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书农小说网友上传整理清秋子作品大秦究竟多彪悍全文在线阅读,希望您喜欢,一秒钟记住本站,书农的拼音(shunong.com)记住本站加入收藏下次阅读。

椎是一种兵器,具体什么样子,就是古戏里的铜锤一类。

那刺客趁着卫士们混乱,一溜烟跑了。李斯等率人在周围一带搜捕了半天,毫无所获。

原来,这是张良谋刺秦始皇。

张良在故国韩国灭亡后,逃出城去,散尽家财要谋杀秦始皇。他后来见到了一位高人仓海君,仓海君为他推荐了一位力士,打造了一只重120斤的铁椎。

张良和力士躲在道边,看得准准的,本来可以一击而中,但秦始皇的龙车还有一辆副车,两车一模一样,故布疑阵,力士判断失误,砸烂了空空的副车。

秦始皇终于侦知事情是张良干的,于是下令全国大搜捕三日,却搜不到张良。

张良早就改名换姓,逃到了下邳(今江苏邳州市),隐蔽起来。在这里,他认识了项羽的叔叔项伯,又遇见了传奇高人黄石老者,这都是后话了。

博浪沙这一击,不能简单地归为六国贵族心不死,它代表了黔首的一种反抗心理。

你作为绝对统治者,可以极度夸张地使用权力,但是如果你的辉煌大部分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话,就会有人以民意为后盾,挑战你的权威。

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人,为什么有人就不服?为什么能开天辟地的人,人身安全反而要受到威胁?

秦始皇大概没往深里想,只把这归结于复辟疯子在捣乱。两年后,他有一次晚上微服出游,只带了4名卫士,走到咸阳附近的兰池,又突遇多名刺客。卫士们还算机敏,当场杀死了刺客。此后,秦始皇下令在关中搜捕20天,想找出幕后指使来,但仍一无所获。

秦始皇三十五年,有陨石落在东郡。没过几天,有人就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这系何人所为?查来查去没有结果,始皇帝就下令,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诛杀,陨石也销毁掉。

同年秋,有一名使者从关东来咸阳,半夜里走路遇到一个神秘人。神秘人把一块玉石交给使者,托他捎给咸阳附近的水神,还说了一句:“今年祖龙死。”

秦始皇觉得这事很蹊跷,问使者在哪里遇到怪人的,使者说在华阴山下。始皇便不以为意,认为是山鬼出来作祟。

其实秦始皇也知道,天下黔首的服帖,绝不是真心拥戴,绝不是“民始安”而其乐融融,而是慑服于强大的政权。

统一之初,他就下令收缴了天下的兵器,铸成12个铜人(古称“十二金人”),每个重1000石,放在咸阳宫内。为防止极少数黔首造反,他还规定10户人家合用一把菜刀,刀还必须用铁链锁住。

可是,问题哪是出在刀具上?

问题是出在人心里。

秦始皇时代,仅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和长城,就征发了100多万民夫,再加上其他工程,大约一共征发了300万人服劳役。而当时的人口,还不到3000万。

这就意味着,基层的丁壮绝大部分被抽走了,只剩下老人、妇女干活儿。这情况本来就很严重,再加上秦朝的田租、人头税、盐铁专营之利“三十倍于古”(董仲舒语),也就是把百姓的劳动所得收缴了一半以上。结果是男人再怎么勤奋耕耘,也不够吃;女人再怎么辛苦纺织,也不够铺盖。家里孤寡老弱,互相不能养活,道路上病饿而死的人到处都是。

这样的惨景,人心怎么会服?你就是到处刻石碑,歌颂“祖龙”的丰功伟绩也没用。

元朝人陈孚有一首《博浪沙》诗写得好:“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说得好!人心不服,你就是把菜刀收缴了,又有何用?后来的陈胜吴广大起义,人们就是拿了镰刀、锄头杆起来造反的。所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一点也不错。

秦始皇对此毫无察觉,他也怕有人威胁他的统治,但担心的并不是黔首们会怎么样。

第二十九章一切只为了能辉煌地死去(2)

前述使者在华阴山遇到怪人,拿回来一块玉石,在收进府库时,仓库吏认出了这块玉石——这不是始皇在第二次巡游渡江时,投到水里去祀神的吗?

秦始皇这才认真起来,连忙命人占卜,得出结果说:要想逢凶化吉,就要再次巡游,还要迁徙人口才好。

于是他下令,迁徙3万户到北河榆中定居,每家赐给爵位一级。这么做,是为了敬神。

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又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大巡游,这么做,是为了避害。

这次巡游,他踏上了壮阔人生的不归路。他好像到死也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遗憾,因为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的永远是壮阔。

一切只为了能辉煌地死去

对于成功,对于英雄,在今天我们已谈论得太多。可能有人对失败的英雄也很崇拜,但极少有人能承受生前的失败。

人们只为现世的成功而努力。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很幸运,一直是在走向顶峰的。更为幸运的是,在某种意义上,他在死后也赢得了永久的辉煌。

他最后的一次长途之旅,从咸阳出发,先到了云梦。云梦,是古代大湖,在今湖北孝感一带。始皇来此,看见湘山上仍是一片赭红,感觉过去对舜帝的夫人实在太不敬,于是郑重其事地“望祀”舜帝,算是道了歉。

接着沿江东下,过丹阳,来到越国旧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在这里祭了大禹,又遥望南海,不知想了些什么。然后下令刻了一块石碑,自己吹了一通自己。

他五次出巡,先后立碑8块,碑文是极漂亮的小篆字体,由李斯书写。看碑文,秦朝是5000年未有之盛世,很难想到它已维持不了几年了。

接着北上,来到吴国旧都吴(今江苏苏州)。据说来吴,是为了搜寻吴王阖闾的名剑——干将、莫邪。

名剑没有搜到,于是渡江,沿海岸北上,到了琅琊。他还是忘不了这地方,想要找到徐福。

秦始皇年已五十,在古时就是来日无多了,他最想的就是长生不老。

这一次,就是前面说过的,徐福编瞎话说海上有大鱼。《史记》上说,秦始皇亲自拿了连弩,跟着船队下海,北上千里搜寻大鱼,来到了芝罘(今属山东烟台),果然发现海上有大鱼。秦始皇和射手们一通狂射,终于射死了一只。

徐福再次下海去了,茫茫海上也许有彼岸,但秦始皇却等不到他回来了。秦始皇很失望,知道天不助自己,只好踏上回程。

秦始皇素来身体不好,平时公务繁重,更兼旅途劳顿,体力竟渐渐地不支了。随行的上卿蒙毅,也就是蒙恬的弟弟,受命在中途赶回咸阳,去祈祷山川,请求老天能开恩保佑一下。

可是不等蒙毅抵达咸阳,秦始皇就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南)准备渡黄河时,彻底病倒了,危在旦夕。

由于他平日非常厌恶谈论死亡之事,所以群臣没有敢说死事的,即使是随行的重臣李斯、赵高,也只能挨过一天算一天。

这次病来得厉害,秦始皇也知道怕是不行了,勉强支撑着安排后事。

在此之前,他一直未立太子,这时候他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加盖御玺的信件,嘱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言外之意,就是让扶苏继承帝位。

在大事变到来之前,所有巧合的因素,都能决定历史的走向。当时深受信任的蒙毅不在身边,秦始皇自己又没有在关键时刻明确帝位的传承,这就给了别人做手脚的机会。

这封信写好之后,需要中车府令赵高盖章。赵高在盖章封口之后,不知是因来不及,还是有意为之,并没有马上交给使者发出。

庞大的出巡车队仍在威严地行进,除了李斯、赵高与几个近侍宦官,没人知道秦始皇已是气息奄奄了。

在随行队伍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就是公子胡亥。

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若论传位,怎么也轮不到他的。但历史在一个非常吊诡的时刻,给了他意想不到的青睐。

秦始皇出巡,总喜欢带上几个孩子一起走,这大概是为了排遣寂寞。前四次出巡中,就曾有随行的一子一女染病,死在了途中。

前四次,这种随父皇游逛天下的殊荣,轮不到胡亥。可是胡亥也有得天独厚之处——他的师傅,恰恰就是赵高。

赵高此人虽是近侍,但权力却远不及李斯、扶苏,影响不了朝政。秦始皇如果一旦归天,帝国最高权力的延续,应该是一件毫无悬疑的事。

为此,赵高动开了脑筋。他不想让自己的权势因秦始皇的死去而衰落,因此早就注意到了一个可以操纵未来的人,那就是公子胡亥。

第二十九章一切只为了能辉煌地死去(3)

赵高常常教胡亥应该如何讨父皇的欢心,这一招已经大见成效。因此,在第五次出巡之前,胡亥不失时机地向父亲提出:非常喜欢与父皇一起出巡,请求恩准跟随。秦始皇倒也不讨厌他,就答应了。

这就使得一个本来距最高权力很远的人,忽然近距离地获得了觊觎这权力的机会。

车驾在北方的秋野上继续前行。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十月,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停下,病体不支的秦始皇住进了当地的行宫。

车驾在此异乎寻常地停留了三天。

这三天,天翻地覆。

就在丙寅日这一天,秦始皇病逝。

一位巨人在知天命之年溘然长逝了。

人类历史素来以百年、千年为单位来进行大总结,而一个人的有效社会活动时间,充其量不过40年。秦始皇虽然做了37年的君王,但真正亲政,是从秦始皇十二年开始的,因此到临终也就是短短的25年。

25年的勤政、征伐与变革,他亲手创建了一个空前的帝国,开拓了一个族群的生存与文化空间,留下了一份能保留几千年的政治遗产。

他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

他是一个眼光能看到两千年之后的政治家。

他是一位对民族有巨大贡献的人。

当然,他也有败笔,开了独裁专制的恶例,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前车之鉴。可是,没有他,我们今天也就根本不可能如此昂扬地对世界说话。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还无法完全抛弃他的遗产,另起炉灶。

这样的人,即使我们并不敬佩,也无法不对他的能量感到惊异。

嬴政,一个瘦弱、敏感、勤于政事的伟大政治家,以自己的意志,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秦始皇的终结,只是一个生命的终结;他所导演的大戏,将以无数个不同的舞台背景继续演下去。

他的死亡是一个辉煌之死。

但由于高度的集权专制,他的死,同时也就成了一幕接一幕宫廷阴谋的导火索。

这时候,丞相李斯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李斯考虑:皇帝猝死在出巡途中,中枢机构一半留在咸阳,一半在这车队里,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处在非正常状态中,这很值得忧虑。

再加上始皇帝的遗诏里面,并未明确立扶苏为太子,如果现在就发丧,“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于是,李斯决定秘不发丧,把秦始皇的棺材秘密置于辒辌车中,只允许几个近侍宦官在车上,每天照常奉上美食,百官也奏事如故,赵高再装模作样地从车里发出皇帝的批复谕令。

这种辒辌车,有特制的窗子,关上则温,打开则凉,可以调节车内温度,不过功能也还是很有限。秦始皇死后七八天,车队过恒山,出雁门,来到九原。这时的天气虽已是中秋,但温度仍很高,尸体的腐烂气味就渐渐溢了出来。

再不掩饰,就要露馅了!

赵高就向全体随行官员下了一道“矫诏”,内容很奇特:命每部车上都要载上一担鲍鱼。

这里所说的“鲍鱼”,并非海鲜珍品,而是指臭咸鱼。官员们不解其意,但哪个人敢提出疑问?

这样,每部车上都溢出了一股臭咸鱼味,秦始皇驾崩的秘密,也就得以隐瞒下去。

李斯秘不发丧,实际上存在一个巨大的风险,那就是权力更替进入了暗箱操作状态。李斯本人,还停留在过去的权力感觉中,没有意识到秦始皇一死,这个权力的保障已经没有了。李斯虽然还是左丞相,但对将要发生的事,控制力已大打折扣。

秦始皇留下的,是一个最具诱惑力的权力资源,谁接管了它,谁就会拥有与始皇一样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合法程序上说,接替秦始皇的应是长子扶苏,但秦始皇并未把交班的事情法律化,这就给最接近他的一个人带来了机会。

这个人不是李斯,而是赵高——赵高现在是“虚拟秦始皇”的代言人。

这样,他就掌握着打开历史新阶段的锁钥。

他手上有加盖了玉玺的始皇帝遗诏,这张写了寥寥数字的绢帛,就是威力无比的授权书。

既然是暗箱操作,那么以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为首的中央官员集团,就无法在权力真空时期正常地发挥作用。赵高,可以拿着这份封了口的遗诏,去胁迫和利诱任何人!

秦始皇临终时没有想到,权力接替中的这一小小环节,竟然能使帝国在他死后发生剧烈的震荡。

赵高在秦始皇死亡前后的数天内,萌生了攫取最高权力的念头。当然,要想帝国改姓,是不可能一步就办到的,因此他谋划了一个曲线的方法。首先,他要改变秦始皇原定的接班程序,换上一个他可以操控的公子接替帝位。

第二十九章一切只为了能辉煌地死去(4)

他选中的,当然是由他培养多年的公子胡亥。

如何让公子胡亥参与篡位的阴谋,是一件高难度的事,赵高用的是从利害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服和拉拢。

他对胡亥说:“皇上驾崩,未对诸公子封王,仅有给长子扶苏的一封书信在此。如果扶苏来到咸阳,即可立为皇帝、拥有天下,而公子您却连一寸土地都没有,这该如何是好?”

胡亥一开始不解其意,随口答道:“也只好如此了!我听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皇不封诸子,我们就当遵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赵高见胡亥如此冥顽不灵,就直截了当地点拨:“不然!今日天下的大权,全在您、我和丞相李斯手中,我和李斯无所谓了,还请公子早早谋划。况且,做别人的臣子与别人臣服于我,受制于人与制人,两者的差别可就大了!”

胡亥终究是受过正统教育的,闻听此言,脸色骤变:“不可!废兄立弟,是为不义;不奉父诏,是为不孝;才薄而强立,是为无能;这三种行为都是背德的。如果恣意妄为,则自身难保,国家也将危殆!”

胡亥如果能到此为止,那么对他本人与对大秦帝国,都幸莫大焉。可惜,人心的防线很脆弱,尤其禁不起权力的诱惑。赵高说到这儿,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必须把胡亥拉下水,否则,即使马上停止阴谋活动,也保不定哪天胡亥会把这事捅出去。

于是赵高紧逼道:“公子不信赵高之言,总该信古昔之史吧?昔日商汤、周武王弑君,天下都称义,无人说他们不忠;卫君杀父,卫国人都称颂其德,孔子还记载了这事,并不认为是不孝(注:此事纯属子虚乌有,是赵高瞎编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有盛德者不必谦让,乡俗各有不同,百官职份不一。您高贵如此,怎能墨守成规?要是顾小而忘大,则难免后悔;临事犹豫不决,则必有祸患。只要做事果断,鬼神也会避之,何愁事不成?请公子三思。”

这一番劝诱,终于攻破了胡亥的心理防线,他长叹一声:“现在丧礼尚未进行,怎么好拿这事去求丞相呢?”

赵高一听,有谱了,连忙说:“事不宜迟,千万不可耽误时机。”

胡亥终于入彀,遂与赵高商量了一通具体事宜。赵高说:“倘若不去与丞相谋划,此事恐不能成,我就为公子去和丞相一块儿谋划吧。”

赵高的阴谋,到此顺利地实施了第一步——掌握住了将来能够控制帝国的一个“抓手”。

然而,事情能否完全成功,还在两可之间。胡亥是个八辈子也轮不到当皇帝的人,以利诱之,并不困难;而下一步要说服位极人臣的李斯加入阴谋,则难度要稍大一些。

赵高知道李斯的智商与胡亥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开门见山就谈实质问题:“遗诏现在公子胡亥处。我来与您商量,皇上驾崩与遗诏之事,尚无别人知道。这样一来,立太子之事,就在你我两人怎样说了,请问您意下如何?”

李斯闻听此言,不由大惊:“这是亡国之言,岂是为人臣者所应议论的?”

赵高这才开始做思想工作:“您应当自问,您才能与蒙恬比,谁高?功劳与蒙恬比,谁高?谋略与蒙恬比,谁高?声望与蒙恬比,谁高?与长子扶苏之关系与蒙恬比,谁深?”

李斯老老实实回答:“这五个,我都比不过蒙恬,但您为何要以此来责备我呢?”

赵高说:“我不过是一打杂的仆役,有幸靠着粗通狱法、文书,进入秦宫,办了二十年的事。这许多年来,我还没见过最终没被秦王罢免的丞相与功臣,即使有把封爵传到第二代的,也难免被诛杀。今皇上有二十余子,你无一不熟知。长子扶苏,刚毅勇武,对人信任,又善于激励将士,他如即位,必以蒙恬为丞相。到那时,您还能保全您的印绶,光荣还乡吗?我曾受命教育胡亥,教他学习法令,数年间未见他有任何过失。胡亥这人,仁慈忠厚,不爱钱财,礼贤下士,内心明达而不善言辞,诸公子中无人能及。依我看,可立他为嗣君,请您斟酌后决定。”

  如果觉得大秦究竟多彪悍小说不错,请推荐给朋友欣赏。更多阅读推荐:清秋子小说全集明朝出了个张居正大秦究竟多彪悍, 点击左边的书名直接进入全文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加入书签