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罗伯特·特里弗斯作品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背后的逻辑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书写过往心理创伤,提高免疫功能

一系列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进行的实验证明,写下过往心理创伤(trauma)能显著地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尽管在这些实验中,大多数的创伤文字都用英语写成,但是在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以及日语等语言上也能观察到相同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治愈作用并不限于特定的语言。在其中的一组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回忆生命中最为创伤的时刻,然后他们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连续4天、每天花20分钟在私人日记本中写下过往创伤,而另一组则仅记录一些浅显的话题(比如说,今天干了什么)。在实验开始之前、试验最后一天,以及6周之后分别抽取受试者血样。比起那些无须触及伤疤的受试者,尽管创伤写作组反映在每天日记的末尾感觉非常糟糕,但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却得到了提高,并且在6周之后仍然检测到提高的痕迹,而且此时他们反映自己感觉好多了(比起不写下创伤的那一组)。总的来说,直面创伤的瞬间并不好受,但是却能带来积极的免疫作用,而且还能长时间地改善情绪、提高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的免疫作用发生在情绪改善之前,而且就算只写一点点东西,也可以产生福荫至几周后的可观免疫效应。近期一篇针对150次研究的评论证实,情感披露同持续免疫力提高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哪怕你只是偶尔写写日记。

这种实验室中把创伤记录以私人日记的方式倾诉看似创新,其实也不过是将内心秘辛披露给旁人的代替罢了。多种宗教当中都存在各种告解仪式,可以是公开的形式,比如美洲印第安宗教;也可以是以更隐秘的方式进行,比如天主教中对牧师的忏悔。诚然,命令教徒在祈祷中向上帝他老人家坦白自己的罪过能起到类似的情感披露作用。而精神疗法中所谓“说完实话病就好了”之所以会有用,可能也是因为袒露了心灵创伤或者一些难言之隐的缘故。外出旅游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把秘密告诉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我们之前从未相遇,往后可能也不会再见到。人们在小团体里吐露得越多,他们就越认为自己从团体里学到了东西,正如一个心理学家不乏冷幽默地写道,和别人讲出自己的秘密很明显“是一次让人超级愉悦的学习经历”。因此,某些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就比如说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阶段学说,大概就和占星术一样靠谱吧,但是和你的精神医生吐露心声却能带给你与在日记中倾吐创伤类似的好处。

情感披露所能带来诸多好处,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提高了睡眠质量。如果向他人袒露创伤能够增加15分钟以上的睡眠时间,或者至少帮助人睡得更安稳的话,那么就能产生上述的免疫力提高。而情感披露让人惊讶的一个地方就在于能火速地带来免疫益处,仿佛一睡安稳免疫指数就扶摇直上。这项关于情感披露写作的研究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它通过电脑的帮助分析出了写作治疗的三个重要方面:情感词、认知词,以及代词。人们越多使用积极的情感词,健康就越能得到提高,就算写下“不高兴”也总比写下“悲伤”来的要好,可能是因为前者还是会让你把注意力放到积极的情感上。使用大量的消极情感词,或者完全不使用消极情感词,都不能产生效果,而适量使用消极词却对健康有益。可能前者过度沉溺于悲伤情感,而后者则是全然否认。在一个问题上若能采取不同视角,比如从第一人称(“我”)切换到其他人称(“他们”“她”“我们”),其中的价值在于能够提高免疫力,而只使用一种视角,或者一种人称则没有效果。

反之,有证据显示抑制情感会带来健康问题。所以那些隐瞒幼时创伤(性虐待、身体虐待、情感虐待、父母死亡或离异)的人在长大后更容易生病,其中包括得癌症、高血压、流感、头痛,等等。在一项研究中,有10%的人称在17岁之前经历过性创伤,而这些人是受试人群中健康问题最严重的人,而他们中少于一半的人曾袒露过创伤。由此可推知,如果一个人的配偶是因为自杀死亡,那么他比起配偶死于其他原因的人更不愿开口提起此事,所以可以看出前者所受创伤更深。实际上,自杀者支援组织会鼓励大家把这些秘密拿出来分享,这是非常好的,因为创伤者们能聚到一起互相分享和袒露心事,并从中获益。

写下近期创伤也能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和免疫无关,但也非常关键:记录下丢工作的经历可以增加你重新找到工作的机会。这种类型的写作具有宣泄作用——它能帮你马上感觉好起来。更让人吃惊的是,至少一项研究显示这么做的确能够大大地提高你再就业的机会,六个月后53%的人找到了新工作,而没有这么写的人当中仅有18%重新找到了工作。写作的一个作用就是让你能从愤怒中平静下来,然后你就不会把愤怒发泄到很可能雇用你的新雇主身上了,实际上,不管在哪个雇主眼中此时你都是个心平气和的人,这样他们就会更中意你。

同性恋倾向以及否认的影响

在全球重视艾滋病(HIV)的背景下,艾滋病患者隐瞒或公开患病信息所导致的影响也得到了科学家们详尽的研究。若把艾滋病本身的疾病进程当作一项灵敏的免疫功能指标的话,也能得到前面章节提到的效果,甚至是少量的写作干预都能明显地提高健康状况。而某种形式的“说出口”群组疗法也能降低病毒数,同时提高一项免疫量数(immune measure)。正如前面所说,只有当写下的内容包含越来越多的内省/因果讨论和社会词时,写作/披露才会显现出益处。我们还不知道这一点是改善的原因或者仅仅是起到了诊断作用,但是其中的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同性恋和HIV状况同样是欺骗和自欺研究中非常有用的两项指标,因为这两者都会导致长期不断的否认,而非实验室条件下的特定否认。男同性恋面对不同的人坦白自己性向程度(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出柜”)——从仅有的几个异性密友,到家人,到同事,到全世界——也不同。类似地,他们也可能向其他人隐瞒自己HIV阳性的情况,并且对自己也否认这一点,这样对免疫和健康都会造成非同小可的消极影响。

和那些几乎出柜或完全出柜的男性艾滋病患者相比,至少在一半程度上隐瞒自己性向的男性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病发的时间要快40%,存活率也要低上20%。三个互相独立的研究显示,男性艾滋病患者向他人甚至是向自身否认HIV阳性(“我才没有生病”)和免疫功能低下以及病情快速恶化,直至最后严重感染死亡有关。在HIV阳性的女性中,免疫变化和情感支持没有关系,和心理抑制(psychological inhibition,表现为在日常话语中使用抑制词)有关系:抑制程度越高,免疫力下降得越快。

在一项研究中,男同性恋的HIV疾病进程被当作该男子出柜程度的一个函数处理,并且也能显示他们会进行危险的无保护性交(肛交)的概率。可以肯定的是,不出柜的人更经常进行这种无保护性交(因为对实情持否认态度,他们对发生性活动一事更缺乏相应准备)。上述因素对HIV病情恶化速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可能是其他HIV病毒株的加入竞争),但是另一个事实是拒不出柜将极大损害个体对HIV病毒的抵抗力,至少在这个意义上,坦白真相的个体会因此受益:你的免疫系统变得更强壮了,而同时你也更清楚地认识到现实——这样就不会随便做出一些自毁的举动了。美国政府对同性恋的最新策略“不许问,不许说”在免疫学层面是一场灾难,你被要求否认自己的性向,这会带给你一系列不必要的有害免疫问题,而此举只不过是为了让你身边的人不那么大惊小怪罢了。

下面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假设一个人被要求隐藏自己的异性恋倾向时的场景(美国军队中正是如此要求同性恋者):

尽量不要向任何熟人或同事提及你的伴侣、家庭、住址、你的男友或女友——试试坚持一天。把那张合照从你工作的桌上撤走,提及你伴侣的时候用上相反性别的人称代词,小心盯梢你要说或者做的事情,这样没人能发现你是直男或直女,如果有特定的对象要来拜访你,记得关上你办公室的门。尽量这么做。现在想象一辈子都得这样。多么残忍,多么扭曲,深深伤害了你的自尊。这些男子和女子自愿冒着生命危险来守护我们,而我们却要求他们以这种方式生活,仅仅是为了这么做。

隐瞒个人同性恋倾向所带来的不良作用不仅仅限于感染HIV的男性。在一个为期5年对22位HIV阴性男同性恋的抽样调查中,隐藏同性恋身份的人比其他人患上癌症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诸如支气管炎和鼻窦炎)的概率约是坦诚性向的人的两倍。这个结果还独立于许多潜在混杂因素,诸如年龄、社会经济状况、药物使用、锻炼情况、焦虑、抑郁,等等。特别令人震惊的是对于癌症和感染性疾病二者来说,这个作用是程度严格依赖的——你越深拒,健康状况越糟。最近的证据显示,坦白同性倾向同样能够带来心血管益处。

当然,不是所有的同性恋都是一样的,有些人面对他人的排斥更敏感,这个特征也带来重要影响。对排斥更敏感的人会更倾向于不出柜,而因为避免了排斥,免疫系统反而受益。很明显,一般来说不出柜存在成本,但是如果个体对排斥敏感的话,这么隐瞒性向反而能产生抵消这种成本的益处。

你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的最新进展?有这样一些男同性恋是住在“玻璃柜子”里。他们向朋友自称异性恋,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坦诚自己性向的话就会被旁人排斥,而实际上他的朋友们都知道真相,只是好心地陪他假装。这些人的免疫情况到底如何,非常让人好奇。我猜他们比那些完全不出柜的人要健康,但是不会好太多。

积极情感和免疫功能

实验测试直接证明了积极情感和免疫功能高度相关,但是还不清楚后者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关系。从没有接触过乙肝病毒的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他们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和所产生的强烈积极的免疫反应显著相关,而此处的积极情感可以表现为镇静、健康或充满活力。尽管消极情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但是在用积极情感抵消后就不显著了。总的来说,积极情感并不意味着消极情感的缺席,反之亦然。在一些例子当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变量,在另一些例子中两者仍然部分互相依赖。

多巴胺和血清素这些神经递质的活动从侧面解释了这个问题。在单神经元预测到一个奖励(reward)时,作为回应多巴胺的分泌会出现一个相位波峰。如果这个奖励与预期持平,那么波峰会保持;而如果奖励超过了预期,波峰爬升的速率上升;如果奖励低于预期,那么波峰会因为负向奖励跌落到波峰基线率下面。积极情感能同时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但是消极情感对多巴胺却不会产生直接作用(尽管它可能通过影响血清素分泌间接作用于多巴胺)。多巴胺能调节免疫功能,但是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存在某种不对等:积极情感的作用比消极情感的作用大得多,不管是对认知功能还是对免疫功能来说都是这样。这种不对称的深层原因还有待调查。

一定的积极情感和健康老年人的寿命有关,对于住在各自社区家中的老年人来说积极情感能延年益寿,但有趣的是对于那些住进养老院的老人来说,积极情感意味着寿命缩短。类似地,对于那些处在绝症晚期的人,比如说恶性黑色素瘤、已经转移了的乳腺癌,积极情感只能让情况更糟,但是对于那些存活时间较长的重病患来说,比如艾滋病和非转移的乳腺癌,积极情感是有益的。

要解释这些反常的地方,可以从功能上来思考维持积极情感和积极免疫功能所必需的奖励产生的速率。如果你的身体正在飞快地恶化,而且你因此而心情欠佳的话,那么正向多巴胺波峰的预期奖励会快速下降,多巴胺波峰也随之跌落,这样就削减了正向认知和免疫益处对多巴胺分泌的促进。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处在长期缓慢恶化的病情中,那么因为恶化的速率足够慢,让多巴胺波峰和正向作用得以形成正向反馈的完整周期,这样才能增进精神健康和免疫功能。

音乐的作用

听音乐可以改善心情、增强免疫系统。有些音乐的实验效果好得难以置信,比如说,Musak音乐(一种宁和的预录轻音乐,用于在诸如电梯这样的空间播放以减轻人们的幽闭恐惧)能够提高某种重要的免疫化合物产量,使其达到14%,而爵士乐只能提高7%。每一种声音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甚至简单的噪声都能产生20%的消极作用。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愉快而和谐,并营造了一个同样愉悦的世界,而刺耳的噪声使人联想到不和谐和危险。在不使用真正猴子(小绢猴)声音的情况下,播放模拟猴子声调和节奏的音乐就能改变实验室中小绢猴的行为,这一点和在人类身上观察到的结果类似。模仿威吓声而谱写的小绢猴音乐能够让听者坐立不安,基于积极社会互动声音而谱写的猴子音乐则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它们的监视行为减少,社交行为减少,搜寻食物行为增多——动物在受到较少外部威胁时的表现。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同时意味着免疫功能的变化,威胁音乐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温情脉脉的音乐则能提高免疫力。所以人类对音乐会产生各种反应,大概从原始时期开始就有迹可循了吧。

近期有两次研究额外引人注目。向夜晚被置于噪声环境中的小鼠注射大约500个癌细胞后,如果小鼠能在早上聆听5个小时的旋律音乐,那么它体内癌细胞生长的比例就会大大减少。另一个同样让人吃惊的例子见于人类。如果在接受支气管理疗(physiotherapy,过程是吸进药物、深呼吸、再咳出)的同时听巴赫的音乐(用大调演奏),那么会比那些不听音乐的人的恢复速度要快得多。关键在于,此类音乐能产生良好的情绪,并进一步产生积极的免疫作用及促进健康。

我们已经知道雌性的选择给雄性造成了很大的认知负担,因为它们要设法取悦未来的妻子。雌鸟青睐曲目丰富的雄鸟,而歌单的多少是由雄鸟大脑中一组重要的神经元控制的,在非求偶期间,这组神经元会大大地衰退(由此可见求偶演唱会消耗巨大)。我们可以认为美妙的雄性歌声同时能促进雌鸟的“性趣”和免疫功能,在人类的求偶过程和两性关系中也有类似的道理——既有对双方都有免疫好处的互动,比如良好的性爱,也有对双方都产生负面影响的互动,比如争执、愤怒、压抑的感情还有糟糕的性爱。

上年纪的好处

我认为上年纪的好处大概和听动听音乐类似。在60岁的时候(如果不早于这个岁数的话),就会出现积极社会感知(positive social perception)和记忆方面的巨大偏差。在一个很有原创性的实验中,人们被要求看屏幕上并列的两张面孔,一张展现中性表情,另一张展现积极或消极表情。一秒钟之后,两张脸都从屏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现在之前其中一张脸的位置上一个黑点。受试者在看到黑点的瞬间要马上按下一个按钮,一个按钮对应左边的脸孔,一个按钮对应右边。对于20~30岁的年龄组,不管最开始看到的是哪种表情的脸,受试者锁定黑点的速度都一样快。但是60岁年龄组中就出现了偏差:如果黑点出现在积极表情之后,它被锁定的速度就快些,如果它出现在消极表情之后,就慢一些。对于眼球运动的研究显示老人家对积极表情的观察时间要长于对消极表情的留恋,一会儿之后他们记忆住的也是那些积极的面孔。这个结果在亚洲人、欧洲人和美洲人当中都是一样的。这里涉及了杏仁核(amygdala)的一个可观的作用,在老年人当中,积极表情比消极表情在杏仁核中激起的反应要更强烈,但是对年轻人来说似乎就不是这样。而对由难听音乐引起的消极情绪,老年人的应对方法是把视线转向那些有着积极表情的面孔,似乎是为了主动地抵制消极情绪,并且试图去保持或者引发积极情绪。而年轻人则会表现出和情绪一致的行为,如果感觉糟糕,那么就会经常盯着那些消极表情面孔。

为什么老年人会表现出这样的积极偏向?对年轻人来说,把注意力放到现实上比较明智,也就是说要同时注意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以便立即做出适当的反应。拒绝接收消极信息面可能会带来风险——和积极事件一样,消极事件也会极大影响到个体的利益(包括适合性)。反过来,对于老年人来说,学习新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更多的积极情感能给人带来更强的免疫反应,所以在自然选择之下,老年人会抛弃一部分现实来解决主要的问题,即和身体内部的敌人(包括癌症等)斗争。这种积极偏向牺牲了对消极刺激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然后我们就能把精力集中到免疫功能上了。但是如果你现在不学会如何锁定一个外在的敌人,那么以后学会的概率也很低了,不过你会因此得到好心情和积极的免疫反应。孙辈们通常会很佩服爷爷奶奶们的处变不惊,但是呢,爷爷奶奶们其实是住在一个积极的世界里——他们感受不到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的区别。

还有一个有趣的巧合,那就是尽管人们对年轻的内隐偏好(通过内隐联想测试得出)几乎不会随着年纪变化——20~70岁的人比起年老会更偏爱年轻——在我们40岁的时候,我们对年轻的外显偏好(口头声称)会开始降低,然后到60岁那一年,我们就会说年纪大比年轻好了。通过内隐联想测试,老年人对年轻的内隐偏好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不过几乎在他们说“年纪大比年轻要好呀”的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现出对年老的积极偏好。

注意到这种积极作用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抑制消极信息或者消极情感。消极偏向随时都会产生,人们只是单纯地不去处理它们而已——不闻不问,不记不挂,所以由影响抑制(affect)所导致的消极免疫作用可能就不会发生了。那么一定有这么一条普遍原则在运作: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自欺越早发生,消极免疫影响越小。同时,和现实脱节的风险越小,因为真相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进到我们脑子里。

结合上述所言,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老年人看起来古古怪怪而且容易生气。这是因为另一套截然不同的机制在运作,然后隐藏或盖过了积极偏向的作用。出于一些尚未查明的原因,随着一个人逐渐老去,他们的抑制能力(inhibitory ability)会被大大削弱,而抑制能力的作用就是制止自己做出那些在大众眼里不合时宜的行为,所以自然地一个人年纪越大,越容易做出在其他人看来非常古怪的举动,包括不分场合乱谈隐私,越来越顽固,以及越发喜欢乱唠叨(“别惹我!”),等等。由老人的亲属们说起来,就是老人家今天又“怪怪的”。

幸福的免疫理论

这项研究在思路上与幸福免疫理论是一致的。一个经过了精密调节的免疫系统以近乎全开的效率高歌猛进,此时我们眼中虽无具体目标,但是状态却愉悦无比,即使会有诸如缺乏食物(饥饿)或饮水(口渴)这样的变量部分削减了我们的免疫功能而惹人不快。起码可以说,正如大脑能观察外部世界来增加幸福感,起到促进广义适合性(inclusive fitness)的作用,那么大脑也能通过向内审视来达成这个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大脑被分成外部导向行为和内在导向行为两部分。在外部世界中,很多特征是静止明显的——卧室的形状、冰箱里食物的位置、上班的路线,等等。当然在这个世界中也有很多变动的东西:捕食者出现了,食物的来源地发生变动,潜在的交配机会消失了,街上出现了一个坑,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你必须对这所有的一切做出恰当反应,而你内部的奖赏/惩罚系统会驱使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在来看看那个内部系统又是怎样的:你的大脑通过向内审视后同样发现了不少恒定的特征——四肢比起躯干离自己更远,有一个特定的循环系统负责运送几乎所有的化合物,包括那些由大脑分泌以调控下游生化活动的物质。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同样居住着成百上千种寄生虫,不过只有一小部分以特殊的形态出现并且需要去铲除。大脑可能会接收到或者注意到左下腹出现大感染的信号,同时却忽略了右脚大脚趾跑进来一些寄生细胞的事实,而且这些家伙已经准备好了发动第一轮攻击。

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能或不能意识到。我们能清楚意识到外在世界存在的各种互动,却基本无法意识到这个内在世界的活动。为什么呢?一部分是因为体内很多信号的接收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但是又有人要问为什么我们对体内的寄生虫活动也一无所知——比如说,我们无法自发理解“病态行为”的意义,也不知道睡得更多有什么用。

尽管说来很重要,但是我们几乎没有衡量过免疫功能和个体适合性/繁殖成功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存活率、繁殖力、外表等)之间的关联性。类似的研究倒是在鸟类身上做过,然后也发现了非常明晰的模式。不管在自然界还是实验室中,自然免疫反应程度高低对应着存活率的高低,而且作用非常可观——高达18%的存活差异可以由免疫上的差异来解释,而排第二名的身体对称性只能解释6%的存活差异。

  如果觉得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背后的逻辑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罗伯特·特里弗斯小说全集愚昧者的愚昧:自欺与欺骗背后的逻辑,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