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陈瓷作品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曹操把家小留给荀彧而不留给夏侯惇,除了对张邈的信任之外,更是对荀彧的智慧的信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是,什么里面出枪杆子呢?智慧里面出枪杆子。

鄄城,大家遥望徐州方向,祈祷曹操能够平安归来。也许是祈祷的力量,张邈的使者刘翊带来了好消息:“吕布来帮助曹使君攻打陶谦,人家也不要什么劳务费,但是你们总得管人家吃饭吧!”大家喜出望外,都嚷嚷着要抓紧备粮犒劳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要是有吕布相助,那主公不就如虎添翼?可是,荀彧却做出了第四个巫师式预言:张邈要联合吕布反叛。

周围的人急忙提醒荀彧:“这话可是破坏团结呀,谁不知道曹使君和张太守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荀彧却不管三七二十一,调集军队,加修工事,一副剑拔弩张的样子。有人提醒荀彧:“张邈要是不反,那就是你反了!”荀彧没时间理睬这人,因为他在忙着起草公文,他要求夏侯惇驰援鄄城。

第一个预言,颍川必乱,如果不准,顶多被乡人嘲笑;第二个预言,袁绍难成大事,如果不准,顶多被袁绍鄙夷;第三个预言,董卓必死于乱政,如果不准,人们可能会说时机未到。可是,现在荀彧大嘴一张,上下嘴唇一碰,就预言张邈必反,又是备战,又是调兵,得罪了张邈,破坏了张曹联盟,可是要掉脑袋啊!但是,荀彧却不急不慢地燃起熏香,在袅袅香雾中与程昱开起了战前会议。

几天后,各地消息纷纷传来。对荀彧来说,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张邈联合吕布,真的反了,荀彧的第四个巫师式预言灵验了;坏消息是兖州诸城纷纷响应吕布,为救鄄城,夏侯惇也放弃了濮阳,偌大的兖州,只剩下鄄城、东阿、范县三城还姓曹。巫师式预言不但特别灵验,而且特别“巫师”,不是预知坏事情,就是预知更坏的事情。

荀彧为何能预知张邈必反呢?其实,任何预言都是现实的推导,荀彧对人性太精通了。从人性的角度讲,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张邈的人莫名其妙地说吕布要帮助曹操,而吕布和曹操素无结交,吕布的热心实在可疑。再就是,帮助曹操,吕布什么也得不到,不符合“无利不起早”的人性。还有,当时吕布被袁绍撵得无立足之地,自顾不暇的吕布来帮助曹操,违背了自保的利益底线,只能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兖州大地都反了,鄄城也不是铁板一块,城里的诸将、官吏,都与张邈、陈宫暗地里联系。这些人大都是兖州当地人,他们不想兖州牧曹操去打徐州,因为这样就等于引火烧兖州。现在他们的姐夫小舅子表哥干兄弟都归附了张邈,于是,他们内外勾结,密谋在鄄城暴乱,曹操的妻小可都是在鄄城里面啊。他们这样做,也是趋利避害的人性使然。可惜,他们的对手是一个精通人性的巫师———荀彧。

《吴书》上说夏侯惇是曹操的堂兄弟,但是《三国志》对曹操的这一重要社会关系并未提及,虽然这成了一个历史无头案,但是夏侯惇无疑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曹操东征徐州,留下的是最信任的夏侯惇和最器重的荀彧,而夏侯惇是在荀彧领导之下的,这不,荀彧让夏侯惇放弃濮阳驰援鄄城,夏侯惇就乖乖地来了。夏侯惇一到,枪杆子就到了。荀彧把早就拟定好的黑名单交给夏侯惇,说:“这些人密谋暴乱,今夜把他们解决了!”

内奸除了,但是鄄城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中。豫州刺史郭贡统帅数万大军兵临城下,城里陷入了更大的恐惧当中。郭贡求见荀彧,荀彧穿上熏香的衣服,前去赴约。夏侯惇慌了,挡在他的前面,说:“荀彧留步,现在你是兖州的主心骨,你去见郭贡,简直就是以狼投虎口,我不让你去!”

荀彧淡然一笑,说:“郭贡与张邈等人,他们之间并无什么亲密交往,现在他这么快就到城下,肯定还没来得及与吕布等人勾结上,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说服他,即使他不被我们所用,那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让我们少个敌人。如果怀疑他,不敢赴约,他一定会生气而投向张邈。”

荀彧带着一身清香,来到了郭贡军营。郭贡本来就是想趁火打劫的,可是现在一看荀彧从容淡定的样子,知道鄄城有荀彧防守,是不容易攻打的,就拔营退兵。关羽单刀赴会并无史实,但是荀彧只身赴会,却有史可稽。荀彧只身深入虎穴,外无一将相卫,内无一刃相藏,一身清香,一身胆气,令人击节叹服。凭着对人性的理解,荀彧知道“破鼓乱人捶”的道理,所以他不能在郭贡面前示弱。

鄄城安全了,可是范县、东阿两城还在吕布的重兵威胁之下,这两座城是曹操的粮食储备处,两城若失,即使曹操大军能及时赶回来救援,也会因为断粮而自败。大军压境,两城随时有可能投降吕布。大军都让曹操带走了,打是打不过吕布。今天,头脑就是财富,那时,头脑就是兵力。凭着对人心的深刻领悟,荀彧断定东阿和范县被吕布重兵包围,城内人心惶惶,对吕布产生了极度的不信任感,于是,他派程昱去二县做县令的工作。程昱说:“为什么是我?”程昱倒不是犹豫,只是好奇。荀彧说:“你在当地有威望,只有你出面才可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张邈叛乱,肘腋之变,仓促难防,敌我悬殊,本无胜算,荀彧却像一个高明的弈手,他不研究招数,只研究人心,他永远知道对手在想什么,也就知道该用何招来对付敌人,也就永远能抢得先机。

这时的荀彧,是兖州的主角,他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其智慧谋略,远远胜过赤壁之战里的配角诸葛亮。《三国演义》对荀彧在兖州之乱中的表现,只字未提,是为了突出诸葛亮。

198年,官渡之战,一触即发。河北,袁绍的部下一片惊慌。颜良和文丑无心练功了,许攸顾不上数钱了,田丰也放下了给袁绍写建议书的笔。他们听说荀彧对他们做出了巫师式预言。

第五个巫师式预言———

河北的恐慌不无道理,那时,荀彧的巫师式预言已经闻名全国,凡是他预言过的对手,非死即败。张绣败了,吕布被擒,徐州平定,曹操势力大增,黄河南岸,几乎全是曹操的地盘了。黄河北岸,袁绍坐不住了,陈兵十万,威胁中原。

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以圣人的口吻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是有智有计的谋士,为袁绍出谋划策;审配、逢纪是尽忠的大臣,为袁绍主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领军队。我们打不过袁绍嘛!”孔融的意思很明确,曹操打袁绍,那是鸡蛋碰石头,中国男足碰巴西男足,找死!

荀彧在第二个巫师式预言里,说袁绍难成大事,并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孔融这样说,很明显是在打荀彧的耳光,荀彧就与他展开了辩论。荀彧说:袁绍军队虽多,但是军法不严,战斗力差;田丰是个愤青,许攸是个腐败分子,审配是个权力狂,逢纪是头犟驴;如果许攸犯了法,审配和逢纪是不会饶他的,这样许攸就会叛变;至于颜良、文丑,则是匹夫之勇,可一战而擒之。至于田丰,必定会因为犯上而不得善终。

与三国名嘴孔融辩论,荀彧提出了自己的第五个巫师式预言,对袁绍左右股肱的结局做了预测。这一预言传到河北,大家想起7年前荀彧曾经预言过袁绍难成大器,但现在看来袁绍已成“大器”。曹操把皇帝迎到许昌,自任为大将军,而任袁绍为太尉,太尉虽贵,但地位在大将军之下,袁绍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并且出言威胁,曹操只得派孔融出使邺城,把大将军的名号让给袁绍。看看,袁绍有本事让曹操乖乖地把大将军之位拱手相让,难道还不是“大器”吗?一般人以某人的位置断定他的分量,智者以某人的方向断定他的分量。在荀彧看来,曹操代表了先进战斗力的方向,可是,曹操要想到达目的地,还需要有人策划。

读《三国演义》,人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为刘备做好了规划。可是,谁为曹操做规划,人们却印象不深,这是因为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光辉掩盖了其他人的光辉。历史上,荀彧多次为曹操制订战略规划。诸葛亮规划的是一个蜀中,荀彧规划的是整个中原乃至全中国,其历史作用,诸葛亮是望尘莫及的。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当然不能对荀彧的智谋着墨过多。在一次次生死攸关的时候,荀彧拨去曹操眼前的层层迷雾,为曹操指明方向,甚至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194年,63岁的陶谦大叔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一年,曹操40岁,正值人生壮年,斗志昂扬。与吕布鏖战正酣的曹操,决定与吕布暂停战事,先去攻打徐州。荀彧对曹操的这一决定投了反对票。

三 导师预言

第一个导师式预言———

荀彧的第一个导师式预言:立足兖州,收麦破吕。

巫师式预言预知失败和死亡,导师式预言预知胜利和发展。巫师说话少,导师说话多,这第一次导师式预言,荀彧来了个长篇大论,就像中学班主任劝阻逃课的学生。荀彧先对曹操进行励志教育,说刘邦保关中,刘秀据河内,为君临天下都是先力求深根固本,以便进能够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即使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仍然能够成就大业。刘邦和刘秀的名头确实很大,荀彧说得曹操连连点头。有人据此说荀彧是奸臣,动员曹操像刘邦、刘秀一样做皇帝,其实,荀彧这样说,只是一种谈话技巧。不能因为中学班主任拿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就说班主任煽动学生篡夺政权吧。接着,荀彧便对曹操进行事业规划教育,说兖州就是曹操的关中与河内,务必先求安定。荀彧建议曹操分兵东击陈宫,陈宫必不敢西顾,正好乘这段空闲时间把麦子收了,待到粮草丰足,吕布便可一举而破,破吕布之后,再与南面的扬州结好,共讨袁术,届时兵临淮、泗河上,大半个中原,就可以安定了。

荀彧说,倘若将军暂时放下吕布,先去征讨徐州,多留兵守备则难免兵员不足,少留兵则大家先去保城,无法收麦,这样就会陷入两难,这时,吕布必乘虚而入,大肆劫掠,民心难免有变,虽然鄄城和范、卫三县仍然可以保全,其余诸县自将改弦易辙,不复为曹操将军所有了。荀彧说,更可怕的是兖州根据地沦陷的同时,徐州也打不下来。

荀彧是根据人心来断定徐州不容易攻打的。曹操是霸主,强调个人力量,他认为自己就是兖州,陶谦就是徐州,陶谦死了,而他没死,那徐州就该是他的了。可是,作为儒士,荀彧却认为人心向背才是决定战争的因素。荀彧说,上次征讨徐州时,“威罚并行”(其实是批评曹操在上次征讨徐州时,坑杀男女数万口),那徐州人民牢记父兄的耻辱,必定人人坚守,毫无降心,即使侥幸打下徐州,也不能长时间占有。

荀彧之所以去袁绍而奔曹操,就是因为他认为曹操有霸主之气,会采纳正确意见的。荀彧没看走眼,曹操对荀彧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他停止东征的步伐,转而收麦,再与吕布作战,吕布和张邈夹着尾巴逃跑了,兖州平定了。曹操在兖州总算站稳了脚跟,可以喘口气了。可是荀彧却皱紧了眉头,与整个歌舞升平的大好局面明显不和谐,因为他记挂着当时的皇帝———汉献帝。

作为清流世家的子弟,荀彧继承了太多的正统思想,忠君思想已经渗进他的血液。一个臣子,无论自己过得多么舒心,如果皇帝过得不好,那这个臣子也会寝食不安的。

荀彧在兖州端着肉,吃不下去,他想到了皇帝此刻可能连汤也喝不上,心如刀绞。

第二个导师式预言———

荀彧的第二个导师式预言:奉天子以令不臣。

汉献帝无疑是过得最不好的中国皇帝之一。汉献帝以九五之尊,经常被军阀们抢来抢去,被人挟持着东奔西跑,就像一只丧家之犬,被张三牵去养几天,又被李四抢去遛几天。

想起汉献帝,荀彧会惆怅地望着西凉方向。对荀彧这样的人来说,皇帝受辱,还不如让自己受辱心里好受。你在他乡还好吗?我在他乡好可怜!

汉献帝曾经被李傕追赶到陕州附近的曹阳涧,在涧边的农田中露营。早晨起来,汉献帝在野地里上朝,群臣踩着荒草三跪九叩,军兵们围在四周笑着,看耍猴一样地指指点点。刚刚返回洛阳时,皇宫早已夷为平地,幸亏灵帝时的中常侍赵忠家里还能打地铺,汉献帝就去了他家凑合了一夜。那时大家不忙着处理政务,一来是下了命令没人听,二来是饿着肚子怎么上班?于是,汉献帝就下发了一个《关于尚书郎以下官员都要采野菜》的通知,那时升官不看GDP,看采野菜的棵数,估计采二十棵苦菜就能提拔,采三十粒酸枣就能破格提拔。可是,野菜都被饥民采光了,轮到这些官老爷时就只剩下菜根了,很多官员就饿死在采野菜的工作岗位上。

落难的皇帝不如狗,偏偏这只狗还是龙的种,以荀彧为代表的忠君之士就想着把皇帝从狗窝捧到龙椅上去。想想也是,谁愿意敬奉一条狗呢?时穷节乃现,中国的历史有个特点,越是在低谷时期,越容易出现忠诚之士。世代接受皇家俸禄的荀彧,忠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是多么想凭一己之力救吾皇于苦海之中啊!悲哀的是,荀彧这些忠君之士,全是一些理想主义者,在自己抱着纲常伦理不放的时候,曹操袁绍们早就分割了国家权力。

当初荀彧就是因为断定袁绍难成大事才投奔曹操的,很显然,在荀彧心里,曹操是能成就大事的。那么,袁绍难成而曹操能成的“大事”是什么呢?到荀彧这一境界,能够称得上“大事”的,肯定不是买三棵葱砍下了一毛钱,也不是刚刚被领导接见,只能是为朝廷效力的事情。当时的朝廷名存实亡,要为朝廷效力,必须先把皇帝找回来。

没有效忠的对象就不自在,还非得制造效忠别人的可能,我们向来不缺荀彧这样的“贱人”。因为辅佐曹操,荀彧被一些人说成是汉室奸臣;因为反对曹操晋升魏王,荀彧被一些人说成是汉室奸臣。忠兮?奸兮?那时的人不流行写博客,也不习惯于喊口号,并无史料直接说明荀彧的政治立场,可是,我们还是能从《三国志》“(荀)彧度(袁)绍终不能成大事”这一句来推知荀彧最初的勤王理想。

有人说,荀彧说的“大事”是成就帝王之业,荀彧投奔曹操,是因为他看到曹操是做皇帝的潜力股。其实,这样说就太冤枉留香荀令君了,荀彧就是因为反对曹操做王而死的。荀彧走的是“曲线勤王”的道路,他想帮助曹操成就霸业,然后让曹操勤王。可是,曹操会听他的吗?

荀彧的第一个导师式预言,说曹操应该固根深本,割麦蓄力,必定会平定兖州,现在这个预言应验了。先前曹操仅仅是一个愤青,头脑中存有流寇思想,尚未理解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因此,荀彧的第一次导师式预言,标志着曹操势力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此后,曹操在兖、豫一带收编军队,招揽士人,协调与大族的关系,兴办屯田,从而声名日著,成为一支重要的割据力量。有导师如此,曹操会不听他的吗?

曹操在兖州站稳脚跟后,遣使入关贡奉,向皇帝送温暖。荀彧看到曹操这样做,内心很有成就感。在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下,曹操在献帝尚未到达洛阳之时,派曹洪西进迎接汉献帝,荀彧听说了,更是喜上眉梢。皇帝就要来许都了!一个忠君忠到骨髓里的人,还有什么能比直接为皇帝效劳更幸福的事情呢?

可是,好事多磨,曹洪让汉献帝的老岳董承在成皋挡了回来。荀彧的心又沉了下去。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几天后,董承又以皇帝的名义发来诏书,要求曹操赶快派兵到洛阳来,把韩暹赶走。原来,董承和韩暹闹掰了。正常情况下,曹操不但必须规规矩矩地奉命,还得跪下谢主隆恩,可是,当时皇帝还不如一只狗,谁会听狗的话呢?曹操专门开会研究这件事情,让大家讨论一下该不该听这个诏书。大家纷纷反对,说皇帝现在被人掌控着,要去奉迎皇帝就得和别人打一场,皇帝手里无兵无权,不能回报我们,这种赔本的买卖傻子才干呢!

荀彧一看大家只打自己的小算盘,心里全无皇帝,急了,就和曹操进行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诸侯就跟从他;汉高祖为死去的义帝披麻戴孝,天下归心。自从天子流亡,你首倡义兵,只是因为中原战乱不止,您抽不出身来保护皇帝,可是您仍然派遣将领冒险去向皇帝汇报工作。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身上,匡复汉室,是您一贯的志向……”大家注意了,荀彧是因为曹操有“匡复汉室”之志才辅佐他的。其实,荀彧说曹操有“匡复汉室”的志向,除了客观评价之外,很可能也是在告诫。

在提出了“匡复汉室”的原则后,荀彧提出了第二个导师式预言:“现在洛阳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群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中央,这时,如果奉迎天子以顺应民意,是大顺;你这样做,是最符合公心的,天下豪杰就都会服从你,这是大略;你弘扬正义,会招来天下英才,这是大德。这时,即使有人反对你,那也是苍蝇碰壁,区区小虫,能奈几何?你如果不当机立断,那四方诸侯就会产生想法,到时后悔莫及!”

荀彧这番有理有节的话使曹操茅塞顿开,当即决定奉迎汉献帝,把献帝在许昌安顿好了。从此,汉献帝结束了长达七年的鸡狗不如的人质生活,宗庙社稷制度也恢复了,开始有人正儿八经地给皇帝磕头请安了,虽然皇帝说了不算,但是皇帝毕竟有点皇帝样了。

这一天,荀彧被天子任命为侍中,虽然这实际上是曹操的意思,但是毕竟这是天子圣命。侍中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事务繁琐,但是日理万机的荀彧不亦乐乎。能为理想而工作,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荀彧工作起来更加卖力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为皇帝工作了,他在尽一个汉臣的本分。

曹操呢,正应了荀彧的第二个导师式预言,他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取得了正统名分,而其他割据者皆沦为偏霸与僭逆,他打别人,是讨逆,人家打他,是叛逆。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封官的权力,天下士子无不归顺,出现了“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典略》)的景象。王朗、华歆、陈群等中原名流都是在此前后归附曹操。

大家都纳闷:先是董卓,后是李傕、郭汜,然后是杨奉、张杨,现在又有曹操,挟持天子的人不少,怎么只有曹操成功了?

荀彧建言曹操的是奉迎天子,而不是“挟天子”。他也担心曹操事实上成了“挟天子”,所以,在曹操迎汉献帝前,用心良苦地以“匡天下”的原则来告诫曹操,又用“大顺”“大略”“大德”这些东西来提醒曹操“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

董卓、李傕、郭汜,杨奉、张杨等人,是真正的“挟天子”,把皇帝作为“战利品”争来争去,所以他们成了众矢之的。袁绍手下沮授也曾建议奉迎天子,但是,他的初衷是借皇帝“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看看,汉献帝在沮授眼里只是“号令天下”的道具,是与诸侯争锋的凭借。沮授着眼于私心建议奉迎天子,袁绍手下另一位重要角色淳于琼则着眼于私心反对奉迎天子,他说,把皇帝弄到身边来,碍事呀,如果听他的,我们的权利就少了,如果不听,就是抗命。看看,还没把皇帝迎来,就打算不听他的!最后袁绍听了淳于琼的建议。

而荀彧,从一开始就把“奉主上”作为迎天子的前提。当时,奉迎天子是一件公益事业。和今天一样,公益事业只有以公益之心才能去做。沮授、淳于琼缺少公益之心,所以他们做不成奉迎天子的事情。这样一说,有人不愿意了,他们说荀彧这时对曹操说的话,就是劝他做霸王,这不是公益之心,这是狼子野心。

要想护住皇帝,不让皇帝落入他人之手欺负着玩儿,只能让曹操做霸王。要是曹操不是霸王,那就在官渡之战败给袁绍了,那时,袁绍就不是“挟天子”而是“扔”天子了,他想废汉献帝已经想得花都落了。劝曹操做霸王有错吗?不劝曹操做霸王,难道去劝袁绍做霸王?反正汉献帝不是做霸王的料,身为皇帝,要是有霸王之才,会混到那份上吗?可能汉室气数已尽,汉献帝无力回天。例如明末崇祯皇帝,不抛弃,不放弃,最后还是被李自成攻克了京城。可是,做皇帝做到汉献帝那份上,要是有霸王之气的人早就找根麻绳上吊了,崇祯不就是这样选择的吗?还有项羽,做不成西楚霸王就乌江自刎。

当时的中国,须得霸王出世,才能安定天下。荀彧心目中,这个人选非曹操莫属。不可否认,荀彧是拿霸王之业来忽悠曹操“奉天子”的。这是荀彧的悲哀,自己无力“奉天子”,只能讨好着曹操去“奉天子”。依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是痴心妄想。

曹操东征西战,经常把军国大事交给荀彧一人处理。汉侍中荀彧一看,顿时有种天下之任在己一身的责任感,在许昌他找到了忠臣的感觉,那时,他以为自己和曹操在完成一件共同的事情:扶汉大业。有了荀彧的协调,曹操对汉献帝还是很尊重的。曹操虽然不给汉献帝发言权,但是却对他执臣子之礼,见皇帝依然要三跪九叩,直至17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七年,汉献帝才给了曹操一个特殊的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十七年,估计曹操去见皇帝时,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地跪在皇帝面前,可是,他一看到皇帝身边的侍中荀彧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在诸侯面前叱咤风云的他,立马气短,乖乖地跪下行礼。荀彧说:“许都新建,圣上喝茶没杯,吃饭没碗,饮酒没樽,捣蒜没臼,咋办?”曹操回家,翻箱倒柜,把汉代四个皇帝赏赐给他祖父曹腾的许多器物都倒腾了出来,恭恭敬敬地连同一道《上器物表》进贡给了汉献帝。

荀彧说:“皇帝的生活太清苦了,我们做臣子的心里苦呀,咋办?”曹操回家,又是一番寻找,想把先王赐给先人、先人又传给他的东西再还给汉献帝,可是皇家赐物早就都还给了皇帝,曹操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用的各种食器、香炉、日用品,还有自己心爱的艺术品,连同一道《上器物表》一起进献给皇帝。

荀彧说:“皇帝想喝酒了,许都没有好酒,咋办?”曹操说:“酒是好东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们家乡有一种九酝春酒,我把方子献出来。”

侍中的职责之一就是收验奏章,然后转交皇上。这一天,荀彧对汉献帝说:“圣上,曹丞相有一本,名叫‘奏上九酝春酒法’。”曹操在奏折中说,我家乡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从前的县令郭芝有九酝春酒,据说这种酒可以除去很多害虫,且放置很久不会变质。我按照这个方法酿造,往往很好,所以特地献上。奏折中,曹操把酒的原料、配方、酿造过程说得很清楚。今天的安徽亳州古井贡酒上市公司,就打上了前身是“九酝春酒”的旗号,另外在亳州市牛集镇蒋庄,另有一个九酝春酒厂,直接就说自己具备了三国“九酝春酒”贡品品质。

三国之大,群雄云起,有谁能像曹操一样侍奉汉献帝?“奸雄”如曹操,霸威四海,是谁让他对一个过气王朝如此恭谨而至死也不敢称帝?这个人就是汉侍中荀彧。

既要为曹操效力,又要为汉献帝效忠,荀彧的日子不轻松。这不,出事了!钟繇问荀彧,曹操这几天看上去有点烦,到底怎么了?

第三个导师式预言———

荀彧的第三个导师式预言: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必破袁绍。

主子的喜怒哀乐永远左右着下人的神经。钟繇说,曹操这几天言谈举止全无往日的沉静,可能是为东边的吕布而担心吧。荀彧摇摇头。钟繇说:“那肯定是为淯水之战中败给张绣而沮丧。”淯水之战,曹操大败,虽然勾引上了张绣的婶子,可是搭上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曹操因色丧子,夫人丁氏大怒,回到娘家,与其分居。钟繇这个说法应该有道理。可是,荀彧沉思良久后,仍是摇头,他说曹操颇有才智,不会为错过了太阳而在夜晚哭泣。

荀彧决定对曹操进行心理干预,就特意找到曹操,说:“主公这几天为何烦恼呢?”曹操憋屈了好几天,一看自己最信任的荀彧来问,急忙掏出一封信给荀彧:“你看看,这封信太欺负人了!”原来这是袁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用语傲慢,措辞无礼,完完全全一副爷的架势。曹操怎么不把这封信拿给部下们看看?只要你愿意把别人骂你祖宗八辈的电子邮件发到博客上,曹操就会把这封信给部下们看。这封信是曹操的高度机密,估计在曹魏集团也就是解密到荀彧一人。

写封信骂骂对方,在普通人之间也就是骂几句娘的问题,最多也就是偷着砸对方的汽车玻璃。可是,在曹操和袁绍之间,那是血流千里的问题。曹操对荀彧说:“我想讨伐不义,可是实力不敌,怎么办?”“不义”就是袁绍,曹操都不愿意提袁绍的名字了。拳头硬,想揍谁就揍谁,拳头不如别人的硬,就做缩头乌龟。暴力思维,是曹操、袁绍这样的军阀的不治之症。

可是,在荀彧这样的导师的思维里,暴力不是问题的关键,人心才是问题的根本。荀彧惊讶地说:“谁说你实力不如袁绍?公有四胜,绍有四败……”荀彧的“四胜四败”颇合汉末品人的时尚,其主要内容就是曹操VS袁绍:度胜: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VS袁绍“貌外宽而内忌”;谋胜: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VS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武胜: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VS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德胜:曹操“从容饰智……以收名誉”VS袁绍“至仁待人……行己谨俭”。荀彧的“四胜四败”,全面地比较了曹操和袁绍,充分挖掘了曹操的优势。

《三国演义》

第十八回,写到郭嘉在用“十胜十败说”坚定了曹操抗拒袁绍的决心,其实是让郭嘉贪了荀彧的功劳,是《三国演义》对历史的又一处误读。大家读《三国演义》,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赞赏不已,却不知早就有人质疑历史上是否真正有过“十胜十败”。

荀彧“四胜四败”:度,谋,武,德;郭嘉“十胜十败”: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我们比较一下“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就会发现一个天大的问题:二者雷同严重,而且绝非巧合。

现在将“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中雷同的部分摘抄如下:

荀: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郭: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公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荀: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郭: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荀:……士卒虽寡……此武胜也;

郭:……以少克众……此武胜十也。

荀:绍凭世资……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郭: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如此雷同,惊!

《三国志》里荀彧的“四胜四败”和《三国演义》里郭嘉的“十胜十败”的导入语也是雷同的,都是拿项羽和刘邦说话,都是说强者项羽失败而弱者刘邦胜利。还有结尾,荀彧提出“四胜四败”后建议先打吕布。郭嘉提出“十胜十败”后也是建议先打吕布。

如此雷同,“雷”!

要是荀彧和郭嘉真的都在曹操面前说过这样的“四胜四败”或“十胜十败”,那眼里一贯揉不得沙子的曹操,一定会追究荀彧和郭嘉谁“抄袭”了谁,那时二人就有一人以“史上最早的抄袭者”而“永垂不朽”了。

那么,二人谁是“史上最早抄袭者”呢?

  如果觉得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陈瓷小说全集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