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2]关于炀的解释,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炀皇帝上之上篇首胡三省注。
[3]汉与汉以后隋之前末代皇帝的谥号是:汉献帝、魏元帝、晋恭帝、宋顺帝、齐和帝、梁敬帝、北魏孝武帝、东魏孝静帝、西魏恭帝、北周静帝,北齐末代皇帝无谥号。
[4]李商隐《隋宫》云: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胡三省批注称:好内怠政曰炀。帝(隋炀帝)谥陈叔宝曰炀,岂知己不令终,亦谥曰炀乎?
[5]请参看胡戟《隋炀帝的真相》。
[6]请参看(日)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7]请参看胡戟《隋炀帝的真相》。
[8]因此,也有历史学家不把两晋列入中华帝国的序列,请参看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9]历代王朝的起止时间,学术界历来有不同计算方式,两个王朝的兴亡也会有时间的重叠,这里不争论。
[10]中华帝国史的分期也是有争议的问题,黄仁宇先生即以秦汉为第一帝国,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理由是唐宋具有开放性,明清具有收敛性。然而事实上,唐代怛罗斯战役后,中华帝国的对外扩张便基本停止,宋代的版图更缩至历史最小,只不过仍然延续了唐帝国和唐文明的许多特征。因此本中华史将唐宋合称为世界性文明,但分属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至于四个帝国时间的计算方式,分别是秦并天下(前221)至曹丕称帝(220)为第一帝国秦汉,杨坚建国(581)至朱全忠灭唐(907)为第二帝国隋唐,赵匡胤称帝(960)至朱元璋建国(1368)为第三帝国宋元,朱元璋建国(1368)至辛亥革命(1911)为第四帝国明清。这里面,只有第三帝国和第四帝国之间是没有空当的。魏晋南北朝不列入中华帝国系列的原因,亦请参看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一书。
[11]从曹丕称帝(220)到陈叔宝亡国(589),魏晋南北朝共三百六十九年;从晋武帝灭吴(280)到刘渊称帝(308),西晋统一中国二十八年。
[12]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就认为隋有两张面孔,请参看《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一书。
[13]隋炀帝离开洛阳前往江都是在大业十二年(616)七月十日,被杀则在十四年三月十一日。
[14]为隋炀帝建言献策的是黄门侍郎裴矩,他也因此而在兵变中受到骁果的保护。见《隋书·裴矩传》。
[15]见《隋书·宇文述传》。
[16]煽动骁果造反的人,正史称为老二宇文智及,野史称为老三宇文士及。但这段历史被魏徵等人篡改过,因此野史很可能是信史。请参看袁刚《隋炀帝传》。
[17]以上事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18]见《隋书·炀帝萧皇后传》。
[19]据一条未必可靠的史料,炀帝被害前有朱贵人挺身而出,大骂叛军忘恩负义,遂被杀。见《隋炀帝海山记》。
[20]江都兵变后,萧皇后被叛军带到了聊城。宇文化及兵败后,萧皇后被窦建德奉养,然后又被处罗可汗迎至突厥,最后被唐太宗迎回长安,在唐太宗驾崩的前一年以八十高龄谢世。有学者认为,萧皇后死里逃生是因为她与隋炀帝画清界限,从而赢得了御林军全体官兵的尊敬。此说恐怕很难成立。请参看袁刚《隋炀帝传》。
[21]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
[22]请参看(日)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23]当时的唐王李渊得到隋炀帝被害的消息,是放声大哭了的 。但是没过几天,他便毫不客气地请隋恭帝杨侑让出皇位。炀帝之死对于这位后来的唐高祖,恐怕正是时候。李密和窦建德却是动真格的。在消灭了那伙乱臣贼子之后,窦建德拜见了萧皇后,不但俯首称臣,还着素服祭奠炀帝。这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说法是:我是隋臣,隋是我君,杀我君父者便是我的仇人。李密则在阵前痛骂对方:尔等世受国恩,竟然弑君谋逆,天地都不容!以上事见《旧唐书》与《新唐书》之《李密传》、《窦建德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卷一百八十七,并请参看胡戟《隋炀帝的真相》。
[24]开皇三年(583)正月,隋政府下令将男子的纳税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但十八岁受田的规定不变。这样,农民在受田之后就其实有三年的免税期。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也发展了生产力。见《北史·隋本纪》、《隋书·食货志》。
[25]见《隋书·高祖纪》。
[26]见《独异志》卷下。
[27]马端临《文献通考》称: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钱穆《国史大纲》称:隋文帝初一天下,就实现了西汉初年高、惠、文、景三代四帝六十年休养生息才达到的目标,文帝的遗产则足够以后五六十年的政务开支。
[28]见《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道一》。
[29]杜宝《大业杂记》称舰队船只共5191艘,也有人统计为5245艘。请参看袁刚《隋炀帝传》。
[30]关于这次北巡的时间,《资治通鉴》记载有误,此处据胡戟《隋炀帝的真相》、袁刚《隋炀帝传》。
[31]见《隋书·宇文恺传》。
[32]见《隋书·裴矩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
[33]唐代胡曾《咏史诗·阿房宫》。
[34]历史学家袁刚先生即持此论,请参看袁刚《隋炀帝传》。
[35]日本历史学家气贺泽保规即持此论,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36]对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含糊其词;袁刚的 《隋炀帝传》认为是杨广授意杨素,由张衡动手杀隋文帝于病榻;胡戟《隋炀帝的真相》则认为是张衡擅自或在杨素的指使下谋杀了隋文帝,而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杨广在事后默认许可。
[37]请参看袁刚《隋炀帝传》。
[38]请参看陈璧显主编《中国大运河史》。
[39]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及张国刚推荐序。
[40]请参看赵翼《廿二史札记》,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41]赵翼《廿二史札记》即称: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42]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的概念,系由陈寅恪先生提出;杨勇与杨广的路线斗争,则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43]三阶教和天台宗都是中国佛教宗派。三阶教又名普法宗,创始人是隋代的信行。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创始人是陈朝的智顗(读如以)。开皇十一年(591)十一月二十三日,智顗在江都城内扬州总管府为杨广授菩萨戒。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禁三阶教。
[44]杨勇被废是在开皇二十年(600)十月初九,距离高颎罢官刚好整整一年。罢免高颎的理由非常牵强 :征高丽不力。实际上,高颎一开始就是反对发动这场战争的,战争失败本应由文帝负责。
[45]见《隋书·高颎传》。
[46]高颎被免还有一个原因,即隋文帝怀疑他与杨勇结党。因为隋文帝将东宫的卫戍部队调往自己身边时,也遭到高颎反对。此外,在隋文帝那里说高颎坏话的还有独孤皇后和汉王杨谅。请参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
[47]这是三阶教遭到的第一次打击。此后,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重申了禁令。唐德宗时,有复兴迹象。唐末宋初,完全湮灭。
[48]杨广继位以后,高颎被重新起用,但是终于被杀。杨素则在大业二年病死,死前拒绝服用隋炀帝所赐药物,只求一死。请参看《隋书》之《高颎传》、《杨素传》。
[49]实际上在开皇十年,隋文帝仍然坚持关中本位政策。但到开皇二十年选择杨广为太子时,便已经决定了转换政治路线的大政方针。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及张国刚推荐序。
[50]据《魏书·李冲传》,孝文帝拓跋宏曾对李冲说,意欲从北到南开凿大运河跨过黄河直达淮河,并认为这是“军国之大计”。
第二章
[1]据《新唐书·高祖皇帝本纪》,当时造反起义者凡四十九处,其中称帝者四人,称王者八人,遍布全国各地。
[2]新旧《唐书》皆称,李渊为了对付隋炀帝的猜忌,尽力韬晦。
[3]见《旧唐书·裴寂传》,《新唐书》之《高祖纪》与《裴寂传》,《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4]最早对这段历史的官方说法表示质疑的是汪篯先生,见《汪篯隋唐史论稿》。现在,唐史被贞观史臣篡改已几乎是学界共识。袁刚《隋炀帝传》即称晋阳起兵的首谋毫无疑问是李渊,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也称晋阳起兵的策划者首推李渊。
[5]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
[6]袁刚《隋炀帝传》认为此案是李渊主动勾结裴寂,勇敢地住进炀帝行宫,以示挑战。这个说法,似乎也矫枉过正。
[7]见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8]见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
[9]见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另,李渊勾结突厥一事在正史中极其隐晦,真相大白是由于陈寅恪先生的考证。请参看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10]见《旧唐书·李密传》。
[11]本节所述玄武门之变及相关史实无另注者,全部依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12]事见《旧唐书·太宗本纪》,并请参看《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该书对玄武门之变有很精辟的分析,本书亦有引用,不另注。
[13]据《旧唐书·淮安王神通传》,唐太宗称李神通为叔父。
[14]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玄武门之内还是之外?本书倾向于认为是在门外,请参看《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15]此番问答,《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中有“高祖意乃安”五个字,却被《资治通鉴》删去,从而掩盖了李渊心中有鬼的历史真相。在细节上做手脚,是司马光的一贯伎俩。
[16]裴寂其实是太子党,一直站在李建成一边,而且将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刘文静诬陷致死。李世民即位后,仍以开国元勋待之。但到贞观三年,裴寂被认定有该死之罪四条,从宽处理判处流放。
[17]此段综合了新旧《唐书》之《隐太子建成传》和《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18]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两个月后,继位为帝。作为太上皇,李渊活到贞观九年五月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一岁。
[19]关于这个时间的考证,请参看《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20]这是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隋炀帝远游江左,所以卒丧邦家;唐高祖速据关中,所以独成帝业。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1]以上描述据《周书》之《突厥传》、《宇文测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民族卷》,林幹《突厥与回纥史》。据《周书·突厥传》,阿尔泰山又名金山,金山的形状类似于兜鍪(读如谋),而当地人把兜鍪叫做突厥,突厥由此得名。
[22]以上请参看袁刚《隋炀帝传》。
[23]请参看杜祐《通典》卷一百九十七。
[24]请参看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25]颉利可汗是启民可汗三子。启民可汗去世后,长子继位,是为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去世后,儿子尚小,弟弟继位,是为处罗可汗(并非西突厥的处罗可汗,西突厥的全称泥撅处罗可汗)。处罗可汗去世后,始毕可汗的儿子仍小,由三弟继位,是为颉利可汗。
[26]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27]关于这次突厥的入侵,新旧 《唐书》 均称起兵是在七月,日期不详。但《资治通鉴》将突厥军进武功、京师戒严和太宗登基,一并记在同一天,即八月九日。
[28]以上综合《旧唐书·突厥传》、《新唐书·突厥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29]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30]贞观之治的实现,《新唐书·魏徵传》和《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均记在贞观四年,《资治通鉴》还明确记在颉利可汗被俘,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之后。
[31]见《旧唐书·魏徵传》、《新唐书·魏徵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32]以上见《贞观政要》卷一《政体》,《新唐书·魏徵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但《贞观政要》将这次辩论记在贞观七年是不对的,因为封德彝在贞观元年六月即已去世。王先恭《魏文贞公年谱》记在唐太宗即位后不久,是符合历史的。据查,魏徵在武德九年的七月至九月出差关东,因此辩论应在回京后的十月。请参看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
[33]见《旧唐书·张玄素传》、《新唐书·张玄素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34]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35]据《旧唐书·张玄素传》,魏徵评价说:张公论事,遂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36]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37]见《旧唐书·魏徵传》、《新唐书·魏徵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但只有《新唐书·魏徵传》将忠良之辨和兼听则明记载在同一时间,《资治通鉴》则将兼听则明记在贞观二年。
[38]见新旧《唐书》之《魏徵传》。
[39]长孙皇后救魏徵一命的故事,见于唐人所撰《独异志》和《大唐新语》。两书都是小说,不是正史。但长孙皇后对魏徵的肯定和赞扬,《旧唐书·长孙皇后传》有记载。另据《旧唐书·魏徵传》,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就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徵之子的婚约。据《新唐书·魏徵传》,太宗还毁掉了为魏徵所树的御碑。
[40]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41]见《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42]见《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43]见新旧《唐书》之《封德彝传》。
[44]唐太宗的愿望在魏徵去世后得到了实现。贞观十八年(644)四月,即魏徵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要大臣指出他的过失,长孙无忌等人都说“陛下无失”,只有两个人提出意见,其中一人当年被杀。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唐太宗总结自己功超古人的五点经验,并问大臣褚遂良:你做过史官,朕说的属实吗?褚遂良说:陛下盛德岂止五条?实在是太谦虚了。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一百九十八。
[45]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46]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
第三章
[1]这一观点亦请参看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2]严格意义上的邦国时代是从西周开始的,之前的夏是部落国家,商是部落国家联盟,周则是国家联盟。这个联盟以周王国为盟主,周天子为共主。天下的产权在名义上属于周天子,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治权也一样,叫“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后,各国的产权和治权就永久性地属于国君。他们还可以进行权属的再分配,从而建立起大夫的家。天下、国、家,三级所有,层层转包,各自为政,自负盈亏,是为邦国制度。详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
[3]辅佐君主的贵族虽无薪水却有酬劳。酬劳高级贵族的办法是封土封民,册封他们为大夫和诸侯。诸侯对封国,大夫对采邑,都有财权和治权。士得到的酬劳是世田,只有财权没有治权。
[4]例外的是西汉初年和西晋,结果是西汉有七国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但直到唐代,仍然有人主张封建,请参看柳宗元《封建论》。
[5]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见托名姜太公的《六韬》。
[6]六部的排列次序,隋唐至宋初有变化。至王安石变法,始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后不再改变。另,本章所述均请参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中国历代官制》编委会编著《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版),徐连达编著《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易中天《帝国官僚制度简述》。
[7]以上亦请参看《旧唐书·职官志二》。
[8]六部官员的官阶:尚书,唐正三品,宋从二品,元正三品,明正二品,清从一品。侍郎,唐正四品,宋从三品,元正四品,明正三品,清正二品。郎中,唐从五品,宋从六品,元从五品,明正五品,清正五品。员外郎,唐从六品,宋正七品,元从六品,明从五品,清从五品。主事,唐从九品,明正六品,清正六品。
[9]先由门下审核再由皇帝签署的是制书,先由皇帝签署再由门下副署的是敕书。请参看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
[10]所以钱穆先生说,汉代宰相是“领袖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1]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12]姚崇改革事见《唐会要》卷五十五。这个制度,《南部新书》乙篇称“凡中书有军国重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唐六典》卷九则称“凡有章表,皆商量可否,则与侍郎及令连署而进”。
[13]见《旧唐书·李藩传》。
[14]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15]三省主要官员的官阶是:尚书都省一把手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秘书长左右丞,正四品。都省之下,六部尚书定员一人,正三品;侍郎定员二人,正四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前,中书门下的长官中书令和侍中,都是定员二人,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也都是定员二人,正四品。而且,六部尚书只有一人,中书门下的长官却是两人。换言之,他们还不如六部尚书。
[16]本节所述据《新唐书·选举志》,亦请参看王凯旋《中国科举制度史》,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翟国璋《中国科举词典》,杨波《长安的春天》。
[17]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关系和区别,详请参看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18]见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其实此事只能看作传说,白居易荐徐而抑张,很可能因为徐凝为人稳重,张祜放荡不羁。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即称: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请参看杨波《长安的春天》。
[19]见《唐摭言》卷九。
[20]请参看刘后滨《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描述科举制度本质特征的十六个字也出自该文。
[21]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是在大业二年(606),也就是他即位之初。
[22]见《唐摭言》卷一。
[23]实际上,进士一词在唐代有两个概念,一个指考试的科目,一个指考生的身份。在唐代,但凡州县推荐到长安参加尚书省考试的生员和乡贡,都叫进士。如果放榜时榜上有名,就叫及第进士,也叫新进士。通过吏部考试后,则叫前进士(意思是以前是进士,现在过关了)。后来,秀才科被废,明经科衰落,进士科一枝独秀,进士又有了新的含义。宋代,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都叫进士。通过殿试以后,则按成绩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等。到明清,殿试合格者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实榜眼原本是两个人,意思是金榜的两只眼睛。唐代杏园探花的探花使也原本是两个人,后来又有一个人要求参加,变成三个人。结果到明清,榜眼就变成第二名一人,第三名一人则俗称探花。
[24]见孟郊《登科后》。
[25]见赵嘏《残句》。
[26]见《唐摭言》卷一。
第四章
[1]关于李彦升、尉迟敬德、安禄山的民族问题,系据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2]康国和安国,在《魏书》和《隋书》的《西域传》都有记载,《隋书·西域传》并称安国国王姓昭氏武,与康国国王同族。但安波至是否安国的王族之后,尚不能确定。亦请参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3]如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即称独孤信家族为汉化的匈奴氏族,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则称该家族为突厥望族,但一般都主张其族别为鲜卑。其来历,《周书·独孤信传》有简单介绍。
[4]见《周书·独孤信传》。
[5]见《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
[6]见《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 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 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 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 易中天中华史9两汉两罗马, 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 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 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 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 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 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 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 方言与文化,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书生意气, 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 易中天品三国, 品人录, 费城风云, 成都方式, 大话方言,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帝国的惆怅, 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