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系统逼我做圣母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闲话家常的语气,就好像摆在她面前的不是继位诏书,只是一份普通的账单。

周嘉行看着她,确定她没有发怒的迹象,沉默半晌后,道:“不会累着你。”

朝政的事有大臣操心,他主持改革,她会很清闲。

说完,又补充一句,“你还是……”

不等他说完,九宁扑哧一声笑了,手指点着那份诏书,学着他的样子,拖长声音道:“我晓得,朝政还是在你的掌控中,我还是得听你的,是不是?”

说完,满不在乎地挥挥手。

“你懂得多,管得多,只要你管得好,朝政听你的就听你的罢!”

每次都要凶巴巴地警告她,哪一次真的成真了?

周嘉行不说话了。

九宁松开他衣袖,低头看诏书上官员们签下的名字。

沉默着的周嘉行突然拽住她的手臂,让她抬起头看自己,“为什么不生气?”

九宁拨开他的手,叹口气,眼角一挑,白他一眼,“生气有用吗?你这毛病改不了……”

周嘉行脸色有些冷。

九宁笑笑,轻轻地拍拍他的脸,“二哥,我知道你是为了我。”

他要她留下来,留在他身边,她也希望能留下来多陪他一些时日。

周嘉行不语,神色缓和了一点。

九宁微笑,继续捧着他的脸,“看我多善解人意,你得好好珍惜我。”

周嘉行看着她那双乌溜溜的双眸,低下头,吻她的眼睛。

他喜欢吻她的眼睛。

九宁没动,等他抬起头,伸手扯他的脸皮,“说吧,那次我好像吃醉了酒一样……都和你说什么了?”

周嘉行身子僵了一下,扭开脸。

九宁双眼微眯,强行把他的脸扳过来面对自己。

“我自己记得一些……二哥,那样的胡话,你也信呀?”

她说的自然是真话,不过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当真。

二哥当真了,还为此煞费苦心。

他有没有想过,如果她只是骗他的,那等她继位以后羽翼丰满,完全可以和其他大臣联合起来除掉他?

真傻啊……

傻到一边患得患失,嘴硬说不信她,又一边把主动权送到她手上。

九宁心里微微发酸。

周嘉行垂眸看她。

“那不是胡话。”

他隐隐有种感觉,她会消失,这种感觉深入骨髓。所以他不敢冒险。

九宁心中微叹,手搭在周嘉行肩膀上,直起身,吻他的脸颊。

她得对他好一点。

周嘉行似乎愣住了,坐着一动不动。

等她放开他退回原位后,他猛地扫开卧榻上的书案和一旁的隐囊,用力握住她肩膀,俯身压着她躺下。

九宁只来得及看一眼卧榻旁那一地凌乱,视线就被挡住了。

周嘉行捧着她的脸,粗重的呼吸喷吐在她脸上,低头,像是要吃了她似的,狂乱地吻她。

吻得她嘴角发麻,差点喘不过气来,他才松开一些,看着她的眼睛,单手一点一点扯开他自己衣袍上的系扣。

九宁脸上烧得通红,眼珠转来转去。

周嘉行捏住她下巴,浅色眼眸里翻腾着藏不住的欲望,“看着我。”

九宁瞪他一眼,这种时候就不要讲究这些了好不好?她没经过这种事,还不习惯,就是不敢看怎么着!

哐当一声轻响,一本奏折从周嘉行衣服里滑落出来,摔在卧榻上。

周嘉行动作停下来,拿起那本叠起来的奏折,唇角微微上扬。

九宁下意识哆嗦了一下。

周嘉行突然不急了,抱起她,让她靠在自己臂弯里,宽大的手掌盖在她小腹的位子上。

九宁不知道他想做什么,拉住他的手。

摸她肚子做什么?

周嘉行俯身,嘴唇擦过她的耳朵:“不会累着你……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过几年,等有了继承人,好好培养他长大。”

九宁一开始没听明白,视线落到那份翻开的奏折上。

从脸颊到脖子,顿时红透。

那是周嘉行的求婚书。

周嘉行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这是你继位后批改的第一份奏折。”

语气沉重,威胁之意显露无疑。

……

这年入夏前,天子驾崩,雍王李昭、卢公、西川节度使杨昌、京畿附近节镇和长安世家推举长公主继位,改元长安。

长公主于登基之日,下旨将于一个月后下嫁节度使周嘉行,与之共同摄政。

同时雍王李昭发布檄文,控诉河东军十大罪状,言周嘉行将亲率大军讨伐河东军,号召各大节镇出兵助阵,为先帝李曦报仇雪恨。

举世震惊。

……

消息传到缠绵病榻的李元宗耳朵里,他面无表情,静坐了片刻。

幕僚们惊慌失措,七嘴八舌讨论对策。

李元宗听得不耐烦,摆摆手,赶众人出去。

他的儿子们留了下来。

李元宗靠回枕上,忽然狞笑:“周嘉行这人,够狠!”

儿子们不解其意:“他哪里狠了?长公主才是真有本事,不知道是怎样的国色天香,竟然能哄周嘉行拥护她登基……”

李元宗朝天翻了一个白眼。

“一群蠢货!周嘉行娶了长公主,长公主登基,以后长公主生下来的继承人,还不是他周嘉行的种!”

儿子中的一个疑惑道:“是他的种又怎么样?他自己当不了皇帝。”

李元宗冷哼一声,“所以我才说他够狠。”

在王朝走上末路之时,天下节镇蠢蠢欲动,都想趁着这乱世过过皇帝瘾。

众人心照不宣,知道第一个冒头的肯定会招来骂名,而且一个不小心就会遗臭万年,所以大家忍耐着,等待着最佳时机。

李元宗不允许其他人抢自己的风头,他活着一天,就不能有人比他先称帝!

其他节镇暂时打不过他,只能忍着。

他们不用忍太久,因为他们还有儿子,还有孙子,他们称不了帝,他们的儿子、孙子可以继承他们的事业,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被追封为皇帝。

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等李元宗称帝以后,南方、蜀地还有和契丹来往密切的蔚州一带马上就会不断冒出称帝的割据势力。

据李元宗所知,南方一带太平已久,割据一方的节镇已经私下里约定好,等时机成熟,他们将同时称帝,互为唇齿,共同对抗像他这样实力雄厚的北方霸主。

一人占一块地盘,一边防备其他人,一边保持表面上的和平。

他们不怕周嘉行娶长公主。

娶吧,反正周嘉行最后也要称帝。

称帝的人越多,大家一起浑水摸鱼。

比如南边那伙流民,根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为什么他们能称帝?

因为其他节镇根本懒得理会他们,任由他们称帝,这样一来,以后他们称帝就不会引来太多反对之声。

许多割据势力连登基的龙袍都预备好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周嘉行做了一件让天下人跌落下巴的事——他居然把长公主推上帝位了!

就如晴天霹雳,劈得各地节镇焦头烂额,想死的心都有了。

周嘉行自己不称帝,而是拥护长公主,这样一来,他的兵力加上长公主的兵,强强联合,正统得以存续,民心归附,这种无形的政治束缚根本没有办法破解!

只要周嘉行能管理好民政,老百姓很快就能接受长公主和他共同摄政的局面。

届时,所有节镇永远是洗不白的乱臣贼子!

不止他们称不了帝,他们的儿子、孙子、曾孙也称不了帝!

周嘉行只用这一招,就彻底把其他节镇称帝的路给堵死了。

死得不能再死。

李元宗恨得咬牙。

这小子,真的太狠了!

第143章

诸节镇陆续接到从长安发往各地的诏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节镇之主做了同一件事:怒摔书案。

周嘉行太毒了!

他居然能够忍得住诱惑,不当皇帝!

好吧,他不当就算了,他还不让其他人当!

现在长公主登基,下旨要求诸镇出兵讨伐河东军,他们是去还是不去呢?

当然不去,随便找个理由就能推了这差事。

然后呢?等周嘉行收复河东,下一步矛头就对对准他们!理由不用找,一个抗旨不遵就够了。

但让他们出兵帮朝廷攻河东,他们不甘心!

帮河东军对抗朝廷,他们又没有那个实力和胆量……

权衡利弊过后,诸节镇只能按兵不动,暗地里诅咒周嘉行,希望他兵败如山倒。

当然也有积极响应朝廷号召的节镇,这些节镇被其他势力打压,处境岌岌可危,与其投靠河东军,还不如效忠于新朝。

正所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长公主占了大义,名正言顺,民心所向,新朝乃正统,又有周嘉行坐镇,俨然不可撼动,这时候不投,不是傻么?

和暴跳如雷的各地节镇之主一样,诏书送抵江州时,周家族老也气得发指眦裂,差点撕碎诏书。

周嘉行就这样舍弃了自己的姓氏——他不称帝,那不就代表周家先祖永远不可能被追封为帝?

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够大方到连帝位都不要,商议过后,决定派人进京打探情况,看能不能说服周嘉行的幕僚去劝他改变主意。

……

做皇帝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想做什么不用自己操心,还没开口呢,身边一堆聪明人早已经帮你预备得妥妥当当。

宫中最聪明、最机灵的女官、内侍簇拥在周围,登基以后,九宁反而比以前更清闲了。

当然,如果像李曦那样多疑,或者像李昭那样多思,时时刻刻都在提防身边的人,生怕聪明人设计陷害自己,那么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面对身份上的转变,九宁决定以不变应万变:难得糊涂。

想勾心斗角,可以,先把正事办好了。

忠心什么的,她不强求,只要臣子能干实事、肯干实事、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都可以任用。

她下旨放了周嘉行抓起来的那三个人,哪怕这三人此后数次上疏对她冷嘲热讽。

随他们反对去吧,反正她已经是皇帝了。

和她的宽宏相比,反倒是被授予舍人一职的雍王李昭开始展现出他决绝狠辣的一面。

之前他就想过要整顿朝政,改革税法,力矫之前的种种弊政,讨伐藩镇,平定天下。但是当时的他只能调动几十个内侍、亲兵,连几个宦官都斗不过,更别提去讨伐藩镇,而且他对民生了解不深,所有计划只有空想,其中大部分空想还过于理想化。

和周嘉行达成共识以后,李昭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花了十天时间整理了一道奏疏,洋洋洒洒几千字阐述自己的构想,呈送至九宁案头。

九宁命回京的多弟在第二天的小朝会上当众读出这份奏疏,满朝震动。

李昭不想错过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上被周嘉行和九宁给刺激到了,手段比以前更加激进,他头一个整顿的就是自己的宗室——皇族。

土地和人口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想根除病根,税法必须加以调整。

此前周嘉行在自己治下的鄂州等地取消权贵的免税特权,不管是什么身份,只要名下拥有土地,都得向朝廷交税。

那时周嘉行治下并没有皇族,李昭在看过记录鄂州这几年税收的文书过后,选择拿长安城中那帮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皇族开刀:以后甭管是什么皇亲国戚,占有朝廷土地,那就老实交税吧!不交?抄家。等补齐该交的税再放人。

这道奏疏经由大臣们传出大明宫,然后迅速传遍整座长安城。

其次,李昭还建议在重开的科举考试中采取糊名制度。

另外进士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中只需要保留经、义等科,像诗、赋之类的考试可以取消。朝廷取仕挑的是治理民生的人才,而不是让官员整天去吟诗作赋、研究音律。考试的时间、地点、内容、科目也应该确定下来,成为固定考试。

以前的科举考试,以进士科、明经最重要,这两者中,进士出身的官员大多仕途通顺,最后极有可能位居宰辅之位,明经次之。而其他小科出身的官员往往终其一生都只是个小吏。

所有考试,考官可以直接看到考生的籍贯、姓名。考生如果在考试前已经名扬海内,即使考试发挥不理想,也会被考官录取,考生中盛行“请托”、“投献”之风。考试不是最重要的,考生们更热衷于在考试之前得到考官的赏识。

李昭认为以后的科举考试应该采取糊名制度,严惩舞弊行为。

大臣们一片哗然。

李昭连皇族都敢动,下一步肯定会朝世家贵族下手,满朝文武都属于权贵阶层,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不答应!

而且科举考试采取糊名制度,考官批改试卷时不知道考生是什么人,万一这名考生平时一无是处,却在考试中走了狗屎运,难道就该录取他吗?又万一有些考生平时文采飞扬,人品才学都是佼佼者,偏生不巧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就这么让他名落孙山,岂不是浪费人才?

几场考试就决定一名考生的前途,未免太草率了!

李昭和反对他的大臣当场辩论:不糊名的话,考生在考试前争相讨好考官,考官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考生成绩,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糊名制度确实有它的局限性,但这是最公正、最客观的考试制度。

大臣们气得吹胡子瞪眼。

他们以前幻想过如果李昭能够登基就好了——当然他们只是想想而已,周嘉行不可能允许。然而众人敬仰的李昭成为舍人以后立马翻脸不认人,专门和他们对着干,今天逼着他们交税,明天逼着他们交出选官权,冷不丁又要查他们家的田亩,他们胆战心惊之余,还得替子孙着急上火,以后越来越多的寒门之子将崭露头角,挤掉的就是他们子孙的位子……

大臣们没法理解李昭,觉得他肯定是疯了。

当大臣和李昭吵得脸红脖子粗时,身穿圆领锦袍、束玉带的九宁正襟危坐,一言不发,含笑做出认真倾听状。

实话说,她也被李昭给吓着了——这位堂兄可能认为自己活不长,又因为李曦死在他的忠仆朱鹄手上,于是索性抛弃一切顾虑,将全部精力投之于改革吏治之中。谋士们提出的一些利国利民但肯定会遭到大臣抵制的新策,都被他写入奏疏之中,据说他已经给自己准备好棺材。

李昭疯狂的同时也很有分寸,专注吏治,绝不会去动商业、军事,因为这两方面一个周嘉行更在行,另一个他不敢碰。

九宁一开始还担心周嘉行主持改革得罪太多人,会遭到世家反扑,现在好了,有李昭在前面吸引仇恨,朝臣们几乎要顾不上周嘉行了:周嘉行掌权,他们只敢私底下议论,不敢真下手,但李昭以前他们同一阵线,现在居然反过来撬自家人墙角,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们得先把李昭给解决了!

越来越多的大臣上疏弹劾李昭,还有人故意在民间散布流言,说要拥护李昭登基,以此让九宁和周嘉行忌讳李昭。

不管大臣们怎么闹,九宁不动如山。

这天小朝会,大臣们坐在凉爽的大殿内,又因为糊名制吵了起来。

身体孱弱的李昭端坐于簟席上,一个人雄辩群臣,说一句,喘几口,说一句,再喘几口,上气不接下气了,休息一会儿,接着驳斥反对他的大臣。

大臣们面如猪肝,恨不能李昭一口气上不来就这么去了。

李昭面色苍白,宽大的官袍罩在身上,愈加显得清瘦,连走路都要人搀扶,但他偏偏就是硬提着一口气和大臣辩论。自新朝改元以来,不管小朝还是大朝,他每次咳嗽着来,咳嗽着走,硬是场场都到,比谁都准时。

大臣们欲哭无泪:奉御说雍王命不久矣,为什么雍王还活着!活着就算了,他为什么还那么认死理!平时看着病恹恹的,随时可能倒地不起,一到上朝的时候就精神了,那双眼睛跟烧了两团小火苗一样,看人的时候精光闪烁,不说话就够吓人了!

殿中气氛和前几场辩论一样,剑拔弩张。

九宁依旧保持沉默,并不偏向李昭,也不帮其他大臣,优哉游哉坐在那儿欣赏被李昭给气得倒仰的大臣们精彩的脸色。

大殿外侧的武官和官阶较低的官员们也装聋作哑,默默坐着看热闹——这些人是周嘉行提拔的。

九宁登基之后的第一道旨意是宣布婚期,第二道旨意自然就是封赏功臣。跟随她的人升官进爵,周嘉行的人也被破格封赏官职,这些人都是后起之秀,尾巴还没翘起来就被李昭和其他大臣每天例行的雄辩给吓到了,一个个老老实实旁观两帮人马争斗,没敢太过张扬。

总之,李昭以一人之力搅乱一池春水,承受一半大臣的怒火和另外一半大臣的忌惮,朝中大臣被他吸引走全部注意力,以至于九宁登基以后遇到的阻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

九宁浮想联翩,时不时走一下神,坐累了,悄悄动了一下,目光慢悠悠在众人脸上划过。

被她看到的人立刻坐直,全身紧绷。

李昭刚刚将一位侍郎给辩得哑口无言,捂着胸口不停粗喘。

以卢公为首的大臣冷眼看着他,目光复杂。他们曾和李昭共进退,但是李昭现在妨害他们的利益,已经从朋友变成敌人。

政治上的对敌是没法让步的。

九宁看李昭像是真的喘不过来了,挥了挥手。

旁边的内侍忙躬身应喏,快步走到李昭身边,轻拍他的背,帮他舒缓。

新任枢密使起身道:“陛下,此事关乎国本,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草率。”

九宁淡淡唔一声,让内侍宣布散朝。

“雍王留下和朕一道用膳。”

大臣们对视一眼,眉头轻皱,陆续离去。

九宁挪到内殿阁子里,叫奉御来给李昭诊脉。

奉御天天骂李昭,今天也没有例外,给李昭看过脉象后,苦口婆心地劝他:“大王得小心调养……”

李昭垂眸听着,没说话。

等奉御走了,九宁细看李昭的脸色。

“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

李昭笑了笑,“不碍事,臣天生不足,药从来没断过。”

内侍捧着托盘鱼贯而入。

九宁坐下,宽大的织金长袖扫过长案,道:“改革弊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李昭叉手站在她面前,等她摆手示意,才跟着落座,一笑,说:“谢陛下体恤……”

顿了顿,看着面前案上精致的菜肴,语气缓和了点,“能够有机会做这些,我很感激……这就是治我病的药了。”

九宁知道劝不了他,就像周嘉行每天忙这忙那闲不下来一样,李昭也是闲不住的人。

用完膳,头戴纱帽、穿女官官袍的多弟捧着一叠卷册走进内殿,“陛下,这些是内殿省送来的。”

九宁让她放下。

李昭喝口茶,扫一眼那些卷册,脸色缓和,轻声问:“准备得怎么样了?”

办完李曦的丧礼,接着就是新君大婚,婚宴在大明宫举行,按九宁的意思,一切从简,朝中大臣和民间百姓自然是一片歌功颂德。内殿省却不敢怠慢,精心准备,生怕办砸了差事。

九宁看李昭一眼,微微一笑。

李昭:“陛下笑什么?”

九宁道:“我觉得雍王的语气听起来有点像操心妹妹出嫁的兄长,所以笑了。”

李昭怔了怔,没有说话。

九宁把卷册挪到一边,取出一份密折,让内侍拿给李昭。

李昭接过密折,翻开,手指蓦地一紧。

密折上写的是朝中部分大臣不满九宁以女子之身继位,暗中密谋推举他为帝。时间地点写得很详细,可见写这份密折的人不是栽赃陷害。

李昭神色凝重,放下密折。

内侍将密折送回九宁面前。

九宁拿起密折,示意多弟搬来火盆,将密折丢进盆中,付诸一炬。

“堂兄,你得罪的人太多了,这些人想挑拨你我,所以才想出这么一个法子。”

李昭眼帘抬起,直视着九宁,半晌后,“你不怕密信上说的是真的?”

九宁摇摇头,“堂兄一心为国,我自然不信这上面写的,不过堂兄还是得提防些。”

李昭收回视线,沉默了一会儿,再抬眼看她时,目光多了些其他的东西。

他起身告退。

九宁让多弟送他出去。

李昭的亲随上前搀扶他,小声问:“大王,陛下是不是怀疑您?”

故意拉近关系,又拿出密折警告,给一个甜枣再打一巴掌,这是警告的意思吧?

李昭慢慢走下长廊,迎着灿烂的日光,摇了摇头。

“不,她不是怀疑我。”

明明白白告诉他有人在借他的名头行挑拨之事,不是威胁,只是单纯告诉他这件事,让他心里有数。

亲随忧愁道:“就算陛下信任您,那帮人这么以您的名义造谣生事,大将军肯定会心生不满。”

大将军说的是周嘉行。

李昭低头,手按在胸前衣襟上。

九宁把武宗的手札送给他了。

  如果觉得系统逼我做圣母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系统逼我做圣母明朝小官人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