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骁骑校作品铁器时代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青岛是刘子光一手建设起来的城市,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把他视作神一样的存在,全城所有的百姓,所有的官兵都是他忠实的拥趸,这提督府的正堂上,坐的绝大部分是早年效死营出身的老部下,一水的嫡系人马,所以刘子光此时的感觉很不错,甚至比坐在南厂正堂上的感觉还要到位。

一声“众将听令”,堂下坐着的两排将军一起站起抱拳:“末将在!”刘子光一挥手道:“坐下说话。”于是一阵盔甲兵器摩擦的声音响起,众将又都齐刷刷地坐下,一个个正襟危坐,四平八稳,左手按住佩剑抦,右手放在膝盖上,双目炯炯有神的望着大帅。

“如今正是朝廷为难之时,蛮夷三面夹攻我大明,列位都是铁血男儿,多余的话本帅就不多说了,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需要尔等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众将一起拱手道:“愿听大帅差遣。”

“战略计划想必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天津乃是北京咽喉,只要夺了天津,北京就无险可守,本帅练就北洋水师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以炮船火力掩护,水师步勇抢占滩头阵地,夺取天津卫,然后大队禁军登陆,收复北京,将河北的清军堵在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地带里消灭,天津卫敌军骁勇,炮台坚固火力猛烈,我水师的任务相当艰巨,大家有没有信心打赢这一仗?”

众将齐声吼道:“有!”

刘子光很满意,向坐在左手的李岩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了,刘子光根本不会指挥两栖登陆作战,他这个大帅只是个摆设,精神领袖而已,真正指挥作战,调配兵力的还是提督李岩。

李岩站起身来,有条不紊地开始调度众将,全军分为三个波次进攻,第一波是火力支援舰队,由青岛舟师和刘公岛的潜艇部队组成,负责清扫渤海湾内的满清战船以及火力覆盖清军的海岸堡垒,第二波次的人马是水师步勇,这些装备了先进火铳的陆战队员将乘坐平底船冲上塘沽的海滩,建立桥头堡阵地,扎稳脚跟以后向天津挺进,向敌人赶入城内,然后大队徐州军的骑兵将从第三波运输船队上下来,径直向北京进发。

这是本次北线作战的计划,突击天津这一手既是正兵又是奇兵,徐州军的大部分人马都已经开到青岛城外的营地,就等着登船渡海了,不过他们属于徐增寿的指挥系统,所以今天只派了一员联络官参加水师提督衙门的调度会。

李岩示意两个小校将一幅地图展开挂在墙上,手拿指挥棒,详细指明了将军们各自负责的区域,这地图是天地会的好汉们花了将近一年时间精心测绘而成,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甚至村里的水井,河流的深度宽度都有标注,可见情报工作之细致,舟师炮舰火力覆盖的时间,使用什么炮弹,热气球在什么方位升空侦查,水师步勇在什么时间趁着潮汐登陆,都是早就计划好的,现在不过是当着大帅的面重演一遍罢了。

北洋水师为了执行这个计划已经准备了很久,随时可以登船出发,刘子光从京城带来的红衫军更是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相比之下徐增寿的山东禁军就差了很多,山东禁军的前身是袁崇焕的徐州军,现在驻扎山东,招募了大批新兵,实力大增,但是军事素养也不如从前了,祖大寿、满桂这些总兵们整天想着怎么捞银子,清军乖乖躲在黄河北岸不敢闹腾,所以山东禁军骄横有余而战力不足,从济南青州行军到了青岛之后,两三天都没安顿好,有的营主将还落在后面,有的营在路上把锅都丢了,现在让他们登船出发,比登天都难。

刘子光和李岩没办法,只好下令等禁军整备好再发动进攻,反正战争的主动权在他们手里,满清虽然已经宣战,但并不敢主动进攻,他们在等候西线的夏军闹腾开了,明人无暇两面兼顾的时候再进攻。

青岛是一座大兵营,即使是住在城里的百姓也都是为军方服务的,所以并不担心情报走漏,海边渔民甚多,不过战争临近,渔船都接到通知,不得离岸超过十里,否则将会被巡逻船只击沉,夜间更是不许片板下海,要知道青岛可是满清和高丽的眼中钉,这两方面从未放弃过对青岛的侦查,光是最近几天击沉的间谍船就有七八艘之多。

这天晚上,三五个渔民悄悄走到海滩上,抬起渔船向海里走去,船上还装了渔网,看样子是想趁着晚上多捞两网,不过他们走了没几步就被巡夜的水师步勇抓到了,步勇们刚要锁人,为首一渔民拿出了南厂的腰牌,低声说了些什么,当兵的们便不在过问,任由他们的渔船入海,向着漆黑的大海划去。

这艘渔船向大海深处走了七八里路便停下了,船老大看看罗盘,点起一盏灯晃了几晃,对面漆黑的海面上也亮起了一盏灯,接着是一艘没有悬挂任何旗帜的船只开了过来,两艘船距离一丈远的时候,船老大摸出一个东西抛了过去,对方接了东西什么话也没说,调转船头离去,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北京,洪太师的府邸,洪承畴将手中的密信一连看了三遍,忍不住说道:“好!来人啊,备马,老夫要进宫面圣。”

上次军机处开会,洪承畴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中庸的方案,其实那是他出自于政治考量所作的安排,汉臣和满臣之争是不可调和的,而他作为汉臣的领袖,必须做出以利于己方的决策,军机处的情报部门是由满人把持的,如果根据他们提供的情报来部署军队,岂不是显得汉臣们有些无能了。

洪承畴有自己的情报渠道,他已经联络上了南明的某些人,可以获取第一手的军事情报,由于这个渠道和军机处的渠道截然不同,所以当两方面的情报重合的时候,就可以证明情报的准确性,今天洪太师看到的就是关于明军作战部署的详细计划,除了进攻如期和军机处版的情报不同以外,其他部分居然惊人的相似,这就说明两个情报都是准确的,明军确实是要在天津登陆。

事关成败,洪承畴也顾不得满汉之争了,匆忙进宫向康熙报告这个情况,并且要求再次调动军队,将京城的骁骑营、西山健锐营等精兵都调往天津加强防务,务必要把敌人消灭在海上,同时用八百里加急传令给高丽方面,令他们水师尽出配合作战。

听说有最新军情,军机大臣们陆续赶来,这次洪承畴带来的情报最终确定了明军的主攻方向,众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知道敌人的动向,这仗就好打多了,一道道命令迅速从军机处发出,由骑着快马的精骑送往各地的军营,通州大营动了,丰台大营动了,驻扎在天津西静海一带的那顺格日勒部蒙古军也向塘沽方向移防了,整个大清朝的精锐军力都在向天津集中,天津卫本身的武装力量更是外松内紧士兵们枕戈达旦,睡觉都不许脱衣服的,就等着明军来攻了。

明军终于动作了,青岛军港百舸千帆,汽笛长鸣,大批士兵背着包袱扛着兵器的士兵走过长长的跳板登上战船,军官的哨子声此起彼伏,这是一支全新的军队,用刘子光创造的新式训练法和先进的火器武装起来的新式军队,充满了自豪感和斗志的军队,这里虽然还存在着诸如打骂士兵一类的陋习,但是相对于其他明军来说已经强了太多太多,没有吃空额喝兵血的,没有克扣军饷的,没有肆意欺压虐待士兵的,而且他们的伙食极好,每吨都有荤腥,连素菜里都油汪汪的,远比在家里吃得好,军饷也高,每月都能拿到六两银子,在家乡累死累活种半年地也不过是这个收入。

一艘艘炮舰和运输船在长鸣的汽笛声中离开了青岛港,士气高涨的士兵们拥挤在船舷边望着无垠的大海,忍不住高歌起来,不久便一船船的蔓延开来,整个舰队笼罩在欢声笑语和嘹亮的军歌当中。

难怪当兵的们开心,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长官都说过了,割一条八旗兵的辫子赏银一两,多割多得,割了十条辫子就能当场官升一级,这一仗打下来要是割了百十条小辫下来,那还不成了富家翁,还当上了将军,此等美事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啊。

有人说了,八旗兵的小辫是那么好割的么?人家八旗劲旅骑射功夫一流,不射你个透心凉就算好的了,北洋水师的步勇们可不这么认为,这几个月来他们没日没夜的训练,一个个身板壮的牛犊子似的,说话都象打雷,火铳瞄的那个准,天边的鹞子都能射下来,就凭八旗兵这些大帅的手下败将,支配乖乖送死,奉上他们的小辫子。

听着士兵们嘹亮的歌声,刘子光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此刻他正坐在北洋水师旗舰镇远号的舰桥上,手里端着一架高倍率的双筒千里镜,像模像样的朝着海天连接的地方看过去,身旁的大将李岩不知道跟着他的目光也举起千里镜望过去,可是半天也没看见什么,不禁疑惑道:“大帅在看什么?”

刘子光呵呵一笑:“我想看看宇宙第一大国,不过这次恐怕没机会了。”

第十卷 战争 第十三章 宇宙第一大国

被刘子光称作宇宙第一大国的高丽王国首都汉阳(汉城)的景福宫内,现任国王李倧正跪在供奉祖先灵位的殿内久久的沉思着,外面一群大臣寂静的肃立着,没有人敢打断国王和祖宗们的神交。

李倧今年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登上王位已经八年了,自从记事起,他就从老师们的口中和皇宫典藏的古籍中了解到祖国的伟大和艰辛,由于地缘原因,高丽总是受到北方那个大国的压迫和欺凌,不管是汉,还是隋唐,抑或是辽、金或者元,这些强悍的国家总是把贪婪的魔爪伸向美丽的高丽,英勇的高丽人民从来都没有屈服过,寸土必争,艰苦抗战,拖垮了汉朝,拖垮了隋朝,即使是以英明神武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讨伐高丽也没讨到任何便宜,反而被射瞎了一只眼睛,郁郁而终。当然高丽人民并不是只会武装斗争,他们的智慧也是一流的,该拼的时候拼,该忍的时候忍,用适当的退让来换取更大的利益,是高丽人民成熟睿智的策略。

为了人民免于战火,高丽向元朝称臣,元朝败亡以后,又向明朝称臣,高丽国王连五爪的龙袍都不穿,只穿四爪的蟒袍,王储也不敢称太子,而是叫世子或者元子,年年向北京纳贡,大明的使者驾临汉阳时,国王还要亲自到郊外的迎恩门跪接,没有人知道,这个仪式对于历代高丽王是多么耻辱的一件事,后来满清崛起,两国大战十余年,这段时间被高丽文化界称之为黄金十年,高丽王趁着一两个大国无暇东顾,在文化经济军事领域大力发展,使得高丽的综合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李倧和他的大臣们,在满清和大明两个国家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哪个都不得罪,哪个都保持良好的关系,终于等到了现在这个大好时机。

满清的国力已经远不如从前了,兵力捉襟见肘,粮草储备也很缺乏,南明虽然缓过劲来,但是又面临新的挑战,西方崛起的大国夏朝将是他强劲的威胁,这次三国同盟高丽是力量最弱的一个,但却是最能捞到好处的一个。

首先是满清朝廷已经答应和高丽结为兄弟之邦,允许高丽王称帝,这可是千百年来历代高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从此不再臣服于他人,从此高丽人民将会昂首挺胸做人,骄傲的向世人宣称,俺们是伟大的高丽皇帝陛下的臣民。

除了政治上的成果,还有军事和经济上的,三国夹击明朝,高丽负责提供军粮、劳工、以及出兵山东骚扰沿海,李倧都想过了,届时命令海兵部队劫掠山东沿海,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抢过来,要做到沿海三十里内不留一针一线。仗打得顺利的话,李倧还打算派兵直击上海,将这座大明最富饶的城市劫掠一空。

其实李倧心里还埋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趁着满清大明打的焦头烂额两败俱伤的时候,派出他精心训练的陆上部队,正式逐鹿中原,夺取本来就该属于高丽人的花花江山。

李倧跪在祖宗的牌位面前沉默不语,思绪万千,景福宫内的祭坛已经摆好,再过一会他就要登上祭坛拜祭天地正式称帝了,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来临之前,他只想在列祖列宗面前静静的呆一会,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祖宗们,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高丽,终于复兴了!

李倧静静地看着一排排灵位前的高香烧完,又恭敬地磕了三个头,此时宫门被轻轻磕响,一个声音小小翼翼地说:“陛下,吉时已到。”

陛下,这个称呼多么令人愉悦,又是多么令人振奋,李倧最后扫视了一眼祖宗们的画像,画像上那些慈祥的面孔仿佛在对他说:“孩儿,去吧,去挑起复兴高丽,称雄天下的重任吧。”

“我会的。”李倧默默念道,起身,转头,推开了宫门,一道阳光照了进来,照亮李倧身上崭新的明黄色龙袍,一条条五爪巨龙张牙舞爪,狰狞威武。

看到大王出来了,众臣一起下拜:“叩见陛下。”

李倧潇洒的一挥手:“众卿平身。”

景福宫是高丽国的紫禁城,规模宏大,巍峨壮丽,当然这只是在汉阳老百姓眼中的形象,如果让南京城的市民来评价的话,恐怕最多给个地主大宅子的评语,虽然高丽王好歹也是管着三千里江山的外藩诸侯,王宫可以盖得花哨一点,但是碍于财政问题,景福宫内不太重要的宫殿,还是用茅草铺顶的。宫墙也是一半砖头,一半土坯,外面刷了白灰,看起来倒也整洁大方。

李倧用来称帝的祭坛是一个圆形的土台子,形状像是一块三层的大蛋糕,为了确保土台子不至于塌掉,临时拆了一段宫墙,用砖头在土台外围进行了加固,二百名御营官兵穿了全新的战袍,拿着兵器站在祭坛外围,小伙子们头上都带着高丽传统的帽子,一种好像小号礼帽的东西,身上是紫色,黄色,红色的长袍,手里是长柄叉子、战戟,看起来煞是威风。

彩旗招展,鼓乐齐鸣,吉时已到,李倧面前是一条红色的地毯,这还是用来迎接天朝使节的道具,他马上就要走过这条地毯登上祭坛,向天地宣告从今以后,高丽王国成为高丽王朝,而自己将成为高丽王朝第一任皇帝。

礼曹判书(礼部尚书)看到日冕的影子重合到午时的刻度上,便扯着嗓子喊起来:“吉时已到,大典开始。”

李倧抖擞精神,正要登上祭坛,忽然听到光华门方向传来噪杂的声音,转头看去,原来是一个身穿马褂的家伙正冲破侍卫的阻拦冲过来,看样子应该是清国的使者,众位大臣也都看见了,探询的眼光投向李倧。

李倧略一思索,还是迎了过去,同时招呼侍卫们不要阻拦上国使者。

那个穿马褂的不过是个戈什哈而已,不过已经很是倨傲了,见了高丽王也不跪拜,昂首道:“我大清钦差已到汉阳郊外,请殿下前往迎接。”

李倧忙道:“快预备车马,寡人要去迎接天使。”

大典就这样被粗暴的打断了,不过君臣们都很默契地保持了缄默,没有任何怨言的登上马车,赶往郊外迎接大清钦差。

所谓迎恩门只是一个石头门框,大小和明朝乡间随处可见的贞节牌坊差不多,只不过上面刻了迎恩门三个字而已,满清的钦差已经等在这里了,这位钦差的身份可不一般,乃是军机大臣,太子少保纳兰明珠,明珠大人身穿黄马褂端坐在迎恩门旁边的一座小亭子里,看见高丽王的车马赶来了,不禁微微一笑。

车马赶到,李倧跳下马车,满面热情朝着明珠走过来,明珠也起身相迎,两人在迎恩门下相会,明珠站得如同笔直,手里拿着一个明黄色的卷轴,笑语盈盈地望着李倧,李倧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好,略一思索,一咬牙还是撩起了他新做的龙袍下摆,道:“臣李倧恭迎上国钦差。”

就在李倧的膝盖快要碰到地面的时候,一双温暖的手扶住了他,“殿下使不得,咱们两国即将是兄弟之邦了,何来这些礼节。”

李倧的心里松了一口气,他身后那些高丽大臣们也松了一口气,细微的表情被明珠纳入眼中,又瞄了一眼李倧身上的五爪金龙,明珠的笑意更重了一些:“殿下,咱们还是进城再说吧。”

载了高丽王和大清钦差的车队进入了汉阳城,走过两边都是茅草房的街道,在穿着白色民族服装的高丽百姓敬畏的目光中来到了景福宫。

明珠此次出使高丽的任务一是宣读康熙给李倧的册封,而是商讨两国一起出兵的事宜。虽说康熙答应了李倧的称帝要求,但是这里面的名堂还有很多,李倧理解为从此高丽就算独立了,但是满清朝廷可不这么看,皇帝也有三六九等,当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就曾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只不过石敬瑭是儿皇帝,李倧升了半级是弟皇帝而已。

不管怎么说,终究是皇帝了,李倧还是表现的很高兴,摆香案跪接了康熙的册封诏书,又安排国宴款待明珠,对明珠提出的种种要求一概允诺。

次日,景福宫内再次鼓乐齐鸣,纳兰明珠身穿清朝官服,头戴单眼花翎,率先登上祭坛,宣读了康熙皇帝的册封诏书,李倧才登上祭坛,跪在明珠面前,由他将一顶金丝编成的冠冕戴到了头上。祭坛下,几十名大臣一起跪倒,山呼满赛(高丽语万岁)。

满赛的声音传到了景福宫外,早就聚集起来的高丽知识分子们不由得热泪盈眶,也跪倒在地高呼满赛,然后奔走相告,俺们高丽王国终于升级成王朝了!汉阳城一共就那么大,东门放个屁西门都能闻到臭味,没有几分钟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全城,整座城都小小说网了,到处充满了满赛的欢呼声,知识分子们泪眼婆娑泣不成声,不识字的老百姓跳着脚的大叫,将帽子高高抛在空中;就是平日总板着脸不苟言笑的五军营的将军们,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互相用拳头锤击着对方的肩膀,努力克制着男儿泪。

汉阳城彻夜狂欢,为了庆贺国家升级,朝廷给每户人家发了两块豆腐二两真露白酒,老百姓将家里珍藏的泡菜也拿了出来,坛坛罐罐摆了一桌子,一边喝酒一边高唱阿里郎,老人们借着酒兴给孩子们们讲起了先贤们抗击唐太宗的故事,年轻人之间却流传起昨日迎恩门发生的一幕。

“你知道么,清国的钦差给咱们的皇帝下跪了,就在迎恩门下面,三拜九叩的大礼呢。”

“我也听说了,我姨父的表弟就在当场,听说清国使者的头都磕出血来了。”

“哼,真解气,终于轮到他们给咱们磕头了,不过磕出血有点言过其实了吧。”

“你不懂了吧,清国人求着咱们陛下出兵呢,再不出兵帮他们,清国就要亡了。

第十卷 战争 第十四章 虎踞雄关

距离天津卫东南百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的地方有一座坚城大沽口,地理位置非常险要,正所谓“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自古有着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

自从宋代开始,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大沽口,天津是北京的门户,而大沽口则是天津的门户,海上之敌若破此要塞,天津则不保,天津不保则京师危矣。满清精于陆战,水师羸弱,所以对大沽口的建设格外重视,要塞城高墙厚,兵员粮草充足,得知明军即将从天津登陆的消息之后,又紧急加强了防务,征集了当地上万民工,在海底栽了许多木桩以抵挡敌舰。

天刚蒙蒙亮,大沽口要塞望楼上,值了一夜班的清军士兵睡眼朦胧,揉了揉惺忪的眼睛,伸个个懒腰准备正想打哈欠呢,忽然间看到海天之间隐约有些东西,他张大的嘴巴忘记了合上,将头凑到千里镜上一看,我的天啊,明军果然来了,桅杆如林,旌旗蔽日啊,这名士兵来不及细看,急忙撞响了身旁的警钟。

警钟长鸣,这些来一直紧绷着神经的要塞士兵们立刻从床上爬起来,也不用穿衣服穿鞋,反正睡觉都是穿着的,拿起兵器匆忙赶往战位,警钟之后是锣响,梆子响,各单位的号令声此起彼伏,士兵们按照演练了多次的模式绞紧了守城弩的弓弦,经过改装的远程投石车也装弹完毕,一颗颗大石头外面裹了蘸了猛火油的皮子,装在投石车的弹巢里,士兵拿着火把站在旁边严阵以待,大队的弓手隐藏在城墙下,检查着弓弩和箭矢,随时准备登城作战。

清军的准备非常充足,把北京城的巨型守城弩都给搬来了,小树干粗细的箭矢预备了上千支,石弹,火油,炸药,粮草军械塞得库房里满满当当的,光是要塞里就有两万兵员,后方还有两万蒙古骑兵随时可以提供支援,天津城内还有五万绿营兵和数不清的辎重,就是打上一整年明军也别想攻破大沽口。

海河已经被铁链层层封锁,河道中还沉了几艘船,明军的铁甲船除非插上翅膀才能飞进来,至于明人引以为傲的飞艇,清军也准备了二十辆机动性很强的马车,上面架了仰角很大的床弩,专门用来防空。

要塞东面的海滩上,遍布着拒马和铁蒺藜,还有不少表面掩饰的如同平地的陷坑,坑里竖着抹了毒药的竹签子,倘若明军登陆一定会有大苦头吃。

不多时大谷口要塞已经整备完毕,严阵以待,将军们披挂整齐,登上城楼眺望敌情,只见海面上停满了明军的战舰,当中一艘最大的艨艟舰上悬挂着大明朝太子少保镇武侯刘的大纛旗。

“他果然来了。”图海将军放下千里镜道。先前的情报没有错,明军主攻的方向就在天津,身为满清头号武将的图海一生戎马倥偬,最喜欢的就是和强大的对手较量,前些年他因病在老家疗养,未能跟随先帝南征,一直引以为憾,听说明国出了个骁勇的战将,睿王爷都丧于他手,图海很不服气,认为这一切都是巧合而已,前两次清军的失败应该归结于粮草不继和睿王爷病体未愈,才被南人钻了空子,如果堂堂正正的开兵见仗,刘子光一定不是对手。

清军诸将都听说过刘子光的名头,看到他的旗号都不免暗暗胆寒,图海环顾左右,忽然仰天长笑:“今天就让此子来得去不得,大沽口就是他折戟沉沙之所。”主将的自信感染了将军们,一个个也跟着干笑起来。城墙上的士兵们不知道将军们为何发笑,不过听见这笑声,心里总算稍微淡定了一些。

“升起狼烟,一切暗计划行事。”图海沉声下令,狼烟警讯会通过烽火台传递给天津卫,传递给北京,整个大清的军事系统将围绕大沽口运转起来,一切为了击退明军而服务,在这条战线上将会集中二十万民夫,十三万大军,还就不信了,挡不住这区区几条破船。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正映在大明舰队的身后,耀的清兵眼花缭乱看不清楚,正在此时,明军的炮击开始了。

一艘飞艇从艨艟舰上冉冉升起,却并不前行,只是停在舰队上空观察目标,引导校正炮击,一艘艘战舰将舰身横过来,黑洞洞的炮口朝着天,一团团硝烟腾起,火光中传来尖锐的啸叫,上百发炮弹越过苍穹,重重的落在海滩上,将那些拒马,铁丝网砸的乱七八糟东倒西歪,陷阱也露馅了。

虽然图海并不懂得热兵器作战,但他明白这是明军在做登陆前的准备,清扫登陆场的障碍而已,明军船队尚在要塞守城弩的打击距离之外,无法还击,只能等待敌人的下一步动作。

实心炮弹打在柔软的沙滩上效果并不理想,炮弹不像打在城墙上那样可以激起尖锐的石片,飞扬的沙粒不能造成任何额外的杀伤力,只有直接命中才能打掉障碍物,明军很快发现了这一点,开始向前移动,延伸火力覆盖范围,直接打击大沽口要塞。

明军的火炮射程比清军的守城弩要远一些,一阵炮弹砸过来,没有经历过炮击的请军们不知道隐蔽,反而呆头呆脑的看着,炮弹落入人群,砸起一片血肉,落到城墙上,崩下无数棱角分明的碎片,打的清军哭爹喊娘,图海被眼疾手快的副将一个虎扑压在身下,要不然也要挨上几枚砖石碎片。

图海掀开压在他身上的副将,大呼道:“守城弩射击!”

一连串弓弦崩响,巨大的铁杆箭矢朝着明军舰队呼啸而去,可是物理力量驱动的箭矢终究比不过化学力量驱动的炮弹,箭矢落到战船上的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大部分连战船上的装甲带都射不穿,徒劳的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落入了海里,有些箭矢落到船上造成了些许伤害,但总的来说并不构成威胁。

明军继续调整着射击角度,在飞艇的校正下,将弹道延伸到大沽口要塞的内部,这次用上了开花弹和燃烧弹,弹如雨下,只有藏在坚实的堡垒内部才能免于杀伤,图海将军暴跳如雷,坚决拒绝了副将们让他躲进地堡的提议,反而亲自登高击鼓,鼓励士气。士兵们看到大将军亲自擂鼓,都感动的泪流满面,尽力发射着弩箭阻拦明军战船的靠近。

明军打得很谨慎,只用射程最远的长身管火炮进行轰击,并不敢抵近用小炮和火箭齐射,打了一阵子炮管烫的不行,只得退后休整。

看到明军后撤,清军官兵们从掩体后爬出来,欢声雷动,庆贺击退了第一波进攻,副将们也向图海道贺:“恭喜大将军旗开得胜,杀了敌人的锐气。”

图海矜持的摆摆手:“罢了,大战还在后面,赶紧清理瓦砾,救治伤员,再问问那顺将军的援兵到了没有。”

清点之后才知道,明军炮击打死了一百多士兵,伤者近五百,大部分是石片打死打伤的,这个伤亡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图海亲自慰问了伤员,鼓励士兵奋勇作战,说明军就这两下子,没什么可怕的。

明军退回到安全距离内便开始休息,生火做饭,清理炮膛,船只都下了锚,风帆也降了下来,大大咧咧,得意洋洋的,毫不惧怕清军的逆袭,要知道清军水师虽弱,但毕竟还是有几条战船的。

图海下令棋牌官打旗语告诉龟缩在港内的水师出战,水师官兵多是汉人,畏敌如虎,退缩不前,图海三令五申之下才勉强出战,派出十艘快船向明军发动进攻,清军快船形似龙舟,船体狭长,两边全是桨手,划动起来倒也飞快,明军发现敌袭,发炮来打,可是清船甚快,船体又小,一连几炮居然都落空了,只在海面上激起高高的水花,明军见炮击无效,便派出五百料的小型驱逐舰来挡,清军船上配备了火弩,两下战成一团,互有伤亡,不过由于清军水师多是汉人,悍勇不足,眼见不能速胜便发一声喊,调转船头撤了回来,明军舰队中驶出几艘中型战舰尾随追击。

殊不知清军水师自有绝技,败退的船上推出一口口大缸,在海里飘飘荡荡的,明军战船来不及躲避,碰上了大缸,缸里铺了一层火药,上面摆了深口大碗,碗里盛着火炭,轻轻摇摆没事,倘若撞上了火炭就会翻入缸里引起爆炸,这一手绝活炸伤了明军两艘战船,明军旗舰上急忙鸣金收兵。

战了一日,双方互有胜负,明军攻不上岸,清军也打不下海,这样僵持下去最终的胜利者还是清军,因为明军劳师远征,力求速胜,干耗下去粮草难以为继,士兵也苦不堪言,只有灰溜溜退走一条路。

明军狡诈,绝不会轻易撤退的,图海生怕敌人会发动夜袭,命人在海滩上燃起一堆堆篝火,监视明军动向,万幸的是当夜无云,明月当空,明军没有轻举妄动。

次日清晨,明军值哨的士兵发现海里出现了许多红缨凉帽,看起来好像是清军泅水来攻,便鸣锣示警,水兵们看见此状哈哈大笑,笑话清军愚蠢,竟然连战船也舍不得派,让小兵来送死,索性等他们游的近了再开枪射击,哪知道一阵火铳打过去,红缨帽破了,里面却飞出大批马蜂,笼罩着战船狂蛰一气,蛰的明军一个个如同猪头,蜂毒非同小可,重了会死,轻了也要丧失战斗力,于是清军又胜了一局。

战斗就这样拉锯般的打着,每日互相用大炮和守城弩互相攻击,明军也不登陆,摆出不把大沽口夷为平地决不罢休的架势,清军更不着急,几万精锐骑兵在后面等着呢,万一大沽口撑不住了就把敌人放进来打,用骑兵冲击登陆步兵还不跟玩似的。

图海很得意,刘子光在他的铜墙铁壁面前没招了,事实证明他图海确实是大清第一将,有勇有谋力挽狂澜,京城接到战报也很满意,嘉奖了图海,赐他双眼花翎的顶戴。

  如果觉得铁器时代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骁骑校小说全集铁器时代匹夫的逆袭武林帝国橙红年代,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