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明朝小官人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李绮节记得李昭节的生辰快到了,让招财赶着牛车去周家村接周氏和李昭节姐妹俩回家,周氏似乎也记挂着为李昭节过生辰的事,提前收拾了行李包裹,招财到周家村时,周氏正打算让侄儿出门去雇车呢。

灶房里早就备好了热汤热饭,李绮节知道李昭节格外敏感,特意让宝珠亲自为姐妹俩打扫房屋,旧的窗纱、桌布全都换上新的,桌椅罗柜擦了一遍又一遍,务必把精致的透雕云纹擦得光洁如新,还在土陶瓶里供了一簇开得艳丽芬芳的桃花,甚至还焚了一炉香块,一来是驱虫,二来是除味。

等周氏几人归家时,李绮节出门迎接,走到门口时,眼光向外一扫,只见门外一片熙熙攘攘,围了不少人。

张桂花又来了?

李绮节抬起头,没看到张家的轿子,倒是看到一个熟人。

一个浓眉大眼的大丫头,正搀扶着一个一身缟素、面容憔悴的中年妇人走下李家的牛车。

妇人身旁,是周氏。

紧跟在周氏身后的,是一个头戴绒帽、着茶褐色夹袄的少年。

少年眉骨挺秀,英姿蕴藉,虽然一身粗布衣裳,但他站在人群当中,就犹如鹤立鸡群,淡淡一个眼风扫向四周,仿佛春风过处,皱起一湖碧水。

围观的男女老少,不分老幼,眼光都不由自主停留在他身上。

却是李绮节曾见过几次的小沙弥。

围在李家门口的村人们,一边打量少年,一边交头接耳:“好俊的公子,是李家的侄儿?“

另一位道:“瞧着不像呢,他身上戴着孝,李家近来没有丧事啊?“

不等看热闹的人们继续讨论,招财和进宝急急忙忙把牛车赶进院子里,关上大门,众人还在外面等了一会儿,看李家人没有开门的意思,才各自散去。

家里忽然来客,李大伯急急忙忙戴好头巾,披上八成新的一件袍服,匆匆走到外边来,周氏却道:“官人自便。“

扶着妇人直接进了自己的寝房。

因为身上戴孝的缘故,小沙弥怕冲撞李家,站在外院,脚步有些踌躇,大丫头不由分说,拉起他的胳膊,直接把他拽着往里走,一路跟在周氏身后,也跟进房去了。

李大伯看着小沙弥的背影,一脸茫然,“三娘,来的是哪里的亲戚?我怎么没见过?“

无论李家还是周家,都没有样貌如此出挑的少年儿郎。李大伯虽然爱护短,审美还是很正常的。

李绮节轻声道:“张十八娘。“

李大伯愣了半天,叹息道:“原来是她。“

周氏未嫁前,得过张十八娘的恩惠,李大伯这些年常常听周氏念叨起张十八娘,张十八娘这些年的遭遇,他也大概听说了个七七八八。

宝珠走到李绮节身边:“三娘,昭节在外头,赌气不肯进来呢。“

周氏光顾着安顿张氏和小沙弥,把李昭节和李九冬交给曹氏照顾,李昭节受了冷落,满心不高兴,又看刘婆子们都记得她的生辰,两厢一对比,愈发觉得委屈,使起性子,趴在门口用来磨刀的一块大石头上,不肯走了。

李绮节哪里会哄孩子,让宝珠搜罗了一堆好吃的好玩的,亲手送到李昭节跟前,“昭节乖,跟姐姐进屋,屋里还有更多好吃的。“

李昭节哼了一声,抱着大石头不撒手。

家里的婆子长工们常年在这块大石头上磨蒲刀、剪子、锄头、铁锹,石头表面光滑干净,但底部挨着水沟,布满青苔,李昭节挨着大石头磨蹭了一会儿,裙角已经脏污了一大片。

曹氏牵着李九冬过来一起劝李昭节,李九冬怀里抱着一只五彩团花纹罐子,罐子里装满了各色糖果,嘴里正滋滋吮着一块麦芽糖,含含糊糊道:“姐……吃、吃糖。“

李绮节眼睛一亮,家里的糖果是她让婆子们做的,哪里都没处买去,小孩子不是最爱吃糖么!她剥开一颗奶糖,捧在掌心,在李昭节跟前晃晃:“昭节,看~“

李昭节一脸忠贞,扭过脸:“哼!“

李绮节苦着脸,把奶糖随手塞到宝珠嘴里,她李三娘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逗小孩子。

刘婆子摆出一副凶脸:“小姐不听三小姐的话,回头官人晓得,要骂你的!“

几个丫头在一旁帮腔。

李昭节依旧趴在大石头上当瑞兽,把脸扭向另一边:“哼!“

僵持了大半天,连里头的李大伯都惊动了,亲自过来请李昭节进门。

李昭节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死死巴着大石头,小指头攥得紧紧的,李大伯要抱她起来,她便嚷疼,李大伯怕伤着她,摇摇头,“你这鬼丫头!“

对李绮节道:“先不管她,饿她一顿就好了。“

婆子丫头们只得散去,只留下李昭节一个人。

如果抱着大石头不肯放的人是李子恒,李绮节管他三七二十一,几棍子敲下去,保管能把大哥打得服服帖帖的,可赌气的人是李昭节,她就不好自作主张了。

虽说李大伯和李乙并未分家,但因为兄弟俩不住在一处,家里的下人泾渭分明,留在乡里的,俨然更偏爱李昭节和李九冬,在县城铺子里帮工的伙计,则更看重李子恒和李绮节。

尤其是随着李昭节姐妹俩一天天长大,家下人私底下常常说起“太太最疼三小姐“这种话,觉得周氏偏心,对庶出的女儿不够慈爱。

周氏性子正直,不论是李绮节,还是李昭节姐妹,或是李子恒,她都一视同仁。不过周氏天性不是那种柔情似水的温和慈母,说话做事都带着爽利劲儿,有时候脾气有些急躁,少了些软和,李昭节姐妹俩始终和她亲近不起来。

周氏再疼李绮节,也疼得有分寸,因为李绮节的一切都由李乙做主,她只是伯娘。李昭节和李九冬不一样,周氏是她们俩的嫡母,姐妹俩的将来,都由周氏操持,周氏肩上的责任更重,自然对她们俩更严厉些。

家下人只看到周氏和李绮节说话有商有量,就抱怨周氏偏心。周氏一改俭省脾性,给姐妹俩添婆子、丫头的事,他们倒是忘得一干二净。

李绮节偶尔听到一些风声,怕周氏听了不高兴,更怕李昭节姐妹俩被下人们撺掇着一起埋怨周氏,近来敲打了好几个婆子。

对下人可以威逼利诱加恐吓,但是面对李昭节和李九冬两人时,李绮节难免畏手畏脚。

眼看快到午饭时候,李绮节叹口气,让宝珠去院子里看李昭节起来没有。

宝珠去了半日,回来时道:“早起来了,这会子在屋里坐着吃木李呢!“

“谁给她的木李?“

宝珠的表情有些如梦似幻,抿着唇儿低笑一声:“张少爷给的。“

李绮节想起周氏曾经说过,张十八娘被张家人赶出门时,是住在木李庵的。

☆、第56章

李昭节坐在北窗下的一只福庆如意大圈椅上,倚着扶手,两只胖乎乎的小巴掌捧着一枚青红木李子,时不时慢条斯理地啃一口。

她生得娇小,坐在大圈椅上,尖尖绣鞋只堪堪挨着底部的横杠。

小沙弥前去和李大伯、李乙见礼,只留下一碟青白中透着嫣红的木李果子。

曹氏让小丫头收走碟子,笑睨李昭节一眼:“再吃牙齿都要酸倒了。“

李昭节埋着头痴笑,咬一口木李,脆响声沁出一股丰沛的甜意。

李绮节估摸着张氏和小沙弥十有八/九要在家里住下,吩咐刘婆子去收拾厢房,家中人口简单,少有来客,厢房一直空着,春季多雨,又潮又湿,不提前收拾的话,根本住不了人。

宝珠听见跟着周氏回娘家省亲的宝鹊等人都唤小沙弥叫“张少爷“,纳闷道:“太太去年不是说他们母子已经认祖归宗了么?怎么还姓张?“

李绮节轻声道:“你别多管,出去和刘婆子她们说一声,宝鹊她们怎么称呼张少爷,家里人也怎么称呼。“

看张十八娘和小沙弥的衣着,都是重孝在身,不止是小沙弥的祖父辈,他的亲生父亲应该也去世了。长辈接连撒手人寰,母子俩在夫家无依无靠,小沙弥的姓氏,多半还是被剥夺了,所以他只能以张姓自居。

宝珠应了一声,出去和家下人交待了一遍。

周氏和张氏在房里说私房话,经年未见的幼时姊妹,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两人说一阵,哭一阵,丫头们都不敢劝。

李绮节在外头听了半刻,干脆让灶房的婆子先开席,等李昭节、李九冬都吃过饭,曹氏带二人去房中歇晌,才去请周氏、张氏用饭。

周氏双眼微红,拉着张氏的手笑道:“光顾着说话,一时忘情,倒是怠慢了客人,三郎呢?“

宝鹊道:“大郎陪着张少爷在外头小厅吃饭呢。“

周氏挽着张氏的胳膊,起身道:“咱们也去吃饭,粗茶淡饭,十八娘别嫌弃。“

张氏拿绢子抹抹眼角,苦笑道:“周姐姐太客气了。“

李绮节悄悄打量张十八娘,周氏曾不止一次夸赞过十八娘年轻时是何等的美貌出众,然而此刻李绮节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容颜憔悴、形如枯槁的中年妇人,如果是不知情的外人,乍一眼看到张十八娘和周氏站在一起,说不定会以为周氏才是年轻的那一个。

宝鹊捧来热水巾帕,服侍两人洗脸。

宝珠手里端着一只小陶钵,里头是一团凝脂状的膏体。周氏洗完脸,用银质挖耳簪子挑了一星儿淡色油膏,抹在两颊边,细细涂匀。

张氏洗过脸,并不抹面。

周氏想起守丧的妇人不能涂脂抹粉,笑道:“这是擦脸的香油,不妨事。“

张氏只是摇头。

周氏叹了口气,宝珠和宝鹊对视一眼,盖起小钵,收走其他香粉、口脂等物。

接风的席面原是按着丰盛做的,乡间人吃东西不论精致,只讲实惠,大鱼大肉一盘盘摆出来,看着喜庆,吃起来也热闹。因着张氏和小沙弥的缘故,灶房的人把肉菜都撤下去,连豆油皮菇卷、炸藕圆子、桂花茭白这样有肉馅的花素也没留,现炒了几盘素菜充数,一眼望去,春笋、豆腐、面筋、苔菜、茼蒿叶子,青绿雪白,还真是周氏说的粗茶淡饭。

然而张氏连素菜也没动几口,只吃了一碗桂花酱稀粥,就不再动筷子。

周氏原想劝张氏再用些饭菜,话还没说出口,张氏自己先堆起一脸笑,有气无力道:“多劳周姐姐一片盛情,我也不瞒你,近来我每天只能喝些米汤稀饭,实在吃不下别的,今天能吃一碗粥,已经是难得。“

周氏怜惜张氏命途坎坷,不忍多说什么,只得让宝鹊取来锁在罗柜里的人参,让刘婆子剪下参须枝干,研得碎碎的,每天煎一小锅参汤,给张氏补养身子。

张氏每天以泪洗面,少有欢颜。

小沙弥倒是没有他母亲那般沉痛,除了深居简出、不爱说话之外,吃饭、行事并不因为守丧而诸多忌讳。而且因为借助在李家,怕李家人心里不舒服,他很快脱下孝服,改穿起平常服色的衣袍。

自从小沙弥在李家住下,每天到李家串门的人陡然多了起来。

住得近的几家天天往李家跑就不多说了,竟然连几十里外的村人,都不辞辛苦,划着小船,跋山涉水,结伴到李家来,只为一睹小沙弥的风姿。

李家每天用来待客的茶果点心换了一碟又一碟,从早到晚,没有安生的时候,往往是几个表姑前脚才刚走,又来了几个表嫂子,野草似的,随时随地忽然冒出一撮来,一茬接一茬,春风吹又生。

引得李大伯向李绮节抱怨:“张小郎虽然生得灵秀,也不至于如此嘛!乡里这些小娘子,真是少见多怪。“

李绮节笑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日里长来咱们家送文书,看到张家哥哥,也稀罕了好久,说他生得俊俏哩!“

里长为人死板,不苟言笑,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闷葫芦,和自己婆娘也没几句话说,只有看着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时,他才难得露一个笑脸。那天他看到小沙弥后,可是足足站在李家院子里站了一刻钟,把小沙弥从头夸到脚,恨不能立马给小沙弥牵线做媒,得知小沙弥在守孝,才悻悻作罢。

“那是你们没见过我年轻时候的样貌。“李大伯冷哼一声,挺起胸膛,大手一挥,“我年少的时候,也是一表人才、浓眉大眼,乡里人都夸我生得体面,小娘子们见了我,就挪不动脚步,几个媒婆天天来催我成家,要不是那时候家里穷苦,哪能便宜你伯娘!“

李绮节笑而不语,李大伯不管夸什么,最后都会扯到他自己身上去,从前李大伯总说他会一手好厨艺,李绮节当时深信不疑,等吃过几回李大伯亲手煮的汤面之后,李绮节总算明白,李大伯的自夸基本上不能当真。

李乙呢,自然是羡慕嫉妒恨,看一眼大大咧咧的李大郎,再看一眼沉静有度的小沙弥,李乙就摇头叹息,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续娶一门填房,好再生个脑壳灵光的儿子。

相貌是天生的,李大郎生得也算端正硬朗,这一点没有什么好比的。

可小沙弥人在寺中,无人教导,天天吃斋念佛,也能靠自学积攒下一肚子的文章才学,一笔字写得龙飞凤舞,有筋有骨,一看便知是个读书种子。

李大郎呢,上了几年学,只勉强认得几百个大字,作诗对对子什么的,跟他没有缘分。

李乙望子成龙的小小心愿,一次次面临残酷打击。

转眼春暖花开,陌上青青。

三月初三上巳节前后,家家户户除了要煮荠菜汤、吃鸡蛋以外,还有看集会、互赠香囊、芍药的习俗。

集会当天一扫多日的连绵阴雨,是个难得天朗气清的晴朗春日,天还未亮时,红冠大公鸡踩在枝头上引吭啼鸣,催出一轮慢吞吞的红日,日光刺破万丈云霞,洒下一道道金灿灿的光束。

李家门房才刚起身,隐隐约约听到门外几声叩响,伸着懒腰,前去应门。

才刚取下门栓,只听“噗啦啦“一串声响,一枝枝含苞待放的粉色芍药挤进门缝,扑了他满头满脸。

花影之间,依稀听见一阵阵清亮笑声,几个穿红着绿的俏丽身影转过墙角不见了。

刘婆子蹲在树下淘洗清早挖来的野荠菜,听到声音,抬头张望,正好看到门房顶着一身粉花绿叶,噗嗤一笑:“老秦,你也有风流的时候!“

门房抹了把脸,花枝上带着清晨的露水,溅在脸上,格外冰凉:“肯定是送给张家少爷的!“

丫头们都凑到门口瞧热闹,婆子把花枝一一捡起,拢成花束,一个人抱不下,几个丫头一块儿帮忙,才把芍药全部搬到内院里。

李绮节今天要去集会闲逛,起得比往日早些,坐在窗下对镜梳头时,看到一捧捧芍药从廊檐底下经过,诧异道:“伯娘要供花?“

宝珠手执云头篦,篦子上抹了桂花油,在为李绮节理顺打结的发丝,闻言伸长脖子张望一阵,“是乡里人送的。“

等李绮节换好衣裳,丫头们又抱着一大捧芍药从院子里经过。

李绮节把一只流水桃花纹香囊掩进袖子里,笑向宝珠道:“要是上巳节的习俗是送钱就好了,咱们家只需要准备足够大的钱篓子,就能发一笔小财。“

宝珠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还真别说,一人一个铜板,也能攒不少钱钞哩!“

正说笑着,月洞门前的芭蕉丛窸窸窣窣轻轻晃动了几下,一个身穿象牙色圆领春罗夹衫的少年缓步踱出,早春的日光透过肥厚的芭蕉叶子,落在他的脸上,半明半暗,暗影柔和,一双黑亮眼瞳,像浸在暗夜里的寒星。

小沙弥的名姓至今仍然是个谜,他的生父另外为他取了大名,张氏只让他随了张姓,但没有用张家为他取的名字。

不等李绮节避让,小沙弥先垂下眼眸,退到甬道另一旁的树影里。

一直等李绮节和宝珠主仆两个出了内院,他才慢慢抬起头,走到日光底下。

外院的丫头们还在接连不断地往内院运送各样花枝,一开始全是芍药,后来桃花、李花、野花什么花都有,甚至还有直接送一篓子新鲜菜花的,送荠菜花的也不少。

刘婆子把能吃的几样野菜挑出来,很快堆了满满一簸箕:“早知道我就不用起大早去河边挖野菜了!“

从瑶江县顺着长江支流再往南的山区,有唱山歌定亲的习俗,沿江一带的老百姓性情爽朗,上巳节时,少男少女可以直接大胆地倾诉情意,互赠香囊定情。到瑶江县,规矩未免要多一些,小娘子们虽然能踏出家门去郊外游玩,但大多是结伴同行,或是有长辈看顾,想和心仪的儿郎多说几句话都要鼓起勇气,更别提直接倾诉衷情了。

至少李绮节长到这么大,从未听说李家村有哪个小娘子敢在上巳这天向哪家少年郎表白。

没想到为了一个小沙弥,乡里的小姑娘们忽然改了性子,齐刷刷变得胆大热情起来了。

宝珠窃笑道:“不知谁有这个福气,能嫁给张少爷那样人品出众的好儿郎。“

李绮节笑而不语,细看宝珠的神情,发现她眉眼弯弯,心里悄悄松了口气:从前宝珠总是时不时提起孟云晖,她以为宝珠情窦初开,对孟云晖暗藏爱慕之心,如今看来,宝珠或许只是没有开窍罢了。

☆、第57章

李子恒要陪李绮节一道去逛集会, 他头戴纱巾, 穿一身鲜亮的松罗春衫, 打扮得格外精神, 匆匆吃过饭, 就一叠声催促进宝套上牛车:“集会上有变戏法的,咱们赶快去占个好位子。“

李绮节的一碗鱼片粥才吃了一半,宝珠坐在一边给她剥鸡蛋,野荠菜汤熬煮的鸡蛋,剥开外壳, 蛋白上有一道道浅绿色的纹路, 小碟子里已经摆了三只鸡蛋了,她还在剥。

三月三的煮鸡蛋只和荠菜一锅煮, 油、盐、酱、醋什么都不搁,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清香, 吃起来却寡淡无味。李绮节连吃几个白煮蛋,已经饱得差不多了。搁下筷子,洗了手,兴冲冲准备出门。

李乙吩咐李子恒:“看好三娘,集会上人多, 别走散了。“

李子恒答应道:“阿爷放心,我都晓得。“

集会上人流如织, 李家的牛车逆着人流,走了半个时辰,才找到停放牛马的棚子。

李绮节跳下牛车, 拍拍衣襟:“大哥,你去看变戏法的,我和宝珠去湖边去逛逛。“

李子恒不放心,皱着眉头道:“虽说镇上和家里挨得近,可今天集会上一大半是其他乡来赶集的生人,你别瞎跑,得紧跟着我。“

李绮节把招财拉到自己身后:“宝珠、招财都跟着我呐,我有哼哈二将护身,又走不远,不要紧的。“

变戏法的班子锣鼓齐鸣,恨不能震聋观众的耳朵,李绮节可不想去受那份罪。而且上巳的集会她已经逛过好几回了,两边街巷都有差役和当地的乡民巡逻,治安好得很,连扯皮打架的事都很少,至于什么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那更不可能——都是乡里乡亲的,谁敢调戏良家妇,等着被全乡人唾弃吧。

李子恒知道李绮节常常跟随李大伯出远门,想了想,道:“让进宝也跟着你,隔一个时辰给我递个信儿。“

进宝看不了变戏法,有些失望。

李绮节数出铜板,从街边的小货摊上买了几只老虎、猴子形状的糖人,往宝珠、进宝和招财手里一塞:“得了,都别眼巴巴回头看了,我不爱看变戏法。今天辛苦你们一天,等会儿看到什么想吃的想玩的,尽管开口,我掏钱。“

进宝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我想吃香辣烫面馅儿饼!“

宝珠笑嘻嘻道:“三娘,进宝胃口大着呢,千万别纵着他!“

“天还早呢,先吃了馅儿饼,等会儿看到其他好吃的,你就吃不下了。“李绮节逛集会已经逛出经验了,掏出荷包,给进宝和招财一人二十文,“这是给你俩零花的,随便你们怎么使唤,回头我再让宝珠给你俩买几包果子吃。“

进宝和招财喜得眉开眼笑,接过钱,摩拳擦掌,凑在一块儿商量买什么新鲜玩意儿回去向其他人炫耀。

集会上喧喧嚷嚷,人声鼎沸,各种土货琳琅满目,商贩们热情兜售货物,讨价还价间,充斥着好几种方言,全程鸡同鸭讲,竟然也能做成买卖,和县里的繁华行市相比,又是一种不一样的热闹。尤其因为天气回暖,许多妇人结伴出门踏青,外出的小娘子比平时多了好几倍,处处香风细细、环佩叮当,李绮节总算不用被人看成是异类了。

有许多小娘子在湖边放河灯,宝珠看见,立即道:“三娘,咱们也放一只河灯吧!求个好运道。“

湖边和风扑面,风里蕴着淡淡的花草腥气。

李绮节站在堤岸边,望着湖面上漂浮着的一朵朵造型各异的彩色绸纸花灯,摇头失笑:这条水流自西向东,在山脚拐弯的地方积出一个开阔的椭圆形湖泊,然后一路往东,从几里之外的渡口处汇入大江,渡口处横着一道小瀑布,河灯飘到那里,无一例外只能落得一个被冲毁的下场,可每年小娘子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在这里放河灯。

“咱们雇条小船,去湖心放河灯,岸边的水太脏了。“

泛舟湖上,迎着轻柔的和风,乌篷小船渐渐漂向对岸,集会上的纷杂人声也渐渐远去,唯有戏班子的锣鼓声依然清晰无比、震耳欲聋。

扁舟划到湖心时,宝珠将买来的一盏河灯放入水中,彩灯浮在清澈的波浪里,倒映的花影随着水流潺潺流动,仿佛一朵盛开在云端的并蒂莲花。

晴光潋滟,小舟两面开窗,船舱里设有小几,几上四只碟子,盛着些寻常果点。宝珠怕船家备的果子不干净,从荷包里摸出一把拿粉纱绢子包着的瓜子,剥给李绮节吃。

进宝和招财不嫌弃外面的茶点,专心坐在小凳子上啃点心。

对岸是粉墙黛瓦的村落和热闹的集会,另一边则是起伏绵延的低矮丘陵。山上绿竹松林,山间是开垦出的菜地,近岸处则是一座座农田。正是桃红柳绿时节,郁郁葱葱的竹影绿树间夹杂着一树树红花,微风过处,落英缤纷,田间幼苗青青,成片的金黄菜花仿佛一条舒展开的帛带,几只老牛在田间悠闲地摇着尾巴,屹立在牛背上的白鹭低首啄弄胸前的羽毛,偶尔听到一两句人声耳语,遽然受惊,展开优美的双翅,飞入迷蒙的薄雾山影中。

翠微远山,粼粼碧水,雪白石桥,云树笼纱,风帘翠幕,浓淡色彩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置身其间,空蒙山色直逼入眼帘,再暴烈的性子,也会柔和几分,连进宝和招财说话的声音都放低了很多。

欸乃的桨声中,忽然有人放声歌唱,唱的是一首《绣荷包》:“三月里来~百花开,缎子里荷包~绣几针,绣一个~长江~万年春~“

歌声清朗动人,恰似夏夜里的雨打芭蕉,又如一泓涓涓细流,在浑厚处渐渐激荡开来,余音温柔缱绻。

宝珠啧啧几声,打量几眼船头身着蓑衣、手执双桨的船家,笑道:“原来船家还会唱山歌,唱得还蛮好听。“

李绮节侧耳细听片刻,眉峰微微蹙起。

船家的兴致似乎很高,一边摇桨,一边吟唱,接连唱了一首又一首。从含蓄委婉的采莲曲,到活泼大胆的民歌,渐渐唱起野腔野调的小曲,到后来,连情哥哥、情妹妹都直接唱出来了。

进宝、招财和宝珠三人没有察觉出异状,听得津津有味,船家唱完一首,三人还热情地鼓掌应和。

李绮节忍不住扶额。

小舟随着水波微微晃动,船家松开双桨,在一派繁花似锦、秀丽明媚的湖光山色中,穿骨缥色宁绸氅衣的少年掀开斗笠蓑衣,斜倚船舱,俯身看向李绮节,颊边绽开一个隐隐的笑涡,清亮的双眸里满含绸缪情意:“三娘,我唱得好不好听?“

春日里英姿勃发的少年郎,仿若山间雪峰、月下寒刃,不必豪奢华服、前呼后拥,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鲜衣怒马的风流韵味,小小一只扁舟,掩不住他骨子里睥睨万物、一往无前的锐利气势。

李绮节暗叹一口气,轻声道:“杨九哥。“

☆、第58章

吃瓜群众宝珠、进宝、招财认出杨天佑来, 都惊呆了。

三人面面相觑, 哑口无言, 若是寻常时候, 还能指着杨天佑的鼻子骂他是登徒子, 但今天是上巳节,他向李绮节唱山歌表达爱慕之情,好像不算失礼。

宝珠暗暗庆幸,还好小舟行在水中,远离堤岸, 没有外人在一旁, 不然这番情景传出去,少不了一场风言风语。

杨天佑显然有备而来, 李绮节根本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混上船的。

都说快刀斩乱麻,她已经接连斩了好几刀, 竟然还没斩断杨天佑的情丝。

她想了想,站起身,走出船舱。

“三娘……“

宝珠想跟着,李绮节朝她摇了摇头,她只好坐回原位, 招财和进宝也没敢动。

杨天佑眉眼带笑,怕李绮节站不稳, 伸手虚扶了她一把,指尖没挨着她的袖角,“你还没回答我的话呢。“

“好听。“李绮节瞥了杨天佑一眼, 淡淡道。

杨天佑摸摸鼻尖,诧异于李绮节的直接,寻常的小娘子听见少年郎当着她的面唱山歌,就算没羞臊得满面通红,也该忸怩几下,李绮节倒好,神色如常,面无表情,比宝珠他们镇定多了。

他原本准备了一肚子打趣的话,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李绮节,竟然都说不出口了。

“杨九哥又不是第一天认识我。“看出杨天佑的想法,李绮节淡淡一笑,船头有竹凳竹桌,角落里堆着炉子和锅碗瓢盆,是船家平日里吃饭的地方,她拣了张干净的小竹凳坐下,“我和一般闺秀不一样,我的脸皮比较厚,哪怕表哥对着我唱乡野艳曲,我也不会脸红。“

听她说话大胆到近乎放肆,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杨天佑一扬眉,“怎么,打算吓跑我?“

他扶着船桨,粲然微笑,“三娘,你也不是第一天认识我,我也和一般的少年公子不一样,你不必摆出这副脸孔来吓人,我既然认定你了,就不会轻易改变心意。我一心巴望着吃你们家的女婿茶呢!“

李绮节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心里泛起丝丝涟漪,青春正好的少年,三番两次碰壁后,仍然不愿放弃,她并非心如止水,也不是铁石心肠,难免会有些触动:“表哥怎么晓得我是装出来的呢?也许现在和你说话的我,才是真正的我,从前的李三娘,不过是假象罢了。“

杨天佑嘴角一勾,双眼闪闪发亮:“那我更要欢喜了,你在我面前无拘无束,正说明我在你心中的地位不一般,如果不是对我十分信任,你不会对我说这样的话。“

他顿了一下,笑得促狭,“你放心,不管真正的你是什么模样,我都喜欢。“

看他滚刀肉一般,李绮节不由又气又笑,沉默片刻,缓缓道:“表哥是个正人君子,从我们相识以来,你从没对外人说起过我们之间的事……“

“三娘这话说岔了,我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杨天佑一口剪断李绮节的话,脸上的笑容黯淡下来,“如果我真是君子的话,你第一次拒绝我的求亲后,我就该有自知之明,尽早避嫌。“

他的失落只有短短一瞬,很快重新堆起一脸笑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恐吓威慑,这几样招数对我都没用,三娘,我从不稀罕君子的名声,你说破嘴皮子也没用的。“

“表哥意志坚定,我何尝不是心意已决。“李绮节直视着杨天佑黑白分明的双眸,“你明知我不会答应,何苦一次次来碰壁。“

杨天佑眼光暗沉:“你另有心上人?“

李绮节犹豫片刻,摇摇头。

“那就是你看不起我的出身了。“

说到出身两个字,杨天佑一脸阴郁,双瞳里的笑意尽数褪去,沁出星星点点的幽火冷芒。

“出身是上天定的,人人都想生在帝王将相家,到头来如愿的能有几个?“李绮节微微一哂,“英雄不问出处,只要品行正直,懂得自尊自爱,那不管是什么出身,都不该自轻自贱。“

她随手指向近岸处的一块荷田,干枯的泥地里是一大片衰败的枯杆,去年的残荷不必收拾,化入泥土当中,等初夏时,又能冒出一片片碧荷红莲:“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受世人喜爱,我从不会因为出身而看低别人。“

杨天佑眼里的冷光跳动了两下:“既然你不讨厌我,为什么不愿意试着接受我呢?“

李绮节眉头轻蹙:“我以为当初我阿爷已经把缘由说得很清楚了,出了五表哥的事,我不可能再和任何一个杨家子弟结亲。“

杨天佑脸上扬起一个极清极浅的笑容,像早春的嫩芽,颤巍巍的,随时会随风消逝,但只需那一抹小小的新绿,便能一扫冬日的肃杀阴霾之色,他的笑容浅淡,笑声低沉,袍袖轻轻一扫,大大咧咧席地而坐,任氅衣的下摆拂过船头黝黑潮湿的木板,“如果我将来离开杨家呢?“

他堆起满脸笑的时候,说出口的话再诚恳,也像带了几分游戏人间的意味,总让人觉得他满心算计。反而是这样浅笑低语时,说出的每个字都饱含分量,重似千钧,任谁听了,都明白他绝对不是在说玩笑话。

李绮节愣了半天,面对着少年殷切的灼灼眼神,劝告的话渐渐化成一道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最后只怔怔道:“为什么?“

在这个以宗族血缘为根本纽带的宗法社会,脱离宗族的人,将会是真正的孤家寡人。

杨天佑只见过她几次罢了,他们根本没有认真相处过,她甚至没有给过他什么好脸色,为什么他愿意为了她离开杨家?

“我对杨家没有任何留恋。“杨天佑倚着船舷,支起右腿,一手搭在船舷边,一手浸入水中,拨弄着潺潺的水波,“我说过,我不是君子,想要什么,我就会尽全力去争取,其他不相干的东西,我都能舍弃。“

“杨县令来李家求亲的时候,你才只见过我一面,一面之缘而已,值得么?“

杨天佑含笑瞥李绮节一眼,笑意间隐隐一抹戏谑:“我眼光向来好,一面之缘已经足够了。“

李绮节一时哑然,什么是针插不进、水泼不湿,她总算见识到了。

“三娘,世叔的为人,你比我看得更清楚,虽然他亲口拒了这门亲,只要我父亲舍得下脸面多求几次,世叔总会松口的。“

李绮节移开目光,扭头看向岸边一丛幽篁。她明白,李乙骨子里是个传统守旧的人,不会无止境地纵容她,终有一天,她会披上嫁衣,在李姓前面添上夫家的姓氏。

杨天佑沉声道:“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知道你和那些遵从父母之命的小娘子们不一样,所以我不会让长辈们向你施压,比起长辈们一意孤行的姻亲约定,我更希望能得到你本人的认可。“

他神色凝重,眼神带着一股强烈的压迫,让李绮节一时竟说不出一个反驳的字眼,“三娘,你只需要给我一个机会,一个让我可以光明正大对你好的机会。“

李绮节头皮一阵发麻,不敢再直视杨天佑火热的眼神,硬生生岔开话道:“如果我真的另有意中人呢?“

杨天佑默然不语,盯着李绮节微带薄红的脸颊看了半晌,忽然轻轻一笑,脸颊边的笑涡若隐若现。

  如果觉得明朝小官人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明朝小官人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