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黄晓阳作品职场二规则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这种感觉非常特别,就像一场暴风雨一样,毫无预兆,突然而来。

  有一天,我突然就明白了,那个以前曾经困扰我的箭头,原来是讲中锋的走势。你拿着一只笔,笔尖那一点点,就叫中锋。你写一个字,中锋在笔画中怎么运行?那些空心字的箭头已经给你标出来了,你按箭头所指运行,就对了,否则,就是错的。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我突然明白了,那些箭头表示的是一个意思,是中锋的走势。它是标示给小学一二年级初学者的。对于一个十七岁的中专生来说,它显然已经晚了。晚了,它的意义就已经失去了,它已经表明,你几乎没有机会成为书法家了。因为你错过了人生最初的机会。

  很多人在赞美我的书法,说我写得多么多么好。我告诉你们,我心里透亮着,我赞美我,更多带有的是恭维或者说善意,是一种社交场上的手段,却不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残酷的事实是,我错过了成为书法家的机会。于书法家而言,我存在一个巨大的经历断层。

  但是,你错过了成为书法家的机会,并不等于你错过了对于那些箭头的领悟。你仍然可以领悟。有领悟比没有领悟好。领悟的早晚,只在乎你个人成就的大小。只在于你对个人人生价值的认定。人生价值很小,不能说完全没有人生价值。所以说,个人成就小,不是问题,你领悟得晚,也不是问题。根本问题,在于你是否领悟。

  十七岁的那一天,我领悟了那些箭头,代表着中锋的走向,却并没有领悟,那代表着一种起承转合。对于起承转合的理解,那是更高一个层次,那是一种哲学层次,那是好多年以后的事。我在当时,仅仅理解了一个极其简单的东西,那些箭头,代表着中锋的走势。

  哪怕是理解了这么一点点,我心中的那个后悔,简直就是无以言表。

  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只要有人对我说一句话,我立即就能理解。可是,十年间,没有任何人对我说这句话。没有人对我说这句话,是什么原因?有的人,理解这一点,他没说,他觉得你也一样理解了这一点。太浅显的道理啊,你怎么可能不明白?可我就是不明白。也有的人,他自己也不明白,他不可能对你说这句话。

  为什么人生没有老师?这也是原因之一。那个原本应该成为你的人生之师的人,自认为你应该已经懂得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不需要再说了。他所说的,全都是比这个更不简单的道理。可因为你连个这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更不简单的道理,你自然更加不懂。

  这就像玩电脑游戏,别人以为以你的阅历,早已经过了第一关。所以,他和你谈的,全都是第二关第三关。可实际上,你根本就还没有过第一关。他谈第二关第三关,对于你,无异于天书。

  如果我早在小学二年级就明白这一点,那么,这十年间,我就会苦练临贴,今天,就不会有人说我楷书功底差,不会说我临贴不足。内行不会一眼就看出我藏在燕尾服下面的那条我不想让人看到的尾巴。

  这不早我要讲的这个故事的关键。

  关键是我和同学之间的一次经历。

  我不知道是不是受我的影响,同学中,有很多在练写字的。我之所以不肯确定,是因为这种年龄的人,大多都会练习几样东西,比如写诗,比如写字,比如吹笛子拉小提琴。这似乎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我们宿舍,至少有四个同学在练字,其中有一个写得最差的,练得也最勤。

  想到我曾经浪费过十年时间,那种内心深处的婉惜甚至成为一种痛,我就想帮助同学。于是,我开始好为人师,给这位同学指点,告诉他,中锋应该怎么走,横怎么怎么写,竖应该怎么写,撇应该怎么写。

  第一次,大概是出于同学之间的面子,他显得很虚心,也很耐心,很友好。第二次,他可能不耐烦。但我被第一次的假象蒙骗,没有注意到他的不耐烦。第三次第四次。我不记得到底是哪一次,总之是几次之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当时脸一变,将笔往面前一拍,愤愤地说,你能不能别在我面前指手划脚?你以为你的字就比我的写得好?

  我顿时哑口无言。

  客观地说,我知道我的水平不高。不久前才刚刚领悟了写书法最基础的原理嘛,能高到哪里去?直到今天,我都没有临贴基础,都有这个毛病那个毛病,能好吗?另一方面,我的水平又确实比他高,我看得出来,他的字什么地方写得不好,哪一笔有问题。这个,不需要考一个什么证书才能证明,你历练多了,自然一目了然。可他看不出来。或者就算看出来了,也不肯承认。毕竟大家都是同学,心理上是完全平等的,我凭什么当他的老师?我教他而他又接受,就等于承认我和他之间的不平等。

  这事还没完,一段时间之后,发生了另一件事。

  学校开运动会期间,出了一期墙报。那期墙报上的所有字,全部是我写的,上面的插图也是我画的,但墙报不是我贴上去的,是学生会的干部找其他同学贴的,他们贴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去现场。

  除了给我布置任务的那个学生会干部,我不知道全校有几个人知道这件事。我也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实在是太差。别的不说,那个找我干这件工作的学生会干部,他的字写得可真是好。他写欧体,我爱他的那一笔字,就有爱某个女孩的感觉。他是学生我也是学生,有他这么一面镜子,我还有什么好炫耀的?

  这期墙报贴出不久,被人撕了。很快,我就找到了撕墙报的这个人,就是我宿舍的那个同学。

  他为什么要撕那期墙报?他把那些字撕下来当字贴,每天坐在那里练。

  每天看着他对着我的字苦练书法,我有了一种觉悟。人生需要老师吗?确实需要。另一方面,人生又不需要老师,因为我们每个人只需要我们认定的老师,只需要心目中具有实用性的老师。而现实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可以当你的老师,都可以促进你的领悟。可你却想不到这一点。

  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对你指点那么一点。对于他们来说,这一点,是他们深思熟虑,甚至可能多年摸索,但对于你,却一钱不值。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又实在是不需要老师,我们实际上在排斥老师。

  为什么排斥?不是你不好学,而是你不知道哪些对你有用,哪些没用。你不懂得最基本的判断。在社会之中,你给自己先画了一道线,设了一道门。你实行严格的门禁管理,哪些让进,哪些不让进,你限定了一个范围。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几年,你的老师,无论是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对你说这个话,你会反感吗?不会。就算是现在,如果是一个你极其崇拜的人,比如我之于刘富道,我会反感吗?哪怕我觉得他所讲的对我没有丝毫意义,哪怕我觉得他是在对我说废话,但我会反感,会对他拍案而起吗?绝对不会。我一样会非常虔诚,非常认真地听他说。

  我的同学,对我的反感,是不是他的错?不是。是不是因为我好为人师的错?坦率地说,有一点。如果一定要找到什么错,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接受。

  我听刘富道的课,我没有准备好。我的同学听我告诉他怎么写字,他没有准备好。

  现实生活中,你的父母教你如何如何,你恨得牙痒痒,甚至想离家出走。是不是你父母的错?不是,就算你父母的观点是错的,你真有这种能力准确地判断其对错吗?你能很清楚地告诉我,他们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吗?你不能。说到底,还是你没准备好。

  是不是职场请一个老师,你就准备好了?不是。职场请十个老师,你没有准备好,还是没有准备好。

  这不是你的悟性如何的问题,除了悟性之外,还有一个时间问题。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人生的领悟,是一个坐标系。悟性或者能力,是这个坐标系的纵轴,时间是横轴。你的悟性再强,时间是零,数值也是零。同样,时间再长,你的悟性是零,数值同样是零。只要悟性随着时间增长,才会成为一个良性曲线。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了:学无止境,没有人够格冠上这个职场之师之名。

  一个人的领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个随着领悟的增加,时间的增加,逐渐递进的过程。当一个人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当你的老师。但是,随着时间的递进,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领悟都不一样,每个人在某一方面的领悟也不一样,此时,谁能够成为某个人的人生之师?已经很难说了。我在这个方面很强,但你在另一个方面,很可能已经超越了我。此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启迪,不再可能是全方位的,也不再是认识上的巨大差别。

  我不否认,肯定有些人领悟能力超强,对诸多事情的认识,远远超前于别人。但由于前两个原因,这个人,一样是无法像导师一样引导别人的。教者无法教,学者,只能是自己主动地理解别人,借鉴别人,学习别人。从别人的行为语言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如果要举这方面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比如说禅宗,我今天在这里所讲的这些道理,禅宗的大师们,自然是了然于心的。这些,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他们追求的,不是做人的一般原则,他们追求悟无止境,追求一事一物对人生的重大启发。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那个风动心动的故事。

  这是《六祖坛经》中记载的一个故事,一次,六祖慧能法师在一个讲经会上,和两个僧人辩论。其中一个僧人看着讲经会现场的经幡在飘动,就说,那是风吹着幡在动。另一个僧人却不同意他的观点,说,那是幡在动。两个僧人因此产生了争论。慧能法师却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这个故事,可能纯粹是一个禅学故事,而不一定是现实的存在。着重点在领悟。

  为什么?原因在于,若不从禅学去理解,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似乎并不会成为一个议题。从纯粹的物理学意义上说,风动才导致了幡动,若风不动,幡是不会动的。幡本身不可能产生力,只有外力的作用,才会导致幡动。从逻辑学上说,风和幡构思了一种因果,风是因,幡动是果。

  两个僧人,怎么说,也参悟多年吧。如果还停留在这么个水平,那他们实在不够格成为僧人。但是,一旦上升到心动这个层面,这个议题,立即不一样了。

  恰恰是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的领悟具有不同的层级。

  比如说,讲风动的那个僧人,他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物理学或逻辑学的层级。将此引用到我们的职场,几乎所有的职场新人,只要在学校学好了文化课程,就都能达到这一层级。我们在学校学习数字,学习物理化学,学习逻辑,就是为了让我们理解事物的物理学意义。

  第二个僧人说是幡动,这就是第二个层级,已经到了心理学或者初级哲学的层级。这个层级,解决的已经不是客观的物理化意义,而是哲学层面追究事理的层级。

  仅从物理学意义上说,幡并无生命,不存在动不动的问题,它不具有动的主动性。所以,从物理学意义上说,所谓幡动,是一个伪命题。但佛家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既然万物皆有灵动,幡也是有灵魂的,也是有主动性的,也是可以动的。站在物理学角度看,这个理由显得有些强词夺理。而站在万物皆有灵性的角度看,幡如果不动,风能奈我何?

  所谓幡动,其实是在讲一个哲学概念,即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变化的。

  这两个层面很有意思,极其生动地反映了人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客观状态,一种是主动状态。我们做错了什么事,首先不是找主观,而是找客观。你说我没有认真学习?我肯定在第一时间找客观,比如老师讲的东西,太浅了,讲得太不生动了,讲的东西对我没有意义。你说我为什么不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我也找客观,上班太累了,回家就只想睡觉。周围的环境不好,家里人在打麻将,我没法静下心来学习。

  领导说,这件事你做错了。于是,你找出一堆的理由,全都是客观理由。早上上班迟到了,是班车在路上堵了,是因为下雪下雨等等。

  这所有一切是什么?是风动。可你忽视了一点,风动会导致幡动。

  幡动观认为,所有的风动,都不能令你动,只有幡动了,才是真正动了。一切的客观,只能通过你的主观,才能产生作用。

  到了慧能的回答,又在哲学上上升了一个层次。

  慧能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他这话,是找到了幡动的根,是内因起作用的真正动因。

  还有那个菩提本无树的例子,意义也是如此。

  神秀也是一名得道高僧,他通过参悟,得到一种启示,因而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可以好好理解一下这四句话,如果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这四句,那你就得道了。法律方面,你做到这四句,你是个什么人?道德方面,你做到这四句,你是个什么人?学术方面,其他任何方面,只要你能做到这四句话,你就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人。普通人能够做到吗?别说在人生的任何方面做到,就算你做到了一个方面,都已经是精英了,更不要说各个方面都做到。

  神秀的偈语,着重于物和我的交融,既承认物,又强调我,着重点,还在于讲明白人的主观能动性。

  慧能把他的偈语改了一下,变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领悟又更进了一步,源于物,而超然于物。在慧能的眼里,已经没有物,只有我了。把客观完全淡化,只强调主观。

  领悟达到慧能这种程度,足以成为人生之师。

  但是不是说,你就完全理解了慧能的境界?比如说,这个偈语,你是不是真的完全理解了?恐怕不一定,大家的理解,恐怕也仅仅在于菩提啊,明镜啊,等物的层面。你认为你理解了,可你根本没有跳出菩提明镜。不信的话,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提到人生,提到家庭生活,常常会用到一个词,平平淡淡才是真。

  你理解平平淡淡才是真吗?你认为是什么意思?绝大多数人以为,甘于平淡,就是幸福。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有两个方向去理解,一个方向,是原本就不存在的物,比如说,对于一个不存在的人来说,哪来的菩提树,又哪来的明镜台?退一步,对于未见过菩提树的人来说,自然也没有这个物。慧能不同,他是见过,然后超然于物。同样,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并非人生平淡就是幸福,平淡也可能是平庸,甚至是贫穷,那能有幸福吗?肯定不能。恐怕只能是你享尽繁华之后,再把平淡作为一种哲学追求,到达这个境界时,才是幸福。

  如果漏掉了这个动态过程,让平淡成为一种衡态,那是一定不会幸福的。

  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对平淡这个词的领悟过程。

  我讲这些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只想说明一点。或许,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明白了风动的道理,但对于幡动的道理,可能一知半解,半懂不懂。若想达到神秀那种程度,已经是高人,慧能很可能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只够望一望,想一想。

  人生的领悟,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参悟的过程,人家只可能启发你,却不能教你,所以,你不可能在职场中找到老师。

  第二节 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人生之师

  上一节,我们谈到职场中没有老师,只有同事,这一节,我列了另一个标题《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人生之师》,看起来,这是对上一节的彻底否定,这样两个标题,很容易把人搞糊涂。

  其实,这两个对立的标题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职场没有老师,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讲的。从客观上说,一个人的领悟是渐进的,人家领悟了的东西,直接教给你,你不一定能够学到,还要靠主观来起作用。所以,人家是无法教你的。真正能够教你的,是你自己的领悟。

  只要你领悟了,这个让你领悟的人,这件让你领悟的事,就成了你的人生之师。

  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我说得更绝对一些更普遍一些,职场之中的每一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或者说都可以成为你的人生之师。不在于人家能教你什么,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领悟之心,是否从中领悟到什么。

  从别人身上获得自己的领悟,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正面领悟,二是反面领悟,三是客观启迪。

  所谓正面领悟,也就是人家已经领悟了,将这种领悟讲出来,对你形成了启发,从而也变成了你的领悟。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比如说,我的顶头上司,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伯清说的一些话。

  他说过很多话,看似很平常,但只要从哲学意义上去理解,又非常不平常。

  他说:“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就必然不简单。”“世界上没有累死的人,只有郁闷死的人。”“方向正确,努力才有价值。”“你是否有本事,上级说了算,你是否清廉,下属说了算。”“天上从来都不掉馅饼,只掉石头。”“有人干,有人看,好多人在扯蛋。”“一个人混,可以混得得意,但混不长久。”“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还可怕。”“梦想不能保证每个人去远方,但到了远方的人,一定是有梦想的。”“把努力工作当成一种习惯,把卓越地工作当成一种生活境界,一个人的卓越和不凡,取决于八小时之外的努力和奉献。”

  所有的话,都是平常的大白话,甚至有很多话,是别人说过,他再加进自己的一些领悟。比如“天上从来都不掉馅饼,只掉石头。”天上掉馅饼这种事,不知有多少人在期待,那些坚持了很多年买彩票的人,不就是在天天盼着天上掉馅饼吗?还有其他一些人,每天梦想着好机遇好运气来临,不也是这种心理吗?

  天上有没有可能掉馅饼?有可能掉。那些中了体彩福彩大奖的人,不是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的?但是,我们只看到天上掉下这个大馅饼砸中了他,却没有看到,在中这个大奖之前,他失去了些什么,也没看到他中了这个大奖之后,仍然会为此失去一些什么。

  所以说,常人只看到了馅饼,没有看到石头。

  再比如说,“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还可怕。”

  这句话让我想到李嘉诚和一分钱的故事。这个故事,很多人讲过,一些励志故事,常常拿来当案例,说是李嘉诚虽然成为了华人首富,但是,他的金钱观和别人就是不同。现在,由于货币贬值等原因,一分钱一角钱甚至一元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角和分,已经只有了会计学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根本不存在。对于普通人来说,地上如果掉了一角钱甚至一元钱,都懒得弯下腰去捡。李嘉诚不同,他如果看到地上有一元钱,一定会弯腰捡起来。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曾经想,不知李嘉诚这个弯腰的动作值多少钱。

  如果结合一下“赢在不该赢的地方,比输在不该输的地方还可怕”,就可以理解,李嘉诚弯腰捡一元钱,一定是偶一为之的事,概率非常之小。如果李嘉诚经常弯腰去捡被遗落在地上的零钞,那他肯定就不是李嘉诚,而是一个乞丐。对于乞丐来说,他去捡一元钱,算是赢在了该赢的地方。对于李嘉诚来说,他如果常常弯腰去捡那一元钱,恐怕就是赢在了不该赢的地方。

  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讲这些?坦率地说,他说的那些话那些道理,我全都懂。我听到他的那些话时,觉得自己和他的不足,只在于他能总结出来,而我不能。我和他之间,也仅此一点点区别而已。这种区别算是区别吗?似乎不算。

  然而,你如果能够沿着这些语言的碎片,仔细去理解一个人的领悟过程和领悟程度,你一定会非常吃惊,也一定能明白,这个人虽然没有像老师那样教你什么,实际上,他很可能时时刻刻在启发你。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生活中时时处处,你都能学到东西,都能得到启发。哪怕是从年龄比你小的人身上,从孩子身上,都能得到启发。可以说,学习无处不在,启发无处不在,关键看你的心,是否做好了学习的准备。

  2012年,我第一次去丽江,在那里,我看到了一本书,似乎是当地一个人刚刚出版的一本书,叫《茶叶战争》。如果我的估计不错,这不太可能是一本畅销书,而我也根本没有时间看完这本书,仅仅只是翻了翻。可这本书有一个观点,彻底地颠覆了我以前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并且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地启发我。

  这本书说,中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可以称之为茶叶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茶叶对英国大量出口,而英国几乎没有对中国的出口,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贸易赤字。白银流出以及贸易赤字这类词,我们都十分熟悉,而当我们学习鸦片战争这段历史的时候,这类字词,并没有引起我的震撼,更不可能促成我的思考。

  而《茶叶战争》说,因为巨大的贸易赤字,英国人开始找中国政府谈判,希望通过贸易的方式,平抑贸易逆差。可中国政府对此置之不理。不理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政府自认为强大,二是中国政府认为,你们英国没有我需要的东西。于是,英国打响了对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用战争的方式,逼使中国政府认同贸易原则。从此,大量的鸦片流入中国,以至于多年以后,整个形势逆转,中国向英国输出的那点茶叶,远远不及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贸易差额,大量的白银,由中国流向了英国。同样是为了解决贸易逆差,中国政府开始公开禁烟。而英国人认为,中国政府此举,损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他们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比如说,所谓盛世,其实就是做好一盘生意。历史上的大唐盛世,是因为他们有两盘生意,一盘丝绸生意,一盘茶叶生意。历史上的宋朝,被认为是一个无为而治的朝代,他们为什么能无为而治?因为他们有生意可做,也就是丝绸和茶叶生意。清朝的康乾时代,被称为康乾盛世,原因何在?因为明末时期,由于腐败,将一盘很好的生意,即茶叶生意做亏了。清朝开始,大力整顿茶叶生意,肃清了腐败,因此成盛世了。

  沿着这个方向去想,我领悟了很多东西,在此,不详细介绍。

  我再来说第二点。从反面学习,从反面领悟。

  人都有一个毛病,看到比自己弱的人,比自己差的人,就有了心理的优越感。所以,很少有人肯向比自己弱的人学习,向比自己差的人学习。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比自己年轻的人,懂的东西哪里有自己多?他们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比自己混得差的人,他的履历已经说明了他的领悟能力差,不然,他为什么会混得比我差?

  这话,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领悟能力好,对人生的很多东西能够看明白,也就知道应该怎么做,那么,他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人生混得不好,不是他不努力,不肯做,而是领悟不到造成的。

  但即使如此,是不是这类人,就不能给你领悟了?我觉得不是。

  有一年冬天,我从广州到长沙,出火车站一看,哇,长沙下了好大的雪啊,又是凌晨七点来钟,外面可真是冷。冷得整个人都恨不利缩进保暖衣物之中,连头脸都不露出来。我走到出租车站去打车,见到好几个乞丐在那里乞讨。那么冷的天,普通人的手都不能长时间放在外面,过一会儿,要插进口袋里暖一暖。可这些乞丐,双手一直伸在外面。

  看到这一个动作,我突然有了一种感慨。如果每个人都用这种精神去工作,他们会不会成功?我觉得如果不成功,那简直没有天理。再想一想我们周围,有多少人像乞丐这样敬业的?还真少见。

  后来,我在《华声》杂志上做了一个专题策划《向乞丐同志学习》。

  我为什么做这篇文章?因为乞丐让我领悟了一些东西,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领悟到同样一些东西。但是,是否有人被这么一件小事震动了?我不知道。我惟一知道的是,这些乞丐,当了一次我的人生之师。

  再说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说我什么时候玩的年轻人。

  我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特别提到我哑口无言。为什么哑口无言?因为他突然让我领悟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看人。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怎么去看人。比如说看一个人未来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有一番事业,你怎么看?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谈恋爱的时候,自然希望选准对象,怎样的对象,才算是选准了的?当然是未来有一番事业的,就是选准了。问题是,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你怎么知道张三未来会有一番事业,李四可能性不大?

  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们年轻人,假若你们要选对象,假若你们想选的对象,是一个未来事业有成的人,那么,不看他长得漂亮不漂亮,不看他有没有官二代富二代背景,看什么?看他对人生有没有领悟,领悟到了什么程度。我还可以说得更绝对一点,你把我这本书拿出来和他进行对照,看能对得上几条。比如说,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他是不是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为自己这个目标奋斗?他对于玩的态度是什么?对于职业和事业的态度是什么?做任何一件事,他是不是非常仔细?

  如果觉得职场二规则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黄晓阳小说全集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二号首长2二号首长3官劫幕僚爱情万岁阳谋高手高手过招二号首长,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