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易中天作品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8]

实际上,辛弃疾不止一次提到孙权。二十七年前他因任职湖北,乘船沿长江溯流而上,一路上感慨良多。词人声称那些过眼溪山都是旧时相识,以往岁月则长为过客,而吴头楚尾之地更让他想起坐断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于是他在途中所写一首词下片的开头,便发出这样的声音: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

了无陈迹。 [59]

这让我们想起了苏轼的“亲射虎,看孙郎”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看来,两位豪放派领袖都对这段历史情有独钟,也都喜欢东吴人物,调性却又不同。

苏东坡汪洋恣肆,辛弃疾沉郁苍凉。

气吞万里如虎,则一样。

相同的还有风格的多样,比如:

杯,汝来前!

这是一首号称要戒酒的词,词牌《沁园春》。《沁园春》开篇确实是四个字,但没有这样断句的。后面通篇都是作者与酒杯的对话,甚至有“吾力犹能肆汝杯”之语,意思是我这点力气对付你这杯子还绰绰有余;而酒杯则回答说:麾之即去,招则须来。这种写法,实为罕见。

事实上,如果说苏轼开了“以诗为词”的先例,那么辛弃疾便进一步创造出“以文为词”之新风,甚至满不在乎地使用口语。这当然有风险,辛弃疾却写得天然浑成: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60]

这其实相当不容易,也不能只靠革新精神。毕竟,词是要讲究格律的。表面上脱口而出,实际上格律谨严,非高手不能为。否则,要么顾此失彼,要么弄巧成拙。

然而改革的红利也很可观。至少在辛弃疾那里,不仅是大江东去波澜壮阔,同时也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没有什么题材不可以考虑,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以描绘,没有什么意境不可以表达,就连牢骚都可以发得趣味盎然: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

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觉新来懒上楼。 [61]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期间的作品,当时年龄在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之间。年富力强却报国无门,内心苦闷可想而知。然而无论上片之写景,下片之抒情,语气都相当平和:溪边草堂的枕簟(读如电,竹席)初凉乍冷,让人感到夏日未尽而秋意已浓。傍晚时分,断断续续漂浮在水面的烟云渐渐地消散。落日余晖之下,红莲相互偎依,宛如美人醉酒;白鹭默默无言,看似诗人多愁。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地静谧恬淡,就像什么都没有变化,什么都没有发生。

不平静的只有词人的心底,下片更是一口气连用了三个典故:东晋的殷浩罢官之后愤愤不平,每天对空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这就是“书咄咄”;唐代的司空图自嘲,说自己才疏学浅,位卑职低,年事已高,无论哪条都该退隐,这就是“且休休”;而“一丘一壑”的意思,则是在哪里不能够风流倜傥呢?只不过“但觉新来懒上楼”而已。

这可真是平淡之极,也深沉之极。

但,一丘一壑也风流,却是真的。比如: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62]

这跟前面所引苏轼《浣溪沙》是同样的题材,风格相近又略有不同。这种细微的差别,其实只要比较一下“敲门试问野人家”和“醉里吴音相媚好”就能体会出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更贴近农村和农民。 [63]

也许,这就是辛弃疾了。他跟苏轼一样,是波澜壮阔和丰富多彩的,甚至更加海纳百川。正是这种超乎常人的豪雄刚健和豁达大度,使他即便风花雪月也不同凡响: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64]

僝读如蝉,僽读如昼,僝僽就是折磨,而凄风苦雨折磨的是刚刚盛开的春花。落花原本是词人最爱的题材,这样的写法却很罕见,几乎可以看作元曲的前奏。更重要的,是其他同类作品不是感叹人生易老,就是伤心命运多舛,这首词却表现出超越个人身世的悲悯情怀,让人怦然心动。

辛弃疾的确是不朽的。

没有辛弃疾的宋词,则无法想象。

[56] 贺铸《踏莎行》上片。

[57] 贺铸《六州歌头》上片部分。

[58]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9] 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下片开篇句。

[60]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61] 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词中“书咄咄”典出《世说新语·黜免》,“且休休”典出《新唐书·司空图传》;“一丘一壑”的出典有两个,《汉书·叙传》和《世说新语·品藻》。

[62]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3]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64] 辛弃疾《粉蝶儿》上片。

李清照及其他

在辛弃疾的作品中,还有一首词值得注意: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

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

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

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

松窗竹户,

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

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

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

新来莫是,

别有说话? [65]

这首词跟前面所引“但觉新来懒上楼”一样,也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的作品,风格和调性却很不同。那首《鹧鸪天》对仗工整典雅平和,这首《丑奴儿近》明白如话幽默清新。骤雨一霎儿价,山那畔别有人家,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都是看似平淡其实精致的传神之笔。

辛弃疾说,他这是学了李清照。

李清照备受推崇的传世之作很多,比如: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66]

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由于北宋灭亡,继而丈夫去世,出身嫁到官宦人家的她,几乎一夜之间就由贵妇变成了寡妇,裕民变成难民。如此巨变,在她内心深处造成的创伤是无法平复的。因此,尽管《声声慢》的词谱原本规定押平声韵,曲调也比较徐缓,李清照却将韵脚由平声改为入声,并且屡用双声和叠字,完全改变了调性。

如此急促凄厉的悲怆之声,跟辛弃疾那首《丑奴儿近》的轻松欢快可谓大相径庭。但如果将“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相比照,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实际上,李清照和辛弃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善于用浅显清新的语言,白描般地塑造刻画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比如: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词,当然不如同调的“昨夜风疏雨骤”那么有名,因为后者有“应是绿肥红瘦”名句。不过要论画面感,那么“误入藕花深处”和“惊起一滩鸥鹭”显然更能在瞬间抓住读者,并让人过目不忘。

据明刊本《诗余画谱》。

实际上李清照也是得天独厚。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丈夫赵明诚则是金石学家。于是才华横溢又学养极高的她便巾帼不让须眉,甚至表现出苏轼的词风: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正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落难之时,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也作于她南渡之后。看来,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并非没有道理,这首词气势之磅礴,音调之豪迈,也不输任何豪放派词人。尤其是那“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真可谓一往无前。 [67]

但,这在李清照词中只是例外。

事实上作为秦观之后又一位婉约派词宗,她写得多也写得好的仍然是离愁别绪和倦意闲愁。只不过因为是女人又是大手笔,所以情感体验固然真实细腻,艺术手法也能够创意迭出,语言浅显而思绪清新,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酒: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如果觉得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易中天小说全集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易中天中华史15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14禅宗兴起易中天中华史13隋唐定局易中天中华史12南朝北朝易中天中华史11魏晋风度易中天中华史10三国纪易中天中华史9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8汉武的帝国易中天中华史7秦并天下易中天中华史6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5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4青春志易中天中华史3奠基者易中天中华史2国家易中天中华史1祖先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中华根方言与文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书生意气易中天中华史18王安石变法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易中天中华史卷十六:安史之乱易中天品三国品人录费城风云成都方式大话方言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惆怅读城记,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