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15女皇武则天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女皇满面慈祥:朕闻爱卿生了儿子,恭喜呀!

张德出列拜谢。

女皇突然变色:羊肉从哪里来的?

张德魂飞魄散,伏地磕头如捣蒜。

女皇语气又变:朕禁杀生,但红白喜事可以例外。只不过爱卿以后请客,最好先看清楚了人。说完,将密信交给群臣传阅,所有人都恨不得朝那告密者脸上吐口水。[39]

这一耳光打得大快人心,也充分表现了女皇陛下的政治智慧。没错,她需要改善自己的形象,也需要多少改变一下社会风气。告密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更不值得提倡。王朝的长治久安是绝不能靠这种下流勾当来维持的。

但,正如战争只能靠战争来消灭,出卖也只能由出卖来遏制。这就是武则天要抛出告密者的原因。更何况,只要从政治斗争中超脱出来,她的好恶跟我们一样正常。

那些正派的大臣,就更是如此。

女皇扶持佛教,一时朝野释法鼎盛。武则天下令在神都洛阳修建了与明堂相邻的礼佛塔,命名为“天堂”,并以供养人的身份资助龙门石窟的开凿。有说法称龙门最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即是以武则天面相为原型而制。

比如刘仁轨。

就在临朝太后武则天举起屠刀披荆斩棘时,四朝元老刘仁轨也在帮忙清场,只不过清理的是另外一种人。裴炎被捕之后,某官员从洛阳出使长安。镇守京城的刘仁轨向他问起案情,此人竟落井下石说:下官早就看出裴炎异常。

刘仁轨却不动声色。他追问道:真的看出来了?

那人说:当然。

于是刘仁轨说:仁轨有奏折,烦请即便带交太后。

这家伙兴高采烈就接受了任务。太后打开奏折,里面却只有一句话:捎信之人明知裴炎谋反而不举报。太后看完二话不说,立即下令将这小人拉出去杀了。[40]

另一个名叫王庆之的也成为牺牲品。武则天称帝的一年之后,这家伙受人指使纠集数百号人到宫门集体上书,奏请废掉已由皇帝变成皇嗣的李旦,另立他人,以为也能像率众请愿的傅游艺一样升官发财。可惜这蠢货不长脑子,忘记傅游艺不久前刚刚死在狱中。结果女皇被他弄得心烦,下令凤阁侍郎(中书省副长官)李昭德教训教训。[41]

李昭德的父亲可是弹劾过褚遂良的,他本人的强悍也不输老爹。女皇登基两年后,有人献上号称祥瑞的白石,理由是白石外现红纹,可见其忠。李昭德却一声怒斥:你这石头倒是一颗红心,难道其他石头都是反贼不成?

众人哄堂大笑,马屁精面红耳赤。

王庆之这厮落到李昭德手里,下场可想而知。他被拖到宫外示众,李昭德又是一声怒吼:此贼妄想废我皇嗣。然后下令痛打,直至口鼻流血,毙于杖下。[42]

这大约要算曲线救国吧,虽然那些小人也很可怜。

不过,李昭德最后还是死于来俊臣的诬陷,来俊臣则以同样的罪名被杀在同一刑场同一天。这让帝国的臣民百思不解悲喜交集:直臣与酷吏,怎么会是同样的命运?[43]

宰相杜景俭却因营救李昭德而被贬官。当时,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并为四大法官,作风和理念却完全不同。杜和徐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所以流行的说法是:遇来、侯者死,逢徐、杜者生。[44]

这当然与恐怖政治并不相容,武则天却令人意外地信任重用杜景俭、徐有功。徐有功只好说:麋鹿跑出山林,就离厨房不远。陛下以法官用臣,是要让臣死在任上呀![45]

女皇却不准他辞职,徐有功居然也得以寿终正寝。事实上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只不过满不在乎,依然故我地坚持公平正义原则。这实在让女皇陛下又爱又恨,有一次竟蛮不讲理地问:徐卿办案,错放的为什么那么多?

徐有功答:错放乃人臣小过,好生是圣人大德。

女皇默然。[46]

然而乾坤却不是徐有功一己之力可以扭转的。就在他这次幸免于难两个月后,皇嗣李旦被诬图谋不轨。李旦的身边人哪能扛住来俊臣的严刑逼供,眼看就要屈打成招,太常寺乐工安金藏却突然高喊:大人不信皇嗣不反,金藏掏出心来给你看。说完,拿起佩刀剖腹,五脏皆出,血流满地。

这真是何其惨烈,又何其悲壮!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工人安金藏的这一壮举震撼了狱吏,惊动了女皇。陛下命令用御辇将他抬进宫中,请御医进行抢救,直到第二天安金藏才醒了过来。这时,站在病床前的女皇感叹说:朕有儿子,却不能自明清白,害得你吃这么大的苦头!说完,铁石心肠的武曌老泪纵横。[47]

正义和天良,其实永存。

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李旦躲过一劫,像螃蟹一样走路的来俊臣却继续横行。这无非告诉我们,本台大戏还远远没有演完。事实上,安金藏也许可以感动女皇,却无法撼动帝制。围绕皇权的争夺,也还有新的角色需要出场。

接下来的故事,将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38]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神功元年六月条。

[39]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长寿元年五月条,这项禁令在八年后因凤阁舍人崔融的劝谏而被废止。违禁的张德官职右拾遗,从八品上。举报人名叫杜肃,官职补阙,从七品上,未明左右。但照理说应该是右补阙,两人同为中书省官员。

[40]见《新唐书·刘仁轨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光宅元年九月条。

[41]两《唐书》之则天皇后纪均称李昭德任凤阁侍郎在此事之后,今从《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天授二年十月条。

[42]王庆之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天授二年十月条,石头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五长寿元年八月条,并见两《唐书》之李昭德传。

[43]事见《资治通鉴》卷卷二百六神功元年六月条。李昭德被杀,原因之一是权力太大又刚愎自用,为武则天所忌。

[44]杜景俭,《新唐书》作杜景佺。营救李昭德一事,仅见《新唐书·杜景佺传》。四大法官的说法,见两《唐书》之杜景俭传。

[45]见《新唐书·徐有功传》。

[46]见两《唐书》之徐有功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五长寿二年正月条。

[47]见《新唐书·安金藏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五长寿二年一月条。

第五章

无字碑

谁来接班

杖杀王庆之以后,李昭德与武则天有过谈话。

内容当然是接班人问题。这是国家的大事,也是女皇的心事,不能不谈,只不过王庆之没有资格。实际上这个小人之罪,并不在要废谁立谁,而在妄议。储君乃国本,立储乃大计,也是你一介草民可以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的?

更何况女皇当时正在纠结。

纠结在情理之中。想当年,秦始皇没能事先立储,结果二世而亡。晋武帝严守宗法制度,结果也二世而亡。汉武帝立了太子又杀太子,结果后继无人。唐太宗则不但一手制造了玄武门之变,还一手铸成大错——当初如果不听长孙无忌他们的,坚持选择李恪而非李治,李唐岂会变成武周?

谁来接班关系重大,前车之覆也殷鉴不远。

但,武周更麻烦。

麻烦倒不在政权来自篡夺,而在武周情况特殊。因为照理说,如果皇帝有儿子,皇位就应该传给他,或者皇子中的一个。然而武则天的皇位,却恰恰从儿子那里夺来。这费尽心机历尽艰险才弄到手的东西,有还回去的道理吗?

不要说武则天,换了别人也想不通。

不能传给儿子,就只能传给兄弟、侄子、女儿。可惜尽管“兄终弟及”也符合继承法,则天皇帝却不是兄,也没有幼弟。传给女儿也不行。女儿当皇帝,女婿算什么?皇夫或男皇后吗?再说女儿死了以后又传给谁?外孙女吗?

儿子、女儿、兄弟都不行,便只能传给侄子。侄子也有两种。一种是李治的,但那还不如中宗李显或睿宗李旦,好歹也是女皇陛下自己的亲骨肉。这样算来算去,可以考虑的就只有武家的侄儿,而且人选现成。

这个人就是武承嗣。[1]

武承嗣是武则天同父异母哥哥武元爽的儿子。武元爽和哥哥武元庆与他们的后母,也就是武则天的生母荣国夫人关系恶劣。因此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便将这两个哥哥贬到地老天荒,表面上谦逊退让,实际上公报私仇。武元爽甚至还被牵连到武氏投毒案中,家属也被流放到岭南。这种一箭双雕借刀杀人的伎俩,武后一直玩得十分顺手。

至于父亲武士彟的爵位,则由外甥贺兰敏之继承。

可惜贺兰敏之同样必须去死,武则天这才重新想起本家的人,也才将武承嗣从岭南接回继承周国公的爵位。咸鱼翻身的侄儿倒是乖巧,并不记恨姑姑的杀父之仇,反倒心甘情愿充当鹰犬和走狗,因此武周革命之后便被封为魏王。

说起来武承嗣也确实卖力。那块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的石头就是他伪造的,萧淑妃两个儿子的谋反案也是他指使周兴炮制。已经很难统计,此人究竟伙同其他酷吏为姑姑搬掉了多少绊脚石,又陷害了多少人。但是可以肯定,王庆之出面组织的请愿活动,他是总导演。

只不过这一回,是为了自己。

不能说女皇没有动过立武承嗣为储的念头,事实上王庆之起先也颇受优待。陛下甚至给了他特别通行证,以便随时可以出入宫廷面陈己见。这就足以让他得意忘形。

但,为什么又被一脚踢了出去?

因为李昭德给武则天打了预防针:承嗣既已封王,那就不宜再拜相。以皇亲国戚之尊,而居中央政府之要,是不合适的,也是有风险的。魏王的权力不能太大。

女皇解释:承嗣是朕侄儿,故委以腹心。

李昭德说:儿子尚且有篡位弑父的,何况侄子?

女皇猛省:我没想到! [2]

想法变了,心情和感觉也会变。此刻的王庆之在女皇陛下眼里,已经由采花的蜜蜂变成了逐臭的苍蝇。然而这家伙却不识大体,还要纠缠不休,便只能一掌拍死。武则天没把他交给武承嗣,而是交给李昭德,意思十分明显。

李昭德却意识到,这是一言兴邦的难逢机会,于是趁热打铁向武则天进言:请陛下想想,自古以来有侄儿为姑姑立庙的吗?天皇是陛下之夫,皇嗣是陛下之子,没有谁比他们跟陛下更亲,陛下当真忍心天皇得不到祭祀吗? [3]

女皇无言以对。

第一次储位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但绝不意味着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实际上李昭德不过延缓了火山的爆发,他的说词也并非完全在理。没错,历史上是没有侄儿为姑姑立庙的事情,但是请问有女人当皇帝的吗?既然如此,怎么就不能像祭祀娲皇(女娲)那样祭祀女皇呢?讲不通吧?

其实真正打动武则天的,是“弑君篡位”四个字。这让她顿时明白,此刻无论立谁为储都有风险,上上之策是既不断绝武承嗣的非分之想,同时保留李旦的皇嗣身份。皇嗣跟太子是不同的。前者只是认可血缘,后者才确定权力继承的政治关系。因此谁来接班,仍然是巨大的悬念。

悬念即伏笔,伏笔即炸药,炸药即隐患。此后,两派斗争的激烈程度如下表所示,不亚于革命之前。

◎武周革命前后与储位之争有关事件一览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84 光宅元年 二月 中宗李显被废,睿宗李旦继位 690 天授元年 九月 武则天称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

武承嗣封魏王,武三思封梁王,诸武皆封王,诸亲信赐姓武 691 天授二年 一月 始杀酷吏,丘神勣等人死 九月 王庆之率众情愿废皇嗣李旦,立武承嗣为储;

武承嗣和来俊臣诬反对派大臣谋反,数十人被杀

十月 杀王庆之,李昭德阻立武承嗣

692 天授三年 一月 来俊臣制造狄仁杰谋反案 693 长寿二年 一月 来俊臣诬陷皇嗣李旦谋反未遂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来俊臣与武懿宗等人制造大冤案 六月 来俊臣与李昭德同时被杀

698 圣历元年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八月 武承嗣卒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4]

700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5 神龙元年 正月 女皇逊位,李显复辟

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斗争有两条线,一是主张仁政的官员与酷吏斗,二是拥戴李家的大臣与诸武斗,而诸武与酷吏是联手的。其中大案有两个,一是靠安金藏以死相争才平息下来的皇嗣李旦被诬案,二是神功元年的谋反案。第二个倒不是冤案,却因为主犯血口喷人,酷吏趁机株连,被灭族的海内名门多达三十六家,判处流放的达一千多人。[5]

武周时代,照样还有血雨腥风。

实际上在王庆之上书之后,被打死之前,就已经有数十个高级官员被杀。罪名又照例是谋反,制造冤案的照例是武承嗣和来俊臣,真实原因也当然是这些人都反对废皇嗣而立魏王。这个时候李昭德还敢说话,是因为他摸透了武则天的心思:唱反调的不能容忍,为她着想则另当别论。因此武承嗣又想故伎重演时,女皇回答:你比不上李昭德。[6]

不过,李昭德最后还是与来俊臣同时被杀。只用一句话就把来俊臣送上刑场的吉顼,则在两年半以后被贬。原因是这位进士出身的宰相,不但变成了李家的太子党,而且公开表现出对诸武的不屑。龙颜不容触犯的武则天决定教训一下这家伙,也让大家知道现在是谁的天下。

于是在一次朝会上,当吉顼又要引经据典时,武则天却拦腰截断。她说:每次上朝你都喋喋不休,朝臣和朕早就不胜其烦,不如来讲个故事。当年,太宗皇帝有匹烈马,谁都驯服不了。朕却说,这件事一点儿都不难,只要有三样东西就行。先用鞭子抽。不服,用铁锤打。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喉咙。朕的这股豪气,太宗皇帝可是大为欣赏。

然后女皇问:你莫非要弄脏朕的匕首吗?

魂飞魄散的吉顼只能伏地求饶。

吉顼一案意义非凡,因为他原本投靠了武承嗣。神功元年的谋反案,就是他向来俊臣举报,由武懿宗审理的。现在连他都反对诸武,很能说明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当贬往外地的吉顼向武则天辞行时,女皇接见了他。

陛下吩咐赐坐,问他有什么要说。

吉顼问:和水土为泥,有纠纷吗?

女皇说:没有。

吉顼又问:分一半为佛,一半为天尊,如何?

女皇说:那就有纷争了。

吉顼顿首说:臣也认为是这样。宗室和外戚各安其分就天下太平,势均力敌就纷争不已,请陛下三思。

女皇说:朕何尝不知。但事已至此,又能怎样?[7]

也许,这得去问狄仁杰。

[1]以下所述武承嗣事,无另注者均见两《唐书》之武承嗣传。

[2]这一段对话,《资治通鉴》系于长寿元年(692)六月,在李昭德杖杀王庆之的天授二年(691)十月之后,但两《唐书》之李昭德传均系于杖杀王庆之之前,且上下文紧相连接。本书认为两《唐书》是,故从两《唐书》。

[3]见两《唐书》之李昭德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天授二年十月条。

[4]武则天在称帝前一年即已改用周正,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原来的正月改称一月。因此久视元年正月实为十一月,与圣历二年七月同在公元699年。李武子弟盟誓的时间,《新唐书·则天皇后纪》无记载,《资治通鉴》不详,今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为圣历二年七月。

[5]本案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神功元年正月条。

[6]这一冤案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天授二年十月条。武则天对武承嗣说的话见《旧唐书·李昭德传》。

[7]以上见两《唐书》之吉顼传,《资治通鉴》卷二百六久视元年正月条。

狄仁杰脱险

狄仁杰是武则天的克星,也是她的救星。

以“中华神探”的头衔闻名中外的狄仁杰,其实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说,太宗之后,玄宗之前,称得上政治家的只有他和武则天。还可以说,没有狄仁杰,武则天充其量不过治国有方的女皇帝,再加玩弄权术的女政客。能不能避免身败名裂都很难说,哪里还能成为政治家?

狄仁杰却让武则天修成正果,甚至立地成佛。这是女皇陛下自己都很清楚的,因此在晚期竟以“国老”相称,上朝时也不让他下拜。她的说法是:每见国老下拜,朕的身上就会疼。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更是痛哭失声。她说:朝堂从此空无一人。皇天夺我国老,为什么这样早,这样早啊![8]

然而这位国老,却差点死在来俊臣手里。[9]

天授三年(692)一月,狄仁杰与另外几位宰相和大臣被诬谋反,进了来俊臣的“例竟门”。这个特务机关之所以得此戏称或恶名,是因为进去的案犯照例没有活着出来的。不过酷吏们也有一个政策,那就是立即认罪的可以免死。[10]

于是,狄仁杰回答来俊臣:反是实。

来俊臣喜出望外。他原以为狄仁杰不好对付,没想到竟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其他案犯除了魏元忠,也都纷纷效法,自认有罪。看来所有的预案都用不着了,对这样积极配合的也该宽大为怀,以便为今后办案节约成本树立榜样。因此,来俊臣只是将案犯们收监了事,看管却不那么戒备森严。

狄仁杰则靠着不打自招的策略,为自己争取到缓冲时间和空间。他悄悄写好一封信,藏在丝绵袍子里,然后请看守将绵袍交给家人。他的说法是:开春了,要换季。

看守没有起疑,丝绵袍子也送进了狄府。

将门出虎子,狄少爷马上意识到这里面有问题。一月的洛阳还很寒冷,父亲为什么急于拿掉袍中的丝绵?结果密信很快就被找到,并由狄公子设法送达御前。

女皇惊诧。

她问来俊臣:狄仁杰当真承认谋反吗?

来俊臣说:供认不讳。

女皇问:家属为什么又来喊冤?

来俊臣说:这是臣等疏忽了。狄犯入狱之后,立即认罪服法。所以,臣等待之以礼,丰其衣,足其食,高其枕,宽其居,以为谋反若非是实,岂有承认之理。现在看来,此等死囚如不动用刑法,怎么会招?招了也会翻供。[11]

女皇说:是吗?朕倒要派人看看。

来俊臣紧张了。他当然不能对狄仁杰怎么样,而且再也不能用刑。万一陛下亲自来看呢?当然,也不能让狄仁杰与使者见面,那可就满盘皆输。来俊臣的办法,是找了一个手下人做替身,穿上狄仁杰的衣服让使者看。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15女皇武则天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15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易中天中华史9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