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骁骑校作品铁器时代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明军只有营垒上有些火把照耀,光亮照顾不到远处的壕沟,广袤的青州城外依然是一片漆黑,清军不穿上衣是有讲究的,夜袭中往往难以区分敌我,只要一张嘴就会暴露身份,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穿衣服,伸手一摸就知道敌我,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却非常有效,是周培公研究出来的夜袭战术。

哪知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距离第一道壕沟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明军阵地上一片犬吠,他们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几百条乡下草狗,权当警戒犬使用,这草狗的本事可不比猎狗差多少,随便给点吃剩下的狗头就很满足,一到夜里两个耳朵竖的高高的,清军的爬行能瞒得过明军哨兵,惊愕瞒不过这些狗耳朵,立刻狂吠起来,一条狗叫就引起无数条狗叫,阵地上一片喧嚣。

清军知道露馅了,索性爬起来猛冲,哪知道眼前突然一亮,被高高竖起的电弧灯照花了眼睛,明军的壕沟顿时变成一道火线,无数条火铳对着灯光下无所遁形的敢死队员一阵猛轰,打得他们遗尸数百,仓皇退回城内。

次日,周培公索性直接派兵硬上,盾牌兵在前,火铳兵在后,城门打开,汹涌而出,用人命填也要把壕沟夺过来。

这种堑壕战没有任何战术可讲,拼的就是勇猛,刘子光亲自在营垒里擂鼓助威,各将军带着亲兵各处督阵,和清军硬碰硬的打了一场阵地战。

冷兵器加原始火器时代的战争,防守一方总是占据优势的,清军花了巨大的代价才扑入第一道壕沟,但是迎接他们的确是短管喇叭口的霰弹火铳。

这种火铳本来是为五城兵马司巡城队研制的,是一种城市镇暴兵器,但是用做堑壕战却效果奇佳,壕沟内不易躲闪,长兵器施展不开,单发火铳效果也不佳,只是这种一喷一大片的火器最厉害,瞄准都不用,直接打过去,一铳能打翻一群人,虽然不能立刻致死,但是至少能丧失抵抗力,所以清军即使杀进了壕沟,也没能继续扩大战果,僵持一番后,终于被明军赶了回去。

明军摆开架势,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包围战,周培公心急如焚,这样下去洪大帅制定的战略可就全泡汤了,偏偏真定府那边又被靖国军围攻的紧。登州府飞鸽传书说也被明军用壕沟包围了,不能分兵来救,让他自行解决。

周培公是个俊杰,仔细思量之下决定投降,青州城头终于竖起降旗,周培公以下十余员将赤着上身背着荆条一路跪行来到明军营垒下乞降,刘子光大喜,亲自出来相迎,拿掉周培公背上的荆条,将披风摘下来披在周培公身上,哈哈大笑道:“本帅得培公,如刘玄德得孔明矣。”周培公纳头便拜,口称罪臣万死,怎可与诸葛孔明相提并论。

青州城就这样失而复得了,围城不过半月,伤亡数百而已,算得上是完胜了,而且青州的百姓没有受到兵灾祸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唯一的遗憾是城外被明军挖的乱糟糟的,地貌都被改变了。

城内残存的两万清军被当即改编成靖国军,军装旗号都没变,直接开往登州作战,这些人大都是汉人,早就不想给清国卖命了,如今改换门庭,前途变得一片光明,哪有不奋勇作战的道理。

刘子光有个理论,他的红衫军好比是自家从小养大的狗,忠诚度自不用说,而靖国军就是半路捡来的快死的癞皮狗,主人随时都可以踢他们出去,所以忠诚度尤甚于红衫军,所以他连人事变动都没有,还让周培公领军,去打他以往的同僚王辅臣。

王辅臣的部队驻扎在登莱二州,现在登州也遭受着同样的堑壕围城,不过这支明军并不是什么正规军,而是史可法组织的山东民壮义勇军,义勇军全部是农民出身,玩锄头比玩刀枪更在行,他们挖起壕沟来比官军狠多了,硬是把登州城外挖的里三层外三层,盘根错节的面目全非。

大军开到登州,两军汇合一处,刘子光带着大将们走进义勇军的营垒,众人惊讶地发现这座营垒和他们在青州城外建造的那座营垒如出一辙,正纳闷呢,史可法迎出来,见到刘子光当即拜倒:“下官拜见大帅。”

刘子光哈哈大笑,连忙搀扶起史可法向众人介绍道:“这位史知府可算得上是本帅的老师了,结寨挖沟围城的战术就是他传授给本帅的,尔等立了军功可要多多感谢史大人哦。”

众人大惊,原来这套打呆仗的办法居然是他发明的啊,仔细看这个人,一身残旧的官服里面穿着锁子甲,头上带着铁盔,大有儒将的风采,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知府,不过大帅都这么给他面子,大伙儿也不会怠慢了礼数,纷纷上前恭维一番。

史可法是东林党的人,但是却一直站在刘子光这一边,他这个青州知府就是刘子光为了答谢而帮他谋得差事,此人文武双全,刚毅果决,虽是文官,但熟读兵书,练得一手好箭法,当洪承畴的军队攻克了青州,将其撵到青岛以后,他就开始琢磨如何应对机动性强的清军,用了几个不眠之夜制定出这样套系统的战法,考虑了双方的特点,把明军的劣势变成了优势,达到了“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正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用了这套战法,不但刘子光带领下的官军大获全胜,就是史可法仓促组成的农民军,也将骁勇善战的王辅臣部打的没脾气。

这套战法曾经托人送到过徐增寿的案头,可是根本没有得到重视,信手就丢到了一边,还是刘子光从帅府的废纸堆里将这几张纸翻出来的,说来也算是两人有缘了。

史可法是个聪明人,自然不会傻到去问为什么送给徐增寿的东西会落到刘子光手里,凡是都是为了打清军,谁用不是用啊,他很客气的谦虚了几句,将众人让进了帅账,刘子光当仁不让坐在首位,将军们两侧排开,听他下令。

刘子光道:“登州已经在我团团包围之中,灭了王辅臣,山东之敌就十去七八,不足挂齿了,倘若长围,恐怕生灵涂炭,百姓遭殃,不如派一大将进城劝降,王辅臣愿降则罢,不愿降就炮轰登州,打到他投降为止。”

周培公一听就知道大帅点自己呢,赶紧出班道:“末将和王辅臣素来交好,愿只身进城劝降。”

刘子光正等着他这句话呢,立刻道:“如此就有劳周将军了,倘若大功告成,兵不血刃拿了登州,本帅定然会在皇上跟前为你请功,封侯拜相少不了你的。”

周培公也不知道刘子光嘴里说得这个皇上到底是大明的天启皇帝还是残清的共荣皇帝,不过按道理来说,他们靖国军似乎是归共荣皇帝名下的,唉,事到如今也管不了那许多了,王辅臣劝降了最好,劝不降还得是自己的降军打头阵啊,不管怎么着自己都得硬着头皮上了。

王辅臣也郁闷着呢,这仗打的实在窝心,居然被一伙民团围在城里,幸亏他趁秋收抢了不少麦子进城,存粮足够撑一年的,粮食是够了,信心却不足了,听说明军主帅换了人,已经将青州府包围了个水泄不通,他和周培公之间的联系全靠飞鸽传书了,已经好几天没有信鸽飞来了,难不成青州已经破了?

正疑惑,部下通报周培公来到,王辅臣大惊,赶紧命人将其迎进来,在府衙叙话,周培公依然穿着清军服饰,但是进来之后将帽子除去,赫然发辫已经不见了。

王辅臣道:“培公莫非已经降了?”

周培公笑而不答,王辅臣心中有数,又道:“莫非你书来劝降的?”

周培公道:“非也,兄弟是特来救你的命。”

第十卷 战争 第五十三章 马鹞子

王辅臣一拍桌子:“周培公,你居然背叛了洪老师,还跑到我这里胡言乱语,我看你的命才需要救!左右,给我拿下!”

堂下立刻窜上来四个如狼似虎的兵弁将周培公绑了起来,周培公并不反抗,冷笑着任由他们捆绑,王辅臣余怒未消,手按刀柄大有亲自将周培公这个叛贼当场诛杀的意思,但两人共事多年,心思都互相了解的很,周培公知道王辅臣若是真存了死志,根本不会见自己的面就会痛下杀手,所以现在根本不用着慌。

“马鹞子啊马鹞子,枉你自称一世忠勇,你这话就不对头,谈何说我背叛了洪老师?洪帅是你我的老师不假,但他老人家并未裂土封疆啊,和我们虽有师生之情但并无君臣之义啊,我周培公行得正,站得直,我一不叛清,我不违背师命,你凭什么绑我?”

这话就奇怪了,明明剪了辫子,跟明军混在一起,居然还大言不惭说没叛清,这周培公的脸皮究竟是什么做的?王辅臣大为诧异,不动声色喝退了兵弁,也不给周培公松绑,盯着他看了一阵子,坐回到座位上道:“好,我倒要听听你如何圆场,说得好便罢,说得不好小心我马鹞子的刀不认老朋友。”

周培公再次冷笑,找了个座位大剌剌地坐下,道:“辅臣兄现在所任何职啊?”王辅臣一愣,回道:“我乃大清国山西提督,征南大帅驾下左先锋。”

“哈哈,原来辅臣兄还记得自己是大清朝的提督啊,那我问你,当今圣上有旨到,你为何如此轻慢?”

“哪有圣旨?”王辅臣惊道。

“圣旨就在我身上,你松了绑我自拿给你看。”

王辅臣略一沉吟,唤来兵弁给周培公松了绑,然后周培公施施然从怀里摸出一个明黄色的卷轴来,展开道:“王辅臣听旨。”

王辅臣见圣旨不似伪造,连忙跪下听旨,周培公拿腔作调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加封山西提督王辅臣为太子少保,靖寇将军,赏双眼花翎,黄马褂一件,着其带领本部人马火速返回山西防地抵御西夏军入侵,钦此~~”

王辅臣当场就傻眼了,连磕头谢恩都忘了,等周培公将圣旨塞到他手里后扫视一通,才发现了问题所在,这圣旨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圣旨,明黄色绸缎制成,绣着五爪金龙,用了皇帝玉玺,可是这玉玺却不是康熙爷的玉玺,而是共荣皇帝的玉玺,时间落款也不是康熙三年,而是共荣元年!

这分明就是伪旨啊,王辅臣愤然站起道:“这不是真的圣旨,尔安敢骗我!”

周培公也愤然了,一拍桌子道:“你说不是真的就不是真的了么?八旗旗主拥戴的皇帝,太宗皇帝的嫡孙,正式在太和殿登基,接受万民百官朝拜的共荣皇帝下的圣旨,凭什么就不是真的圣旨!事到如今你还要执迷不悟么?真定府那个皇帝才是假皇帝,嫂子和小叔子通奸生下的儿子能算是太宗皇帝的后代么!顺治爷已经驾崩,咱就不说了,可是不能一错再错啊,豪格大贝勒是太宗的长子,本来就该继承大统,这天下本来就是显亲王家的,现在只不过是拨乱反正而已。”

王辅臣无语,这些风言风语在清国大臣们中间早已不是秘密,对于汉人的传统来说,叔嫂通奸确实是严重伤风败俗的事情,说起来顺治爷也不过是个私孩子而已,没资格继承大统的,现在人家豪格大贝勒家的儿子把皇帝位子夺回来也是天经地义,在法理上没什么不对的,即使有争议,也轮不到他们这些汉臣说话,八旗旗主就能把这事定下来。

见王辅臣沉默了,周培公趁热打铁道:“辅臣兄明鉴,现在放下武器可不算是投降,只能说是弃暗投明,皈依正统,天下没有人会耻笑你是个叛将,说起马鹞子只会暗挑大拇哥,当机立断这才是有担待的男子汉呢!”

王辅臣心乱如麻,道:“培公兄容我再考虑考虑。”

周培公道:“考虑什么,难道你还想打下去不成?外面现在有十五万大军,里里外外六道深沟,你觉得还能打下去么?实话告诉你,大明朝第一猛将刘子光刘大帅就在城外,你觉得你能打过他?别犹豫了,辅臣兄,人家条件都给你开好了,不剥夺兵权,还回山西任职,还是大清的提督,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王辅臣道:“可是我曾经打过青岛,手上沾了不少血啊,刘子…刘大帅能放过我?”

周培公道:“刘大帅是当今英雄,怎会和你斤斤计较,你若是此时开城,就能使城内百姓和两军将士少死许多人,还不是大功一件,青岛杀人,登州活人,功过抵消,大帅不会降罪于你的。”

王辅臣这才放心,手捧着圣旨遥对北方:“臣王辅臣领旨谢恩。”

城外营垒,刘子光坐在帅椅上耐心地等待着,让周培公去劝降王辅臣纯粹是死马当作活马医,都说马鹞子是个一根筋,若是他一时脑子转不过来弯把周培公给砍了也未可知,反正这登州城降了便是,不降就打他个狗日的。

周培公拿得圣旨确实是真的,正儿八经内务府监制的玩意,但又不是从北京发出的,刘子光随身带着几十份这样的空白圣旨,连共荣皇帝的玉玺他都随身带着,随时可以炮制出如此这般的圣旨,封官许愿更是随心所欲,什么黄马褂顶戴花翎的当不要钱一样胡乱往外扔,就是太子少保这样的头衔在刘子光这里也一钱不值,见人就送,反正是大清的官嘛,小孩子过家家一样的东西,不值钱的。

刘子光觉得不值钱,那些清国的大臣和将军们可当成了宝,只要有了这份圣旨,他们背叛康熙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从无耻的叛臣变成了尊崇正朔的忠臣,这是原则问题,也是良心问题,马虎不得的,至于这个共荣皇帝到底是不是真能代表大清,就不是大伙关心的问题了…

王辅臣自认一生忠勇,生怕留下什么污点被后人诟病,他自持武功高强,若是登州败局已定,就是杀出一条血路来也会单枪匹马逃回真定,但那样损失太大,手上的兵马都败光了怎么向洪大帅交代啊,周培公的到来给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倒向共荣皇帝不算是叛变嘛,山东战场的局面已经改观,再打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样的收场对大家都好。

等了半日,忽然有兵来报,登州城门开了,周培公和王辅臣携手出城来降,众将赶忙大赞刘大帅神机妙算,刘子光哈哈大笑,得意非凡,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的最高理想,他连下两城,迅速瓦解清军在山东的盘踞,确实很值得骄傲,此时刘子光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没有留上几缕胡子,在这种时刻捋一捋下巴上的长胡子还是很拉风的。

“众将,随我出寨迎接。”刘子光一抖披风,带领部将走出营寨迎接王辅臣部。

王辅臣和周培公是洪承畴手下哼哈二将,一个以勇猛见长,一个以智谋见长,现在两个都归降了刘子光,如何不让他解气,洪承畴你这条老狗,不是横行山东还奇袭南京,搅得老子睡觉都不安生么,现在报应来了,把你左膀右臂都给折了,看你以后拿什么打仗!

正想着呢,降将已经到了近前,王辅臣以下三十多名千总以上军官,都把辫子剪了,手捧着帽子走向明军大寨,一路上壕沟都用木板子搭起了小桥,不用爬高上低的,王辅臣用一名将军的眼光仔细打量这些壕沟,不禁暗自夸赞,土工作业真的没的说,壕沟又深又宽,四通八达,城头上的火力伤不到他们,也看不见他们的行动,而且明军的精神面貌很好,盔甲兵器精良,火器配置比弓箭多出三成,真这么围困下去登州只有死路一条。

走到营垒前,只见一红袍小将如众星捧月一般站在一群大将之中,正笑眯眯地看着王辅臣,王辅臣大惊,难道此人就是名满天下的大帅刘子光?看起来不过二十五六岁,和自己手下把总千总差不多的年纪而已,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走到近前,王辅臣一撩袍子,纳头便拜:“末将大清山西提督王辅臣,拜见上国元帅。”

刘子光给共荣小朝廷的定位是大明的臣属,大明的官员遇到清国的官员是见官大三级,即使明军一个千户也要比清军的参将大,所以象周培公这样聪明的人就不提自己在清国的职务,含含糊糊的见人一拱手也就过去了,他们想的是怎么改换门庭,从靖国军变成正儿八经的明军,最好能当红衫军,那就等于后半辈子有了保障了,象王辅臣这样还把清国的头衔挂在嘴上的确实鲜见。

王辅臣这么一说,刘子光就觉得有些不爽,而王辅臣后面的话更让他吃惊。

“末将有三个不情之请,还请大帅首肯。”

“哦,王提督有什么请求,尽管说。”

“末将一不愿与洪老师为敌,二不想领兵进攻真定,三想替故主求个人情,请大帅留康熙爷….一条性命。”

听了王辅臣的话,刘子光的脸色当即就变了,哗啦一声将披风一甩,背对着王辅臣喝道:“大胆!你有何资格提要求!”

第十卷 战争 第五十四章 自解兵权

刘子光一声大胆,满桂、祖大寿等大将们都把手按到了刀柄上,杀气腾腾看着王辅臣,王辅臣部下那些人心惊胆战的以为明军要拿他们开刀,顿时将佩刀佩剑拔出一半环顾四周,只听一阵扳动击锤的声音,营垒上面探出上百支火铳瞄准了这些人,只要刘子光一声令下就能将他们打成马蜂窝。

王辅臣屹立不动,慷慨陈词:“辅臣确实没有资格提要求,但即使大帅将辅臣杀了,辅臣也还是要坚持,洪老师对辅臣有再造之恩,将辅臣从一个山西流寇提拔成了堂堂的官军将官,而康熙爷对辅臣更是有知遇之恩,辅臣是康熙爷钦命的山西提督,寸功未立就改换门庭,于理虽有可原,于情却说不过去,所以辅臣斗胆提出这三条要求,还请大帅斟酌。”

这话有点过了,不像是降将该说的,吓得清将们一个个脸色发白,万一惹到刘子光生气,这不全完了,到手的前程丢了不说,小命都搭进去了,连周培公都急了,小声道:“辅臣,你胡扯什么呢。”

刘子光却没有震怒,忽然仰天大笑起来,笑了两声之后蓦然转身道:“果然是西北马鹞子!忠肝义胆啊,本帅佩服,你这三条,本帅统统准了!”

顿时马鹞子的眼泪就下来了,当场感动的岗岗的,两个膝盖猛地撞击在地上,随后是三个响头:“大帅高义,辅臣没齿难忘,从此后定当鞍前马后,效命疆场。”他刚才提出那三个条件确实是发自内心,王辅臣和周培公不同,周培公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王辅臣确是个直肠子,他实在不愿意和老师洪承畴开兵见仗,也不愿意让手下的弟兄去和真定府的同袍们自相残杀,所以才会提出这些要求,至于请刘子光保全康熙的性命,则是一时脑热提出的,其实说出来自己也后悔,康熙杀与不杀可是国家层面的大事,恐怕连刘子光都难以决定,他替康熙求情算哪门子事啊。

但是刘子光居然都答应了,作为统驭数十万人马的大元帅自然是一诺千金,这叫王辅臣如何不感动,他心中暗想这位刘大帅还真是爱才之人,居然为了我答应抱住康熙爷的命,人家识英雄重英雄,我马鹞子也不能丢分,当时三个响头磕在地上,硬是砸出一个深坑。

其实刘子光是不开心的,王辅臣胡乱提条件让他很生气,但是转念一想,这种一根筋的家伙很容易控制,不如答应这几个无足挂齿的条件,收服这员大将,三国演义上都是这样写的嘛,于是故作豪爽大笑了两声,全盘接受王辅臣的条件,效果果然极佳,看王辅臣这架势,应该是真心归降了。

看到大帅收服王辅臣,原想趁机干掉这个眼中钉的祖大寿满桂等人也讪笑着收起了刀子,拱手向大帅祝贺,营寨门前其乐融融,一片欢声笑语。

登州城有三万降军,加上周培公的两万军,可是一支颇有实力的军队,刘子光当即将他们改组成靖国军西路大军,再搭配上一万明军,直接出发直扑山西,西路军都是山西子弟,用他们作为前驱定然是兵不血刃就能拿下山西省,届时祖大寿就总领山西,实行剃发易服的政策,恢复大明在山西的统治。

山西只要拿下了,龟缩在真定府的康熙就真成了坛子里的老鳖了,东西南北的路全封死了,想逃都没地方去,就算有洪承畴护着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死路一条,到时候把康熙逮到南京,让朱由校封他个重昏侯什么的爵位,找个小院子圈起来,早晚提出来开开心,也算是一件雅事了。

六万西路军向山西方向开拔了,自此山东战场上的清军已经所剩无几,让满桂他们领着人慢慢清剿便是,刘子光将战报发给南京,为大将们请功,朱由校一一准奏,给祖大寿满桂等人都加了提督衔,赏银千两,父母子弟也各有封赏,青州知府史可法因护民有功,擢为山东巡抚,即时上任,史可法知道这是刘子光举荐的功劳,自然感谢万分,自此他也算是正式归位刘系一党,和东林彻底划清了界限。

刘子光接手山东军不过一个月就大获全胜,让朱由校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战局终于改观,担忧的是刘子光在军中的威信与日俱增,已经隐隐有些军神的感觉了,这样下去对刘子光的健康成长可是非常不利的,功高盖主是无论哪一个皇帝都无法容忍的事情。

刘子光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他实际掌握了河北山东两省,辽东和高丽也是他的势力范围,手里有一个完整的政府,全套的汉人官僚,武装力量有一支强悍的水师,两万装备最先进武器的红衫军,十万山东禁军,十余万降兵组成的靖国军,半壁江山,三十万大军,再加上战无不胜的威名,想割据一方称王称霸,朱由校还真拿他没办法。

就在朱由校整天担心的睡不着觉的时候,刘子光一封请辞的书信让他紧绷的神经一下放松了,刘子光信上说战局已定,请求解除兵权,回家修养。朱由校大喜,连忙找来黄宗羲和魏忠贤商议,黄魏两人都认为这是刘子光在试探,如果立刻同意其解除兵权会让他感觉到朝廷的忌惮,所以决不能答应,反而要加封他的官职和爵位。

可是刘子光的官已经够大了,爵位也足够高,再往上就是公爵了,他今年才不过二十七岁啊,难道以后还要再往上封异姓王,加九锡不成?朱由校略有犹豫,这件事就耽误了两天,刘子光那边折子又到了,再次催促朝廷同意他回京休息的要求。

既然刘子光这么坚持,朱由校也只好“勉为其难”的任命史可法暂管山东军务,文官节制军队本来就是明朝的传统,只是因为这些年战乱不断才导致武人当权,现在让山东巡抚史可法总领山东军务其实是拨乱反正的行为。

交出了军权,刘子光带着二百卫队回到了南京,朱由校亲自出城迎接,君臣相见其乐融融,刘子光大礼参拜,朱由校赶忙扶起,深情地说:“爱卿辛苦了。”

好长时间没和皇上面对面的站着了,刘子光冒着犯上的罪名放肆地打量着朱由校,朱由校已经十九岁了马上就满二十岁了,和刚认识时候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已经大相径庭了,个子长高了许多,嘴上也留了一层漆黑的小胡子,眼神也成熟了许多,不再是以往那个率性的少年了。刘子光很想说一句,皇上你长大了,但是张了张嘴,还是忍住没说,那样的话只有皇上的长辈才能说,而刘子光顶多算是外戚,自然不可胡言乱语。

朱由校道:“此番平定北方,全仗爱卿指挥有方,朕正想好好封赏于你呢,怎么就请辞了?若是没有爱卿坐镇北方,朕的江山不稳哦。”

刘子光道:“平定北方全仗朝廷支持有力,将士们用命,微臣没有什么功劳的,现如今魏国公替皇上坐镇北京,震慑蒙古高丽,何忧之有,不瞒皇上说,微臣家里又快添丁了,微臣这个当爹的也想趁战事稍定,回家享享天伦之乐,算是偷懒了,请皇上责罚。”

朱由校哈哈大笑:“人之常情,人之常情嘛。来来来,咱们进城。”

君臣回到皇宫,刘子光又借口身上的差事太多,请辞领侍卫内大臣的头衔,本来他就没时间在皇宫里值班,这个差事只是个虚衔,拿了也就拿了,朱由校刚开始坚决不同意,刘子光再三要求之下也只好答应,刘子光又要请辞南厂提督的职务,朱由校自然又不答应,来回拉锯好几次之后,折中为提孙纲为南厂提督,刘子光以内阁大臣的身份指导南厂的工作。

至此刘子光的职务几乎都卸掉了,红衫军大多驻扎在北方,被徐增寿管着,山东军本来就不是他的嫡系,大内侍卫的差使也撂挑子了,南厂提督也不干了,手上能指挥得动的兵力只有家里的几百个护院了,这样一来,皇上想猜忌他都没理由了。

临走的时候皇上赏赐了一大堆的珠宝绸缎给刘子光,还赐了一辆小型的电动四轮玩具车,这是朱由校特地做的儿童车,给小外甥刘猡猡玩的,刘子光自然是千恩万谢,一时间小舅子和姐夫两人又回到以前那种亲密无间的状态。

刘子光走后,朱由校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笑意,将黄宗羲和魏忠贤叫来,高兴地对他们说:“你们说刘爱卿是曹操,是司马昭,分明是看走眼了嘛!朕看刘爱卿是郭子仪,是卫青,是大大的忠臣。”

黄宗羲和魏忠贤叫苦不迭,心说俺们啥时候说刘子光是曹操了,这一切不都是皇上你自己疑神疑鬼瞎猜忌的么,俺们只不过配合你一下而已,当然这话不能说,二人只能道:“皇上圣明!”

第十卷 战争 第五十五章 后路

深秋的南京一片萧索,镇武侯府里却热闹非凡,一个硕大的圆桌摆在大厅当中,刘子光抱着已经九个月大的刘猡猡坐在桌旁,众女陪坐四周,其中赵雯的座位加装了特制的软垫,身后还跟着四个侍女随时准备伺候,这是因为赵雯已经有了九个月的身孕,肚里怀了旅宋国的太子殿下,谁敢不好生伺候着啊。

  如果觉得铁器时代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骁骑校小说全集铁器时代匹夫的逆袭武林帝国橙红年代,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