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陈瓷作品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孙权看到合肥城步骑齐出,并且领头的是张辽,孙权不但不想法快逃,反而是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在求生本能的支配下,前面的部队跑得比兔子还快,早已望不见影,一时半会儿是赶不回来救孙权了。孙权两股战战,冷汗如雨。一见张辽,东吴士兵无不胆战心惊,毫无斗志,有的甚至直接放下了武器。凌统的亲卫团三百人迎了上来,与曹军展开血战。凌统的亲卫团都是他从家乡带出来的族人,很听凌统的话。猛将甘宁拉弓拼命射箭,护着孙权撤退。可是大多数士兵毫无斗志,吹号的人也是有气无力。甘宁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大声吹号?你活腻了吗?”与其被甘宁就地正法,不如使劲吹号。于是,鼓号手卖命地吹号,士兵听到,士气为之一振。甘宁就因为督促鼓号手吹号的声音大一些,而受到了孙权的表扬,可见吴军士气已经低到谷底,这全是“恐辽症”的症状。

张辽愈战愈勇,吴军却全面崩溃,孙权带来的几位大将,有的受伤,有的战死。在《三国演义》

第六十八回,曹操从汉中领兵四十万增援合肥,庞德与陈武大战,把陈武赶到一个山林里,陈武无路可走,转身再战时,被树枝抓住袍袖,为庞德所杀,后来吴方于乱军之中寻见陈武尸首,孙权令人与董袭合葬。其实,当时参加逍遥津大战的魏将只有三个:张辽、李典、乐进,没庞德什么事儿。再就是,罗贯中让两个大男人合葬,阴间相守,不知是什么意思。

不过,当时为孙权督禁卫军的陈武,首当其冲,确实是死在了张辽的乱军之中。禁卫军头目死了,孙权能跑得过张辽的雁门雄风吗?

“徐跑跑”和“宋跑跑”谁也跑不过“孙跑跑”———

陈武是孙策部下,在逍遥津之战时已是偏将军,首长级别的人物。陈武战死,吴军的“恐辽症”集体发作,军心大乱,就连据《三国志》记载“以勇气闻”的徐盛也在慌乱中受了伤,勇气不再,忘了督阵护主的职责,转身便逃。徐盛被一个人从后面撞了一下,这不是宋谦将军吗?宋谦的身上也流着血,看来张辽确实了得,宋谦也受了伤,徐盛的心里平衡一些了。

逍遥津大战在《三国演义》

第六十七回,而罗贯中则在五十三回里安排宋谦提前死在李典的箭下,倒霉的宋谦啊!当时的逍遥津之战,“徐跑跑”和“宋跑跑”也确实倒霉,他们先是受伤,不过可能伤得不重,最起码还能当“跑跑”。但是,“徐跑跑”和“宋跑跑”遇上了在《三国演义》里生擒黄祖部将苏飞的潘璋,潘璋鄙视“徐跑跑”和“宋跑跑”,很可能说了一句:“二位将军的百米速度好快呀!恭喜你们双双打破中国逃跑速度记录!”潘璋提起刀来,砍死了宋谦徐盛的后退士兵两人,“徐跑跑”看看“宋跑跑”,“宋跑跑”看看“徐跑跑”,他们会意:潘将军这是“杀卒骇将”呢!

看着潘璋的刀上滴着自己士兵的鲜血,“跑跑”们明白,若再逃跑,即使不被潘璋这个狗拿耗子的家伙杀死,也会在战后被孙权正法,于是,他们擦擦身上的血,又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有气无力地喊着:“冲呀,冲呀!……”徐盛看到张辽老虎一样地在军中左冲右突,一哆嗦,手中的矛掉在了地上。

张辽在东吴军中引发了一场心理地震,制造了一大批“跑跑”。只有凌统,他的亲卫团还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紧紧地护着孙权向逍遥津渡口逃去。孙权,是当时的最大的一个“跑跑”。终于来到了逍遥津渡口,“孙跑跑”上气不接下气地站好,惊魂未定。他的贴身太监谷利却大惊失色,嘴巴大张,全然没有太监的温柔风姿,他结结巴巴地说:“不……不……不好,桥断了!”逍遥津上的小师桥,早已经被张辽部队破坏,中间有一丈多远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只剩下两端的桥板。

要是许仙和白素贞幽会完各自回家,遇上断桥,那二人正好有理由再亲昵下去。可是,现在“孙跑跑”是逃命,那个天杀的张辽正在后面厮杀呢!天啊,这可该怎么办?孙权眼前一阵发黑,他绝望地说:“难道我真要死在这里吗?”一路血战,护送孙权突围的凌统,此时也没了主意。关键时刻,谷利发挥了太监心思缜密的优点,他急中生智,要孙权持着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马踏到桥的缺口的刹那,狠狠地抽了马一鞭子,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地飞到南岸。“徐跑跑”、“宋跑跑”,谁也跑不过“孙跑跑”!“孙跑跑”得救了!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以审美的眼光描写孙权从小师桥上冒死逃生的情景:“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冲淡了张辽给东吴带来的重创。凌统没有那么快的马,也没有太监在背后为自己鞭马,他也没有翅膀,飞不过断了的小师桥,再说他还舍不得自己的亲卫团,他看着孙权的双脚落在南岸的土地上,就转身杀进了阵里。

南岸,有贺齐的三千兵马接应孙权,贺齐将惊魂不定的孙权安置好,就领着生力军杀进战局,拾获了徐盛因负伤而丢掉的矛。凌统的亲卫团战士左右亲兵一一战死,凌统也多处负伤,最后才离开战场。但是小师桥已断,各条通路也被张辽封锁,凌统只好披着战甲潜行,一路与张辽军“躲猫猫”,回到东吴军所在。孙权这时已上船,看到凌统回来,感激,惊喜,赶紧找人帮凌统更衣换药。凌统却放声痛哭———他的亲族士兵没有人活着回来。他的哭声让大家沉默。沉默中,张辽成了东吴永远的噩梦。

凌统和甘宁这两个家伙,阻挡了张辽追杀的步伐。张辽不知孙权已退走,还在那里红着眼厮杀,眼看着敌人渐渐退去,战场渐渐平静,孙权哪里去了?张辽想起刚才有个紫色胡须、上身长、腿短的人,马骑得好,箭术也精,想来也是一个人物,就拎过一个降卒来,问那个人是谁,东吴降卒说那就是孙权。张辽与乐进面面相觑,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猜对了大奖号码却没买彩票的神情。刚才,他俩都看到了孙权。张辽和乐进几乎同时说出来了同样的话:“要是早知道是他……”

八百人劫营那天,张辽虽然把孙权撵到了高坟上去,并且还曾经呵斥他下来单挑,但是那时毕竟天还没亮,张辽只是根据旌旗来判断那人是孙权,并没看清孙权的小样儿。逍遥津一战,吴军溃散,哪里还有什么旌旗?这反倒救了孙权一命。

孙权这一战,实在是窝囊,所有的大将心里都发堵。孙权和大将们在船上喝闷酒,气氛十分沉闷。贺齐终于控制不住,在酒席间放声痛哭,对孙权嚷道:“至尊(当时东吴将士如此称孙权)身为人主,应当持重,今天这样的事,差点全盘皆没,部下们都震惊万分,希望您能以此为终身之诫!”此言一出,举座骇然,这不是直接批评孙权缺少宏观把握能力,是战败第一责任人吗?大家都担心地看着孙权,不知道他要如何处理这个目无领导的小子。孙权也觉得自己在张辽面前表现得太垃圾,对不起东吴人民,就起身向贺齐道歉。

《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记下了当时孙权向贺齐说的话:“大惭谨已刻心,非但书绅也。”“书绅”就是指把要牢记的话写在绅带上,一般称牢记他人的话为“书绅”。孙权在牢记贺齐的告诫的同时,也牢记住了张辽的雁门雄风,从此张辽成了他摆脱不掉的心理阴影。

曹操该如何提拔张辽这个逍遥战神呢?

四 英雄之死

到老你也是个打工仔———

215年的合肥战后,曹操拜张辽为征东将军。征东将军,算是职业军人的顶峰了,再往上就是车骑将军、大将军,那就是政客了。曹操拜张辽为征东将军,也算是重奖拔尖人才了。四征将军,全国只有四个岗位,曹操就给了张辽一个,真大方!人们都说:哎呀呀,张征东,请客吧,你现在和主公(曹操)一家人了!

曹操时代,四征将军一般具体负责四方军务,统领大军在外,向来由诸夏侯、曹氏担任。夏侯渊,征西将军,镇守汉中,专门对付刘备;曹仁,征南将军,镇守荆州,专门对付孙权。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二人都独立领兵,并且手下都有知名大将。夏侯渊手下有张郃,曹仁手下有牛金。那时北方已定,曹魏时代没有征北将军,那剩下的征东将军张辽也该握有绝对领兵权吧。

可是事实绝非如此。善于搞平衡的曹操,把与张辽素来不睦的李典和乐进派进合肥,以牵肘张辽,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派了薛悌来做护军。合肥战前,曹操给合肥守军留的“锦囊妙计”上,张辽第一个被安排,可是,曹操确实没给他多少权力。曹操对张辽的重用,实际上只是对他的驱使而已。骨子里,他对张辽始终不放心,毕竟他是一个降将,毕竟合肥与东吴只有一水之隔,曹操不敢给张辽多少兵权。张辽这个征东将军,领着那几千士兵龟缩在合肥城里,也就是一个先锋而已,实际上是高职低聘。曹操眼里———张辽也就是个打工仔,干得好,提干,红包,荣誉,都好说;想进董事会发言,抱歉,没你这个打工仔的席位!

直到合肥战后的次年,曹操复征孙权。军到合肥,曹操视察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良久,心里一热,就增加了张辽手下士兵。可是,没等把新派来的士兵点完名,征东将军张辽就接到换防命令,到居巢伏波将军夏侯惇那里报到。按照《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制度述论》(阎步克)所说,征东将军是八命(命,帝王按等级官职赐给臣下的东西)将军,而伏波将军是五命,夏侯惇比张辽低了三级!按道理说,应该是张辽领导夏侯惇才是,但是,曹操办事什么时候按照道理呢?《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惇都督二十六军”,张辽仅是其中的二十六分之一。

自古以来,就有一些很搞笑的事情。官职低的领导官职高的,不是自张辽开始,也不是到张辽结束。但是,曹操的这一安排也太欺负人了。当时的征东将军张辽,听着官职比自己低若干级的夏侯惇对自己发号施令,还能找到逍遥津大战的感觉吗?

张辽也确实受到过曹操和曹丕的极高恩宠。张辽远征回来,曹操坐车亲自去慰劳他。曹丕时代,张辽升为前将军,已是外姓将领的顶点了。夏侯惇也曾拜为前将军,可是,夏侯惇是曹操的亲家;关羽最后的官职也是前将军,可是关二爷和刘大耳朵关系之铁在五千年友情榜上排名第一。张辽能以降将出身混到前将军这一层次上,封顶了!前将军夏侯惇再提拔就是大将军了。大将军一职,夏侯惇之后是曹仁,曹仁之后是曹休,曹休之后是曹真,张辽既不是夏侯氏也不是曹氏,他只是一个山寨版的张氏,只是一个供曹氏集团驱使的打工仔。

官是不能再提了,只能多给你红包。曹丕一上台,就赐给张辽绢帛千匹,谷万斛。后来一想,这样还不能留住张辽这个业务精英———万一逍遥战神反水,谁能镇压得了?所以,他又扩大了发“红包”的范围,把张辽的哥哥和儿子也封为列侯,这可是曹氏宗室也难以得到的大“红包”!曹丕对张辽的赏赐似乎才刚刚开始,后来,曹丕称帝,张辽封晋阳侯。晋阳候是县侯,“侯”中最高级别,再往上就是“王”了。曹丕给张侯爷增邑千户,并前2600户。魏国第一任大将军夏侯惇的封邑最后也只是2500户,第二任大司马曹休、第三任大司马曹真的封邑最后分别是2500户和2900户。第二任大将军、第一任大司马曹仁的封邑是3500户,张辽也就只是不能与曹仁比。张郃的最后封邑是4300户,徐晃的封邑是3100户。

曹氏集团对张辽甚至还有点讨好的意味。曹丕曾遣张辽驻防合肥。按照道理说,军中是不准大将带家属的,可是,朝廷给予张辽母亲舆车,派遣兵马送张辽家人到张辽军屯之处,当张辽母亲到那时,张辽领随从出迎,张辽所督的诸军将吏皆罗拜于道旁,无比恭敬地给张妈妈叩头。公元221年,曹丕曾无比崇拜地对左右的人说:“文远真是古代的召虎(与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齐名的东周大将)啊!”于是,曹丕就为张辽建了一座休闲别墅,又为张妈妈筑殿,张妈妈成了国家的妈妈。面对曹氏集团送的“红包套餐”,张辽的心里可有一个职业军人的成就感?难道,一个将军的价值仅靠爵位和封号就能体现出来?一个打工仔,在别人的事业里能实现自我吗?

如果长江能够唤回曾经的激情———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逍遥津之战已经过了8年,曹操死了,张辽和孙权还没死。张辽一直镇防合肥,他横戟北岸,孙权动也不敢动。可是,有一天,这孙权却自封为吴王,定都于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黄武(即黄初、章武合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皇帝。有人告诉他:老大,张辽还活着呢!孙权得意地笑笑,放心地说:“我听说他得病了,病情还挺重的。曹丕派侍中刘晔带着国家级专家给他会诊,传递张辽病情的卫士,道路上往来不绝。曹丕没等张辽病好,就把他从病床上叫起来上班。他张辽就算是一只老虎,现在也成了一只病猫!”

曹丕认为病猫对耗子仍有威慑力,他就命令张辽和曹休到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临江驻防。妈呀,张辽来了!孙权急忙给临江各部队下发紧急通知:“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在意!”孙权啊,孙权啊,八年了,你还这么害怕张辽!看你那点出息,还想做皇帝,真是癞蛤蟆想和越野吉普车。

张辽拖着病躯,无聊地望着床脚生锈的长戟。就是这杆长戟,曾陪着他和八百勇士杀进十万人的敌营。而现在,自己病了,这杆长戟只能和自己一样寂寞地躺在角落里,任凭灰尘落在上面。要是不生病,自己也许还能挺着长戟杀到南岸,再来一个翻版的“逍遥津大战”———想起逍遥津之战,张辽感觉自己的病情好像轻了一些。

临船,曹休在那里指手画脚地发号施令。曹休有什么了不起?武功,谋略,统统不如张辽,他就是有一个方面能胜过张辽:他是曹操族子,单凭这一条,张辽奋斗一辈子也超不过他,虽然这时曹休是一个乡候,而张辽是一个县侯。可是,曹休督诸州郡二十余军,张辽只督其中之一而已!三年前,曹操倚重了三十年的于禁带领七个军团,一下子全都投降了关羽,这件事情,扫除了曹操对外姓将领最后的一点信任———何况张辽是个降将———虽然他是逍遥军神。

也许,作为一个军人,张辽该满足了,然而,作为一个英雄,他还向往更广的战场。无力舞戟厮杀,无权运筹帷幄,只能猫在病榻上,这一次出征,张辽感觉自己只是一个道具,是用来威慑东吴的。吴将吕范被打败了,战斗毫无悬念地属于魏国,大家都在欢呼胜利,整个长江都沸腾了。张辽却什么也听不到了,昏迷中,他挺着长戟,喊着:“雁门张辽在此,谁敢与我一战!”直冲十万孙吴大营。

《三国演义》

第八十一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写曹丕带着张辽亲征东吴,张辽与吴将丁奉一照面,就被其一箭射中其腰,幸亏徐晃把他救走,魏军大败,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历史的真实是这样的:曹丕并没有亲征,魏军领头的是曹休;吃败仗的是东吴吕范,而非曹魏。至于张辽,也是抱病上岗,病情加重,最后死在江都,当时绝无可能上战场。如果张辽能上战场,和丁奉照面,谁被谁一击而中还真说不定呢!

在从江陵回江都的船上,张辽已经听到了死亡的脚步声随着长江流水传来。逍遥军神,真心英雄,就这样被死亡召唤。

①:公元221年,曹丕接见张辽,亲问七年前张辽逍遥津破吴时的过程,张辽述说过后,曹丕向左右叹息道:“张辽简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是周宣王时的征边大将,征夷功大,曹丕用召虎来称述张辽功绩。“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出于召虎之口。

第七章三国“快男”于禁

* 绕着弯子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于禁就是幸运的“曾轶可”。

* 当一个人把活着作为第一选择时,他是不是舍弃了很多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东西?

* 整曹植,整曹洪,整魏讽,整丁仪,曹丕都有绝招,但是都远远不如整于禁来得有艺术性。

于禁悼词

于禁,?年出生,221年因病去世。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官至左将军,封益寿亭侯,谥号厉候。于禁在194年投奔曹操,成为曹魏集团的萌芽力量。破黄巾,讨吕布,攻张绣,于禁所向无敌,官渡之战立奇功,成为曹魏集团的骨干。于禁以法家思想治军,杀气腾腾,持军严整,降服故友昌豨后又以法斩之,曾带领数十人奉命解除朱灵军权。219年,关羽包围樊城,于禁率七军驰援,遭遇汉水泛滥,向来以军法严格要求别人的于禁,放弃抵抗而投降,关羽败逃后,于禁滞留东吴,221年,于禁被孙权作为“效忠”曹魏的道具,引渡回国。曹丕以“于禁降敌,庞德义死”的高陵画像羞辱他,他因此发病而死。

以法立威名,时穷节全失,

成败亦偶然,英雄皆传说。

一 三国“快男”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

《三国演义》里,刘备一方的武将大都光芒四射,至于关张马黄赵,那更是与日月同比辉。而曹操一方的武将,大多是暗淡无光,只有张辽、许褚、典韦勉强还算是有点儿“星光”。至于于禁,更像是一个菜鸟。

第五十八回,马超向曹操“挺枪直杀过来”,于禁出迎,八九个回合就被淘汰,张郃出阵,硬是打了二十个回合,再后来曹洪更是发挥出色,居然坚持了四五十个回合。马超面前,曹洪和张郃是菜鸟,按照回合比例,于禁则是超级菜鸟了。紧接着后面第五十九回,于禁从背后射了马超一箭,居然被他闪过去,还把自己人李堪给射死了,马超回马来杀于禁,于禁吓得拍马便走。这个喜剧一般的战斗场面,在突出马超神勇的同时,也说明了于禁是一个垃圾武将。菜鸟本来没有错,但是菜鸟出来领兵就是错了。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斩了蔡瑁张允,于禁和毛玠接替二人带领水军,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四十六回,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表达了对菜鸟于禁的不屑:“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三国演义》里的超级菜鸟于禁在曹魏集团里其实是一个超级大腕(当然投降关羽后一文不值了)。于禁与乐进、李典、吕虔同属于曹操时期的早期重要将领,多次攻城拔寨,斩将杀敌,深得曹操器重。

据《三国志》,206年曹操上表为于禁、张辽、乐进三人请功,说于禁三人“武力既弘”(武功高强),那于禁绝不会还不如史书上无任何武功记载的曹洪。论武功,于禁可能不是马超的对手,但是绝对比曹洪高,甚至可能还比张郃高。张郃,在正史里也是“以巧变为称”。《三国志》有一个特点,对武功高的人都有明文记载,可是《三国志》并未描述张郃的单兵作战能力,倒是多次提到于禁斩杀敌将。曹操在那次请功时还说于禁等人“无坚不陷”,哪里有困难往哪里去,看来于禁也不是一见马超就“拍马便走”的胆小鬼。据《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蔡瑁投降曹操后,官运亨通,“遂为魏武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汉阳亭侯”,最后寿终正寝。另据《三国志·江表传》,蒋干虽劝降周瑜失败,但并无盗书中计之说。既如此,便无于禁带领水军一事。赤壁之战,于禁应该没什么责任。

那次请功,曹操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的。即使是在《三国志·乐进传》里,在记录请功的结果时也是把于禁排在第一位:“于是禁为虎威(将军);进,折冲(将军);辽,荡寇(将军)”。

曹操时代,外姓将领鲜有都督大军远征者,能做个前锋就算是重用了。张郃、徐晃大多是被夏侯渊都督,张辽大多是被夏侯惇都督,乐进多和李典、张辽等组合使用。当然,战事频繁时,曹家班忙不过来,外姓大将就有机会领一小股部队过过元帅的瘾。例如,张辽曾经都督张郃、牛盖深入天柱山讨伐小蟊贼陈兰、梅成,带的兵肯定不多。可是,于禁是个例外,219年,曹操一下子拿出七支部队让于禁带领去和关羽过招。樊城,与刘备和孙权的地盘接壤,曹操必须派最有能力也最靠得住的人去,这个人,他选择的是于禁。《三国演义》

第七十回,“水淹七军”的“七军”,罗贯中只说“七枝重兵”,“皆北方强壮之士”,并没有说有多少人。可是,《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擒)禁等,人马数万”,看来,于禁当作大礼送给关羽的“七军”,是真正的“重兵”。

曹操时代,能带这么多士兵的外姓将领,唯于禁一人而已。

曹操为什么如此器重于禁呢?

专家炒作的“快男”———

那天在某地看到一选秀节目的海选场面,好家伙,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襄樊之战汉中之战的人还多!那么多人选秀,进十强的才有几个?哦,十个!可是,谁能说出2009年全国“快女”十强里都有谁?我只知道其中有一个曾轶可。曾轶可在进前七时被淘汰了,可是现在似乎她最红。为什么?专家推荐呗!传说中的“中国校园民谣之父”高晓松和所谓“中国原创音乐教父”沈黎晖使出吃奶的劲来力挺曾轶可,“台湾偶像男孩之父”包小柏不满曾轶可晋级愤然退出评委团,更让大众对曾轶可产生了兴趣,结果,唱歌绵羊音的曾轶可红得一塌糊涂。

绕着弯子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于禁就是幸运的“曾轶可”。当年埋没行伍之间的他经专家炒作,成了曹操初期提拔最快的“快男”。三国时候,想通过从军博取功名的人比今天做“快女”梦的人还多,可是,在讲究名气门第的东汉末年,是金子却被埋在死尸堆里的将才又有多少!曹操的三十万青州军里,难道没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于禁”吗?

这个力挺于禁的专家,就是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实则寿终正寝的王朗。王朗当时是曹操的司空军事(相当于总后勤部或总装备部总司令),绝对核心人物,并且他以学识著称,资格又老,是曹军内部的权威专家。

于禁出生在泰山脚下,没有什么背景,规划人生时,他似乎只有两个选择:做泰山石敢当或做泰山挑夫。做泰山石敢当需要有法术,于禁肯定没有。做泰山挑夫太累太苦,于禁似乎不情愿。

济南、乐安的黄巾军徐和、司马俱丝毫不怕泰山奶奶的法力,在泰山周边大搞恐怖活动,济北鲍信招募反恐部队。鲍信,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省新泰)人。在今天,从新泰乘车去泰山,走京福高速公路,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鲍信给新招募的士兵点名,一个叫于禁的士兵,腰板挺直,目光锋锐,声音洪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问,于禁和他是老乡,亲不亲,家乡人,他就给了于禁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都伯。都伯是曹操创的一个“官”,曹操在《步兵令》里说:“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五人为“伍”,领头的是“伍长”;十人为“什”,领头的是“什长”;都伯,相当于后来的百夫长,是统帅百人的最下级军官。唐代诗人杨炯有诗为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一开始,于禁的“杀气”就被鲍信发现了,所以让他做可杀“什长”的都伯。可是,没等于禁开禁杀人,他的鲍老乡就因为救曹操而被黄巾军杀了。曹操高额悬赏鲍信的遗体,未找到,他就找人用木头刻了鲍信的模样,然后祭奠山寨版鲍信。

这一天,曹操正对着山寨版鲍信伤心,有人来报:泰山那里有一个叫于禁的,领来了六七十人,说是鲍烈士的部下。虽然按照曹操的《步兵令》,都伯手下都应该有一百个人,可是,因为战斗减员,都伯手下往往只有六七十人。曹操才懒得问于禁是谁呢,他说:“把这个‘于’什么,编进景兴(王朗的字)的部队里吧,他管着后勤军需,亏不了鲍将军的部下!”过了几天后,王朗来找曹操,神神秘秘地说:“主公,有一个叫于禁的兵十分了得……”曹操眼里的兵就是蚂蚁,他问:“于禁是谁?”王朗说:“这个于禁,以前在允诚(鲍信的字)手下做都伯,前几天来投奔主公……”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依稀回忆起是有这么一回事儿。王朗说于禁具备大将军的才能。曹操笑了:“有这么夸张吗?我自己还不是大将军呢!”当时的大将军是袁绍。

王朗说一个都伯能做大将军,和说村支书能做国务院总理一样不靠谱,他这样说很明显有炒作的意味。《三国志》上说王朗“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看来他善于搞宣传,应该精通炒作学。他要是不这样炒作于禁,曹操能注意于禁吗?为什么王朗如此热衷炒作于禁呢?红包?《魏书》上说王朗清俭自律,亲家的礼他都不接受,更不用说于禁了。再说于禁可能也拿不出钱来。“潜规则”?更不可能了。那就只能说王朗是伯乐了。《魏略》上说,王朗“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穷贱”,如此看来,王朗是“恤贫贱”的,于禁当时应该是属于“贫贱”阶层的。可是,数不胜数的“贫贱”,王朗又为何唯独极力推荐于禁?应该说是王朗对于禁有惺惺相惜之感。《魏略》记载,王朗“多威仪”,王朗长有一张法官脸,相由心生,王朗应该具有法学倾向,后来他在曹丕称帝后做了御史大夫,负责全国执法和检察工作,更说明他是一个法学家了。这样的一个人,会喜欢怎样的人呢?答案是很明确的。于禁表现出下级军官中难得的法学倾向,被王郎发现了。

有王朗这样的专家推荐,没有家世背景的于禁,很容易就成为“快男”了。最起码,于禁很“快”被曹操叫去面试考察了。很多人才不是连个面试机会也得不到吗?三国“快男”于禁从此乘上了人生的“快”马,春风得意马蹄疾。

从原始股到绩优股———

兖州的曹军,议论纷纷,说一个叫于禁的小子,泰山奶奶保佑他,被曹操一下子提拔成了军司马。军司马,千石秩的官,和县令同级,可以配公车,带仪仗。曹操一见于禁,就让他做了军司马,当时,夏侯渊是和曹仁是别部司马,于禁与二人成了同级干部。三国“快男”于禁提拔得真“快”啊!

军司马带的仪仗是斧,象征惩戒之权。很明显,同样具有法家思想的曹操一眼看中的是于禁的法治才能。这时的曹操,事业刚刚起步,谁加入他的队伍,谁就是原始股。于禁幸运地成为曹操手里的一只原始股。原始股往往是潜力股。于禁也真得像曹操在205年为他写的请功书里写的那样“当敌制决,靡(无)有遗失”。对陶谦:他攻下广戚(今江苏省沛县城东一带);对吕布:他在濮阳城南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最后又在下邳见证了吕布的被擒,又和曹仁、史涣攻打支援吕布的眭固,斩了眭固;对袁术:他包围袁术集团的骨干桥蕤,斩了其麾下四将;对张绣:他先后从征到宛和穰县(河南省邓州市)立下赫赫战功;对黄巾军:他更是一点都不含糊,有一次曹操的大营在汝南遭到刘辟、黄邵等黄巾军的偷袭,他率军全歼来敌,斩了黄邵等人,尽降其众;对叛将:他与臧霸等攻梅成,梅成举众三千余人投降,他一走,梅成复叛,与另一叛将兰成联合起来,于禁督运粮草,帮助张郃平叛,他又奉命进攻昌豨,迫使其投降。

曹操早期,哪一个战场没有于禁的身影?不对呀,好像还没提到生死攸关的官渡之战呀!官渡之战时,于禁干啥去了?官渡之战,于禁有大手笔,做英模巡回报告会去了。

大汉天子到处跑,“忠诚”曹操迎许昌,唯恐圣上累身子,曹操代君发号令。曹公的阳光,普照着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地区。看来,皇帝这个道具确实有用。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不高兴了。他极端仇视曹操的事业,想把皇帝这杆大旗抢过来。他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调动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陈兵黄河北岸。娘啊,天啊,不得了啊!黑云压城城欲摧,黄河北岸的甲光真晃眼。战?退?和?降?许昌的城砖也在考虑自己的退路,甚至有人已经偷偷地给袁绍写去了表忠信。

200年3月,袁绍手下大将颜良率领着郭图、淳于琼,渡过黄河,包围了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采纳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决定派一小股部队,前往延津,做出要渡河的架势,吸引袁军主力,然后曹军主力再袭击颜良。派谁去延津做忽悠袁绍的托儿呢?形形色色的“托儿”当中,最难选的就是“战托”。前往延津的“战托儿”招聘条件至少有三条:第一,忠诚,要是墙头草去了,倒向袁绍一方,那就是《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了;第二,能干,要是窝囊废去了,一触即溃,那就起不到牵扯袁军主力的作用;第三,善于统兵,当时失败的空气弥漫在曹军上下,军心不稳,要是都让士兵跑光了,那也完不成任务。

  如果觉得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陈瓷小说全集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