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金波滟滟作品重生农家幺妹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无怪宁婉觉得她不同先前了,这时才醒悟过来,原来被典到自家的妇人整日都是愁眉苦脸的,似乎了无生趣,现在的这个妇人却一脸的笑意,似乎并不把那些债当一回事儿。

“是因为我家收山货吗?”宁婉喃喃自语。

“那是当然了!”妇人很是爽快,“我们村里有一个媳妇是胡家村人,因此一早就知道了三家村宁家收山货,给的钱又多,大家就都送山货过去,许多人家都富了呢!我是因为要照顾男人,因此采的山货都交给别人帮忙送去了,因此倒没去过三家村。今年我男人能自己起来了,我这才自己送菜过来了,也是为了多得几个钱。”

原来如此,因为有了卖山货的出路,她就没有再将自己典出去。想想也是,谁能愿意离了自己的家到别人家给外人生孩子呢?她在自己家的时候应该也是一直在惦记着丈夫和儿子吧。

而爹娘当时的心里应该也是不好受的,爹几乎从不与那妇人说话,娘倒是不好冷落她,还时常将自家难得的一点好东西给她吃,为的让肚子里的孩子能长得好些,但是宁婉还清楚地记得娘眼神里带着的凄凉。而她自己呢,对妇人又恨又讨厌可又万分无奈,只觉得她到了之后自家已经不像家了。等到她落了胎,自己又可怜她,可是那时宁家日子也十分艰难,勉强凑了两贯钱给了她让她回去养身子,后来怎么样也不知道了。

好在,那一切都不会再出现了!

第113章 伙计

这时宁清早将妇人一大一小两筐菜都称好了,报了数目拿了一百多个钱递给她,“收好,下次再来我们铺子送菜。”

宁婉见妇人要走,就赶紧从荷包里摸出一块碎银子,这还是平日里放在身上的,备有什么特别的时候要用的呢,足有二两多重,塞给那个孩子,“我瞧着你又懂事又能干,这样小就帮你娘分忧了,送给你吧。”

那妇人见是银子急忙摆手,“不成,不成,我们不能要!”孩子原本握在手里了,现在听了娘的话向回推。

宁婉就说:“我第一次到马驿镇上卖野菜时,也是遇到了一个人帮我,多给了我银钱,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我正要把这份恩情传下去。等到将来你们的债还清了,手里有了余钱,也可以把钱再送给有难处的人,这样岂不更好?”

妇人听了她如此说半晌方才明白,也就答应了,又感激不已,“有了这银子,我们正好把债早些还清,接下来日子就好过了。”那孩子却在一旁笑道:“我将来一定会挣很多钱的,然后也帮有难处的人。”

宁婉点头,“不错!”目送妇人带着儿子走远了,满心欢畅。原来自己改变自家命运的同时,也有人因为这小小的生意而改变了命运。

这一个小小的事件平静无波地过去了,不管谁问起她也只道一时有感而发,大家只当她可怜那对母子,倒也就过去了。

而宁婉再忙起生意来又有一种不同的感觉,先前她只是为了挣钱,为了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现在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忙碌其实能帮更多的人,这种感觉让人心里十分地愉悦,也更有干劲儿了。

德聚丰的生意越发地好了,大姑大姐她们都来帮忙还不够,宁家又在镇上传出口信要招两个伙计。

宁家给的工钱不算少,且这几个月镇上的人也都知道这家人人品不错,所以竟来了好几个人。

招伙计不是小事,招了到铺子每日在一处,与家里人相差无几,是以除了能干,脾气品性都要好。说起来,先前在宁家帮忙的人,春玲嫂子、罗双儿、大姑、大姐,甚至宁清都不算是伙计,只不过忙时做事,闲时各自随意而已,宁家其实是管不了他们的。

而真正的伙计是要写了契书的,至少三年的长契,没有特殊的缘故是不能解了契。先前宁婉也曾听人说过有铺子有一时不察招了卧底的贼人,半夜里内外勾结将主家东西尽数偷走的,还有招了有隐疾的人,非但不能做事,反倒要白养着一个闲人。

因此选伙计前倒先看保人,总要有可靠的保人才能再看人怎么样。反之做保的人也是一样,如果不小心保了不应该保的,出了事颜面扫地,再没脸在街面上混了,所以大家做保自然十分谨慎,不是知根之底,又有亲缘关系的,轻易不会给人做保。

宁婉是懂得这些的,她在典史家好多年并没有白过,因此仔细选了又选,选上一个叫孙固的少年,原来这个孙固是古太太娘家远房侄子,家里先前有几亩地,日子也过得,只是孙固的爹突然得了病,为了治病将几亩地尽数卖光了,人也去了。家里剩下母子两,借钱办了丧事之后总还要过日子,就求了古太太请古掌柜的做了保人来宁家当伙计。

古太太亲自送了人和保书过来,又告诉于氏和宁婉,“我这个侄子虽然不是嫡亲的,可也是眼看着他长大的,最是孝顺懂事的孩子,人也肯干,身子也康健,你们只管收了他,一切都包在我身上。”

宁婉见孙固身子敦实,面庞端正,眼神清明,知他一定是个老实能干的人,就给了古太太面子将人留了下来,说好平日在宁家铺子里做活儿,包吃住,每十日放假一天,每个月一千钱。

另外一个人就难定了,多是没有保人,就是有两个有保人的,宁家都不认得,也不知道人品是不是可靠,再加上这几个人看起来也不觉得可信,因此犹豫再三决定先只招孙固一个。

不想第二天小柳来了,他是知道宁家是宁婉做主的,因此叫了宁婉到一旁问:“听说你家要招伙计,可是真的?”

宁婉就告诉他,“昨日开始招的,只是才招了一个人。”

小柳就拍着胸膛问:“你看我行吗?”

“那怎么行?”宁婉急忙反对,又担心小柳误会,“我不是说你不行,而是你家里有木匠铺子,生意也十分好,哪有出来帮别人的理?你爹也不能让的。”

小柳就低了头说:“我原来也想跟着爹学木匠,怎奈祖师爷就是看不上我,学了几年竟还不能出师,连一个凳子都没自己做成过。我想着我还不如到你家铺子里当伙计呢,总算也能给家里挣些钱,免得我爹见了就唉声叹气。”

毕竟知根知底,宁婉觉得小柳是不错的人选,可是王木匠不用说没给儿子准备保书了,恐怕还不知道儿子到自家要当伙计呢!

想到这里,宁婉就说:“总要你爹同意就行,否则我可不能收下你。”

小柳只得走了。

宁婉只当他不会再来,毕竟王木匠怎么能让儿子到别人家做伙计呢?不想没几天,王木匠带了小柳过来,与宁梁说:“我家这个孩子就认准了到你家来当伙计,我们怎么劝也劝不动,不知道宁掌柜肯不肯收他?”又补充道:“我告诉了孩子,虽然是到了相熟的人家做事,但也一样写了契书,任打任骂,由你家教导他。”

宁梁先前听幺女说过小柳,他亦是认得他,这孩子是个热心肠,在三家村打家具时,早与村里人熟识了,人勤快,口碑也不错,且王木匠家也算是知根知底的,倒不虞有他。因此瞧见宁婉点了点头,就应了下来,“那好,就留下吧。只是契书还是先别写,让他干些日子,如果还愿意留下再说。”

家里添了伙计,宁婉带他们分拣了几天山货,教他们知道家里的活计是怎么做的,便又买了几头毛驴,要他们去各村收山货,虽然送来的不少,但其实还有许多只靠人力送不出来。

孙固是个老实的人,宁婉怎么吩咐就怎么做,中规中矩,一点差错都没有,也无怪古太太的保证。小柳其实更能干,但是他性子就要跳脱得多,每每又有自己的想法,“东家小姐,我今天收猫爪儿菜时,见有人套到了一只兔了,就用五十个钱收了回来。毕竟是野味儿,虎台县里的酒楼一定能收的!”

他又听了什么都问:“虎台县里那家收猫爪儿菜的,他家只要鲜菜,又不拘多少都收。东家小姐,你可问他是不是晒干菜的?”

宁婉便笑,“那都是秘法,人家自然不告诉我的。”

“那我以后去探听探听。”

其实宁婉心里也一直是好奇的,只是她不说出来而已,反倒告诉小柳,“一则是不好探听,再则就是探听了又怎么样?我们又没有卖到安平卫或者京城的路子,还是先好好收菜要紧。”

小柳被拒绝了并不在意,他还是每日都十分地快活,去山村里收货,回来时带些新鲜东西给石头和金山玩,有一次还折了几朵特别看了花给于氏、宁清和宁婉“我看那村里的妇人都喜欢插这样的花。”

得了空儿宁婉就问他,“你在我们家做得很高兴?”

“嗯,”小柳忙不迭地点头,“我就是不喜欢在家里打家具,反倒喜欢每天到处跑跑。”

所以这两个伙计雇得都好,家里人人满意,就是王木匠见小柳在宁家一直做了下去,也是高兴的,“总算他自己愿意,就把契书写吧。”

第114章 丢驴

生意做得越发红火,宁家将毛驴都派出去收菜,往虎台县送货的毛驴就不够用了,就先雇了骡车帮忙。

镇子上不比三家村,做各样生意的都有,老杨家就是做运送生意的,他家里有一架骡车,每天都会去虎台县一趟,拉一个人十钱,若有大件的东西另算。

老杨家平日也会临时接镇上各商铺运货的生意,如今宁家就与老杨家说好,每隔一两日到虎台镇上送一次货。一架骡车上放的山货,足够十头驴子驮的,脚程又快,一早赶着车去了,晌午就回来了。宁梁不但不累,又能省出许多工夫做旁的事。

送一次货一百八十钱,于氏看在眼里,就悄悄叫了宁婉说:“婉儿怎么不买一架骡车自家用呢?,你是不是手里没有银子了?娘还有点私房钱,都借给你。”

“娘,你心里还真有数!”宁婉赞了一句,家里买房子、扩大生意、雇伙计添置东西,哪一样不用银钱,这两年积下的家底果然差不多空了,“就是娘不说,我也打算跟娘借些钱呢,不过不是为了买骡车,而是打发收山菜的钱。”

宁家送了山菜去虎台县,多是一个月一结帐,而收菜这边却都是现钱结帐的,两处加到一起,就压了许多钱。而如今德聚丰生意之好,超过了宁婉的预料,宁家收山货的价不低,称重时也公道,附近山村里的人家原来送到别处的,也有许多改到了德聚丰,一时间,马驿镇的猫爪儿菜竟能有一多半要经德聚丰的手转卖。因此压的钱就不是小数,宁婉早将自己的私房垫出去了,现在有些支撑不下来。

于氏一听,赶紧从腰上拿了钥匙开了柜子,把她的钱匣子拿出来,再打开一重小锁,把里面的银钱东西都推给宁婉,“你都拿去吧。”

于氏过日子仔细,平常的家用总有得剩,而她和石头的月钱花用也少,差不多都存下了,至于年底时分的红,不只她和石头的,就是爹的也一文不动都在这里,现在已经攒了三十多两银子,又有石头的银锁、手镯脚镯,爹给她新买的金钗并几件首饰,都用红绸包得好好的。

宁婉便拿了三十两银锭,“这就够了,等到了年底就还娘,还要加利息。”

于氏就说:“自家人,要什么利息!”

“我要向别人借,利息还更多呢。”

于氏就说:“反正我不要!”

宁婉看娘十分坚决的样子,忍不住笑了,“算了,娘不要就便宜我了。”

“我不管你便宜谁,我肯定不要,”于氏也笑了,又担心,“现在还只是山菜,毕竟还便宜,接着蘑菇就贵得多,等到秋天山货下来了,那要多少钱才够周转?不如让你爹与虎台县的那些掌柜们说一声,早些给我们结帐?”

“不必了,”娘不明白,越是大铺子就越是结账的周期长,自家若是要提前结帐,并非不可,但就要被人觉得德聚丰没有实力,信用也要跟着打折扣。德聚丰刚刚成立,信用是再重要不过的。“等收过了这一批猫爪儿菜,我们的钱就够用了,正好用来收蘑菇木耳,接着才是秋天呢。等今年过了我们家的钱富余了,就自己买一架骡车。”

不想骡车没买到,家里的驴却被人偷了。

宁家新买的铺子虽然不小,但是宁清一家又占了一侧厢房,如今忙的时候再有大姑大姐两家人来帮忙,便将一正两厢住得满满的,因此两个伙计便都安排在后院的倒座里,而几头驴也在后院里搭了棚子拴着。

驴被偷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睡得香,还是小柳听到了驴叫起身一看才觉得不对,赶紧喊了起来。

宁家人起来才发现贼人将后院的木门打开,拿了草引着驴正要悄悄牵了走,却有一头犯了犟劲儿不肯动,叫了起来大家才知道。一家人急忙出去,却只追回了三头,另外几头却都被贼人骑着跑掉了。

回家点了灯细看,丢了驴自不必说,就是院子里放着的猫爪儿菜亦被踩坏了不少,好在贼人没进铺子里,想是嫌那些东西不值钱。左邻右舍也都丢了东西,大家纷纷说:“镇里好几年没出贼人了,这次竟然不只偷财物,就是牲畜也不放过!”

又有人说:“恐怕是早看好的,今天是月末没有月亮正好来偷。”

“看来镇上又不太平了,以后总要小心些呢!”

没一会儿里长头发蓬乱披着件棉袄过来了,“失窃的有十几家,大都是街面上的商户,瑞泓丰丢了许多绸缎,数还没数出来;马家铺子里也少了许多精细东西,正在点查;谢大夫家的驴、老杨家的骡子也都失了!”又说:“若是不是德聚丰的驴子多叫了起来,将贼人惊走了,恐怕丢牲畜的人家还要更多!”在宁家后院看了看就摆手,“眼下贼人一定走了,大家先回去睡吧,明天商量着凑钱凑人安排巡夜的!”

先前在三家村,郭秋柱偷些吃食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整个村里人都瞧不起郭家,三老爷子偷鱼的事更是让人笑话。是以宁家人根本没想到竟然有人会来偷毛驴!

宁梁进了屋子还在摇头,“怎么能这样?竟到家里来偷毛驴?就不怕官府将他们抓了去剁手?”

于氏也吓得脸色雪白,“我瞧着镇子上好几百户人家,这样的热闹,怎么能来了贼呢!”

二姐夫倒是知道的,“其实只有三家村那样偏僻的山村里才没有贼人,外面的人不可能到那儿偷东西,一是没什么可偷的,再就是偷了想运出来也难。至于镇上,每隔几年总要闹贼或者闹匪什么的。”

大姑和大姑父也说:“我们梨树村那边也有时会招贼,所以家里养了牲畜的晚上都拴到窗下,还有的人家就牵到屋里。”又后悔,“怎么竟没有想到这些?把驴牵到前院也好些啊!”

二姐夫则埋怨孙固和小柳,“你们也睡得太沉了,进了人也不知道。”

孙固和小柳既然到宁家当伙计,自然包下了喂毛驴的活儿,而且毛驴也放在后院。若是有的刻薄人家果然也会把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责打一顿。因此孙固就低下了头,倒是小柳不大服气,小声说:“谁能想到会来贼呢?”

二姐夫便气了,“难不成我说的不对?你们既然照料毛驴,就应该仔细些…”

宁婉赶紧拦住道:“大家白天都累了一天了,躺下还不是一觉睡到天亮?况且遭遇了贼的事又是谁能想得到的?如今夺回了三头驴已经很好了,我说小柳还立了一大功呢!”

论起此事,宁婉觉得最有责任的人其实应该是自己。

别人都不知道,但是自己是知道的,当初娶了喜姐的那个贼这时候已经来了,而敢一次偷这么多牲畜,定然就是他们一伙儿做下的!

自己应该出首去虎台县告他们!

但是宁婉仔细想了又想,却只回忆起娶喜姐那个贼人住在双台镇,其余便一无所知了。一是因为那时爹的身子就很不好了,自己整日忙着没有时间多来往,再就是那贼人自然是极小心的,哪里会把真正的消息告诉大姑家呢?当初他娶喜姐儿时,也是找了借口没有大张旗鼓地操办,是以爹身为喜姐的亲舅舅都没有去送亲,自己更不必说,从没见过他一面。

而原本认得他的大姑和喜姐儿,现在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呢!

如今自己一点证据都没有,恐怕是告不成的。再想下去,就是双台县的房子也是那个贼为了娶喜姐儿才置办的,如今喜姐儿没有遇到他,他也未必在那处住了。

恐怕还是要等到未来的卢二少爷回到虎台县里再想法子将这伙贼抓到手吧。

宁婉回到屋里思绪纷纷,这一次大意,自家丢了好几头毛驴,又损失了不少的猫爪儿菜,生意受了影响不算,而自己手里的钱已经没有多少了,并不够再买毛驴的。

而且,自家从收山货起,门前来往人流就不停,生意十分兴旺,在镇上也算得上显眼的了,难免贼人见了不动心,若他们再来,该怎么好呢?

想来想去,怎么也睡不着,见窗纸上微有些亮,她就穿了衣裳起来,绕过睡得香甜的喜姐儿去了后院。虽然知道贼人走了不会再来,但是她还是想看看家里幸存的三头毛驴。

才走到棚子旁,就见孙固正靠在草棚的柱子上歪着头睡着,还未及叫他,他便惊醒了拿着怀里抱着的一根门闩跳了起来:“谁!”

宁婉吓了一跳,“小声些,别把大家吵醒了!”

孙固这才看到是宁婉,赶紧放下门闩叫了声,“东家小姐。”

“你怎么不回屋里睡觉?”

孙固其实还有些没睡醒,揉揉眼睛说:“夜里丢了驴,都是我们俩睡得太死,小柳和商量,以后我们轮流在草棚前看着毛驴。”

宁婉一笑,“这怎么能行?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再睡不好,铁打的人也不成啊!”又说:“你赶紧回屋里睡一觉,白天我会想法子的。”

第114章 包子

宁婉不管心里有多焦急,但还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她在家里主事儿,不论什么时候都要镇静,否则别人看她急了岂不要更急?

安抚了孙固就出门去了肉铺子,将昨晚就说好要的二斤肉馅取了回来。才进厨房,见大姑正将揉着昨晚发的面,娘和大姐正择菜剁馅,两人一齐向她说:“别发愁,这又算什么呢,我们慢慢再把这些钱挣回来。”

宁婉就笑了,“我哪里发愁了?就是醒得早先把肉取了回来。”

这两人哪里相信,但都说:“我们赶紧包包子吧,早些吃饭也早些开始干活儿。”

这些日子大家从早忙到晚,就连饭菜也没有空儿做得太精细,可是宁婉也不愿意委屈了干活的人,毕竟吃不好自然也没力气。于是家里隔三差五地在肉铺子里定了肉,再让铺子里剁好馅,加些时令蔬菜蒸了大馅包子,又好吃又容易做,清早蒸上几屉能吃上两顿,到了晚上再做一顿高粱米饭煮些菜,这样的伙食在镇也称得上好的了。

没一会儿,宁清也来了,口里骂着那些贼,“杀千刀的!明日被官府拿了流放到多伦台站去,看他们还有命回来!”

宁婉便奇怪了,“二姐怎么知道这些贼要被送到多伦?”这伙贼后一果然被送到多伦台站的。

宁清就打着哈欠说:“那还用想吗?只要安平卫有做奸犯科的,十个有九个要送到多伦,谁让那边三天两头地死人,一直有空缺呢!”又想起宁婉与多伦台站的卢二少爷认识,难得地安慰了她一回,“当然,那个卢二少爷是不同的,他毕竟功夫不错,连野猪都能打的。”

宁婉就笑了,自己未免疑神疑鬼了,宁清不过随口一说,她哪里知道那些贼的事?就连关于卢二少爷的话,她也只是拿自己的话安慰自己而已。

吃了早饭,宁婉便将家里的事情重新安排,“二姐夫和小柳、孙固每人牵一头驴还去收菜,毕竟昨日已经与各村说好了,不能失信于人。”

这三人听了,便都拿了几个包子出门。宁婉便又与爹说:“爹今天也要辛苦些,去虎台县再买几头驴子,顺便在县里雇一辆骡车,约了日子帮我家送山货。”

宁梁就说:“急切间买驴子价恐怕要高,就是县城里的骡车也比马驿镇上的贵。”

“这时候也管不了贵不贵的,生意不能因为这几个贼受影响。”安排了大家活计,自己也与平日一样开铺子做生意,又想着怎么能将那些贼抓住。

铺子刚开一会儿,里长就来了,“宁掌柜呢?”

宁婉就说:“我爹去了虎台县,叔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

里长也知道宁家的幺女能当得起家,因此就说:“从这个月起,每户轮流出男丁排成班昼夜巡查,遇有陌生人仔细盘问,勿再令贼人在镇上行窃。再有开铺子做生意的人家还要交五十钱,用来买长枪朴刀、铜锣等物件,其余的给巡查的人打酒吃饭。”

这都是正理,宁婉便都点了头,“我爹自然会同意,都听里长叔的。”虽然未免劳民伤财了些,但是镇上有这些防范自然还是好的。

因有这些事情,到铺子里买东西的人也免不了议论纷纷,有问宁婉昨夜的事的,也有说巡查的事,还有人竟埋怨宁家,“都是你家收山货,引了这么多生人来,贼人才跟着到马驿镇!”

在哪里都有捧高踩低的人,敢当面这样说的,自然是觉得宁家初来乍到的好欺负,什么事都敢往宁家身上赖。

宁婉听了把脸一沉,“这位大婶,你既然说是我们引来了贼,那你就赶紧去官府出首告我们家,抓了贼怕还能得几十两花红呢!只怕你污告良民,县太爷将你上一顿夹棍,在关到站笼里示众,那时大家都知道人长了嘴不是为了瞎说的!”

说话的也是镇上一家住户,平日到德聚丰来买山货见宁家人热情客气,只当是好性儿,又因为家里虽然不必出钱,可也要出人,心里不快,便张口就说了,不想立即被宁婉几句骂了回来,脸就涨红了,立即高声道:“我就是说你家往来的人多,没准儿引来了贼,有什么不对的吗?”

“人多就是贼?那现在铺子里人也不少,你就是贼了?”宁婉又指着外面说:“给我们家送山货的都是良民,你说出哪一个是贼,我跟你到官府!你敢到我家红口白牙地泼污水,我就应该受着吗!”

几句话将那人说得哑口无言,只得说:“你一个小丫头,怎么就这样厉害,将来还能找到婆家!”

早有人拦了她,“你这说的是什么话,贼人与宁家有什么关系,他家丢了好几头驴呢!再者宁姑娘还小,说什么婆家的事!”

宁婉气得笑了,她以为自己年纪小,就拿找婆家的话来臊自己,岂不知自己在梦里带着爹出门讨生活有多不易,这样的话还不是听得惯了,因此一点也不气,只闲闲地道:“就算我找不到婆家,也看不上你们家这样的!”

又有人就笑道:“果然宁家姑娘找婆家,你们家是够不上的。”

大家便一片哄笑,将那人羞得走了。

宁婉听几位大婶安慰自己,直说那是个糊涂人,就笑道:“谢谢婶子们了,我没与她生气,只是话不能那样说,所以才驳了她几句。”送走了这伙人,又迎来新的顾客,猫爪儿菜一下来,镇上来铺子里买的人也多了起来,还有许多人一买就是一大捆。回家自己晒干了留着冬天吃。

一直快到晌午时分,人才少了些,宁婉才要歇下来,就听门外有马蹄声,一抬眼,就见卢二少爷将马拴到门前大步走了进来,“原来你们家搬到了这里,还开了铺子?”又将手上的一个包袱递给她,“自己打的几张皮子,留着做皮袄吧。”

宁婉怔了一下,明明搬家的事自己早已经告诉了吴夫人,可是卢二少爷竟然还什么也不知道,想来是吴夫人忘记了,所以他一早去了三家村,然后又拨马回来。不过宁婉也不奇怪,吴夫人就是这样的人,在她的心里,除了儿子,其余的一切都算不得什么。因此她就一笑问:“你怎么回来了?”

“我是来虎台县领军械的,明天就走了,特别来看看你。”

宁婉初见了卢二少爷,第一个念头就是想问问他有什么办法抓贼,可是听他说回来领军械,突然又想起了一件往事,立即又问:“你现在是总旗了?”

“你怎么知道的?我还没来得及给我娘写信。”宁婉帮娘念过自己的信,但是卢二少爷才当了总旗就领兵来取军械,因而娘也是才知道的。

宁婉便知道自己猜对了,然后她就呆住了。卢二少爷当了总旗之后被派到虎台县领军械,这时夷人的一个头领春天放牧时心血来潮带着手下打到了多伦,多伦的百户被杀死,许多军户和百姓被掳走。当前世的瘸子将军回到多伦后,从军中挑了几十个人向草原追去,一直追了半个多月,将那伙人找到了,然后带了头领的人头和被掳去的人回来了。经此一战,瘸子将军才真正成名。

现在她是不是应该告诉卢二少爷多伦的百户已经死了?再嘱咐他千里追敌时要小心?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卢二少爷会不会信自己,只是自己的干预会不会使得结果更好?

当然不能,没有自己,卢二少爷已经做到最好了。安平卫的指挥使——也就是他父亲第二个妻子的哥哥一直在打压他的军功,但是他还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谁也阻挡不了他!

因此宁婉就将别的都压下,强笑着说:“我猜的。”又告诉他,“我很好,家里生意比过去做得大了,又搬到了马驿镇上,什么都挺顺利的,谢谢你来看我。”

第116章 貂皮

卢二少爷相信了宁婉的说辞,还在他们刚刚结识的时候,宁婉就坚信他会成为勇敢的将军,而他现在果然也算不错,进入军营两年多就成了总旗,手下管着五十多个正军,一百多的帮丁。

因此他就笑笑,“谢谢你时常去看我娘。”

“没什么,我也是顺路过去,吴夫人是很好的人。”

“我娘,”卢二少爷顿了一下,却不知说什么好,“我真很感谢你。”

“真没什么,”宁婉就说:“你只管好好地在多伦建功立业,你娘就高兴了。”

“那我走了。”

“嗯,好,我送你。”宁婉答应着,正要出门,于氏却从后来过来了,“婉儿,该吃饭了。”见了卢二少爷,却不大敢相认,“这不是卢少爷吗?”

其实卢二少爷变化是挺大的,这两年他从一个半大少年长成一个男子汉了,个子窜出去了一大截,肩膀也更魁梧了,特别是他的面容,凭空地增添了许多坚毅果敢,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宁婉是见过他几年后的样子,现在的他比起那时候虽然要稚嫩温和多了,但已经有了大致的模样,因此一点也没有疑惑地认出了他。此时娘的问话让她又想起了一个问题,自己其实也变了许多的,卢二少爷怎么能一下子认出来的呢?

这时卢二少爷恭身给于氏行了礼,“婶,正是我,我过来看看你们还好吗?”

“好,我们都很好,”于氏也不约而同地没有提及家里被偷的事,却说幺女,“婉儿,你怎么不早说一声,娘要好多做几个菜呢?”便招手叫卢二少爷,“正赶上饭点儿,家里没什么好的,随便吃点吧。”

宁婉这才想起来自己被多伦的事情搅得昏了头,只想着不能再耽误卢二少爷的正事,竟然忘记了最基本的礼数,便也歉然地说:“我竟忘记了,赶紧到家里坐一会儿,吃了饭再走。”

卢二少爷也不推辞,就进了院子,因家里没有男人陪着,于氏就给他单摆了个桌子,拿了坛酒打开,倒在碗里,而宁婉赶紧下厨炒了四个菜送上来,又说:“太简慢了,你别在意。”

“这包子挺好吃的。”卢二少爷已经吃了两个,又拿起第三个,“是你包的吧?”

  如果觉得重生农家幺妹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金波滟滟小说全集重生农家幺妹春花灿烂浮生小记万里随波行枇杷花开戏凰女医学博士的爱情和婚姻十样锦,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