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黄晓阳作品职场二规则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说这种话的人,诚心不?非常虔诚,非常真诚。

  应该说,几乎所有的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初,都抱着学艺心理而来,抱着拜师心理而来。社会上,也确实有些职业有些行业,会给年轻人安排拜师机会。比如工厂对于刚入职的青工,会安排师傅带。而另外一些单位,会安排实习。

  那么,这些师傅或者实习老师,是不是就是你的老师?

  是,也不是。

  他们是你的技能之师,却不是你的人生之师。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师傅把你领进门,交给你的,是专业技能。如果你会做,讨得师傅的欢心,和师傅之间,建立了很好的私人情感,师傅也会对你的人生修行进行一些指点。

  可大部分师傅,本身就是八而不是二,他们自己都不成功,又怎么可能教你成功?真正成功的人士,那些二们,早已经升到了极高的位置,让他们给你做导师?你还不配。

  再换个角度,无论是师傅,还是职场的其他人士,没有担任你的人生之师的责任和义务。

  也就是说,你得明白一个道理,职场没有老师,只有同事。你的平级,你的下级,你的上级,都是你的同事。没有任何人,是你的职场老师。

  为什么没有职场老师?很简单,职场给每个人设定了职位,在这个职位,就有其职责,他要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就是工作的目标任务。而这个目标任务,并不包括带新人,尤其不包括担任新人的人生之师,启迪新人的人生认知。

  我常常遇到一些人对我说,黄老师,这件事,你不应该在大会上讲,你应该找某个人个别谈话。那件事,你能不能私下里交流,个别指教?

  我们的职场新人,一直都在等一件事,什么事?等上司告诉你怎么做,告诉你哪里做对了哪里做错了,告诉你应该怎么想。也就是说,等上级当你的职场老师。

  我告诉你,你永远等不来这个机会。

  三个原因,第一,职场不可能有职场导师这样的职位设置,也没办法设置。第二,你没有做好让职场导师进行培训的准备,培训对你没有意义。第三,学无止境,技术可以通过老师教出来,人生领悟是没法教的。

  下面,我们来就这三个原因说一说理由。

  职场没有导师这一职位设置,这个很直观,你走进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职场,都没有这样的职位设置,你的同事,不是你的职场导师,你的领导,也不是你的职场导师。社会上有很多职业培训学校,那些学校培训的是职业技能,而不是人生领悟。

  技能只是手段,是知识,人生领悟才是灵活运用手段的根本。

  知识改变命运,怎样改变命运?是通过你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来改变命运。

  同样是做一个菜,比如剁椒鱼头,哪怕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不同学生,做出来的口味,也是不一样的。师傅能教的,肯定只是技能,比如食材以及佐料的配比,烹饪的次序等。食材一致,方法一致,做出来的口味,却是千差万别。差别在哪里?在领悟。

  学校有这样的设置,学校的老师,其职责,就是教育人,所以,他们会教你。教你知识,也教你做人。今天,我们都在谈中国的教育,觉得中国的教育出了大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只教文化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怎样去领悟。学校只完成了一半的职责,还有一半,需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自己去完成。可是,社会没有这样的设置,每个人都需要像禅修者一样,自己去摸索,却思考,去探求。只有极少数人明白了,绝大多数人没法明白,即使求索一辈子,也还是懵里懵懂。

  此外,就算学校教你这些东西,你也不懂。一是老师队伍的素质存在差距,他们之中,绝大多数是八,很多东西,他们也不懂,不可能教你更多人生领悟。他自己都没有领悟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教你?二是你自己处于懵懂期,教师所教的东西,除了最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稍稍深一点的人生感悟,你是很难理解的。

  还有人是你的人生之师,那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可能比你的老师教过你更多的东西。但是,不管你的父母是否够得上这个人生之师之名,你会听吗?不会。

  你一旦进入社会,社会就不会设置这样的职位了。

  为什么不设置这样的职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二八现象,社会明知道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可能领悟到这些,学了也是白学,为这百分之八十的人设置这样的职位,是一种资源浪费。那么,换过来想,职场为什么不为那可能成为百分之二十的人设置这样的职位?也不可能,百分之二十的人会在什么时候成为百分之二十,职场不清楚,需要多少时间成本,没法计算。再说,就算职场看清了这一点,我投入了很大的成本,让你成为了百分之二十,你明天就跳槽了,我这个损失去哪里找?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第三条要说的,学无止境。人生的领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今天领悟一点,明天再增加一点的过程,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就这样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来说,我怎么设置导师这个职位?

  我设置一个导师,他教了你一些东西,你不懂,我耗费的是时间成本。如果你懂了,甚至超过那位导师了,我设置的这个导师,有什么意义?

  有人或许会说,是的,职场不可能设置导师,但是,上司是否可以起导师作用?时时刻刻带一带新人?

  我告诉你,上司就起着导师的作用,他们确实时时刻刻在带新人。他们不断地在将自己对人生对职场的领悟告诉你们,甚至像祥林嫂一样,一遍又一遍对你们说着那些东西。可是,你们不能理解,甚至觉得他很烦,天天在那里老生常谈。

  在职场找不到导师,不仅是这些职场普通员工们着急,事实上,职场中的高层人士,职场中的老板们,比你们更急。急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搞培训。比如请单位高层的人士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领悟,对员工进行培训,也有些单位,请来专门的培训师进行的集体培训。

  坦率地说,这样的培训,能起多大的作用?我认为微乎其微。对于百分之八十的职场人士来说,作用是零,甚至会增加这些人的怨怒。很简单嘛,我是八小时工作制,你又不是搞脱产培训,你占用了我的业余时间。你打乱了我的生活。

  最最重要的,你搞的这个培训,对我一点意义都没有。

  走进培训现场,大家持有的是学生心态,而不是职场心态。是在为老板完成工作任务。是因为我如果不参加,老板要扣工资,而且扣得非常重,比旷工一次还重得多,还要通报批评。我是被迫来听这个课的,从坐进这里的那一刻起,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学到什么,惟一的希望,就是这个他妈的培训课早点结束。

  我为什么这样想?事实摆在那里,换哪个培训师过来,讲的无外乎三样:第一,我早已经懂了并且已经做到了的;第二,我已经懂了虽然暂时还没有做到而实际上我却一直自以为是地认定是做到了的;第三,我确实是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

  你如果讲我确实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我肯定欢迎。我需要这个啊。你的讲课,对我有新奇感啊。可是,一个培训师讲一两个小时,我确实不懂或者半懂不懂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恐怕十分之一都不到。能有一两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且不说我花一两个小时,听那一两句话有多大意义,最为关键的,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听那么多我早已经明白了的所谓事理?

  不得不承认,这一类的培训,重在人生感悟。而感悟是需要对应的,言者无论说得多好,听者若是没有感应,那也是一堆废话。

  为什么是废话?全都是老生常谈,你们讲的那些东西,我在任何一本书中都可以看到,甚至早已经耳熟能详,倒背如流。可能有些人还会想,讲的什么啊,让我上去讲,我会讲得比你更好。

  人的接受具有实用主义原则。也就是说,你会用到你立即可以用的。某种观点和方法,你认为现在可用,甚至是你正欠缺的,你立即接受了,其他的,因为你感觉不到它对你的实用性,你一律过滤了。许多的老生常谈,因为你没有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自然会被你看成废话。

  我们的职场朋友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培训?是有针对性的,对具体事件的校对式培训。也就是说,你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有老师在过程中或者过程后,向你指出,这件事,哪里做对了,哪里做得不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说到对培训的认识,我来说一次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大家不要以为,我今天坐在这里,头头是道地讲这个讲那个,是因为早就懂得这些,早就够格坐到这里讲了。不是,我和你们一样,也曾经懵懂过,也曾经迷惘过,也曾经迫切地期望着人生之师的出现,同样,也无比失望,发现我怎么努力,都找不到这个人生之师。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参加过很多培训,各种各样的。比如说,我以前当小学老师,当大队辅导员,参加过小学教员的培训,也参加过大队员或者团委书记的培训。那些培训,我和你们现在一样,没有丝毫印象。

  给我印象最深的培训,只有一次。这不是单位组织的培训,是我自己找来的培训。这是一次写作培训,是哪里组织的,我不知道。那时候,我是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既梦想着成为文学大师,又梦想着成名成家,几乎把我所有能够用上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写作。另一方面,我又痛苦和无助,我的交际圈子太小,根本没有人能够在写作方面给我教导,更不可能给我培训。我频繁地去拜访可能给我帮助的人,那些人,无非是一些中学的语文老师之类。坦率地说,今天回想起来,他们当时的写作水平,可能并不比我高多少,至少他们根本不懂写小说。

  终于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刘富道在某个地方讲小说创作课。

  今天,知道刘富道的人可能已经不多。但在我疯狂地学习文学创作的那个时候,刘富道的名气大得很,他是湖北省作协的副主席,他的短篇小说《眼镜》和《南湖月》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这是小说创作上国家级的大奖,能够获得一次,已经相当了不起,能够获得两次,在文学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那次讲课多长时间?大概也就一两个小时吧。那时我狂热啊,多少时间都不会觉得长。另一方面,我满怀着期望想学到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真理啊。而刘富道给我们讲的是什么?坦率地说,一两个小时的课程,内容我大都不记得,甚至事过之后,就忘记了。

  我只记得惟一个东西,那是他最后的总结。他说,写小说,他总结了几条经验。大概有四五条吧,我记牢的,就是三条。第一,要有一个明确的开头。第二,要有一个朦朦胧胧的结尾,第三,心中要藏有一个妙趣。

  听了这三条,我不知道朋友们会有什么感觉。我告诉你我当时的感觉。

  我想,这不是废话吗?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作文课,那时,我就知道,写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也要有一个朦朦胧胧的结尾。也就是说,开头第一句话,我知道我要写什么,最后,写到什么地方结束,我要清楚,不能写到哪里算哪里。

  这样的话,太大路货了嘛,我犯得着浪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听?还要当成宝贝一样听,满怀着虔诚听。太不值了嘛。

  大家想一想老生常谈四个字。刘富道说的这些东西,是不是老生常谈?是,太是了。

  坦率地说,那次课,留给我惟一的印象,就是这个。我走出来的时候,心中是一种怆然,一种无奈。我是那么渴望学到一些真谛啊,我是那么苦苦地追求写小说的真谛啊。可是,真谛在哪里?我又怎么能够真正找到我的文学之师?我苦恼,我迷惘。

  我大概属于比较傻的人,如果是那些聪明人,可能不再干这件事了。可我傻,明知这条路不适合我,却又因为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必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走着走着,这几句话,在我的脑子里,印象越来越深。

  非常简单的几句话啊,谁都可以听明白的几句话啊。可是,你真的明白吗?我告诉你,不是,随着阅历的增加,随着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我才开始渐渐理解这几句话,并且越理解越深。这几句话,慢慢在我的心目中出现变化。最初听到的时候,我觉得它是石头,又臭又硬,慢慢的,变成了银子,变成了金子,而今天,我觉得这几句话,比钻石还值钱。

  为什么?因为我后来所有的创作,哪怕是写一篇几百字的小文章,都被这几句话给套着,离不开他划定的这个范围。就算我写洋洋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二号首长》,也没有逃出他这三句话。

  第一句话,要有一个明确的开头。我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开头非常明确。唐小舟带着美女记者徐雅宫去岳衡酒厂采访。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想对岳衡酒厂做点事,二是想和徐雅宫做点事。非常明确的开头。第二部和第三部,开头也都非常明确。但是,结尾呢?你在构思的时候,很难将几十万字一本书的全部细节都想透,更不可能将结尾设想得非常清楚,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东西,比如第一部,赵德良扫黑取得阶段性成功。比如《二号首长》结束,也就是唐小舟离开秘书岗位,干别的事去了。再就是第三句话,心中要藏有一个妙趣。因为是长篇小说而不是短篇小说,心中自然不能只藏有一个妙趣,要妙趣连着妙趣,大妙趣套着小妙趣。但总体来说,心中有藏有妙趣。

  看吧,我被他的这三句话套牢了。就算我是孙悟空,他的这三句话,是如来佛的手掌,我无论如何,都逃不出。

  可在当时,我觉得他这三句话是废话,是浪费了我的时间。

  当时和我一起听课的,恐怕有几百人,那些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后来有多少人明白了这些道理?我更不知道。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我们不能接受他人的培训,不是他人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错。我们太自以为是了,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被装满了,却不知道,我们其实什么都不懂。人家讲的东西,是金子,我们却以为是稻草,根本原因于,人家是多年的思考,多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一种深刻的领悟。我们呢?我们在自己的脑子里设置了重重栏栅,只放进我们自认为需要的,产生共鸣的。

  禅宗为什么要讲悟?原因就在这里,哪怕是老生常谈,哪怕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他所蕴含的道理,很可能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如果我们仔细地悟,说不定还可以悟出更多的东西来。

  如果读过我的《二号首长》,就能知道,我在里面不断拿一篇文章来举例,这篇文章是《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印象中,我们的中学课本好像分成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将相和》,一个是《完璧归赵》。是不是这样,我记不确切了。

  我们所有人,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中学课文《将相和》给我们的,那是一种观点植入。但是,我在《二号首长》中,向读者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解读。

  什么意思?简单,任何你认为老生常谈的道理,只要你去琢磨,很可能有更多更深奥的道理。

  这就涉及职场没有老师的第二层意思了:你没有做好让职场导师进行培训的准备,培训对你没有意义。

  如果我没有讲我参加培训的那个故事,你一定对这句话不服气,我怎么没做好准备?是培训师没有讲好嘛。这不能怪你们大家,将时间往前推许多年,就在我听完刘富道的那场课之后,如果有人对我说我没有收获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我可能跳起来反驳他。

  我怎么没准备好?我告诉你,那时,我是时刻准备着。我不仅时刻准备着,而且我随时随地去求教。我也不像现在的很多人,参加这类培训,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我那时可虔诚了,我几乎认真地听了他的每一句话,认真地做了笔记。我不知道现场还有没有人比我更认真,但我可以肯定,我所能做的与认真有关的事,我全部都做了。

  结果,我没有收获。不是我真没有收获,而是我自认为我没有收获。

  我自认为没有收获,是因为我要饭吃,你却给了我一丘田。

  我没有收获,还因为我实际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屏障,这些屏障让我只接收我想要的东西,而不会接收那些我暂时不理解的,更不接收那些我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不理解的,是因为它不会给我留下印象,不会给我启迪。自认为已经理解的,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复习,是浪费时间。

  我们再回到职场做一个假设。你不是希望职场给你安排导师吗?那么,假设,某个人指出你哪里错了,应该怎么做,你会是什么反应?

  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一定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求之不得,那我会对他感恩戴德。

  真是这样吗?我告诉你,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不信的话,我举几个例子,你们来回答我。

  你们的父母,有没有经常在你们面前进行一些说教?你们仔细地想一想,他们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这些人生的道理。可是,你们听吗?你们烦死,他们说得实在太多了,你连家都不回了。

  你不是需要人生之师吗?可是,你的人生之师就生活在你身边,你珍惜过吗?因此,我能否问一句,你真的需要吗?

  好,你说你需要。你的父母说的那些,你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好吧好吧,我暂且认为你的理由充分,至少自成一说,可以理解。

  那我再给你举例。你的老板终于出面了,开始教你了。

  你会认为他是在当你的人生之师,是在对你进行培训?别急着回答,认真想一想。想过后,我告诉你答案,你不会。你认为他是在批评你。你呢?你怎么想?你会觉得委屈,觉得不解,觉得他小题大作。

  比如说,你的老板对你说,你怎么把所有的下班时间都用来打麻将?这些时间,你应该用来学习,用来工作。人生的成就,不在八小时之内,而在八小时之外。

  老板教你了没有?教你了。可你呢?你会怎么想?你一定会想,八小时之外是我的自由支配时间,你管得着吗?是不是管得太宽了点?

  你的同事也不可能教你。为什么不能?不是同事不教你,而是你不会认同这种方式,更不会接受。

  假如说,你的某个同事对你说,你这件事做错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怎样的。你会是什么态度?如果是较为含蓄的人,只是在心中冷笑一声,暗想,你算什么东西?你不也和我一样,大头兵一个?你以为你是大师啊。如果是大师,老早就升职当官了吧。如果脾气糙一点的,可能拍案而起,指着人家的鼻子骂上了。

  在别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好心,但在你却不同,你很可能认定人家是一种居高临下,是一种好为人师。是不是,还真是难说。普通人,绝对难以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谁都会说,但真要做,那可不是一般的修为。

  说到这里,我再来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故事。

  我决定专注于写作,是高中毕业以后的事。在此之前,从二年级开始,我学习书法。当然,那时候根本不能称为书法,只能算是写字。我学习写字,完全是一次无心插柳。那一年的冬天,有一次下大雪,根本去不了学校,只好留在家里。我的堂兄买了纸笔和字贴,在家里写字。我在他家玩,他见我对此极其好奇,就递给我一支笔,说,你写吧。

  仅仅是因为好奇,我第一次拿起了毛笔。

  那天在堂兄家写了很多字。堂兄比我大八九岁,他其实也不懂书法,什么都没有教我。今天回想起来,估计我拿笔的姿式都是错的。

  这一天结束时,不知堂兄是觉得我的字写得还不错,还是对这些东西失去了兴趣,他把全套东西,全部送给了我。回家以后,我的新奇劲没有过,时不时拿出来写一写。我的父亲毕竟在乡村里读过私塾,知道一点简单的东西,比如正确的拿笔的姿式,比如撇刀捺枪。他还懂得几个写毛笔字的故事,他说,过去私塾先生教写毛笔字,要求学生拿笔一定要直,他会在笔杆上放一颗鸡蛋,写字的时候,鸡蛋如果掉下来,就会挨打。还有,学生写毛笔字的时候,先生会突然出现在身后,猛地抓起笔杆向上抽,如果抽掉了,也要挨打。

  这些东西,对于书法来说,太初级了。对于书法,我至今仍然是什么都不懂,等我参加工作时,甚至还不懂描红这个词,也从来没有临过贴。前几天,湖北《书法报》的一位编辑部主任和我聊天,对我说,“你的作品笔性很高,只是临贴太少。”这是内行说的话,一针见血。他指出了我最大的毛病,不是临贴太少,是根本就没有临过贴。

  为什么没有?没有人教我写字要临贴。我的堂兄当时确实给了我一本字帖,可我根本不知道怎么临。支持我坚持下来的,是两件事。

  一是父亲看到我写字之后,对我说,从此以后,每年过年的春联,就由你来写。

  我不能每年都写那几个臭字,得有些进步。所以,我坚持练习。到了后来,一到过年,我们整个村子的春联,全部由我来写。这事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自尊心,最让我动心的,是有那么几家比较客气,我帮他们写了春联,他们会送给我一碗鸡汤面。那时候,一年都吃不上一回鸡汤面啊,我写几个字,还能挣几碗鸡面,多大的鼓励。

  第二件事还是虚荣心。大概是三年级开始,学校有了写大字课。第一次写大字,写了八个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我记得很清楚,那八个字中,有七个被老师画了红圈,然后在全班传阅。那种虚荣心的满足,真是无以言表。从此之后,我最盼望的是大字课。

  班上的课程表上,每周有一节大字课,可实际上,四五周,都上不了一次,总被一些别的事冲了。我盼着那一节大字课的到来,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可每次盼来的,总是失望。

  无论是我的堂兄,我的父亲还是我的老师,其实都没有书法功底,甚至完全不懂书法,彻头彻尾的外行。所以,他们不可能教我任何与书法有关的知识。我只是自己瞎练,完全不得要领。

  我这样说,大家或许不信。我讲一个细节。练书法有一个基本功,就是临贴,而临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明确中锋的走势。说中锋的走势,一句话,可简单了。可这个走势有学问,不是书法的学问,还是哲学的学问,也是写文章的学问。什么学问?四个字,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四个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可是,有几个人明白了其中的哲学学问?

  在这里,我不讲了,大家去琢磨。我惟一可以告诉你们的是,谈文学、谈书法、谈美学、谈人生,都可以涉及起承转合,就算是我们一般做事,也涉及一个起承转合。为什么?因为起承转合,是做事的哲学规律。这四个字,涉及到每一方面,可以写成一本很厚的书,至少比我这本书要厚得多。

  我们还是说书法。书法的起承转合,小到一笔,中到一个字,大到一篇书法作品的整体,都要讲起承转合。一笔怎么起承转合?在中锋的走势。给中小学生用的字贴中,有一种空心字,中间画一些箭头。那些箭头,就是中锋的走势,就是一笔的起承转合。

  看这些箭头,那是笔法,如果谈起承转合,就既是笔法,也是哲学了。

  但是,我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确实研究过这些箭头,研究的结果是莫名其妙。

  这里面有两重意义,第一重,也就是中锋的走势,第二重,哲学的规律。第二重意思太深奥了,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不可能懂。但第一重意义很简单,如果有个人教你,只要对你提一句,你立即就能明白,即使不明白道理,也明白规则。

  我什么时候明白这个规则的?十七岁。那时候,我在中专读书。

  我是怎么明白的?别人教的?不是,是我自己悟通的。不是渐悟,是顿悟。

  如果觉得职场二规则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黄晓阳小说全集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2二号首长3官劫幕僚爱情万岁阳谋高手高手过招二号首长,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