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时久作品镇魂调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皇帝十分恼怒:“这张氏兄弟怎如此不知进退?把未成的事拿出去说,不是让禄儿笑我堂堂一国之君竟是出尔反尔、言而无信?当初提这主意的也是他们,事后拆台的也是他们!”心头火起,一口气岔了,吭吭地连连咳嗽。高力士为他拍抚了半晌,才渐渐缓住。

杨昭锁眉思量,等皇帝缓过劲来,才道:“臣知道该怎么做了。臣实不该拿这些琐事来让陛下费神,先行告退,请陛下保重龙体!”

皇帝咳得嗓子不顺,说不出话来,挥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

杨昭退出寝宫,菡玉跟随其后。自始至终她一句话都没说,也不想说,只觉得在他一手操纵摆布之下,说什么都是多余。

张氏兄弟因这事惹恼了皇帝,正好被杨昭抓住机会落井下石。几日后,就将张均贬为建安太守,张垍贬为卢溪司马,二人之弟给事中张埱贬为宜春司马,将这家和他作对的兄弟全都赶出京城去。与张氏兄弟一同策谋加安禄山为相的左相陈希烈也是孤掌难鸣,唇亡齿寒,不得不转而去想如何保住自己的身家了。

一四o玉钩

安禄山从京城走了一遭,不仅半根头发没少,还愈发得到皇帝的宠爱信任,赐他高官厚禄,加左仆射,领闲厩、群牧,并判群牧总监,把掌管军马的大权拿到了手里。他原本就破了阿布思得其麾下精锐骑兵,再加上职务之便多为自己采备良马,军力更是大增。此外他还为部下请功,得到皇帝准许,破格大批提升下属将领官员,笼络了人心。这次一放他回去,更是天高皇帝远,自在逍遥为所欲为,叛唐意图日益明显,地方官员百姓都有所察觉,只有皇帝还被蒙在鼓里,对这禄儿信爱有加,丝毫不疑。

杨昭为排安禄山而厚结哥舒翰,见安禄山讨了便宜,便嘱意哥舒翰也依样画葫芦为自己部下请功。其下属火拔归仁、王思礼等人都得到提拔,赏以高爵。

三月末,北庭都护程千里执送阿布思至京,皇帝龙颜大悦,封程千里为金吾大将军,留在朝廷任职。阿布思本是被安禄山所破,兵败后往西逃窜,被程千里俘获。安禄山白白丢了一个向皇帝献媚取信的机会,心有不甘,便发兵攻打奚族,上奏说俘虏了奚王李日越。安禄山为显战功,多次侵扰东北诸胡部落,烧杀抢掠,使这些部落对唐室怨恨日深。

安禄山那边扩充军备,又立战功,杨昭哪里能坐视。他一方面厚结哥舒翰,另一方面也培植自己的势力。他进京之前在蜀地任职,又是得到蜀中富商的资助才有今日荣华富贵,因此在那里提拔了不少旧日的亲友作为亲信,不久又在京遥领剑南节度使,完全把蜀地纳作他的势力范围了。但是剑南道南边的南诏国与唐朝官员交恶,投奔吐蕃,是杨昭背后的大患,不除难以安心。五月里,杨昭授意剑南留后李宓率兵攻打南诏。南诏王诱敌深入,把剑南军一直引到云南腹地的大和城下,坚守城池闭门不战。剑南军粮草用尽,士兵又因不适云南气候,多患瘴疠疾病,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兵。这时南诏军方出城追击,剑南军七万多人全军覆没,李宓也被俘。

军情急报送到长安已是六月。这日刚到申时,菡玉早早地便忙完了手头的事务,右郎中又不让她接手其他的事,别处更没有她插手的份。她在院中踱了两圈,无所事事,想起明珠和小鹃说准备打扫屋子,心想不如回去帮忙,也省得不小心被她们看到不该看的东西。

经过尚书都堂门前,听到里头杨昭正在抬高嗓门训斥韦见素等人,她驻足听了两句,心思被他们讨论的事吸引住,差点就想往里走,脚一抬才回过神来,不由摇头苦笑。心想自己本是抱着为国为民之心入朝,如今却每日守着闲职庸碌度日,未时刚过就可以回家歇着,无事可做,只能去帮婢女打扫,竟落到这般田地。

她一转身,把走廊地面上一颗石子踢下台阶,自嘲道:“薛勤曾谓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吉菡玉比之陈蕃可是百般不及,去打扫房屋也不冤枉!”

如此无可奈何地想着,走下台阶,忽听嗒嗒的马蹄声响,一骑飞奔至省院门前,马上之人翻身下马,急匆匆地便往文部这边冲过来,迎面和她撞了个满怀。

那人见自己不小心撞到的人身穿浅绯色官服,是五品官员,连忙退后道歉,刚说了一句,抬头看到菡玉面容,立即喜上眉梢:“吉郎中,原来是你。”

菡玉看那人有些面熟,但他一身短打扮,看起来像是驿路信使,刚赶了远路,风尘仆仆,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你是……”

那人道:“郎中定然记不得小人了,小人却记得郎中。小人是奉李留后之命送塘报回京的。”

这么一说菡玉想起来了。这人是李宓的亲信随从,跟着李宓寸步不离,以前她也见过几次。听他说送战报,忙问:“南诏那边的战况如何了?”心下却有些奇怪,塘报由驿路送达便可,怎么李宓竟派自己的随从专程到京城来?

信使略有些迟疑:“这个……塘报中写得详细,郎中请过目。”说着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来递给她。

菡玉接过来,只见那张纸破破烂烂,好似奏折撕去了封皮似的,纸页两侧还印着奇怪的图案。她展开一看,不由大吃一惊。纸上所写尽述李宓败状,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连李宓本人也被俘,成为南诏王的阶下囚。行文语气十分卑微,想必是李宓在南诏王的威逼之下写的。菡玉明白过来,这是南诏王命李宓写的降书,用的是南诏王给的纸本,信使送来,怕朝廷震怒,将封皮和首尾撕去了,只留中间叙事的词句。

信使又道:“我家阿郎私下吩咐的,一定要亲手交到相爷手里,万不得被旁人看见。不过给郎中也是一样,不知郎中现在可有空,能不能立即呈与相爷?阿郎身陷贼手,还等着相爷发兵去救他呢!”

李宓已有一年不回京,这名随从上次见菡玉,正是她刚搬到相府、最得杨昭看重的时候。如今文部大小官员都已经知道她和杨昭形同陌路,倍受冷落,这人却还以为她是杨昭亲信,李宓吩咐只能给杨昭的密报也能给她看。

边事败绩、主帅被俘这样的大事,李宓却藏掖着不让别人知晓,只密报给杨昭,用意她当然明白。天宝十载,鲜于仲通也曾率兵攻打过南诏,屡战屡败,都被杨昭压了下来,只叙战功,另外再增兵救援,没有把败状上报给皇帝知晓。这回自然也不例外。

她想起那次征兵,百姓听闻云南有瘴疠,不肯应募,杨昭指使御史台强行征兵,行者仇怨,家属痛别,出征者十之八九未能回还。南诏本是被逼而叛,杨昭只为巩固他在剑南的势力,先后已经白白搭进去近二十万人的性命。她心生恼怒,对信使道:“边关战事发生此等变故,当然要立刻奏报陛下定夺,再由武部发兵符征募士兵或是调动别处军队,相爷哪能擅作主张?”说着把降书往袖中一塞,举步便要往旁边走。

信使吃了一惊,连忙拦住她:“吉郎中,你要做什么?你可不能……阿郎吩咐一定要先禀报相爷,不得外泄,你这样做,叫我如何向阿郎交代,如何向相爷交代?”

菡玉道:“你莫怕,这事情原本就该这么办,就算我这么做惹恼了谁,也由我一力承担。”她推开信使,转身往走廊那侧走去。

刚转过一个弯,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低喝:“你要去哪儿?”

她心头一跳,脚步便滞住了。

身后的人没再说话,却听到细微的呼吸声,隔了五六尺远仍能听得见,可想而知他此刻的怒气。她转过身去低头一拜:“禀相爷,下官刚接到剑南送来的战报,军情紧急,正要赶进宫去奏报陛下。”

他伸出手:“给我。”

她无奈地掏出袖中降书递呈过去:“这是李留后亲笔所书,请相爷过目。”

杨昭接过去看了两眼,满纸尽是剑南军凄惨败状,勃然大怒,将那降书撕得粉碎,团作一团掷于地下:“对付一个南蛮小国,居然也能惨败至此!都是酒囊饭袋,没用的东西!”

菡玉见他将降书毁去,心里一落,低着头不言语。

杨昭愤愤地一拂袖,转身往尚书都堂内走。一脚跨进门槛,回头见菡玉还站在原处,喝道:“把东西捡着,跟我进来!”

自从年初以来,她进尚书都堂的次数屈指可数,有时有事求见也未必得到允许,他召她入内更是绝无仅有,现在却突然叫她进去,只怕是因为她看了降书内容,不许她出去透露给旁人,才命她跟随身侧。菡玉后退一步,揖道:“相爷,南疆军情事关紧急,还是奏与陛下知晓的好。”

他冷冷地回道:“此事我自有定夺,这就要进去召集百官商议,不必惊扰陛下了。”

菡玉道:“既然相爷无暇分身,那就由下官进宫去禀奏陛下一声。”说着往后退了一步,转身欲走。

才走了两步,突然听到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追着她过来了。她还没来及的回头去看,肩膀就被大力扣住向后一扳,让她一个踉跄,身子站立不稳,撞到了后头拉她的人,又被猛地一推,跌在走廊围栏上。她一手搭着廊柱,才没有翻倒到围栏外去。

“吉菡玉!才几天啊,你就学会吃里爬外,拆我的墙角了?刚才你是不是想私扣下给我的书信去当告密的证据?我不想和你计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息事宁人,你却得寸进尺不知好歹!”

那头庭中的信使和都堂门口的韦见素见突然生此变故,都是大吃一惊,又不敢上前劝阻,只好在原地看着。

菡玉的帽子撞歪了,衣服也拉得扭作一团,狼狈不堪,心里头一阵一阵地揪着,连背后撞到围栏的地方都感觉不到疼痛。她无法直视他咄咄逼人的怒容,抱紧了身边的廊柱,勉强道:“军国大事奏报陛下,难道不该?”

他怒而挥手,一指走廊的那头:“奏报陛下?好一个奏报陛下!陛下在哪儿,你又往哪边走?”

菡玉往他所指之处一看,顿时白了脸色。要进宫去觐见,当然要先出省院大门。方才她迎面碰到信使,因他阻拦,转身就往旁边的走廊上走去。这走廊正好通向武部,而武部侍郎正是吉温。

杨昭见她脸色突变却不辩驳,以为自己说中,冷笑一声:“好啊,要去告密就去好了,进宫或是去那边,都随你。你踏出这一步,就别想再收回来。”

你踏出这一步,可别想再收回来。她听着这冰冷的话语从他口中说出来,胸口忽地涩住了。她想起以前,纵然是她与他对立时,他也多次出手相助,护着她,引着她,就像以前那人,让她觉得自己并不是身处完全陌生的地方,并不是孤零零的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然而现在,那些都没有了,被她亲手毁去,收不回来了。

她心口一痛,像刀子割过一般,脱口唤了一声:“相爷……”然后便哽住说不下去了,心口上像压了一块千斤巨石,喘不过气来。她低着头,连吸几口气,慢慢缓过来,才接着说:“下官自然不敢违背相爷的吩咐。”

抬起头来才发现他早已经进尚书都堂去了。她在原地默默地站了一会儿,回头往院门走去。出了省院大门,冷风一吹,心绪稍稍平静了些。她沿着省院门口的大道,一路漫无目的地走下去,脑子里浑浑噩噩的,也不知自己要往哪里走去。但她平日里回家的路走熟了,无意识时也是沿着回相府的路在走,不知不觉竟到了相府所在的宣阳坊口。她这时心里头已经完全平静下来了,想起自己本来打算回来帮明珠和小鹃打扫房屋的,便索性回相府去。

走到相府门口,却碰见明珠从里头出来,手里提了个布袋,像是要去买东西。明珠一见她,面露喜色,跑上前来:“郎中回来啦,正好,和我一同去东市罢。”

菡玉问道:“都这时候了,怎么突然想到要去东市?不是说今天打扫屋子的么?”

明珠道:“小鹃正在里头打扫着呢。我也是刚听红颖姐说的,东市好几家店铺突然降价,东西只要以前的一半价钱,其中也有我素来都去的布庄。眼下天气越来越热了,我本来准备这几日去买几块料子给郎中做夏衣的,正好赶上这次便宜。郎中有空,就随我一同去挑料子罢。”

菡玉道:“这个你拿主意就行,我对布料不甚了了,去了也不会挑。”

明珠却不依,拉着她的袖子撒娇:“郎中!反正现在还早,今日东市人也多,热闹得很,你就陪我一起去嘛!”

明珠自来相府之后一直过着苦日子,只有当年在杨慎矜府上时,杨慎矜甚是宠爱她,才有如此娇态。菡玉被她磨得没办法,不忍拂逆,便点头答应,两人同去东市。

平日一到中午,东市街边的小摊就都收了,下午就只有店面的铺子才开,客人也是门可罗雀,有些店家不到申时便关门打烊了。今日却不同往常,申时街上仍然熙熙攘攘,十分热闹,尤其是那几家削价的店铺,人潮如涌,连带周围的其他的店铺也跟着兴旺起来。

明珠拉着菡玉直奔福记布庄。这家布庄主营丝绸锦缎,质地上乘花色绚丽,价格比一般的布庄要贵上一两成,今日突然降价,绸缎的价钱都快和麻布差不多了,引来大量的客人抢购。

明珠挤进人群中,找见自己想买的布料还未被抢光,喜形于色,对菡玉道:“郎中,你看这匹缎子,是淮南产的冰蚕丝织就,轻薄凉滑,做夏衣最合适了。我上个月就看中它想买,可惜价钱太高,怕郎中怪我奢侈。如今半价出售,比寻常绸缎还便宜一些,正好剪一些给郎中做衣裳。郎中你看,是这蛋青色的好看,还是这月牙白的好看?”

菡玉随口应道:“都好看。”眼睛环顾着挤满了人摩肩接踵的布庄,心下却有些疑惑。这家店看起来不像生意不好,抛售的布料也不是压仓陈货,为何突然降这么低的价格出售?而且不只这一家如此,一路走来,看到好几家经营不同种类的店铺都在降价,却是为何?

这时旁边一名老妇人问掌柜道:“我要买五匹缎子,能不能算便宜一点?”

掌柜陪着笑脸,那笑容看着却像是要哭:“哎哟我说客官哪,这么好的料子,这样的价钱还嫌高哇?如果不是急需用钱救我那儿子的性命,我哪会降到这么低的价钱亏本甩卖?你就别再剜我的心头肉了哟!”

老妇人一听,也叹了一口气:“不瞒掌柜的,我也是为了我儿呀。家贫无资,勉强凑了几个钱,想趁你这里便宜买几匹绸缎作礼,兴许能让我儿逃过此劫。你家底如此殷实还需要甩卖绸缎凑钱,那我儿不是更没希望了。”说着就要落泪。

掌柜见老妇人伤心,连忙安慰道:“老人家莫急,令郎吉人自有天相,老人家春晖爱日,慈母拳拳之心,定能感动上天庇佑令郎平安无事。咱们也是同病相怜,这五匹绸缎就算你四匹的价钱!”

菡玉听他二人言语,愈感疑惑,插话问道:“在下斗胆问一句,掌柜此举所为何事呀?”

她刚从文部回来,身上仍穿着朝服。掌柜一见,连忙行了个礼:“您难道还不知道么?朝廷刚刚发的榜文,又要募兵去云南打仗了!说是募兵,可由不得我们愿意不愿意。我家有四子都是适龄,所以才不得不甩卖店中所有绸缎凑钱抵偿。”

菡玉蹙起双眉。她从省院出来,到相府门口碰见明珠,最多也就一个多时辰,杨昭居然这么快就发出募兵的榜文了?七万剑南军已经全军覆没,他还要发兵去攻打南诏,这回又要断送多少人的性命?

她想抚慰掌柜和那买绸缎的老妇人几句,周围突然暗了下来,好像阵雨前变天似的。店内一阵骚动,接着就听到大街上传来锣鼓声,有人一边敲锣一边大喊:“天狗吃太阳啦!快出来赶天狗啊!”

店内客人一听这喊声,呼啦啦一下全往外头涌去。菡玉和明珠随着众人出店门,只见四周店铺中的人都挤到街上来了,围在街道两边,齐齐抬头向天上看去。菡玉抬头一看,天中原本浑圆的日头,此时边上已经缺了一块,被一道黑影遮住,那黑影还在逐渐的向太阳中间扩去。

街上几人拎着铜锣来来回回地边跑边敲,两边住户商家都拿出锣鼓盆罐来敲打,震耳欲聋。饶是如此,太阳上那团黑影还是越来越大,几乎把太阳吞尽,只留边上细细的一道,不尽如钩。天色完全暗下来,有如黑夜。

明珠有些害怕,握住菡玉的手,向她身上靠去:“郎中,天狗把太阳吃了,这可怎么办?”

菡玉安慰她道:“别怕,一会儿就过去了。”

布庄的掌柜正站在菡玉身边,叹道:“天狗吞日,不是好兆头啊,一定是国家将有大祸了!”

老妇人道:“莫非是云南战事不祥?哎呀,那绝不能让我儿去呀!”

旁边一名青年冷笑一声接口:“岂是单单一场云南的战事?黑影蔽天,是蒙蔽上听;天狗吞日,是邪道胜正。如今佞臣当道,陛下不理朝政,藩镇蠢蠢欲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正是应了这天象!”

菡玉眯起眼,盯着那道细如弯钩的微弱光圈。佞臣当道、藩镇谋逆、天听闭塞,天狗食日,是预示着社稷大祸将至么?

一五o玉束

日食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将有天灾,也有人说是人祸,一时人心惶惶。日食过后,先是连月大旱,禾田干枯,接着又淫雨连绵,庄稼受损,陈粮霉坏,关中遭遇饥荒,饿殍遍野。

杨昭最近忙于户部赈灾事项,很少在文部出现。他亲自着手,户部不敢怠慢,赈灾物资很快分发下去,送至关中各处,颇见成效。但是他也没放过这个做文章的机会。京兆尹李岘向来对杨昭不服从,常违逆他的号令,杨昭趁机将灾沴归咎于李岘,说他殆乎职守,贬为长沙太守;他封锁消息,不让皇帝知道灾情,扶风太守房琯违抗他的命令,上奏说扶风遭遇水灾,他便派御史前去调查,搜罗房琯罪名,从此再无人敢奏说有灾情。

菡玉深知杨昭脾性,为了排除异己,没事他也能弄出事情来,何况是出了大事。从她认识他开始,哪次出了事他不会因利趁便暗渡陈仓?

菡玉望着面前细密的雨帘和雨中朦胧不清的宫殿轮廓,暗暗叹了一口气。指望他以国家社稷为重,放开一己之私,这辈子是不可能了。好在他对赈灾还算上心,饥荒灾情总算是有所缓解。只要这场雨不把新禾都泡坏了,撑到下一熟,还是有希望。

她对着雨走神,身后忽然有人叫她道:“吉郎中,怎么站在这里?没有带伞么?”

她回头一看,见是左相陈希烈在宫城承天门前下了步辇,由家仆撑着伞向宫门这边走来。菡玉来时雨还小,只骑马到皇城门口,沿着两旁房屋的廊檐走过来。谁知雨却越下越大,到承天门时,天地间已全是密密实实的雨线,地面腾起一层薄薄的水汽。她只得等在承天门下,希望过会儿雨小一些,可以一气从宫门跑到太极殿去。

陈希烈走近来,菡玉向他作了个揖。陈希烈道:“时候不早了呀,我路上遇到石桥崩坏,绕了远路,只怕已经迟了。吉郎中还不进去,过了时辰,陛下恐怕要责怪了。”

菡玉回道:“下官自然不敢冒犯陛下,只是这雨这么大,就是跑着冲过去也不免浑身淋湿。像只落汤鸡似的去觐见陛下,也是御前失仪啊。”

陈希烈哈哈大笑:“好在我迟了些,遇见了郎中。原来路上那桥就是为郎中坏的。”

菡玉连忙道:“相爷莫要取笑下官了。”

陈希烈接过家仆手中的伞来,一边笑道:“你可别叫我相爷,你这两个字只有右相一个人能担得。何况,从今天起,我就不是宰相啦。”

菡玉只当没听见他前半句话里的刺,讶道:“陈相公何出此言?”

陈希烈摆摆手,指指前方的太极殿:“一会儿你就知道了,走吧。”说着把伞遮到菡玉头上。

菡玉伸手抓住伞柄下端道:“有劳陈相公了,还是下官来打伞罢。”

陈希烈握住伞柄不松手:“唉哟,这我可担不起。”见菡玉面露窘色,又道:“我个头高些,还是我来打好了。这么几步路,郎中就不必客气啦。”

菡玉争不过他,多说下去怕真迟了早朝,还要被他绵里藏针地讥讽,便不再争夺,拱手拜谢,与他同撑一伞往太极殿而去。刚转身,就看到雨帘中一人撑着伞从太极殿那边急匆匆地跑过来,边跑还边向她挥着手中另一把伞。

走得近来,才认出那是文部侍郎韦见素,跑得甚是匆忙,官袍下摆都叫泥水溅湿了。他急急忙忙地趋进廊下,菡玉和陈希烈刚走进雨中,又被他挤退回来。韦见素两只手都拿着伞,只好弯腰向陈希烈行了个礼,一边将手中带来的那把伞递给菡玉:“右相果然料事如神,就知道郎中肯定是叫雨阻住了,特地命我给郎中送伞过来呢。”

菡玉接过伞来,才意识到那是杨昭一直在用的伞。紫竹的伞骨,伞面是轻薄的油布,用得久了,已闻不到桐油气味。她握着光滑的伞柄,手指悄悄向里探去,只摸到一块粗糙的磨痕,深凹下去,原来那里雕的花纹,已经被刀匕刮去了。

陈希烈笑道:“右相对下属真是体恤入微关怀备至啊,令下官自叹弗如。”

韦见素这时已腾出手来,对他拜了一拜:“陈相公对下属何尝不是如春风煦日,右相只让下官给郎中送伞,相公却纡尊与郎中共用一伞携郎中一程,说起来还是相公更高一筹。”说着弯腰向陈希烈稽首下拜。

陈希烈伸手一托,将韦见素托住:“真是折煞我了,先是吉郎中要为我打伞,再是韦侍郎要向我下拜,我的福寿都要被你们两个折光喽!”

韦见素被他抢白,一时愣在那里。菡玉接口道:“陈相公贵为宰相,德度海内,福泽绵长,相公如此说是折煞我二人才是。”

陈希烈呵呵一笑:“郎中这是说的哪里话。你们俩一个如皎明望月,一个如初起新星,伴随右相这中天之日,哪是我这个行将就木、风烛残年的糟老头子可以比的哟!”

菡玉低头不语,韦见素错愕地觑她一眼,见她不说话,一时半刻也不知该如何回话是好。陈希烈又道:“时辰不早啦,既然有了伞,就快进殿去罢,免得让右相久候不着。”

韦见素和菡玉便顺着他的话打开伞来,三人一同越过宫门内的空阔的广场步入太极殿。百官已齐列在位,静候皇帝圣驾。杨昭立于百官之首,听见他们进来,回头扫了一眼。她触到他冷冷的目光,还来不及把视线别开,他已经先行转过身去了。她视线向旁边一转,正看到杨昭后方有一人也回过头来看她,与她遥遥相望,几十步的距离,却是咫尺天涯。

陈希烈和韦见素一个是左相,一个是文部侍郎,进了殿继续往前走。菡玉一侧身,列入五品文吏的队伍中。前方密密匝匝的人头挡住了她的视线,那两人便完全看不见了。

皇帝年迈,久不视朝,今日又是雨天,本不该升殿的,突然勤勉起来,原来是有桩大事。左相陈希烈屡次上表辞位,皇帝准奏,临朝任命他为太子少师,就等于是罢相赋闲了。

陈希烈当初登上左相之位靠的是讲老庄之道而得到皇帝宠信,李林甫看他柔佞易制,提拔为左相取代李适之。陈希烈初时对李林甫惟命是从,后来李林甫与杨昭争权夺利落了下风,陈希烈便与杨昭交结,抗逆李林甫。李林甫死后杨昭拜相,作风之强硬堪比李林甫,依然把陈希烈压在下头。陈希烈不甘久居人下,便又想暗中结交他人削弱杨昭势力,与张均、张垍兄弟串通,撺掇皇帝下诏征安禄山入朝为相,不想被杨昭撞破,坏了他们的如意算盘。安禄山一离京,杨昭立刻反手一招把张氏兄弟贬出京城。陈希烈知道自己不为杨昭所容,索性主动上表请求辞位,明哲保身。

菡玉这才明白他刚才在宫门口对她说的那些话,原来是早就知道今天要罢免他的宰相职位。左相位置一空,接下来谁来接替,就是个值得琢磨的事了。陈希烈说她和韦见素,“一个如皎明望月,一个如初起新星”,又把杨昭比作中天之日。说她是什么明月,自然是影射以前她和杨昭的暧昧关系;而韦见素任文部侍郎已经好几年了,一直默默无闻,无功无过,新星何从说起?难道是这空出来的左相之位要他来填?

菡玉想着陈希烈拜相、罢相的缘由,依杨昭的脾性和他这次逼陈希烈辞位的原因,让韦见素这样和雅易制的人来充任,的确才符合他的作风和要求。

退朝时雨稍微小了些,细蒙蒙的雨丝,被风吹得像雾气一般四下散去。菡玉把手伸到檐外,估摸着快步走到宫门也不会湿得太厉害,手搭在头顶上,正准备冲进雨里,忽然听到背后人有人叫她:“吉郎中,等一下。”

那声音如此熟悉,不用回头也听得出是谁。她悄悄甩了甩手上的雨水,回身打躬道:“谨候相爷吩咐。”

“一会儿还有事。”杨昭淡淡地搁下一句,却不再继续,回头和旁边的人说话。自年初以来,菡玉从未听他和颜悦色地对自己说过一句话,要么冷漠如冰,要么疾言厉色,这般平平淡淡的语调已是不易。她便站在廊下,等候他再下指示。

陈希烈最后才出殿来,看见菡玉,谑道:“一场雨竟让郎中反复受阻。方才没能做得人情,好在还有机会,我这把伞就先借给郎中用罢。”说着从一旁内侍手中接过自己的伞,递给菡玉。

杨昭听见动静,转过头来看她。菡玉也转去看他,两人视线又撞到一处。陈希烈立刻笑道:“看来我又多事了,郎中哪里用得着我的伞。”

  如果觉得镇魂调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时久小说全集镇魂调玉昭词诺森德/与大神失之交臂的日子/这世上我最爱你每天都被师父投喂黄沙城皇姑朕就是这样昏君命中未定,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