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绞刑架下的祈祷/祈祷君作品寡人无疾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刘祁心生同情,想起当年一心想着就藩去个好地方的自己。

“等日后…对他好一点吧…”

他心中这样想着,对父亲行了一礼,倒退着退出了殿门,临出门前,耳边隐隐约约似乎听到父皇呢喃了一句什么,只是隔得太远,所以没有听清。

会是什么呢?

算了,大概只是病人的自言自语吧。

“所以,是该纠正这个错误的时候了…”

刘未揉着自己的额头,喃喃地又重复了一遍。

在独处中,再度陷入了深思。

***

春祭过后没多久,宫正司就将第一批制好的朝服和常服送了过来。

皇子的朝服料子是宫中常备的,因为岱山亲自领着三皇子去领服契,谁也不敢怠慢,七十个针线日夜赶工,总算在皇子听政之前将朝服和常服送了过来。

因为尚服局要回去复命,所以派来不少人手,不但亲自伺候着刘凌将这些衣冠鞋袜一件一件地试过尺寸,甚至还带来了针线亲自在刘凌身上进行修改。

刘凌从未经历过这种阵仗,有些束手束脚,但很快就适应了起来。

大皇子白日不在东宫,二皇子经历过丽正殿之事对这个弟弟越发同情,哪怕他现在过得风光,心中却还是抱着“十二岁才穿上合身的衣服也是可怜”的微妙想法,竟也破天荒地没有对他的“小人得志”发表什么言论。

对刘凌来说,一切都顺遂的像是假的一般。

朝服和常服送来的时候,王宁也被袁贵妃一纸手令送来了东宫。外人看来这是袁贵妃给刘凌添堵,但刘凌却正在求之不得的时候。

舞文弄墨年纪小,又不知底细,刘凌不敢让他们接近,戴良又不是奴婢,东宫里为了避免皇子有什么丑闻,是几乎没有随侍的宫女的,他这么多贴身衣物和饰物需要自己处理,实在是捉襟见肘。

这些玉带、配饰只要流出去一件,都是无尽的麻烦。

王宁笑嘻嘻地接过了“重任”,登记造册,开箱收拾,一件不错。他为人老练手腕又圆滑,没几天就引得舞文弄墨“王叔叔”长,“王叔叔”短,亲热的像是一家人似得。

只有戴良还记得这人是欺负皇子的“刁奴”,对他一直冷眼以待,倒惹得刘凌心中感动了好几天。

就这样,袁贵妃在后宫“养病”,东宫经过射鹿之事也松松散散,好日子过了几天,终于到了上朝的日子。

上朝前一天,大皇子从蓬莱殿回来,说是袁贵妃病已经好了一些,不需要皇子侍疾了,显然是为了耽误他听政。

一大早,宣政殿派来的漏刻博士就早早侯在了东宫外,有鸿胪寺派来的三个礼官负责指导三位皇子去宣政殿,并在殿上的礼仪、站位等琐事,一并侯在东宫之外。

刘凌早就起了个大早,在王宁的伺候下换上了绯色朱罗蟒袍,脚上蹬了黑色朝靴,腰上佩着玉剑并玉佩组绶,头上束发戴冠,越发显得肩宽臂长,英姿勃发。

他的身材肖似其母,本就是个衣架子的身材,这一身衣衫又是为了体现他的好身材而一寸寸量过制成,待“全副武装”之后,莫说屋子里的戴良和宦官们,就连刘凌望向铜镜中的自己,都吃了一惊。

“果然是人靠衣装马靠鞍。”

刘凌自嘲地笑了笑。

“穿上这一身,说不出的庄严肃穆。”

“殿下今日一定要沉着稳重。”王宁小声地叮嘱:“您不比大殿下和二殿下,在朝中并无认识的大人,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记得保持君子的气度…咳咳,这是薛太妃的话。”

刘凌心中一暖。

“知道了。”

他整整衣衫,从自己住的偏殿里前往门口,却发现大哥和二哥早已经到了,身上也穿着和他一样的朱罗朝服,神色中都有些紧张之态。

看到刘凌出来,大皇子刘恒招了招手,像是弥补之前的裂痕一般指了指自己身边笑道:“三弟出来了,快来,就等你了!”

“他是老三,理应走在最后,你让他在我前面算什么。”

刘祁不紧不慢地嘲讽出声。

“老三,你走最后。”

“两位兄长说的是,弟弟就跟在你们后面便是了。”

刘凌不想在门前僵硬起来,只能和着稀泥,乖乖跟在刘祁的身后。

戴良撇了撇嘴,挤到魏坤和庄扬波那里,小声嘀咕:“我们不会真要在殿外站一早上吧?”

魏坤是个沉默地性子,只点了点头。

庄扬波倒是高兴地很:“可以见到祖父上朝啦,站门口我也愿意!”

“嘁,上朝有什么好看的,先别说能不能听懂,听得懂人家也不会问你意见啊。”戴良摇摇头,“走了走了,殿下们都没影子了…”

“啊?快走快走…”

因为是第一天听政,礼官们特意领着三位皇子绕行,从宣政殿外的大广场上而入,让他们知道朝臣们一般是怎么上朝的。

此时天色还在蒙蒙亮,一路上只听得到礼官们的声音。

“陛下勤政,朝会一直按时举行,但无论陛下有没有先入殿,五更二刻敲鼓后,百官方可入殿。”

“陛下纷纷臣领着几位殿下走一遍朝臣们上朝的路,一同在殿外等候,以示陛下一视同仁之意。”

“殿外等候时,三品以上官员在阶上,三品以下官员在阶下,文臣在左,武官在右。几位殿下身份特殊,直接在殿门前等着就是…”

听到礼官们的话,三个皇子都松了口气。

若是就他们站在中间,那特么不就是给人围观了?

礼官领着三个皇子到了宣政殿前的时候,殿前已经稀稀拉拉聚集了不少人群,许多官员大概还有些犯困,靠着殿外的柱子正在小眯片刻。也有一些官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些什么。

见到礼官们领着三个少年来了,立刻有眼尖的官员推搡了下身边的同僚,对着前方指点了起来。

这一指指点点,站在台阶最下方已经见到三位皇子真容的臣子们顿时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哪怕最有城府的大人们,也都露出了惊诧的表情。

大皇子和二皇子还好,一看就是陛下的儿子…

跟在他们后面那个高大的少年…

京兆尹还以为自己是看错了,揉了揉眼睛使劲望了过去,惊得脱口而出:

“东皇太一!”

另一边,从踏上广场开始就觉得有无数眼神对自己射过来的刘凌,忍不住挺直了脊梁,心中却在不停发虚。

为什么这么看我?

我脸上有什么吗?

还是说…

各种探究地、深思的、不可置信的眼神像是利箭一般向着刘凌射了过来,随着他们一步步踏上台阶,莫说刘凌,就连刘凌身边的大皇子和二皇子都有所感,跟着蹙起了眉头。

大皇子被盯得心头发毛,悄悄往后退了一步,二皇子也被盯得心头发毛,但是却上前一步,想要阻挡住其他大臣对刘凌的奇异眼神。

但是没用,他个子矮,刘凌的长相还是暴露无遗。

‘本皇子不管了!’

刘祁回头看了一眼后,恼羞成怒地也学着老大往旁边退了一步,彻底暴露出站在最后面的刘凌。

“风度,我要保持风度…”

刘凌被看的汗流浃背。

那啥,薛太妃说了啥?

糟糕,脑子里一片空白了。

是泰山崩于色,还是泰山色在崩来着?

作者有话要说:要吃饭了,吃饱了来小剧场

小剧场:

人靠衣装马靠鞍,好马还要配好鞍!

刘凌(怒):你才好(种)马!

第74章 争斗?平衡?

刘凌跟着两个哥哥一步步来到阶上之后,简直是度日如年。

那些大臣们用自以为别人听不见,其实大部分人都听得见的声音小声议论纷纷,这让站在台阶上的刘凌越发局促。

“是不是太一?尤其那眼睛…”

“三殿下比大殿下和二殿下高那么多…此点肖似高祖啊!”

“我观此子,眼神清澈,举止有度,不像是冷宫里长大的皇子能培养出来的风骨,难道东宫的徐祭酒这么厉害?我家那不成器的儿子也在国子监,怎么整日还是一股纨绔习气?”

“听说方国公家那个幺儿去东宫侍读了?不是说等再大一点送到军中去历练的吗?”

“哎,陛下要他侍读,方国公还能如何?”

“也是,方国公在不在?上朝还能看看小儿子,也算是安慰了。”

一群人正在议论纷纷,刘凌好奇地随着议论的人群扭过头,顺着众人的目光在文官队伍里找到了魏坤的父亲。

魏坤是老来子,方国公魏灵则如今已经年近六十,方口阔鼻,丝毫没有老态龙钟之态,反倒有一种豁达的气度,魏坤眉目和他很像,一望便知是父子。

魏坤等几个侍读都在阶下候着,庄扬波紧张地在宣政殿前找着祖父的踪迹,魏坤和方国公目光有了个交接,互相点点头便再无交流,唯有戴良对着自己的祖父沈国公挤眉弄眼,祖孙两都没有个正经。

不过沈国公家向来如此,大家也见怪不怪,笑笑也没有议论。

“三弟的脸,倒是出众,让为兄的羡慕的很吶!”大皇子有些吃味地看了刘凌一眼,“就是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那么像高祖,竟然让这些大人们吃惊成这样!”

“我也不明白,约莫有哪里特别像吧。我倒是羡慕大哥,我也想长得像父皇一样…”

刘凌笑了笑。

三兄弟,论长相确实大皇子最像皇帝,论神态,则二皇子更像,刘凌这么一说,大皇子和二皇子眉头都展开了一点。

然而那些阶上阶下的议论根本没有断绝,反倒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五更二刻的更鼓敲过,赞者请了众朝官入殿,三兄弟被引着在殿下一个角落里站定,那些各处扫来的眼光还是不停的在刘凌身上穿梭。

一进殿,最显眼的位置就挂着那副《东皇太一图》,趁着皇帝没入座,这张图前又挤满了大臣,平日看这张高祖图看的眼睛都长茧子的这些大臣都是图新鲜,看看神仙图再看看刘凌,露出各种各样的神色。

“等这孩子长大了,这朝还怎么上…”一个年轻点的官员偷偷和上司吐槽,“就跟高祖看着我们上朝似得…”

“你说这是什么道理?都五世孙了,还跟祖宗长得一样…高祖的血脉就这么厉害?”

刘凌闭了闭眼,定神将将那些窃窃私语抛之脑后,不去考虑这些带来的得失。他根本不明白自己的父皇将这幅东皇太一图挂在这么显眼的位置,又安排他们就站在这幅画下是什么缘故。

简直就像是插标卖儿画个图像似得。

看到以高祖为原型的那位神仙凝视着自己,刘凌觉得脸都有些烧,只能将眼神移向别的位置。

没一会儿,刘未到了。

这位陛下很少迟到,不过听说昨日他的头风又犯了,所以早上起的迟了点。这两年他夜里头风频频发作,能忍着一直不断朝,已经是少有的勤勉了。

刘未坐上御座,眼神从刘凌等三人身上扫过,待看到一身朝服的刘凌满身英气,再看看他们头顶上的《东皇太一图》,满意地点了点头,吩咐岱山准备开朝。

随着赞者的唱和,今日的早朝开始了。

早朝一开始,就犹如宣政殿内被施展了某种法术一般,之前那些充满好奇和八卦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也没有人再看那副画,人人眼观鼻鼻观心,随着宰相出列开始一条条说着今日该议的事情,所有的大臣的心神完全被国政朝事所吸引,重新成为了刘凌和其他皇子们心目中向往的那种大人形象。

这就是我代国的朝堂!

这就是撑起我代国天下的能人志士!

凝望着大臣们一个一个出列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无论是大皇子还是二皇子,包括刘凌,都激动的整个人都在颤抖。

当今世上,除了他们这些皇子,还有几人能在十几岁的少年时期接触到代国最中枢的政治中心?

身为皇子,就算历经磨难,也能成常人所不能及!

刘恒和刘祁甚至已经开始幻想起自己可以从政的那一日了,到那时,他们该如何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唯有刘凌,几乎是立刻被大臣们话中的内容所吸引,聚精会神地凝听着,希望能将自己学过的东西和这些大人话中的意思联系起来。

“…泰山年初地动,不仅耽误了春耕,还使不少百姓的牛羊受到了损伤,现在宋州、中州地方人心惶惶,全靠当地官府赈抚恐怕力不能及,两州刺史都希望京中能够赈济。”

奏事的是中书省的中书令柳原琮,也是位年高德劭的老大人。

可惜中书令的话一出,马上就有户部的官员站出来反对。

“年初地动,又不是春耕之时,那时正在农闲,怎么会耽误了春耕?!春天耕种无非是耕田播种,又不是秋收,只要人力不损,就不会耽误秋收。去年和州发洪水,河工上花了不少赋税,今年各地都要春耕,若年头就掏空了国库,夏季再有灾害,岂不是更要危急?”

户部管着财政,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

“臣建议宋州地方官员向周边四州拆借粮草和物资,秋收后归还…”

“去年的赋税刚刚上缴国库,地方上也是内库空虚,拿什么来拆借!”

工部的大臣上前驳斥。

“地动毁坏了不少房屋倒是其次,中州有回报,中州的河渠也因为地动出现了损毁和破裂的情况,如果人力都用来修补地动毁坏的房屋以及忙着春耕的话,河渠的隐患就会在夏天集中爆发,如果黄河再度泛滥,就会和去年一样,仅仅治水和赈灾就要掏空国库大半的银两!”

“应该先救灾!”

“应该先修河工!”

“春耕要紧!”

“春日多雨,百姓流离失所,若身无可蔽,时疫必定横行,一旦蔓延开来,就不是一州一府之事了!”

“你们都是杞人忧天,泰山的地动只是小灾,当地自己就能解决,他们只是不愿意担这个关系,又想要京中发放赈粮和赈银好层层克扣!”

一时间,刚刚还肃穆庄严的朝堂,顿时吵得犹如集市一般。几位刚刚在阶下还勾肩搭背聊得火热的大人们就差没有挽起袖子干架了。

三位皇子叹为观止地看着他们进行着辩论,再看刘未,就像是没听见他们在吵什么一般冷静地开口:

“关于宋州和中州地动之事,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要奏的?”

随着刘未的一句话,原本并没有动作的刑部侍郎颤巍巍地从椅子上立起了身子,虚弱地开口:“臣也有奏!”

代国律,朝臣七十而致仕,实际上,很少有人真的到七十岁才致仕,大部分在身体开始变差的时候,皇帝就会委婉地提醒他们该“致仕”了。

但当今的六部,有两位主事都已经超过了六十岁,一位是二皇子的曾外祖父吏部尚书方孝庭,一位是刑部的尚书王昱。

方孝庭是一坐这位置坐了十几年,刘未曾经换过一位吏部尚书,结果根本镇不住吏部错综复杂的关系,那我倒霉蛋的吏部尚书愣是被排挤的没几个月就称病还乡了,结果这个位置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位子,刘未只能把已经升到门下省长官的方孝庭再请回来主持大局。

这位刑部尚书则是年过五十才坐上这个位置,是个无功无过的中庸人物,既没有什么亮点升官,也没有什么错误可以贬下去,一坐也是十年。

如今王尚书得了风痹,上朝都要刘未看座,今年之内大概也要致仕了。

听到一般不发表意见的王尚书居然也开了口,皇帝意外极了。

“陛下,诸位同僚,你们都只注意是否赈灾,会不会有疫病,要不要春耕,却没想过如果春耕受阻,这么多青壮的年轻人无所事事,在乡野间会造成多大的麻烦。每逢大灾过后,地痞无赖路霸山贼越见增多,为何?其实大多数都是活不下去的苦人。为保国之根本,臣提议各地更要注意灾民流窜的问题…”

“正是如此,所以春耕决不能断!京中必须要调粮调种子,想法子租借农户耕牛!”

“户部没钱!”

“如果不能春耕,让年轻人去服徭役,修理河工,反正不能让他们闲着!”

“放屁!不春耕秋收收不上来粮食,国库还是没钱!”

“河工不修,夏天一场大水,种什么淹死什么,白费力气还没收成!”

“我就不信会年年大水!”

“三弟,你有没有觉得这些大人们,有些…”二皇子戳戳身边的刘凌,咋舌道:“有些太激动了?”

刘凌扫了一眼争得唾沫横飞的大臣们,赞同地点了点头:“肝火旺盛,这些大人们身体都很好。”

“他们说的是个死循环,根本没办法解决啊…”

大皇子听得头疼不已,也悄悄加入了议论,“地动之后房屋尽毁,劳力修了房屋就没办法春耕,没办法春耕秋天就没有吃的也没有税交,总不能饿一年吧?可不修房屋春雨连绵老人孩子就要生病,时疫传播开劳力生病还是不能春耕,不但不能春耕,说不定命都没了,还带累别人…”

二皇子点了点头,又补充了一句:“河工不修的话,夏天要是又洪水泛滥,连房子带地都没了…”

刘凌皱着眉头,陷入了思考。

户部不愿意拨银子,是因为如今才是年头,各处都要用钱,这些都是去年年末户部已经分配好的,一旦在赈灾上投入过大,没熬到秋收各地就要告急。

从户部之人的话中也可以听出,地方官员每次一遇到灾害就把事情往严重里报,好获得户部的赈济结果层层盘剥各级吃饱恐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户部根本不愿意再当冤大头动国库的钱,希望地方上各级想办法。

这件事,工部是站在户部这里的,所以将河道受损的事情扯出来,希望受灾地区放弃今年的春耕,将劳力投入到河工上去,靠借粮度过难关。因为河工关系到整个黄河沿岸所有州府而非受灾一地,各地的州府为了夏天不被水淹使春耕毁于一旦,多少都要借一点给地方度过难关。

而吏部和刑部恐怕是站在地方这边,刑部的意思委婉地点出了地方上的官员恐怕人手不够,如果赈济不够及时,暴民就要作乱,唯有京中传出会赈灾的消息,百姓们才会留在原地各司其职,不生变故。

吏部并未发言,但不发一言就是最大的支持。地方上的官员赈济出彩,政绩就会很出色,任满一定会得到升迁,但职位就这么多,平调或升迁都会破坏现在的格局,除非宋州和和州有必须要重用的势力,否则一动不如一静。

京中赈济属于朝廷援助,这样的政绩属于户部,地动是天灾不是人祸,当地官员既不用受罚也不会因为这个得到升迁,无功无过…

最主要的是,这层层盘剥的钱,会不会也会打点到上官那里…

兵部和礼部的尚书都一言不发,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底下各位大臣都在直抒己见,分析厉害,希望皇帝能够听从自己的意见。

“这样根本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刘祁撇了撇嘴。

“又不是谁大声就听谁的!”

大皇子只将眼睛一眨不眨地望向御座上的皇帝,似乎那样就能从他的脸上看出什么答案似的。

可惜这位陛下无悲无喜,坐在御座上稳如泰山,根本没有露出任何为难或者愤怒的神态。

刘凌虽然能够分析出各部的想法,但是他经验毕竟不足,又是第一次听政,自己脑中都是一团乱,一下子觉得户部的想法是对的,要是层层盘剥那些赈灾之物到不了百姓手里,还不如地方上自己互相拆借解决;

一下子又觉得如果处理不当时疫蔓延,就不是小事。

“可惜太玄真人不在京中,否则问一问他今年夏天可会雨水泛滥,就能知道是先修河工还是先春耕了。”

不知是哪位大臣提起了这个话头,一干大臣像是想到了什么,齐刷刷地看向文官末位里站着的钦天监监正。

可怜那监正被看的浑身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去年冬天天暖,雪水融化,多,多雨不能确定,水量量大是有可能的…”

“这般模棱两可!”

工部尚书开始怀念那位道骨仙风、每每准确预报灾情让工部做好准备的老仙人了。

“方尚书,你一向足智多谋,可有什么高见?”

刘未敲了敲御案,突然开口。

听到自己的曾外祖父被点到了名字,刘祁带着复杂的神色向着方孝庭看了去,好奇他会说出什么。

“高见不敢当,臣认为,当务之急,是应该知道当地的灾情如何,再决定是赈抚还是当地官员自行解决。”

方孝庭公允地回答:“如今京中各部的建议都建立在灾情严重或根本不严重的猜测上,但和州和宋州情况是否有地方官员汇报的那么严重,户部的疑虑是不是正当的,应当有御史台的御使去当地进行巡查,再做结论。”

御史台里最后一根硬骨头都死谏去了,现在御史台的御史大夫还是你的门生,还不是你说的算!

几个和方派不对付的大臣只能在心中腹诽。

刘凌原本推测吏部是倾向地方官员的,此时再听方孝庭说着很是公允,顿时有些奇怪。

照理说,应该夸大地方上的灾情,想法子牟利才是。

正因为猜不透,刘凌越发仔细地观察诸位大臣的神色变化,尤其是明显和方孝庭有矛盾的那些,当看到他们的神色不是不以为然就是隐有忿忿之后,便开始怀疑御史台其实也和吏部有所勾结。

往这个方向推断,他的思路也就越发清晰。

莫非御史台其实也受吏部控制,只要御史台派出巡查御史,得回来的消息一定是利于吏部那一方的?

六部之间本身就互有矛盾,御史台倒向吏部,对身为外戚派中坚力量的方孝庭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

御史台弹劾谁德行有亏,那位官员肯定是要接受三司共审的。外台监察地方官员德行,同样有风闻奏事、弹劾官员的权利。官员在监察期间职位不能空缺,谁上就是吏部说了算,这么一来,官员的任免,无形中又受到了吏部的控制,方孝庭可以将附庸自己的人换上去。

即使那位官员被查明是冤枉的,为了避嫌也不能再在原本的职务任职,而是平调处理,所有的政绩和人脉关系就毁于一旦。

只是这样的手段不能重复上演,用上这样渠道的对象一定是难啃的硬骨头,可有了这样的能量,谁还敢忤逆这位原本就权势滔天的吏部尚书?

  如果觉得寡人无疾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绞刑架下的祈祷/祈祷君小说全集寡人无疾人人都爱马文才木兰无长兄,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