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周国平作品另一种存在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劲儿,愈发不知昼夜了。两个月里,写出了这十六万字。接下

来,轮到我一位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方鸣失眠了。他一直在催

促我写,稿成之日,他读了十分喜欢,兴奋得彻夜不眠。作为一

名编辑,他盼望亲手出这本书。然而,事与愿违。与我打交道大

约是有点晦气的。几年前,我写了一部研究人性的稿子,一位热

心的朋友张罗着要替我出版,气候一变,只好冻结。现在,又写

尼采,就更犯忌了,人家不敢接受,也难怪。

今年3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青年编辑邵敏到北京出差,以

前我们只见过一面,但他自告奋勇要把稿子带回上海碰碰运气。

奇迹发生了:半个月,三审通过;两个月,看校样;五个月,出版发

行。他喜欢这部稿子,并且得到了社、室领导的支持。我清楚地

记得,我到上海看校样时,他也在看,而他已经看过好几遍原稿

了,依然十分激动,见了我就嚷道:“你害得我好苦呵,昨天看你

的校样,又是一夜没睡着!”

我知道,我的书写得没有这样好,但我很感动。当他要我在

他自留的样书上题词时,我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下了这句话:

“我寻找一位编辑,却找到了一位朋友。”

有人问我的治学态度是什么,我回答:“为自己写,给朋友

读。”我并非清高得从来不写应时交差的东西,但我自己不重视

它们,编辑愿删愿改,悉听尊便,读者评头论足,置若罔闻。倒是

平时有感而发,不求发表,只是写给自己或二三知己看的东西,

最令我喜爱,改我一字,删我一句,都心痛得要命,颇有敝帚自珍

之慨。偶尔发表了,也比较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作文贵在有真

情实感,写哲学论著何尝不是如此。还在读硕士生时,有一回,

某大学几位女生,学的专业分别是中文、历史和教育,邀我们去

郊游,又担心我们没有兴致。我回信说:“正像文学家不是标点

符号,历史学家不是出土文物,教育家不是粉笔头一样,哲学家

也不是一团概念。我们都是人。”既是活生生的人,就不会没有

喜怒哀乐。何况哲学关乎人生的根本,在哲学家身上,寻求的痛

苦和发现的欢乐更要超过常人。可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偏

见,似乎只有艺术才需要情感,哲学纯属理智的事情,非把情感

滤净,把个人的真实感受统统兑换成抽象概念的纸币,才能合法

流通。许多所谓的哲学论著,不但不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颤栗,

反而令人生厌,使外行误以为哲学真是这样干瘪枯燥的东西,望

而却步,不屑一顾。

且慢!哲学真是这样一具丑陋的“概念木乃伊”吗?请直接

601另一种存在

读一读大师们的作品吧。凡大哲学家,包括马克思在内,他们的

著作无不洋溢着感人的激情。我敢断言,哲学中每一个重大创

见,都决非纯粹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真情实感的结晶。哲学家

必长久为某个问题苦苦纠缠,不得安宁,宛如一块心病,而后才

会有独到心得。无论哪位著作家,其得意之作,必定是为自己写

的,如同孕妇分娩,母鸡下蛋,实在是欲罢不能的事情。

哲学名著如同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有着永恒的魅力。人

类的知识不断更新,但是,凝结在哲学名著中的人生智慧永远不

会过时。无法按照历史的顺序来分出哲学家的高低,谁能说黑

格尔一定比柏拉图伟大呢?这是一片群星灿烂的夜空,每个幻

想家都有他自己喜爱的星宿。我发现,真正热爱哲学的人对于

哲学史上的大师往往有所偏爱,如同觅得三五知己,与之发生一

种超越时空的心灵共鸣和沟通。对于我,尼采就是这样一位超

越时空的朋友。常常有人对我说,你的气质很适于搞尼采。我

不知道,气质相近对于学术研究是利是弊,也许两者兼而有之

吧,就看自己如何掌握。学术研究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对想像

力必须有所约束。即使是“六经注我”,也得熟悉六经,言之有

据。但是,倘若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没有某种程度的心领神会,恐

怕也难于把握对象的本来面目。尤其是尼采这样一位个性色彩

极浓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原是一部“热情的灵魂史”,如果自己的

灵魂中从来不曾刮起过类似的风暴,就更不可能揣摩出他的思

想的精神实质了。

我之接触尼采,一开始是作为爱好者,而不是作为研究者。

我只是喜欢,从来不曾想到要写什么专著。读他的书,我为他探

701写作者自白

讨人生问题的那种真诚态度感动,为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孤愤

心境震颤,同时又陶醉于他的优美文采。直至感受积累到相当

程度了,我才想写,非写不可。我要写出我所理解的尼采,向世

人的误解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和惊叹号。

有种种“哲学家”:政客型的“哲学家”把哲学当晋升之阶,庸

人型的“哲学家”把哲学当饭碗,学者型的“哲学家”把哲学当做

与人生漠然无关的纯学术。尼采不同,他是一位把哲学当做生

命的哲学家,视哲学问题如同性命攸关,向之倾注了自己的全部

热情和心血。他一生苦苦探索的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他

在探索中的痛苦和欢乐,都是我所熟悉的。从很小的时候起,当

我好像突然地悟到了死的严酷事实时,这同一个问题就开始折

磨我了。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应该倒过来:未知死,

焉知生?西方哲人是不讳言死的,柏拉图甚至把哲学看做学会

死亡的活动。只有正视死的背景,才能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

生命的意义问题。当然,我并不完全赞同尼采的答案。真正的

哲学家只是伟大的提问者和真诚的探索者,他在人生根本问题

被遗忘的时代发人深省地重提这些问题,至于答案则只能靠每

人自己去寻求。有谁能够一劳永逸地发现人生的终极意义呢?

这是一个万古常新的问题,人类的每个时代,个人一生中的每个

阶段,都会重新遭遇和思考这个问题。不过,当我凭借切身感受

领悟到尼采思考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之后,我觉得自己对于他

的一些主要哲学范畴的含义,诸如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强力意

志、超人,有了豁然开朗之感,它们其实都是尼采为个人和人类

的生存寻求意义的尝试。

人生问题曾经引起我那样痛苦的思考,所以,在写这本书

时,我不能不交织进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一位素不相识的朋

友在看了校样以后对我说:“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不但了解

801另一种存在

了尼采,也了解了你。”我真心感谢这样的读者。

我在书的扉页上题了一句献辞:“本书献给不愿意根据名声

和舆论去评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们。”在我的心目中,我是把

这些人看做自己的朋友的,我的书就是为他们写的。

对于尼采的误解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几成定论。三十几年

来,国内从未翻译出版过尼采的著作,从前的译本也不曾再版

过。这使得人们无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尼采,只能道听途说,

人云亦云。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仍然发现,各地都有

一些爱好哲学和艺术的青年,他们通过偶然到手的尼采作品,甚

至通过手抄本或片断的摘录,成了尼采的爱好者。有一位哈尔

滨青年,不远千里来北京,只是为了到北京图书馆复印一本《查

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与他们交谈,他们对尼采作品的渴求和领

悟总使我十分感动。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了:凡是痛骂尼采的人,

  如果觉得另一种存在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周国平小说全集另一种存在,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