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青梅作品明朝小官人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宝鹊却有些心有余悸,接下来的几天低声下气,做小伏低,一天十二个时辰,像刚出壳的雏鸟离不开母亲一般,闷不吭声地围着周氏打转。

什么差事她都不嫌弃,什么活儿她都抢着干。

周氏才一坐下,她立刻去烹茶。周娘子和周老爹才一站起来,她马上抢过去扶着。刚吃完饭,她二话不说端起碗筷就去灶房洗刷。

干完所有活计,宝鹊还不肯闲着,穿起罩衣,拢着发辫,把周家几间茅草房子从房顶到犄角旮旯收拾得干干净净。又让进宝担了一担子干土,铺在周家的湿泥地面上,用竹板子一一踩踏压实。

还嫌自己不够卖力,天气晴好时,宝鹊把周家人的衣裳全部收拢到一起,洗干净后重新用米汤浆洗一遍,件件浆得笔挺整阔,像新的一样。

刘婆子看宝鹊整天拼命干活,夜里也不肯休息,熬灯费油,非要给周娘子做几条抹额,怕时日长了她身子受不住,私下里央求李绮节:“宝鹊那丫头天天这样也不是一回事,我估摸着她肯定是犯了什么错儿,惹太太生气了,才会这样,求三小姐在太太跟前替她说几句好话。“

李绮节也奇怪宝鹊的种种异常举动,私下里去问周氏。

周氏把宝鹊拒绝嫁给周大海的事说了,苦笑道:“她既然不愿意,我也不会怎么样,谁知她心思重,怕我作践她,天天变着法儿的来讨好我。我再三和她说过,让她放宽心,话说轻了,她不肯信,话说重了,她就眼泪汪汪哭哭啼啼的。我也没法子,只能随她去。“

李绮节微觉诧异,宝鹊身为一个卖身为奴的侍婢,周氏肯把她放出去嫁人,让她摆脱奴仆之身,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平头百姓,她不是应该喜极而泣吗?

细细一想,又觉得情有可原。做丫头固然身份低贱,但宝鹊在李家吃得饱穿得暖,盖的是棉花被子,戴的是镶银镯子,比原来在家里忍饥挨饿、天天挨打要强多了,她曾被生身父母卖过一次,肯定不想再回到乡间过清寒生活。

就像《红楼梦》里的丫头们,吃香喝辣,穿金戴银,每个月能拿一份丰厚月例不说,还有攀上高枝的可能,一般民间的小户千金,过得还不如她们尊贵。所以荣国府的丫头们一旦被人威胁放回家去,个个都吓得犹如三魂掉了二魂,哭着喊着不肯走!

看周氏似乎也在发愁,李绮节道:“不如让宝鹊先家去,免得她整天胡思乱想。“

周氏点点头,道:“也只能这样了,她这几天看到大海就躲得远远的,刘婆子她们嘴上没说什么,心里肯定都嘀咕呢!“

第二天,周氏便让刘婆子男人先把宝鹊送回李家村,“我那衣箱子里的几件大衣裳得拿出来晒晒,宝鹊把开箱子的钥匙拿回去给宝珠,让她仔细些,别碰坏了,拢共一件素绒、一件剪绒,还有两件麻叶皮,一件耳绒,一件青鼠。“

宝鹊一一记下,接过周氏递过去的钥匙,轻轻吁了口气,感觉心中终于去了一块大石。

刘婆子男人吃过早饭,把宝鹊送走。

下午日落西山,一轮勾月悄悄爬上碧蓝高空,晚霞把远处连绵起伏的柔和山脉映照得恍如云中仙境。

刘婆子男人身披万丈霞光,赶着牛车回到周家小院。

刘婆子拿剖开晒干的葫芦舀了一瓢水,递到他跟前。

男人几口咕嘟喝完,一抹嘴,道:“孟家七娘病了,孟家人上门来,说想请三小姐过去看看。“

刘婆子奇道:“咱们家三小姐又不是大夫,孟小姐病了,请三小姐过去做什么?“

男人嗐了一声:“我哪里晓得?你进去问问太太,孟娘子昨天亲自来请的,官人的意思,是让三小姐过去瞧瞧,到底是邻里街坊。不是我回去刚好碰上,官人也会派人来接三小姐的。“

刘婆子进房原话回了周氏。

因为孟举人当面羞辱李子恒的事,周氏对孟家很有些意见,加上不愿让李绮节在这个时候抛头露面,想要断然拒绝孟家,不过孟七娘却是个可人疼的好姑娘,想了想,把在院子里摘喇叭花玩儿的李绮节叫到跟前,问她的意思。

李绮节想都没想,直接道:“既然孟娘子都亲自上门了,我还是走一趟吧。“

孟娘子向来看不上她,两家又尴尬,她竟然肯舍下脸皮亲自上门求她去看孟春芳,那孟春芳肯定病得不轻。

周氏也怕孟春芳真的患了什么大症候,道:“住了这么些天,干脆一块儿家去,免得牛车来来回回的折腾。“

当下打点了行李包袱,把跟着周英莲在后山撒野的李昭节和李九冬姐妹俩叫回家,一行人匆匆吃了一顿饭,各自歇下,预备第二天天一亮就启程回李家村。

知道周氏要走,周老爹和周娘子眼圈有些泛红。

周娘子和周英莲一夜未睡,连夜蒸了几笼菊花糕,让李绮节姐妹几人带回家去吃。

第二天夫妻俩一直把周氏几人送到村口外面的岔路上。还想接着送,刘婆子几人再三劝阻,老夫妇俩才停住脚步,站在路边竹林旁,一眼不错地盯着李家的牛车拐过山道,才转身回去。

一重山路,一重水路,回到李家村时,日头已经升到半空。家下人忙着卸下板车,整理行李,乱成一团。

李绮节径直回到内院,看到在院子里晾晒小毛衣裳的宝珠,问她道:“孟姐姐怎么样了?“

宝珠放下拍灰尘的细竹棍,跟着李绮节进房,替她脱下外边穿的茧绸袄子,一边道:“听说不大好,连汤药都喝不下。孟娘子急得不行,嫌乡下没有好大夫,连夜把孟七娘接回县里去了。“

正说着话,李乙那边传过话来:“官人问三小姐收拾好了没有?孟家四少爷在外边等着,这就接三小姐去县里,官人也一道回去。“

李绮节匆匆洗了个脸,在颊边扑一层润肤的玉簪粉,换上一身干净衣裙:“这么急?“

来人道:“三小姐不晓得,孟娘子前天上门的时候哭得眼睛都肿了,官人不好推却。孟家人从昨天起就守在咱们家门外,看到三小姐回来,已经几次上门来催请了。“

李绮节眉头微微一蹙,难怪牛车进村的时候,她仿佛看到有几个探头探脑的鬼祟身影,其中一个少年看到她撒腿就跑,原来是给孟家人报信去的。

“大哥呢?“

宝珠悄悄道:“大郎心里不痛快,前几天和花家小相公一块儿坐船去武昌府了。重阳节那天藩王府要在大江边的黄鹤楼置办什么诗会,宴请湖广一百零八县闻名的大才子、大诗人,赢了头名的人能得足足一百两金子呢!大郎他们想去瞧瞧热闹。“

李绮节点点头,李子恒不在家也好,免得他着急上火,冲动之下和孟家人起争执。

孟家人见李乙和李绮节迟迟不出门,再次上门催请。

周氏听孟家人说话不大客气,冷笑一声,抱怨道:“三娘才回李家村,立马又得坐船去县城,她又不是神仙,能一口气飞到县里去,怎么也得容她歇口气吧。我们李家的姑娘,也是娇生惯养的,不是凭着你们使唤的粗丫头。你们家七娘精贵,我们家三娘,也不是泥巴随便捏的!“

孟家人脸色一僵,梗着脖子不说话。

孟云晖和李乙、李绮节从长廊那边走出来,看到周氏满面怒容,连忙挥退族弟,“十郎不会说话,婶娘莫要同他计较。“

说着话,淡淡瞥了孟十郎一眼。

孟十郎原本一脸倔强,被孟云晖轻轻一瞥,立刻收起骄矜之色,袖手给周氏作了个揖:“小子脾气急,求婶娘勿怪。“

周氏冷哼一声,甩手走了。

孟云晖又朝李乙赔礼:“十郎他们忧心七娘的病症,行事莽撞,让七叔见笑了。“

李乙微笑道:“不妨事,病人要紧。“

待李乙和李大伯说了几句话,孟家人簇拥着李乙和李绮节父女俩出门,把他们几人一直送到渡口。

船夫一声响亮的呼哨,渡船犹如一尾黑背银鱼,一头扎进江面上的重重浓雾当中。

临行前,孟云晖站在船头,和岸边的几个少年交待着一些琐事,一群十五六岁的半大儿郎,老老实实听他一句一句吩咐,显然把孟云晖当成主事人。

李绮节坐在船舱里,听岸边的孟家儿郎们一递一声保证会照应好家中其他人,心下不由诧异:孟云晖看起来一脸憨厚老实相,在族兄族弟们面前,竟然如此威严。他自己年纪不大,能把一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半大小子管得如此服服帖帖的,不仅得有智商,还得有情商,秀才公的功名,果然不是白来的。

☆、第31章 二更

往来于县城村镇之间的渡船轻巧便捷,速度却算不得快。一来一去的两船在江心迎面遇见,船桨慢悠悠的在水面起伏,等两只小船错开的工夫,船上的客人能够从从容容地互相见礼问好,寒暄一阵。

孟云晖小小年纪得中秀才,十里八乡的人都听说过他,于是一路上总有其他船上的船客向他打招呼。

潺潺的水声中,时不时便响起孟云晖和人应答的声音。

船行到一半时,李绮节让宝珠掀开船舱前的蓝布帘子。一大早就赶路,弯弯绕绕从周家村到李家村,先坐牛车、再坐船,然后再坐牛车,晃晃荡荡走了一个多时辰,又从李家村匆匆坐船出发,她这会子只觉头晕目眩,心口闷闷不舒,大概是晕船了。

潭州府虽然不是江南水乡,但水网密布,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加上山路崎岖不好走,密林山匪又多,这个时代的人们出行都是走水路,不管远近,去哪儿都得坐船。

李绮节原以为自己坐了这么多年的船,应该练出来了,没想到还是会犯恶心。

宝珠在褡裢里摸了半天,懊恼道:“孟家人催得太急,走的时候忘带清凉膏了!“

只得打开水壶,让李绮节喝几口香花熟水。

甘甜清冽的香花熟水下肚,李绮节觉得略微好受了一些,慢慢舒了口气,捂着胸口道:“我去外头吹吹风。“

李乙不放心,让宝珠跟出去掺着李绮节,免得她不小心跌下船。

才到船尾,宝珠便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江面上风大,风里裹挟着一股刺骨的凉意,冷得人手脚直发颤。

李绮节身上裹了两层厚实的棉绸袄子,都觉寒意入骨,宝珠只穿着青花布比甲和薄袄,更是冷得瑟瑟发抖。

李绮节伸手在宝珠脸上一握,触手冰凉,连忙道:“你进去吧,别吹出毛病来。“

宝珠拢着衣襟袖口,说话的声音都在打颤:“我、我不冷。“

李绮节不由失笑,伸手把宝珠往船舱里推搡:“你进去添件衣裳,蕉布皮包袱里头有件糙米色的细毡裹衫,是我穿过的。“

宝珠只得进去。

哒哒几声,是长靴踩在船板上的声音,孟云晖从船头走到船尾,一手提着细布襕衫衣摆,防着被溅起的江水淋湿,一手托着一只蓝地白花鸡冠花纹小瓷罐,往李绮节跟前一递,柔声道:“七娘病得厉害,非要见你不可,倒是难为你了。“

李绮节不语,接过圆口小瓷罐,揭开来,扑面便是一股浓烈的刺鼻气味,熏得她眼鼻发酸,泪水涟涟。·

她这副脸颊薄红,泪眼汪汪的模样,娇憨之余,又有些可怜可爱,让孟云晖不由得想起幼时两人在一处玩闹的情景。

那时候她走路还不大稳当,摇摇摆摆,像只蹒跚学步的水鸭子,紧紧跟在他身后,一口一个“孟哥哥“、“孟哥哥“,声音像夏日里遥远悠长的蝉鸣。

等他终于舍得停下脚步,她就攥着肉嘟嘟的手指头,仰起小脸蛋,满含期冀地望着他:“孟哥哥,你带我去湖边摘荷花吧!“

那时候孟云晖还小,整天只惦记着四处调皮捣蛋,浑身上下使不完的精力,偏偏就是不耐烦和娇滴滴、软糯糯的小娘子们一起玩。

他嫌李绮节累赘,不耐烦搭理她,总是随便扯个谎敷衍她,然后答应下次一定会带她去湖边摘荷花,但一次都没有兑现过。

可李绮节每次都信了,拍着小巴掌,笑得眉眼弯弯:“好,我等着孟哥哥。“

直到离开潭州府,孟云晖都没能履行自己的承诺。

恍惚记得走的那天是个大晴天,江面上波光粼粼,和风阵阵,因为临着水,并不觉得燥热。他头戴笠帽,竹杖芒鞋,背着简单的行囊,怀里揣着母亲四处求告借来的几十个铜板,跟在先生背后,在渡口登上乌篷船。

小船行到拥拥簇簇的荷池附近,他不顾先生责备的目光,伸手掰下一朵含苞待放的浅粉色荷花,想着李家三妹妹肯定会喜欢,可惜他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和她说一声,也不晓得她会不会哭哭啼啼的到处寻他。

他把荷花抛入水中,看花瓣浮浮沉沉,一朵一朵飘散开来,心里暗暗道:等回来的时候再带三娘来摘荷花好了,自己是个男子汉大丈夫,一定会说话算话,答应小娘子的事情,不能食言。

匆匆数载过去,眨眼不过几回春秋。

孟云晖学有所成,回到瑶江县城,头一件事就是向母亲五娘子打听李绮节。

五娘子说三娘出落得愈发可人疼,性情也好,然后细细看他一眼,特意加上一句:“三娘也大了,李家大嫂子已经在为她预备成亲要用的新被子,棉花是他们家大官人亲自挑着收的,被面都是用的杭州府和应天府那边的新鲜绸面料子,一匹得几吊钱呢!花样呢,也是费钞请苏州府的师傅描的,真真阔气!也难怪,他们家不差这个钱,三娘要嫁的,又是杨家少爷,杨家的高大姐爱挑理,三娘的嫁妆要是简薄了,高大姐八成得甩脸子。“

不论是家大业大的杨家,还是殷实富裕的李家,都不差钱钞。

而他们孟家,一年到头,总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好容易攒下一点钱钞,全都用在为孟云晖置办笔墨文具上了。

孟云晖身着体面的纻丝衣袍,在武昌府和同窗们吟诗对句、高谈阔论的时候,他的弟妹们在家中忍饥挨饿,五六岁就天天下地劳作,一身粗布衣裳缝缝补补,补丁摞了一层又一层,连一套齐整的衣裤鞋袜都凑不齐。

他们家是地里刨食的穷苦人,哪里比得上杨家风光得意,人丁兴旺。

孟云晖把母亲的提醒听在耳朵里,但并没往心里去。杨天保那个人,不过是个唯唯诺诺的假正经罢了,怎么可能配得上三娘?

不过姻亲已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天经地义,轮不着他这个外人说三道四。

他没想过要对杨天保做什么,可每次看到一本正经的杨天保坐在先生家的书房里摇头晃脑背诵文章时,总觉得他的声音难听至极,像尖利的瓦砾刮擦在墙上,异常刺耳,非常想把他拖到墙角、摁在地上胖揍一顿。

尤其是听到同窗们私下里说起杨天保和胭脂街的小黄鹂勾连之事时,他愤慨之余,心底竟有种难言的窃喜和庆幸。就像初春抽芽的柳树,一旦冒出一点绿意,很快就绿满枝头,那一丝幸灾乐祸就像在心底最深处发了芽、生了根,怎么都抑制不住。

思量过后,他先托人把事情悄悄透露给李乙知道,然后观察李乙的反应。接着径直找到杨家,以关心同窗为借口,直接把杨天保流连胭脂街的事情捅到高大姐面前,高大姐为人暴躁,最是个不肯忍气吞声的主儿。

孟云晖相信,高大姐不仅不能帮杨天保掩饰流连风月的事儿,说不定还会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难以收场。

就像他猜测的那样,高大姐怒不可遏,直接带着十数个家仆,浩浩荡荡去胭脂街教训小黄鹂。

而他只需要适时地杨天保面前说几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能刺激这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冲动之下,犯下更大的错误。

他以为杨天保激愤之下,会和高大姐当面起争执,没想到杨天保没有那个胆量,在高大姐面前吱都不敢吱一声,不过他到底还是有几分骨气,连夜带着小黄鹂私逃。

孟云晖的目的算是达成了。

杨家人的种种反应,李家世叔的消极应对,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一切都像他预料好的一样发展着。

却没想到,唯一的一个变数,竟是李绮节。

☆、第32章 男四出场

孟云晖记得年幼时未曾践行的诺言,想弥补当年的三妹妹。

然而,李绮节已经不认得他了。

阔别重逢,她看着他的目光,不再是小时候的信任和依赖,不仅全然陌生,还隐隐带了几丝防备。

仿佛他只是个寻常的陌生人。

幼时的耳鬓厮磨,言笑晏晏,她尽数忘了个干干净净。他从亲昵的孟哥哥,成了生疏的“云晖表哥“。

如果离开的那一天,他信守承诺,带三娘去湖边摘荷花,三娘是不是就不会忘记他这个孟哥哥了?

又或者她其实并没有忘,只是因为恼怒他一次次敷衍她,才会故意如此?

孟云晖眼眸低垂,双眼专注地盯着水面上一圈圈相互追逐的波纹:“这是船家备的舒心膏,清凉散热,晕船的时候抹一点,闻闻味道,心里能好受些。“

李绮节道了句谢,拔下掩在发鬓里的一枝莲花纹银质耳挖簪子,挑起绿豆大小的一星药膏,在指间揉开。

还没细细嗅闻,忽然听得“哐当“一声巨响,小船忽然一阵晃荡,打着飘儿向江心滑去。

李绮节正是头晕目眩的时候,小船猛烈一晃,脚下发软,一下子没站稳,直接往深得看不见底的水里栽去。

手腕忽地一紧,却是孟云晖怕她落水,情急之下顾不上避讳,伸手将她攥住了。

好在孟云晖反应快,李绮节才没掉下船,她抬眼看向去往瑶江县的方向,眉头紧蹙,因为有些晕船的缘故,她此刻正满心烦躁,脾气不比寻常温和。

等看清小船对面是什么东西在作怪时,李绮节冷笑一声,几乎是腾地一下,心里燃起一团无名火,烧得噼啪作响。

船夫来往渡口几十年,撑船的手艺炉火纯青,大浪天也能来去自如,今天风平浪缓,小船根本不会无故摇晃得这么厉害。乌篷船之所以会忽然倾斜,是因为迎面驶来一只装饰华丽的画舫,不偏不倚的,故意撞在乌篷船上。

对方明显有意作弄人,看李绮节将将站稳,又故技重施,吩咐船工再度逼近。

小船摇晃得愈发剧烈,李绮节四肢酸软无力,摇摇晃晃间,根本没法站稳。

孟云晖看她脸色发白、站立不稳,一咬牙,一手拉着她的右边手腕,另一只手隔着厚厚的袄子,挽住她的胳膊。

顷刻间两人挨得极近,孟云晖觉得自己可能也晕船了,因为他的脑子一团浆糊一般,昏昏沉沉,找不到重心。

李绮节不会凫水,生怕跌进水里,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稳住小船上,没有注意到孟云晖的异样。

船夫连声咒骂,小船终于稳当下来。

李绮节察觉到自己和孟云晖近乎搂抱,连忙抽身后退一步。

孟云晖读书应当很刻苦,因为她方才可以感觉到他指节间带有一层厚厚的茧子,奇怪的是,不止握笔执书的几根手指,他的手掌关节处也有老茧。

只有常年练习持弓、拉弦、射箭的人,左手手掌关节和右手的食指、中指上会长满老茧。

秀才老爷不是应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吗?

正自疑惑,对面一只大船上传出一阵窸窸窣窣的窃笑耳语,继而响起一声冷冽的戏谑:“哟,大白天的,孟大才子这是在跟哪家小娘子扁舟相会呐?搂得可真紧。”

孟云晖脸上一阵烧热,不知怎么竟觉得有些心虚,平时的机灵沉稳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几步挡在李绮节身前,不让画舫上的人窥见她的容貌,压低声道:“是我的几个同窗,他们和我闹着玩儿呢,你先进船舱去。“

李绮节抬头望向画舫,朱漆栏杆,雕花舱壁,船上四面挂了柳绿色银丝纱,影影绰绰,华丽别致。

纱帐轻扬间,依稀可以看到船尾几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公子,个个头戴绢布网巾,身着翠蓝、娇绿色大袖春罗直身,体面端庄,好不风流。

众人簇拥着当中一个着锦衣华服的少年公子,显然少年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正主。

少年清瘦挺拔,但却生了一张肉嘟嘟的圆脸,无形间添了几分稚气,粗看会以为是个憨厚可亲的邻家弟弟,细看之下,才会发现他目光阴冷,一脸凶悍。

李绮节这会子脑发沉,头发晕,一肚子火气,正愁没处撒,看到满身煞气的少年,那就是针尖对麦芒,丝毫不想退让,当即冷哼一声,朗声道:“表哥别瞒我,那几个人和你有过节吧?堂堂士子学生,饱读诗书,熟知圣人教诲,理应比别人更懂得礼义廉耻才对。他们倒好,专以取笑别人为乐,连没上过学堂的稚子小儿都不如了,也配得上他们身上那套衣裳?“

大明朝的男人,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明骚的一代汉子。

往往一朝一代,女人们的衣裳、发型、妆容会随着潮流而不断改变,男人们的服饰则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无非是衫袍外衣而已。

明朝的男人与众不同,他们对服饰的严格划分详细得让平民百姓无所适从。他们的服饰风格华丽,变化极多,短短十几年间就可能翻出个新花样,是历朝历代中唯一一个男子服饰变化能和女人们媲美的。

时下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谁能认得几个字,旁人都要高看他一眼。虽然县学的学子们也照常吃喝拉撒,但就是比其他人尊贵些,仿佛只要沾了读书二字,说话就像是带了仙气。

读书人自持身份,除了非常注重名声之外,对穿衣打扮、衣食住行的要求也非常之高,读书人的衣裳,自然也要和普通老百姓彻底区分开,才能昭显他们的高人一等。

士子们的穿衣打扮,是有严格规定和详细制度的,只有考□□名的士子能穿直裰、戴方巾,襕衫是秀才标配,还有关于纱帽、头巾的种种忌讳,一点都不能马虎。

当下的读书人把衣裳看得非常重要,衣裳就是名片,穿什么衣裳,代表着穿衣人的身份和地位。

这和后代穿名牌和穿地摊货的分别不同。穿名牌的人偶尔心血来潮,也能穿穿地摊货,穿地摊货的人攒够钱了,名牌大衣名牌包包不过是唾手可得。

可在古代,一个跑江湖、做生意的市侩商人如果敢穿一身襕衫出门,绝对会被打得头破血流。

而一个读书人如果没有一两身体面的细布衣裳,穿一身短打衣裤出门,不用别人提醒,他自己便羞得头顶冒烟了。

李绮节不想和读书人对骂,读书人总能从书中的断篇残句中找到可以佐证自己观点的圣人金句,然后引经据典,喋喋不休,她肚子里的存货少,骂不过他们。

所以她专挑读书人的衣裳说事。

因为她不得不承认士子们的衣裳确实好看,样式风骚,颜色大胆,花花绿绿缠金绣线,方寸大的地方都满绣了精致的纹样。

可惜却穿在了一群狂妄自大的蠢货身上,实在可惜。

李绮节一字一句,说得铿锵响亮,掷地有声,话音里满怀鄙视和厌恶。

画舫上的士子们见她一个女儿家竟然敢讽刺他们这帮高高在上的读书人,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个个勃然变色,愤愤不平。

几人走到船头,张开血盆大口,正想开口讥讽李绮节不守规矩,大白天和孟云晖拉拉扯扯,忽然听到一阵啜泣声。

却是李绮节说完一通话后,眼圈倏地一红,捂着脸颊,嘤嘤哭泣:“阿爷,对面那只船上的人欺负孩儿!“

声音里满蕴委屈,分明是个年纪还小的女娃娃,哪里还像刚才那个出言讽刺他们的利落小娘子?

仔细一看,女娃娃确实年纪不大,头上还梳着小抓髻呢!

士子们惊疑不定,面面相觑:画舫行到小船附近时,有人看见孟云晖站在船头和一个苗条清秀的小娘子讲话,态度十分亲近,以为对方和孟云晖关系匪浅,连忙报与和孟云晖有间隙的金大少爷听了。

金大少爷一听,立刻盘算着要给孟云晖一点厉害瞧瞧。他们也没真想把孟云晖怎么样,不过打量着李绮节身形高挑,以为她是个已经及笄的少女,多半脸皮薄,忌讳多,所以故意撞上小船,想害她和孟云晖一起跌进大江里,然后他们就能拿这个要挟孟云晖,让孟云晖乖乖向金大少爷服软。

至于一个及笄的小娘子当众落水的后果会是什么,这帮士子们根本没想过。

李乙在船舱里听见李绮节竟然出声指责一帮读书人的时候,又气又怒,气的是读书人不安好心,故意撞上他们的小船,想看他们出丑;怒的是李绮节果然年纪越长,脾气越犟,一点分寸礼仪都不顾,贸然和外人争吵,长此以往,她迟早会闯下大祸,把头顶的青天捅出个大窟窿!

可怒气之下,又隐隐有些快意,他李乙的女儿,顶天立地,在读书人面前也不会怯场,如果三娘是个男儿身,必定能把那帮读书人驳斥一通,骂得抬不起头!

一时之间,担心忧虑,和欣慰骄傲轮番涌上李乙的心头,其中又夹杂有几丝沉痛和惋惜,滋味难明。

等听李绮节在外假哭,李乙知道该到自己出面收场了,理一理衣襟,掀开蓝布帘子,沉声道:“谁人欺负我儿?“

☆、第33章 吓人

李乙甫一露面,画舫上的一众学子们顿时哑然失声。

原因无他,只因李乙是已近不惑之年的长者,而且着一身苎麻道袍,气度不凡,看上去不似那些卑微胆怯的普通老百姓,能够容他们随意讥笑取乐。

儒家学者奉行仁、义、礼、智、信,其中礼治的根本基础是贵贱尊卑、长幼有序,学子们整日之乎者也,自然不敢不敬尊长。

有几人连忙后退两步,躲到其他人身后,免得李乙认出他们。

李乙一出声,李绮节立刻以袖掩面,躲进船舱。她不怕和学子们起争执,但也明白适可而止的道理,现在不是她强出头的时候。

宝珠是个丫头,不怕抛头露面,扒在船舷边,大声道:“官人,那些人都是县里的学生!“

宝珠不懂学生的涵义,以为所有戴头巾、穿长衫的读书人都能被称作学生,其实船上的一众公子中只有两三名是货真价实的县学学生,其他人还未能考取功名。

李乙冷笑一声,沉声道:“不知船上的小相公们师从何人?小老想请诸位的先生评评理。“

自古以来,告状都是威胁别人的最佳武器。

学生们互望一眼,心中叫苦不迭,不由对撞船的莽撞行为感到追悔莫及。

只是孟云晖和一个未出阁的小娘子,他们当然不怕,别说是故意撞上小舟,就是公然调戏李绮节,他们也不会怯懦,因为李绮节顾忌自己的名声,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但多了一个长辈,事情就棘手了。

如果他们敢对李乙不敬,万一李乙不依不饶,把事情告到县学里去,虽然不至于让他们伤筋动骨,但若是被先生知晓,也是一桩头疼事。

封建时代对女性太过苛刻,碍于礼教,女人们不得不委曲求全,束缚本性,严格遵守三从四德,以此在男尊女卑的大前提下保全自己。

小娘子们爱惜名声,学子们亦然,他们对自己名声的重视程度,不在小娘子们之下。

名声这东西,虚无缥缈,想谋得一个好名声,必须瞻前顾后,兢兢业业。然而毁掉一个好名声,却易如反掌,不必费吹灰之力。

脑袋上一旦被扣上一顶目无尊长的大帽子,想再摘掉,可不是那么轻松的。

先生向来注重才学之外的礼仪品德,名声有污点的学子,不论才学有多杰出,他老人家都不屑一顾,态度非常冷淡。

学子们不想被先生冷落,更不想在年终考评时被先生列为差等。

有人认出李乙,依稀记得他是县令老爷家的座上宾,仿佛还是亲家,愈加悔恨:“了不得,是李相公,他们家和县老爷是世交,孟四什么时候又攀上一门好亲了?“

接二连三的人认出李乙,众人不由哗然,“要是李相公告到县老爷跟前,可怎么收场?“

去年有个童生酒醉误事,在货栈里采买毡袜、皮靴时,顺口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伙计不服气,据理力争,两厢一言不合,吵嚷起来,当街厮打,被差役拿到县里问罪。杨县令恼怒异常,直接以言语无状、品行不端为由,剥夺了童生的考试资格,连童生的老师都被叫到县衙里挨了一顿骂。

对读书人来说,剥夺应试资格,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以读书为生,如果不能考试应举,怎么可能出人头地?

有人吓得脸色发白,连声催促船家道:“快划船!快划船!“

船工们见包下整只游船的金大少爷始终没发话,嘴里期期艾艾答应着,手上却不敢动作。

众人恨不能立马弃舟登岸,纷纷劝慰面色阴沉如水的锦衣少年:“贤弟,孟四那厮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以后有的是出气的机会,不必急于一时。“

“今天本是为秋游而来,乘兴出发,也该尽兴而归,何必为了一个孟四搅扰咱们的好心情呢?“

其中一个穿葱绿夹袍的学子凑到锦衣少年身边,“贤弟知不知道孟四为什么会突然回瑶江县?“

锦衣少年眼波流转,阴冷地瞥学子一眼,不耐烦道:“卖什么关子?有屁快放。“

学子不敢生气,强笑了一下,“我前几日听到一个关于孟四的传言,如果传言属实的话,先生肯定会把他逐出师门,到那时,贤弟再痛打落水狗,那才解气呢!“

锦衣少年望着对面船上的孟云晖,隔着起伏摇曳的绿水碧波,挑眉冷笑。

葱绿夹袍学子知道金大少爷这算是默许了,悄悄松口气,连忙吩咐船工:“傻愣着干什么?还不去划船?“

画舫就像一条色彩斑斓的大鱼,拍起一阵细小的浪花,载着一群心虚的学子,一溜烟飘远。

孟云晖看着画舫远去,紧皱的眉头并没有舒展,仍是一脸心事重重,一边默默记下船上众人的名姓,一边转身向李乙道:“船上之人是小侄的几个同窗,性情顽劣,喜欢捉弄人,他们是冲着小侄来的,不想却连累世叔和表妹受惊……“

李乙摆摆手:“他们那种富家公子,向来如此,和你不相干,四郎不必自责。“

扒在船舱里偷偷观察外边情形的李绮节听到这句话,暗暗翻了个白眼,看李乙满脸慈爱、两眼放光的亲和模样,她可以确定,老爹这是看上孟云晖了。

李绮节所料不错,李乙确实在暗中观察孟云晖的言行举止。

李大伯和李乙兄弟俩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李家这一辈唯一的子嗣李子恒不是个读书的材料,会读书的李绮节又偏偏是个女娃娃。兄弟俩对读书人颇为向往,每回看到亲戚家会读书、懂上进的出息子弟,总会在家唉声叹气,黯然神伤,恨不能把别人家的儿郎抢回家里当儿子。

直到有一天,李乙忽然发现,儿子没指望,还有女婿呐!

从此李乙的女婿狂热症愈发严重,他对杨天保的荒唐风流无限容忍,除了李绮节没有缠脚、选择的余地不多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杨天保很有可能考中秀才。

  如果觉得明朝小官人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青梅小说全集明朝小官人蛮丫头/老大是女郎大唐第一公主,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