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没错,这里说的“只是”有“正是”的意思。因此这句诗的准确解释是:那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般的夕阳,正是黄昏时刻才能感受到的令人陶醉的美。 [15]

大唐,即便在走向衰亡之时也是金灿灿的。

但,夕阳毕竟是夕阳,黄昏也毕竟是黄昏。实际上安史之乱四年前,大将高仙芝在怛罗斯败于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之时,雄心勃勃的大唐便已经停止了对外扩张的脚步;平叛二十六年之后,帝国又失去对塔里木和准噶尔的控制达千年之久。从此,万丈豪情便只剩下“一缕孤烟细”,往日辉煌更是“遥认行如缀”,何况此后还是分崩离析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

词在这时大行其道,并非没有原因。

被称为“诗之余”的词原本由歌女演唱,相当于当时的流行歌曲。由于艺术创作借鉴了外来音乐的手法,节奏旋律融进了外来音乐的元素,文学结构也比诗繁复精巧,便受到各个阶层的欢迎,以至于皇帝和士大夫也填起词来。

比如南唐宰相冯延巳,便有这样的名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6]

这个句子确实漂亮,因此好评如潮传诵一时。碰巧南唐皇帝李璟(读如景)也好填词,心里不是滋味,便半开玩笑地问:吹皱一池春水,关爱卿什么事?

冯延巳马上回答:确实不如陛下的名句。

李璟问:哪一句?

冯延巳答:小楼吹彻玉笙寒。 [17]

其实,李璟的词哪里比得上冯延巳?

当时风气却可见一斑。

不过,文人墨客替代民间艺人成为词作的主流,应该说还是在北宋。发展方向则有两个,一是以柳永为代表的市井通俗路线,二是以晏殊为代表的典雅清丽范儿。柳永的故事我们在《大宋革新》里已经讲过,他可是秦楼楚馆中歌女艺妓们的最爱。柳永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他甚至在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之后,用词的方式写下了这样的情书:小楼深巷狂游遍,

罗绮成丛。

就中堪人属意,

最是虫虫。 [18]

虫虫是一位歌妓的昵称,艺名应该是虫娘,曾经多次跟柳永共度良宵,所以词中才会有“鸳衾暖,凤枕香浓”这样的句子。事实上柳永填词并不避讳性事,比如“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倚枕难继”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确实是宋代最市民化和世俗化,也最接地气的词人。 [19]

晏殊和欧阳修就不会这样。

这两位是堪称宋词之祖的,正是他们把词这种流行歌曲从夜总会里请进了大雅之堂。作为典型的士大夫,他们即便写男欢女爱和风流韵事,也辞笔清丽气度闲雅,比如欧阳修那首脍炙人口被一再引用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从李清照开始,这首词就一直被文学界叫好,然而词的本意是什么却众说纷纭。我们只知道,故事是以歌楼妓馆为背景的,因为章台路是红灯区的代名词,玉勒雕鞍则是达官贵人公子王孙的同义语。但,泪眼问花的是青楼女子,是担忧丈夫寻花问柳的闺中怨妇,还是别的什么人,不知。 [20]

也许,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实际上,晏殊和欧阳修可以算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对于他们而言,意义或思想是无所谓的,要紧的是唱起来好听,写出来好看,以及毋庸置疑的典雅,耐人寻味的隽永,比如: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这首《蝶恋花》的词意倒是清楚,那就是诗人常常要写的离愁别恨,而且是男女之间的。这可以从“燕子双飞去”一句读出。但他们的关系究竟是夫妻还是情人,却不甚了然,作者也无意交代。不过这没有关系,正如我们完全用不着弄清楚“杨柳堆烟”的意思,是杨柳之上烟笼雾罩还是杨柳像烟雾一样堆着,也无须知道那家书或情书为什么寄不到心上人的手中。很可能,她只是恨不能即时寄达。

诗无达诂,作者未必在乎我们怎样解读。

写出绝妙好词来,才是目的。

所以,他们也会无病呻吟,比如: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

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踏莎行》也是晏殊的名作,主题词是愁。但我们实在不知道此公何愁之有。他生活的仁宗朝可是北宋的太平盛世,本人则是养尊处优的当朝宰相,又有太祖皇帝优待士大夫的祖宗家法护着,哪来的“愁梦”呢?

也许不过闲愁而已。

或如辛弃疾所言:为赋新词强说愁。 [21]

然而晏殊毕竟是写出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句的大家,这首词的艺术品位也毋庸置疑。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无论场境的描述,还是意境的营造,都经过苦心刻画和精心设计,却又妙趣天成,不着斧痕。

还有“炉香静逐游丝转”的静,堪称一字千金。

静是听觉的,不是视觉的。或者说,是没有声音,不是没有动作。动作是转,是炉香追着游丝转。这种转不是旋转或飞舞,而是游走或飘移,并且漫无目的。漫无目的才天真自然,也才意味无穷,何况上品的炉香并无烟火。

因此这七个字的意思是:看不见的炉香静悄悄地追随着游丝漫无目的地飘移,一如作者那无可名状的闲愁。尽管我们并不欣赏这种闲极无聊,却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功力和造诣之深。没错,他把听觉、视觉和嗅觉融为一体了。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宋祁的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22]

哈!红杏枝头,兴致盎然的春意欢天喜地喧闹着;朱帘之内,无所用心的炉香悄无声息地游走着,这可是怎样的诗情画意!至于宋祁的闹和晏殊的静,看起来刚好相反,实际上异曲同工,即都是只用一个字,便境界全出。 [23]

这种创作方法,就叫炼字。

炼字是诗中就有的,比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24]

填词当然也一样,比如:

云破月来花弄影。 [25]

很显然,炼字就是精心选择关键词。由于需要千锤百炼和反复推敲,所以叫炼字。这些字往往是动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或“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而“春风又绿江南岸”则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故尤为可贵。至于“炉香静逐游丝转”的静,虽然是副词,却同样境界全出。

这样的字就叫诗眼或词眼,即诗词的眼睛。眼睛亮就有灵气,诗词的名句也往往这样炼成。于是,宋祁便有了一个雅号: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而张先则因为“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名句,成为北宋词坛无法忽略的重量级人物。

然而那意境,却是轻。

轻歌曼舞是北宋前期词的主旋律,大多数词人都继承着晚唐五代《花间集》的传统,以批风抹月为能事,艳遇闲愁为主题,舞榭歌台为场地,浅斟低唱为当行。基本倾向正如宋祁所言: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6]

例外当然也有,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抗击西夏入侵的边防前线所写,笔力之遒劲,气氛之悲凉,不要说晏殊和欧阳修从未有过,在作者自己的词中也都是异类。那萧瑟秋风中的满目苍凉,重峦叠嶂中的孤城要塞,羌笛胡笳里的牧马悲鸣,如霜月色下的吹角连营,可谓迥异于同时代的花前月下、柳绿桃红,不但让人耳目一新,也石破天惊地预示了宋词的革命。

据明刊本《诗余画谱》。

革命早就悄然发生。比方说,在潘阆描写钱塘潮的《酒泉子》中便有这样的词句: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毋庸置疑,这是另一番气象。

王安石那首有名的《桂枝香》当然也是。 [27]

不过,这些都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吟风弄月的轻音乐仍将演奏下去,直到南宋末年。然而宋词如果只有这样一种调调,是不可能与唐诗等量齐观的。更何况,词的格式既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题材和风格就不会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只不过真正的革命要等到天才人物的出现。

没错,这位天才人物就是苏轼。

[9] 王国维《人间词话》。

[10] 王维《山居秋暝》。

[11] 杜甫《登高》。

[12] 李清照《声声慢》。

[13] 对这种情调的体会以及后面的部分分析,均受到李泽厚先生的启迪,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

[14] 所引诗为李商隐《乐游原》。

[15] 请参看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周汝昌先生文。

[16] 冯延巳《谒金门》。

[17] 事见(北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词见李璟《摊破浣溪沙》。

[18] 柳永《集贤宾》上片开篇句。

[19] 所引见柳永《婆罗门令》,原词为“任攲枕难继”。攲通倚,为方便阅读径改。

[20] 请参看胡云翼《宋词选》。

[21] 辛弃疾《丑奴儿》句。

[22] 宋祁《玉楼春》句。

[23] 请参看王国维《人间词话》。

[24] 王安石《泊船瓜洲》句。

[25] 张先《天仙子》句。

[26] 宋祁《玉楼春》句。

[27] 王安石这首词在《王安石变法》中已有引用,这里不重复。

苏轼的意义

苏轼刚一出现,词坛便山雨欲来。

大风起于青蘋之末。关于这一点,我们甚至只要看看他半首《江城子》就行: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这样一种风格,在苏轼之前恐怕是没有的。人们甚至很难想象,如此题材和做派竟然能够进入被称为“艳科”的词之中。然而苏轼偏偏就这样做了。那时,他正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知州,四十岁,还没有遭受“乌台诗案”的打击,也还不叫苏东坡。因此,尽管此公自称老夫,却其实意气风发,并且在第二年再次让人惊诧和惊喜: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28]

后面的内容就不必全录了,因为几乎谁都记得住那最后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词,是中秋节那天晚上写给弟弟苏辙的。南宋初年便有人说,自从该词一出,所有同类题材的作品便都被废了。其实事情何止于此,之前那些哼哼唧唧的调调岂非全部显得萎靡不振?北宋词坛终于吹进清新的风。 [29]

但,真正具有革命性的,还是他那首《念奴娇》: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易中天中华史15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易中天中华史9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