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南枝作品公主之道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也许是责怪过了,例如在信中责怪,但为了保住杨贵妃的脸面,并没有公开说。

皇帝此次亲征,此年正月时,他就让老七简王去了北边,之后简王也是随着皇帝一起回来的。

由此可见,皇帝到晚年,政治理念又发生了变化,希望儿子们能够像北齐国主萧祐那般能够打仗。

所以有意想要训练老七。

不过养儿子又不是照着模子养葫芦,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皇帝回朝,宁宁便没有及时回静安长公主府,而是留在宫中住下了。

所以皇帝说“吾子不如萧祐”这话的当天晚上,宁宁便知道这件事了。

皇帝这话是在几位大臣跟前说的,当时还有几个宫人在伺候,自然便听到了,因此就有人将这话来告诉了宁宁。

宁宁正坐在灯下翻看《汉书》,听到这话,她就沉默了下来。

说起来,她觉得她哥除了没有雄心壮志和不勇武善战之外,其他并无什么过错,而且他也算知人善任,勤勉刻苦,熟知政务,深知民间疾苦,不偏听偏信,作为一个国主,宁宁觉得这便不错了,只要有臣子辅佐,有良将任用,是绝对可以胜任一个好皇帝的。

但皇帝却如此不喜欢他,实在让宁宁不解。

男人们总是这样想当然,希望别人如何,别人就一定要如何。

宁宁这般给她老爹下了评判。

皇帝回朝,因为他心情不好,觉得自己的儿子们都比不上萧祐,所以后宫中绝对不敢做出一副欢天喜地的情状,大家都夹着尾巴按照规矩过日子。

连杨贵妃都不敢过分出头了。

因为皇帝那句话,其实也包涵了老七简王不如北齐皇帝萧祐的意思。

简王在六月会娶王妃,杨贵妃忙着此事,大约便也无心去管别的。

皇帝因觉得儿子们不争气,所以就越发宠爱宁宁,宁宁时而被她叫到崇政殿去,皇帝身体不好,写字困难,握笔总是发抖,眼睛更不想总盯着奏折看,所以宁宁给他当了秘书。

宁宁之前收到皇帝的亲笔书信,还嫌弃老爹的字写得很丑,惨不忍睹,现在发现老爹是因为手疾总发作,胳膊痛得没法提笔写字,她就觉得实在是太不孝了,老爹在写字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还不让人代笔,自己亲自给她写信,而她居然之前还嫌弃了他的字。

宁宁大多数时间都跟在皇帝的身边,为他念奏折和按照他的意思批阅奏折。

最初,宁宁只是一个机器,皇帝大约也没有想女儿对政务会有什么想法,之后有一次,宁宁突然说:“从宣州到西都,女儿记得至少需要七八日,为什么作为京城官员,能够知道宣州六日前之事,而且还上呈奏折,说宣州知州罔顾礼法,在祭祀自家祠堂时逾制呢。”

皇帝接过宁宁说的那份奏折,发现果真如此。

他便问宁宁此事应当如何处理。

宁宁说:“皇兄说过,可以先按下奏折,但心中要对此事有数,用人在于知人。所以宁宁觉得还是不要着急处理,观后效再处理。”

皇帝哈哈大笑,说道:“吾子也。”

这话分明带着欢喜的骄傲,宁宁不知道他这话是赞扬太子,抑或是赞扬她。

她更希望他赞扬的是太子,能够多看看太子做出的努力,和他身上的优点,现在他年纪大了,要是临时换太子,于国于朝廷都不会有好处。

再说,宁宁是不可能希望皇帝换太子的。

☆、第37章

第十五章

宁宁总被皇帝叫到崇政殿里为他读奏折和批阅奏折的事,很快就传遍了朝野,毕竟这事不可能隐瞒得住。

不说其他大臣是如何想的,杨贵妃最先感觉到了危急。

她问打探了消息的阿珍:“长宁今日也去了崇政殿?”

阿珍恭恭敬敬地行礼,弓着身子回道:“回娘娘,今儿午后,皇上便让人传了长宁公主前往崇政殿。”

杨贵妃坐在榻上,身后靠了一个迎枕,看似姿态闲散,神色却很深沉,道:“她在里面做什么?伺候茶水,还是为陛下阅读奏章?”

阿珍回道:“如今陛下的崇政殿里,只要很少几个人伺候,已经很难探听到具体消息了,不过据说是为陛下阅读奏章,还为陛下批阅奏章呢,外面的大人们说,奏章上都不是皇上的字,而是另一种字体,虽然大人们赞扬字体隽秀,但不免觉得这是女人干政,心中不爽快,又碍于皇上强势,不敢上书。”

皇帝不只是强势,在早年,死在他手里的臣子也不少。

虽然之后他就很少杀大臣了,但他对臣子过于霸道强势,在某些方面独断专行的名声是形成了,想要改变大臣对他的印象,是很困难的。

杨贵妃是早就听到风声的,既然外面大臣们都已经认定了那字是公主的,那就更证明了,长宁公主的确是在崇政殿里帮着皇帝处理政务,杨贵妃既对皇帝认可长宁这方面的才能羡慕嫉妒恨,又不得不为自己考虑,认为不能让长宁这般受皇帝宠下去。

她是不好出面对皇帝说,不能让长宁在崇政殿的,所以只能想别的办法。

她的娘家人不少,亲兄弟就有三个。

自从她受宠,杨家便也扶摇直上,现在在京中,也算是别人都惹不起的家族了。

杨家势大,自然有不少文臣愿意和杨家交好。

大周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朝会制度,但大约是三日有一次早朝,平时则是皇帝什么时候想到了,就叫来大臣们开个朝会。

在之后的早朝上,便有大臣提出皇帝让长宁公主在崇政殿批阅奏折的事情不对,并且说是要以太平公主之事为鉴,以防会出乱子。

皇帝听后,便很不高兴,斥责道:“朕对此事,自有判断。”

本来皇帝以为自己斥责了这个臣子之后,别人也就知道要怎么对待这件事情,不会再到他跟前聒噪,没想到之后接连有几位臣子站出来说皇帝让公主伺候笔墨阅读奏章批阅奏章的坏处。

皇帝气恼不已,并不予以回答。

在接下来的几次朝会上,这些大臣便不断地说这件事,皇帝甚至因此贬黜了一位惯会投机取巧的大臣,但大臣们反对公主为皇帝阅读奏章和代批奏章的事并没有偃旗息鼓。

皇帝并不理睬他们,反而几乎每日都叫长宁去崇政殿了。

太子这一方的大臣,在之后也就有了对策。

大家都知道皇帝字写得差,但知道皇帝如今握笔就会手抖的人却没有多少,太子也是从长宁处得知的,但他不能让此事为他人所知。

所以他只是让自己这一方的大臣说太子可以为皇帝分忧,要太子到崇政殿去为皇帝阅读奏章。

皇帝因不太喜欢太子,并不想要太子一直杵在自己跟前给自己添堵,便没有答允此事,但也没有断然拒绝,只是说再议。

杨家因怕公主不为皇帝阅读奏章和代批奏章之后,皇帝会让太子前去,所以一时之间倒先偃旗息鼓了。

杨贵妃之大兄杨同勋得到机会进宫探望杨贵妃时,便同她商量了此事。

杨贵妃说:“皇上如今握筷子时,有时候手便不稳,于是他更喜用勺子吃流食类的膳食,由此可见,皇上让长宁公主在崇政殿中阅读奏章,代批奏章,可能是因为皇上自己无法写字了,看奏章也非常费眼睛。皇上的跟前,必是要人为他阅读奏章,代批奏章才成的。同群乃是黄门侍郎,若是由他代替长宁公主,或是让惠儿代替长宁公主,都是不错的。”

杨同勋说:“娘娘所言极是,只是,太子一方,已经谏了太子前去,太子为皇上分忧,乃是顺理成章,怕是难以让皇上改变主意的。”

杨贵妃道:“好好想想,总是有办法的。”

朝中大臣不满皇帝让公主进崇政殿阅读奏章代批奏章的事,长宁在最初便知道了,不过她假装不知道,只更认真地为皇帝阅读奏章,而且完全不擅自对奏折做主,事事都会询问皇帝。

长宁读奏折,字正腔圆,十分清楚,声音又优美动听,皇帝如何愿意舍弃这样乖巧美丽的女儿,而让一个男人来代替她的位置呢。

再说,宁宁现在还没有说亲,她的心思也很单纯,不会打不利于他的主意。

他根本不会想将她换掉让别人来。

时间很快到了五月,长宁公主的生辰便也到了。

长宁已经十三岁,是可以说亲的年纪了。

在长宁的生辰宫宴上,只有皇帝,太子,太子妃,还有静安长公主,杨贵妃,简王在,其他人都没有受邀。

大皇子荣王和一直都非常平庸而不受皇帝喜欢的五皇子信王都已经就藩,没有在京中,所以便没有在。

照说,简王马上就要成婚,成婚后也该就藩,不过因有大皇子在京中待到二十多岁的先例在,杨贵妃是不会同意让自己儿子早早去就藩的,而皇帝也没有提这件事,除非之后太子让人提这件事,不然,估计简王能够一直待在京中。

这个宫宴,因参加的人少,所以便非常简单。

宁宁作为寿星,先是给在座的大家都行礼致了谢,当然,也因此收了他们送的贺礼。

虽然是一家人,但依然分了男桌和女桌。

在饭桌上,宁宁不见太子做得有哪里不好,他既能伺候好父亲,又能照顾到弟弟,但皇帝偏生就看他不顺眼,对他连个笑脸也没有。

宁宁一边为太子叫屈,一边觉得人的爱恨喜怒,便会掩盖人的正常判断。

不过宁宁大约也明白皇帝为何会看不上太子了,也许是因为太子太过规矩。

饭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皇帝考校了太子和简王一些事情之后,他心情略好,杨贵妃便趁着这个机会说:“惠儿下月便会成婚了,现下长宁也有了十三岁,是可以说亲的年纪了,虽然她还在守丧,但陛下如此宠爱公主殿下,也要早作打算,好好为她看门亲事。待及笄之年便可出嫁。”

杨贵妃这话说得完全是为长宁好,谁都不能否认。

但是,宁宁只要嫁人,她就不能再住回宫中,而且也不可能进宫为皇帝读奏章和代批奏章了。

这比起朝臣们说公主为皇帝读奏章以后会篡权要有杀伤力得多。

毕竟在皇帝的眼里,他可不会认为自己的乖女儿会做出那没影的篡权乱政的事,毕竟长宁只是读一读奏章,代替自己写几个字而已,并没有接触前朝大臣,更没有接触军中将领,一个小女子,又如何来篡权乱政?

皇帝可以不理睬大臣们的上奏,却不能不为女儿计,为她的终生幸福做筹谋。

皇帝看了看长宁,长宁已经因为害羞微微垂下了头。

皇帝实在不想将自己的漂亮女儿这么早就嫁了,便说:“宁宁还小,此事哪能操之过急,朕会为她谋划,你不要多言。”

杨贵妃没想到皇帝会说出这话来,当即就觉得郁闷,但她既然会提出这话,自然不会没有后招,便言道:“皇上您是大丈夫,哪里知道小女儿的心思,宁宁若是心中有人了,怎么不想早日嫁过去。”

长宁抬起头看向了杨贵妃,太子、太子妃、静安长公主也都看向了杨贵妃,而皇帝和简王则看向了长宁。

经过太子妃的口,太子应该已经知道宁宁和慕昭的事情了。

太子本就是个有浪漫主义情结的文化人,觉得妹妹喜欢什么人,他都会支持她选择真爱,但他知道皇帝不是这样的。

他有自己的想法,会想将女儿嫁到一个他觉得好的人家去。

所以杨贵妃将长宁和人有私情的事情说出来,皇帝说不定会怪罪宁宁。

太子赶紧说道:“宁宁读诗书长大,受父皇教导,自然明白礼仪。”

他的意思是即使宁宁心里真的喜欢上什么人了,也是绝对没有做过超出礼仪范围的事情的,让皇帝不要听信杨贵妃的话里的潜台词。

皇帝当然明白这两人的意思,他看着宁宁,脸上带上了一些笑意,说:“朕的女儿,难道已经有心上人了?”

他脸上虽然带着笑意,但声音却不辨喜怒,如此,大家都知道,他对此事是敏感的。

长宁还来不及说什么,杨贵妃已经看着静安长公主说道:“长公主比妾身知道得多,长公主来说吧。”

静安长公主之前并没有打岔杨贵妃的话,可见她知道杨贵妃想说什么,而且是故意让她说出来了。

她应该是希望慕昭能够将长宁公主娶走的吧。

她自己只有两个儿子,她疼爱慕昭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般,而且慕昭也非常尊敬她,无论是出于私情,还是出于利益考虑,她都会为慕昭谋划此事。

☆、第38章

第十六章

杨贵妃此话一出,绿涛阁里的氛围便为之一僵。

皇帝又去看静安长公主,静安长公主则看了长宁一眼。

长宁还是垂着头,好像是惴惴不安,又像是害羞至极。

她到底在想什么,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很不喜欢这样被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她喜欢慕昭吗,不可否认,她是喜欢的,她愿意嫁给慕昭吗,她也愿意。

但是,让人用这种方式,将她和慕昭的事情说出来,她觉得非常难以忍受,好像她做了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而且这事是她的罪过。

但她此时只能忍着,她知道静安长公主想要撮合她和慕昭,一定会借着这次机会为她和慕昭说话。

静安长公主知道长宁一向有主意,此时她却毫无表示,可见并不反对将此事说破。

她起身对皇帝行了一礼,才说:“皇兄,宁宁是什么性子,您还不知吗。她在我府上,会去校场练习骑马,慕昭会在较场上练习枪法,便多些接触,如此,就有些人传些不好的话。”

要是皇帝真的责怪宁宁和男人授受不亲,那静安长公主作为她的监护人,自然也有责任。

是以静安长公主哪会直接承认此事,再说,宁宁和慕昭之间,的确没有什么违礼的事情发生。

皇帝已经从静安长公主的话里明白,杨贵妃的话里,和宁宁有私情的,应该就是这个慕昭了。

皇帝也知道慕昭的出身,虽然在战乱时候,一个女人被玷污而有孕,实在算不得什么事,在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之时,别说卖妻卖女,就是易子而食,也是时常发生,贞洁在生存面前,根本不算什么,但慕家这样的家族里的嫡长女遇到这种事,却是不同一般的。

总之,慕家因为此事,几乎颜面尽失,再说,慕家的这个长女,并不愿意打掉孩子,又不愿意说出当初之事,似乎对那位男人有着情愫,因此种种,她的这件事,更是在京中权贵世族中被传得沸沸扬扬。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对此事一无所知,便也不可能。

虽然他知道慕家的这间丑事,但他身为帝王,日理万机,并不会将这种事往心里记,更不可能记住那个野种孩子的性命了。

能够记住慕昭,是因为慕昭在年前和北齐的几次遭遇战中,他立了次不大不小的功劳。

当时,他随着一小队斥候兵前去探敌方情况,同北齐兵遭遇上了,大周兵士看北齐兵多,便掉转马头就跑,北齐兵便追了上来,慕昭本也随着其他兵士回转,但跑了一阵,他们到了一处高地上,他突然转过马头,朝冲过来的北齐士兵冲杀了过去,当即便将两个北齐士兵挑下了马,大周士兵看北齐士兵并没有占到上风,于是当即也回转冲杀了过去。

如此,便击杀了三十多名北齐士兵。

此次作为大周的首捷,被上报到了皇帝的跟前,皇帝大为高兴,便召见了慕昭和小队的队长,于是,他对慕昭便有不浅的印象。

杨贵妃本要反驳静安长公主,说并不只是同在校场这样的关系吧。

但皇帝此时已经略微惊讶地说道:“慕昭?他没在寿州?”

大家都一愣,因不知道皇帝居然会知道慕昭,静安长公主说道:“他在年前便回了京,老国公认为他行事过分莽撞,让他回京来磨一磨性子。”

皇帝想到慕昭的确是个长相英俊的小伙儿,宁宁是小女儿,看上长得好的年轻儿郎,那也正是天经地义,不过,他现在并不乐意将自己最喜欢的女儿嫁给一个父亲都不知道是谁的孩子,而且也不知道他是否有能力取自己的女儿,除非他能够立得大功。

皇帝于是直接打岔说道:“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哪里行事莽撞,就该上阵去磨砺才好。传朕的旨意,赐慕昭振威校尉衔,到北羽军中符左手下效力。”

符左正是北羽军的最高统帅,同慕老将军慕靖齐名,都为大周国的鼎鼎有名的大将。但不像慕老将军已经年老,符将军现在才四十来岁。

皇帝这般说了之后,还让人马上去起草了一份诏书,让去静安长公主府里传诏。

虽然给了慕昭一个正六品的武将衔,看似把他升官了,但这分明是要把慕昭从京中赶走的意思。

他完全没有提宁宁和男子有私的事,很显然,他是想把这件事含糊过去了。

静安长公主想了一下后,便也没有多说什么,杨贵妃嘴唇动了动,大约是想表达不满的,但总归没有说出来就忍下去了。

只有本来低着头的宁宁突然抬起头来,对皇帝说道:“父皇,若是慕昭表哥能够立下大功,你会将女儿许给他吗?”

这么大胆的话,让在场的人都一惊,但看宁宁,她丝毫没有羞怯之态,反而异常坦然大胆,面若春花带着女儿娇态,眼神中却带着一种睥睨的傲然。

大家都知道皇帝脾气是不好的,而且不喜欢别人违拗他的意思。

长宁此话一出,杨贵妃就在心里看笑话,心想你这般不知羞,皇上必定会不喜欢。

而太子也觉得皇帝可能会发脾气,想要替宁宁解围,没想到皇帝此时却哈哈大笑起来,一副非常欢喜的模样,他甚至朝宁宁招手,“朕的乖女儿,到父皇身边来。”

长宁于是盈盈起身,行动间,好若一片云,轻盈而翩然地飘过,到了皇帝的跟前,她此时才有些不好意思了一般,对着皇帝赧然地笑了:“父皇!”

皇帝拉住了她的手,他的手指上有握马缰和马鞭而起的茧子,他轻轻摩挲了一下女儿的手,发现宁宁的手指虽然修长洁白,看似柔韧,实则指腹和手心上都有一层茧子。

皇帝看了看,说:“朕从前倒没发现,你这手心上有茧子。”

宁宁回答:“是前一阵子骑马而起的。弹琴也会磨出细茧来。虽然孩儿是女儿家,但这也并无什么,茧子正是因为技艺变得精深,才起的。女儿不觉得这不好。”

皇帝连连赞叹:“好!”

又笑看女儿说:“你真看上慕家那小子了吗?”

宁宁此时又羞怯了,红了脸,羞答答地对皇帝说:“望父皇成全。”

皇帝于是道:“若是他能立下足以匹配朕最疼爱的掌珠的功劳,朕便赏赐他做驸马都尉。”

宁宁马上屈膝行礼:“多谢父皇!”

周围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大家都以为皇帝会因此认为公主不检点而对她不喜,没想到皇帝不仅没有斥责公主,反而说出这么大度的话来。

大家虽然惊愕,却也都很快反应过来,静安长公主说:“皇兄,宁宁出生,我便喜欢极了她,当时就想要她做我的儿媳妇,希望我这念想能够早早地达成。”

皇帝这时候又突然板上了脸:“那慕昭,现下的样子,可配不上朕的公主。非得有卫青、霍去病之能才成。”

杨贵妃脸上几乎要摆不出好的表情了,只得拿着扇子轻轻地遮住了自己的面孔。

皇宫中这些话,在之后几日,便在京中传开了,不少人家都知道了此事。

不过大多人的意思是静安长公主有意想要她养大的慕昭尚公主,所以促成了此事。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看好慕昭。

“不过是个父亲也不知道是谁的野种,怎么可能娶到皇上最疼爱的长宁公主,皇上只是那么一说罢了,要有卫青、霍去病之能,那便是要开疆扩土才能,等他做到立下大功的大将军之职,不知道要多少年,长宁公主难道会等他那么多年?即使长宁公主愿意等,皇上也不会让自己的公主等吧。”

“此事定然只是皇上为了不驳静安长公主的面子,才那么应下的,实则根本做不得数。只要有更好的人,皇上必定将长宁公主嫁了。”

“听闻长宁公主长大了,越发美艳,不知道到时候会飞入哪一家去。”

既然京中权贵之家都知道了此事,慕昭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再说,静安长公主回府时,还专门叫来慕昭对他说了这件事。

慕昭听到是长宁公主亲自向皇帝讨下这个许诺时,他的眼睛里就像是蕴满了星光,熠熠生辉,里面是任何困苦都不会压倒的坚毅。

  如果觉得公主之道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南枝小说全集公主之道愉此一生,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