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金波滟滟作品重生农家幺妹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爹牵了驴子,见她们说了半晌还不走,就笑着催道:“再不走就要等明天了。”大家方才分开。

宁家这一年的生意做得更上一层楼,除了三家村、胡家村的山货,也将周围的几个村子的山货也一并收了。也正因为如此,越发感觉出三家村位置太过偏僻,运货太难,便早商议好了要在马驿镇上买铺子,年前宁氏父女便抽空去马驿镇看房子。

过去在三家村看马驿镇,只觉得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大地方,但是他们去过了虎台县便知道马驿镇的小了,几乎是整个县里最小最穷的镇。镇上连专门的牙行都没有,买卖房舍只能一处处打听。

好在小镇并不大,又正好在节前各家铺子盘点的时候,宁家父女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又得了几个好心人的指点,终于找到了两处要出售的房舍,一处正在镇子中间的林家老铺,前面是铺子后面是住宅,屋舍俨然十分整齐,先前是卖杂货的,现在儿子到京城跑生意,不肯接家里的老铺子,老两口想好了要收生意回家养老,要价二十八两银子;另一处在镇子的东边,房屋有几分破败,原来这家人守不住祖业,生计越发萧条,打算卖掉祖屋回到乡下去,要价十五两银子。

爹听了价就选中了十五两银子这家,“我们也不过用这里收山货,再转到虎台县,这里离集上近,价又便宜,修修便很好了。”

宁婉原本并没有打算买太好的房舍,家里买房子的目的是为了周转山货方便,有住处有大些的院子就可以了。可是当她看到这两套房舍时,却又改了主意,“虽然差了九两银子,可是爹你想想,如果我们在镇子中间像样的房子里开铺子收山货卖山货,是不是让人觉得我们家的生意很不错?”

爹便想起虎台县里那些有名的铺子酒楼,瑞泓丰、飘香居、望远楼…无一不在县城里最好的地段,将门面修得十分整齐漂亮,让人一看到这铺子就觉得这里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因此他便迟疑了起来,“差了十多两银子呢!”

宁家虽然挣了些钱,可是小小的山货生意又能赚多少?且家里好几口人要吃用,又要添置种种东西,十几两银子并不是小数。

宁婉也心疼银子,但是她却下了决心,“爹,我们就买这里了!”

幺女既然拿定了主意,当爹的就不再反驳,“那好,都听你的!”

父女两人重新返了回去,林老爷子见了就笑,“我就知道你们一定会回来!我们家的铺子正处在旺地,正合做生意用,你们父女俩一见就是有眼光的,选来选去还会选我们家的房子。货卖识家,我们也是高兴的。”

林老太太端出两碗茶,“进门就是客,先别忙着说生意,喝碗茶吧!”

宁婉笑着将茶接了,只这两句话她便明白自己想多讲些价的打算要落空了,林老爷子和林老太太都是做了一辈子生意的精明人,不被他们占了便宜就是好的了。

宁梁更是实诚人,一听这话早被说动了,差一点就将怀里的银子拿出来,幸好进门前女儿先与他商量了一回,因此又停了手笑笑不语,接了茶笑着喝。

宁婉知道爹和自己主动返回已经向林家示了弱,现在也坐在爹身边喝茶,又与林老太太说些杂七杂八的话,一句也不提买房的事,让林老夫妇也着急起来。

果然,林老太太就有些沉不住气了,用手在自家屋子里一样样指点着,“不是我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们家的房子在镇子上一等一的!当年我们从老掌柜手里接下这个铺子,花了足足十贯钱修缮!房上都换了新瓦,地上换了新砖,铺子里的柜子我们也带不走,都留给你们。”

宁婉样样赞好,“果然是费了心思的,我和我爹十分喜欢。”话锋一转,“只是买房子的事却不急,我们家到秋天时才要用呢。这房子价高,总要先回去先凑银子再来。”

林家老夫妻既然要卖了铺子回乡下养老,自然趁了过年前将铺子里的货降价销了出去,准备回家过年的,家老宅早翻修好了,因此却不愿意再等上半年,因此他们反倒急了起来,相视一眼便问:“你们还短多少银子?”

宁婉估量着,压下太多定然不成,马驿镇虽小,也保不准什么时候再出来一个买家,若也看中了这铺面,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因此就蹙眉道:“原以为花费总不过二十五六两银子…”

林老爷子便断然道:“那一定是不成的!”

宁婉也道:“我也知道,只是这样可好?依旧是二十八两银子,只是请中人写契书的费用由卖家担了,如此这般我们带的钱就够了。”

房屋买卖,除了房价,还有一注钱,那就是办理买卖文书,细算起来也不少,且这份钱若要自家出,恐怕会比在马驿镇十分熟悉的林家出要多很多,如果请林家帮忙办好,两家便都省了,林老爷子应该能接受。

果然林老爷子想了一想,“也好,那这些杂事我就都管了,约了日子将契书写好。”

宁婉心里一喜,“那样的话,我们的银子便够用了,且则日不如撞日,不如就是今天吧。”

林老爷子原本就是想早些卖了房子的,听了宁婉如此一说,自然是高兴的,“还好,我在马驿镇里也有些薄面,便赶紧请了中人里长和先生们写契书画押。”

镇上不比虎台县里,是没有官衙的,遇有房屋田地买卖只需请了先生写契画押,再请里长和三个有声望的老者按了指模做中人便可,因此林老爷子只一会便请来了里长、许老先生和三位老者,许老先生写了契书,里长和三老都画了押,林老爷子将房契给了宁梁,而宁梁也拿出二十八两银子给了林老爷子。

房子卖得如此爽快,林老爷子十分满意,拿出银钱打点了众人,又笑道:“我请大家到朱记羊汤吃午饭!”

宁梁省了银子早笑开了怀,又因见到许老先生和里长,都是十分尊敬的大人物,赶紧笑着站起来说:“我请大家,我请大家!”宁婉心里也赞同,做生意虽然节俭,该省的钱要省,但该花的钱也要花的。

第105章 礼数

大家几步到了朱记羊汤,进了铺子里面的屋内,除了羊汤又要了羊肉羊肝羊脸羊蹄等等,再让付掌柜拿了两坛酒,蒸了几屉羊肉烧麦,团团围坐,庆贺两家买卖成功。宁婉不好与大家同席,便在铺子外面的小摊上捡了个位置坐了,要了一屉烧麦和一碗羊汤。

正吃着,突然听人招呼她,“是宁姑娘吗?”便抬眼一看,正是王木匠家的小柳,正向自己张开大嘴笑着,自那年到宁家打家具,已经有一年时间没见了,便笑着站了起来,“小柳哥一向可好?”

“我还好!”小柳与谨小慎微的王木匠性子一点也不像,十分自来熟,便在对面坐下了说:“我刚去镇子那边帮我爹送一件家具。”

宁婉也与他不见外,就问:“你怎么还在干跑腿的活?”当年还是在三家村时,小柳就因为活做得不好常挨王木匠的骂,又听他的哥哥小杨跟着王木匠两年就出师了,小柳学了三年也不成,如今又过了一年,他竟然还是打杂。

小柳也不好意思,“祖师爷不赏这碗饭,我也没有办法呀!”每行每业都有祖师爷,木匠的祖师爷自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鲁班。如果做入不了行,就说是祖师爷不赏饭吃。

人果然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宁婉就不再揭他的短,指着羊汤说:“我给你要一碗羊汤,喝了暖暖身子。”

小柳就笑着向付掌柜说:“再来碗羊汤,账我一会儿一起会。”

羊汤端来了,宁婉就笑向付掌柜指了指屋子里面,“都记在一处。”付掌柜明白,点了点头,怎么也不肯收小柳的钱。

小柳是个机灵的人,马上就醒悟过来,“你爹在里面?”宁婉一个姑娘家,怎么能一人来镇上,又怎么能一个人在这里喝羊汤,自然是跟着她爹过来的。就不好意思地笑道:“不想竟让你请了客。”

宁婉就想起还在自己家时,小柳以为要自己要上吊急忙跑来,当时他为了安慰自己还一再说可以娶了自己呢,因此也笑了“一碗羊汤算什么!”

小柳大约也想起了那件糗事,便赶紧低头喝羊汤,一气喝了半碗突然想起一事,抬头问:“货郎刘家五儿子娶的媳妇果真是你的亲姐姐?”

“是啊!”宁婉有些奇怪地回答,小柳是镇里的人,又去过自家打家具,应该早知道宁清是自已的二姐。

“我总有些不信,”小柳放下汤碗说:“你们姐妹真不大相像。”

其实宁家三姐妹从外表看还是满像的,但小柳如是说宁婉却有些知觉,他说的可能是为人不像。梦中她到马驿镇时曾听过宁清的名声不大好,为了家产她与婆婆妯娌都吵过架,自己招赘不顺听说也与她有关,谁都害怕自己也会成为搅得家宅不宁的泼妇。

只是宁婉不知道,小柳自三家村回来便要到宁家提亲,却被爹娘一口拒了,果然为的就是不想家里多一个刘五郎媳妇那样的人。小柳也曾闹过,但是一家人全都反对他又有什么办法,就是媒婆也没有人替他去请,眼下再问其实也是不甘心,只怕宁婉觉出什么心里不自在就又问:“你和你爹到马驿镇来做什么?”

“我们家买了林家的铺子,准备明年过来做生意。这一半天还要到你家买家具呢。”宁婉笑着又说:“以后你家买山货可以过来呀,我给你最低价。”

小柳忙不迭地点头,“等你家的铺子开了,我带我娘过去。”

正说着,不想又过来一个人,向宁婉道:“婉妹,你怎么自己在这里?”

宁婉一见是胡敦儒,他依旧穿着青布长衫,系着青头巾,身上斜背着一个大包袱,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看样子里面是一大叠书,一张脸比平时板得还要严肃,语气也有些不善,便有些奇怪他不高兴什么,只得答道:“我爹和我来买铺子,现正在里面吃酒,我在这里等他,又遇到了小柳哥,正在一处说话。”

胡敦儒就说:“镇上不比村里,坏人多着呢,你要小心一些。”

宁婉突然醒悟过来,原来胡敦儒不认识小柳,担心自己被骗了,就笑着说:“三哥,小柳哥是王木匠家的,他去过我们家打家具,不是坏人。”又向小柳介绍道:“他是许先生的学生,也是我干娘的儿子。”

不料小柳一撇嘴,眼睛从胡敦儒身上扫过,“他不认得我,我却认得他,言而无信之辈。”又向宁婉认真地说:“你记着,仗义每多屠狗辈,最是负心读书人!”

这话宁婉也曾听过,并非没有道理,但胡敦儒却果真不是那样的人,便赶紧拦住小柳,“你别乱说,我三哥是最至诚至信的人。”

小柳哪里相信,当年胡宁两家为什么认了干亲他再清楚不过,因此又冷笑两声向宁婉说:“等你搬到马驿镇,再来戏班时我带你去看戏,有一个叫‘铡美案’的十分精彩,说的就是负心的读书人为了当驸马要杀妻儿!”说着瞧了一眼胡敦儒,拿手在脖子后面比了一下,“就这样,咔嚓一声,被包大人把脑袋砍掉了!”

宁婉只得赶他走,“你再不家去,你爹和你娘恐怕要急了呢。”

小柳便将剩下的半碗羊汤一仰头喝了,“我先回家了。”走出了几步又回头说:“下次一定让我请你!”

宁婉点头,“好,下次让你请。”见小柳走了方向胡敦儒说:“你别生气,他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

胡敦儒平生第一次被人这样说,焉能不气?但是他却也明白小柳当初在三家村做木工活儿时应该是听到了些什么,且自家的事情办得果然不地道,因此半句也反驳不出来,只是将脸沉得更黑了,“他骂我也是应该的。”

宁婉只得劝他,“其实他并不知道实情,应该是听了一句半句的,有些误会。”

“你不必安慰我了,我知道我的错。”胡敦儒的表情很是沉重,显见十分难过,却向宁婉说:“我是想告诉你,你已经大了,不能与男子同桌而食。”

三家村日常中,不是一家人,男女也是不好一桌吃饭的。自己之所以会在这里就是因为爹请吃饭的都是男子,所以她才避出来。

但眼下胡敦儒的提醒让宁婉啼笑皆非。她虽然与小柳坐在一张桌上,但是这桌子并非寻常家里用的桌子,而是一张长条的大案,两边摆了许多的凳子,来喝羊汤的人不分男女两幼就都在这大案子两旁坐着,根本不是平日的同席!就在小柳来前,也有旁在大案的另一边喝羊汤,而且小柳来后坐的地方离她并不近!

胡敦儒看出了宁婉眼中的不赞同,赶紧就又说:“镇上的人多不读书不知礼,我们不要与他们一样,无论何种情况都谨慎守礼。书中曾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也就是说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更何况此时乃在街头众目之下乎?”

原来胡敦儒知道他们在街头众目之下了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说自己,他想过自己是什么感觉吗?若是寻常的小姑娘,早被他训得哭了。

当然若是别人,宁婉早几句话驳了回去,但眼下毕竟是自己敬重的胡敦儒,宁婉就解释道:“这里只有两张案子,如果我不在这里坐着,就没有地方坐了?”另一张案子上也有两三个男子。

胡敦儒反问:“坐着重要还是守礼重要?”

这个问题虽然比不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是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宁婉是守礼的,但是她从不觉得饿死事小。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真正到了快饿死的地步,否则他决不会这样说的。

宁婉曾经经历过,当爹的病没有钱看,父女二人生活穷困到了极点时,她并没有选择饿死,而是想出了别的法子。眼下她一大早从三家村出来,走山路,在镇子里看房子,又与林家讲价钱,早累得不成了,如果不在这里坐,又到哪里站着好呢?她可不能为了固守那些虚礼而为难自己。

就像自己当年的选择,肯定不是正路,但也不是邪路,人在任何时候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此时宁婉心里又升起了一种庆幸!

幸亏,幸亏自己没有与胡敦儒定亲,他实在是太迂腐刻板了!而且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对自己,对自家人比旁人要严格。自己正是因为与他家成了干亲,他才会来管,那么将来他的妻子会被怎么严格要求呢?

所以宁婉在胡敦儒严肃认真的目光之下,在心里不屑地哼了一声,随口应付道:“好,我以后注意些。”却依旧还在原处坐着,动也没有动一下。

胡敦儒还要再说,一起吃饭的几个人从羊汤铺子里面走了出来,他见了许老先生、里长、宁梁等人便赶紧上前去行礼,宁婉也站了起来。

许老先生见到心爱的学生,就笑问:“不是放假让你们回家吗?你怎么在这里?”

胡敦儒恭敬地行礼说:“学生收拾了书和行李正要回家,路上遇到了我娘的干女儿,就停下来说话。”又指了指宁婉。

宁梁也笑着说:“这是我家的幺女。”

许老先生其实并不记得宁婉,因此只随意点了点头,却笑问:“你们两村化干戈为玉帛,你们两家又结了干亲?”

宁梁就点头,“正是。”

许老先生哪里能知道两家结为干亲还是缘于他为学生说亲的事,只当他们为了解开仇怨呢,因此点头赞道:“大善!”

宁梁倒还不怎么样,偏胡敦儒刚被小柳损了几句,心里有病,此时听了这声赞将脸都涨得通红,偏他又没法与先生说明——当初他就想不管不顾地将古家的亲退了,以免留下一生洗不掉的污点,但那时要顾及的便很多,到了眼下早已经更不能再说了,只能忍在心里。

宁婉见许老先生心情正好,就笑嘻嘻地上前说:“老先生,我们家过了年要开铺子,能不能请老先生给我们写一个匾?”

许老先生刚吃了酒,又见自己调节好的两个百年世仇的村子中已经有结干亲的,且他对家里有了损失却还一声不吭的宁梁颇有几分好感,便抚须答应了,“好!等过了十五你们来我家拿!”

宁梁和宁婉便更加喜悦,许老先生不但答应给他们写匾,就是连起名字也应下了,这可是许多人求都求不来的呀!

宁家与林家早约定了交房子的时间,因此大家又说了几句道别的话,便各自散了。宁梁带着女儿,又有胡敦儒三人同路。

胡敦儒带的东西早被宁梁接过来放在驴背上,然后让女儿也坐了上去,便牵着驴与胡敦儒走在前面,两人一路说话。到了路口分别前,胡敦儒就又嘱咐宁婉,“婉妹,刚刚我说的话都是正经礼数,你以后还是小心些的好。”

宁婉坐在后面的驴背上,一直盘算着怎么将铺子重新收拾一番,怎么才能更好地开始自家的生意,现在被胡敦儒如此一说,忍不住笑了,原来他还没有忘记呢,这个人未免有些太迂腐了吧!因此向他摆摆手道:“替我给干娘带好!”

转过山路,宁婉早将胡敦儒的话忘了,她想的是宁家铺子终于实实在在的出现了,不再是过去宁家心里的铺子,她一定要将这铺子一步步地开得更大。

第106章 新家

林家二老决定收铺子的心并不是才有的,他们早将一应许多后续的事情都办理妥当,眼下归心似箭,早约定三日内搬走,那时宁家便来收房子。

宁家父女回了家也顾不上歇着,而是商量起铺子的事,于氏听这父女去了一次马驿镇便将铺子买好了,十分地好奇,免不了问东问西的。

宁清还一直住在娘家,此时便也进了屋子,“爹去了马驿镇?怎么没告诉我一声?”

宁梁就说:“我们看铺子去了,正好你们房子的租客也找了过来,让我向你说情将租金宽限几日,我没答应,只说女儿女婿的事我做不了主。”

宁清的房子租了出去,却在娘家守口如瓶,宁家人自是不知道的,但不想今天宁梁和宁婉去马驿镇里看房子,却正巧遇到了刘家的人,便将租客引来请宁梁传话,他们方才明白为什么宁清很少回马驿镇,就是回了每次也都会当日回来。

宁清听了脸也有些红,房子租出去这样的大事本不应该瞒着爹娘的,可是她为了把自己的情况说得更可怜些,便将租金的一事完全不提。如今爹听了消息,自然是不高兴。

可是,宁清很快就给自己找了借口,“我也是没法子,分家之后我们没有一个挣钱的营生,在马驿镇里也住不下去,正好有人要租,就租了出去,也能略略添补一下家里的用度。”

其实自从宁清搬到了娘家,他们哪里还有什么用度?从大人到孩子,吃穿都是宁家的,工钱几乎一文不差地攒了下来,当然还要加上房租,并不是小数目。这大半年宁清一点点地将铜钱换成了银子,再将碎银子倾成银锭,加上她当年的陪嫁和自刘家分家所得,打了一个二十五两的细丝银锭,密密地收了起来,除了他们夫妻再没有人知道的。

宁梁初听宁清将租房的事瞒住自家人,总是不高兴,才拿话说她一句,就听女儿又说起生活的艰难,心便软了,“房租的事,你和女婿回去商量吧。”他本意倒不是赶人,但宁清听在心里,就觉得自己的事情滑瞒了爹,现在爹自然不喜她多管家里的事,只好退了下去。

其实宁清根本用不着遗憾,宁家人并没商量怎么做生意,那些听宁婉的就好,宁梁和于氏是不大多管的,他们正琢磨着第一次过去时要备多少柴和几盏油灯。原来三家村这边的习俗,搬到新家第一件事就要将灶火点燃了,意味着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还有就是要在新家内连续点亮三天灯烛暖屋。

于氏只怕这样的两件大事做不好,对将来家里的生意不利,因此与宁梁认真数着新房的几间屋子,又叮嘱他,“虽然没有那么多盏油灯,但是拿碗盛了油泡上灯蕊也是一样用的,到时候你一定记得每间屋都点上一盏灯!再把灶火烧得旺旺的。”

宁梁答应着,“我们初六过去,到了十四回家接你和石头,十五中午时请灶神,在新家正式开火,十六那天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吃饭。”

这些也都是按规矩办的,初五之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过了初五,也就是破五了,才能做事,正好张罗搬家,到新家请神待客,然后才能看黄历选吉日开门做生意。

商量好了,一家人就先放下铺子的事过年。这是宁家第二个好年景了,家里吃穿用样样都不缺,每人都欢声笑语的。就是一向喜欢不平的宁清也挑不出什么不足之处,一直笑嘻嘻的。这个年她与丈夫只在大年三十去了刘家,初一便又回三家村娘家。

到了初六,宁婉和爹拉了三头驴子,带了许多行李物品去了马驿镇。

宁家的这处新房子正在马驿镇南北主街最中心的位置,街面上是三开间的门面,大门开在正中,除了四根大红柱子之外全部打通,对着门是排成一字形的柜台,柜台里面又有一排排的货架子,货架间一扇小门通向院内。

小院的正屋是朝东的,也是三间,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一张石桌,几个石凳,旁边搭着葡萄架子,颇有几分意趣。

穿过正屋,后面又有一个大院子,靠着正房后面的几间倒座儿是仓库,又有院墙围起来的一大片空地,先前林家便在这里放一些货物。当时看铺子时宁家也看中了这里,不只能放货,又能晒菜,也有空地搭棚子养毛驴。

宁氏父女从洒扫开始,一间一间地拾缀,抹灰扫尘,粘窗纸、糊墙、摆放东西,一连忙了几天,家里铺子里都有了模样。当然于氏嘱咐他们做的烧灶、点灯自然也一丝不苟地完成了。

到了正月十二,父女二人提前收拾好新家,又回三家村搬了几次东西,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娘带着石头也搬了过来,宁清一家自然也都跟着到了马驿镇再次住进了娘家。她的房子依旧没有收回,如此便能多得一份房租。

女儿女婿在娘家帮忙做事,住在家里也没什么,宁梁和于氏自然是答应的,但是在分屋子的时候,将朝南的厢房分给了宁婉,却让二女儿和二女婿住在朝北的厢房里。不同于东西厢房相差不多,南北屋子无论是光钱明亮,还是暖和舒适等各方面都差得很多,但这一次宁清却没有与宁婉争抢,她知道挣不过的。

就是宁婉屋子里新买的家具也要比自己屋里的多,宁清也只在屋子里悄悄嘀咕了几声而已。搬到新家后,宁清越发觉得没有底气了,毕竟这已经不是家里的老宅了,而是宁婉挣了钱买的新房子。

其实布置房子的时候,宁婉犹豫过将朝南的厢房让给宁清,毕竟她一家三口住着,金山又小,但是见爹想也没想地就安置好了,就没有多话。若是别人,让也就让了,总会明白她的情,可是宁清恐怕只当是应该的,而她只要占了上风,还会生出更多的事端来,还不如现在就不让呢!

眼下宁婉只当没有看到宁清失落的神色,换了过年做的新衣裳跟着爹去了许老先生家。当时买铺子的时候,许老先生答应了给铺子取名写匾的,正是让他们今日去取的。

到了许家的大门前,宁婉叩了门环,这一次是许家的老仆出来开门,问了名姓就笑道:“老先生一早就写好了,只等你们来取呢。”说着府他们让到许家。

宁婉虽然来过许家很多次,可是她第一次踏入许家的院门,穿过天井,从正旁的小道绕到后院,老仆将他们带到许老先生的书房,这里也是许老先生教授学生的地方,其实还另有一道小门开在后院,为的是平日学生们出入方便。

宁婉其实不算是没见过世面了,但是初到许老先生的书房,还有些紧张,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紧张,也许是因为满屋子堆得满满的书?也许是书房里端肃的气氛?还是因为她不再像过去一样到许家送浆洗过的衣裳,或者卖野菜?

许老先生正拿着一本书在看,见他们进来就笑着点头,“坐吧,来取匾?”

宁梁和宁婉上前行了礼拜了年方才坐下,“有劳许老先生了。”

许老先生就指着案上的一张大纸问:“你们看可好?”

隶书十分适合写匾,无形间就有一种典雅、端庄、华美的气概,令人无端地信服,“德聚丰”三个斗大的黑字立即就印在宁婉的心里了,“真是好名字!”

许老先生抚着胡子笑了,“小女娃还认字,好呀!”

宁婉忘记隐藏了,就笑着说:“记帐时识了几个字。”

宁梁就很得意地说:“婉儿常跟我去县城,每见了铺子上面的匾就一个个地问人家念什么,现在果然会看匾了。”

许老先生点了点头,“如此好学,若是男孩就送到我学堂里。”

宁梁是极质朴的人,因此倒从没想过如果婉儿是男孩就好了,因此就说:“虽然是女孩,可也一样能干,家里的事都是她担着呢。”

许老先生其实是见宁婉肯学,可惜她不是男孩不能读书考学,见宁梁并没有明白,就一笑道:“如此亦好。”

宁婉懂了,其实在她先前的梦里她也多次可惜自己不是男孩,才使得家里受了欺负,但是后来她靠着自己将日子越过越好,也就不后悔了,因此就说:“老先生,我有一个弟弟,现在还小,等他长大了我就送他过来跟老先生读书明理。”

“你这孩子果然是聪明的,”许老先生再赞,“读书是要明理的,其次才是进学。世人多把读书当成做官的捷径,还不如你一个小姑娘懂得呢!”

因此便越发高兴,指了案上的字讲给他们,“所以我给你们铺子写匾,就想着万事以德为先,第一次字就‘德’,也是提醒你们将来做生意也不要忘记本心;第二个‘聚’字,是源于太史公的‘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辐凑就是‘聚’;至于这个‘丰’字,最是好意头,仍是丰茂之解。”

宁梁听了也懂了,“虎台县里生意最好的绸缎铺子就叫瑞泓丰,也是有一个丰字,生意才如此之好的,真是多谢许老先生了!”

许老先生就笑,“也不算错!”

一个饱读经书的老先生,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汉子,中间又有宁婉笑语晏晏,倒在一处说得有趣。

半晌,宁梁父女便留下年礼起身告辞,“打扰老先生这么久,也该走了。”

许老先生也不甚留,“想必你们正忙着新铺子的事,就去吧。”

第107章 灯节

自许老先生的书房出来,重新穿过小门,在院子里遇到了许老夫人,宁婉赶紧上前福了一福,“给老夫人拜个晚年!”

正月已经过半,故而称拜晚年。许老夫人也笑应,“你们过年也好!”突然盯住宁婉细看,拉了她的手笑道:“原来是你这孩子!”

“正是我!”宁婉也笑嘻嘻,“老夫人眼力真好。”

“可不是,这孩子长了许多,差点让我认不出呢!”许老夫人就说:“我还记得那次你送我们那么多野菜,连钱都没拿,就那么悄悄放那儿了!”

“都是自己采的,也不算什么。”

“虽然是采的,可也不容易。”许老夫人说着,又看看宁婉,人长大了,脸也长开了,过去的黄瘦已经不见了,白嫩嫩的一张脸,黑亮亮的眼睛,红嘟嘟的小嘴,穿着粉红色的袄子,领口袖口绣着小花,翠绿色的裙子,早与先前不一样了,又恍惚听丈夫今天给一个新铺子写匾,就笑问:“你们家开新铺子了?”

“正是,”宁婉笑道:“就在街面上原先林家铺子那处,开一个专卖山货的铺子,老先生帮我们起了名字叫德聚丰,以后老夫人要用什么,只管过去。”

许老夫人便笑说:“好!好!”又向宁梁道:“有这样能干懂事的孩子,家里必然也是勤劳质朴的人家,日子自然会越过越好的!”

宁梁便赶紧作揖,“借老夫人吉言!”

宁老夫人就向宁婉笑道:“我倒是舍不得放你走,只是想来你们铺子也正忙,倒不好留你太久,等你空了一定来我家说话。”又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小红荷包,“这是压岁钱,给你的!”

宁婉不想老夫人又给钱,但是压岁钱是不能推的,因此只得笑着接了下来,“谢谢老夫人,改日我一定过来看老夫人。”

镇子里不同于三家村,节日的气氛十分浓郁,宁家新铺子两旁人家都在挂彩灯,爹见了就说:“今天是灯节,我们家里不是也买了两盏灯笼吗,赶紧挂出来。”

宁婉就笑了,“这些铺子前面挂的灯笼不只是为了好看,还是给大家猜迷玩的,不信爹你看那些灯上或是写了迷语,或者画了迷题,猜中了铺子会给奖,大家都图个好意头,我们家现在还没有开门,一时也备不齐全,明年的吧。”

  如果觉得重生农家幺妹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金波滟滟小说全集重生农家幺妹春花灿烂浮生小记万里随波行枇杷花开戏凰女医学博士的爱情和婚姻十样锦,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