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酒徒作品明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清朝乾嘉时期之所以能够破纪录地第一次靠有限的土地养活了过亿的人口,一是受益于摊丁入亩的国策,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对从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的推广。在《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可行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守株待兔地等着生物学和农学的历史飞跃而是尽可能地在农作物品种上做文章。可惜武安国(或作者)没有想到这一点。另外,明初的粮食问题尚不突出,因为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并不激化。那时候农业建设还没有从战乱所造成的破坏中完全恢复,这本来是在农业上以大手笔推动变革的一个天赐良机。武安国之所以错过了这个时机,不是因为他不清楚农业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更急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以期尽快地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开展工商业的大跃进,这么做在局部地区在短时期内还可是行的,这跟我国现今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模式相似。但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将越来越滞后于个别地区的突飞猛进,如此的发展模式显然是畸形的发展模式,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从农业的问题上还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提出来供读者思考的问题决不仅限于我们已经解决了的“历史问题”,还包括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正面临的问题。

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更加严重。书写到现在这个问题还一直被掩盖着。怀柔及北平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过热很可能会引发农荒。因为工业的起步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工商业必然跟农业争夺劳动力。又因为丰厚利益的驱使,城市必然跟农村争夺人口。北平府——按作者的说法其人口本来是不够稠密的——但作者巧妙地用移民和战俘缓和了这个矛盾,但矛盾并没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矛盾早晚有一天会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明初全国的人口都很少,人口危机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解的,要使全国的人口翻番至少要20几年的时间吧。)

到了那一天,政府将采取什么手段处理这个问题呢?效法英国的圈地运动吗?中国跟英国的情况很不一样,不能寄希望于从海外(日、朝和东南亚沿海)获得足够的粮食。因为当时明的周边地区的农业都没有发达到有足够富余用于出口,所以明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现今的中国因为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激增,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几年出现负增长,粮食能否自给的问题非常严峻。对《明》那个时代而言,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将意味着灭顶之灾的降临。

(二)重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和交通、通讯。

武安国深知重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命脉,所以他发展工业首先从采矿、冶炼和机械制造入手。先不说重工业的起步有没有可能象书中描述的那么快,就说重工业的效益吧。重工业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的投入的,而且不能象轻工业和手工业那样立竿见影,很快地把投入转变成财富。武安国的对策是攀上军工做靠山。没错,这确实是一条捷径,就跟现代中国建国初期在东北和各大城市建立重工业基地的做法类似,以军品为核心,以军品带动民品。但是这么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朱明政权不可能把奇技淫巧的轻工、手工业放在和作为军事支柱的重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轻工、手工(以下统称轻工)业也有它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对市场的依赖。在整个国家还不够富裕的情况下,有限的购买力是无法满足轻工业急剧膨胀的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转嫁供求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迅速开拓海外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初期的确可以把海外市场看成是无限大的。但象明这么大的国家能靠外向型经济养活全国的百姓吗?明有可能象英国那样成为一个食利国吗?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为了扩大市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空间问题。如果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轻工业的发展,那么轻工业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可惜交通、和通讯显然是武安国的弱项。他只想到了用水泥铺设马路,而对民用通讯则一点建树也没有。想想,在一个没有铁路、公路和民用邮政的国家里与轻工业相关的内向型经济怎么可能长足的发展。武安国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只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使个别领域从古代直接进入现代。但按着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进步是需要各个产业部门互相配合的。失衡的产业格局是危险的,随时都有夭亡的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险、投机和外财写到这里我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明》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实在是太多、太杂了。其他读者也不难想到,武安国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虽千万人,吾往矣”——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

言归正传,在一个官僚本位的社会里金融业能有光明的前途吗?其实历史上的晋商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样板。商人——也包括实业家——在集权国家里是不能不依附在权利网上的。不是他们甘心情愿的自投罗网,而是因为公平竞争和特权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商人没有能力限制特权之前他们想要生存就必须向特权屈服。明的权贵们会眼睁睁地看着商人们跟他们平分财富吗?不可能。那么,打压是迟早的事。金融、保险跟商业一样,国家(尤其是贫弱的大国)为了自身的稳定很可能要把它收归国有加以垄断,进而以金融限制商业资本。获利丰厚的产业都是权贵们觊觎的肥肉,武安国靠什么来保护自由竟争的火种呢?

再说外财。这个外财指的就是象征服高丽后索取的战争赔款之类的财富。就象当初日本在甲午战争后的辛丑赔款,人无外财不富,一个国家得了外财一样可以成为“爆发户”。明在将来的对外扩张过程中无疑会越来越贪婪地搜刮别国财富。这样虽然可以暂时回避国内矛盾,但军国主义思想会象瘟疫一样传染整个民族,蒙古、德国、日本都是走这条路的好榜样。明会不会重蹈覆辙呢?天知道!

关于经济就先说这些。

大家可能已经明白我说的“虚无YY主义”是什么意思了。

简单地说:如果给我们改写历史的机会,我们想让这个国家避开所有的歧途和弯路。但历史却很难顺顺当当地走上康庄,它好容易避开了这条弯路却轻率地滑入另一个歧途。

(因为才力不敷使用,所以写得很乱。相信会有读者比我看得更透彻,我属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明》的书友们更深入的思考。未完待续)

酒徒注:酒徒出差中,这次把工作做砸了,所以也没时间在书友会上和大家多多交流。因为没带底稿,也没法更新公众版,真的很抱歉。马上又是21日了,去年的21日,酒徒因为大家的鼓励获得了自己的幸福,酒徒每每想起去年那一条条短信,心中都感动不已。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酒徒会努力把文字写得更好来回报大家的厚爱。

也谈《明》中明之发展-山川

本文是山川兄对拙作的评论,酒徒非常荣幸有这样的读者,有女同车、山川这样肯静下心来,在酒徒编织的故事里留下一点思索的读者是酒徒坚持不懈的动力。《明》里边,很多问题作者自己都没有答案,读者思考了,作者的心愿就满足了。

也谈《明》中明之发展之发展(对有女同车兄文中意见的拙见)-山川有女同车对与《明》中的种种问题可一说是一针见血,实在是意义深远,应该给酒徒大大很好的启发,也许这正是酒徒大大久不更新的一个原因吧(笑)。

因为老不更新小子我也按耐不住,来此灌灌水,给各位大大解解闷。也提出一点小子不同的意见。

现在在《明》的主页里的投票引起好多人的争论。引用badmintonboy兄所言就是在争论是法国式的革命好还是英国式的改革好。但是badmintonboy兄的一句话一语中标:在没有形成一个中产阶级的时候,任何一种模式应该都不成熟的吧。

一、三农问题在《明》中确实在《明》的世界中怀柔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且因为武先生的原因怀柔的萌芽起点从科技的含金量与对事物的认知上远远高过现实。但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怀柔出现的仅仅只是萌芽。而怀柔的面积在占当时的明帝国面积的多少呢?就算把整个北平都算上我想得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也是不成比例的吧。以北平的工业发展吸收当时全中国破产农民我绝对不担心工人太少而担心破产农民太多。当时的中国文人虽然还没有被八股文侵蚀但尊儒怕也是国之大势。在中央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才会大力推行新军。注意仅仅是推行新军,在政治结构,经济模式上虽然有小的变动,但大体上仍然是秦汉唐宋之根本。而且这种变动除了海关和国库存银变存金外范围也控制在北平。根本没有也不会有推广全国的趋势。毕竟一个新的事物出现要想让人平静并马上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事。而且新政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新政过程出现的种种不利统治的事情如果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按照《明》中怀柔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那时只怕早就出现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标准化,规模化了吧。而且当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不再时,中国农村多生的传统只怕也会被颠覆吧,毕竟现在还有哪个没有土地的工人狂生他4、5个孩子以保障劳动力的?(如果你不知道农民为何多生而演变出中国喜好多生的传统的话那就去多问问吧)那又何来的人口狂增?

二、轻工业、重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产品干什么?当然是卖了。如果卖不出去了怎么办?卖的更远,如果更远的地方也卖不出去了怎么办?再卖的更更远。不好交通到不了那怎么办?先不谈在一定时期内北平的生产力是否能够满足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半岛,可能还有一部分欧洲市场(这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它的输出量不大,也及有可能会催生另一种情形,以后再说)让其达到彻底的饱和。(至于为什么是一定时期内前文以有论述,当然了我说的产品是轻工业制品毕竟当时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重工业除了军工外。而军工不太可能开放的如此之快)这时就会出先两中情况:一、当产品因为交通的原因而不能卖的更远时人们就会思考并解决问题,毕竟在《明》中不是只有武安国一个人有脑子。有了要解决交通问题的需求自然就会有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它的发展方向可能是:发展快的地区先行(首推北平)→连接主要城市的公路(及有可能得到政府支持,因为好处明显:朝廷调兵及传递信息速度更快)→覆盖某一区域的省级公路(购买力强的省、市,例如:北平、江苏、浙江,战略重要的边区,例如:长城沿线,急需开扩的市场,例如:辽宁和与朝鲜、女直各部交界的地方等,先行然后各地依照发展速度及规模逐渐普及。)

当这些也不能满足发展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模仿朝廷驿报制度而在民间出现民用邮政的雏形。民用邮政的出现是为满足什么需要呢?这就牵扯到了第二种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众所周知市场可以按照买卖双方谁作为主导地位而划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现在的北平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不管捣腾出的是什么玩意不用愁销路,只管拼命生产就是(一北平一市的能力拼命生产又能生产多少呢?)当市场真正出现饱和的时候(不管卖哪都卖不出去了包括欧洲)恐怕商家就会自然的想到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满足消费者?只要有一个商家开了此例,那么这一市场终将变为买方市场。而买方市场中对与商家最中要的就是信息,出现邮政也不足为奇。而且其经济销售模式必然会呈现内向→外向→再内向→再外向→最终同步(毕竟有新东西当然是从国内开始推广了)而要想达到这一模式又需要多长时间?不要告诉我给我十内我当完成一切!而在这段时间内明帝国的农业就真的是毫无建树?

再说轻工业的地位问题,当你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它的时候你还能否定它的地位么?现在北平已经形成了但凡有新东西就必然会先向政府输入的惯例那么政府在日常生活中能离开那些动西么?(夏天不让你开空调,冬天不让你用暖气、做饭不让你用炉子、出门不让你坐现代化交通工具看你不疯?)这种情况下我倒想不出会有什么发展失衡?要说真有失衡只怕也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的失衡。(重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资金、技术的支持远非轻工业可比自然发展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而偏偏重工业是国家支持的所以产业格局的巨变不大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险、投机和外财先说靠什么来保护自由竟争的火种。实际上不论燕王是否愿意,他本身的政治前途已经牢牢的与北平新政的成功与否捆在了一起。而切按照《明》的发展他本身很可能成为北平利益在朝廷中的政治代表。这难到不是保护伞?从股票的开盘起,实际上燕王的经济利益就已经和金融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深。别的地方不好说而在北平,金融资本的国家化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燕王也会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受害者。至于外财嘛,在整个国家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思想的时候偶尔为之也许无妨,经常来嘛恐怕。。。。。

再说了放眼东亚、东南亚又会有多少外财呢?毕竟最富的好像是中国吧。最后我还要再次强调当时的明帝国只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没有资本主义,要想将社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必会有一场革命(古往今来的历史都是左证)而革命无论规模多大、时间多长都将是一场明帝国内部各个势力的大洗牌。在这个大洗牌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将被隐藏和搁置,而许多矛盾也将爆发,哪还有时间关注外财啊??????

简单来说女人同车兄犯了一个简单的哲学错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呵呵。。

一点拙见,纯属游戏之作。欢迎各位高手砸砖,希望在砖头猛砸的过程中小弟也能得到提高。

从中央银行、钞票与金银比价说开去

从中央银行、钞票与金银比价说开去

最近这几章货币问题写得比较费力,酒徒不是金融专业,所虚构的金融故事难免贻笑大方。但其中一些细节,还是希望大家能和酒徒一同探讨。文中资料都是来自前人的研究结果,酒徒属于照搬照抄,抄得不对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说一说中央银行,关于故事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很多朋友建议酒徒虚构一个中央银行出来。这个建议开始酒徒非常心动,仔细考虑之后认为,哥们,这缺德事情咱不能干。原因酒徒曾经提及,在封建君权时代,君主出言即为法律。中央银行的建立与货币发行完全依靠国家信誉,但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权对百姓往往是最不讲信誉的,其权力又不接受百姓监督,所以建立中央银行容易,破产也容易。明显的例子就是金朝的纸币。金朝初起时,军事上四面出击,发了战争财,上下骄奢糜费。后来四面受敌,军费开支太大,财政极端困难,就滥发纸币。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后,取消纸币七年作废一次的限制,不限发行数量,不管兑现,不备钞本,并且不断发行新钞,扩大交钞面额。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在已经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发行面额二百贯到一千贯的大钞,结果币值跌成千分之一,一贯钞币实际只值一文钱。百姓的资财受通货膨胀影响瞬间即化为乌有,当时称作“坐化”。贞祐三年又发行新币“贞祐宝券”。一年后,宝券又跌到每贯只值几文钱。贞祐五年再发行新币“贞祐通宝”,一贯当宝券一千贯,再跌成千分之一。至兴定五年(1221年),银价已上涨四十多万倍,元光二年(1223年)银价已涨到六千万倍。与其信任这样一个朝廷,倒不如信任黄金实在,好在这个星球上到目前为止,黄金探明储量不多。

再说一下大明宝钞,明代只发行了大明通行宝钞一种钞币。洪武八年(1375年),设立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它的形制基本仿照元钞,花纹结构、款式格局都差不多,桑皮纸印刷。面额按铜钱从一百文到一贯共分六种。一贯的宝钞,长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钞币。允许与铜钱混合流通,但政府发钞不兑现钱。每钞一贯,折钱一千文,银一两,钞四贯准黄金一两。明代钞法,沿用元制,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不定发行限额,没有发行准备金。宝钞的印制和发行都集中于中央政府。为了推行宝钞,曾实行“户口钞盐法”(每户大人配盐一斤,收钞一贯)、“门摊课程”(店铺商人用钞交纳门摊课),强制商民用钞,但收效甚微。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宝钞已无人使用。

从官方规定的宝钞兑换价格来看,一贯钞的价格是一千文或者白银一两,四贯钞为黄金一两,所以明初金银比价为一比四是基本正确的。明朝中后期银价一直下跌。满清入关后,由于战乱,银价又回升到洪武初年水平。这中间不能与铜钱做比例计算,因为铜钱由于私铸和滥发贬值更甚。若按米计,洪武初年每石值银四钱六分,明末崇祯年间每石约需银一两一、二钱。清康熙年间每石值银五钱九,清末光绪年间为二两一七。银钱比价的变动,受打击最重的是市井小民,因为他们能够出卖的只有劳动力,生活用品都需要购买。卖出的劳动力换不回生存物资时,就是社会治安极大破坏时。这种破坏对城市文明的打击几乎是灾难性的,后果仅次于满清入关在江南一带的作为。

金银比价,酒徒找到的资料在中国唐朝大约为一比五左右,维持了相当长时间。至宋初为一比六点五二。明初经历百年蒙古人劫掠,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为一比四,到明朝中期则为一比七到八,明末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时为一比十四左右。有人经常把乾隆年间的国库存银和明朝比较,以此证明大清皇帝英明,实际上有些瞎掰。价钱已经跌了三倍,还有什么可比性。况且一个国家的国库存银过多,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公众产业投入的不足。不过封建王朝皇帝通常不会把钱花到公共产业上,下几次江南,封几次泰山,再遍地造些寺庙和行宫,家底也就踢蹬光了。好在这些家伙终究有个寿终正寝的时候,没有像某些电视剧导演希望的那样,“再活五百年”或者“燃烧自己照亮大地”!

鸦片战争后,白银在中国的行情一路飙升,没办法,都赠送给友邦了。导致后来中国民间,特别是割据地方之间换了一种货币-鸦片。这是另一个话题,牵扯过多,在此不细说。

白银作为货币本位本来就不科学,中国古代以白银重量作为货币,实际上包含了对中央财政信誉和能力的不信任。在西方纷纷采用计数货币而不是计重货币后,银两在中国依然持续使用了很多年。后来因为西班牙和墨西哥银圆的出现并受到民间欢迎,政府才开始着手考虑铸银币事宜。不过那时候,中国已经没多少白银储备,电视里随便一个皇帝就是英明神武的朝代也瓦解于辛亥革命中。

酒徒杂文 (三)穷孩子的梦想

在愤青时代写的一篇杂文,一些年少轻狂的记忆。

这篇稿子写于六一,一直没有发出,一是不愿破坏节日的气氛,招人嫌,另一个原因,不说也罢。现在还是要把它贴出来,因为有些伤口,即使你不提它,它依然存在,隐隐作痛)

穷孩子的梦想又到六一了,也许是年龄越来越大的缘故吧,每年这个时节总是想起自己小时候,然后对记忆中那个没出息的小不点儿笑笑,很惨然。

因为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快点长大,用一块钱买二十根儿冰棍儿,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独享,谁也不给!

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却是振兴中华。记得班上的一个同学用毛笔写了漂亮的“振兴中华”四个大字贴在黑板报栏,老师还教育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有理想的少年。

然而我却固执着自己的梦想,买二十根儿冰棍儿,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独享,谁也不给!要吃牛奶的,尽管小豆的可以买三十根儿,但我就要吃牛奶的!

这个梦想不能跟人说,我却带着他,在塞外小镇的旷野中长大。

那时候爸爸妈妈都很忙,经常加班。但每月也只有三十几块钱。几乎每到六一我都要“例行”逃学,因为那天学校有活动,要穿新球鞋,我没有,家里也不给买。记忆里最奢侈的时候就是妈妈发工资或心情好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崩儿,买根冰棍,不敢咬,因为那样吃得太快,通常是含在嘴里,慢慢地等他化掉,回味无穷。

其实也曾经富过,过年的时候的压岁钱加起来有五六块还多,但照例总是被父母收回,说等我长大后给我。于是我就拼命的想长大。

后来自己终于长大了,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上千根儿最好的冰棍儿,却再也没有吃冰棍儿的渴望。即便在和家人闲谈时,也不敢再提起。因为母亲的单位已经在某公所主持的“抓大放小”的潮流中被卖掉,她的退休金已无着落,虽然我们和父亲都说养得起她,也的确养得起他,却无法抹去她眼中的忧郁。过年时,看着一向要强的母亲卑微苍老的身躯,我们兄弟几人都无能为力。我们都知道那百十元的退休金不够我们一顿饭的开销,却代表着母亲前半生奉献给国家的价值,如今在她自己心中,她已是个需要人供养的废人。我那二十根儿冰棍的梦想,足以打碎她所有的精神支撑。因为在我最想吃冰棍儿的时候,她为单位的所有加班,都是为“四化建设”而无偿的。

九八年领导要我写一篇歌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变化的文章,尽管当时我身在北京,已经去过了深圳、广东、上海,看尽了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却迟迟不能下笔,最后以学工科的写不好文章而推掉。因为纵使我写尽世上所有颂歌,依然无法面对母亲的眼睛。很惭愧自己虽然在京数年,依然买不起一套经济适用房,把父母接来,安享晚年。而母亲却总在信中安慰我,说她以我为荣,因为在左邻右舍中,我是最有出息的孩子。我小学的六十几个同学,除了父母由背景的之外,大多数已下岗,在街上摆地摊儿为生。能够飞出小镇的,不过四个。

我很幸运的,飞了出来,把小镇远远抛在了回忆中。将来我的孩子,将不再以冰棍儿为理想,他们能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在年少的梦里,指点江山。而我小学同学孩子,我不知他们的梦与现实是什么,但愿,每个有梦的明天不再有泪。

后记;写这些文字很累,搁笔之后,心情郁结。我并不想揭示些什么,或反对些什么。只是生在变革年带,我们这些承受阵痛的小人物不过是锅里的小鲜,至于清炖还是红烧,自己是无法作主的。且夫天地为炉,阴阳为炭。

资料篇-贴木儿,海战及其他

资料篇

1、关于贴木儿的实力,很多人置疑。感谢负天下人网友留言,让酒徒想起了给大家提提历史上的贴木儿。以下为负天下人的留言。

1382年帖木儿消灭了存在了130年的克尔特人的西阿富汗古尔王朝。开始向东伊朗进军,波斯人的赛尔巴朵尔公国投降。贴木儿开始进攻西伊朗,打败了札刺儿人的蒙古王朝,国王阿合木-札刺儿逃到埃及马木路克那里。接着,贴木儿在库拉河下游打败脱脱迷失。贴木儿占领了穆什和库尔德斯坦的土库曼黑羊朝(喀喇-科雍鲁朝),首领哈拉-玉素甫逃亡埃及。最后又占领了穆札法尔王朝统治下的法尔斯(泄刺只)、伊斯法罕。

白帐汗斡儿答的第六位继承者兀鲁思汗(1361-1377年在位)与他的侄子脱脱迷失之间展开战争,兀鲁思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脱黑脱乞牙、帖木儿灭里先后继位。脱脱迷失在帖木儿的帮助下,打败了帖木儿灭里,使自己成为白帐汗。接着脱脱迷失打败了金帐汗马麦,登上金帐汗位,重新统一了祖先术赤的领地。于是脱脱迷失开始了对贴木尔的数次战争,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德里苏丹国在1335年时几乎囊括了整个印度,其后不久分裂。德里苏丹国失去了德干,该地形成了巴曼尼小苏丹国、孟加拉、乌德(札温普儿)王国、古吉莱特。这些地区穆斯林国的割据削弱了德里苏丹国,它只拥有旁遮普和多阿布。1398年贴木尔消灭德里苏丹国。1400年贴木尔击败马木路克军,占领大马士革。1402年贴木尔又征服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是,帖木儿帝国统治了原伊尔汗国、印度河、钦察汗国,成了巨大无比的";蒙古";第二帝国。

2 战舰时代写最近几节时,参考了无敌舰队覆灭记,具体资料如下。

1588年5月末,西班牙“无敌舰队”从里斯本扬帆出航,远征英国。这时“无敌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显然,腓力二世是要利用西班牙步兵的优势,运用传统战法,冲撞敌舰,在强行登舰后进行肉搏,然后夺取英国船只,经英吉利海峡直捣伦敦。英国方面做了迎击准备,由霍华德勋爵任统帅,德雷克任副帅。英军共有100多艘战舰,载有作战人员9000多人,全是船员和水手,没有步兵。英国的战舰性能虽不如西班牙,但由豪金斯做了改进,船体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火炮数量多、射程远。这种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

8月6日,“无敌舰队”到达法国加莱,停泊在海上,想与驻佛兰德尔的西军联系。由于后者未能及时到达,会师计划落空,后面又有英舰尾随,无法等待,只得继续前进。第二天夜间,昏暗无光,云雾重重,海面刮起强劲的东风,西班牙船员都已进入梦乡。英国人巧施妙计,把6艘旧船点燃,船内装满易燃物品,船身涂满柏油。6条火龙顺风而下,向西班牙舰队急驰而去。顿时,火海一片,烈焰熊熊,“无敌舰队”一片混乱,在断缆开航时各船乱成一团,有的相撞沉没,许多船只烧毁。

8月8日,两军在加莱东北海上进行了会战。西班牙的战舰高耸在水面上,外形壮观,但运转不灵,虽然人数和吨位占优势,却成为英国战舰集中炮火轰击的明显目标。英国战舰行动轻快,在远距离开炮,炮火又猛又狠,打得“无敌舰队”许多舰只纷纷中弹起火。西班牙开炮向英舰射击,却不能命中英舰,英国舰只尽可能避免进入西班牙火炮射程之内,在远处灵活闪避,活动自如。这种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激烈的炮战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双方弹药用尽,轰击才告终止。“无敌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两只分舰队的旗舰中弹、撞伤,一个分舰队司令被俘。

剩下的西班牙舰只乘着风势向北逃窜,准备绕过苏格兰、爱尔兰回国。狼狈逃窜的西班牙舰队弹尽粮绝,更倒霉的是在海上接连遇到两次大风暴,有的船只翻沉了。不少士兵、船员被风浪冲到爱尔兰西海岸,被英军杀死。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而英舰没有损失,阵亡海员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3风帆战列舰风帆时代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的风帆战舰,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以及杀伤人员的霰弹、破坏帆具的链弹。

十五世纪末,主要是两个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最初形态的战列舰:一是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前装滑膛炮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的武器;二是航海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建造较大的船只,以风力而不是人力航行。于是出现了装备许多火炮的大帆船,海战的战术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不再依靠原始的接舷肉搏,代之以远距离的炮击。船的艏艉因为狭窄,一般只能安装一两门轻炮,主要的火炮一般装在战舰的两侧,通过两舷开设的炮孔射击,这种安排直接影响了海战战术:侧面对着敌人排成首尾相接的一列长队,比较利于一支舰队发扬火力,这样每条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敌射击。较小的军舰从此不能投入主要的海上战斗,而只能担任巡逻和侦察这样的任务,因为舰队的威力在于战舰排成连贯的长队,就象一根链子,连接部分如果薄弱,整个链条的力量就不会太强。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期间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

在以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战列舰的外观和战术都没有发生很大变化,舰队的行动完全依赖风力,机动能力有限,在交战双方实力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集中兵力都十分困难,海战变成平行航向的两支舰队之间冗长的交火,往往不能出现决定性的战果。

17世纪70年代后,英国海军按照以下标准对舰船进行分类:一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100门以上,定员875人以上,排水量2500-3500吨。代表舰船为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的旗舰胜利号。

二级舰----三层炮甲板,火炮90-98门,定员750人左右,排水量2000吨以上。

三级舰----二至三层炮甲板,火炮64-80门,定员490-720人左右,排水量1300-2000吨。这是英国海军中数量最多的主力舰只。

四级舰----两层炮甲板,火炮50-56门,定员350人左右,排水量1000吨以上。

上述四级舰均被称为战列舰。规模在此之下的舰船被归类为护卫舰(Frigate)、巡航舰(Corvette)和单桅纵帆船(Sloop)。

如果一支舰队有十艘四级舰的话,每门火炮在战斗中只打二十炮,一支舰队所消耗的炮弹数量即超过一万枚。上次有网友指责说酒徒笔下火炮密度超过了二战,酒徒没有证据反驳,但也没有二战时期火炮密度数据。所以无法回答。但就17世纪动辄打上几天的海战而言,好像一次攻击消耗上万发炮弹还是可能的。特别是英西海上战争已经英荷海上战争,具体情况还请大家指教。

又即:鸦片战争时期,大清战舰定制长十一丈至一丈九尺,宽二丈三尺五寸至九尺六寸,所有战船均不得超逾此制”,船炮也多沿袭明代旧制。实力如此悬殊,英舰对中国炮台和战船的攻击几乎完全是一边倒的结局,整个战争英军伤亡加失踪不到130人。

书评 英雄之歌

刊载一篇书评,感谢阿飞兄好文字。

英雄之歌跟随酒徒的步伐,观看武安国等人和大明王朝的发展,已有年余。

最初,我以为这部书不过是众多网络小说中时空男游记之一。但随着北平的发展,酒徒笔下的世界逐步清晰,我又将这部书划入到只是展现作者理想社会的YY改革类(称之为革命也无不可)。直到平南,我才真正发现,我错了,这是一本讴歌英雄的书。

英雄,是一个内涵广泛的词汇。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心目中的英雄都不同,即便是一个人,不同时期心目中的英雄也不同。如果一定要寻找英雄的交汇点,我想,应该是超凡。

李善平,人如其名,善良而平凡,一个瘸了双腿的穷书生。倘若没有遇到武安国,恐怕一生至多是一个有十多个门生的乡村学究。但是,当他从北和林城墙上跃下的那一瞬间,他完成了他的英雄之路。这条路,是由浩然正气和过人智慧铺就的。常说:有才无德乃小人。李善平如果只有过人智慧,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小人的一分子;如果只有浩然正气,纵然可书于青史,也不过落个愚儒的结论。正因为李善平成功的将正气和智慧相结合,才成就其英雄之名。

反观如今小说,才智出众者不乏其人,而有此浩然正气者鲜矣。每读至李善平一跃,我必为之扼腕长叹。

王雨飞,也是人如其名,腿快,能跑。倘若没有沐英平南,我看作个邮差到是极有前途。但是,当他累死在白石江畔时,站立阻杀的尸体已经化为英雄的雕像。这雕像,是军人之勇和圣人之仁铸就的。王雨飞如果只有勇猛过人,其不过是一个勇张飞型的武夫;如果只有圣人之仁,也不过是落个“汉奸”骂名。正是王雨飞以珍爱生命的仁包容斩敌夺关的勇,才使其步入英雄之列。

再看如今小说,杀人如麻,血流成河,尚嫌不足,非要弄到斩杀百万方显其勇。但不知,没有仁为基础的勇,是否可划入屠夫?

英雄,不一定就是死者的荣誉,生者亦有。

朱元璋,这个据说可以和酒徒相媲美的帝王,当看到武安国所献的世界地图时,超越成吉思汗的雄心足以使其在称号上带个“雄”字,但究竟是枭雄,还是狗熊,单凭此点不足语。当其感怀自身少年凄苦,计天下鳏寡孤独废而赈济时,爱民之心已经冲淡了逐鹿天下的雄心。天下何者为重?中国数千年的帝王给了无数的答案,但我们可以肯定,朱元璋的答复是:民。纵然他一直以保全朱氏天下为基本,毕竟他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此私心,我们还是不必太过苛责了。朱元璋这个用奋烈天下的刚呵护关爱兆民的柔的一代帝王,足以称为英雄。

郭璞,一个从小县令到镇抚一方的地方大员,单看其履历,不过是一个仕途风顺的官僚。但随着北平的兴起,这个“北平新政”的操舵手已稳稳地将北方引领到蓬勃发展的洪流中去了。如果单凭此点,郭璞称为实干家足矣。但是,当他将目光放到天下兆民时,他已经无可阻挡的走在成为英雄的道路上。桓温手下有一诸葛亮老卒,曾问:诸葛亮何才之有?老卒坦然道:自诸葛亮后,我未见办事如他周全者。办事周全,纵或一小事,尚难有所纰漏,况北平革新这样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大事!但,郭璞就能将此办的周全,这就是本事!稳妥持重加上细密周全,全部用于民生民计,如何不称为英雄?

至于武安国这个主角,我不想称之为英雄,因为他是时空人。

掩卷长思,书中的朱标、朱隶、曹振、高德勇等人,仁义忠勇智,各有不同,皆可称为英才,但都尚缺完成一跃英雄门的精彩。即便书中为数不多的女子,如刘凌、晴儿、马皇后,也皆可称为巾帼俊才。

闭目回忆书中点点滴滴,书中人物皆有出彩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武安国之犹豫,郭璞之圆滑,朱元璋之凶残,李善平之身残,王雨飞之惨死,诸如此类,不一一罗列。

酒徒在《明》一书中,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甚至是那些革新举措,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漏洞,或不足。我在书评区曾看到很多批评和指责,很多都是针对其革新举措。的确,这本书中写出的制度的确有很多不足,相对其它作品所描述的完美,确实不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漏洞,甚至是错谬。但我想问:从古至今,天下是否有完美的制度?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就是将来,也不会有。既然没有,那我们又何必对此苦苦追求?为何一定要把一部架空历史小说当成施政纲领来看?

有人会说:即便如此,那人物和故事难道就不能写的稍微完美些?我以为,正是这种带有缺憾的美,才能给人以心灵的冲击。

写至此,我已不知所云。只好以一句我常说的话送给《明》这部英雄赞歌:天道尚缺,况人事乎?

酒徒杂谈 理想中国的作文

理想中国的作文

我的理想中的中国,是绿色的。从现在的西北大漠、黄土高原到东南沿海,到处充满勃勃的生机,当春风吹来时,不在有漫漫黄沙,遮住我的眼睛。我昨日散步的树林,不会在因为某个领导的突发奇想而变成农田或水泥地,我栽下的树苗,不会被老乡怀着虔诚砍去换钱。

为了这片绿色,我理想的中国人民必须是富足的,因为只有富足的中国,才不会有人去偷树,才不会有人用森林换钱。才会让所有人受到充足的教育,知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在破坏了绿色的同时,也扼杀的生命。

为了人民的富足,我理想中的社会必须是公正的,他必须给每个人以公平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合法的劳动和智慧获得足够的财富。当我的国家大踏步发展的时候,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到进步后的利益。不能让社会的天平向有钱人无限倾斜。这个富足是真正意义上的均富,而不是数字意义上的平均。不会当世界上只剩下我和比尔盖兹,我依然是人均拥有数百亿财富的穷光蛋。不会当世界上只剩我和苏丹国王,我依然是人均拥有万亩豪宅的流浪汉。

为了社会的公正,我理想中的中国官吏都是廉洁的。哪怕他的资质不够聪明,只要他把心思放在人民,而不是私利上。一切错误都能得到改正。而不是官员们很聪明,却把所有心思放在发财、升官、再发财上。

为了官员的廉洁,我理想中的政府一定是负责任的。只有负责任,才会监督自己的官吏。才不会为了某个目的沉醉于数字上的政绩。不会再出现亩产万斤的卫星。才不会犯了错误,却文过饰非,把责任推到某个人身上。才能在目标没有达到之时对自己的百姓说一声对不起。然后找出错误,从头再来。而不是任凭官吏们夸大虚报。

为了政府负责任,我理想中的中国言论是自由的,人们可以随意批评他们的政府,而不会担心被扣上任何帽子强制劳动。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他说的是不是真理。无论任何人,不管他是不是大多数,都不能因自己掌握了真理而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中国,那时候再也看不到四处打工的农民破烂的衣衫,再也看不到下岗职工无助的眼睛,再也看不到失学儿童悲伤的眼泪,再也听不到要离开祖国,永不回来的誓言。再也没有精英们高傲而满足的大笑,和被他们视为卑贱者的叹息。 再没有人,一边剔着吃了鱼翅眼窝的牙,一边告诉我要奉献,要忍受阵痛。

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中国,我的梦,我心中无奈的伤痛。

广告:?bl_id=48699不一样的架空世界,欢迎进入《灭神》的空间

悲剧人物与悲剧英雄

少言兄的书评,酒徒很喜欢,特摘录于此。

悲剧人物与悲剧英雄 谈“明” 里面的马皇后起点小说里面的女性千千万万,但象“明” 里面马皇后的实在不多。

历史上的朱元璋不知有何福气,居然能娶马后为妻,由此奠定驱除鞑虏,一统江山。二十四史,贤后千万,马皇后应该算第一贤后。

明史说“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从明史的蛛丝马迹看,我觉得马皇后政治才能在朱元璋之上。明史里面马皇后的执政思想概括有如下几点1 不杀人为本。明史说“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 。

2 无忘群臣同艰难。明史说“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退以语后。后曰:“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 ” 。

3 帝王奖罚应该依法办事。明史马皇后对朱说”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4 戒奢侈,用贤人,明史说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5 法律不宜多变。明史马皇后对朱说”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 。

等等。

识人能力也超过朱。明史有谈到几个例子,比如“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 廉之,果枉。“。又比如”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 。

个人品德更不用说。

俭朴,明史说“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视。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

对他人充满爱心。比如”帝为饬光禄官。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

不嫉妒。如“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 。

待人平易近人。“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 。

不谋私利。“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马后病危为医生着想拒绝就医。明史”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 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至於她的感召力,明史里面说”宫人思之,作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又说成祖徐 皇后“高皇后深爱之。从王之籓,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高皇后遗言可诵者,后一一举之不遗。”。又说沐英“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 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帝王世家,人情如纸。马皇后死后有如许人怀念,也可以安心了。

小说”明“马皇后不是个主要人物,常常为人忽略。但酒徒兄在”殇“一章里面对马皇后着墨甚多。书中马皇后说”如今臣妾这样去了,也算用一命还了毛头一 命,众臣眼里,咱皇家还不算负人太多“。下面的描写是”小说里朱元璋眉头轻轻往上一挑,什么话,一命抵一命,你是一国之母,他们这些臣下的性命怎能和你 比?”

  如果觉得明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酒徒小说全集男儿行乱世宏图烽烟尽处指南录隋乱(家园)开国功贼盛唐烟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