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清秋子作品大秦究竟多彪悍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只要李牧出马,秦军就难占到便宜,双方居然僵持了整整一年。

就一次战略行动来说,秦军完全失去先机。如何应对才好呢?咸阳大本营作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

在公开战线灭赵太吃力,就要启动隐蔽战线的力量,秦王果断派出特工人员颉辱,携重金去见赵王的宠臣郭开。

说起这位郭开,也是赵国的重量级人物了,但人品太糟糕。他此前曾向赵王进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替代。

廉颇有大功于赵,竟受到如此折辱,不禁大怒,就擅自发兵攻击来收军权的乐乘,乐乘吓得逃之夭夭。

廉颇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去了魏国,在大梁一家公馆里住下,当起了“寓公”。

第二十四章统一战争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开始(3)

秦国的秘密人员找到郭开,就是一个目的:务使赵国无大将。郭开这个家伙,果然也就做到了。

秦军志在灭赵,赵悼襄王也看出危机来了,想起用廉颇,就派了使者去大梁探探情况。

廉颇是何等人物?他一眼就看穿了使者的来意,摆下宴席款待。在宴席上,老将军狼吞虎咽,胃口甚好。据司马迁说,是“一饭斗米,肉十斤”。

用完了饭,廉颇又将使者带到广场,要叫使者看看他的身手。廉颇跃马横戈,驰骋如飞,接下来又表演了一套精湛的马上武艺,这才跳下马来,面色不改,朗声笑道:“望先生多多拜上大王,臣尚有余勇,亟待报效!”说完,老将军忍不住流下泪来。

廉颇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给使者看的,他念念于兹的,是赵国的安危。

可是这使者回报赵王时,却说:“廉颇将军年事虽高,饭量倒还不小,只是同臣坐了不一会儿,就去了三趟厕所。”

赵王一听,心中哀叹:坏了,廉颇确实老得不中用了。一饭三矢,打一仗还不得十回八回,那还能打什么仗?

这使者为何说谎呢?

凡事不可理喻者,其中都有猫腻。古今中外,这道理是一样的。

话说那秦国特工颉辱携带了500斤黄金进了邯郸,送给郭开100斤,郭开拿出来20斤给了去探访廉颇的使者,请使者复命时说假话。这事,最后就成了这个模样。

认真说来,大敌当前,个人前程最可忧虑的,就是郭开这种高位者。可是,国运危亡也挡不住他们对眼前小利的热衷,至于血流遍地、家破人亡的后果,在没发生之前,就随他去。

像廉颇这样的老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随后就有楚王暗中派了使者去邀请他入楚。廉颇一开始还想听听邯郸方面的消息,后来得知事情真相,不由长叹一声,只好去了楚国。楚王任命廉颇为上将,但老将军总觉得不对劲儿,看着楚国的军旗和穿楚国军装的将士,总觉得陌生。

故土之思,难弃难离。他叹道:“我做梦都还想着指挥赵国将士啊!”最终,还是郁郁而死。

赵国是出将星的地方,如果不是政治上的问题,就赵国名将给秦国制造的麻烦来说,统一大业能不能由嬴政完成,还真是个问题。

老将廉颇,留下有关他的一个千古成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凄然地走了。

厄运又在等待着下一位赵国名将李牧。

李牧与廉颇不同。廉颇确实是失宠了,李牧却正当红。如何除去李牧,秦国的卧底们很费了一番工夫。

我们来想想:这“封建统治者”,谁对他们来说最亲?是人民?笑话!是能干的文武大臣?也不一定。正确的答案是:老婆!

按着这个思路,秦国的卧底,就把关系发展到了悼襄王的王后那里。

这位王后,来路有点特别,她早先是邯郸街头的站街女。这不是有意损她,《史记》和《列女传》里都这么说。

她在当王后之前,是嫁过人的,因偷情而把整个宗族闹得不亦乐乎,当了寡妇后,再没人敢娶,就这么去做了站街女。

站街女也有野百合花,这位未来的王后就是天生丽质,不知是在什么场合被悼襄王给看上了,迎回了后宫。

由于这事太不符合礼法,所以朝野都不赞成,其中反对最力的就是李牧。而郭开却很赞成,并由这件事而得宠。

这位通过婚姻改变了命运的站街女,运气很好,不久就给赵王生了个儿子——赵迁,她“母以子贵”,名正言顺地当了王后。

一旦坐稳了位子,前站街女要进行政治复仇了。她原本对李牧就满腔怒火,后来又收了郭开转送的秦国珠宝,当然要对悼襄王吹枕头风:这个李牧要拿掉才好!

悼襄王就是再笨也知道,赵国的国宝也就李牧这么一位了,所以他对王后的谗言一开始不怎么在乎。

秦国通过“行间”除掉李牧的最后成功,是与赵国高层的变动搅和在一起的。

等到王后的儿子迁长大了,原先的太子嘉就太碍眼了。王后阴谋废长立幼,郭开自然乐于从旁协助。悼襄王禁不起软磨硬缠,只好废掉了太子嘉,立公子迁为太子,让郭开做新太子的老师。

嬴政十一年秦军攻赵,一口气攻下了阏与、邺等九城。赵悼襄王本来就卧病在床,经此打击,一口气喘不上来,死了。

新太子迁继位,是为赵幽缪王。他的老妈,也就是邯郸站街女,现在成了王太后。郭开有功于这母子俩,理所当然地升任了丞相。

赵幽缪王上台的第五年,也就是嬴政十六年,魏、韩两国都献地给秦以求自保,赵国在秦国兵锋面前首当其冲。偏巧在这一年,赵国又发生了大地震。

第二十四章统一战争在两条战线上同时开始(4)

天灾、外敌,两大因素搞得赵国百姓惶惶不安,民间就有民谣传唱出来,说:“赵为号(号哭),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地怎么能生毛?不详。古人就这样神神怪怪的。

可是这民谣传着传着就走了样,变成了:“赵国何号?秦国何笑?有木生子,盗国盗宝。”

这就是古代的谶语。什么叫“有木生子”?意思就是“李”字。这不是说,现在要出一个姓李的窃国大盗了吗?

末世里,谣言也传得快。街市上老人也唱,孩子也唱,酒楼茶肆里的闲人们也在议论。

姓李的奸贼,是谁呢?

这个经过刻意加工的民谣,是从赵王宫里传出来的。不用说,又是王太后与郭开一伙在制造舆论。

李牧是国家长城,贸然加害会有很大的政治风险,郭开一伙就只能从造谣下手,先搞臭了你再说。

果然,民谣渐渐成了有鼻子有眼的流言,说秦国许诺李牧为相,李牧即将叛赵…

等到嬴政十八年,王翦率军与李牧相持时,秦国隐蔽战线几年来取得的战果,就开始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了。

秦军正面战场上的统帅王翦,也特别予以配合。他写了一封信给李牧,表示了对李牧的敬慕,并透露出和解之意。

李牧感到奇怪,但王翦之名如雷贯耳,也许是出于英雄相惜吧,李牧也回书一封,表示只要秦军如能稍作后退,则和谈有望。

然后,双方又各有一通书信来往,商谈此事。

秦国的卧底此时发挥出了高效率的能量,这个情报,立刻传到了郭开那里,郭开当然也就立刻汇报给了赵幽缪王,说李牧有阵前倒戈的可能,正在与王翦书信往来。

可以想象,这个情报在赵王宫里引起了什么样的震动!

主帅要叛国,这不是天要塌了吗?赵王惊恐异常,连忙派人前去暗访,得到的汇报是“情况属实”。

赵王连忙下了一道谕旨:撤去李牧、司马尚将军职务,由赵葱和颜聚接替。

赵幽缪王的这一举动,无疑加速了六国败亡的进程,因这时李牧岂止是赵国一国的长城,简直可以说是山东各国唯一的长城。

能遏制住秦军攻势的,唯此一人。

个人的力量,有时会短暂地超过历史的力量,李牧就是明显的一例。

但最终,还是有雄图大略的一方能占上风。唯其有雄图大略,它才能想尽办法取胜。而没有自觉意识的一方,由于不思进取,自然是破绽百出,即使是有一两个英雄人物,也要被逆向淘汰机制给淘汰掉。

可怜李牧,一生英雄盖世,结局却是以叛国罪被收缴兵符。《史记》上说:“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秘密)捕得李牧,斩之。”

李牧抗命,显然是知道赵国的国运系于自己一身,一放手,赵国就完了。可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不这么想。

李牧糊里糊涂地死了,秦国就这样如愿换掉了赵军的主帅。王翦便不再客气,率军铺天盖地地杀向邯郸。新换上去的赵军主将完全不能抵挡,军队一触即溃,赵葱被杀,颜聚被俘。不到三个月,秦军即拿下邯郸,荡平了赵国全境。

赵王迁,当然也就成了秦军的俘虏。

王翦大功告成,在派使者向咸阳报捷时,顺带请求北攻燕国,可是嬴政让他慢一点儿。

32岁的秦国君王,要亲自到童年时代的故城去看看。

猎猎王旗,辚辚战车,簇拥着嬴政踏上了邯郸故地。

在城郊,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赵王迁跪在阶前,头顶降书。

嬴政轻蔑地看了看,饶恕了这个“兄弟之国”的可怜虫。赵王迁后来被流放到蜀地房陵,居一石室之中,终日惆怅,不久就满怀忧愤而死。

司马迁极度鄙视这个亡国之君,在《史记》上特地注明一笔:“赵王迁,其母倡也。”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说,这是个婊子养的。

在邯郸,不知嬴政勾起了心中什么样的回忆。他下令:凡是当年与他母亲家有仇的,全部坑杀。

这不是一个君王的报复,而是一个平民的复仇。只可惜,母亲赵姬也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崩”掉了,没能享受到儿子复仇的快感。

漳水滔滔,看尽了这人世的沧桑。

嬴政在丛台之上,心里在算着一个最简单的算术:赵国灭亡,六国又倒掉了一个。

前太子嘉侥幸没被俘,与王室脱逃人员数百人,一路跑到了赵国北方边境的代地(今河北蔚县),收拢陆续逃来的赵人,自立为代王,依附于燕国。等到后来秦灭燕之后,顺便也就灭了这个微型的代国。太子嘉走投无路,自杀了。赵国的余脉,就此断掉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不是一句虚话。

第二十五章逆潮流而动的绝世英雄(1)

就在秦军横扫赵国的疾风中,相邻的燕国也感到了瑟瑟寒意。

由秦来统一中原,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也是被后世史家所肯定的正面潮流,但是,潮流是潮流,有些逆潮流而动的人,也不见得是丑角。

看历史,不能只戴着一副眼镜看。

就在燕国危若累卵时,它的土地上,出了一个以血肉之躯抵抗强秦的英雄——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年纪已40多岁了,倒有大半生的时间是在别国当人质。燕国势弱,需要不断地跟强国结盟,太子就只有长期做人质的命。

燕太子丹早年在赵国做人质,在邯郸认识了比他小六七岁的嬴政,两人是关系很好的玩伴。

如今时势易矣,邯郸歌女的儿子,变成了气吞万里如虎的秦国君王,也就成了燕太子丹最大的敌人。

此时的燕太子丹还是在做人质,就住在秦国首都咸阳。太子丹的父亲燕王喜,苟且偷安,胸无大志,燕国的灭亡看起来是迟早的事。太子丹忧心于国,曾经上书幼年伙伴嬴政,希望嬴政能放他回国。

嬴政当然忘不了邯郸旧友,但也忘不了秦国的最大利益,他答复太子丹说:“可,然须等到天雨粟、马生角!”

这话让太子丹明白了,友谊无用,利益第一。于是他在嬴政十五年的某一天,伪装癫狂,逃离了咸阳。

嬴政闻报,立即向全国各关塞发下了图形通缉令,捉拿太子丹。却不料,太子丹化装成乞丐,跟在一支送葬队伍后面,混出了函谷关。

太子丹回到了故国首都蓟(今北京市),他的父王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竟要求太子丹回到秦国去,向秦王赔罪。太子丹愤而搬出东宫,决心以个人身份集结力量,抵抗强秦。

对他的行为,后世多有赞美之词,因为很符合“威武不能屈”的儒家传统,是以弱抗强的侠义行为。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的“批儒”运动中,一切观念都颠倒了,连环画中居然把这个人画成了小丑模样。

太子丹想干大事,就留意结交四方豪杰,他的老师给他推荐了一位布衣名士田光。

田光是一皓首匹夫,谋略深远,但他以自己是“老马”不堪重用为由,向太子丹推荐了一位卫国人,这就是千古留名的勇士荆轲。

田光在推荐之前,先卖了一个关子,要求看看太子丹已招纳到的勇士。太子丹就把勇士夏扶、宋意、秦舞阳等人一同请出。待勇士退下后,太子丹忙问田光印象如何。

田光微微一笑,说:“我看太子的这几个门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我所认识的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太子丹惊喜道:“愿先生引见,得以结交荆卿,可乎?”

田光一口应承:“可以。”

太子丹送田光至门外,扶其登上马车,叮嘱道:“丹之计,先生所言,国之大事也,先生切勿泄于外人!”

田光猛然回首,意味深长地淡淡一笑,说:“好吧。”

老人要隆重推出的荆轲,先祖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荆轲自幼喜欢读书、击剑,年长后周游四方,往来于魏赵。在榆次,曾与着名剑客盖夏切磋剑术,一度十分投缘,后因一语不和,盖夏瞪了他一眼,他便不辞而别。但离开后,荆轲又念念不忘盖夏,认为盖夏是天下独无二的高超剑客。

游历到燕国后,荆轲结识了田光和高渐离。那高渐离擅长击筑(形似筝,演奏时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平日荆轲愿与高渐离厮混,一人击筑,一人舞剑,间或引吭高歌。

两人又喜饮酒,喝到昏天黑地时,忽而大笑,忽而又为人生蹉跎而大哭。

田光弯腰曲背去见荆轲,开门见山就说:“我与你是好友,燕国无人不知。今日太子召见我,他只知我盛年之名,不知我已老迈不堪。蒙太子不弃,嘱托我道:‘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勇士。’我素与你友善,便将你荐于太子,你就追随太子去吧。”

荆轲慨然应允。

田光又说:“年长者行事,不能使人生疑。今太子叮嘱我道:‘丹之计,先生所言,国之大事也,先生切勿泄于外人!’此乃太子疑我也。大丈夫行事而使人疑之,就不是有节之大侠也!”

言毕,田老爷子猛地拔出佩剑,高声呼道:“愿荆卿立即去见太子,就说田光已死,绝无泄露!”就在呼喊的同时,他举剑刎颈,血喷如柱。

荆轲惊诧万分,欲夺其剑,但为时已晚。

漫漫岁月,只在春秋战国才有这样的豪侠。一代豪杰,就用这样极端的行为,激励荆轲赶快去助太子丹。

第二十五章逆潮流而动的绝世英雄(2)

荆轲内心震撼,但丝毫未露悲戚之色,转身就去找太子丹,向太子丹报告了田光的死讯。

  如果觉得大秦究竟多彪悍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清秋子小说全集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大秦究竟多彪悍,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