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冶文彪作品清明上河图密码5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他一直不觉得人需管治,不过,也不忍见人争执。自己毕竟是这三槐王家的儿孙,若能替族人解些纷争烦忧,倒也是好事,于是,他便欣领了这差事。他们三个人中,王如意出主意,王铁尺定主意,他则只建些议、补些漏。王如意一心要凝聚宗族,王铁尺则只想管束训诫,他则唯愿众人无事。

亲族间有争执,倒更愿意到他这里来论理。他也从不搬那些大道大理,总是笑呵呵听罢,温声开解一番。人之仇怨,往往只因憋了一口气。这气一散,便也大都无事了。这些年,他替亲族化解了许多纷争。药材中,佛手最能通气理气,他又生了一双好手,年过四十了,仍柔软红润,亲族们便都叫他“王佛手”。

宗子王豪病故后,王小槐没了管束,四处搅扰顽闹,惹得众人皆怨。亲族们跑来跟他们三个诉苦。王如意为建宗祠,不愿触怒王小槐;王铁尺顾忌辈分礼数,不好开口训诫长辈;王析自己先也觉着,王小槐只是个孩童,顽劣一些也属常情,便没有太着意。

谁知王小槐越闹越没了限格,竟用弹弓射坏了王盅妻子阿枣的眼珠,又假借认继子,当众羞辱王盥。这两人常日都极和善本分,王析一向十分爱敬。接着,王析自家的外孙也被王小槐射伤。王小槐再这般闹下去,不知会闹出些什么灾祸来。王析再不能坐视,便去劝解。

见了王小槐,他也不敢说得过重,只说:“如今小叔父在这宗族中辈分最高,众人都要仰仗小叔父,尤其是儿孙辈,都在仿效小叔父为人。唯愿咱们王家,能够在小叔父表率下,重振三槐家风,仁义为本,纯善有德,给这乡里做出个仪范来…”

王小槐当时正端了一碗羊肉,坐在院门前石阶上,一块块丢给一条黄狗。边丢边听他说话,倒也笑嘻嘻,没有着恼。只是不时打断,唤那狗。那狗有些怕他,先不敢吃,后来忍不住馋,小心过来叼一块就跑。吃了几块后,胆子渐渐大了些。王小槐将碗里剩下的全都丢了过去,趁那狗低头急吞,从怀里掏出那把银弹弓,扣上一颗栗子,王析忙要唤止,王小槐却已用力一射,正射中那狗鼻头,那狗痛叫一声,哀鸣着逃开了。王小槐恨恨说:“贼狗儿,上回没着,这回着!”

王析在一旁看得心惊,王小槐却忽然瞪向他,又摸出一颗栗子扣上,将弹弓朝他瞄过来。王析吓得一颤,脚下一错,跌倒在台阶上。王小槐仍扯紧弦瞄着他,皱起鼻头恨恨地说:“你以为我听不懂?你老舌头搅半天,不过是说我不好。王家我最大,我想好就好,想不好就不好,你一个晚辈竟敢忤逆犯上?《孝经》你没读过?‘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刑律里头,十恶不赦第六条是大不敬,第七条是不孝。小心我把你们告到官府里,全都判徒刑!”说着便要弹射,王析忙要躲,王小槐却忽然笑着收手:“看在你是佛手瓜,不是我最恨的瓠瓜,我爹又常夸你像碗温水,不自恼,也不恼人。今天就饶了你。”说罢,他哼了一声,昂起头,晃着肩,转身进去,砰地关上了院门。

王析身骨已经衰朽,方才一跌,摔破了肘,扭到了脚,半卧在石阶上,疼得额头直冒冷汗,根本站不起身。幸而有亲族过来,将他扶回了家。回去后,走不得路,只能躺在床上将息。他心里倒也不记恨王小槐,反倒有些欣慰,这孩童毕竟还是知道些是非好歹。

大儿王大峥听见他被打,顿时嚷着要去捏死那孽畜,他忙高声喝止。父子一场,他头一回如此严厉。大儿听了,不敢再作声,但瞧那样儿,自然是怀恨在心。

他的伤还没养好,仍在想该如何劝导王小槐,王小槐的噩耗却已传来。

那几天,大儿恰好也去了汴京才回来。他忙唤了大儿过来问,大儿连声否认,但那声气始终有些发虚。他忧疑了几天,王小槐竟半夜闹起还魂邪祟来。他家院子里落了许多栗子,大儿瞧见后,慌得声气都变了。王析越发确证,这事恐怕是大儿做下的。他一生没有多少可悔之处,这一桩,却如一块尖石硌在心里,让他寝食难安。

过了两天,众人请了相绝陆青来驱邪。他拄着根竹杖,也去见陆青。他没想到陆青竟如此年轻,看着才二十七八岁,目光却又有些苍老,只是并不寒凉。王析和他面对面坐着,倒有些似曾相熟之感。他们恐怕都曾看破世事,却又未冷透心肠。

陆青脸上微带着些笑,眼里略含着些相敬之意,和声缓气说:“此乃同人之卦。无求之境,同声自应。安时处顺,天地不违。惜乎人心,从来多异。或歧或逆,自古难齐…”解过之后,陆青告诉他,清明去汴京东水门内,对一顶轿子说一句话。王析其实从来不信这些,福祸于他,向来并无太多分别,因而也从来未生出过祈避之心。然而,这一回不同,这罪疚并非他之罪疚,陆青瞧着也并非那等利口诡言、求利骗财的江湖术士。他虽然脚伤才愈,仍借了头驴子,带着大儿王大峥,挣扎着和众人一起赶到了汴京。

看到那顶轿子过来,他忙忍住脚痛,凑到轿窗边,念出了那句话,随后朝几步外守着的大儿王大峥使了个眼色,催促他上前。看着大儿也凑近那轿子,他才放了心。不过回想起刚才所念那句话,他心头又泛起一阵茫然:

“无根亦无凭,无辜转无情。”

第四章 大有

柔得盛位,非所固有,故曰大有。

——张载《横渠易说》

王大峥对着那轿窗匆匆念完那句话后,停住脚,望着那轿子行去,又纳闷儿,又有些怕,不知自己做出这等古怪举动,究竟有没有效验。后头抬轿子那个轿夫经过时,扭头瞅着他,满眼惊疑。他忙转身避开,一扭头,却见父亲正望着自己。

父亲目光中并没有责怪,只有疼惜。这反倒让他内疚起来,继而又腾起一股怨气。他其实更愿被父亲责骂一顿,至少心里会痛快许多。

面对父亲,王大峥自小便有这股说不清来由的怨气。别家的父亲或者山般巍然,或者铁般严厉,唯独他父亲,他做对了事,父亲只是微微笑一笑;做错了事,父亲仍只微微笑一笑。许多年他都辨不清,这两样笑有何分别,像是软布围成的墙,从来碰不痛,却也始终撞不破。

为此,他常有意做些错事,想逼出父亲真面目来,可父亲始终那般笑着,至多教他一句“将心比心”。别人的心,他倒能去比照,可父亲的心,该如何比照,难道也像他那般笑?王大峥已经活了四十二年,却始终笑不出父亲那般笑。

除了父亲,祖母和母亲也都极柔静,说话都轻言细语。在这样的家中,日日都像是饭食里缺了盐,能淡出鸟来。

当然,这些怨言他也只是暗地里念念,从来说不出口,即便说,也说不清。正因说不出口,便一直闷在心底,闷出一身的怨气来,逼得他时时去外头逛荡,常常跟人斗嘴斗拳。人都纳闷儿,这般温善的门户中怎会生出他这么一个暴急的儿来。他心里却一阵阵冒暗火,让他烧灼难宁。

他有个堂兄叫王伦,是家族中最特异的一个,从来难得安心居家,常年在外飘荡,结交一些奇朋怪友,相绝陆青便是其中之一。王大峥年纪稍长一些后,也效仿这位堂兄,在乡里结识了些富家子弟,混在里头游荡。不过,他们这班人,比不得堂兄王伦,荡也荡不多远,一般只在县里闲耍。

王大峥和那些子弟不同,家中只有百亩地,度日虽足,一年却无多少盈余。他虽心存怨气,倒是始终守着一条戒律:不做败家子,不多耗家中一文钱。

没有钱,他便动嘴。那些子弟虽然钱多,却毕竟见识有限。王大峥虽也是在这乡里出生,但自小听长辈讲论三槐旧事,听也听出了一肚见识、满腹传奇。他便用话语来震服那些子弟,让他们知晓钱财之上,更有些想都想不来的富贵境界。当然,仅凭言语,只混得过一时。他从父亲身上熏习到一样本事——不贪着。

在那些子弟面前,他既不遮掩自家没钱,也不贪享他们酒食。合则聚,不合则散。那些子弟由此反倒敬他坦荡,都爱邀他为伴,四处寻欢找乐。

游荡到二十来岁,祖母做主,让他成了亲。祖母相中的妇人,自然和她一般柔静。成亲近一个月,王大峥才终于听到那妇人低着头说了句话,声音轻细得蚊鸣一般,大约说了五个字,他却只听到最后两个字似乎是“墙头”。等他问时,那妇人却已羞红了脸,头几乎埋进胸口里,闷得他只能跺脚出门。

一年后,妻子给他生了个女儿。他不愿像父亲那般温得寻不到痕迹,对这女儿该笑就笑,该骂就骂。谁知女儿天生胆小,被他的大声气吓到,一见他就躲。他气得没法,只好不再管女儿。过了两年,妻子又生了个儿子。他想男孩儿该好一些,便仍用那大声气对待儿子。谁知儿子比女儿更胆小,一见他就哭。他懊丧之极,只得认命,自己恐怕是一棵错生在莲塘中间的歪脖柳。

他只好继续在外游荡。光阴最经不得浪掷,不知不觉间,祖母已经辞世,一对儿女渐渐长大,胞弟也已娶妻生子。他家原先只分得三间房,后院陆续又修造了两间,三代合住,已经有些局促。谁知妹夫亡故,妹妹带了幼子回来投靠,这家便越发窄挤。房舍倒还能将就,那百亩地养九口人,则越来越吃紧。四年前,近十亩地偏又被朝廷“括田令”收检了去,他去县衙闹了一场,又托那些富家子弟四处求告,仍没能讨回来。这家计便越发紧促了。

有回在外头游荡了几天,回到家后,妻子在枕边用那蚊鸣般的声气抱怨,儿女已经两年没添置新衣裳了。他听了,顿时怔住,才猛醒自己虚过半生,一事无成。

他愧悔之极,但浪荡半生,从没好生学过营生治产,到这年纪了,还能做什么?正在忧闷,宗子王豪病故了。他跟着父亲去送葬时,看到王小槐瘦得病猴一般,也不是高寿之相。他忽然想起在县里听到的一桩公案,有个乡里富室也像王豪,只剩一个孤儿,却又病亡,照律令,绝户家产该收归官府,不过,那家还有亲族,由族长从族中选了一个侄子,命继过去,绍续那家血脉,最后家业一半没官,一半由这继子继承。

这让王大峥不由得生出一个盼头,盼着王小槐早亡。

王小槐若死了,便可命继,照辈分,命继只能在王小槐的侄辈中选。如今王家宗族由王铁尺、王如意和自己父亲三人代管,王铁尺年纪最长,届时自然便是族长。王铁尺恐怕不好让自己过继,只能在堂弟中选。王大峥想到自己父亲在亲族中最得人缘,恐怕胜算最大。不过,这只是自己估计,并不能确保,而且王小槐若是不死,则一切白想。

这念头一旦生出,便再难挥去。可让王大峥沮丧的是,王豪死后几个月,王小槐渐渐忘了悲伤,重又欢跳起来,四处搅扰亲族。看那劲头,哪里有早亡之相?接着,王大峥又听说,堂伯王盆竟也想到过继的主意,开始整日巴结王小槐。好在王小槐并没中套,反倒拿过继,接连羞辱了王盆、王盥两个老侄儿。

王大峥既庆幸,又忧心,正在想主意,自己父亲竟也被王小槐欺辱,跌伤了脚。他顿时腾起一阵怒火,恨不得立即杀了王小槐,却被父亲喝止住。其实,他也只是一时恨怒,若真杀了王小槐,只能填命。他还不至于用自家性命去换那一半家业。

他没料到,伯父王铁尺竟帮他想出了个好主意。那天王铁尺忽然找见他,让他好生去温习《孝经·曲礼》的中间那段话。王大峥浪荡半生,见识过无数奸猾之辈,而伯父王铁尺一生刻板,哪里会遮掩?王大峥一瞧伯父那神色,便已知道这话里一定藏了鬼胎。他忙回去找出《孝经》,翻到头一篇《曲礼》的中间,一眼瞅见了那句话——“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他不由得冷笑起来,伯父自家受了王小槐的气,却来激我替他报仇。

笑过之后,他迅即想到一个主意:你激我杀人,我便借你之计,反施于你,最后再拿你这计策要挟你,让你选我父亲命继。

他走到伯父王铁尺家附近,瞅见伯父的长子王守敬出来,忙过去将王守敬拉到村口僻静处,装作心事极重,问道:“哥哥,你做了什么,让伯父那般痛心?”

王守敬一向极孝谨,听了大惊:“父亲说了我什么?”

“昨天我瞧见伯父独自一个人走到这里,边走边不住叹气,瞧着极沉痛。我忙躲在这树后,不敢出来。听见伯父痛声在骂,说白养了三个逆子,家门被欺,祖先受辱,他们竟全然无事,白读了《孝经》,竟连《曲礼》中间那句话都忘了。哥哥,《曲礼》中间那句话是哪一句?”

王守敬听了,脸色顿时大变,呆立在那里,说不出话。王大峥假意劝慰了几句,便转头走了。

回去后,他便天天等着,没想到真的等来了王小槐的死讯。堂兄王守敬见了他,一脸惊慌,不敢正视。他正在欢喜忐忑,想寻时机去要挟伯父王铁尺,王小槐却半夜还魂闹鬼。清早开门,又见院里落了许多栗子,吓得他忍不住惊唤出来。

他虽半生浮荡,却从没做过欺心之事,这一惊,才发觉,自己比那对儿女还胆小。相绝陆青教他驱祟镇魂之法,说:“此乃大有之卦。万事具足,君子之福。小人承之,反余憾恨。有而不足,旁生歧念。因邪致祸,由乱成灾…”他听了,半信半疑。但陆青教他念的那句话,却让他心惊肉跳:

“瞒得世人眼,难欺天地心。”

第五章 谦

隐高于卑,谦之象也。

——张载《横渠易说》

王守敬不愿父亲知晓,更不愿堂弟王大峥瞧见,他一直躲在街边人群背后。

看到那轿子过来,他忙走到摊子侧前。正好对面有辆牛车过来,将那轿子挤到街这边,轿窗经过时离他极近,他忙微低下头,急念出了那句话…

虽只短短一句,念完后,裤子竟被尿湿。他慌窘至极,忙急视四周,幸而没人留意自己,更庆幸刚才瞧见有卖蒲扇的,他想到父亲家中那把扇子已坏,便拿三文钱买了一柄。他偷偷用扇子掩住前腿,小心转身,慢慢出了城门洞,走到护龙河边僻静无人处,躲到一棵古柳后头,微撩起衣襟,让风日吹晒裤子,心里懊丧欲死。

王守敬已经年过四十,身心却始终紧绷着,从没有松懈过一天。

自小,他听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规矩”。父亲王铁尺事事都严求规矩,面容要端肃,身形要端直,腰背略弯塌一些,便是一铁尺;头却要微垂,眼要微低,不许昂视、斜视;两手要始终贴在两腿侧边中间;走路不许快,也不许慢;话音不许高,也不许低;衣服鞋帽、笔墨纸砚,样样物件都得摆得一丝不乱;见长辈躬身,见同辈作揖;不许顽笑,不许嬉戏…

他不知道这世上究竟有多少条规矩,只觉得密密麻麻,比绢帛上的经纬线更细密严整,因而,他最怕见父亲,每见一回,都如要死一回。一直到十一二岁,他都仍时常尿床,慌急时,则会尿裤子。幸而母亲一直尽力替他瞒着。

八岁那年,有回他在父亲面前背书,心里一慌,一个字都记不起来,尿水顿时沿着腿流到脚底。父亲大怒,抓起铁尺,令他趴在地上,把那尿水舔干净。他顿时哭起来,忍住的尿又流了下来。幸而那时祖母仍在,喝住了父亲。母亲忙用帕子拭净尿水,将他救走。这之后,每回站到那位置背书,他都怕到极点,拼尽全力,才能忍住不再尿。

祖父母在时还好,父亲督责过严,还能出面解救。祖父母辞世后,父亲便真如天盖一般将他全然罩住,再无一丝可躲之处。母亲常日极少和父亲争执,为了护他,争过许多回。可每争一回,父亲都不言不语,绝食数天。母亲哪里拗得过,只能背地里抱着他,偷偷哭着劝慰他莫要再触怒父亲。

十三岁,学《论语》时,读到曾子引用《诗经》那句自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陡然间,如同漆黑天幕裂开一道口子,豁然透进万丈光亮。他才惊觉,原来不只他一个人这般慌怕,连曾子这等大贤也这么小心。虽然母亲时时在背地里抚慰他,但那些抚慰全部加起来,也不及这句诗震彻心底。

从那天起,他再不怨艾,也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遵行起那些规矩,竟渐渐感到些快意。难怪《论语》上头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再听到亲族长辈们时常夸赞他孝谨有礼,是同辈兄弟们的楷模,他更是满心欢喜和荣耀。孩童时,每每听到堂弟们在外头玩闹,他都馋羡无比,却从不敢奢望去一起嬉闹。唯一心愿是,若能笑着跟在堂弟们后头奔跑一回,便已知足。这时回想起来,却发觉,幸而没有跟他们一起玩闹,否则只能变得跟他们一般粗劣不敬、不通礼数。

最令他欣喜的是,自那以后,他再没有尿过床,更没在人前尿过裤子。

十三岁,他终于成人,而且比那些三四十岁的叔伯更加老成。那时他也早已学会谦抑之道,不敢流露一丝傲态,尤其在父亲面前,始终垂首低眼,极尽恭谨。

十七岁,他便成亲。妻子是乡里四等小户人家的女儿,于礼节规矩上,自然粗疏,好在性情有些畏怯,说了都能听。他便偷偷教导,一两年间,便将妻子训诫得识礼守节、小心畏谨。

十八岁,妻子生了个女儿,他做了父亲。这是他家头一个女儿,男女有别,他不能照着父亲教导自己的那些规矩去教导女儿,便像训导妻子一般去训导。女儿从三四岁起,便已知道不能乱笑乱语乱动,常日里只守在娘身边,静静坐着。五六岁开始学针黹,躲在房里,一绣便能绣一整天,一丝声息都听不见。由于常日不见日光,面色白纸一般,不到八岁,竟一命呜呼。

眼睁睁瞧着女儿断气,他急痛之下,竟又尿了裤子。父母在,怕他们伤怀,又不敢高声哭,硬生生憋出了心疼之症。

好在妻子还生得个儿子,起先他也严加管教。女儿亡后,他有些心悸,不敢再那般严苛。但这是家中长孙,父亲面前不能失了传家规矩。谁知儿子竟比他更识大体,不须他说,事事都严加自诫,遵行起礼节来,俨如天成。小小年纪,举手投足间,便已是恭谨成人之范。

他父亲素来极少笑,但瞧着这个长孙,虽仍威严自持,眼里却时时露出赞许之意。他也备感欣慰,但欣慰之余,心底却隐隐有些不是滋味。他辨不清这滋味源于何处,也不敢细想,只隐隐觉得那底下藏了某样不该看的物事。

于是,年复一年,他规规矩矩孝敬父母,训养儿子。于宗族间,敬待叔伯,礼待同辈,严待晚辈,从来不愿牵扯进是非争执中。即便偶有事端,也都是父亲出面。他只须安心守礼,静度时日。不知不觉间,便已过了中年。

若不是王小槐,他恐怕照旧这般,平静无波,直至老死。

那天祭祖,王小槐用弹弓射碎了他祖父母的灵牌。他从没见过父亲恨怒到那地步,慌得全然不知该如何是好。那时他才发觉,自己竟如此无用,也才猛然醒悟——当年看幼子那般自觉守礼,心头不是滋味,那其实是在怜惜。怜惜好好一个孩童,性灵被这些规矩铁网般箍死,活成一只演习礼节的木傀儡。所谓成了人,其实是丢尽天性,只剩个躯壳。一旦临事,便如自己这般,全无应变之力。

他正在伤悼忧闷,堂弟王大峥找见他,说了那番话。堂弟自幼便不好生读书,不知道《孝经·曲礼》中间那句是什么,他却一听便心底一颤。当年,他在父亲面前背书,背的正是《孝经》这头一篇,也正是背到中间这一句,忽然记不起来,慌急之下,尿湿了裤子。从那以后,每想到这一句,他都有些心惊肉跳。

堂弟走后,他呆立在原地,怔怔想着那句经文——“父之仇,弗与共戴天”。父亲心中最重,便是自己双亲灵牌,却被王小槐击碎,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仇怨。然而,王小槐是亲族长辈,父亲不能去报这仇,也不好开口命令自己儿子去报仇,其间痛愤可想而知。

王守敬心想:父亲之所以独自在这里痛骂,自然是恨我这个儿子不解其忧。孝字大似天,我自小守孝,只是言行合礼而已,如今才是真正该舍身尽孝的时节。

然而,想到报仇,他顿时茫然无措。于世事,他原本就一无所通,这等报仇之事,更是从未想过。让他去报仇,如同让个才学步的幼儿去疆场厮杀。他只能尽力设想,如何去对付那个顽劣孩童。但一想到王小槐鲜血淋漓倒在地上,他已先吓得几乎又尿裤子。

他正在大口喘息,忽听身后有人唤,惊得他一哆嗦。回头一瞧,是堂叔王如意的儿子王凸。

王凸生了个大额头,像顶了个馒头一般,叔父便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这个堂弟一向自视极高,又极爱嘲辱人,每回见到王守敬,从不称堂兄,一直只唤“竿子哥”,嘲笑王守敬是根朽竹竿子。

“你在这里偷人家的麦子?”王凸咧嘴笑着问。

王守敬低头一瞧,自己手里不知何时,竟揪了一把青麦,羞得他顿时满脸红涨。王凸却似乎有心事,说完便走了。王守敬望着王凸背影,忽然想到一个念头,心顿时怦怦急跳。

他一路忐忑回到家,独自进到卧房,闩起门,寻了一张白纸,磨了点墨,提起笔在上头写下《孝经》里那句话。写的时候,手一直在颤,笔画全都有些歪斜。他忙要撕掉重写,忽然想:这样其实更好,认不出是我的笔迹。于是,他搁下笔,将那张纸对折起来,小心揣在怀里,而后出门,战战兢兢来到叔父王如意家,装作去问安。

他从没说过谎,自己都知道声气神色全失了张致。幸而叔父王如意也正在气闷,并没有在意,只简单应答了两句。他慌忙拜别叔父,离开了堂屋,却见堂弟王凸刚巧走出自己卧房,他忙从怀里取出那张纸,颤声说:“你将才丢了这张纸。”堂弟有些纳闷儿,不过仍接过去打开来看。他不敢逗留,慌忙转身逃开了。

回去后,他一直忧心忡忡等着,不知道堂弟王凸能不能领会其中意思,领会了,会不会去替他父亲报仇。一连数天,他都神魂不安。吃饭打翻碗,跨门槛几次险些摔倒,说话更是颠三倒四。幸而成年后,父亲不再责骂他,只怒瞪了他几眼。

终于,他听到了王小槐的死讯。

他长舒了一口气,同时又极想知道,是不是堂弟王凸做下的。他装作又去给叔父请安,出来后,寻见堂弟,偷偷将王小槐的死讯告诉了王凸。王凸听了,只“哦”了一声,低着眼不瞧他,似乎不愿多提及这事。他心里暗想,自己那计策应验了。

然而,随后王小槐竟然还魂。次日清早,他推门便见到满院的栗子,惊得他几乎又尿了裤子,时时觉着背后有脚步声,有根冰凉手指在扯他的衣带…而之后,他去见了相绝陆青。陆青瞅着他,似笑非笑,似怜似厌,端视许久,而后言道:“观你之相,为谦卦。因畏生敬,由惧成顺。低首自抑,委心承命。久行迂曲,乃忘其直。一朝逢难,遂趋邪径…”他听得心里一阵阵愧惧,而陆青最后教他的那句话,更是让他惊怕:

“读罢圣贤书,来做欺心事。”

第六章 豫

豫者,安和悦乐之义。为卦震上坤下,顺动之象。

动而和顺,是以豫也。

——程颐《伊川易传》

王凸打开堂兄递过来的那张纸,一瞧,顿时有些发愣。

上面写了句“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字迹有些颤斜,他从没见过,更不可能是自己掉落的。难道是某人丢在村口,堂兄误以为是我掉的?可堂兄将才为何有些古怪?这位堂兄从来都端端敬敬、恭恭稳稳的,木人一般,今天却满眼贼怕,行动慌急。王凸忙又细看那笔迹,顿时恍然:这分明是堂兄自家写的。

纸上的字体是柳体正楷,笔画虽有些颤斜,但间架规格,仍一眼能瞧出多年严习之功。王家亲族中,写柳体,无人能及堂叔王铁尺。堂兄王守敬又自幼受其父严训,只练柳体,也早已练得纯正。这运笔虽颤抖,绝非初学之人的拙笨,显然是堂兄心慌手颤所致。不过——堂兄为何要写这句话,又为何要谎称是我掉落的?

王凸自来心思活泛,略一琢磨,随即恍然——王小槐。

王小槐用弹弓射碎了王守敬祖父母的灵牌,他父亲王铁尺气怒得动弹不得。王守敬恐怕想替父祖报仇,但他是个学礼学朽的腐竹竿子,哪里会报仇?这呆竿儿不知是吃了块烂姜,还是灌了口败醋,竟想出这主意来。他知道我父亲为那宗祠一事,也才受了王小槐一场恼,便写这纸来激我,让我去报仇。

王凸不由得笑出声来,笑罢之后,心却一沉。其实,就算堂兄不激,他也已有此意。

王凸承继了父亲的随和性情,不过,他更多些机巧。父亲随和,是不愿生事,更不愿结怨,只求和气。他却要讨人欢喜,欢喜之余,能得许多便宜。

自小,他便会唤人,见了长辈,立即高声仰唤,唤得极勤,声音又清亮又亲甜,族中长辈无不欢喜。哪怕正在气恼,也会被他唤出笑来。长辈一笑,或是一颗两颗糖果子,或是一文两文铜钱,总得摸出些给他,就算给不出东西,也要摸摸他、拍拍他。

堂表兄弟姐妹间,他也极善应对。强的,他小心小意;弱的,他示威示恩;善的,他讨欢讨怜;凶的,他投喜投好。

不过时日久了,人渐渐有些看轻他,甚而生出厌嫌,都叫他“王滑儿”。到十五六岁快成人时,他自家也有些厌了:我为何要讨你们欢喜?该你们讨我欢喜才对。

于是他渐渐转了性,傲硬起来。可这就如吃果子一般,枣子吃脆,柿子吃软,各有惯习。倘若柿子生硬,人自然不乐意吃,丢到一边,等它变回甜软,才肯吃。人们对他也是这般,见他忽然傲硬,只是诧异,觉着好笑。看他继续傲硬,便开始不乐,不愿睬他。他从最讨喜的一个,渐渐变作最不讨喜的。

他虽有些失落,却不肯服软,心想:堂堂男儿,要讨人喜做什么,得让人敬才好。他琢磨了一番,发觉得有一些过人之处,才能让人生敬。

于是,他开始发奋读书,想挣个功名,让亲族们瞧一瞧。可是,书上那些字如同一只只瞌睡虫一般,挨不过一页,他便要睡倒。昏熬了两三年,只将幼年已学过的《孝经》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重又粗读了一遍。五经只勉强翻了翻,至于三礼、三传、三史等,则全然不通。如今科举,又最重策论。他写起文章来,心里像是伏了只大嘴食字虫,该用哪个字,那个字必定要被吃成个黑窟窿,死也想不起来。这读书之念,只能撂开。

除去读书,只有商、农二途。农太苦,行商挣些银钱回来,也能让亲族们敬羡敬羡。这宗族中,只有宗子王豪一人在外头经商,而这位曾祖一直都喜爱他。他便去求曾祖带携带携自己,王豪瞅了他半晌,说:“经商全靠一个‘挨’字,挨得过苦,挨得过穷,挨得过贱,挨得过骂,挨得过骗,最要紧,须挨得过一路上官府税关一层层剥皮。挨到一文钱都不剩、裤儿都被人剥光时,你若还能笑脸相迎,才算上路。哪怕这样,也未必挨得出头。你可挨得过?”

他原本想赌气说“挨得过”,可随即想到自家清清静静读个书,都没能挨过,那经商路上,随便跌一跤,硬生生跌的都是钱,自己哪里有那心力和本钱去挨?于是,他硬咽回那三个字,垂头丧气回去了。

剩下的路,唯有务农了。他见族兄王荡种桑树富了家、置了地,心想:你种桑,我便种豆。于是他跑到田里,去跟那些老农请教。可听了大半晌,再一瞧田里那些豆苗,哪里分得清哪个是大豆、小豆,哪个是菉豆、赤豆,哪个又是蚕豆、豌豆、豇豆、扁豆。再听其中耕种之法,要熟耕,要耧下,要分坎,要和粪,要沃种,要复劳,要速刈…听了这许多,只听到了一个字:难。

他不由得感叹,这世上恐怕没有易行之路,眼下也只有务农这条路切实可行。若是都难,物以稀为贵,麦豆桑麻人人都在种,该寻个难得之物来种。他寻思了半晌,忽然想到有年元宵节,父亲从县里回来,买了一包炒栗子。那是他头一回见栗子,用力剥开壳子,里头一颗圆实果仁,父亲又教他剥去那层褐红外皮,露出里头鲜黄内瓤。他放进嘴里一嚼,粉糯香韧,还带着些甜,不由得惊叹世上还有这般好吃的果子。那之后,他也只吃过几回。每吃一回,都香美无比,回想许久。只是,他却从没见过栗子是如何生长、枝叶是何等模样,这一带乡里并不见栽种。

他想起族叔王盉藏有许多农书,忙去求借。王盉为人朴善,寻了十几部给他。他回去后忙一卷卷翻检,竟从《齐民要术》中寻到栗子种植法,才知道栗子是长在树上,而且栗子树不能移栽,只能用栗子来种。他看了大喜,又跑去求宗子王豪,外出行商时,替他买些生栗子回来。王豪听了,笑着说:“这怕才是你之正路。燕山小栗最甘美,下个月我正好要去那里互市收买辽人皮货——”秋末,这位曾祖果然给他捎来两袋新出壳的栗种,并遵照农书所言,用皮囊密裹,不让见风日。

王凸得了这两袋栗种,欢喜感戴之极。他忙请了一个佃客帮忙,在后院柴屋里挖了个深坑,用湿土将那些栗种埋了起来。父母看到,都极纳闷儿。他知道瞒不过,只得说出实情。母亲听了,笑他又生妄念。父亲却说:“若肯用心,哪里有种不成的?你若真有此心,为父的便帮你做成。”父亲果然在自家佃户中寻了一位善种果树的农夫,与那人商议,腾出家中二亩粮田来种栗子树,工酬就照佃地算,一年两石麦。

有了那佃农相帮,王凸越发不怕了。焦急等到次年春天,他和那农夫从柴房里小心挖出那些栗种。那些栗子竟全都破了壳,冒出了嫩芽。看到那些嫩芽,王凸喜得手都有些颤。他们一同将那些种芽种到了地里。王凸原先鞋上略沾些泥土都要急忙掸净,那时蹲在田里,满脚满手都是泥,却丝毫不觉。

两亩地共栽种了八十棵,种好之后,他天天去瞧那些栗芽。栗子长势惊人,才开春两个月,便已有五六尺高,茎干笔挺,枝叶鲜绿。入秋时,已成一棵棵秀挺小树,树干有拇指粗,叶子几有半掌大。天冷起来后,他们用干草将树身密密裹住。第二年,那些树长得越发好;第三年,竟开出了花、结出了苞,一颗颗青黄圆球,生满了细刺。王凸瞧着比金铃、金钱等菊中名品更傲飒倾魂。入秋,那些花苞裂开,露出里头褐红油亮的栗子果,三颗紧紧挤作一团,极爱人!

虽然两亩地总共只收了十几斤栗子,王凸却已欢喜得中了科举一般。他将那筐栗子搬回家,让娘用细沙炒了,自家留了小半,其余的用碗盛了,自己一家家端去分送给叔伯们。那些人听说是他种的,嘴上道喜,神色却都有些怪异,似妒似羡,又似轻蔑不屑。王凸却浑不介意,这几斤栗子,比几百贯钱更让他心底安实丰盈。

他照种树书所言,采栗子时,用砍刀将树枝劈残,又得那佃农悉心养护,到第四年果然枝叶更茂,栗子总共结了四百多斤!那时一亩地能收两石麦,两亩地至多得三贯钱,地佃出去又只能得一半。而生栗子一斤能卖七八文钱,已敌得上良田麦丰所得。照栗树那长势,往后收得会更多。

王凸和父亲商议,将家中佃出去的地逐年收了回来,除了栗树,又渐次种了榛树、橡树、麻胡桃树。不但收获胜过种粮,且不需牛,也不必那般辛劳。他家比往昔宽裕了一倍多。

那时节,论人高低,首看官位,其次便是钱财。亲族中,这些年读书应举始终未有得中的,钱财便成了唯一之尺。众人见他种树得法,富家有道,都不敢再轻视他,渐渐开始来讨他欢喜。他终于得到几年前想得的那个敬。

不久,他娶了亲,生了一对儿女。家计虽远不及那些富户,却也宽宽裕裕。每日只督看雇的几个农夫照管那些树,又养了两头牛,请匠人造了一辆太平车。每到收货时,用车装了栗子、榛子、橡子、胡桃,去县里发卖。县里那几个经纪也已相熟,不须费什么心力。

安稳之后,王凸再无他想,只在乡瑞安适度日。不时与合得来的堂兄弟在树下花边吃吃酒,说说话,兴头来了,还能吟几句诗自乐。

唯独一桩心事,让他始终有些梗梗——他的堂妹王月儿。

这堂妹是他堂叔王佛手的女儿,生得秀秀净净,性情又明快,不似族中其他女儿那般小性。幼年时,常爱混在他们男孩儿堆里玩耍。长大了,虽有些疏隔,见面却也始终言笑自若,毫不拘忌。

王凸满心相中这堂妹,然而自古便有“同姓不婚”之禁,大宋律法更明令“同姓为婚,杖而离之”,何况他与王月儿同属一房近亲。他只能干瞅着堂妹出嫁,将心事偷偷藏埋,许久都难释怀。

过了几年,堂妹的丈夫一病而亡,堂妹竟带了幼子归宗,回来投靠父母。那时,王凸也已娶妻生子,但见堂妹风韵尤胜当初,心思又活动起来,时时借故去堂叔家,寻机和堂妹说话。堂妹面容明净得月亮一般,性情也未改,见了他说说笑笑,亲近如初。他便越发心痒难宁,却始终不敢造次。

后来,他父亲推促亲族们一同聚赴村中社日。他见村里那些男女欢跳唱舞,先觉着有些村野蠢俗,后来见堂妹王月儿吃了两盅酒,竟也走到那些村民堆里一起唱跳。王家妇人中,从没有哪个敢这般大胆。族人们看着,大半露出厌嫌之色,妇人们更是聚在一处,点点戳戳地低骂。王凸则痴望着堂妹,那一身素绢衫裙,明净俏媚面庞,衬着一众村夫村妇,如同草丛里轻翔一只白蝶,让他心痒神迷。

堂妹舞了一阵,舞累了,笑着走回到麦场边,却没有坐下来,向四周瞅了瞅,最后扫了王凸一眼,似乎笑了笑,随后转身穿过麦场边那几排柳树,朝田里走去。王凸先是一愣,随即一阵狂喜,忙也瞧瞧四周,见并没人留意自己,便快步跟了过去。

等他穿过柳树林时,却已不见堂妹身影,四处望了半晌,见前头田地斜角上有一堆麦垛,只有那里能躲人。他的心顿时剧跳起来,顾不得走田埂,踩着新垦的田土,朝那麦垛快步走去。到了麦垛边,放轻脚步,小心转寻过去,一眼瞅见堂妹正在解裤带。他的心几乎跳出腔子,大声吞了口口水,干涩着嗓,轻唤了一声“月儿”。堂妹听到,扭头一看,猛然尖叫一声,吓得他一哆嗦。他正要嘘声劝止,堂妹却两步过来,猛扇了他一耳光,随后愤愤快步跑开了。

怔立半晌,看到麦垛边一摊湿,他才知道自己错会了意,脸上火辣辣,不知是痛,还是羞惭。他不敢再去那麦场,只能绕路偷偷躲回了家。

第二天早上,他再出去时,遇到几个亲族,看到他,神色都有些异样,只应付着点点头,便匆匆走开了。他心里顿时一沉——堂妹将昨天那事传了出去。

那之后,亲族们见他都有些回避之意。过了一两年,才渐渐忘了。多年不易才挣得的敬,如同高山上辛苦汲得一碗甘泉水,途中却被一只蝴蝶略一分神,手一颤,轻轻易易便没了。更痛的是,还被那水滑了一跤,跌成了内伤。

他心里说不出的气苦,再不愿去堂叔家,更不愿见到堂妹。虽然已经隔了几年,心里那伤仍不时作痛。

堂兄王守敬贼慌慌地把那张纸交给他,笨戳戳地想要激他去惩治王小槐,他却忽然想到堂妹王月儿。堂妹气性大,从小不肯服输。前不久,王小槐用弹弓射伤了她儿子,眼角青肿了一个大包,险些将眼睛射坏。王凸在院里听见堂妹气恨恨骂着,要去找王小槐讨还,被她父亲和哥哥强拦住了。

王小槐射人的栗子便是从王凸这里买去的,足足买了五百斤堆在家里。王凸耳听着堂妹哭骂,心里暗暗有些解气。

堂兄那张纸上写的虽是“父之仇,弗与共戴天”,他却顿时想到自己那桩隐恨。琢磨了一夜,第二天,他在巷外走了几个来回,终于瞅见堂妹的儿子独自从家中走了出来。这外甥才八岁,有些痴痴怔怔的。他忙唤住外甥,将他带到村外僻静处,蹲下来唬道:“秋儿,那小曾祖听到你娘骂他,说要用火药烧你。你见了他,一定要跑快些躲开。让你娘也千万莫要再骂他,他连你娘也要一起烧。”

秋儿听了,果然怕起来,慌忙跑回家去了。望着那瘦小背影,王凸忽然有些悔怕,想要开口唤住,却喉咙干涩,发不出声,只空张了张嘴。

那之后不久,王小槐在汴京被烧死了。王凸听到,虽有些暗惊,却觉着堂妹本事再大,也大不到汴京去,此事应该与她无干。不过,他还是寻空拦住秋儿,问他王小槐的事。秋儿听了,立即慌了神,一个字也不说,用力挣脱了他的手,转身便逃回了家。王凸顿时惊住。

当夜,王小槐竟然还魂,第二天清早,王凸听到母亲在院里惊唤,忙出去一瞧,院里落了一地栗子。

王凸不敢再去问小外甥,心里却着了病,觉着比自家亲手杀了王小槐更难安。那天,他走进王小槐家堂屋,去见那相绝陆青。陆青坐在对面瞅着他,眼里微露一丝笑,那笑里闪着些嘲意,让他有些生恼。陆青却似未见,淡淡说:“你之卦属豫。曲心事人,处处得欢。改志力行,终获佳誉。得意轻狂,反受其辱。因怨成恨,携仇引祸…”他越听越焦躁,及至听到陆青教他说的那句话,心里猛然一刺:

  如果觉得清明上河图密码5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冶文彪小说全集清明上河图密码5清明上河图密码4 : 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清明上河图密码3: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清明上河图密码2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人皮论语,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