,但十几年都不曾见面。

周氏眼波流转,目光在李绮节身上打了个转儿,绣针停在喜鹊的羽翅上,郑重道:“村里的张老太爷是十八娘的隔房叔叔,他们张家人早把十八娘逐出宗族了,村里人顾忌张家人的脸面,也都装作不记得十八娘。三娘,以后在张家人面前,尤其是张大少奶奶跟前,千万不要提起十八娘。“

李绮节点点头,周氏肯把张泰宣的身世如实讲给她听,她已经很意外了——十八娘丧夫后想再嫁,在庵堂和外男有私情,独自生下身世成迷的张泰宣……无论哪一桩哪一件,都不适合讲给未婚少女听,周氏却毫不隐瞒,和盘托出。

李绮节明白周氏的用意,自然不会得寸进尺,企图接近张家和张泰宣,虽然那惊鸿一瞥实在震慑人心。

周氏已经把警告说得很明显了,她是个订过亲的小娘子,爱慕一个身世不明的俊俏少年儿郎,很可能会落到和十八娘一样的悲惨境地。

其实周氏有些杞人忧天,张泰宣固然生得俊秀,但始终只是一个才见过一面的少年郎,李绮节只是纯粹欣赏对方的美色罢了。

周氏仔细观察着李绮节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和表情,发现她追问张泰宣的来历,似乎真的只是出于好奇而已,暗暗松了口气:杨天保那边刚出了幺蛾子,三娘可不能再出岔子了!

才刚想到杨家,就听屋外一阵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宝鹊轻轻叩响门扉:“太太,杨家人来了。“

周氏神色一震,绣花针差点戳破指尖:“来的是谁?“

李绮节站起来,走到窗边,透过支起的纱屉子往外看,“好像是老董叔和董婆子。“

老董叔和董娘子是依附杨家过活的一对老仆,往年杨往李家送节礼,都是这对老夫妇上门。据说老董叔也是李家的远亲,因为得罪了县里的大户,怕担干系,宁愿卖身给杨举人当奴仆,以求庇护。

院里的桂花树刚好挡住了李绮节的部分视线,她踮起脚跟看了半天,发现老董叔身后堆了一地的东西,几乎快码得一人高了。先是一担雕花提盒,装得满满当当的,盒盖都撑开了半边,还有几只鼓囊囊的大口袋,看不清里头装的是什么,旁边是一担色彩鲜明的布匹,一担莲藕和金瓜,几只用粽绳捆起来的大青鱼在地上蹦来蹦去,刘婆子撸着袖子,正想办法把草鱼抓到水缸里去养起来。

别的也就算了,细布可是精贵东西,朝廷征税,布匹是其一,市坊交易,布匹可以直接当成货币使用,杭州府出的细绢,一丈就得半贯钱哩!

李绮节眼珠一转:高大姐最是个小气磕巴的人,中秋又不像过年,杨家怎么往李家送来这么丰盛的节礼?

周氏放下补了一半的蓝布直身,理理衣襟,淡淡道:“三娘,你进去看看昭节和九冬在做什么。“

李绮节嗯了一声,没有多问,出了后门,顺着甬道走出正院。

周氏走到后窗前,一直看到李绮节转过月洞门,才放下心。

转身走到门前,声音霎时一冷:“让他们进来说话,我倒要看看,杨家预备怎么向我们李家交代!“

☆、第17章 偷听

老董叔一进门,便先给周氏作揖不迭,他生来一副笑脸,时时刻刻都一脸和气,明明没笑,但说话时声音里总像是带着几分笑意。

周氏神情冷淡,和老董叔略微敷衍了几句,才叫宝鹊去筛茶。

宝鹊没煮鸡蛋茶,只送了两碗煮开的白水到房里。

董婆子吃了一碗滚白水,不敢抱怨,站在地下,满脸堆笑,道:“太太万福,我们太太叫给三小姐送来几匹尺头,都是松江府出的细布,颜色好,花样新鲜,正合适年轻小娘子裁衣裳。尺头是南边来的,昨天刚运到武昌府,县里想买都没处买,因县太爷夫人知道我们家太太想给府上置办节礼,才特特给我们家留了几匹。“

周氏皮笑肉不笑:“叫高大姐费心了。“

董婆子面色不变:“三小姐在房里呢?老婆子好久没见着三小姐了,怪想她的。“

周氏淡淡道:“可是不巧,三娘前晚起夜时有些着凉,吃了药才歇下。“

说着,唤宝鹊进房,“三娘呢?“

宝鹊道:“回太太,三小姐还没醒呢,宝珠在房里守着。“

董婆子和老董叔互望一眼,连忙赔笑道:“三小姐养身子要紧,老婆子身上腌臜,就不去打搅三小姐休息了。“

这两人倒也识趣,没坚持去看李绮节,任凭周氏的脸色有多难看,脸上的笑容始终没变,一口一个太太,把周氏奉承得都有些松动了。

待杨家老仆告辞离去,李大伯背着双手,走到正房来,道:“杨家人怎么说?“

周氏叹口气,“来的只是两个下人,看来杨家想把事情混过去。“

李大伯立刻吹胡子瞪眼睛:“他们家五郎做出这种事,想随随便便混过去?当我们李家没人了吗!?“

周氏赶紧给李大伯顺气:“官人莫要上火,到底是亲家,事情还没闹出来,他们杨家顾忌名声,咱们李家总得给他们留几分情面,先看看他们怎么处置那个小妖精再说,如果他们杨家真的敢做出什么对不起三娘的事,我们也不是好欺负的!“

李大伯一甩袖子,气呼呼坐在堂前的一张雕花靠背玫瑰椅上,“二弟还没回来?“

周氏为李大伯斟了一碗释躁平矜的武夷茶:“没呢,我让招财去路口等着了。“

李大伯捧着海水纹盖碗,小心翼翼试着茶水的温度,“二弟是什么意思?“

周氏四顾一望,见门外没人,轻声道:“其实二叔去李家,不全是为大郎,也是为三娘找个话事人的意思。乡里的里甲老人全是杨家的亲戚,事情闹到乡里,咱们家讨不了好,二叔想求李家人帮咱们家说句公道话。“

躲在窗外偷听的李绮节恍然大悟,难怪李乙和李子恒已经找了五娘子做媒人,还要去李家走一趟,原来不是去请人向孟家提亲,而是为了她。

她就说中秋夜戏的事情有古怪,原来是杨家出了什么丑事,要劳动话事人来主持公道。既然事情关系到她,那么那个有古怪的人肯定是杨天保无疑了。

孟云晖和杨天保差不多年纪,县里能够考取功名的少年学子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两人是同窗,孟云晖特意问起过她中秋夜戏的事,他应该也是知情人。

听周氏和李大伯的对话,不止孟云晖,李家和杨家的人都知道杨天保做了什么,单单只瞒着她一个。

李绮节冷哼一声,绣鞋轻轻踢在木梯子的横木上,杨天保看着老老实实的,原来蔫坏!这才多大呢,就开始作妖了!

宝珠怕李绮节摔到地上,一直守在梯子下面。看她踩在木梯子上跺脚,梯子随着她的动作晃了几晃,随时都可能栽下地,顿时急得脸色煞白,小声道:“三娘别动,仔细跌下来!“

她就知道,三娘刚刚偷偷去后院搬梯子的时候,她应该想办法阻止三娘,而不是站在梯子底下帮她望风!

李绮节趴在木梯子上,居高临下,朝宝珠一挥手,悄声道:“没事儿!你别管我,看着外面,要是曹氏和刘婆子来了,记得提醒我!“

宝珠点点头,紧紧扶着木梯子,心里怨苦不已:大官人和大太太说得这么严重,杨五郎肯定做了对不起三娘的事,要是三娘气坏了,真从木梯子上掉下来摔坏了,可怎么办?

李绮节不知道宝珠心里已经计划好待会儿怎么趴在地上好接住她,凑到窗边,听李大伯继续道:“哪里就至于劳动里甲老人了?“

周氏扭着手绢道:“反正这事不能随便敷衍,杨家不给个说法,我是不会让三娘嫁过去的。“

里甲老人不是单指一个人。明朝立国之初,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大普查,根据人口制定黄册,然后以户为单位,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十人,每年更换,余下一百户分为十甲,同样选出甲长,根据纳粮的多少来轮换。

黄册是明朝老百姓唯一合法有效的户籍文件,上面清晰地登载老百姓的身份、年龄、居所、职业和所有家庭财产。记得详细的,连你家养几头猪、几只鸡鸭都会写上去。

古人一生,不论是居家过日子,还是入学、科考、婚丧、外出、财产、徭役、诉讼等等诸多重大事项,都离不开黄册。

基本上说,黄册的作用,就是现代的户口本和身份证的综合版。现代人去火车站买车票必须出示身份证。在明朝,外出超出方圆几百里,同样需要递交黄册才能获得官府发放的凭证。

没有黄册,要么是逃户,要么是流民,别以为到了古代随便找个旮旯地就能过日子,古代的黑户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而在黄册的基础之上制定的里甲制度,则是贯穿整个大明朝的基层管理行政制度。

里长和甲长管理本甲本里的事务,除了杀人之类的重罪,一般的民事纠纷都由公选的里甲老人们裁定,大到财产纠纷、打架斗殴,小到鸡毛蒜皮的谁家牛偷吃了谁家的稻田,里甲老人们都管。

“诉不出里“,“凡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理断“——在一定程度上,里甲拥有非常广泛的法律裁定权利。

里甲老人就是乡里的管理者,纳粮多少是推选里长和甲长的首要标准,能当上里长和甲长的,基本都是大族子弟。

所以古人追求人丁兴旺,能生多少个就生多少个,养不养得活不要紧,人多了,才有可能占据话事人的身份,不会在乡里受欺负。

李家所在村庄虽然叫李家村,但多是杂居的外姓人,本地的里长是杨家人。而那些德高望重、公选出来的老人,也大多是杨家近亲。

按着瑶江县的规矩,李绮节和杨天保婚事有了纠纷,要么由里甲老人来裁断,要么两家公选出一户读书人当话事人,读书人有功名,说话和县太爷一样有分量。

里甲老人全和杨家人一个鼻孔出气,李乙当然不会去找他们主持公道。而本地的读书人,又大多是杨县令的同窗或是旧友,更不可靠。

所以李乙才会想到李家的嫡支那一派,他们家是望族,读书人多,有功名的子弟应该不少。

李大伯沉默片刻,把茶碗往桌上一放,“话事人是那么好请的?那个李家和咱们连远亲都算不上,未必肯搭理咱们。“

周氏瞪了李大伯一眼,“官人又说丧气话了,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咱们每年往李家送的那一大车东西都是白送的?“

李大伯不服气:“就算那个李家肯帮咱们说话,杨天保在外头和花娘勾搭,在他们那种大户人家看来,不过是寻常罢了,说不定他们还会反过来劝咱们家息事宁人呢!“

宝珠听到杨天保和花娘勾搭,又是惊讶又是气愤,忍不住高声啐了一口:“王八崽子!”

周氏在房里听到声音,立即道:“谁在外面?“

李绮节吐吐舌头,几步窜下木梯子,再把木梯子往肩上一扛,拔腿就跑。古代的医疗水平一言难尽,她怕自己抵抗力太差,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腿脚稳健得很,搬着木梯子照样跑得飞快。

可怜宝珠还愣愣的站在窗下,眼睁睁看着李绮节跟兔子似的,扛着一截木梯子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正想跟上,周氏掀开青花布帘,神色冷厉:“大惊小怪做什么?“

☆、第18章 胭脂街

宝珠吓得打了个嗝,拍拍胸脯,小心翼翼道:“才刚张家人上门来,他家仆人去山上的庙里送香油钱,回来的路上碰见二爷和大郎,二爷托他带句口信,说昨夜落雨,山溪暴涨,把过江的竹桥淹了,二爷他们要在山里多耽搁一宿,请太太和三小姐宽心。“

周氏眉头一皱,“晓得了,三娘呢?“

宝珠摇摇头,故意道:“我才从外面进来,没看见三小姐。“

周氏四下里扫了一眼,没看到李绮节的身影,松了口气:“你去灶房帮刘婆子呲鱼,鱼泡洗干净留着。刚刚你听见的话,一个字都不许对三娘讲!“

宝珠连忙点头不迭:“太太放心,我晓得轻重。“

周氏淡淡嗯了一声,放下软帘,关上房门。

宝珠悄悄抹了把汗,一径出了正院,找到躲在隔壁院墙下的李绮节,抱怨道:“三娘好狠的心,把我一个人丢在里头!“

李绮节笑了笑,拿着一柄棕榈叶制成的蒲扇,给宝珠扇风:“宝珠姐姐,委屈你了,我那糖果匣子里有半匣子梅菜肉馅的金华酥饼,全给你当点心,请你消消气。“

宝珠哼了一声,抢过蒲扇,把青绿色的棕叶摇得噼里啪啦响,“小姐听见太太的话了?您千万别在太太面前露出形迹,不然我又得挨骂!“

李绮节眼珠一转,“这事家里人都晓得,就我一个人蒙在鼓里,与其看他们遮遮掩掩的,还不如索性闹开了好。“

宝珠当即变色:“三娘!“

李绮节拍拍宝珠的手,安抚她道:“家里人来人往的,连那个不相干的孟四哥都在向我套话,婶婶怎么会知道一定是你漏的口风呢?“

宝珠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到底不放心,还是叮嘱一句:“这种事你出面掺和不好看,还是让太太拿主意吧。“

李绮节淡淡一笑,没说话。

这天,李乙和李子恒果然没有归家。

夜里李大伯和周氏带着李绮节、李昭节和李九冬在正房吃晚饭。家里人口少,中秋团圆饭的大菜还没吃完,顿顿都是热的剩菜,排骨藕汤热了又热,藕块都快熬成粉了。

快撤席时,周氏像是忽然想起来一事,笑着向李大伯道:“杨家送来的鱼一时半会儿吃不完,正合适打鱼糕。“

李大伯端着一盅滚茶,嘟着嘴唇,胡子尖微微翘起,正徐徐吹去缭绕在茶碗上的热气:“啊?喔,全听夫人安排。“

李绮节脸上不动声色,接过宝珠递到肘边的一盏泡橘茶,送到周氏跟前:“婶婶吃茶。“

周氏看李绮节似乎真的对杨天保的事不知情,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接过茶碗,浅抿一口。

吃过茶点,一家人围着圆桌说了会儿闲话。

夜色渐深,李昭节和李九冬不知不觉打起瞌睡,小脑袋瓜子一点一点,差点跌到圆桌子底下去。周氏不由笑道:“瞧她俩瞌睡直滴的,带她们回房困觉去吧。“

曹氏和刘婆子上前,抱起两姐妹,送二人回房,众人各自回房歇下。

白天落了几点雨丝,有些阴沉,夜里的月色倒是极好,又清又亮。桂花树的叶片镀了层银边,在静夜中散发出淡淡的幽光,不必点灯笼,就能看清回房的路。

洗漱过后,李绮节披着一件沉香色棉绸对襟薄夹袄,坐在架子床栏边上,等宝珠把汤婆子罩在被子里,连忙把冰凉的脚丫子伸进去,舒服地直叹气,懒懒道:“把我那套直身衣裳收拾出来,明早我要穿的。“

宝珠收走面盆架上的铜盆,把李绮节脱下的外衣搭在雕刻喜鹊红梅屏风上,手上的动作一顿:“三娘要出门?“

直身是男装,李绮节只有去镇上才会着男装打扮。

李绮节粲然一笑,灯火扑朔迷离,摇曳的烛光下她的笑容也有点古怪:“明天我要去胭脂街走一趟!“

宝珠惊呼一声,踉跄了两下,险些没站稳,“哐当“一声巨响,铜盆摔在地上,残水溅了一地。

胭脂街是本地有名的一条街巷,长街一面接岸,一面临河。沿河的那面修建了数座雅致的竹楼,楼下宽敞,可供乌篷船出入。楼上桌椅床凳,软榻香案,一应具有,是住人的地方——住的人有些特别,无一例外全是花娘。

镇上沿河的地方临着渡口,渡口往来船只极多,船工水手和力夫都是靠力气吃饭的,身边没有妇人操持家业,钱钞来得快,花得也快。镇上渐渐兴起一种专门靠伺候往来船工吃饭的生意行当——花娘。

花娘们昼伏夜出,镇上的居民闻鸡起舞,忙忙碌碌,她们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漫漫长日,她们无所事事,攥一大把盐炒香瓜子,散着头发,趿拉着绣鞋,斜倚在窗前,一边嗑瓜子,一边看奔流不息的江水,听船工们喷薄着力量的口号声,时不时呸呸几声,把沾着润湿口水的瓜子皮吐进大江里。

到了夜里,老百姓们酣然入睡,花娘们开始迎来送往。她们梳起高髻,穿上鲜亮衣裳,在脸上抹一层厚厚的铅粉胭脂,一张张粉脸涂得艳红雪白,敞开衣襟,露出半截雪白酥胸,打开楼上的轩窗,和漂流在江上的水手船工们调笑。

只需花上几十个铜板,客人便能将乌篷船驶入花娘楼前,仆役自会系上小船,搭好舢板,将客人迎入楼中,好酒好菜伺候。

李绮节下午已经暗暗从曹氏那里打听到,杨天保就是和胭脂街的其中一个花娘私奔的。

曹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她不仅擅于替小娘子们缠小脚,还会一手好针线活,然而察言观色、探听消息才是她的拿手绝活。她来李家不过短短几个月的工夫,李家附近几十户人家的底细,已经被她摸得一清二楚!周氏在李家村生活了这么多年,知道的都没她多。

这门功夫没有功法心诀,全靠天分和见识,修炼起来不容易,要价也格外高。为了撬开曹氏的嘴巴,李绮节足足花了三百个大钱哩!

据曹氏说,胭脂街中有一个顾干娘,家中养了十几个年轻娇嫩的小花娘,不仅个个生得娇艳妩媚,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加之她家特意费钞从南边扬州府请来一位厨子,做得一桌好酒饭,是胭脂街中一绝。一年到头,不管溽暑寒冬,慕名光顾她们家竹楼的客人都络绎不绝。

杨天保的一位同窗早就仰慕顾干娘的干女儿们,极力撺掇杨天保陪他去胭脂街见识见识,杨天保推却不过,只得去了。

谁知一来二往,他那位同窗过足了瘾,并没有流连风月,杨天保倒是一次又一次故地重游,比同窗去得还勤。

☆、第19章 私奔

杨天保年纪轻,耳根子软,家中富裕,出手阔绰,身上有功名,样貌又生得端正,花娘们每日里和那些粗莽汉子打交道,见着他,就跟见着宝贝似的,怎么可能容得他脱身?

其中一个姓黄的花娘,因为嗓子好,会唱几首小曲,楼里的人给她起了个诨名,叫小黄鹂。

小黄鹂很有几番心计,趁着杨天保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甜言蜜语,装怪卖俏,渐渐哄得杨天保对她死心塌地,一心一意想替她赎身,把她接到家中养活。

瑶江县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十里八乡的人家都连着亲。杨家是本地望族,高大姐和杨老爷膝下只有杨天保一个儿子。杨天保也争气,已经过了童子试的前面几场考核,只等院试了。高大姐几乎逢人就说杨天保像他的叔叔杨举人,以后肯定也是戴官帽的大老爷,县里人谁不知道他是县太爷的侄子?

有人看杨天保天天往镇上的胭脂街跑,怕他被花娘哄骗,偷偷向高大姐报信。高大姐知道儿子小小年纪就沉迷酒色,气得倒仰,预备等中秋夜那晚,趁家家户户都在渡口看戏,带上几个壮实仆人,冲到顾干娘家,把那个胆敢勾引杨天保的小黄鹂狠狠打一顿,最好能划破她的脸蛋,看她还怎么狐媚勾人!

李绮节听曹氏说到这里的时候,像是夜空里忽然炸起一线闪电,心头一阵雪亮:不必猜了,那个报信的人,肯定就是孟云晖!

难怪孟云晖怕她那晚也去镇上看夜戏呢!原来高大姐当时正在胭脂街怒揍小黄鹂呀!

结果中秋那晚,也就是昨天晚上,高大姐果然亲自杀到胭脂街,把小黄鹂打了个半死不活。

富家太太气不过家中官人眠花卧柳,带着仆人到胭脂街上寻花娘们的晦气,这种事胭脂街上的花娘们常见,根本没人管。

高大姐以为家里出了个杨举人,县里谁都得让着她,我行我素惯了,不仅打了小黄鹂,还让人把小黄鹂捆了,要把她卖到北边的大山里去。

顾干娘当然舍不得把花了大价钱调养长大的干闺女送走,她还指望着小黄鹂能给她招揽更多客人呢!

两厢一言不合,厮打起来,把官府都给惊动了,事情传到县里,闹得沸沸扬。

李乙早就听县里人议论过杨天保流连胭脂街的事,之前曾亲自去杨家试探真假。

当时杨老爷对李乙连连发誓,说外面的谣言都是以讹传讹,信不得真,一口咬定杨天保本分孝顺,知书达理,绝不会踏足风月场所。

李乙当时将信将疑,怕惹恼杨老爷,也没多问。

没几天就听人说高大姐要带人去胭脂街找一个小花娘算账,李乙知道杨天保的传言是真的,心里气归气,终究还是决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依旧忙活着替李子恒求亲的事。还阻止李绮节去镇上看夜戏,怕她听见风声,心里不好受。

曹氏说完这些,劝李绮节莫要往心里去:“谁家没经过这种事?杨五郎年纪小,才会被小黄鹂哄住,等他再长几岁,自然晓得好坏轻重,经此一遭,他以后才能擦亮眼睛。小姐不必挂怀,人都是这么来的。“

李绮节知道,不止曹氏这么想,李乙应该也是同样的想法。他在得知杨天保确实迷恋小黄鹂之后,急着找话事人为李家主持公道,不是为了退亲,而是想向杨家施压,让杨家人彻底解决小黄鹂这个麻烦。

不止曹氏和李乙,李大伯和周氏,大概也是同样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少年郎君都爱风流,虽然杨天保的所作所为实在可气,但只要他改过就行,还不至于要闹到退婚的地步。

唯有大郎李子恒,应该和李绮节一样,对杨天保和花娘私奔的事不知情,他阻止李绮节去看夜戏,大概是李乙教的,不然以他的暴脾气,早冲到杨家揍杨天保去了,不可能还一门心思只想着娶孟春芳。

如果李绮节不知道杨天保和小黄鹂的事,也就罢了,但现在既然她已经知道原委,就不可能装聋作哑扮贤惠淑女了。

她直接问曹氏道:“昨晚的事杨天保晓不晓得?那个小黄鹂伤得重不重?杨家人准备怎么处置她?“

曹氏沉默半晌,轻声道:“三小姐,我也不瞒你,方才杨家人上门时,我已经找他们打听过了,小黄鹂挨打过后,杨家五少爷留了一封书信,连夜带着那个小黄鹂一起跑了,现在杨家人正到处找五少爷呢!这事太太和官人都还不晓得,杨家人把事情瞒得死死的,县里人只晓得高氏打了个小花娘。连官人、二爷和太太也不知情。“

她似乎自觉失言,脸色有些懊恼,叹口气,道:“杨五郎这事,三小姐不必焦心,凡事有太太呢!“

李绮节心中有数,所有人都知道高大姐要找小黄鹂的麻烦,昨晚为了避嫌,人人都躲开胭脂街,不清楚后续到底发生了什么。

现在李大伯、李乙和周氏大概都以为杨家人已经把小黄鹂的事处理妥当,等着他们家给李家一个交代。而杨家因为杨天保和小黄鹂忽然私奔,正急得焦头烂额,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给他们解释,只能使出拖字诀,想等找到杨天保,再来李家赔罪。

所以老董叔和董婆子才会一直打哈哈,可惜他们倒霉,碰上套话功力炉火纯青的曹氏,不知不觉间就把实情讲出来了。

李绮节听完曹氏的话后,当即决定,她要亲自去胭脂街走一趟。

捉奸这种事,当然得亲力亲为!

县里到处都是杨县令的耳目,仓促之间,杨天保和小黄鹂肯定跑不远,如果她没猜错,两人此刻应该就藏身在胭脂街中——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么!

面对宝珠那张不可置信的惊诧脸孔,李绮节懒懒地打个哈欠,一边盘算着明天的行程,一边漫不经心道:“别光杵在那儿,把地上的水渍扫了,早点困觉,明天你陪我一道去。“

宝珠捡起铜盆,取来墙角的笤帚,一边扫地,一边叹气,心里只觉欲哭无泪,有种想抽自己几巴掌的冲动:都怪自己心太软,才会被三娘辖制住!

李绮节在窸窸窣窣的扫地声中翻了个身,头发扫过竹枕,沙沙一阵轻响。湘妃竹枕中间是空心的,竹片柔韧,冷而凉,夏日里枕这个最舒服,现在已经入秋,她该换个枕头了。

她缓缓闭上眼睛,渐渐沉入黑甜梦乡当中,心里暗暗道:也许,未婚夫也该重新换一个了。

☆、第20章 上门

翌日一大早,李绮节在一声响似一声的鸡鸣中掀开被窝,起床梳洗,用牙粉漱过口,让宝珠调了一大碗桂花藕粉,几口吃完。趁周氏带着刘婆子和宝鹊在灶房打鱼糕,回房换上一件苹婆绿宽袖大襟杭罗直身,挽起长发,扎了个寻常小髻,手执一柄绘庭前芙蓉的粽竹折扇,带着宝珠,悄悄溜到大门前。

李大伯正准备出门,招财把一只装满青虾的竹篓挂在毛驴背上,两个长工蹲在地下搬一只累沉沉的大口袋。

宝鹊站在李大伯身前,纤纤素手往上一抬,袖子滑落,露出半截雪白皓腕,想为李大伯整理衣襟。

李大伯眉头一皱,退后两步,厉声道:“用不着你伺候,你进去吧。“

招财和两个长工互望一眼,低声窃笑。

宝鹊年轻,脸皮薄,被李大伯当着众人的面低斥,顿时羞得面皮紫涨,眼圈一红,泪珠沿着眼角扑簌而下,咬着樱唇儿,飞身跑远。

宝珠哼了一声:“大官人不肯纳妾,宝鹊怎么还老往大官人跟前凑?真不要脸。“

李绮节摇头不语,昨天吃午饭前,她看见婶婶周氏私底下拉着宝鹊的手说了半天话,宝鹊当时没吭声,只一个劲儿地点头应和。宝鹊平时沉稳内秀,不像是恬不知耻的人,她刻意接近讨好李大伯,应该是周氏特意吩咐的。

大房一日没有男丁,周氏就不会放弃给李大伯纳妾。

李绮节走到门前,哗啦一声,抖开折扇,向李大伯唱了个肥喏:“大伯这是要去镇上?“

李大伯看到李绮节一身男装打扮,哈哈大笑,“你这鬼灵精,连衣裳都换好了!说吧,今天要去哪里耍?“

李绮节眼珠一转,挽着李大伯的胳膊,娇笑道:“昨晚花相公家的花娘子让人送口信来,说他家的腐乳霉坏了,有股子怪味。她急得什么似的,再三央求我去他家货栈走一趟,看看能不能商量出一个补救的法子。我想着大伯要去镇上的铺子里看账目,正好可以和大伯一起坐船到渡口。“

李大伯刮一下李绮节的鼻子,笑道:“腐乳霉坏了,再霉一缸就是,你去了能顶什么用?你阿爷和大郎就要回来了,等他们回来,你们一起回县里,那才便宜呢!“

李绮节不依,使劲儿摇李大伯的胳膊:“花娘子可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徒弟有难,做师父的,哪能推三阻四呢?大伯要是不放心,让招财跟着我一起进城,宝珠也跟着去,我就去花家货栈转转,晌午就能回的!“

李大伯最禁不得女娘子们对他撒娇,李绮节的声音才刚放软,他心里立刻有几分松动,暗暗琢磨了一番,觉得花家货栈和杨家不在一个方向,李绮节应该不会听见什么风声,只要她不去镇上便好,遂点了点头:“那行,记得早些家来,别在外边贪玩,免得你婶婶记挂。“

李绮节立即点头如捣蒜:“大伯放心,我都记下了!“

李大伯向长工们交待了几句,带着李绮节主仆一起出了李家村。

一路桨声欸乃,和风扑面。岸边芦苇丛深,一望无际,唯有天边隐隐约约可见连绵的青山起伏,苇丛露水未干,远远看去,像笼了一蓬朦胧的轻烟。

伯侄俩坐船到了渡口,招财把毛驴赶下船,李大伯跨到毛驴背上,鞭绳指指招财:“跟着三娘进城去,你记住了,三娘到哪里,你就到哪里,别让县里那帮混人冲撞到三娘。“

招财干脆地应了一声:“官人宽心,我常跟三小姐去县里的,从没出过什么岔子。“

待李大伯骑着毛驴走远,招财立刻卷起袖子:“三小姐,您说吧,今儿个到底要去哪儿?“

李绮节从一只绣三苗共穗的荷包里倒出几枚铜板,在招财跟前晃了晃:“记住了,今天我是李三郎。咱们不进城,走,带公子爷去胭脂街逛逛。“

招财瞪大眼睛,眼珠子差点能从眼眶里蹦出来:!

天色还早,沿街的铺子货栈还没开门。伙计们打着哈欠,取下一扇扇门板,掌柜的在柜台里吆三喝四,催促伙计们快些开门迎客。

沿河岸边三三两两缀着几个头戴布巾的妇人,一边捶洗衣裳,一边高声谈笑。

乌篷船沿河经过,偶尔响起一声促狭的呼哨,是船夫在吸引妇人们的注意力。

因为岸边的妇人们都是成群结队的,并不知道船夫调戏的对象是哪一个,于是所有妇人都自觉受了侮辱,板起脸,把棒槌敲得震天响。

船夫不以为意,继续和妇人们搭话。

妇人们对船夫爱理不理,船夫的态度越低声下气,她们的动作愈加端庄,神情愈加冷冽。

也有轻浮的妇人,故意板起面孔,高声怒骂船工,语句粗俗泼辣,一句比一句骂得狠,然而任谁都听得出她话里掩不住的笑意。

船工被骂,不怒反喜,涎着脸和妇人调笑。

妇人急得直跺脚,央求身旁的夫妇人帮腔。

其他人互望一眼,各自冷笑不语,妇人还不自知。

几个散着头发的妇人手执笤帚,在下游处的大槐树下刷洗自家马桶。乌篷船行到此处时,船夫干脆把船桨横在船头,和妇人们招呼问好。妇人们亲热地唤他名字,把水花浇到船上,看船夫被溅起的河水打湿裤脚鞋面,嘻嘻哈哈笑成一团。

乌篷船划到岸边时时,妇人们骂船夫没良心,找他讨要胭脂水粉、头绳绒花之类的小物件,船夫连声答应。

周围的人纷纷投去鄙视的眼神,那个轻浮的妇人眼神最为轻鄙——不必说,这几个刷马桶的妇人必是胭脂街花楼里的仆妇。

另一边的长街,空气里充溢着一股香甜的粥饭味道,街角的馄饨摊子、豆腐摊子、油饼摊子和馒头摊子前围满了各家的跑腿伙计。

李绮节让宝珠买了几枚笋肉馒头和金银酥,用油纸包了,一股脑塞到招财怀里:“你去胭脂街打听一下小黄鹂住在哪儿,别走西街,咱家的铺子在那边。“

热腾腾的馒头和芝麻油饼抱在怀里,香气直往鼻子里窜,招财咽了口口水,“三……三少爷,那楼里的人会跟我说实话吗?“

李绮节朝宝珠使了个眼色,宝珠点点头,从袖子里摸出一幅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巾,打开一角给招财看,里面是半吊钱,“这个给你,你别去问那些花娘,找个在顾干娘家灶房里帮忙的婆子,把半吊钱往她手心里一摁,保管你什么都能打听到。“

招财点头不迭,一径去了。

李绮节和宝珠随意找了家馄饨摊子,要了两碗馄饨,才吃几口,招财去而复返:“三少爷,找着了,就在西街背面左手第五间院子,门口贴了两张门神的那一家!“

说完话,抖抖索索掏出一只灰扑扑的汗巾子,叮当哐当一阵响,里头是剩下的铜板:“半吊钱太便宜别人了,嘿嘿,我只给那个婆子四百钱。“

  如果觉得明朝小官人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明朝小官人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