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Loeva作品平凡的清穿日子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芳宁停下来看她,淑宁继续道:“我们家房山的庄子,山水什么的都平常,但最大的好处,便是附近多佛家寺庙。其中不乏名山大刹。大姐姐到那边住着,咱们便挑那天气好地日子,到各大寺庙里参拜礼佛。哪怕是赡仰一番诸佛法相,听人讲讲佛家故事,向那些得道的高僧们请教请教佛理,岂不比大姐姐一个人在家中闭门造车强?姐姐若有哪篇经文想不明白的,也可以趁机问问人啊。”

芳宁听得有些心动:“我虽听说过房山多佛寺,却从未去过,那里当真有许多寺庙?”淑宁点点头:“真的很多,我们家后山就有一座小庙。附近方圆几十里之内。光是比较有名的就有云居寺、灵鹫禅寺,以及圣莲山上的胜泉寺和南北两庙等等。这些寺庙常常举行法会,想来五月十三就是伽蓝菩萨圣诞,六月还有观音成道日,咱们去听听讲经会如何?我听说云居寺存有千年前的石经、木经、纸经,还有佛祖舍利。难道姐姐不想去看一眼?”

芳宁果然对这些很有兴趣,也开始盼望起房山之行了。淑宁虽然心里高兴,却又忍不住为芳宁的“爱好”而叹息。至于婉宁,她早在听淑宁数起各大寺庙地名字时,就没了兴致,掉头去对付她最近学做的那件袍子了。

事情既成,淑宁也放下了心头大石,只需考虑如何让芳宁在房山别院期间过得自在些。她想了许多。比如让芳宁与弟弟们多相处,让两个调皮鬼哄芳宁开心;又比如去寺庙参拜,当然免不了沿路观赏山景;再比如芳宁现在整天呆在室内,对身体不好。最好是多走动走动,饮食上也要注意;等等等等。

她晚上一直想着这些事,半天还睡不着,好不容易冷静下来了,却听得外头院里似乎有人在来回散步,便爬起床来,穿上外衣,越过地铺上睡得正熟的素馨,打开房门往外看,原来是端宁。

端宁正低着头来回踱步,还时不时地叹息几声,忽地感到背后有人,回头一看,却是妹妹淑宁,忙抬头看看天色,有些愧疚地道:“是不是吵醒你了?我这就回去。”淑宁摇摇头,道:“我本就醒着,哥哥可是有什么烦恼?”端宁笑笑:“没什么,天有些热,我睡不着,出来纳纳凉罢了。”

淑宁不信,端宁可是在广州的炎热夏季里熬过来的人,北京的初夏天气能让他热得睡不着?她仔细端详着兄长的脸,发现他眉间隐隐藏着一抹忧色,拉拉他的手,冰凉冰凉的,回想起他晚上吃饭时,只是吃了很少,现在说不定早饿了。她不禁有些愧疚,她本该早点发现哥哥不对劲才是,只是芳宁去房山的事占据了她地整个脑子,她居然把哥哥给忽略了。

淑宁忙拉着端宁回了房,又轻手轻脚地去厨房下了一碗面,送到端宁面前要他吃。端宁苦笑,虽然没有胃口,但妹妹的一番心意总不能白费了,只好把面都吃光光。淑宁这才开始问他在烦恼些什么事。

端宁犹豫再三,才说了出来:“今天出门,路过简亲王府,我想着万寿节差不多到了,便去打听桐英来了没有,结果王府的人只说他没来,问什么时候到,却支支唔唔的。最后还是一个曾经跟过桐英几年的长随,悄悄告诉我说,桐英……失踪了。”

“什么?!”淑宁吃了一惊,“不是说他到蒙古去了么?我还以为他早回奉天了呢,怎么会失踪呢?”

端宁叹道:“谁知道呢?自他去年夏天离开奉天的简亲王府,家里人都只知道他去了蒙古,后来皇上巡幸塞外,四阿哥还曾经见过他。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托人捎信回家,因此他家里人虽然生气。但也没怎么担心。可是……”

端宁握紧了拳头,深吸几口气,才继续道:“三个月前里曾给他送信,催他回奉天,但他只说会尽快回去。打发走了。那时他正在阿拉善厄鲁特附近,不管是直接从草原上走,还是借道陕甘一带,都用不着一个月功夫,却至今没有消息。那里是地广人稀地大漠,他身边又只带了一个从人……”

淑宁不知道阿拉善厄鲁特在哪里,听名字似乎是蒙古某个偏远的地区,但桐英的家人既然能送信到那里给他。至少证明那是个可以住人的地方,而且蒙古各部与朝廷关系不错,以桐英的身份,应该会受到照顾才是。

她深知桐英是端宁从小到大最要好的朋友,他失踪达三月之久,可想而知哥哥有多担心了,于是安慰道:“我记得桐英哥自小便文武双全,骑射与武艺都是极好地,人也很聪明,他既然敢只带一个从人在大漠上闯荡。想必是有所依仗的。也许他过两天就回到家了呢?哥哥先别担心,往后多去他府上打听就是了。”

端宁苦笑道:“他这个人,说是文武双全,其实只是骑射功夫好些,武艺在宗学只是中上而已,他最大地长处是聪明。想什么都很周到,但我担心他太聪明了,所以做起事来会托大。你看他只带一个人就在蒙古各部混了那么长时间,哪里知道那样有多危险?”

“哥哥想太多了,桐英哥做事一向谨慎,他自然知道这些事,况且他在奉天时,就与几位蒙古小王爷交好。那些部落里的人,光是看在那些小王爷的份上,也不会对桐英哥怎么样的。”淑宁轻轻拍着端宁地背脊道,“况且我们在这里担心有什么用?奉天简亲王府一定会派人去找的。想必很快就有消息了,好歹是两个大活人,一定会留下踪迹地。”

端宁再次苦笑,张了张嘴,有些犹豫。他想告诉妹妹,他先前与奉天的旧同窗们通信,方才知道去年桐英离家时,刚与家人大吵一架;他想告诉妹妹,年后桐英的大哥雅尔江阿,因为纵容属下与大阿哥手下的官兵斗殴,被降了职,简亲王又因为君前失仪,被罚了俸又强令离京,甚至连桐英本人,也被连累降了爵,从贝子降到了不入八分辅国公;他想告诉妹妹,简亲王府的人写信要桐英尽快回家,是为了让他在今年万寿节上再献一次画,只要哄得皇上高兴,说不定就能讨些恩典;他想告诉妹妹……

他有许多话想告诉妹妹,但不知为什么,当他看到面前那张小脸上的困意,便打消了这些念头,妹妹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有办法解决这些事,告诉她,也只是多添一个为此烦恼的人而已。于是他微笑着对妹妹说:“瞧你那个样子,一定很困了吧?快回屋睡觉吧。”“我不困,我多陪哥哥一会儿吧。”淑宁硬撑着道。

端宁笑笑:“我没事了,把话说出来后,舒服许多。我也要睡下了,明天还有事呢。”淑宁想想也对,便应了,临走前把碗筷收拾好,放在外间,明早自然有人来收。

她一回屋很快就睡着了,所以并没有留意到,端宁房里的那一盏烛光,直到四更才熄灭。

~~~~~~~~~~~~我是两天后的分割线~~~~~~~===========

过了两天,淑宁跟着母亲哥哥,又带上堂姐芳宁,回到了房山的别院。张保对芳宁地到来表示了欢迎,但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热情,这令芳宁感到很安心。她只在这座宅院里待了半个时辰,便已经感受到,这是个与伯爵府很不一样的地方。

氏将她安置在芷兰院,见她只带了春燕一个丫环来,便另拨了个伶俐的小丫头,以及两个媳妇子侍候她,又对家下人等三令五申,要把大姑娘当成自家姑娘一样尊重。她嘱咐芳宁想什么吃的用的尽管说出来,也不必总到正院里立规矩,只需按自己心意行事便可。芳宁当然不敢照做,但她知道这是三叔三婶一家地心意,便在心中领了这份情。

第二天天气晴朗,淑宁一大早就拉着芳宁先去逛了园子。在日渐炎热的夏季,一个依山靠水又多花草树木的地方,当然要比别处凉快得多,更何况园中各色鲜花散发着香气,着实令人心旷神怡。芳宁在这里,倒是享受到了难得的闲情。

淑宁早让人把芳宁的经书纸卷都送到了观澜亭,对她道:“这里凉快,地方又宽敞,看着水眼睛也清亮些,大姐姐不防在这里抄经吧。只是外头热起来时,要记得回屋去才是。”芳宁打量了周围一番,微微笑道:“这里的确不错,你平日也惯在这里读书写字么?”淑宁道:“这里原本是蔡先生给我上课的地方,两个弟弟便在那边的凌波台上,只是如今天热了,额娘让我们挪到二院去,所以我只在闲暇时到这里来。我叫个小丫头在这里听候吩咐,姐姐只管安心抄经吧。”

芳宁点点头,坐在案前拿起了笔。淑宁看她抄了半页,便离开了园子,回前头上琴课去。

不但是上课地地点变了,连时间也从下午改到了上午,这大概也是考虑到夏天午后人容易发困,不利于学习的缘故吧?蔡先生很赞成这种做法,因为他早上精神会更好;至于杨先生,他觉得新做法更利于他安排自己的读书时间,而且在二院上课,对住在旁边院子里的他而言更加方便,当然也不会反对。

其实氏这样安排,固然有天气地考量,更大的原因,却是想空出园子来。因为四阿哥那边传来消息,他最近极可能会再到房山来一趟。

一三二、心结

在淑宁向母亲提出让四阿哥在花园下榻的建议后,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正好前些日子有一个仆役家的小孩,在花园中游玩时不慎落水,虽然很快被救了上来,仍落了风寒,不久又有一个小厮在树林里被蜜蜂蛰伤,氏便借机宣布了新的家规:花园里从临渊阁左侧的树林边开始,一直到东北角的凌波台山边,这一条对角线以右可以任人进出,但左边的树林、枕霞阁与山林,除了各处执役人等,未经主人允许,一概不许踏足。而且,即使容许家人进出那半边园子,太阳一下山,也要关门上锁封园,不许人随意进出。

枕霞阁那边,已经收拾好了几间房屋,天天都有专人负责打扫,随时可以住人。但氏并没有采纳女儿说的,让四阿哥一行从山上的小门进来的做法,那样毕竟有些不够体面。当初买下园子时,花园与宅院其实是分开的,后来砌了墙封住过道,变成内巷,两头还开了门。其中西边的门,就是位于大路那一边,只是有一个小树林挡着,因此过路的人若非事先知道是不会发现里头有门的。氏已经通知了四阿哥,让他们到时从这里进来。

为了稳妥起见,氏把马三儿两口子安排到过道旁的一处小跨院里,整个院子除了他们夫妻二人,就只放些杂物。马三儿也是知情人了,只要有人敲响那小门。他就会把人悄悄迎进来,送到枕霞阁去。这一路上安排地仆役,无一不是用了多年十分信得过的人。

淑宁心里对母亲这番安排知道得很清楚,便也开始小心。只要家中气氛一有变化,她便会约束院里的丫环不到园里去,而且再三严令素馨不要随意打探消息。就算打探到了,也不要随便到处说去。

芳宁对这些事一概不知,只是安安静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抄抄经,念念佛。不过换了环境,又没有俗事缠身,她心情好了许多,有时候见了贤宁与小宝两个。也会和他们说说笑笑。淑宁对此很是满意,又让她在闲暇时多与小刘氏交往。

小刘氏虽然名义上是他们家的妾,但在伯爵府时一向深居简出,与府中诸人来往不多,更别说同样深居简出的芳宁了。对于芳宁来说,她差不多是半个陌生人,但几次交谈下来,芳宁发觉这位姨娘性情温柔平和,极易相处,人又慈爱。便渐渐地有了亲近之心。

如今地小刘氏,与当年相比已有了很大变化。她与儿子十分亲近,儿子又知道上进,不论功课武艺,都学得很认真,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氏一家待她极好。从没把她母子俩当成外人,她便自我定位为氏的姐妹,不再像以前那样总躲着张保,见了面也敢说笑几句,表现得坦坦荡荡地,氏也很赞成。

小刘氏如今事事称心如意,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掉过眼泪了,脸上也再没有了过去的悲苦之色。她本是个温柔可亲的人。众人自然喜欢与她相处。

淑宁安排芳宁与小刘氏结交,就是打算让芳宁拥有新的朋友,而且小刘氏爱女红,又喜欢唠叨些育儿经。芳宁花时间与她相交,敲经念佛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不过,因为先前早已答应了要带芳宁去礼佛,淑宁还是郑重求了父亲,安排家人马车,五月十三那天送她们去云居寺,参加伽蓝菩萨圣诞的祝圣法会。

氏因要照管家务,无暇前去,便托了小刘氏带她们,小宝与贤宁本是闹着也要去玩的,可小刘氏担心他们会捣蛋,不肯答应,端宁便哄两个弟弟,只要他们乖乖完成功课,他便带他们到外头去骑马,两个孩子这才消停了。

云居寺是附近一带极负盛名地大寺院,占地极大,其中天王殿后有一处大院落,就是此次法会举行之所。而且在仪式之后,有寺内的高僧在释迦殿前的院里讲经,许多信众都去听。淑宁一行也跟去了,张保事先打听好情况,为她们订了一个小厢房,就像许多前来听讲经的富贵人家女眷一样,隔着一门帘子听外头的僧人讲解经文,若有不明白的地方,便用纸笔写下,托外头的小沙弥送上经坛,自有高僧当众讲解。

芳宁听得极认真,还送出不少纸条,都一一得到了解释,心里只觉得豁然开朗。回家路上,她高兴地对淑宁说,此行受益斐浅,早知道到这种大寺庙里听高僧讲经,会有这么多好处,她早就该来了。淑宁微笑着附和,心里却添了忧虑,这不知算不算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四阿哥果然来了,他傍晚时到达,当时淑宁一家正准备吃晚饭。氏一接到消息,就带着端宁到后头去了,饭桌上只有张保带着淑宁贤宁芳宁以及小刘氏母子在。虽然宅院里并未像上次那样禁止下人通行,日落后封园的措施又已经持续了一段时日,家里人并没有怎么起疑,但气氛还是多少有了些变化。芳宁似乎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微微有些不安,淑宁便谈起今天法会的所见所闻,吸引了她地注意力。

晚上,淑宁还特地到芳宁院里,拉着她去找小刘氏聊天,专门找她们喜欢的话题聊,直到一更过了才离开。第二天,氏知道女儿做的事后,淡淡一笑。

~~~~~~~~~~~=我是转换场景的分割线~~~~~~~~~~~~

话说附近村里原来的大地主余家,最近又有了新的变化。那个被关进死牢地儿子,终于定了秋后处决,任凭他父母如何求人都没用了。可能是因为过惯好日子。而余家自从败落以后,没法再象以前那样大手笔地贿赂狱卒,那个儿子染了重病,在判决下来后没两天,就病死在牢里。

余家地父母受到极大的打击,双双病倒。家计落在年轻的女儿身上。往日他们为救儿子欠下大笔银两,那些债主此时也纷纷找上门来逼他家还钱。余家老父本来是打算把女儿许人换些银两,却被女儿余桐拒绝。余桐那时已掌握家中大权,毅然请亲友长辈出面,把家中大宅卖出,得来的银钱还了债只有些许剩余,她便在村中另赁了一座小院,带着父母家人搬进去。凭着自己做些女红针线,或是浆洗衣是带几个蒙童挣钱。

她父母无法谅解女儿卖掉祖宅的行为,但又卧病,只能靠她赡养,每日都责骂不绝。但村民们倒是对余桐十分佩服,又见她针线活好,又识字,待人也和气,便常常帮衬着些。那卢家小姐。本来也曾讥笑过余桐,但见她这样,倒收起嘲笑之心,时不时地分些活计给她做,让她多赚些。因此余桐虽然日子不太好过,倒也勉强能养活一家人。

余家的事附近人家很快就传遍了。淑宁家自然也不例外。氏在与家中女眷闲谈时说起此事,对余桐地心气与决断十分佩服,听说她扎得一手好花,还擅长打络子,便说要请她来家里帮着打几个。淑宁留意到芳宁眼光有些黯然,似乎隐隐有些悲伤。

事后淑宁私下问芳宁为何难过,芳宁道:“我只是为那余小姐伤心,她为家人做了那么多。却只换得责骂,我有些替她叫屈。”淑宁默然,难道说余小姐得不到家人谅解地事,勾起了芳宁对自己与生母陈姨娘关系的心结?

过了两天。淑宁禀明母亲,请余桐到家里来教自己和芳宁打络子,地点就在芷兰院。余桐教得极用心,连配色的诀窍也传给了她们,什么松花配桃红,葱绿配柳黄之类的,还教了好几个花样。淑宁学了很久,才学会了梅花与方胜两款,而芳宁虽然只学会了一样,却打得挺漂亮。

那余桐临走时,芳宁特地另给了她五两银子,这本是她积下地月钱,但余桐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芳宁吃惊地问她为何不收,余桐仍是带了一丝羞怯怯地道:“只是教小姐们打几个络子,府上的管家已经付过报酬了,小姐的好意,小女子心领。”

芳宁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我知你家中不宽裕,只是想尽些心意。你多得些银两,回家也可少受些气。”余桐轻轻摇摇头,道:“我只要凭自己本事能挣多少就挣多少,小姐还是收回这份好意吧。家里人……不过是一时委屈,习惯了也就好了。”

芳宁收回钱袋,不说话,淑宁见状便把余桐今天打地络子都拣出来,只留下两三个作样板,其余都用一块丝帕包起,塞到余桐手中,见她吃惊,便道:“这本来就是余小姐你做的,我们不敢多占,只要留几个做样子就好,你就拿回去吧。”余桐明白她的用意,正犹豫着,芳宁开口了:“难道你真的执意要拒绝我们的心意么?都是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儿,你何苦拒人于千里之外?”余桐笑笑,便收下了。

她正要告辞离开,却又被芳宁叫住了。芳宁咬了咬唇,才问道:“余小姐,我想问你……你父母这般待你,甚至想拿你去换取财物,你可有过一丝怨恨?”余桐愣了愣,微微笑着道:“他们生我养我,供我锦衣玉食,已是天大的恩情,虽然他们有过糊涂的念头,但血浓于水,在我心里,他们仍是我最敬最爱的父母亲人。”

淑宁送余桐出了院门,回头看见芳宁仍在发呆,便推了她一把。芳宁恍若初醒般,对淑宁道:“三妹妹,我有件事要好好想一想,你先回去吧,明儿再来。”

第二天,淑宁再次见到芳宁时,发现她眉间的忧郁散了大半,笑容也比之前更温暖,便问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开心地事,芳宁只是笑而不语。

也许是心境有了变化,也许是饮食营养丰富,也许是常在屋外走动,芳宁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人也胖了些。氏为此感到很高兴,叮嘱她要继续下去,不要再总是吃素食了,应该多吃肉多喝奶。

芳宁长年惯吃素菜,即便有肉,也是不多的,因此很是苦恼。淑宁偷笑,把羊奶端到她跟前。芳宁瞄了她一眼,苦着脸喝了下去,然后把另一碗羊奶端给淑宁,忍笑道:“现在轮到你了。”这回到淑宁苦起脸来。

最近被母亲监督着喝羊奶,淑宁很是头痛。她知道那对身体有益,不但能长高,还能增白,但那股膻味她无论如何也不能习惯。她隐约记得从前不知在哪看到过去除羊奶膻味的法子,似乎是用杏仁,她也不记得到底是穿前还是穿后看到的了,索性叫人去试。结果加了杏仁去煮的羊奶,膻味果然消了许多,已经能入口了。从此以后,她便不再把喝羊奶当成是苦刑了。

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之日,云居寺又有法会。因小刘氏有些中暑,不能跟去,淑宁与芳宁便多带了几个家人仆役。法会有些长了,姐妹俩只好留在寺中用斋饭。

一桌四位女客,与她们姐妹同桌地人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打扮虽不华丽,但服饰干净整洁,行止文雅,让人很有好感。而另一位三十来岁的妇人,似乎是商家女眷,虽然衣着华丽,吃饭时却屡屡有失礼之处,不但咀嚼声响亮,还时不时地咳几声,似乎想把喉咙中的痰咳出来。那老妇频频皱眉,淑宁也看得有些心惊胆战,不知她会不会把痰咳到桌上的饭菜里。

芳宁淡淡地劝那妇人,若要吐痰,不妨吐到屋角的痰盂处。那妇人瞪了她一眼,看到周围其他人都对她露出不满之色,扯了扯嘴角,勉强起身走到屋角去了。老妇特意瞧了芳宁几眼,芳宁只是淡笑。

饭后,淑宁打算到处走走,消消食,芳宁也欣然同意了。姐妹俩只带了春燕,请了个小沙弥作向导,想去看看石塔。那小沙弥请示过执事僧人,便回答说只能在塔林外围走走,淑宁应了。一行人便围着几座大小不一的石塔逛了一圈,又听那小沙弥说些石塔的来历典故,倒也不觉无聊。况且此处草木森森,比起外头大殿要凉快许多。

逛完了这几座石塔,正打算到别地地方走走,淑宁眼尖地发现前头不远的另一处塔林边上,有一个挺眼熟的人站在那里,正往另一个方向瞧。

那是曾有过一面之缘的林夕。

一三三、佛缘

淑宁心中有些犹豫,这林夕通常是跟着四阿哥外出的,而且听母亲佟氏所言,四阿哥上次来房山别院,就带了他一起来。在这里看到他,会不会意味着某个人也在?

正想着,春燕突然问那小沙弥道:“小师父,你方才不是说,香客只能在塔林外围走走么?那边怎么有人?”那小沙弥一阵尴尬,吱吱唔唔地说不出话来。春燕正要再问,淑宁这时已眼尖地发现两个穿袈裟的老和尚陪着一个少年从林中转出,正往林夕那边走,便马上背过身子,对芳宁说:“大姐姐,我有些累了,这太阳怪晒的,不如回前头去吧。”

芳宁自然应承,一行人就此回到前面的大殿群中,那小沙弥行过礼先行告退了。春燕绞了绞帕子,跟上两步开口小声道:“两位姑娘,方才塔林里见过的那个人,好像有点眼熟……我觉得似乎是四阿哥的侍卫,后面走过来的好像是四阿哥,要不要……打声招呼?”

淑宁停下脚步,看了春燕一眼,对方马上低下头去。她想了想,对芳宁道:“大姐姐,不瞒你说,方才我的确看到四阿哥了,只是我想着现在不是小时候了,咱们是外臣之女,理应避嫌,这才想走人的。方才没先和姐姐商量,请你原谅。”

芳宁却不在意地笑笑:“这有什么,其实我也看见了,正想走呢,我没有那些心思,三妹妹不必放在心上。”两人相视一眼,都笑了。春燕咬咬唇,没再出声。

正要往供香客歇脚的殿房走去。姐妹俩忽然听到有人呼喊说“有人晕倒了”“快叫人来”,然后就看到几个和尚纷纷往前面不远处的一个角落跑去。姐妹二人互相看了一眼,也跟上去看是怎么回事。却是方才同桌吃饭的那位老妇晕倒在院角的一棵树旁,几个和尚和小沙弥在旁边急得团团转。不知该如何是好,有几个香客在旁边窃窃私语,却无人上前查看。

芳宁小声说:“既然有缘同桌食,咱们不能袖手旁观。”淑宁点点头,便上前去查看。见那老妇面色发红,额上出了许多汗,碰碰她地手,却热得有些不同寻常,便猜是中暑了。

芳宁与春燕合力将那老妇扶到附近的厢房中,赶走闲人,敞开她领口的绊钮,让她稍稍歇口气,芳宁还借了把蒲扇给她扇风。淑宁则让和尚们去倒杯温茶来。若是有盐水更好,然后又出去找到跟来地家人,问他们要了些药油和消暑丹。回到厢房中来。待喂了盐水又擦了油之后,那老妇便醒过来了。见是芳宁与淑宁救了她。连声道谢,芳宁忙谦虚两句。又请她把淑宁拿来的消暑丹吃下去。

这时外头响起登登登地脚步声,闯进一个二十八九岁的男子,连声叫着:“额娘,额娘,您没事吧?”便冲了过来。芳宁连忙起身回避,淑宁见老妇有儿子照顾,便也向她告辞了。离开厢房时,她还听见那男子关心地询问母亲,以及母亲安慰儿子的话语。

出得外头,却看到芳宁呆呆地站着,有些黯然,回头看见淑宁,微微一笑:“咱们回去可好?”

路上芳宁心情一直有些低落,淑宁千方百计引她说话,才知道她只是看到别人母子关系融洽,感念自身罢了,便笑道:“大姐姐这些日子一直好好的,怎的又胡思乱想起来?瞧瞧这葱葱郁郁地山林美景,在这种地方,何必想那么多烦恼的事?”芳宁哑然失笑,也转而欣赏起道旁的风景来。

后来她们姐妹二人又到云居寺去过两回,毕竟那是离别院最近的一座大寺院了,但非常巧合地,她们两次都遇上了那位中暑的老妇人。彼此也算是认识了,交谈过后,她们得知那位老妇姓舒,也是京城人士,虽然是官家出身,但家道中落,所幸在云居寺附近还有些田产和几间屋子,勉强算是一座小庄,夏天里家中无事,便会到庄上住住,所以时不时地会到寺中参拜。

芳宁见她年纪大了,身体又不算康健,却要与寻常香客挤在一处,于心不忍,与淑宁商量过后,便请她到自家订的厢房里来,好歹免了烈日暴晒,又有茶水供应。那舒夫人也不推辞,道谢过后便大大方方地在房中落座。

这位舒夫人举手投足都十分斯文有礼,说话也很利落,极有大家风范。芳宁私底下与淑宁交谈时,曾为这位夫人如今的处境感到惋惜。淑宁倒觉得这位舒夫人虽然衣服朴素些,但戴的首饰倒不算差,家境应是小富,不过对方似乎对芳宁十分在意,不但时时看她,还常常问她些平日的爱好之类地事,让人感到有些古怪。我是转换场景的分割线自从五月以来,三房一家以及芳宁就没再回过京城,用的便是“避暑”这个理由。但有些事毕竟是避不过去地,那便是老太太的周年祭礼。

芳宁跟着叔婶离开时,颇有些依依不舍,这两个多月着实是她有生以来最轻松地日子了,她在心中暗暗想着,不知祭礼过后,额娘可愿意让她再到这里住些日子?

回到伯爵府后,芳宁面貌气质上地改变让许多人都感到吃惊,那拉氏更是高兴不已。她的亲生女儿婉宁在举止礼仪上终于过关了,前几天带她回娘家时,连在礼仪规矩上最挑剔地娘家嫂子,也承认如今的婉宁已不愧大家闺秀之名。现在连芳宁都越来越有大家风范,她这个做额娘的实在很有面子。一时高兴之下,那拉氏叫人送了几块颜色花样比较素雅又适合年轻姑娘穿的衣料给芳宁,又添了两套银首饰。芳宁收下后,恭恭敬敬地向嫡母磕了头。

陈姨娘那头。不知是不是因为再度与亲生女儿分离了些时日,又或者是顾虑到正室对这个女儿的态度有了改变,她见到芳宁时。态度收敛了许多,只是在芳宁的婚事上仍忍不住嗦。芳宁心结已解了大半。所以对生母地埋怨并不太在意,但次数多了,便会怀念起在房山的清静日子来。

祭礼过后,芳宁趁着那拉氏某天高兴,提出想在房山多住些日子的请求。那拉氏本是不愿地。但想到家务依然沉重,婉宁虽礼仪上过了关,却仍要恶补女红与家务管理,自己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照顾芳宁,何况芳宁在房山地两个多月过得很好,便也勉强答应了,私底下却对佟氏多多请托,希望她想办法让芳宁再“俗家”一点。

当芳宁再度回到芷兰院时,只觉得浑身都轻松愉快。往藤椅上一坐,向后靠上淑宁特地给她做的靠垫,舒服得不想站起来了。

但当芳宁与淑宁再次打算出游礼佛时。事情有了变化。一直以来,淑宁陪堂姐外出的同时。并没有放下蔡先生那边的功课。为了不耽误进度,常常在夜间抽时间温习琴棋书画。而另一方面。家里人需要的针线活计并没有减少,所以淑宁经常要牺牲休息时间去赶工。一次两次还没什么,次数多了,她地身体难免会受到影响,因喝羊奶而渐渐圆起来的下巴,又尖回去了。

素馨与冬青两人很担心,私下商量过后,便悄悄报告了佟氏。佟氏十分愧疚,最近因为老太太周年祭以及采收果子莲子等事,她忙得团团转,竟然忽视了女儿。她把淑宁叫到跟前细看,果然瘦了些,还有黑眼圈,便郑重要求女儿暂时不要再出门了,连蔡先生那边的功课也要先放一放。

淑宁担心芳宁,佟氏却道:“你大姐姐年纪比你还大几岁呢,难道没你跟着,就会迷路了不成?况且现在与她刚来时不同,也算是熟门熟路了,又有许多下人跟着,有什么好担心的?”芳宁也在一旁应是,又自责没有发现妹妹的辛苦。淑宁忙道:“本就是我自己愿意的,怎能怪大姐姐?是我不想耽误功课,却又想出门玩,才会闹成这样。”

佟氏瞪了她一眼,笑着对芳宁道:“芳丫头别想太多了,这本就是淑丫头自找的,既要出门玩,又想功课做什么?她又不必去考课,何必做出那副勤奋的样子来?”淑宁听了,扁扁嘴,有些委屈。

佟氏又转头对小刘氏说:“虽然芳丫头一个人出门也不怕,但毕竟是年轻姑娘家,还是要有一位长辈带着比较好。不知妹妹可愿意辛苦几回?”小刘氏笑道:“自然愿意。其实当初本就应该是我带的,因我身上不好,才让两个孩子自己出门,现在我好了,还是交给我吧。正好慈云庵地姑子昨天来找我说话,说要请我去她们那里吃斋,干脆就到她们那儿去吧。”

后来芳宁几次出行,淑宁都没再参与了。她在家中休息了几日,又把精神养了回来。不过这些天她并没有听佟氏的话,停下蔡先生那边的功课。但可能是因为先前一直忙碌,现在闲下来倒不习惯了。正好,因科举日近,张保放了杨先生假,让他备考,贤宁和小宝地文课无人照管,淑宁便索性重新执起教鞭来,直把两个小子折腾得呜哇鬼叫,无比怀念起宽松仁慈又好欺负的杨先生。

却说那小刘氏带着芳宁出门礼佛,这小刘氏与芳宁地爱好有些不一样,虽然也有去大寺庙里听人讲经,但更喜欢去尼姑庵找姑子们说话,而去得最多地,就是离别院大概七八里地的那座慈云庵。那慈云庵虽说姑子们是出了名地貌丑,甚至还有两个身上有残疾,但庵里做的斋菜之美味却是远近闻名,连京城中的官家女眷,也有慕名而来的。那庵堂平日里香火不绝,但香客们十成里便有九成是冲斋饭而来。

  如果觉得平凡的清穿日子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Loeva小说全集平凡的清穿日子,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